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918853U - 基于应变可控的模拟体内动态微环境的细胞培养装置 - Google Patents
基于应变可控的模拟体内动态微环境的细胞培养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7918853U CN207918853U CN201721328315.4U CN201721328315U CN207918853U CN 207918853 U CN207918853 U CN 207918853U CN 201721328315 U CN201721328315 U CN 201721328315U CN 207918853 U CN207918853 U CN 20791885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nterconnecting piece
- biomembrane
- cell culture
- stretching
- cel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8000004113 cell culture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7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4
- 230000000638 stimul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5
- 230000033001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30000033228 biological regul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39000011888 foi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12010 growth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338 in vitro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125000004122 cyclic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10000004027 cell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50
- 238000002474 experiment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10261 cell growth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9000012930 cell culture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5424 photoluminesce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306 functionaliz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549 tra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812 deficienc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01 experimental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528 membra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5000015097 nutrient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0056 organ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1343 polytetrafluoroeth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810 polytetrafluoroeth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08000037273 Pathologic Processes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44 ada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2199 attachment cell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0476 body water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139 buffer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5056 cell body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15 cell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704 evap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20 evap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1963 growth med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834 intracellular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085 irrit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1100000021 irritant Toxicit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226 mechanical processes and function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054 pathological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572 peristal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479 physiological effects, processes and function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1 polytetrafluoroeth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243 protein synthesi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108090000623 proteins and genes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88 si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589 supple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1519 tissu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467 tissue growth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4616 trans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2258 transpor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27 uniform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Apparatus Associated With Microorganisms And Enzym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基于应变可控的模拟体内动态微环境的细胞培养装置,包括壳体、应变检测装置,以及设于壳体内部的平面面盖、培养皿放置座、拉伸装置、平台基座、散热机构,还包括顶盖、电刺激系统、控制系统、CO2输送装置和自动换液装置,应变检测装置设置在基底膜上,拉伸装置包括对生物膜夹紧的夹紧装置、控制夹紧装置移动的传动机构以及拉力传感器,通过设置多个移动夹具,能够实现单向、双向、多向对生物膜进行循环拉伸,并对生物膜的拉伸时间、拉伸频率以及拉伸幅度进行控制,在拉伸的同时,通过应变检测器能够精确的实时应变监测,同时还设有电刺激系统,可以实现电‑拉力刺激联合的更真实的模拟了体内细胞对细胞、组织的体外生长的研究提供了条件。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细胞培养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基于应变可控的模拟体内动态微环境的细胞培养装置。
背景技术
在组织工程中,细胞、组织的体外功能化培养已成为组织工程的核心,也是形成组织工程产业的比不可少的技术。而提供与细胞体内生存条件相近似的体外生长环境,对于细胞、组织的三维培养和功能化至关重要,其中,力学、电学等物理影响因子在其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机体的器官、组织、细胞和生物大分子在力学作用下发生相应的形态和功能改变,这是机体对力学刺激的响应过程,而机体对一定范围力学刺激的自适应,对于维持正常生理功能具有重要作用。细胞由生物大分子构成,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研究力对细胞的作用,是揭示器官、组织生物力学特性的基础,也是进一步研究细胞内生物大分子的生物力学特性的出发点。研究表明,力可以通过影响细胞内基因表达和蛋白质合成来调节细胞功能,在细胞的生理、病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细胞培养已成为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和免疫学等学科研究的重要基础。
物体受力产生变形时,体内各点处变形程度一般并不相同,在细胞培养中,需要测量不同的力对细胞拉伸所产生形变程度,以及各个地方的变形程度,现行培养装置普遍是通过加载的应力作用的位移和样品长度计算出加载的应变,该种方法存在不精确性,不能够准确的计算出应变,因此,开发出能够实现精确的实时应变监测对细胞的培养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基于应变可控的模拟体内动态微环境的细胞培养装置,包括壳体,还包括设于壳体内用于夹持生物膜的夹紧装置,所述夹紧装置包括至少两个移动夹具,所述生物膜位于两个夹具之间;设于壳体内控制夹紧装置移动的拉伸装置;所述夹紧装置之间设有用于放置培养皿的培养皿放置座;所述生物膜上设置有实时精确测量膜的应变的应变检测器,所述应变检测器为应变片,所述应变片贴至生物膜上。
为进一步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夹具包括上夹头、下夹头、以及调节上夹头移动的调节组件,上夹头包括上夹持端、上连接部,上连接部的底端与上夹持端连接,上连接部呈倒L形状,下夹头设置在上夹头的下方,下夹头包括下夹持端、下连接部,上夹持端与下夹持端形成夹持部,用于夹紧生物膜,下连接部平行设置在上连接部的下方,下连接部呈上连接部沿着下连接部上下滑动,从而带动上夹持端靠近与远离下夹持端,所述调节组件带动上夹持部远离与靠近下夹持部。
为进一步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调节组件为调节螺杆,所述上夹头的上连接部的横向段设有上下贯通的螺孔,所述下夹头对应位置设有第二通孔,调节螺杆的底端设置在第二通孔内,调节螺杆的顶端穿过上连接部的螺孔,调节螺杆与上连接部螺纹连接,通过拧动调节螺杆带动上夹头上下移动,从而带动上夹头的上夹持端靠近与远离下夹持端,实现夹紧与松开生物膜。
为进一步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下夹头的下连接部沿其长度方向向内凹设形成滑槽,所述上夹头的上连接部沿着滑槽上下滑动。
为进一步实现本实用新型,还包括限位部,所述下夹头位于下连接部的位置沿其长度方向设有一段滑孔,对应于滑孔位置的上夹头部分设有通孔,所述限位部依次穿过通孔和滑孔,所述限位部将上连接部限制在下连接部的滑孔内滑动,避免上连接部脱离滑槽,同时将上连接部滑动的距离为限位滑孔的长度。
为进一步实现本实用新型,还包括电刺激系统,所述电刺激系统包括正负电极。
为进一步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培养皿放置座包括高度调节环、承载台、高度调节座,所述高度调节座固定设置在壳体内部,所述承载台设置在高度调节环下端或内部,所述高度调节环与高度调节座螺纹连接,通过拧动高度调节环实现承载台的高度调整。
为进一步实现本实用新型,还包括为该细胞培养装置提供CO2的 CO2输送装置、该细胞培养装置中的培养皿提供换液功能的自动换液装置和控制拉伸装置拉伸时间、拉伸频率以及拉伸幅度的控制系统。
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在生物膜上设有应变检测器,用于实现精确的实时应变监测,应变检测器采用应变片或者应变传感器,将应变片贴至膜能实时精确测量膜的应变,相对于传统的通过位移和样品长度计算出加载的应变,存在不精确性,而本实用新型测量膜应变准确可靠,迅速。
2、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壳体内部设有平面面盖,平面面盖的中心设有放置座孔,沿放置座孔周围设有多个滑行轨道,每个滑行轨道上设有一个夹具,夹具对生物膜进行夹持,夹具通过步进电机在滑行轨道上移动,夹具上设有检测生物膜拉力的拉力传感器,并将信息发送给控制系统,从而控制步进电机,步进电机控制夹具的水平应力加载,实现了拉力可控,并且可以控制不同应力大小对细胞的影响,且本实用新型的夹具沿培养皿放置座向周围辐射的方向设置,且夹具可设置在多方向,可实现对生物膜进行单向、双向、多向的循环拉伸,并可控制对生物膜的拉伸时间、拉伸频率以及拉伸幅度;传统的通过对生物膜的底部施加正气压或负气压来实现生物膜的形变方法中,细胞受到的力学刺激是不均匀的,且力的大小不可控,存在实验定量的不确定性,造成实验设计存在一定的误差或者不足。而本实用新型拉伸夹具设置有拉力感应器,夹具沿培养皿放置座向周围辐射的方向设置,且夹具可设置在多方向,拉力感应器可以测得相应方向的应力大小,然后根据细胞的生长状态,及时调整相应方向的拉力,可实现多个方向的拉力同步或异步调整,即能够实现不同应力,不同方向的刺激;拉力感应器可测得相应的对生物膜的应力,避免了实验定量的不确定性,得出更准确实验结果。
3、本实用新型的夹具装置采用多个移动夹具,夹具包括上夹头、下夹头、以及调节上夹头移动的调节组件,上夹头包括上夹持端、上连接部,上连接部的底端与上夹持端连接,上连接部呈倒L形状,下夹头设置在上夹头的下方,下夹头包括下夹持端、下连接部,上夹持端与下夹持端形成夹持部,用于将生物膜夹紧,下连接部平行设置在上连接部的下方,下连接部的形状是与上连接部相同的倒L状,下连接部设有滑槽,上连接部沿着下连接部滑槽上下滑动,调节组件采用调节螺杆和螺母;通过拧动调节螺杆从而带动上夹持端靠近与远离下夹持端,以实现基底膜的夹紧与松开,该结构简单,方便,快速。
4、传统夹具的采用垂直结构,本实用新型的夹具整体呈倾斜状设置,一方面避开了细胞培养皿侧壁,在放置培养皿时更加方便,不会导致夹具触碰培养皿,有利于细胞的顺利培养;另一方面倾斜设置可方便生物膜放进与取出,这样不需要借助其他工具,就可以简单拧动螺杆的螺帽带动上夹头上下滑动,方便、快速地实现生物膜的夹紧或松卸。
5、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滑槽上靠近下夹持端设有一段限位滑孔,限位滑孔沿着倾斜部分长度方向设置,本实用新型在上夹头的上连接部对应于限位滑孔处设有通孔,限位部依次穿过通孔与滑孔,限位部将上连接部限制在下连接部的滑槽内滑动,避免上连接部脱离滑槽,且可避免上夹头晃动,不能够准确夹紧生物膜,同时将上连接部滑动的距离为限位滑孔的长度,当限位部滑动至限位孔的底端时,此时的上夹持端紧密贴合在下夹持端上。
6、本实用新型还设有顶盖,顶盖的设置为细胞的生长提供了无污染、防培养基蒸发,湿度和温度适宜的环境。细胞培养皿在本实用新型的培养箱中可以直接实验和培养,不需要盖培养皿盖,设置将培养皿与培养箱结合,简化了实验步骤,节省了时间,而且避免因频繁取出细胞培养皿而导致污染和对细胞生长状态的影响。
7、本实用新型设置有电刺激系统,可以实现对细胞间歇或持续电刺激,通过模拟体内细胞、组织生长所处的电学微环境,且与力学刺激相结合,可为体外细胞、组织的生长提供更近似体内的环境,从而完成组织的功能化培养。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刺激系统包括正负电极、弹簧,弹簧起到缓冲作用,这种设置可以避免电极与生物膜硬接触,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8、本实用新型的电刺激系统设置有升降装置,升降装置使电极可伸缩,在不需要进行电刺激实验时,可将正负电极往上移,从而避免电极长期置于培养液中,影响电极的使用寿命,且电极可升降,可实现对细胞的间歇式刺激或持续性刺激,灵活性更强,该升降装置的设置使本装置可以有单独力学刺激、力学-电学同时刺激、单独电学刺激等多种方式,从而使细胞能够更准确的模拟体内真实环境。
9、本实用新型的培养皿放置座可通过旋转高度调节环,实现承载台的高度控制,进而实现培养皿的高度控制,由于在做拉伸试验时,夹具应尽量接近培养皿底部,一般培养液比较昂贵,当培养皿位置过低时,一般通过添加培养液来使得夹具夹持端浸没在培养液中,使得基底膜能够完全浸没在培养液里,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调节培养皿往上调整来避免添加培养液,从而也可以避免培养液的浪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爆炸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拉伸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夹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上夹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下夹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限位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生物膜上设有应变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实施例2顶盖设有电刺激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实施例3电刺激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未安装夹紧装置和顶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安装夹具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盖上顶盖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的CO2输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的自动换液装置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的自动换液装置出入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图15本实用新型的自动换液装置出入接头剖视图;
图17为图15本实用新型的自动换液装置出入接头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阐述,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本具体实施的方向以图1方向为标准。
如图1~17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应变可控的模拟体内动态微环境细胞培养的装置,它包括壳体1、平面面盖2、培养皿放置座3、夹紧装置41、拉伸装置4、应变测量装置5、平台基座6、散热机构7、顶盖8、电刺激系统9、CO2输送装置10、自动换液装置20、控制系统和显示屏。其中:
实施例1
壳体1上端呈开口状结构,呈正方体或长方体,当然不限于此形状,壳体的一侧向上凸起形成一侧部11,壳体1内部形成空腔,培养皿放置座3、拉伸装置4、平台基座6、散热机构7均设置在空腔内。
平面面盖2设置在壳体1的上方开口处,与壳体1相适配,可通过螺丝固定或卡设连接方式,平面面盖2的上表面中心设置有放置座孔21,放置座孔21呈上下贯通设置,放置座孔21为圆形形状,在平面面盖2 沿着放置座孔的圆周边向外间隔设有数个滑形轨道22,滑形轨道22呈长条状,且滑形轨道22上下贯通平面面盖2。
培养皿放置座3用于调节培养皿的高度,包括高度调节环31、承载台 32、高度调节座33。高度调节环31设置在放置座孔21处,高度调节环 31呈圆环形,高度调节环31外壁设有环状螺纹;且高度调节环31的上表面设有两个缺口311,从而便于旋转高度调节环31,承载台32固定设置在高度调节环31的底端,或者是嵌设在调节环31内部,从而形成一个承载台面,承载台32呈圆形,该承载台32用于放置培养皿100,高度调节座33呈中空的圆柱状,高度调节座33内壁设有环状螺纹,且高度调节座33内螺纹与高度调节环31外螺纹配合,这样旋转高度调节环32 时可调节承载台32的高度,高度调节座33的底端与平台基座6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培养皿放置座3可通过旋转高度调节环32,实现培养皿的高度的控制,由于在做拉伸试验时,夹具尽量接近培养皿底部,一般培养液比较昂贵,当培养皿位置过低时,一般通过添加培养液来使得夹具夹持端浸没在培养液中,使得基底膜能够完全浸没在培养液里,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调节培养皿往上调整来避免添加培养液,从而也可以避免培养液的浪费。
夹紧装置41用于夹紧生物膜303,夹紧装置41为至少两个移动夹具,且每个滑行轨道对应设有一个夹具41,本实用新型至少设置为两个,本实用新型以四个为例,且每两个夹具处于同一直线设置,夹具41包括上夹头411、下夹头412、调节组件413,其中,上夹头411包括上夹持端 4111、上连接部4112,上夹持端4111为一平板结构,上夹持端4111套设有弹性套(图中未显示),避免因上夹持端4111与生物膜303硬性接触而损坏生物膜303,上连接部4112的底端与上夹持端4111一体连接或固定连接,且呈一定角度连接,优选为钝角,上连接部4112为倒L形状,其中,上连接部4112的纵向部分呈倾斜状,使得整个上夹头411呈倾斜设置,倾斜段上设有通孔41121,上连接部位于顶端的横向部分设有上下贯通的螺孔41122;
下夹头412设置在上夹头411的下方,下夹头412包括下夹持端4121、下连接部4122,且下夹持端4121与上夹持端4111平行设置,上夹持端 4111与下夹持端4121形成夹持部,用于夹紧生物膜303,下夹持端4121 套设有弹性套(图中未显示),避免因下夹持端4121与生物膜303硬性接触而损坏生物膜303;
下连接部4122平行设置在上连接部4112的下方,且与上连接部4112 形状相同,下连接部4122的整个倾斜部分向内凹设成滑槽41221,上连接部4112在滑槽41221内上下滑动,从而带动上夹持端4111靠近与远离下夹持端4121,进而实现夹紧与松卸生物膜303,在滑槽41221上靠近下夹持端4121设有一段限位滑孔41222,限位滑孔41222沿着倾斜部分长度方向设置,本实用新型在通孔41121内设有限位部4113,限位部 4113将上连接部4112限制在下连接部4122的滑槽内滑动,避免上连接部4112脱离滑槽,且可避免上夹头411晃动,不能准确夹紧生物膜303,同时将上连接部4112滑动的距离为限位滑孔41222的长度,当限位部 4113滑动至限位滑孔41222的底端时,此时的上夹持端4111紧密贴合在下夹持端4121上;限位部4113可采用上下两端带有帽的限位钉,限位钉的穿过第一通孔41121底端的钉帽滑设在限位滑孔41222的两端;如图6所示,也可采用以下结构实现,包括上下两个固定块41131,以及连接在两个固定块的连接杆部41132,上固定块41131的宽度大于第一通孔41121,下固定块41131的宽度大于限位滑孔41222的宽度,连接杆部 41132穿过第一通孔41121,上下两个固定块41131分别紧密贴合于上连接部4112与下连接部4122,上连接部4112的滑动带动下固定块41131 沿着限位滑孔41222滑动;下连接部4122的横向部分设有上下贯通的第二通孔41223,调节组件413包括调节螺杆4131、螺母4132,调节螺杆 413的底端设置在第二通孔41223内,调节螺杆4131的顶端穿过上连接部4112的螺孔41122,且与螺母4132固定连接,调节螺杆4131与上连接部螺纹连接,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调节螺杆4131的长度与限位滑孔 41222的长度相同,拧动螺母4132,螺母4132带动调节螺杆4131转动,从而使得上夹头411上下移动,进而调节上夹持端4111与下夹持端4121 的距离,进一步实现夹紧和松卸生物膜303的功能。
拉伸装置4可拉伸细胞生物膜303,拉伸装置4包括控制夹紧装置41移动的传动机构42以及拉力传感器43,其中;
传动装置42包括两个固定座421、步进电机422、丝杆423和行程杆424,其中,两个固定座421纵向平行固定设置在平台基座6上;其中一个固定座421设有通孔4211,通孔4211尺寸大于丝杆的直径,另一个固定座对应通孔位置设有螺孔4212,步进电机422固定设置在设有通孔的固定座上,丝杆422设置在两个固定座421之间,丝杆422一端与步进电机422的输出轴固定连接,并穿过固定座421的通孔4211,丝杆422 另一端与另一个固定座421的螺孔4212连接,行程杆424一端与下夹头 412固定连接,可通过螺钉固定,行程杆424另一端设有螺孔,丝杆423 穿过该螺孔,从而使行程杆424与丝杆423实现螺纹连接,步进电机422 带动丝杆转动,从而实现行程杆424水平直线运动,从而实现拉伸夹具 41沿着平面面盖2的滑行轨道22移动,可以带动上下夹头对生物膜303 的细胞单元做水平直线运动,以便对附着的细胞进行加载拉伸,模拟了体内细胞、组织牵张力环境,对细胞、组织的体外生长的研究提供了条件。
选用步进电机能够控制每步的精度在3%-5%,并且不会将一步的差错堆集到下一步,因此有较好的方位精度和运动的重复性。
拉力感应器43设置在夹具41上,可设置在上夹头或下夹头上,拉力传感器43能够检测到膜所受到拉力,并将信息发送给控制器,从而控制步进电机422,步进电机422控制夹具41的水平应力加载,实现了拉力可控,并且可以控制不同应力大小对细胞的影响,且本实用新型的夹具沿培养皿放置座向周围辐射的方向设置,且夹具可设置在多方向,可以控制单向、双向、多向对生物膜303进行循环拉伸,并对生物膜303 的拉伸时间、拉伸频率以及拉伸幅度进行控制。
如果未加拉力感应器43,例如通过对生物膜303的底部施加正气压或负气压来实现生物膜303的形变的方法,细胞受到的力学刺激是不均匀的,且力的大小不可控,存在实验定量的不确定性,造成实验设计存在一定的误差或者不足。而本实用新型拉伸夹具41设置有拉力感应器43,拉伸夹具41沿培养皿放置座向周围辐射的方向设置,且夹具可设置在多方向,拉力感应器43可以测得相应方向的应力大小,然后根据细胞的生长状态,及时调整相应方向的拉力,可实现多个方向的拉力同步或异步调整,即能够实现不同应力,不同方向的刺激;拉力感应器43可测得相应的对生物膜303的应力,避免了实验定量的不确定性,得出更准确实验结果。
应变检测器5用于实现精确的实时应变监测,应变检测器采用应变片或者应变传感器,如图7所示,应变片设置在生物膜303上,本实用新型的生物膜303优选采用弹性生物膜,将应变片贴至膜能实时精确测量膜的应变,传统的采用通过位移和样品长度计算出加载的应变的方法, 存在不精确性,而本实用新型测量膜应变准确可靠,迅速。
平台基座6设置在拉伸装置4的下方,平台基座6的中心位置对应于培养皿放置座3的位置设有第三通孔61,且其周边设有数个通孔,热量可从通孔传递出去。
散热机构7设置在平台基座6的下方,散热机构7包括散热器71和散热风扇72,散热器71的上端与平台基座6固定连接,散热器71的外端与散热风扇72的一端相连,散热器71可以收集培养箱工作时产生的热量,散热风扇72可以将散热器71收集的热量经壳体1的散热孔而排出壳体外,培养皿里的培养液的温度处在具体设置的恒温温度范围之内,为细胞提供适宜的温度环境,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顶盖8的形状和大小与壳体1相适配,顶盖8的下端呈开口设置,顶盖8的四周和壳体上端密封设置,顶盖8设置(卡设)在壳体1上,顶盖8的设置为细胞的生长提供了无污染、防培养液蒸发,湿度和温度适宜的环境。细胞培养皿在本实用新型的培养箱中可以直接实验和培养,不需要盖培养皿盖,将培养皿与培养箱结合设置,简化了实验步骤,节省了时间,而且避免因频繁取出细胞培养皿而导致污染和对细胞生长状态的影响。
本实用新型不仅能够对细胞进行力学刺激,同时还可以进行电学刺激,实现了多功能性。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对该细胞培养装置进一步的补充,通过以下的方式实现,通过下电刺激系统9包括正电极91、负电极92、信号发生器(图中未标出)、弹性件93,其中,正电极91和负电极92设置在顶盖8上,相互平行设置,正电极91和负电极92之间的间隔为 5-15mm,当顶盖8盖上时,正电极91与负电极92能够抵触到生物膜303 上;正负电极通过电极线连接信号发生器,正负电极、电极线和信号发生器构成电刺激加载系统,通过改变信号发生器的电压或者电流,提供不同大小的电刺激,电刺激为恒电压、脉冲电压或者直流微电流,由信号发生器产生。
正负电极线穿过顶盖8的孔道与信号发生器连接。顶盖8、孔道与电极线、电源线连接处是密封的。
两个弹性件93的上端与顶盖8的内部固定连接,弹性件93的下端与正负极电极固定连接,弹性件93可采用弹簧,设置弹性件的作用可避免电极与生物膜303硬性接触,弹簧起到缓冲作用,弹簧的设置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因为如果在电极上端未设置有弹簧93,当将顶盖8盖合至壳体1时,为了使电刺激实验更准确,通常是电极会抵接至生物膜303 上,电极一般都有硬度,电极与生物膜303直接硬接触,一方面对生物膜303会有一定的损失,另一方面,电极会挤压到细胞,更大可能的造成细胞破碎死亡,影响实验的进程;本实用新型将正电极91、负电极92 上端连接有弹簧93,由于弹簧起到缓冲作用,避免电极与生物膜303硬接触,进一步保证了实验的顺利进行。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对电刺激系统进一步的改进,通过以下的方式实现,电刺激系统9包括正电极91、负电极92、信号发生器、弹性件93、升降装置94,其中,升降装置94包括电机941、丝杆 942、电极座943、限位套944,电机941固定设置在顶盖8内壁上,电机941输出轴纵向设置,与丝杆942固定连接,丝杆942呈纵向设置,电极座943的中心对应于丝杆位置设有上下贯通的螺孔,丝杆942穿过电极座943的螺孔并伸出螺孔外,电极座943左右两端底部固定连接弹性件94的上端,弹性件94的下端固定连接正电极91与负电极92,丝杆 942的底端套设有限位套944,丝杆942在电机51的作用下将旋转运动转化为直线运动,从而带动电极座943上升下降,进而带动正电极91、负电极92实现升降,限位套944的作用防止电极座943脱离丝杆942。
本实施例中的升降装置94的设置,在不需要进行电刺激实验时,可将正负电极往上移,从而避免电极长期置于培养液中,影响电极的使用寿命,且电极可升降,可以对细胞实现间歇式刺激或持续性刺激,灵活性更强,使得本装置可以有单独力学刺激、力学-电学同时刺激、单独电学刺激等多种方式,从而使细胞能够更准确的模拟体内真实环境,弹性件93的作用与实施例2相同,在此不作描述。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3的基础上,对该细胞培养装置进一步的改进,通过以下的方式实现,CO2输送装置10为细胞生长提供恒定CO2浓度, CO2输送装置10包括CO2感应器101、CO2储存瓶102、电磁阀103、输气管104、减风装置105,其中,CO2感应器101设置在壳体1、平面面盖2与顶盖8形成的腔体内的壳体1侧壁上,CO2感应器101可感应本实用新型壳体1、平面面盖2和顶盖8组成的腔体内的CO2的浓度,CO2储存瓶102设置在本实用新型的外侧,CO2储存瓶102为铝质平底压力气瓶;电磁阀103设置在本实用新型外侧;电磁阀103可实现开或关从而控制CO2输送装置10对本实用新型壳体1、平面面盖2和顶盖8组成的腔体内的CO2气体的输送;输气管104材质为聚四氟乙烯,输气管将CO2储存瓶102和电磁阀103相连,进而将输气管104穿过本实用新型壳体 1侧壁连通至本实用新型的壳体1、平面面盖2和顶盖8组成的腔体。
减风装置105设置在壳体1、平面面盖2与顶盖8形成的腔体内,减风装置105包括CO2散气罩1051、CO2进风罩1052、隔板1053,其中, CO2散气罩1051设置在壳体1、平面面盖2与顶盖8形成腔体内,且CO2散气罩1051设置在培养皿放置座3外侧、顶盖8内侧,CO2散气罩1051 与顶盖8相适宜设置,CO2散气罩1051表面设置有若干通孔,通孔贯穿 CO2散气罩1051设置,CO2气体可通过通孔进入CO2散气罩1051与平面面盖2组成的腔体内,进而到达置于培养皿放置座3的细胞培养皿301 中的细胞培养液。CO2散气罩1051缓冲了CO2气体进入细胞培养液的冲击力,减少CO2气体对生物膜303的影响。
为了进一步减少CO2气体对生物膜303的影响,CO2进风罩1052可设置成喇叭状,CO2进风罩1052设置在CO2散气罩1051外侧,且CO2进风罩1052设置在壳体1、平面面盖2与顶盖8形成腔体内壳体的侧壁上,CO2进风罩1052靠近侧壁的一端为小端,远离侧壁的为大端,小端与大端相连通,CO2进风罩1052的小端可与输气管104的一端相连通, CO2进风罩1052的这种设置可以使CO2气体小口进大口出,有利于降低风力,减少CO2气体对生物膜303的影响而减少对细胞牵引力实验结果的影响。
为了更进一步减少CO2气体通过生物膜303的影响,可在CO2进风罩1052与CO2散气罩1051之间设置有隔板1053,所述隔板1053可将 CO2进风罩1052的大端覆盖,所述隔板1053与CO2进风罩1052的大端之间形成一定间隙,所述隔板1053下端与平面面盖2固定连接,使从 CO2进风罩1052进入的CO2气体通过隔板1053的阻挡,进一步缓解了 CO2气体的冲击力,避免较大冲击力的CO2气体直接进出细胞培养液以至于对生物膜303产生影响。
自动换液装置20设置在壳体1的侧部11、平面面盖2与顶盖8组成的腔体内,自动换液装置20包括换液电机201、换液泵头202、储液瓶 203、废液瓶204、输入管205、输出管206、出入接头207,其中,换液电机201安装于壳体1的侧部11中间位置上;换液泵头202是蠕动泵头,换液泵头202安装于靠近壳体1侧部11的平面面盖2上;换液泵头202 与换液电机201是通过电机轴动相连,换液泵头202由换液电机201带动工作;储液瓶203安装于靠近壳体1侧部11的平面面盖2上,且储存瓶203位于换液泵头202的左侧,储液瓶203用于储存细胞培养液;废液瓶204安装于储存瓶203前,废液瓶204用于收集废液。
输入管205安装于平面面盖上,输入管205的一端通过换液泵头202 与储存瓶203相密封连通;输出管206安装于平面面盖2上,输出管206 一端通过换液泵头202与废液瓶204相密封连通。
作为优选,输入管205和输出管206靠近培养皿的一端部分适宜细胞培养皿302形成弯折,输入管205和输出管206通过出入接头伸入细胞培养皿302中。
另外,可以将靠近培养皿的输入管205和输出管206设置成可伸缩的结构,这种设置可以适用不同半径大小的培养皿。
出入接头207与输入管205和输出管206弯折处开口端相连。出入接头207呈喇叭状或吸盘状,出入接头207包括盘体2071、输出管接头 2072、输入管接头2073和上盖2074,盘体2071与上盖2072之间的间隙形成容腔,盘体2071的整体可设置成圆形、椭圆形甚至多边形。盘体2071 的横截面是圆形,盘体2071的纵截面是台阶状,盘体2071上端是小端,盘体2071下端是大端,位于盘体2071小端的中心位置设置有缓冲池 20711,盘体2071上表面上缓冲池20711的外侧设置有若干条导流凸起 20712,导流凸起20712相对于盘体2071的中心呈均匀的放射状分布,导流凸起20712包括一级导流条207121、二级导流条207122、三级导流条207123,一级导流条207121的一端靠近缓冲池的设置,另一端延伸至盘体的外缘位置处;在相邻的两段一级导流条207121之间设置有二级导流条207122,二级导流条207122的长度短于一级导流条207121,使二级导流条207122的一端远离一级分流条207121靠近缓冲池的一端,另一端延伸至盘体的外缘位置处;在一级导流条207121与二级导流条 207122之间设置有三级导流条207123,三级导流条207123的长度短于二级导流条207122,使三级导流条207123的一端远离二级分流条207122 靠近缓冲池的一端,另一端延伸至盘体的外缘位置处;以此类推,可设置数级分流渠道,至此,导流凸起20712之间形成了数级分流渠道,盘体2071的下表面呈上凸状。缓冲池20711由环形围挡20713包设而成,围挡20713为朝盘体上表面向上延伸一截的环形体,它可以是圆形的也可以是其他形状,围挡20713内形成细胞培养液储液槽,围挡20713的上表面为锯齿形,锯齿形采用围挡的的周向间隔均匀的分布设置数个大小一致的缺口20714而形成,该缺口20714向下凹设内外贯通,且缺口 20714的深度小于围挡的高度,当储液槽中细胞培养液的液面高度超过缺口20714底部位置时,细胞培养液将从缺口20714中溢出而流到盘体2071 上,经分流渠道分流至细胞皿,盘体2071上表面的导流凸起20712可将输入管输送进入缓冲池20711的细胞培养液均匀导入细胞培养皿,减少了细胞培养液对细胞的冲击力。
输出管接头2072位于盘体2071的上表面上,输出管接头2072朝上伸出一截,输出管接头2072上端是小端,输出管接头2072上端用于与输出管206相连接;输出管接头2072下端是大端,输出管接头2072下端开口,且输出管接头2072下端穿透盘体2071的底面,输出管接头2072 下端用于吸取细胞培养皿中的废液,输出管接头2072上端开口比输出管接头2072下端开口小。在换液泵头202的吸力作用下,输出管接头2072 和盘体2071的的设置,有利于将吸力分散,较少或避免吸取细胞培养液时将细胞吸附。
上盖2074覆盖扣合在盘体2071上,且上盖2074刚好可将位于盘体 2071上表面的导流凸起20712完全覆盖,使上盖2074、盘体2071和导流凸起20712共同组成了细胞培养液流出的通道,上盖2074的中心设有管套2075,管套2075可套接在输出管接头2072,通过套管2075可使输出管接头2072与输出管2076连接,套管2075上设置有输入管接头2073,输入管接头2073的中心开有上下贯穿的输入孔,当上盖覆盖在盘体上时,输入管接头2073刚好位于缓冲池20712的储液槽的位置处,且与储液槽相连通,细胞培养液通过输入孔进入储液槽,进而细胞培养液经分流渠道流入细胞培养皿。
控制系统采用计算机控制,与拉伸装置4、拉力传感器43、CO2感应器101、电磁阀103、换液电机201连接;显示屏设置在壳体1侧壁上,显示屏与控制系统连接。
控制系统控制传动机构42和拉力感应器43可以确定拉伸频率、拉伸幅度、拉伸时间;在显示屏上设置拉伸频率、拉伸幅度、拉伸时间,经过一定时间的牵张实验,可以获得拉力、拉伸频率、拉伸幅度和拉伸时间与细胞生长状态的关系;
将拉伸装置4、控制系统相结合应用于细胞培养中使细胞培养实验更简单、方便,节省时间及实验更准确。
在做细胞实验时,如细胞的刺激试验,如果是探讨不同的刺激条件对细胞生长状态的影响,实验操作时工作量比较大,因为严格来说实验包括生物学重复和实验重复,生物学重复就是一组实验相同批次细胞,一般需要3皿,实验重复是指相同实验不同批次,即不同实验次数,一般3次(不同批次细胞),如果是探讨刺激条件有3个层次(相同刺激频率,刺激时间分10min、30min和1h)那么相同刺激频率,不同刺激时间的实验将需要10皿,10皿3个批次细胞刺激分别10min、30min和1h 取出观察细胞生长状态,实验操作时工作量比较大,且观察时间会不同、取出次数较多也会影响细胞的生长状态,这些都可能造成实验误差较大。
本实用新型的培养装置中的控制系统通过控制传动机构42和拉力感应器43可以确定拉伸频率、拉伸幅度、拉伸时间;经过一定时间的牵张实验,可以获得拉力、拉伸频率、拉伸幅度和拉伸时间与细胞生长状态的关系;本实用新型的培养装置放置在普通培养箱中,培养到一定时间直接实验和观察,避免频繁将细胞培养皿取出,有利于细胞生长,而且降低了工作量,及缩小了观察细胞的时间差距,增加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在显示屏上设定CO2浓度,控制系统通过接收来自CO2感应器101 检测本实用新型壳体1、平面面盖2和顶盖8组成的腔体内CO2的浓度,从而控制电磁阀103,实现输气管104的开启或关闭,进而控制输送装置 10对本实用新型壳体1、平面面盖2和顶盖8组成的腔体内CO2气体的输送,具体来说,当控制系统监测到本实用新型壳体1、平面面盖2和顶盖8组成的腔体内的CO2浓度低于设定的CO2浓度时,控制系统自动控制电磁阀103开启,使储存瓶内CO2经输气管104进入壳体1、平面面盖 2和顶盖8组成的腔体,当控制系统监测到壳体1、平面面盖2和顶盖8 组成的腔体内的CO2浓度低于设定的CO2浓度时,高于设定的CO2浓度时,控制系统自动控制电磁阀103关闭,使储存瓶102内CO2不能经过输气管104进入壳体1、平面面盖2和顶盖8组成的腔体内。
本实用新型还设有压线夹301,将电线固定于壳体1内部。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将贴壁细胞培养在培养皿底部的生物膜303 上,在无菌及CO2输送装置提供适宜的CO2环境的情况下,打开顶盖8 将培养皿放在培养皿放置座3的调节座盖31上,调节夹具41上的螺旋帽调节拉伸夹具41将生物膜303夹住,并将顶盖8盖上,将本装置放置于细胞培养箱中,并将电极线与正负电极连接,启动散热机构,对培养装置内部进行散热,使得培养液温度保持一定的温度,控制系统根据拉力感应器11测得的拉力来控制拉伸装置的行程杆423从而控制拉伸夹具拉伸频率、拉伸幅度、拉伸时间,将力学刺激细胞的方式接近于细胞生长、发育的体内环境,可改善细胞生长条件,从而促进细胞生长,提高细胞活性,当培养一定时间的细胞将要换液时,可以在显示屏上设置流速等工作参数,并启动进入工作状态,在工作过程中,换液电机201带动换液泵头202工作,细胞培养液按要求流速从储液瓶203流出后,进入细胞培养皿302,流出的培养液自动收集至废液瓶204。
上面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前提下,本领域普通工程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做出的任何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基于应变可控的模拟体内动态微环境的细胞培养装置,包括壳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于壳体内用于夹持生物膜的夹紧装置,所述夹紧装置包括至少两个移动夹具,所述生物膜位于两个夹具之间;设于壳体内控制夹紧装置移动的拉伸装置;所述夹紧装置之间设有用于放置培养皿的培养皿放置座;所述生物膜上设置有实时精确测量膜的应变的应变检测器,所述应变检测器为应变片,所述应变片贴至生物膜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应变可控的模拟体内动态微环境的细胞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具包括上夹头、下夹头、以及调节上夹头移动的调节组件,上夹头包括上夹持端、上连接部,上连接部的底端与上夹持端连接,上连接部呈倒L形状,下夹头设置在上夹头的下方,下夹头包括下夹持端、下连接部,上夹持端与下夹持端形成夹持部,用于夹紧生物膜,下连接部平行设置在上连接部的下方,下连接部呈上连接部沿着下连接部上下滑动,从而带动上夹持端靠近与远离下夹持端,所述调节组件带动上夹持部远离与靠近下夹持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应变可控的模拟体内动态微环境的细胞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组件为调节螺杆,所述上夹头的上连接部的横向段设有上下贯通的螺孔,所述下夹头对应位置设有第二通孔,调节螺杆的底端设置在第二通孔内,调节螺杆的顶端穿过上连接部的螺孔,调节螺杆与上连接部螺纹连接,通过拧动调节螺杆带动上夹头上下移动,从而带动上夹头的上夹持端靠近与远离下夹持端,实现夹紧与松开生物膜。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应变可控的模拟体内动态微环境的细胞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夹头的下连接部沿其长度方向向内凹设形成滑槽,所述上夹头的上连接部沿着滑槽上下滑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应变可控的模拟体内动态微环境的细胞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限位部,所述下夹头位于下连接部的位置沿其长度方向设有一段滑孔,对应于滑孔位置的上夹头部分设有通孔,所述限位部依次穿过通孔和滑孔,所述限位部将上连接部限制在下连接部的滑孔内滑动,避免上连接部脱离滑槽,同时将上连接部滑动的距离为限位滑孔的长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应变可控的模拟体内动态微环境的细胞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刺激系统,所述电刺激系统包括正负电极。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应变可控的模拟体内动态微环境的细胞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皿放置座包括高度调节环、承载台、高度调节座,所述高度调节座固定设置在壳体内部,所述承载台设置在高度调节环下端或内部,所述高度调节环与高度调节座螺纹连接,通过拧动高度调节环实现承载台的高度调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应变可控的模拟体内动态微环境的细胞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为该细胞培养装置提供CO2的CO2输送装置、该细胞培养装置中的培养皿提供换液功能的自动换液装置和控制拉伸装置拉伸时间、拉伸频率以及拉伸幅度的控制系统。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1328315.4U CN207918853U (zh) | 2017-10-16 | 2017-10-16 | 基于应变可控的模拟体内动态微环境的细胞培养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1328315.4U CN207918853U (zh) | 2017-10-16 | 2017-10-16 | 基于应变可控的模拟体内动态微环境的细胞培养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7918853U true CN207918853U (zh) | 2018-09-28 |
Family
ID=636119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21328315.4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7918853U (zh) | 2017-10-16 | 2017-10-16 | 基于应变可控的模拟体内动态微环境的细胞培养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7918853U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058004A (zh) * | 2019-04-11 | 2019-07-26 | 高权 | 一种激光共聚焦检测电刺激安全性的实验装置 |
CN110523447A (zh) * | 2019-08-29 | 2019-12-03 | 苏州大学 | 一种对细胞多角度力学测量的微流控芯片及其制作方法 |
CN115058340A (zh) * | 2022-06-22 | 2022-09-16 | 广东省科学院生物与医学工程研究所 | 一种细胞薄膜夹持装置、使用方法及神经修复材料的制备方法 |
-
2017
- 2017-10-16 CN CN201721328315.4U patent/CN207918853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058004A (zh) * | 2019-04-11 | 2019-07-26 | 高权 | 一种激光共聚焦检测电刺激安全性的实验装置 |
CN110523447A (zh) * | 2019-08-29 | 2019-12-03 | 苏州大学 | 一种对细胞多角度力学测量的微流控芯片及其制作方法 |
CN115058340A (zh) * | 2022-06-22 | 2022-09-16 | 广东省科学院生物与医学工程研究所 | 一种细胞薄膜夹持装置、使用方法及神经修复材料的制备方法 |
CN115058340B (zh) * | 2022-06-22 | 2024-01-02 | 广东省科学院生物与医学工程研究所 | 一种细胞薄膜夹持装置、使用方法及神经修复材料的制备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7918877U (zh) | 基于应力可控的模拟体内动态微环境的细胞培养装置 | |
CN207468651U (zh) | 模拟体内动态微环境的细胞培养装置 | |
CN207918853U (zh) | 基于应变可控的模拟体内动态微环境的细胞培养装置 | |
CN107794222A (zh) | 模拟体内动态微环境的细胞培养装置 | |
CN103756898B (zh) | 一种可施加动态载荷的细胞三维受力培养装置 | |
CN207468650U (zh) | 新型模拟体内动态微环境的细胞培养装置 | |
CN207918864U (zh) | 细胞培养的自动换液装置及该装置的细胞拉伸装置 | |
CN107012088B (zh) | 一种气压可调节式细菌培养箱 | |
CN106318866A (zh) | 一种小型多用途细胞培养及实验装置 | |
CN106932241B (zh) | 一种测定室内培养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方法 | |
CN110426083A (zh) | 一种用于水稻田间生长的智能监管设备及监管系统 | |
CN207468649U (zh) | 新型精密细胞拉伸装置 | |
CN216955934U (zh) | 一种野外用便携式植物水下光合作用测量装置 | |
CN111117890A (zh) | 细胞动态牵张应力培养装置 | |
CN207918865U (zh) | 用于细胞培养的夹紧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细胞精密拉伸装置 | |
CN103926328B (zh) | 一种能够实现稳定耦合的超声波检测用扫查装置 | |
CN208383650U (zh) | 一种血液粘度检测装置 | |
CN213632815U (zh) | 一种间距可调的水质监测采集器 | |
CN211463202U (zh) | 一种2ml离心管在氮吹仪上辅助套管 | |
CN201737929U (zh) | 模拟体内环境下可视化细胞精密拉伸装置 | |
CN206974945U (zh) | 一种微生物电抗和电容检测装置 | |
CN108998376A (zh) | 基于介电弹性体驱动器的动态细胞培养装置及方法 | |
CN203419926U (zh) | 高磁场生物试验装置 | |
CN205049364U (zh) | 采样装置 | |
CN209215167U (zh) | 一种气溶胶光度计的扫描头夹持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928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