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931731U - 转向架及齿轨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转向架及齿轨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7931731U CN207931731U CN201820159204.3U CN201820159204U CN207931731U CN 207931731 U CN207931731 U CN 207931731U CN 201820159204 U CN201820159204 U CN 201820159204U CN 207931731 U CN207931731 U CN 20793173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rive shaft
- bearing
- bogie
- gear
- fix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转向架和齿轨车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转向架,用于齿轨车辆,齿轨车辆行驶在轨道上,轨道上设置有齿轨,转向架包括:本体、第一驱动轴、第一齿轮、第一减速机、第二减速机和电机;第一驱动轴固定在本体上;第一齿轮固定在第一驱动轴上,且第一齿轮与齿轨相啮合;第一减速机固定在本体上,第一减速机设置有第一输出端和第一输入端,且第一驱动轴穿过第一输出端;第二减速机固定在本体,第二减速机设置有第二输出端和第二输入端,且第二输出端与第一输入端相连接;电机固定在本体上,电机设置有输出轴,且输出轴与第二输入端相连接;其中,第一齿轮与第一驱动轴为过盈配合,以使第一驱动轴带动第一齿轮转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齿轨车辆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转向架及有轨车辆。
背景技术
目前,在相关技术中,转向架上的电机直接驱动齿轮与齿轨相啮合,以使齿轨车辆运行,或是转向架上的电机通过一个减速机减速后再驱动齿轮与齿轨相啮合,以使齿轨车辆运行,采用上述两种方式,如要获得足够的动力以使齿轨车辆运行,就必须采用额定载荷较大的电机,这就增加产品的生产成本,因此如何设计一款可采用更小额定载荷电机的转向架是十分必要的了。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出一种转向架。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出一种齿轨车辆。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转向架,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转向架,用于齿轨车辆,齿轨车辆行驶在轨道上,轨道上设置有齿轨,转向架包括:本体、第一驱动轴、第一齿轮、第一减速机、第二减速机和电机;第一驱动轴固定在本体上;第一齿轮固定在第一驱动轴上,且第一齿轮与齿轨相啮合;第一减速机固定在本体上,第一减速机设置有第一输出端和第一输入端,且第一驱动轴穿过第一输出端;第二减速机固定在本体,第二减速机设置有第二输出端和第二输入端,且第二输出端与第一输入端相连接;电机固定在本体上,电机设置有输出轴,且输出轴与第二输入端相连接;其中,第一齿轮与第一驱动轴为过盈配合,以使第一驱动轴带动第一齿轮转动。
在该技术方案中,首先通过将第一驱动轴固定在本体上,以提高第一驱动轴的稳定性;其次,将第一齿轮固定在第一驱动轴上,并将第一齿轮与齿轨相啮合;再次,通过将设置有第一输出端和第一输入端的第一减速机固定在本体上,以提高第一减速机的稳定性,并且将第一驱动轴穿过第一输出端,以实现第一减速机的输出扭矩作用在第一驱动轴上;再次,通过将设置有第二输出端和第二输入端的第二减速机固定在本体上,以提高第一减速机的稳定性,并且将第二输出端与第一输入端相连接,以实现第二减速机的输出扭矩作用在第一减速机上;再次,通过将设置有输出轴的电机固定在本体上,并且将输出轴与第二输入端相连接,以实现电机的输出扭矩作用在第二减速机上,从而实现电机经过第二减速机和第一减速机的两次减速后在作用在第一驱动轴上,进而使第一驱动轴获得更低的转速及更大的扭矩;由于第一齿轮与第一驱动轴为过盈配合,因此第一驱动轴可带动第一齿轮转动,并使第一齿轮与第一驱动轴的转速相同,同时由于第一齿轮与齿轨相啮合,因此可提高齿轨车辆的动力,从而提升齿轨车辆的爬坡能力。通过两个减速机来降低电机的转速,此种结构更加简单,而且在降低转速的同时还可以提高齿轮的扭矩,从而提升齿轨车辆的爬坡能力,进而拓宽产品的使用范围,提高产品的适用性;同时,采用此种结构的齿轨车辆就可选用额定载荷更小的电机,以降低生产成本。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转向架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一输出端与第一输入端成90度;第二输出端与第二输入端成90度。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第一输出端与第一输入端设置成90度,同时将第二输出端与第二输入端设置成90度,以实现电机的输出轴的方向与第一驱动轴的方向相同,从而实现缩短电机与第一驱动轴距离的目的,降低了转向架所占的空间,使有轨车辆可在曲率半径更小的轨道弯道上行驶,进而扩大齿轨车辆的适用性,同时避免因轨道弯道的曲率半径不够而造成齿轨车辆脱轨的情况的实用新型,提高了齿轨车辆的安全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转向架还包括:第一刹车片;两个第一刹车片套设在第一驱动轴上;其中,两个第一刹车片与第一驱动轴为过盈配合,两个第一刹车片吸合时,以使第一驱动轴停止转动。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将两个第一刹车片套设在第一驱动轴上,由于两个第一刹车片是过盈配合,以实现两个第一刹车片吸合时,第一驱动轴停止转动,从而实现齿轨车辆的停止运行,以提高齿轨车辆的安全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转向架还包括:连接轴;连接轴的一端与第二输出端相连接,且连接轴的另一端与第一输入端相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连接轴的一端与第二输出端相连接,同时将连接轴的另一端与第一输入端相连接,以实现将第一减速机与第二减速机相连接,从而实现电机所输出的转速通过第一减速机和第二减速机减速后作用在第一驱动轴上。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转向架还包括:驱动轮;两个驱动轮套设在第一驱动轴的两端。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两个驱动轮套设在第一驱动轴的两端,以提高齿轨车辆的稳定性,使齿轨车辆运行的更加平稳,提高乘客的乘坐体验。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转向架还包括:第一轴承;第一轴承的外圈固定在驱动轮内,第一轴承的内圈设置有通孔,且第一轴承的外圈与第一轴承的内圈相对转动;其中,第一驱动轴穿过入第一轴承的内圈,且第一驱动轴与第一轴承的内圈为过度配合,以使第一驱动轴与第一轴承相对转动。
在该技术方案中,首先,通过将第一轴承的外圈固定在驱动轮内;其次,在第一轴承的内圈设置通孔,并且将第一轴承的外圈与第一轴承的内圈可相对转动;由于第一驱动轴穿过第一轴承的内圈,而且第一驱动轴与第一轴承的内圈为过度配合,以使第一驱动轴与第一轴承可相对转动,可实现在齿轨车辆在弯道运行时,使驱动轮与轨道间的滑动摩擦为零,以降低驱动轮与轨道间的磨损,避免驱动轮和轨道因过早失效而更换,不仅延长产品的使用年限,还降低了产品的使用成本;同时,由于驱动轮与轴承可相对转动,避免因车速过快而造成脱轨的情况发生,从而提高了齿轨车辆的安全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转向架还包括:第二驱动轴和第二齿轮;第二驱动轴固定在本体上;第二齿轮固定在第二驱动轴中,且第二齿轮与齿轨相啮合。
在该技术方案中,首先,通过将第二驱动轴固定在本体上,以提高第二驱动轴的稳定性;其次,通过将第二齿轮固定在第二驱动轴中,并使第二齿轮与齿轨相啮合,以实现当齿轨车辆停车时,第二齿轮与第一齿轮同时与齿轨相啮合,以防止齿轨车辆产生滑动,从而提高齿轨车辆的安全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转向架还包括:第二刹车片;两个第二刹车片套设在第二驱动轴上;其中,两个第二刹车片与第二驱动轴为过盈配合,两个第二刹车片吸合时,以使第二驱动轴停止转动。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将两个第二刹车片套设在第二驱动轴上,由于两个第二刹车片是过盈配合,以实现两个第二刹车片吸合时,第二驱动轴停止转动,从而实现齿轨车辆的停止运行,以提高齿轨车辆的安全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转向架还包括:从动轮;两个从动轮套设在第二驱动轴的两端。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两个从动轮套设在第二驱动轴的两端,以提高齿轨车辆的稳定性,使齿轨车辆运行的更加平稳,提高乘客的乘坐体验。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转向架还包括:第二轴承;第二轴承的外圈固定在从动轮内,第二轴承的内圈设置有通孔,且第二轴承的外圈与第二轴承的内圈相对转动;其中,第二驱动轴穿过入第二轴承的内圈,且第二驱动轴与第二轴承的内圈为过度配合,以使第二驱动轴与第二轴承相对转动。
在该技术方案中,首先,通过将第二轴承的外圈固定在从动轮内;其次,在第二轴承的内圈设置通孔,并且将第二轴承的外圈与第二轴承的内圈可相对转动;由于第二驱动轴穿过第二轴承的内圈,而且第二驱动轴与第二轴承的内圈为过度配合,以使第二驱动轴与第二轴承可相对转动,可实现在齿轨车辆在弯道运行时,使从动轮与轨道间的滑动摩擦为零,以降低从动轮与轨道间的磨损,避免从动轮和轨道因过早失效而更换,不仅延长产品的使用年限,还降低了产品的使用成本;同时,由于从动轮与轴承可相对转动,避免因车速过快而造成脱轨的情况发生,从而提高了齿轨车辆的安全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转向架还包括:固定槽、摇枕、弹簧和芯轴;固定槽设置在本体的上壁面上,且固定槽向本体的底部凹陷;至少部分摇枕嵌于固定槽内;弹簧的一端支撑在摇枕的下方,弹簧的另一端与本体相连接;芯轴穿过摇枕,且与本体相连接;其中,芯轴与本体为过盈配合。
在该技术方案中,首先,将固定槽设置在本体的上壁面上,并使固定槽向本体的底部凹陷;然后,将至少部分摇枕嵌于固定槽内;再后,通过将弹簧的一端支撑在摇枕的下方,并使弹簧的另一端与本体相连接,从而使摇枕与本体可弹性连接,进而可提高有轨车辆的抗震性;再后,将芯轴穿过摇枕与本体相连接;由于芯轴与本体为过盈配合,以提高转向架的灵活性,从而实现有轨车辆在弯道的转弯。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齿轨车辆,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齿轨车辆具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转向架,因此,该齿轨车辆具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转向架的全部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转向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的转向架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2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2本体,104第一驱动轴,106第一齿轮,108第一减速机,110第二减速机,112电机,1122输出轴,114连接轴,116驱动轮,118第二驱动轴,120第二齿轮,122从动轮,124固定槽,126摇枕,128弹簧,130芯轴,132第一刹车片,134第二刹车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2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转向架和齿轨车辆。
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转向架,用于齿轨车辆,齿轨车辆行驶在轨道上,轨道上设置有齿轨,转向架包括:本体102、第一驱动轴104、第一齿轮106、第一减速机108、第二减速机110和电机112;第一驱动轴104固定在本体102上;第一齿轮106固定在第一驱动轴104上,且第一齿轮106与齿轨相啮合;第一减速机108固定在本体102上,第一减速机108设置有第一输出端和第一输入端,且第一驱动轴104穿过第一输出端;第二减速机110固定在本体102,第二减速机110设置有第二输出端和第二输入端,且第二输出端与第一输入端相连接;电机112固定在本体102上,电机112设置有输出轴1122,且输出轴1122与第二输入端相连接;其中,第一齿轮106与第一驱动轴104为过盈配合,以使第一驱动轴104带动第一齿轮106转动。
在该实施例中,首先通过将第一驱动轴104固定在本体102上,以提高第一驱动轴104的稳定性;其次,将第一齿轮106固定在第一驱动轴104上,并将第一齿轮106与齿轨相啮合;再次,通过将设置有第一输出端和第一输入端的第一减速机108固定在本体102上,以提高第一减速机108的稳定性,并且将第一驱动轴104穿过第一输出端,以实现第一减速机108的输出扭矩作用在第一驱动轴104上;再次,通过将设置有第二输出端和第二输入端的第二减速机110固定在本体102上,以提高第一减速机108的稳定性,并且将第二输出端与第一输入端相连接,以实现第二减速机110的输出扭矩作用在第一减速机108上;再次,通过将设置有输出轴1122的电机112固定在本体102上,并且将输出轴1122与第二输入端相连接,以实现电机112的输出扭矩作用在第二减速机110上,从而实现电机112经过第二减速机110机和第一减速机108的两次减速后在作用在第一驱动轴104上,进而使第一驱动轴104获得更低的转速及更大的扭矩;由于第一齿轮106与第一驱动轴104为过盈配合,因此第一驱动轴104可带动第一齿轮106转动,并使第一齿轮106与第一驱动轴104的转速相同,同时由于第一齿轮106与齿轨相啮合,因此可提高齿轨车辆的动力,从而提升齿轨车辆的爬坡能力。通过两个减速机来降低电机112的转速,此种结构更加简单,而且在降低转速的同时还可以提高齿轮的扭矩,从而提升齿轨车辆的爬坡能力,进而拓宽产品的使用范围,提高产品的适用性;同时,采用此种结构的齿轨车辆就可选用额定载荷更小的电机112,以降低生产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优选地,第一输出端与第一输入端成90度;第二输出端与第二输入端成90度。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输出端与第一输入端设置成90度,同时将第二输出端与第二输入端设置成90度,以实现电机112的输出轴1122的方向与第一驱动轴104的方向相同,从而实现缩短电机112与第一驱动轴104距离的目的,降低了转向架所占的空间,使有轨车辆可在曲率半径更小的轨道弯道上行驶,进而扩大齿轨车辆的适用性,同时避免因轨道弯道的曲率半径不够而造成齿轨车辆脱轨的情况的实用新型,提高了齿轨车辆的安全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转向架还包括:第一刹车片132;两个第一刹车片132套设在第一驱动轴104上;其中,两个第一刹车片132与第一驱动轴104为过盈配合,两个第一刹车片132吸合时,以使第一驱动轴104停止转动。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将两个第一刹车片132套设在第一驱动轴104上,由于两个第一刹车片132是过盈配合,以实现两个第一刹车片132吸合时,第一驱动轴104停止转动,从而实现齿轨车辆的停止运行,以提高齿轨车辆的安全性。
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所示,转向架还包括:连接轴114;连接轴114的一端与第二输出端相连接,且连接轴114的另一端与第一输入端相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将连接轴114的一端与第二输出端相连接,同时将连接轴114的另一端与第一输入端相连接,以实现将第一减速机108与第二减速机110相连接,从而实现电机112所输出的转速通过第一减速机108和第二减速机110减速后作用在第一驱动轴104上。
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转向架还包括:驱动轮116;两个驱动轮116套设在第一驱动轴104的两端。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将两个驱动轮116套设在第一驱动轴104的两端,以提高齿轨车辆的稳定性,使齿轨车辆运行的更加平稳,提高乘客的乘坐体验。
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优选地,转向架还包括:第一轴承;第一轴承的外圈固定在驱动轮116内,第一轴承的内圈设置有通孔,且第一轴承的外圈与第一轴承的内圈相对转动;其中,第一驱动轴104穿过入第一轴承的内圈,且第一驱动轴104与第一轴承的内圈为过度配合,以使第一驱动轴104与第一轴承相对转动。
在该实施例中,首先,通过将第一轴承的外圈固定在驱动轮116内;其次,在第一轴承的内圈设置通孔,并且将第一轴承的外圈与第一轴承的内圈可相对转动;由于第一驱动轴104穿过第一轴承的内圈,而且第一驱动轴104与第一轴承的内圈为过度配合,以使第一驱动轴104与第一轴承可相对转动,可实现在齿轨车辆在弯道运行时,使驱动轮116与轨道间的滑动摩擦为零,以降低驱动轮116与轨道间的磨损,避免驱动轮116和轨道因过早失效而更换,不仅延长产品的使用年限,还降低了产品的使用成本;同时,由于驱动轮116与轴承可相对转动,避免因车速过快而造成脱轨的情况发生,从而提高了齿轨车辆的安全性。
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转向架还包括:第二驱动轴和第二齿轮120;第二驱动轴固定在本体102上;第二齿轮120固定在第二驱动轴中,且第二齿轮120与齿轨相啮合。
在该实施例中,首先,通过将第二驱动轴固定在本体102上,以提高第二驱动轴的稳定性;其次,通过将第二齿轮120固定在第二驱动轴中,并使第二齿轮120与齿轨相啮合,以实现当齿轨车辆停车时,第二齿轮120与第一齿轮106同时与齿轨相啮合,以防止齿轨车辆产生滑动,从而提高齿轨车辆的安全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转向架还包括:第二刹车片134;两个第二刹车片134套设在第二驱动轴118上;其中,两个第二刹车片134与第二驱动轴118为过盈配合,两个第二刹车片134吸合时,以使第二驱动轴118停止转动。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将两个第二刹车片134套设在第二驱动轴118上,由于两个第二刹车片134是过盈配合,以实现两个第二刹车片134吸合时,第二驱动轴118停止转动,从而实现齿轨车辆的停止运行,以提高齿轨车辆的安全性。
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转向架还包括:从动轮122;两个从动轮122套设在第二驱动轴的两端。
在该实施例中,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将两个从动轮122套设在第二驱动轴的两端,以提高齿轨车辆的稳定性,使齿轨车辆运行的更加平稳,提高乘客的乘坐体验。
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转向架还包括:第二轴承;第二轴承的外圈固定在从动轮122内,第二轴承的内圈设置有通孔,且第二轴承的外圈与第二轴承的内圈相对转动;其中,第二驱动轴穿过入第二轴承的内圈,且第二驱动轴与第二轴承的内圈为过度配合,以使第二驱动轴与第二轴承相对转动。
在该实施例中,首先,通过将第二轴承的外圈固定在从动轮122内;其次,在第二轴承的内圈设置通孔,并且将第二轴承的外圈与第二轴承的内圈可相对转动;由于第二驱动轴穿过第二轴承的内圈,而且第二驱动轴与第二轴承的内圈为过度配合,以使第二驱动轴与第二轴承可相对转动,可实现在齿轨车辆在弯道运行时,使从动轮122与轨道间的滑动摩擦为零,以降低从动轮122与轨道间的磨损,避免从动轮122和轨道因过早失效而更换,不仅延长产品的使用年限,还降低了产品的使用成本;同时,由于从动轮122与轴承可相对转动,避免因车速过快而造成脱轨的情况发生,从而提高了齿轨车辆的安全性。
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2所示,转向架还包括:固定槽124、摇枕126、弹簧128和芯轴130;固定槽124设置在本体102的上壁面上,且固定槽124向本体102的底部凹陷;至少部分摇枕126嵌于固定槽124内;弹簧128的一端支撑在摇枕126的下方,弹簧128的另一端与本体102相连接;芯轴130穿过摇枕126,且与本体102相连接;其中,芯轴130与本体102为过盈配合。
在该实施例中,首先,将固定槽124设置在本体102的上壁面上,并使固定槽124向本体102的底部凹陷;然后,将至少部分摇枕126嵌于固定槽124内;再后,通过将弹簧128的一端支撑在摇枕126的下方,并使弹簧128的另一端与本体102相连接,从而使摇枕126与本体102可弹性连接,进而可提高有轨车辆的抗震性;再后,将芯轴130穿过摇枕126与本体102相连接;由于芯轴130与本体102为过盈配合,以提高转向架的灵活性,从而实现有轨车辆在弯道的转弯。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齿轨车辆,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转向架,因此,该齿轨车辆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转向架的全部有益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连接”、“安装”、“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实用新型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转向架,用于齿轨车辆,所述齿轨车辆行驶在轨道上,所述轨道上设置有齿轨,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架包括:
本体;
第一驱动轴,所述第一驱动轴固定在本体上;
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固定在所述第一驱动轴上,且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齿轨相啮合;
第一减速机,所述第一减速机固定在所述本体上,所述第一减速机设置有第一输出端和第一输入端,且所述第一驱动轴穿过所述第一输出端;
第二减速机,所述第二减速机固定在所述本体,所述第二减速机设置有第二输出端和第二输入端,且所述第二输出端与所述第一输入端相连接;
电机,所述电机固定在所述本体上,所述电机设置有输出轴,且所述输出轴与所述第二输入端相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一驱动轴为过盈配合,以使所述第一驱动轴带动所述第一齿轮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输出端与所述第一输入端成90度;
所述第二输出端与所述第二输入端成90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架还包括:
连接轴,所述连接轴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输出端相连接,且所述连接轴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输入端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架还包括:
驱动轮,两个所述驱动轮套设在所述第一驱动轴的两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架还包括:
第一轴承,所述第一轴承的外圈固定在所述驱动轮内,所述第一轴承的内圈设置有通孔,且所述第一轴承的外圈与所述第一轴承的内圈相对转动;
其中,所述第一驱动轴穿过入所述第一轴承的内圈,且所述第一驱动轴与所述第一轴承的内圈为过度配合,以使所述第一驱动轴与所述第一轴承相对转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架还包括:
第二驱动轴,所述第二驱动轴固定在所述本体上;
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固定在所述第二驱动轴中,且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齿轨相啮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转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架还包括:
从动轮,两个所述从动轮套设在所述第二驱动轴的两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转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架还包括:
第二轴承,所述第二轴承的外圈固定在所述从动轮内,所述第二轴承的内圈设置有通孔,且所述第二轴承的外圈与所述第二轴承的内圈相对转动;
其中,所述第二驱动轴穿过入所述第二轴承的内圈,且所述第二驱动轴与所述第二轴承的内圈为过度配合,以使所述第二驱动轴与所述第二轴承相对转动。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架还包括:
固定槽,所述固定槽设置在所述本体的上壁面上,且所述固定槽向所述本体的底部凹陷;
摇枕,至少部分所述摇枕嵌于所述固定槽内;
弹簧,所述弹簧的一端支撑在所述摇枕的下方,所述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本体相连接;
芯轴,所述芯轴穿过所述摇枕,且与所述本体相连接;
其中,所述芯轴与所述本体为过盈配合。
10.一种齿轨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向架。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0159204.3U CN207931731U (zh) | 2018-01-31 | 2018-01-31 | 转向架及齿轨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0159204.3U CN207931731U (zh) | 2018-01-31 | 2018-01-31 | 转向架及齿轨车辆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7931731U true CN207931731U (zh) | 2018-10-02 |
Family
ID=636505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0159204.3U Active CN207931731U (zh) | 2018-01-31 | 2018-01-31 | 转向架及齿轨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7931731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099935A (zh) * | 2018-01-31 | 2018-06-01 | 沈阳新阳光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 转向架及齿轨车辆 |
-
2018
- 2018-01-31 CN CN201820159204.3U patent/CN207931731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099935A (zh) * | 2018-01-31 | 2018-06-01 | 沈阳新阳光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 转向架及齿轨车辆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099935A (zh) | 转向架及齿轨车辆 | |
CN111907537B (zh) | 电力机车、电力机车转向架及转向架驱动系统 | |
CN207931731U (zh) | 转向架及齿轨车辆 | |
CN212980186U (zh) | 一种齿轨车转向架及齿轨车 | |
CN202451797U (zh) | 一种高速动车组用牵引齿轮箱 | |
US8935983B2 (en) | Locomotive truck and method for distributing weight asymmetrically to axles of the truck | |
CN109532914A (zh) | 一种独立旋转车轮齿轨转向架及机车 | |
CN212980185U (zh) | 一种齿轨车转向架及齿轨车 | |
CN101104409A (zh) | 一种电力机车和城轨车辆单电机驱动双轴方式及其转向架 | |
CN108979991A (zh) | 能量转换装置以及轨道车辆 | |
CN202220048U (zh) | 转弯行走机构 | |
CN209634473U (zh) | 一种齿轨列车驱动离合装置 | |
CN216805446U (zh) | 6轴6驱独立旋转智能控制双动力驱动转向架系统及车辆 | |
CN109178022B (zh) | 一种分布式驱动新轮轨高速列车系统 | |
CN109204380B (zh) | 道岔挠曲装置及可挠型道岔 | |
CN104760599B (zh) | 自驱式转向架结构轨道车辆 | |
CN110566639A (zh) | 一种轨道车辆用多挡位自适应齿轮箱 | |
CN212980187U (zh) | 一种齿轨车转向架及齿轨车 | |
RU97970U1 (ru) | Система автономного электроснабжения железнодорожных грузовых вагонов и/или платформ от оси колесной пары | |
CN207257669U (zh) | 转向架及有轨车辆 | |
CN209700649U (zh) | 悬挂式单轨车辆传动系统 | |
CN210027404U (zh) | 变轨机构、机车及个人快速运输系统 | |
RU130557U1 (ru) | Система автономного электроснабжения железнодорожных грузовых вагонов и/или платформ от оси колесной пары | |
JP2022509422A (ja) | 角度可変客車を有する鉄道車両およびその鉄道システム | |
CN216374523U (zh) | 一种岔道自主转向的悬挂式轨道小车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