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892791U - 一种高效打气筒 - Google Patents

一种高效打气筒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892791U
CN207892791U CN201820001786.2U CN201820001786U CN207892791U CN 207892791 U CN207892791 U CN 207892791U CN 201820001786 U CN201820001786 U CN 201820001786U CN 207892791 U CN207892791 U CN 20789279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owl
check valve
connecting rod
inflator
vertic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001786.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韩尚辰
邵和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820001786.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89279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89279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892791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Footwear And Its Accessory,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效打气筒,包括气筒、设置在气筒内部的活塞、拉杆、固设在拉杆上端的把手、气管,气管的尾端设有气嘴;气筒的内腔被活塞分隔为下气室和上气室,气筒的外侧设置有第一进气单向阀、第一排气单向阀、第二进气单向阀、第二排气单向阀,第一排气单向阀的输出端和第二排气单向阀的输出端之间设置有第一连管和第二连管,第一连管和第二连管之间设置有三通接头,拉杆的外部套设有伸缩囊,伸缩囊的外部套设有弹簧。该高效打气筒在打气过程中,无论是上提还是下压均可进行打气作业,提压一次可以完成打气动作两次,打气效率显著提高,给车胎充气的时间显著缩短,打气频次低,打气效果好,使用方便。

Description

一种高效打气筒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效打气筒,属于打气筒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无论是电瓶车还是自行车,为防止在车胎气压不足时找不到打气筒的尬尴,需要随身携带打气筒,以备不时之需。目前打气筒一般为单向进气、单向出气,提压一次只能进行一次打气。在上提的过程中是做无用功,不会对车胎进行充气作业,这样的打气筒效率较,打气动作不连续,打气频次较高,造成不便。再加上,目前经常缩短打气筒的长度以便于携带,但是长度较短的打气筒在一次打气的过程中只能给车胎打入少量的气体,需要更多次、更高频次的打气动作才能够完成一次车胎充气作业,使用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高效打气筒,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高效打气筒,包括气筒、设置在气筒内部的活塞、拉杆、固设在拉杆上端的把手、气管,气管的尾端设置有气嘴;所述气筒的下端设置有下封盖,所述下封盖与气筒的下端密封连接,所述气筒的上端设置有上封盖,所述上封盖与气筒的上端密封连接,所述气筒的内腔被活塞分隔为下气室和上气室,所述活塞的侧壁固设有密封环,所述密封环设置在活塞的侧壁和气筒的内壁之间;所述气筒的外侧设置有第一进气单向阀、第一排气单向阀、第二进气单向阀、第二排气单向阀,所述第一进气单向阀的输出端与上气室连通,所述第一排气单向阀的输入端与上气室连通,所述第二进气单向阀的输出端与下气室连通,所述第二排气单向阀的输入端与下气室连通,所述第一排气单向阀的输出端和第二排气单向阀的输出端之间设置有第一连管和第二连管,所述第一连管和第二连管之间设置有三通接头,所述第一排气单向阀的输出端与第一连管的尾端连通,所述第一连管的首端与三通接头连通,所述第二排气单向阀的输出端与第二连管的尾端连通,所述第二连管的首端与三通接头连通,所述气管的首端与三通接头连通;所述拉杆的下端与活塞固定连接,所述上封盖的中央设置有与拉杆相配合的通孔,所述把手设置在上封盖的上方,所述拉杆的外部套设有伸缩囊,所述伸缩囊设置在上封盖和把手之间,所述伸缩囊的上端与拉杆的侧壁密封连接,所述伸缩囊的下端与上封盖的上端面密封连接且所述通孔与伸缩囊的内腔连通,所述伸缩囊的外部套设有弹簧,弹簧的下端与上封盖的上端面固定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一进气单向阀包括第一横管、第一竖管,所述第一横管的尾端与上气室连通,所述第一竖管的上端与第一横管的首端连通,所述第一竖管的内部设置有第一皮碗、第一竖连杆、第一横连杆,所述第一皮碗包括第一碗身和第一碗底,所述第一碗身上端的内径大于第一碗身下端的内径,所述第一碗身的下端与第一碗底连接为一体,所述第一竖连杆的上端与第一碗底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竖连杆的下端与第一横连杆的中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横连杆的端部与第一竖管的内壁固定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一碗身的厚度自第一碗身的上端至第一碗身的下端连续增大。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一排气单向阀包括第二横管、第二竖管,所述第二横管的尾端与上气室连通,所述第二竖管的上端与第二横管的首端连通,所述第二竖管的下端与第一连管的尾端连通,所述第二竖管的内部设置有第二皮碗、第二竖连杆、第二横连杆,所述第二皮碗包括第二碗身和第二碗底,所述第二碗身上端的内径小于第二碗身下端的内径,所述第二碗身的上端与第二碗底连接为一体,所述第二竖连杆的下端与第二碗底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竖连杆的上端与第二横连杆的中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横连杆的端部与第二竖管的内壁固定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二碗身的厚度自第二碗身的上端至第二碗身的下端连续减小。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二进气单向阀包括第三横管、第三竖管,所述第三横管的尾端与下气室连通,所述第三竖管的下端与第三横管的首端连通,所述第三竖管的内部设置有第三皮碗、第三竖连杆、第三横连杆,所述第三皮碗包括第三碗身和第三碗底,所述第三碗身上端的内径小于第三碗身下端的内径,所述第三碗身的上端与第三碗底连接为一体,所述第三竖连杆的下端与第三碗底固定连接,所述第三竖连杆的上端与第三横连杆的中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横连杆的端部与第三竖管的内壁固定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三碗身的厚度自第三碗身的上端至第三碗身的下端连续减小。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二排气单向阀包括第四横管、第四竖管,所述第四横管的尾端与下气室连通,所述第四竖管的下端与第四横管的首端连通,所述第四竖管的上端与第二连管的尾端连通,所述第四竖管的内部设置有第四皮碗、第四竖连杆、第四横连杆,所述第四皮碗包括第四碗身和第四碗底,所述第四碗身上端的内径大于第四碗身下端的内径,所述第四碗身的下端与第四碗底连接为一体,所述第四竖连杆的上端与第四碗底固定连接,所述第四竖连杆的下端与第四横连杆的中部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横连杆的端部与第四竖管的内壁固定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第四碗身的厚度自第四碗身的上端至第四碗身的下端连续增大。
本实用新型所述高效打气筒在打气过程中,无论是上提还是下压均可进行打气作业,提压一次可以完成打气动作两次,打气效率显著提高,给车胎充气的时间显著缩短,打气频次低,打气效果好,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高效打气筒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活塞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伸缩囊和弹簧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进气单向阀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皮碗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排气单向阀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二皮碗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二进气单向阀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三皮碗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二排气单向阀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第四皮碗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下气室、上气室、第一进气单向阀、第一排气单向阀、第二进气单向阀、第二排气单向阀之间的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11所示,所述高效打气筒,包括气筒1、设置在气筒1内部的活塞2、拉杆3、固设在拉杆3上端的把手4、气管5,气管5的尾端设置有气嘴51;所述气筒1的下端设置有下封盖11,所述下封盖11与气筒1的下端密封连接,所述气筒1的上端设置有上封盖12,所述上封盖12与气筒1的上端密封连接,所述气筒1的内腔被活塞2分隔为下气室13和上气室14,所述下气室13设置在活塞2和下封盖11之间,所述上气室14设置在活塞2和上封盖12之间,所述活塞2的侧壁固设有密封环21,所述密封环21设置在活塞2的侧壁和气筒1的内壁之间;所述气筒1的外侧设置有第一进气单向阀15、第一排气单向阀16、第二进气单向阀17、第二排气单向阀18,所述第一进气单向阀15的输出端与上气室14连通,所述第一排气单向阀16的输入端与上气室14连通,所述第二进气单向阀17的输出端与下气室13连通,所述第二排气单向阀18的输入端与下气室13连通,所述第一排气单向阀16的输出端和第二排气单向阀18的输出端之间设置有第一连管81和第二连管82,所述第一连管81和第二连管82之间设置有三通接头8,所述第一排气单向阀16的输出端与第一连管81的尾端连通,所述第一连管81的首端与三通接头8连通,所述第二排气单向阀18的输出端与第二连管82的尾端连通,所述第二连管82的首端与三通接头8连通,所述气管5的首端与三通接头8连通;所述拉杆3的下端与活塞2固定连接,所述上封盖12的中央设置有与拉杆3相配合的通孔,所述把手4设置在上封盖12的上方,所述拉杆3的外部套设有伸缩囊6,所述伸缩囊6设置在上封盖12和把手4之间,所述伸缩囊6的上端与拉杆3的侧壁密封连接,所述伸缩囊6的下端与上封盖12的上端面密封连接且所述通孔与伸缩囊6的内腔连通,所述伸缩囊6的外部套设有弹簧7,弹簧7的下端与上封盖12的上端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进气单向阀15包括第一横管1511、第一竖管1512,所述第一横管1511的尾端与上气室14连通,所述第一竖管1512的上端与第一横管1511的首端连通,所述第一竖管1512的内部设置有第一皮碗152、第一竖连杆153、第一横连杆154,所述第一皮碗152包括第一碗身1522和第一碗底1521,所述第一碗身1522上端的内径大于第一碗身1522下端的内径,所述第一碗身1522的下端与第一碗底1521连接为一体,所述第一竖连杆153的上端与第一碗底152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竖连杆153的下端与第一横连杆154的中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横连杆154的端部与第一竖管1512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排气单向阀16包括第二横管1611、第二竖管1612,所述第二横管1611的尾端与上气室14连通,所述第二竖管1612的上端与第二横管1611的首端连通,所述第二竖管1612的下端与第一连管81的尾端连通,所述第二竖管1612的内部设置有第二皮碗162、第二竖连杆163、第二横连杆164,所述第二皮碗162包括第二碗身1622和第二碗底1621,所述第二碗身1622上端的内径小于第二碗身1622下端的内径,所述第二碗身1622的上端与第二碗底1621连接为一体,所述第二竖连杆163的下端与第二碗底162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竖连杆163的上端与第二横连杆164的中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横连杆164的端部与第二竖管1612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进气单向阀17包括第三横管1711、第三竖管1712,所述第三横管1711的尾端与下气室13连通,所述第三竖管1712的下端与第三横管1711的首端连通,所述第三竖管1712的内部设置有第三皮碗172、第三竖连杆173、第三横连杆174,所述第三皮碗172包括第三碗身1722和第三碗底1721,所述第三碗身1722上端的内径小于第三碗身1722下端的内径,所述第三碗身1722的上端与第三碗底1721连接为一体,所述第三竖连杆173的下端与第三碗底1721固定连接,所述第三竖连杆173的上端与第三横连杆174的中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横连杆174的端部与第三竖管1712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排气单向阀18包括第四横管1811、第四竖管1812,所述第四横管1811的尾端与下气室13连通,所述第四竖管1812的下端与第四横管1811的首端连通,所述第四竖管1812的上端与第二连管82的尾端连通,所述第四竖管1812的内部设置有第四皮碗182、第四竖连杆183、第四横连杆184,所述第四皮碗182包括第四碗身1822和第四碗底1821,所述第四碗身1822上端的内径大于第四碗身1822下端的内径,所述第四碗身1822的下端与第四碗底1821连接为一体,所述第四竖连杆183的上端与第四碗底1821固定连接,所述第四竖连杆183的下端与第四横连杆184的中部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横连杆184的端部与第四竖管1812的内壁固定连接。
在所述高效打气筒不进行打气作业时,所述第一碗身1522的上端抵紧第一竖管1512的内壁,也就是说此时第一碗身1522的上端与第一竖管1512的内壁之间为过盈配合,此时的第一进气单向阀15为闭合状态;同理,第二碗身1622的下端抵紧第二竖管1612的内壁,也就是说此时第二碗身1622的下端与第二竖管1612的内壁之间为过盈配合,此时的第一排气单向阀16为闭合状态;同理,第三碗身1722的下端抵紧第三竖管1712的内壁,也就是说此时第三碗身1722的下端与第三竖管1712的内壁之间为过盈配合,此时的第二进气单向阀17为闭合状态;同理,第四碗身1822的上端抵紧第四竖管1812的内壁,也就是说此时第四碗身1822的上端与第四竖管1812的内壁之间为过盈配合,此时的第二排气单向阀18为闭合状态。第一碗身1522、第二碗身1622、第三碗身1722和第四碗身1822均使用弹性优良的材料如乳胶或聚氨酯制成。
所述高效打气筒的打气过程如下:当把手4下压时,把手4通过拉杆3带动活塞2向下运动,所述密封环21可采用弹性优良的橡胶制成,密封环21紧抵在活塞2和气筒1之间,保证气密性;如图12所示,活塞2向下运动造成下气室13内部容积减小同时上气室14内部容积增大,这使得下气室13内部气压增大并大于大气压同时上气室14内部气压减小并小于大气压,也就是说下气室13内部气压大于上气室14内部气压,由于上气室14内部气压小于大气压,这使得外界空气在气压的作用下,由于所述第一碗身1522上端的内径大于第一碗身1522下端的内径,使得第一皮碗152为“上大下小”结构,使得此时第一碗身1522的上端易集中大部分的压力,这促使第一碗身1522的上端会被外界气压挤压变形从而使其与第一竖管1512的内壁之间产生缝隙,所述第一进气单向阀15开启,从而使得外界空气通过第一碗身1522的上端与第一竖管1512内壁之间的缝隙完成进气动作;同理,下气室13内部气压增大并大于大气压,由于所述第三碗身1722上端的内径小于第三碗身1722下端的内径,使得第三皮碗172为“上小下大”结构,此时第三皮碗172内部的气压由于大于外界大气压能够进一步促使第三碗身1722的下端抵紧第三竖管1712的内壁,所述第二进气单向阀17保持闭合状态,从而避免下气室13内部的气体流出到外界;同理,下气室13内部气压增大,由于所述第四碗身1822上端的内径大于第四碗身1822下端的内径,使得第四皮碗182为“上大下小”结构,使得此时第四碗身1822的上端易集中大部分的压力,这促使第四碗身1822的上端会被下气室13内部气压挤压变形从而使其与第四竖管1812的内壁之间产生缝隙,所述第二排气单向阀18开启,从而使得下气室13内部气体通过第四碗身1822的上端与第四竖管1812内壁之间的缝隙完成排气动作;随着第二排气单向阀18开始排气,由于第一连管81、第二连管82、三通接头8的存在,使得第一连管81内部的气压等于气管5内部的气压并且第一连管81内部的气压等于第二连管82内部的气压,也就是说此时第一连管81内部的气压大于上气室14内部气压,由于所述第二碗身1622上端的内径小于第二碗身1622下端的内径,使得第二皮碗162为“上小下大”结构,此时第二皮碗162内部的气压增大进一步促使第二碗身1622的下端抵紧第二竖管1612的内壁,所述第一排气单向阀16保持闭合状态,从而避免第一连管81内部的气体流入到上气室14;因此,随着下气室13内部气体持续的通过第二排气单向阀18排出,气管5内部的气压持续增大,当气管5内部的气压大于极限值时,气管5内部的气体会通过气嘴51冲破轮胎中气门芯的束缚从而完成一次打气作业。
当把手4上提时,把手4通过拉杆3带动活塞2向上运动,活塞2向上运动造成下气室13内部容积增大同时上气室14内部容积减小,这使得下气室13内部气压减小并小于大气压同时上气室14内部气压增大并大于大气压,也就是说下气室13内部气压小于上气室14内部气压,由于下气室13内部气压小于大气压,这使得外界空气在气压的作用下,由于所述第三碗身1722上端的内径小于第三碗身1722下端的内径,使得第三皮碗172为“上小下大”结构,使得此时第三碗身1722的下端易集中大部分的压力,这促使第三碗身1722的下端会被外界气压挤压变形从而使其与第三竖管1712的内壁之间产生缝隙,所述第二进气单向阀17开启,从而使得外界空气通过第三碗身1722的下端与第三竖管1712内壁之间的缝隙完成进气动作;同理,上气室14内部气压增大并大于大气压,由于所述第一碗身1522上端的内径大于第一碗身1522下端的内径,使得第一皮碗152为“上大下小”结构,此时第一皮碗152内部的气压由于大于外界大气压能够进一步促使第一碗身1522的下端抵紧第一竖管1512的内壁,所述第一进气单向阀15保持闭合状态,从而避免上气室14内部的气体流出到外界;同理,上气室14内部气压增大,由于所述第二碗身1622下端的内径大于第二碗身1622上端的内径,使得第二皮碗162为“下大上小”结构,使得此时第二碗身1622的下端易集中大部分的压力,这促使第二碗身1622的下端会被上气室14内部气压挤压变形从而使其与第二竖管1612的内壁之间产生缝隙,所述第一排气单向阀16开启,从而使得上气室14内部气体通过第二碗身1622的下端与第二竖管1612内壁之间的缝隙完成排气动作;随着第一排气单向阀16开始排气,由于第一连管81、第二连管82、三通接头8的存在,使得第一连管81内部的气压等于气管5内部的气压并且第一连管81内部的气压等于第二连管82内部的气压,也就是说此时第二连管82内部的气压大于下气室13内部气压,由于所述第四碗身1822上端的内径大于第四碗身1822下端的内径,使得第四皮碗182为“上大下小”结构,此时第四皮碗182内部的气压增大进一步促使第四碗身1822的上端抵紧第四竖管1812的内壁,所述第二排气单向阀18保持闭合状态,从而避免第二连管82内部的气体流入到下气室13;因此,随着上气室14内部气体持续的通过第一排气单向阀16排出,气管5内部的气压持续增大,当气管5内部的气压大于极限值时,气管5内部的气体会通过气嘴51冲破轮胎中气门芯的束缚从而再一次完成打气作业。
在上述过程中,为保证拉杆3能够顺利的上下运动,所述拉杆3与通孔之间为间隙配合;为避免上气室14发生漏气,如果采用在拉杆3与通孔之间填充橡胶圈密封,虽然在初期可以避免漏气现象发生,但是随着上气室14内部气压增大,还是易发生轻微的漏气现象,而且填充橡胶圈会导致拉杆3向上或向下运动的阻力急剧增大,不利于打气作业。在本发明中,由于伸缩囊6的下端与通孔连通,通孔与上气室14连通,这使得上气室14内部部分气体会从通孔处流到伸缩囊6的内部,伸缩囊6为一个封闭的空间,这使得上气室14能够保持有足够的气压,保证打气作业顺利进行;同时,拉杆3进行上下运动的阻力低,更利于打气作业。伸缩囊6是一个表面带有褶皱的橡胶囊袋,由于伸缩囊6能够随着拉杆3向上运动而伸长,伸缩囊6能够随着拉杆3向下运动而回缩,伸缩囊6不会影响拉杆3向上或向下运动;弹簧7由于套设在伸缩囊6的外部,在弹簧7的阻挡下,能够避免伸缩囊6过度膨胀,保证上气室14内部有足够的气压;弹簧7可采用圆柱螺旋弹簧。
因此,所述高效打气筒在打气过程中,无论是上提还是下压均可以进行打气作业,打气时间缩短,提压一次可以完成打气动作两次,打气效率显著提高,给车胎充气的时间显著缩短,打气频次低,方便使用。
由于第一碗身1522上端发生变形需要一定的驱动力,这使得第一进气单向阀15在初期进行进气动作时需要克服一定的阻力;由于第二碗身1622下端发生变形需要一定的驱动力,这使得第一排气单向阀16在初期进行进气动作时需要克服一定的阻力;由于第三碗身1722下端发生变形需要一定的驱动力,这使得第二进气单向阀17在初期进行进气动作时需要克服一定的阻力;由于第四碗身1822上端发生变形需要一定的驱动力,这使得第二排气单向阀18在初期进行排气动作时需要克服一定的阻力;为降低第一进气单向阀15和第二进气单向阀17的进气难度,为降低第一排气单向阀16和第二排气单向阀18的排气难度;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碗身1522的厚度自第一碗身1522的上端至第一碗身1522的下端连续增大。所述第二碗身1622的厚度自第二碗身1622的上端至第二碗身1622的下端连续减小。所述第三碗身1722的厚度自第三碗身1722的上端至第三碗身1722的下端连续减小。所述第四碗身1822的厚度自第四碗身1822的上端至第四碗身1822的下端连续增大。
由于第一碗身1522的厚度自下而上连续减小,这使得第一碗身1522上端的厚度小于第一碗身1522下端的厚度,当第一皮碗152内部的气压变大,第一碗身1522上端由于非常薄,这使得第一碗身1522上端在压力的作用下更易抵紧第一竖管1512的内壁,使得第一进气单向阀15保持闭合状态,不易发生漏气;当第一皮碗152内部的气压变小,第一皮碗152的内部与外界大气压之间的压差增大,这使得越靠近第一碗身1522的上端越易变形,这使得第一碗身1522的上端非常容易变形,在加上第一皮碗152自身的结构导致在第一碗身1522的上端处易集中压力,这促使外界气体在气压差的作用下使得第一碗身1522的上端非常容易变形并与第一竖管1512的内壁之间产生缝隙,也就使得第一进气单向阀15的进气难度降低。
由于第二碗身1622的厚度自上而下连续减小,这使得第二碗身1622下端的厚度小于第二碗身1622上端的厚度,当第二皮碗162内部的气压变大,第二碗身1622下端由于非常薄,这使得第二碗身1622下端在压力的作用下更易抵紧第二竖管1612的内壁,使得第一排气单向阀16保持闭合状态,不易发生漏气;当第二皮碗162外部的气压变大,越靠近第二碗身1622的下端越易变形,这使得第二碗身1622的下端非常容易变形,在加上第二皮碗162自身的结构导致在第二碗身1622的下端处易集中压力,这促使第二皮碗162外部气体在气压差的作用下使得第二碗身1622的下端非常容易变形并与第二竖管1612的内壁之间产生缝隙,也就使得第一排气单向阀16的排气难度降低。
由于第三碗身1722的厚度自上而下连续减小,这使得第三碗身1722下端的厚度小于第三碗身1722上端的厚度,当第三皮碗172内部的气压变大,第三碗身1722下端由于非常薄,这使得第三碗身1722下端在压力的作用下更易抵紧第三竖管1712的内壁,使得第二进气单向阀17保持闭合状态,不易发生漏气;当第三皮碗172内部的气压变小,第三皮碗172内部的气压与外界大气压之间的压差变大,越靠近第三碗身1722的下端越易变形,这使得第三碗身1722的下端非常容易变形,在加上第三皮碗172自身的结构导致在第三碗身1722的下端处易集中压力,这促使外界气体在气压差的作用下使得第三碗身1722的下端非常容易变形并与第三竖管1712的内壁之间产生缝隙,也就使得第二进气单向阀17的进气难度降低。
由于第四碗身1822的厚度自下而上连续减小,这使得第四碗身1822上端的厚度小于第四碗身1822下端的厚度,当第四皮碗182内部的气压变大,第四碗身1822上端由于非常薄,这使得第四碗身1822上端在压力的作用下更易抵紧第四竖管1812的内壁,使得第二排气单向阀18保持闭合状态,不易发生漏气;当第四皮碗182外部的气压变大,越靠近第四碗身1822的上端越易变形,这使得第四碗身1822的上端非常容易变形,在加上第四皮碗182自身的结构导致在第四碗身1822的上端处易集中压力,这促使第四皮碗182外部气体在气压差的作用下使得第四碗身1822的上端非常容易变形并与第四竖管1812的内壁之间产生缝隙,也就使得第二排气单向阀18的排气难度降低。
进一步地,为方便使用,在气筒1的外部设置有最少一个踏板9,踏板9的尾端与气筒1的下端铰接。在进行向上提拉打气作业时,可通过脚踏在踏板9上来完成向上提拉打气作业,方便使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高效打气筒,包括气筒、设置在气筒内部的活塞、拉杆、固设在拉杆上端的把手、气管,气管的尾端设置有气嘴,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筒的下端设置有下封盖,所述下封盖与气筒的下端密封连接,所述气筒的上端设置有上封盖,所述上封盖与气筒的上端密封连接,所述气筒的内腔被活塞分隔为下气室和上气室,所述活塞的侧壁固设有密封环,所述密封环设置在活塞的侧壁和气筒的内壁之间;所述气筒的外侧设置有第一进气单向阀、第一排气单向阀、第二进气单向阀、第二排气单向阀,所述第一进气单向阀的输出端与上气室连通,所述第一排气单向阀的输入端与上气室连通,所述第二进气单向阀的输出端与下气室连通,所述第二排气单向阀的输入端与下气室连通,所述第一排气单向阀的输出端和第二排气单向阀的输出端之间设置有第一连管和第二连管,所述第一连管和第二连管之间设置有三通接头,所述第一排气单向阀的输出端与第一连管的尾端连通,所述第一连管的首端与三通接头连通,所述第二排气单向阀的输出端与第二连管的尾端连通,所述第二连管的首端与三通接头连通,所述气管的首端与三通接头连通;所述拉杆的下端与活塞固定连接,所述上封盖的中央设置有与拉杆相配合的通孔,所述把手设置在上封盖的上方,所述拉杆的外部套设有伸缩囊,所述伸缩囊设置在上封盖和把手之间,所述伸缩囊的上端与拉杆的侧壁密封连接,所述伸缩囊的下端与上封盖的上端面密封连接且所述通孔与伸缩囊的内腔连通,所述伸缩囊的外部套设有弹簧,弹簧的下端与上封盖的上端面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打气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气单向阀包括第一横管、第一竖管,所述第一横管的尾端与上气室连通,所述第一竖管的上端与第一横管的首端连通,所述第一竖管的内部设置有第一皮碗、第一竖连杆、第一横连杆,所述第一皮碗包括第一碗身和第一碗底,所述第一碗身上端的内径大于第一碗身下端的内径,所述第一碗身的下端与第一碗底连接为一体,所述第一竖连杆的上端与第一碗底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竖连杆的下端与第一横连杆的中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横连杆的端部与第一竖管的内壁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高效打气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碗身的厚度自第一碗身的上端至第一碗身的下端连续增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打气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气单向阀包括第二横管、第二竖管,所述第二横管的尾端与上气室连通,所述第二竖管的上端与第二横管的首端连通,所述第二竖管的下端与第一连管的尾端连通,所述第二竖管的内部设置有第二皮碗、第二竖连杆、第二横连杆,所述第二皮碗包括第二碗身和第二碗底,所述第二碗身上端的内径小于第二碗身下端的内径,所述第二碗身的上端与第二碗底连接为一体,所述第二竖连杆的下端与第二碗底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竖连杆的上端与第二横连杆的中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横连杆的端部与第二竖管的内壁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高效打气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碗身的厚度自第二碗身的上端至第二碗身的下端连续减小。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打气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进气单向阀包括第三横管、第三竖管,所述第三横管的尾端与下气室连通,所述第三竖管的下端与第三横管的首端连通,所述第三竖管的内部设置有第三皮碗、第三竖连杆、第三横连杆,所述第三皮碗包括第三碗身和第三碗底,所述第三碗身上端的内径小于第三碗身下端的内径,所述第三碗身的上端与第三碗底连接为一体,所述第三竖连杆的下端与第三碗底固定连接,所述第三竖连杆的上端与第三横连杆的中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横连杆的端部与第三竖管的内壁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高效打气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碗身的厚度自第三碗身的上端至第三碗身的下端连续减小。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打气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排气单向阀包括第四横管、第四竖管,所述第四横管的尾端与下气室连通,所述第四竖管的下端与第四横管的首端连通,所述第四竖管的上端与第二连管的尾端连通,所述第四竖管的内部设置有第四皮碗、第四竖连杆、第四横连杆,所述第四皮碗包括第四碗身和第四碗底,所述第四碗身上端的内径大于第四碗身下端的内径,所述第四碗身的下端与第四碗底连接为一体,所述第四竖连杆的上端与第四碗底固定连接,所述第四竖连杆的下端与第四横连杆的中部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横连杆的端部与第四竖管的内壁固定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高效打气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碗身的厚度自第四碗身的上端至第四碗身的下端连续增大。
CN201820001786.2U 2018-01-02 2018-01-02 一种高效打气筒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789279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001786.2U CN207892791U (zh) 2018-01-02 2018-01-02 一种高效打气筒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001786.2U CN207892791U (zh) 2018-01-02 2018-01-02 一种高效打气筒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892791U true CN207892791U (zh) 2018-09-21

Family

ID=635511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001786.2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7892791U (zh) 2018-01-02 2018-01-02 一种高效打气筒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892791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194310A (zh) * 2018-01-02 2018-06-22 韩尚辰 一种高效打气筒
CN113173233A (zh) * 2021-06-15 2021-07-27 高中希 一种基于光伏系统的漂浮式海上救援救生舱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194310A (zh) * 2018-01-02 2018-06-22 韩尚辰 一种高效打气筒
CN113173233A (zh) * 2021-06-15 2021-07-27 高中希 一种基于光伏系统的漂浮式海上救援救生舱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892791U (zh) 一种高效打气筒
CN202926543U (zh) 双向进气出气打气筒
CN108194310A (zh) 一种高效打气筒
WO2020143819A1 (zh) 一种新型打气盖
CN201771717U (zh) 前侧吸式抽充双功能气筒
CN203372565U (zh) 一种打气瓶塞
CN209600823U (zh) 一种气动解锁开舱机构
CN106427935A (zh) 一种快速排气轮胎充气罐
CN201864028U (zh) 内置充气装置的双层游泳圈
CN212408239U (zh) 注氢储气装置
CN204284554U (zh) 单向充气嘴
CN102900645B (zh) 一种内增压打气筒
CN106390483A (zh) 一种能快速省力充入流体的产品结构
CN111677475B (zh) 一种油气开采用封隔器
CN108013554B (zh) 一种自带打气筒的充气伞
CN206665357U (zh) 一种新型二元包装雄阀
CN213262725U (zh) 一种具有打气功能的自行车鞍座
CN206738933U (zh) 灭火器自动充气台
CN206750587U (zh) 一种新型二元包装雌阀
TWM567066U (zh) Inflatable pillow inflatable structure
CN106723769B (zh) 一种兼备充放气功能的充气伞
CN207538993U (zh) 一种可拆卸式打气筒手把装置以及打气筒
CN217762226U (zh) 一种按压阀
CN217125654U (zh) 一种双独立气囊式的快速手动充气密封储物罐
CN218278887U (zh) 一种无骨便携伞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921

Termination date: 20210102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