CN207933568U - 静电纺丝接收极 - Google Patents

静电纺丝接收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933568U
CN207933568U CN201820274440.XU CN201820274440U CN207933568U CN 207933568 U CN207933568 U CN 207933568U CN 201820274440 U CN201820274440 U CN 201820274440U CN 207933568 U CN207933568 U CN 20793356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livery
base material
component
electrostatic spinning
nu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274440.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宏良
魏泽鼎
焦东伟
贾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bei Nano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bei Nano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bei Nanor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bei Nano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274440.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93356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93356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93356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Nonwoven Fabric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静电纺丝接收极,涉及静电纺丝设备技术领域,包括设置于发射极上方的框架、设置于框架下端且与基材接触并同步运动的导送带组件以及设置于导送带组件导出侧且用于牵引基材的基材牵引装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静电纺丝接收极,通过设置于发射极上方的导送带组件为基材提供了平整的接收平面,配合基材牵引装置对基材的牵引实现与基材的同步移动,保证基材接收纤维细丝过程中不与导送带发生平面错位,保证纤维细丝在基材表面均匀的成型效果,同时还能避免纺纱得到的细丝持续穿过基材沉积在导送带上,纤维细丝成型后基材与导送带组件能够在移送过程中方便的分离,提高了纤维细丝的生产效率,也提高了纺丝质量。

Description

静电纺丝接收极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静电纺丝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静电纺丝接收极。
背景技术
静电纺丝技术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纤维制造技术,其制造过程是在高压电场的作用下,聚合物溶液液滴在电极上由球形变为圆锥形,并从圆锥尖端延展得到纤维细丝,加速移动到另一电极,最终形成类似于无纺布状纳米纤维网的过程。
对于静电纺丝的接收极,如果采用电导率非常小的基材,则需要让基材与接收电极直接接触,以期泄放掉移动电荷,避免因电荷的聚集造成纺纱路径上电场强度的大幅减小,降低纺纱效率。目前接收电极都是整块导电材料构成的,纺纱得到的细丝有时候可能穿过基材沉积在接收电极上,造成基材和接收电极粘连在一起,影响基材的运动,甚至会拉断基材,酿成事故。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静电纺丝接收极,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接收极基材与电极距离过近造成粘连、影响基材运动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静电纺丝接收极,包括设置于发射极上方的框架、设置于框架下端且与基材接触并同步运动的导送带组件以及设置于导送带组件导出侧且用于牵引基材的基材牵引装置。
作为进一步的优化,导送带组件包括垂直于基材运行方向设置于导入侧的第一导送辊、平行于第一导送辊设置于导送方向导出侧的第二导送辊、外套于第一导送辊和第二导送辊的外周且用于与基材接触并同步运动的导送带以及用于驱动第一导送辊运转的导送驱动装置。
作为进一步的优化,导送带组件与框架之间还设有用于调整导送带组件与发射极间距的调节驱动装置。
作为进一步的优化,调节驱动装置包括固设于框架上的若干个驱动元件、与驱动元件连接且用于控制驱动元件同步运动的控制器以及与驱动元件相连且用于带动导送带组件上下移动的移动组件。
作为进一步的优化,移动组件包括与设置于框架上方的螺母、设置于螺母的上方且用于对螺母在上下方向上进行限位的限位板以及与螺母螺纹配合且用于带动导送带组件上下移动的丝杠,驱动元件用于驱动螺母围绕丝杠的中轴旋转,限位板与框架固接,导送驱动装置设置于丝杠的下部。
作为进一步的优化,驱动元件包括电机、与电机相连的减速器、与减速器相连的第一带轮、固设于螺母外周的第二带轮以及套设于第一带轮和第二带轮外周的传送带。
作为进一步的优化,螺母与所述框架之间以及所述螺母与限位板之间均设有推力轴承。
作为进一步的优化,第一导送辊的外侧设有用于对基材进行导入的导入导向辊,第二导送辊的外侧设有用于对基材进行导出的导出导向辊。
作为进一步的优化,导送带为导电材质构件。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静电纺丝接收极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静电纺丝接收极,通过设置于发射极上方的导送带组件为基材提供了平整的接收平面,配合基材牵引装置对基材的牵引实现导送带与基材的同步移动,二者之间无相对滑动,保证基材接收纤维细丝过程中不与导送带发生平面错位,保证纤维细丝在基材表面均匀的成型效果,同时还能避免纺纱得到的细丝持续穿过基材沉积在导送带上,纤维细丝成型后基材与导送带组件能够在移送过程中方便的分离,提高了纤维细丝的生产效率,也提高了纺丝质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静电纺丝接收极使用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图1中Ⅰ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图1中调节驱动装置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图3中的A向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00-框架;200-导送带组件;210-第一导送辊;220-第二导送辊;230-导送带;240-导送驱动装置;300-基材;400-调节驱动装置;410-驱动元件;420-移动组件;421-螺母;422-限位板;423-丝杠;424-推力轴承;510-导入导向辊;520-导出导向辊。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4,现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静电纺丝接收极进行说明。静电纺丝接收极,包括设置于发射极上方的框架100、设置于框架100下端且与基材300接触并同步运动的导送带组件200以及设置于导送带组件200导出侧且用于牵引基材300的基材牵引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静电纺丝接收极,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静电纺丝接收极,通过设置于发射极上方的导送带组件200为基材提供了平整的接收平面,基材牵引装置从导出侧对基材300进行牵引,导送带组件与基材牵引装置的牵引速度一致,实现导送带组件200与基材的同步运动,在发射极上方实现基材300表面纤维细丝网的成型,然后从导出侧实现基材300与导送带组件200的剥离,得到表面附着有纤维细丝的基材产品。导送带组件200与基材的同步运动,避免了与导送带组件200和基材300相对位移造成的巨大剪切力,进而避免损伤基材300或者设备,基材牵引装置在导出侧对基材300进行牵引,形成与导送带组件200的同步移动,二者之间无相对滑动,保证基材300接收纤维细丝过程中的稳定性,保证纤维细丝在基材表面均匀的成型效果,同时还能避免纺纱得到的细丝穿过基材300沉积在作为接收电极的导送带组件200上,造成基材300和导送带组件200粘连在一起,纤维细丝成型后基材300与导送带组件200能够在移送过程中方便的分离,提高了纤维细丝的生产效率,也提高了纺丝质量。
作为进一步的优化,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4,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静电纺丝接收极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导送带组件200包括垂直于基材300运行方向设置于导入侧的第一导送辊210、平行于第一导送辊210设置于导送方向导出侧的第二导送辊220、外套于第一导送辊210和第二导送辊220的外周且用于与基材300接触并同步运动的导送带230以及用于驱动第一导送辊210运转的导送驱动装置240。第一导送辊210和第二导送辊220分别位于基材300进入和送出的一侧,通过中间导送带230的平移实现与基材300同步移动的效果,在为基材300提供平整的表面的同时,能够使基材300表面形成纤维细丝的均匀分布,同时还能在送出侧实现基材300与导送带230的有效分离,避免二者之间产生粘连影响静电纺纱质量。
作为进一步的优化,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4,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静电纺丝接收极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导送带组件200与框架100之间还设有用于调整导送带组件200与发射极间距的调节驱动装置400。调节驱动装置400的设置能够方便的调节发射极与接收极的距离,也就是调整下方发射极距离上部的导送带230的间距,根据不同的电场调节不同的距离值,实现该接收极能够适用于不同的电场大小的情况,实现该接收极的通用性。
作为进一步的优化,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4,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静电纺丝接收极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调节驱动装置400包括固设于框架100上的若干个驱动元件410、与驱动元件410相连且用于控制若干个驱动元件410同步运动的控制器以及与驱动元件410连接且用于带动导送带组件200上下移动的移动组件420。调节驱动装置400通过驱动元件410驱动移动组件420带动导送带200组件进行上下移动,实现下方发射极与上方导送带230之间的距离调整,通过驱动元件410分别带动第一导送辊210和第二导送辊220的各个轴端实现整个导送带组件420的上下同步移动。
作为进一步的优化,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4,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静电纺丝接收极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移动组件420包括与设置于框架100上方的螺母421、设置于螺母421的上方且用于对螺母421在上下方向上进行限位的限位板422以及与螺母421螺纹配合且用于带动导送带组件200上下移动的丝杠423,驱动元件410用于驱动螺母421围绕丝杠423的中轴旋转,限位板422与框架100固接,导送驱动装置240设置于丝杠423的下部。移动组件420用于提升导送带组件200上移,主要通过螺母421和丝杠423的螺纹配合作用,在螺母421旋转作用以及限位板422对螺母421的上下方向的位置限定的作用下,实现丝杠423沿螺母421的轴向上下移动的效果。螺母421和丝杠423实现导送带组件200上下移动的过程较为平稳,且能对尺寸进行精准的把控,能够与电场强度等因素进行良好的匹配。
作为进一步的优化,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4,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静电纺丝接收极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驱动元件410包括电机、与电机相连的减速器、与减速器相连的第一带轮、固设于螺母421外周的第二带轮以及套设于第一带轮和第二带轮外周的传送带。驱动元件410驱动螺母421进行旋转,本实施例中采用电机带动减速器,继而通过减速器输出端的第一带轮带动传送带实现第二带轮的转动,最终实现带动螺母421旋转的动作,进而通过丝杠423的上下移动实现导送带组件200的上下移动。
作为进一步的优化,请一并参阅图3至图4,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静电纺丝接收极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螺母421与框架100之间以及螺母421与限位板422之间均设有推力轴承424。推力轴承424的设置便于降低螺母421与框架100之间以及螺母421与限位板422之间的摩擦力,降低螺母421旋转过程中受到的阻力。
作为进一步的优化,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2,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静电纺丝接收极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第一导送辊210的外侧设有用于对基材300进行导入的导入导向辊510,第二导送辊220的外侧设有用于对基材300进行导出的导出导向辊520。
进一步的,基材300与导送带230的下底面接触,在进行导入和导出的过程中,为保证基材与导送带230具有良好的贴合作用,基材300在导入导向辊510的上方绕过然后与导送带230形成良好的贴合,在导出侧,基材向导出导向辊520上方围绕,进而与第二导送辊220实现对基材300与导送带之间的分离效果,避免二者的粘连,同时也有效的保证了基材300与传送带230接触的表面的平整度。
作为进一步的优化,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静电纺丝接收极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导送带230为导电材质构件。绝缘材质构件作为接收极能够避免对电场的影响,保证基材300表面纤维细丝的成型效果,提高静电纺纱的质量。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静电纺丝接收极,通过设置于发射极上方的导送带组件为基材提供了平整的接收平面,配合基材牵引装置对基材的牵引实现与基材的同步移动,二者之间无相对滑动,保证基材接收纤维细丝过程中不与导送带发生平面错位,保证纤维细丝在基材表面均匀的成型效果,同时还能避免接收极与基材长时间接触造成的粘连,纤维细丝成型后基材与导送带组件能够在移送过程中方便的分离,提高了纤维细丝的生产效率,也提高了纺丝质量。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静电纺丝接收极,设置于发射极上方且与高压电源相连,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于所述发射极上方的框架(100)、设置于所述框架(100)下端且与基材(300)接触并同步运动的导送带组件(200)以及设置于所述导送带组件(200)导出侧且用于牵引所述基材(300)的基材牵引装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电纺丝接收极,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送带组件(200)包括垂直于所述基材(300)运行方向设置于导入侧的第一导送辊(210)、平行于所述第一导送辊(210)设置于所述导送方向导出侧的第二导送辊(220)、外套于所述第一导送辊(210)和第二导送辊(220)的外周且用于与所述基材(300)接触并同步运动的导送带(230)以及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导送辊(210)运转的导送驱动装置(240)。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静电纺丝接收极,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送带组件(200)与所述框架(100)之间还设有用于调整所述导送带组件(200)与所述发射极间距的调节驱动装置(400)。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静电纺丝接收极,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驱动装置(400)包括固设于所述框架(100)上的若干个驱动元件(410)、与所述驱动元件(410)相连且用于控制若干个所述驱动元件(410)同步运动的控制器以及与所述驱动元件(410)连接且用于带动所述导送带组件(200)上下移动的移动组件(420)。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静电纺丝接收极,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组件(420)包括与设置于所述框架(100)上方的螺母(421)、设置于所述螺母(421)的上方且用于对所述螺母(421)在上下方向上进行限位的限位板(422)以及与所述螺母(421)螺纹配合且用于带动所述导送带组件(200)上下移动的丝杠(423),所述驱动元件(410)用于驱动所述螺母(421)围绕所述丝杠(423)的中轴旋转,所述限位板(422)与所述框架(100)固接,所述导送驱动装置(240)设置于所述丝杠(423)的下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静电纺丝接收极,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元件(410)包括电机、与所述电机相连的减速器、与所述减速器相连的第一带轮、固设于所述螺母(421)外周的第二带轮以及套设于所述第一带轮和所述第二带轮外周的传送带。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静电纺丝接收极,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母(421)与所述框架(100)之间以及所述螺母(421)与所述限位板(422)之间均设有推力轴承(424)。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静电纺丝接收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送辊(210)的外侧设有用于对所述基材(300)进行导入的导入导向辊(510),所述第二导送辊(220)的外侧设有用于对所述基材(300)进行导出的导出导向辊(520)。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静电纺丝接收极,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送带(230)为导电材质构件。
CN201820274440.XU 2018-02-26 2018-02-26 静电纺丝接收极 Active CN20793356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274440.XU CN207933568U (zh) 2018-02-26 2018-02-26 静电纺丝接收极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274440.XU CN207933568U (zh) 2018-02-26 2018-02-26 静电纺丝接收极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933568U true CN207933568U (zh) 2018-10-02

Family

ID=636531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274440.XU Active CN207933568U (zh) 2018-02-26 2018-02-26 静电纺丝接收极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93356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57303A (zh) * 2018-12-05 2019-03-12 河北耐诺科技有限公司 离心力辅助发射极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57303A (zh) * 2018-12-05 2019-03-12 河北耐诺科技有限公司 离心力辅助发射极
CN109457303B (zh) * 2018-12-05 2023-12-08 河北耐诺科技有限公司 离心力辅助发射极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821497B (zh) 一种双圆环状狭缝式静电纺丝装置及方法
CN102828259A (zh) 一种锯齿式无针头静电纺丝装置
CN103451754A (zh) 一种批量制备纳米纤维的熔体微分电喷纺丝装置及工艺
CN207933568U (zh) 静电纺丝接收极
CN105506758A (zh) 一种锯齿形环状无针式静电纺丝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103215665B (zh) 一种复式环形电极静电纺丝装置
CN103469319A (zh) 一种金属网带式熔体静电纺丝装置及工艺
CN212404365U (zh) 一种静电纺丝装置
CN106480516A (zh) 旋转多针尖静电纺丝装置
CN107931005A (zh) 一种双面同时挤压涂布机
WO2023185849A1 (zh) 一种纳米纤维纱线及其连续成纱方法
CN209082041U (zh) 一种无针静电纺丝机
CN202226974U (zh) 一种收集取向纳米纤维装置
CN208020446U (zh) 一种新型岩棉打褶机
CN109825885A (zh) 基于可控复杂电场的静电纺丝实验方法
CN204898133U (zh) 一种静电纺丝装置
CN211471653U (zh) 一种圆筒式静电纺丝近场直写装置
KR20120077998A (ko) 용융전기방사용 콜렉터
CN207618751U (zh) 坯布纱线并线合股装置
CN208593082U (zh) 一种带清洁及同步冷却功能的3d打印机用挤压头
CN110656382A (zh) 一种圆筒式静电纺丝近场直写装置
CN208843351U (zh) 均化库布料小车
CN203356262U (zh) 一种整平机
TWI477668B (zh) 滾筒式近場靜電紡絲裝置
CN207607005U (zh) 炼胶机的改进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