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866078U - 余热利用系统 - Google Patents

余热利用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866078U
CN207866078U CN201721753079.0U CN201721753079U CN207866078U CN 207866078 U CN207866078 U CN 207866078U CN 201721753079 U CN201721753079 U CN 201721753079U CN 207866078 U CN207866078 U CN 20786607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hot water
entering section
outlet part
acce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753079.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赖海灵
贺宇飞
周甦
姚玉玲
邹玉麟
陈晓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Design Institute Group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Design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Design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Design Institute
Priority to CN201721753079.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86607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86607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86607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56Heat recovery units

Landscapes

  • Heat-Pump Type And Storage Water Heat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余热利用系统,包括:余热换热器,余热换热器上设有第一进水部、第一出水部、第二进水部及第二出水部,第一进水部与空调机的热水供水部管路连通,第一出水部与空调机的回水部管路连通;热水储罐,热水储罐上设有第三进水部;第一通路,第一通路连通冷水源及第二进水部;第二通路,第二通路连通第二出水部及第三进水部;及控制机构,控制机构包括第一调节阀,第一调节阀设置于第一通路上。上述余热利用系统从冷水水源中获得冷水,冷水进入到余热换热器中,与从空调机进入到余热换热器中的余热水发生热交换,保证了余热水总是与冷水发生热交换,使得余热水的温度能降到接近冷水的温度,从而保证空调机的高效运行。

Description

余热利用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节能环保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余热利用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空调技术的发展,现有的空调机的余热温度可达60℃高温,但要求回水温度尽可能低,以保证空调机的高效运行。以往空调余热利用的做法是热水贮罐的热水与空调余热水直接在板式换热器进行热交换,由于热水贮罐的热水温度越来越高,与余热水温度越来越接近,造成空调机的效能越来越低。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余热利用系统,可以利用空调高温余热将水加热,又不降低空调机效能。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余热利用系统,包括:
余热换热器,所述余热换热器上设有第一进水部、第一出水部、第二进水部及第二出水部,所述第一进水部与空调机的热水供水部管路连通,所述第一出水部与所述空调机的回水部管路连通;
热水储罐,所述热水储罐上设有第三进水部;
第一通路,所述第一通路连通冷水源及所述第二进水部;
第二通路,所述第二通路连通所述第二出水部及所述第三进水部;及
控制机构,所述控制机构包括第一调节阀,所述第一调节阀设置于所述第一通路上。
上述余热利用系统从冷水水源中获得冷水,冷水进入到余热换热器中,与从空调机进入到余热换热器中的余热水发生热交换,由于可以从冷水源中源源不断地向余热换热器内提供冷水,保证了余热水总是与冷水发生热交换,使得余热水的温度能降到接近冷水的温度,从而保证空调机的高效运行。
下面进一步对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机构还包括三通调节阀、及设置于所述第一通路上的第一水泵,所述三通调节阀设置于所述第二通路上,所述三通调节阀包括第一阀口、第二阀口及第三阀口,所述第一阀口连通于所述第二出水部,所述第二阀口连通于所述第三进水部,所述第一通路上设有位于所述第一水泵上游的第一连接口,所述第三阀口连通于所述第一连接口。如此,可以保证被加热的水温达到预设温度。例如,当被加热的水温度小于预设值时,三通调节阀的第一阀口和第三阀口连通,水通过第一水泵被抽入到余热换热器中继续加热;当热水温度到达预设值时,三通调节阀第一阀口和第二阀口连通,热水进入热水贮罐。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热水网管,所述热水储罐上还设有第三出水部,所述热水网管与所述第三出水部管路连通。如此,热水储罐中的水可以进入到热水网管中,供用户使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保温模块,所述保温模块设置于所述热水网管上。保温模块可对热水网管中的水进行保温,避免水在热网管中冷却,影响用户体验感。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机构还包括第二水泵,所述热水储罐上还设有第四进水部,所述热水网管的一端连通于所述第三出水部、另一端连通于所述第四进水部,所述第二水泵设置于所述第四进水部及所述热水网管的通路上。如此,经过热水网管的水可回流至热水储罐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机构还包括第二调节阀,所述热水储罐还包括第四出水部,所述第一通路上还设有第二连接口,所述第四出水部与所述第二连接口连通,所述第二调节阀设置于所述第四出水部及所述第二连接口之间的通路上。如此,可对热水储罐内的水进一步调温,例如,热水储罐内的水若是温度降低,可通过打开第二调节阀使得热水储罐内的水继续进入到余热换热器中进行加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热源,所述热源用于加热所述热水储罐内的水。当空调机产生的热量无法满足使冷水加热到预设温度时,可通过热源对热水储罐内的水加热,保证用户使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智能控制模块、及与所述智能控制模块电性连接的水温探测模块,所述智能控制模块还与所述控制机构电性连接,水温探测模块用于检测所述第一通路、第二通路及热水储罐内的水温。水温探测模块与控制机构联动可实现整个系统的智能控制,以使热水储罐内的水达到预设温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水压探测模块,所述水压探测模块与所述智能控制模块电性连接。水压探测模块用于检测第一通路、第二通路、及与热水储罐连通的管道上的水压。水压探测模块与控制机构联动可实现整个系统的智能控制,以使得第一通路、第二通路、及与热水储罐连通的管道内的水压稳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余热利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余热换热器,110、第一进水部,120、第一出水部,130、第二进水部,140、第二出水部,200、热水储罐,210、第三进水部,220、第三出水部,230、第四进水部,240、第四出水部,300、第一通路,310、第一连接口,320、第二连接口,400、第二通路,500、冷水源,600、第一水泵,610、三通调节阀,611、第一阀口,612、第二阀口,613、第三阀口,620、第二水泵,630、第一调节阀,640、第二调节阀,700、热水网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第二”不代表具体的数量及顺序,仅仅是用于名称的区分。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余热利用系统,包括余热换热器100、热水储罐200、连通余热换热器100和冷水源500的第一通路300、连通余热换热器100及热水储罐200的第二通路400、及控制机构。
本实施例中的余热利用系统中的余热换热器100为高效板式换热器,热媒与被加热水温度最小温差仅为1℃。可以理解的是,当空调机的余热水温度达到60℃时,冷水经过余热换热器100与余热水交换热量后可达到59℃,当进入到余热换热器100中的冷水温度为25℃时,空调机的回水温度也能降到26℃。余热换热器100上设有第一进水部110、第一出水部120、第二进水部130及第二出水部140,热水储罐200上设有第三进水部210。第一进水部110连通于空调机的热水供水部,第一出水部120连通于空调机的回水部,第一通路300连通冷水源500及第二进水部130,第二通路400连通第二出水部140及第三进水部210。控制机构包括第一调节阀630,第一调节阀630设置于第一通路300上。从空调机的热水供水部出来的余热水通过第一进水部110进入到余热换热器100中,从冷水源500抽出的冷水通过第二进水部130进入到余热换热器100中,余热水与冷水在余热换热器100中进行热交换。余热水与冷水热交换后温度降低,通过余热换热器100上的第一出水部120回流至空调机中,冷水与余热水换热后温度升高,通过第二出水部140进入到热水储水罐中。
上述余热利用系统从冷水水源中获得冷水,冷水进入到余热换热器100中,与从空调机进入到余热换热器100中的余热水发生热交换,由于可以从冷水源500中源源不断地向余热换热器100内提供冷水,保证了余热水总是与冷水发生热交换,使得余热水的温度能降到接近冷水的温度,从而保证空调机的高效运行。
进一步的,控制机构还包括三通调节阀610、及设置于第一通路300上的第一水泵600,三通调节阀610设置于第二通路400上。可选的,三通调节阀610为等电动三通调节阀610,可以实现三通调节阀610的电动控制,或三通调节阀610为液压三通调节阀610,可以通过液压系统控制,提高系统的可控度。优选的,三通调节阀610为等百分比特性电动三通调节阀610,使得三通调节阀610的阀口在不同开度上,具有相同的调节精度,便于控制流量。三通调节阀610包括第一阀口611、第二阀口612及第三阀口613,第一阀口611连通于第二出水部140,第二阀口612连通于第三进水部210,第一通路300上设有位于第一水泵600上游的第一连接口310,第三阀口613连通于第一连接口310。如此,可以保证被加热的水温达到预设温度。例如,当被加热的水温度小于预设值时,三通调节阀610的第一阀口611和第三阀口613连通,第一水泵600将水抽入余热换热器100中继续加热;当热水温度到达预设值时,三通调节阀610第一阀口611和第二阀口612连通,热水进入热水贮罐。在本实施例中,预设值为59℃。
请继续参阅图1,还包括热水网管700,热水储罐200上还设有第三出水部220,热水网管700与第三出水部220连通。如此,热水储罐200中的内水可以进入到热水网管700中,供用户使用。进一步的,还包括保温模块,可选的,保温模块为电伴热,保温模块设置于热水网管700上。保温模块可对热水网管中的水进行保温,避免水在热网管中冷却,影响用户使用。
更进一步的,控制机构还包括第二水泵620,热水储罐200上还设有第四进水部230,热水网管700的一端连通于第三出水部220、另一端连通于第四进水部230,第二水泵620设置于第四进水部230及热水网管700的通路上。如此,经过热水网管的水可回流至热水储罐内。
更进一步的,控制机构还包括第二调节阀640,热水储罐200还包括第四出水部240,第一通路300上还设有第二连接口320,第四出水部240与第二连接口320管路连通,第二调节阀640设置于第四出水部240及第二连接口320之间的通路上。如此,热水储罐200内的水若是温度降低,可通过打开第一调节阀630使得热水储罐200内的水继续进入到余热换热器100中进行加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热源,热源用于加热热水储罐200内的水。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热源为电加热器,电加热器放在热水储罐内,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热源为微波加热器,微波加热器设置在热水储罐下方。当空调机产生的热量无法满足使冷水加热到预设温度时,可通过热源对热水储罐200内的水加热,保证用户使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智能控制模块、及与智能控制模块电性连接的水温探测模块和/或水压探测模块,智能控制模块还与控制机构电性连接,水温探测模块和/或水压探测模块用于检测整个余热利用系统各个管道内的水况。如此,可实现整个系统的智能控制。智能控制模块可以是微型计算机,比如PLC、单片机、电脑或移动终端。例如,水压探测模块设置在第一通路300的管道和第二通路400的管道上,用于检测第一通路300和第二通路400上的水压,当检测到第一通路300和第二通路400的管道内水压高于预设值时,智能控制模块可以通过调节第一水泵600和第一调节阀630,实现第一通路300和第二通路400上管道水压的稳定。又例如,水温探测模块设置在第二通路400的水管上,用于检测第二通路400上水的温度。当冷水经过余热换热器100换热后的温度达不到预设值时,智能控制模块自动控制三通调节阀610使得第一阀口611和第三阀口连通613,水通过第一水泵600被抽入余热换热器100中继续加热。进一步的,连通第三出水部220及热水网管700的管道上还设有水温探测模块及水压探测模块,用于探测进入到热水网管中水的温度和水压、并通过智能控制模块控制第二水泵620和第二调节阀640使进入到热水网管700中水的温度和水压稳定。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9)

1.一种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余热换热器,所述余热换热器上设有第一进水部、第一出水部、第二进水部及第二出水部,所述第一进水部与空调机的热水供水部管路连通,所述第一出水部与所述空调机的回水部管路连通;
热水储罐,所述热水储罐上设有第三进水部;
第一通路,所述第一通路连通冷水源及所述第二进水部;
第二通路,所述第二通路连通所述第二出水部及所述第三进水部;及
控制机构,所述控制机构包括第一调节阀,所述第一调节阀设置于所述第一通路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机构还包括三通调节阀、及设置于所述第一通路上的第一水泵,所述三通调节阀设置于所述第二通路上,所述三通调节阀包括第一阀口、第二阀口及第三阀口,所述第一阀口连通于所述第二出水部,所述第二阀口连通于所述第三进水部,所述第一通路上设有位于所述第一水泵上游的第一连接口,所述第三阀口连通于所述第一连接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热水网管,所述热水储罐上还设有第三出水部,所述热水网管与所述第三出水部管路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保温模块,所述保温模块设置于所述热水网管上。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机构还包括第二水泵,所述热水储罐上还设有第四进水部,所述热水网管的一端连通于所述第三出水部、另一端连通于所述第四进水部,所述第二水泵设置于所述第四进水部及所述热水网管的通路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机构还包括第二调节阀,所述热水储罐还包括第四出水部,所述第一通路上还设有第二连接口,所述第四出水部与所述第二连接口管路连通,所述第二调节阀设置于所述第四出水部及所述第二连接口之间的通路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热源,所述热源用于加热所述热水储罐内的水。
8.根据权利要求2或6任一项所述的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智能控制模块、及与所述智能控制模块电性连接的水温探测模块,所述智能控制模块还与所述控制机构电性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水压探测模块,所述水压探测模块与所述智能控制模块电性连接。
CN201721753079.0U 2017-12-13 2017-12-13 余热利用系统 Active CN20786607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753079.0U CN207866078U (zh) 2017-12-13 2017-12-13 余热利用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753079.0U CN207866078U (zh) 2017-12-13 2017-12-13 余热利用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866078U true CN207866078U (zh) 2018-09-14

Family

ID=634690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753079.0U Active CN207866078U (zh) 2017-12-13 2017-12-13 余热利用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866078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520333A (zh) * 2018-12-28 2019-03-26 启明星宇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烟气余热回收换热系统
CN111121518A (zh) * 2019-12-26 2020-05-08 连云港江海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化余热回收装置及回收方法
CN111271758A (zh) * 2019-12-26 2020-06-12 深圳供电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数据中心机房的余热收集和管理方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520333A (zh) * 2018-12-28 2019-03-26 启明星宇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烟气余热回收换热系统
CN111121518A (zh) * 2019-12-26 2020-05-08 连云港江海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化余热回收装置及回收方法
CN111271758A (zh) * 2019-12-26 2020-06-12 深圳供电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数据中心机房的余热收集和管理方法
CN111121518B (zh) * 2019-12-26 2021-05-25 连云港江海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化余热回收装置及回收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866078U (zh) 余热利用系统
CN204614902U (zh) 一种电池系统冷却装置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01503133U (zh) 热泵热水机
CN205655384U (zh) 空气源固体蓄能锅炉
CN102445027A (zh) 一种热回收型风冷热泵机组的双水箱热水系统
CN104633929A (zh) 热泵热水器及其控制方法
CN206739599U (zh) 一种增容储水式电热水器
CN209960765U (zh) 恒温装置及热水系统
CN204478486U (zh) 热泵热水器
CN217541129U (zh) 一种冷热自平衡装置
CN212272375U (zh) 一种热管理装置及车辆
CN204902265U (zh) 零冷水自我汇兑装置及具有其的零冷水自我汇兑系统
CN207962829U (zh) 用于干燥设备的换热系统
CN206819181U (zh) 发动机冷热冲击温度控制设备
CN203719239U (zh) 一种制冷机组的冷凝热回收系统
CN209279231U (zh) 一种用于供暖的熔炼电炉冷却水余热回收系统
CN209639097U (zh) 一种空调系统
CN104075595B (zh) 一种分级换热器
CN205227623U (zh) 基于空调系统能效的蓄能系统
CN203893411U (zh) 一种防过热自适应调节系统
CN110160266A (zh) 热泵热水器、加热方法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207751181U (zh) 一种空气能热泵冷热全效一体化恒温设备系统
CN219889682U (zh) 一种复合式能源空调系统节能自控调节装置
CN215412072U (zh) 一种地下车库循环换热系统
CN213146969U (zh) 一种多热源承压热水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103-5103 TIYU East Road,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Guangzhou Design Institute Group Co.,Ltd.

Address before: 5103-5103 TIYU East Road,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GUANGZHOU DESIGN INSTITUTE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