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864244U - 一种离心泵用叶片 - Google Patents
一种离心泵用叶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7864244U CN207864244U CN201721642475.6U CN201721642475U CN207864244U CN 207864244 U CN207864244 U CN 207864244U CN 201721642475 U CN201721642475 U CN 201721642475U CN 207864244 U CN207864244 U CN 20786424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eramic element
- piezo ceramic
- connecting rod
- sheet metal
- centrifugal pump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离心泵用叶片,包括叶片本体,叶片本体吸力面上开设有凹槽,凹槽内设置有射流器,射流器包括压电陶瓷元件,压电陶瓷元件一表面与凹槽接触,压电陶瓷元件另一表面上连接有振动金属片,振动金属片两端分别连接有第一连接杆,第一连接杆另一端连接有第二连接杆,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及振动金属片形成腔体,第二连接杆上开设有喷口。采用压电陶瓷元件,利用其对电信号反应快、分辨率高、推力大且体积小等特点,能根据需要快速、准确控制流道内流体的流动状态。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离心泵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离心泵用叶片。
背景技术
离心泵在小流量工况下运行时会发生失速,失速团使流道的通流能力减弱,严重时甚至会造成流道堵塞,加剧了叶轮-蜗壳之间的动静干涉作用,从而引起振动和水力噪声,严重影响泵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现有的控制失速方式为被动式控制,改变了原有叶片的结构,使原有叶片的强度降低,一部分改型虽然延迟了小流量下失速涡的形成,但却降低了在设计工况下运行时的外特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离心泵用叶片,能避免离心泵在小流量工况下运行时出现失速现象。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离心泵用叶片,包括叶片本体,叶片本体吸力面上开设有凹槽,凹槽内设置有射流器,射流器包括压电陶瓷元件,压电陶瓷元件一表面与凹槽接触,压电陶瓷元件另一表面上连接有振动金属片,振动金属片两端分别连接有第一连接杆,第一连接杆另一端连接有第二连接杆,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及振动金属片形成腔体,第二连接杆上开设有喷口。
本实用新型的特点还在于,
第二连接杆上表面与叶片本体表面位于同一水平面。
压电陶瓷元件的形状为圆形、方形或者环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的叶片,采用压电陶瓷元件,利用其对电信号反应快、分辨率高、推力大且体积小等特点,能根据需要快速、准确控制流道内流体的流动状态;
(2)本实用新型的叶片,通过射流器实现流道内流体的零净质量流量,无需借助流体输送管道和其他机械部件;通过改变压电陶瓷元件电压控制振动金属片的振幅,从而进一步调节射流速度;
(3)本实用新型的叶片,在小流量工况下,通过射流器向边界层注入高速流体,濒临分离的边界层能从高速流体中获得的额外能量重新激活边界层,延迟边界层分离,从而阻止失速涡的传播,并且在正常工况下对外特性以及空化和压力脉动特性无影响;
(4)本实用新型的叶片,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无需改变叶片的形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离心泵用叶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离心泵用叶片内射流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叶片,2.压电陶瓷元件,3.振动金属片,4.喷口,5.腔体, 6.第一连接杆,7.第二连接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一种离心泵用叶片,如图1所示,包括叶片本体1,叶片本体1的吸力面上开设有凹槽8内设置有射流器,射流器包括压电陶瓷元件2,压电陶瓷元件2一表面与凹槽8接触;如图2所示,压电陶瓷元件2另一表面上连接有振动金属片3,压电陶瓷元件2上表面上连接有振动金属片3,振动金属片3两端分别连接有互相平行的第一连接杆6,第一连接杆6另一端连接有第二连接杆7,第一连接杆6、第二连接杆7及振动金属片3形成腔体5,第二连接杆7上开设有喷口4。通过改变压电陶瓷元件2的电压控制振动金属片3振幅,从而进一步调节射流速度。
喷口5至叶片本体1进水口断面的距离为叶片弦长的10%~30%,第二连接杆7上表面与叶片本体1表面位于同一水平面。
优选的,压电陶瓷元件2的形状为圆形、方形或者环形。
使用时,如果喷射器工作频率过高会造成能源浪费,增加不必要的支出;如果喷射器工作频率太小,液体喷射器无法及时对于失速涡的形成做出反应。根据不同离心泵选择合适的喷射器的工作频率,喷射器的工作频率选择过程如下:
在叶轮每个流道进口处沿周向方向均匀布置监视点,当监视点为6个时,监视这6个点相应位置压力随时间变化的瞬时值,以获取失速特征参数。
测量任意两个相邻的监测点,Δθ为两个监测点之间的夹角,当失速区的信号传播到第一个监视点时,第一个监视点接到一个压力突变的信号,经过一段时间,失速区传到第二个监视点,第二个监视点接到一个压力突变的信号,先记录两个监视点的输出信号和时间,然后找出两个监测点的相同压力突变信号对应的时间并计算时间差,得到一个失速团经过角度Δθ所需要的时间Δt。
所以,喷射器两次喷射间隔时间小于Δt,失速涡就只会在产生它的流道内发生交替失速,避免造成旋转失速。
本实用新型一种离心泵用叶片的工作过程如下:
使用时,水流从叶轮流道经过叶片本体1,打开射流器开关,压电陶瓷元件2将电能转换为机械能并传递给振动金属片3,振动金属片3将能量传送至腔体5内的流体,使流体从喷口4喷出;当流体喷出腔体5内后,切断压电陶瓷元件2电源,此时,由于压差的存在,叶轮流道内的液体会从喷口 4进入腔体5内,从而将腔体5注满,以此循环工作。
通过以上方式,本实用新型的叶片,在小流量工况下,通过射流器向边界层注入高速流体,濒临分离的边界层能从高速流体中获得的额外能量重新激活边界层,延迟边界层分离,从而阻止失速涡的传播;本实用新型的叶片,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无需改变叶片的形状。
Claims (3)
1.一种离心泵用叶片,其特征在于,包括叶片本体(1),所述叶片本体(1)吸力面上开设有凹槽(9),所述凹槽(9)内设置有射流器,所述射流器包括压电陶瓷元件(2),所述压电陶瓷元件(2)一表面与凹槽(8)接触,所述压电陶瓷元件(2)另一表面上连接有振动金属片(3),所述振动金属片(3)两端分别连接有第一连接杆(6),所述第一连接杆(6)另一端连接有第二连接杆(7),所述第一连接杆(6)、第二连接杆(7)及振动金属片(3)形成腔体(5),所述第二连接杆(7)上开设有喷口(4)。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离心泵用叶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杆(7)上表面与叶片本体(1)表面位于同一水平面。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离心泵用叶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电陶瓷元件(2)的形状为圆形、方形或者环形。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1642475.6U CN207864244U (zh) | 2017-11-30 | 2017-11-30 | 一种离心泵用叶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1642475.6U CN207864244U (zh) | 2017-11-30 | 2017-11-30 | 一种离心泵用叶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7864244U true CN207864244U (zh) | 2018-09-14 |
Family
ID=634678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21642475.6U Active CN207864244U (zh) | 2017-11-30 | 2017-11-30 | 一种离心泵用叶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7864244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035910A (zh) * | 2017-11-30 | 2018-05-15 | 西安理工大学 | 一种用于避免离心泵失速的叶片 |
-
2017
- 2017-11-30 CN CN201721642475.6U patent/CN207864244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035910A (zh) * | 2017-11-30 | 2018-05-15 | 西安理工大学 | 一种用于避免离心泵失速的叶片 |
CN108035910B (zh) * | 2017-11-30 | 2019-11-22 | 西安理工大学 | 一种用于避免离心泵失速的叶片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7864244U (zh) | 一种离心泵用叶片 | |
CN202347587U (zh) | 一种恒压变频供水装置 | |
CN104153424A (zh) | 一种基于模型的二次供水设备控制方法及其控制系统 | |
CN108035910B (zh) | 一种用于避免离心泵失速的叶片 | |
CN200986448Y (zh) | 插杆式明渠数字量水计 | |
CN100516552C (zh) | 一种降低射流泵汽蚀振动和噪声的自动补气装置 | |
CN103016318B (zh) | 一种基于附壁效应的无阀压电泵 | |
CN202659214U (zh) | 一种井口泵入加药装置 | |
CN204283365U (zh) | 超长行程采油装置 | |
CN105944865A (zh) | 一种树脂流量闭环控制装置 | |
CN207111304U (zh) | 一种合成射流风力机失速控制装置 | |
CN100410542C (zh) | 泵控泵压流双控自动注水方法 | |
CN203201741U (zh) | 一种移动式注水系统的泵组合 | |
CN108731760B (zh) | 一种在线检测虹吸式出水流道启动和停机阶段流量的装置及其在线检测方法 | |
CN101148881A (zh) | 轻便式变态混凝土加浆计量装置 | |
CN103644090A (zh) | 一种液汽喷射式抽负压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0514023C (zh) | 变频脉冲射流装置 | |
RU2390731C1 (ru) | Струйный автогенераторный расходомер-счетчик | |
CN204780633U (zh) | 大体积混凝土湿度检测及保湿控制系统 | |
CN107387430A (zh) | 一种泵站机组停机无损刹车控制系统 | |
CN110117825A (zh) | 离心静电纺丝旋转液面高度控制系统 | |
CN203003109U (zh) | 压铸机 | |
CN103644098B (zh) | 可实现输送方向切换的合成射流型无阀压电泵及工作方法 | |
CN103350210A (zh) | 压铸机 | |
CN203586564U (zh) | 一种带流量检测的自上水电热器具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1105 Address after: No.2358, east side of Chang'an Road, Wujia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Suzhou, Jiangsu Province, 215200 Patentee after: Suzhou Xili Technology Services Ltd. Address before: 710048 Shaanxi city of Xi'an Province Jinhua Road No. 5 Patentee before: X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