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880984U - 壁挂式室内机及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壁挂式室内机及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880984U
CN207880984U CN201820182551.8U CN201820182551U CN207880984U CN 207880984 U CN207880984 U CN 207880984U CN 201820182551 U CN201820182551 U CN 201820182551U CN 207880984 U CN207880984 U CN 20788098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indoor unit
mounting groove
wall indoor
gr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182551.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琨瑶
何甜
丁鹏垒
云前
彭杰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182551.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88098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88098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88098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壁挂式室内机及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括所述壁挂式室内机,所述壁挂式室内机包括面框、盖设于所述面框的端部的端盖,以及设于所述端盖上的外格栅。其中,所述面框设有出风风道,所述面框的底部设有与所述出风风道连通的第一出风口;所述端盖包括盖本体及自所述盖本体周缘向内延伸的边盖,所述盖本体设有向所述面框的端面凹陷的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底面设有与所述出风风道连通的第二出风口;所述外格栅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安装槽内。本实用新型的壁挂式室内机,能够实现多路分流出风,且每一风路均能达到无风感出风效果,进而提升用户的舒适体验。

Description

壁挂式室内机及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壁挂式室内机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常规的室内机仅具有位于其面框前侧的一个出风口。该常规的室内机送风时,是通过风轮将换热后的空气通过出风口吹出的。当用户处于该室内机的送风范围内时,从室内机出风口吹出的气流,流速较快,会直接吹向用户,造成用户产生头晕、感冒等不适感。因此,市场上出现一种能够侧向分流出风的壁挂式室内机,但是这种壁挂式室内机侧向出风的风速仍然较大,仍然易吹向用户而导致用户产生不适感。尤其在炎热的夏季,如果冷风长时间地直接吹在用户体表,容易导致人体不适,不利于用户身体健康,尤其对于老人、小孩等更容易引发感冒等疾病。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壁挂式室内机,旨在实现多路分流出风,且每一风路均能达到无风感出风效果,进而提升用户的舒适体验。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壁挂式室内机及包括有所述壁挂式室内机的空调器,所述壁挂式室内机包括面框、盖设于所述面框的端部的端盖,以及设于所述端盖上的外格栅。其中,所述面框设有出风风道,所述面框的底部设有与所述出风风道连通的第一出风口;所述端盖包括盖本体及自所述盖本体周缘向内延伸的边盖,所述盖本体设有向所述面框的端面凹陷的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底面设有与所述出风风道连通的第二出风口;所述外格栅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安装槽内。
优选地,所述外格栅包括与所述安装槽适配安装的格栅框,以及设于所述格栅框内的多个格栅片,所述格栅框通过卡扣结构、螺接结构或插销结构中任意一一种或多种组合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安装槽内。
优选地,所述格栅框的内周缘向所述安装槽凸设有多个间隔排布的限位扣,所述安装槽内设有对应供每一所述卡扣扣接的扣接部。
优选地,每一所述格栅片均与所述格栅框可拆卸连接。
优选地,所述格栅框的上下两端设有成对且朝向所述端盖外侧开放的插槽,每一所述格栅片的上下两端分别插置于其中一对所述插槽内。
优选地,所述格栅框呈水滴状沿所述端盖的上下向延伸设置,而使得所述格栅框具有呈S形设置的后框缘,所述外格栅的多个格栅片均呈S状设置,且自后向前间隔排布。
优选地,所述多个格栅片的上端呈相互层叠设置,每相邻的两个所述格栅片之间的间距自上向下呈逐渐增大设置。
优选地,所述端盖通过卡扣结构、螺接结构或插销结构中任意一一种或多种组合与所述面框可拆卸连接。
优选地,所述盖本体的内侧面设有多个间隔排布的定位扣,所述边盖设有多个沿其内周缘间隔排布的多个安装扣;所述面框的端部设有对应与每一所述定位扣连接的定位孔,以及对应与每一所述安装扣连接的安装孔。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所述壁挂式室内机的端盖上设置安装槽,并在所述安装槽的底面贯设第二出风口,以及在所述安装槽设置外格栅,以利用所述外格栅对自所述第二出风口吹出的气流进行细化导流。在所述壁挂式室内机工作时,在确保所述壁挂式室内机的出风气流的气流量不变的情况下,能够通过所述第一出风口及两所述第二出风口,将所述出风气流分流成两股或三股较小的出风气流,使得每股出风气流的气流量相对较小,风速减弱,出风气流更为柔和,进而使用户感觉不到风感,达到较佳的无风感出风效果,提升用户的舒适体验。将所述外格栅自所述安装槽拆卸下来,即可对所述外格栅进行清洁。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壁挂式室内机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壁挂式室内机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的壁挂式室内机处于三路出风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的壁挂式室内机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的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图4中所述壁挂式室内机的端部的局部剖视图;
图7为图4中所述壁挂式室内机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8为图7中面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面框端部的放大图;
图10为图7中壁挂式室内机左侧端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7中壁挂式室内机右侧端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中右侧端盖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0 面框 221 安装扣
110 导风斜面 300 前面板
130 定位孔 400 导风板
140 安装孔 500 外格栅
10a 出风风道 510 格栅框
10b 导风风道 511 限位扣
200 端盖 520 格栅片
210 盖本体 600 装饰片
211 安装槽 700 蒸发器
212 内格栅 800 风轮
213 扣接部 10 进风口
214 定位扣 20 第一出风口
220 边盖 30 第二出风口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室外侧”、“室内侧”等的描述,则该“室外侧”、“室内侧”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室外侧”、“室内侧”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壁挂式室内机,所述壁挂式室内机能够实现多路分流出风,以达到无风感出风效果,进而提升用户的舒适体验。
请参阅图1和图2,如图1中的坐标系所示,以x轴的正方向为前,x轴负方向为后;以y轴的正方向为右,y轴负方向为左;以z轴的正方向为上,z轴负方向为下。本实用新型壁挂式室内机的第一实施例中,所述壁挂式室内机包括面框100、盖设于面框100的端部的端盖200,以及设于端盖200上的外格栅500。请参阅图3至图5,面框100设有出风风道10a,面框100的底部设有与出风风道10a连通的第一出风口20。端盖200包括盖本体210及自盖本体210周缘向内延伸的边盖220,盖本体210设有向面框100的端面凹陷的安装槽211,安装槽211的底面设有与出风风道10a连通的第二出风口30。外格栅500可拆卸地安装于安装槽211内。
具体而言,请参阅图7和图8,面框100的顶部设有与出风风道10a连通的进风口10,在面框100的底部设置第一出风口20。所述壁挂式室内机的蒸发器700及风轮800(如图2)呈上下向依次安装在面框100的出风风道10a内,所述壁挂式室内机的前面板300盖设在面框100的前侧,并将第一出风口20显露出。且第一出风口20处转动安装有用于向室内导风的导风板400。为实现第一出风口20无风感出风效果,亦可以在导风板400上设置散风区(未图示),所述散风区贯设有多个散风孔,以在闭合导风板400时,第一出风口20通过所述散风孔向外散风。
请参阅图4和图5,面框100的两端均设有一导风风道10b,盖设在面框100的每一端部上的端盖200均设有与该导风风道10b连通的第二出风口30。应说明的是,导风风道10b可以直接在面框100端部开设形成,或者导风风道10b由面框100端部开设的导风凹槽或导风斜面110与端盖200的边盖220(或者前面板300的内侧面)围合形成。为扩大第二出风口30的出风范围,还可将导风风道10b自内向外呈渐扩状设置,且第二出风口30与导风风道10b的扩口端连通,以增大第二出风口30的出风角度,进而第二出风口30的出风范围。
至于端盖200的安装方式,可利用边盖220通过卡扣结构、螺接结构或插销结构中任意一一种或多种组合可拆卸地安装于安装槽211内。具体可依据生产成本及操作的简易度进行选取,在此不设限定。例如,请参阅图9和图10,盖本体210的内侧面设有多个间隔排布的定位扣214,边盖220设有多个沿其内周缘间隔排布的多个安装扣221;面框100的端部设有对应与每一定位扣214连接的定位孔130,以及对应与每一安装扣221连接的安装孔140。装配端盖200时,第一步先将定位扣214插置于对应的定位孔130内,实现对端盖200的定位;第二步再将安装扣221插置于安装孔140内,实现端盖200与面框100的连接固定。
请参阅图3,当所述壁挂式室内机工作时,所述风轮800驱动气流自所述进风口10进入所述壳体内部,这部分气流经所述蒸发器700换热后形成出风气流,该出风气流沿出风风道10a向下流动,并在出风风道10a的下端分成三股较小的出风气流,其中第一股出风气流(如图3中I所示)自第一出风口20向前吹出;第二股出风气流(如图3中II所示)则进入左侧的导风风道10b,并经左侧第二出风口30向左侧吹出,第三股出风气流(如图3中III所示)则进入右侧的导风风道10b,并经右侧的第二出风口30向右侧吹出。三路出风气流形成立体环绕式出风效果,有利于加速空气循环,加速室内空气温湿度调节。
显然,在确保所述壁挂式室内机的出风气流的气流量不变的情况下,将所述出风气流被分成三股较小的送分气流,使得每股出风气流的气流量相对较小,风速减弱,出风气流更为柔和。因此,虽然室内人员通常习惯在所述壁挂式室内机的前侧活动,但由于所述第一股出风气流出风较为柔和,亦使得用户感觉不到风感;而第二股出风气流和第三股出风气流则均侧向吹出,更不会直吹用户。由此可见,所述壁挂式室内机通过两所述的第二出风口30实现多路分流出风,以避免送分气流直吹用户,使得用户感受不到风感,从而达到无风感效果。
在此值得说明的是,在所述壁挂是空调室内机工作时,通过控制导风板400打开时,可使得所述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第一出风口20及两第二出风口30均同时出风,实现三路出风;而控制导风板400关闭时,则可切换至仅仅两个第二出风口30出风,实现两路出风。
请参阅图6,而为了细化出风气流,达到更佳的无风感出风效果,还在第二出风口30外侧设置外格栅500。请参阅图11和图12,通过在端盖200设置向所述壳体端部凹陷的安装槽211,并将第二出风口30设于安装槽211的面向所述端部的底面,外格栅500可拆卸地安装在安装槽211内,且所述格栅整体与端盖200的外侧面齐平,以对上述第二出风气流进行梳流,使得所述第二出风气流被细化呈成多股更小的气流,避免所述第二股出风气流直接吹出,进而达到更佳的无风感出风效果。再者,还可保证所述壁挂式室内机具有较佳的整体外观效果。将外格栅500自安装槽211拆卸下来,即可对外格栅500进行清洁。在此,安装槽211的底面实质应正对面框100端面的槽底。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所述壁挂式室内机的端盖200上设置安装槽211,并在安装槽211的底面贯设第二出风口30,以及在安装槽211设置位于第二出风口30外侧的外格栅500,以利用外格栅500对自第二出风口30吹出的气流(即上述的“第二股出风气流”)进行细化。在所述壁挂式室内机工作时,在确保所述壁挂式室内机的出风气流的气流量不变的情况下,能够通过第一出风口20及两第二出风口30,将所述出风气流分流成两股或三股较小的出风气流,使得每股出风气流的气流量相对较小,风速减弱,出风气流更为柔和,进而使用户感觉不到风感,达到较佳的无风感出风效果,提升用户的舒适体验。将外格栅500自安装槽211拆卸下来,即可对外格栅500进行清洁。
请参阅图11和图12,在本实施例中,考虑到第二出风口30不宜靠近面框100的顶部,否则自第二出风口30吹出的气流易于向上回流。故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出风口30设于安装槽211底面的下端。为改善所述壁挂式室内机侧向出风的无风感效果,还可以在安装槽211底面的上端设有散风区,所述散风区贯设有多个与出风风道10a连通的散风孔(未图示),通过所述散风孔侧向散风,可适当增加侧向的出风量。由于所述散风孔的孔径较小,仅所述散风孔通过后的出风气流风速减小,且较为柔和,故不易向上回流。
请再次参阅图11和图12,在此考虑到,外格栅500除了可对出风气流进行导流之外,还能够对所述壁挂式室内机起到装饰效果。外格栅500的形状结构有多种类型,例如矩形、方形或圆形或椭圆形。但为了提升外格栅500对所述壁挂式室内机的装饰效果,优选地,格栅框510呈水滴状沿端盖200的上下向延伸设置,而使得格栅框510具有呈S形设置的后框缘,外格栅500的多个格栅片520均呈S状设置,且自后向前间隔排布。
具体地,该格栅框510呈水滴状设置,即相当于格栅框510的宽度自上向下逐渐增大,如此使得格栅框510的后框缘呈S形状。为使得格栅片520与格栅框510的后框缘适配,故将外格栅500的多个格栅片520亦呈S状设置,且自后向前间隔排布。显然,由于外格栅500与安装槽211适配安装,安装槽211亦呈水滴状设置。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格栅片520亦可以呈长条形设置,且格栅片520可呈横向或纵向延伸,亦或者呈30°~45°倾斜方向延伸,在此不一一赘述。
请继续参阅图11和图12,在本实施例中,为减小第二出风口30上端的出风风速,避免自第二出风口30吹出的出风气流向上回流,将外格栅500的多个格栅片520的上端相互层叠连接为一体,每相邻的两个格栅片520之间的间距自上向下呈逐渐增大设置。
具体而言,由于每相邻的两个格栅片520上端的间距较小,对自第二出风口30上端吹出的出风气流打散效果较强,使得该出风气流风速更小,更为柔和,不易向上回流;而此两个相邻的格栅片520下端的间距较大,有利于外格栅500及时出风气流向外侧散出,达到较佳的制冷/制热效果。
还请参阅图11和图12,进一步地,为避免自第二出风口30吹出的出风气流快速向前扩散,可利用格栅片520将出风气流向后导流。故优选地,每一格栅片520侧面的外边缘向后倾斜设置。从而,自所述导风通道向第二出风口30吹出的气流,将顺沿格栅片520的倾斜方向向后吹出,之后才缓缓地向前扩散至室内的下部空间,以此达到更好的无风感出风效果。再者,还扩大了第二出风口30的出风角度,有效扩大了出风范围。
请参阅图12,基于上述任意一实施例,外格栅500的可拆卸安装方式不设限定,可以是卡接或螺接均可。优选地,外格栅500包括与安装槽211适配安装的格栅框510,以及设于格栅框510内的多个格栅片520,格栅框510通过卡扣结构、螺接结构或插销结构中任意一一种或多种组合可拆卸地安装于安装槽211内。
其中,若外格栅500通过螺接结构安装至安装槽211内,则可在格栅框510的周缘设置多个间隔排布的凸耳,所述凸耳上贯设有螺孔;并在安装槽211的底面设置与每一所述凸耳上的螺孔对应的螺接柱,所述螺接柱与所述螺孔通过螺钉螺接。
另外,若外格栅500通过插销结构安装至安装槽211内,则可在格栅框510的周缘设置多个向安装槽211底面凸设的插销;并在安装槽211的底面设置与每一所述插销对应的插销孔。将所述插销插置于所述插销孔内实现外格栅500的安装,克服所述插销孔对所述插销的束缚力即可实现外格栅500的拆卸。
请再次参阅图12,在本实施例中,外格栅500通过卡扣结构安装至安装槽211内。格栅框510的内周缘向安装槽211凸设有多个间隔排布的限位扣511,安装槽211内设有对应供每一所述卡扣扣接的扣接部213(该扣接部213可为扣钩、扣槽或扣孔),格栅框510与盖本体210通过限位扣511与扣接部213实现可拆卸连接。
请继续参阅图12,进一步地,为实现第二出风口30的出风面大小可调,每一格栅片520均与格栅框510可拆卸连接。至于格栅片520的可拆卸连接方式,可以是插接连接或者卡扣连接均可。
具体而言,由于每一格栅片520均与格栅框510可拆卸连接,则通过拆装格栅片520的数量,以对应调整外格栅500上实际应用的格栅片520数量,即可对应调节格栅片520的密集度,进而实现第二出风口30的大小可调。例如,减小格栅片520的数量,则相应减小格栅片520的密集度,第二出风口30的出风面变大,有利于即是向外送风;而增加格栅片520的数量,则相应增大格栅片520的密集度,第二出风口30的出风面变小,无风感较强。
请继续参阅图12,在本实施例中,为便于装配格栅片520,格栅框510的上下两端均设有成对且朝向端盖200外侧开放的插槽,每一格栅片520的上下两端分别插置于其中一对所述插槽内。这种插接方式,较为简便,用户可自行进行调整格栅片520的数量。
还请参阅图12基于上述实施例,安装槽211内还设有装饰片600,装饰片600呈S状设置,且嵌设于安装槽211的后槽缘与外格栅500之间。
具体地,装饰片600呈S状设置,而使得装饰片600与格栅框510后框缘及安装槽211后槽缘相适配。装饰片600侧面的外边缘亦向后侧倾斜,以利用装饰片600将出风气流向后导流。装饰片600可通过插接或卡扣等方式可拆卸地至安装槽211的后槽缘与外格栅500之间。装饰片600与外格栅500可设置成不同颜色或纹路图案以改善装饰效果。
请继续参阅图12,基于上述任意一实施例,在第二出风口30设有内格栅212,以利用内格栅212与外格栅500配合形成双层格栅结构。内格栅212包括多个相互间隔设置的格栅条,且每一所述格栅条与其中一格栅片520呈内向外向对应搭接设置。
具体而言,每一所述格栅条的外缘与其对应的格栅片520的内缘搭接,以此形成的双层格栅结构,可延长出风气流经所述双层格栅结构通过的距离,进而延长所述双层格栅结构向外导风的导风距离。
显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格栅条还可以与格栅片520呈交叉状设置。例如,所述格栅条呈横向延伸,格栅片520呈纵向(即上下向)延伸,从而使得所述格栅条与格栅片520呈交叉状设置。以此形成的双层格栅结构,可交错打散出风气流,打散作用更强,使得出风气流更为柔和,无风感效果更好。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括壁挂式室内机,所述壁挂式室内机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空调器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同样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壁挂式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面框,所述面框设有出风风道,所述面框的底部设有与所述出风风道连通的第一出风口;
端盖,盖设于所述面框的端部,所述端盖包括盖本体及自所述盖本体周缘向内延伸的边盖,所述盖本体设有向所述面框的端面凹陷的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底面设有与所述出风风道连通的第二出风口;以及
外格栅,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安装槽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壁挂式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格栅包括与所述安装槽适配安装的格栅框,以及设于所述格栅框内的多个格栅片,所述格栅框通过卡扣结构、螺接结构或插销结构中任意一种或多种组合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安装槽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壁挂式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格栅框的内周缘向所述安装槽凸设有多个间隔排布的限位扣,所述安装槽内设有对应供每一所述卡扣扣接的扣接部。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壁挂式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格栅片均与所述格栅框可拆卸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壁挂式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格栅框的上下两端设有成对且朝向所述端盖外侧开放的插槽,每一所述格栅片的上下两端分别插置于其中一对所述插槽内。
6.如权利要求2至5任一项所述的壁挂式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格栅框呈水滴状沿所述端盖的上下向延伸设置,而使得所述格栅框具有呈S形设置的后框缘,所述外格栅的多个格栅片均呈S状设置,且自后向前间隔排布。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壁挂式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格栅片的上端呈相互层叠设置,每相邻的两个所述格栅片之间的间距自上向下呈逐渐增大设置。
8.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壁挂式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盖通过卡扣结构、螺接结构或插销结构中任意一种或多种组合与所述面框可拆卸连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壁挂式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本体的内侧面设有多个间隔排布的定位扣,所述边盖设有多个沿其内周缘间隔排布的多个安装扣;所述面框的端部设有对应与每一所述定位扣连接的定位孔,以及对应与每一所述安装扣连接的安装孔。
10.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壁挂式室内机。
CN201820182551.8U 2018-01-31 2018-01-31 壁挂式室内机及空调器 Active CN20788098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182551.8U CN207880984U (zh) 2018-01-31 2018-01-31 壁挂式室内机及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182551.8U CN207880984U (zh) 2018-01-31 2018-01-31 壁挂式室内机及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880984U true CN207880984U (zh) 2018-09-18

Family

ID=635107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182551.8U Active CN207880984U (zh) 2018-01-31 2018-01-31 壁挂式室内机及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88098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566883U (zh) 导风装置及空调室内机
CN106403045B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及实现空调室内机风感送风的方法
CN104676744B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105674527A (zh) 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05650747B (zh) 空调器导风板及立式空调器
CN207880984U (zh) 壁挂式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07880983U (zh) 壁挂式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05860395U (zh) 具有双层导风板的天花机
CN205505207U (zh) 空调器导风板及立式空调器
CN208475463U (zh) 空调柜机
CN208186518U (zh) 壁挂式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05505343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的前面板组件
CN208186568U (zh) 天花机
CN204555058U (zh) 新型空调器挂壁室内机
CN208536312U (zh) 空调室内机
CN207555789U (zh) 空调柜机
CN107940573A (zh) 壁挂式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6814384U (zh) 一种中央空调室内机安装结构
CN108167947A (zh) 壁挂式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2320029U (zh) 导风板、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01911737U (zh) 通风床单
CN208398216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08443020U (zh) 扰流导风板、空调器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07555788U (zh) 微孔导风板、出风面板和空调柜机
CN209310222U (zh) 风道结构及空调柜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