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846313U - 吹吸装置 - Google Patents

吹吸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846313U
CN207846313U CN201721087515.5U CN201721087515U CN207846313U CN 207846313 U CN207846313 U CN 207846313U CN 201721087515 U CN201721087515 U CN 201721087515U CN 207846313 U CN207846313 U CN 20784631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ction
blowing device
air hose
opening
chamber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087515.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焦石平
王其彬
沈跃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ositec Power Tools Su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ositec Power Tools Su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ositec Power Tools Su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Positec Power Tools S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087515.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84631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84631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84631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吹吸装置,能够在吹模式和吸模式之间转换,所述吹吸装置包括一个可选择与所述第一配接部或所述第二配接部配接的单腔体风管;吸模式下,所述单腔体风管位于与所述第一配接部配接的第一位置,气流从所述单腔体风管经所述第一开口进入所述壳体,经所述风扇后由所述第三开口吹出;吹模式下,所述单腔体风管位于与所述第二配接部配接的第二位置,气流从所述第一开口进入所述壳体,经由所述风扇后由所述第二开口进入所述单腔体风管。

Description

吹吸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吹吸装置,尤其涉及能够切换吹吸模式的单风管吹吸装置。
背景技术
对吹吸机是一种常见的清洁工具,吹吸装置除了具有与吹风机作用相同的吹功能之外,还兼具有吸功能。吹吸装置的吸功能是把树叶或者垃圾吸入吹吸装置,并通过连接吹吸装置的收集装置把树叶或者垃圾排入收集装置。收集装置可以是体现便携性的随身携带的垃圾袋,也可以是体型较大的一次性可存储较多树叶的垃圾桶。因此,用户可根据实际工作情况,自由地选择吹吸装置的吹功能和吸功能。这样用户仅需要一台吹吸装置,即可完成树叶的集中及收集处理,不需要再借助其他额外的工具。
但是吹吸装置也存在一些缺点。由于吹吸装置要实现吹和吸两种不同的功能,同时还要尽可能提升吹风及吸取的性能表现,结构比吹风机更为复杂,从而使得体积较大,重量也随之增加。另外吹吸装置需要在吹和吸两种模式之间频繁切换,因此模式切换的过程直接影响着吹吸机的用户体验。
传统的吹吸机在执行吹风功能的时候,吹风管连接在风扇的径向位置,而当执行吸功能的时候,吸风管连接在风扇的轴向位置。如此设计存在以下缺点:首先吹风管和吸风管不是同一根管子,因此用户需要配备吹风管和吸风管两根管子才能进行实现吹吸功能,如果丢失管子会造成无法执行某项功能的后果,而且两根管子需要占用更大的存储空间。此外,在进行吹吸转换的时候,必须先拆下已安装的吹风管/吸风管,然后装上吹风管/吹风管。也就是说在吹吸模式转换的时候需要更换风管,给用户操作带来了极大不便。此外,吹风管和吸风管需要安装在吹吸装置上不同的位置,由此造成整体结构的复杂。
近年来市场上出现了一种不同于上述传统结构的吹吸装置,这种吹吸装置吹风和吸风使用同一根风管,通过改变风扇的转动方向来改变风管内气流的方向,实现吹模式和吸模式的转换。在吹模式下在吹吸装置壳体上与外界连通的风口处安装安全护罩,吸模式下安装收集装置。这种吹吸装置的结构得到优化,结构更紧凑,用户操作更方便,整个吹吸装置更小巧。但这种吹吸装置也存在相应的缺点。如果安全护罩安装在风口时,用户误将开关拨动至吸档位,使吹吸装置切换到吸模式,便造成吹吸装置堵塞;如果收集装置安装在风口时,用户误将开关拨动至吹档位,使吹吸装置切换到吹模式,便造成收集装置内部压力过低,如果是集尘袋便被吸入风口;更甚者,如果风口既没有安装安全护罩也没有安装收集装置的情况下,用户误将开关拨动至吹档位或吸档位,转动的风扇将对操作者造成危险。还有一种吹吸管平行设置的吹吸机,通过吹吸转换旋钮实现转换,无需拆装吹、吸管。但由于操作时吹吸管同时安装于主机上,所以操作者负担较重。
此外部分吹吸机未设置专门的接口用以连接集尘袋,将与吹风管配接的口作为连接集尘袋的接口,使得集尘袋与机器的配接结构较为复杂,吹吸转换后安装集尘袋费时费力。
因此吹吸装置的结构必须得到优化,以使结构更紧凑,用户操作更方便,整个吹吸装置更小巧,满足用户的需求。而且模式切换的过程必须尽可能的简化,利于用户的使用,提升用户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户使用方便且结构简单的吹吸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吹吸装置,能够在吹模式和吸模式之间转换,所述吹吸装置包括:壳体,包括设置有第一开口的第一配接部、设置有第二开口的第二配接部以及设置有第三开口的第三配接部;马达,设置于所述壳体内;风扇,在所述马达驱动下旋转,产生从所述第一开口进入所述壳体的气流;所述吹吸装置还包括一个可选择与所述第一配接部或所述第二配接部配接的单腔体风管;吸模式下,所述单腔体风管位于与所述第一配接部配接的第一位置,气流从所述单腔体风管经所述第一开口进入所述壳体,经所述风扇后由所述第三开口吹出;吹模式下,所述单腔体风管位于与所述第二配接部配接的第二位置,气流从所述第一开口进入所述壳体,经由所述风扇后由所述第二开口进入所述单腔体风管。
优选地,所述吹吸装置包括连接件,所述单腔体风管通过所述连接件与所述壳体连接。
优选地,所述单腔体风管通过所述连接件与所述壳体活动连接。
优选地,所述连接件为球形关节或铰链。
优选地,所述单腔体风管通过所述连接件与所述壳体可拆卸连接。
优选地,所述连接件为搭扣。
优选地,所述单腔体风管能够套接在所述第一配接部上。
优选地,所述单腔体风管沿自身纵长轴线延伸。
优选地,所述单腔体风管包括用于与所述第一开口或所述第二开口对接的第一端口,以及相对所述第一端口设置的第二端口,所述第一端口截面积小于所述第二端口截面积。
优选地,所述第一端口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二开口截面积,当所述第一端口和所述第二开口对接时形成一段与外部导通的进风区域。
优选地,所述吹吸装置包括集尘装置,所述集尘装置能够与所述第三配接部配接。
优选地,所述第三开口所在平面与所述第一开口所在平面呈直角设置。
优选地,所述吹吸装置包括切换部,所述切换部能够在吸模式下使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三开口导通形成吸通道;在吹模式下使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二开口导通形成吹通道。
优选地,吸模式下,所述第二端口所在平面与所述风管的纵长轴线呈钝角设置。
优选地,所述吹吸装置包括能够使所述单腔体风管可松开地锁止在所述第一位置或所述第二位置的锁止件。
附图说明
以上所述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以及有益效果可以通过下面的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同时结合附图描述而清楚地获得。
附图以及说明书中的相同的标号和符号用于代表相同的或者等同的元件。
图1是吹吸装置第一实施例吸模式下示意图。
图2是吹吸装置第一实施例吹模式下示意图。
图3是吹吸装置风管旋转轴线示意图。
图4是吹吸装置第二实施例吸模式下示意图。
图5是吹吸装置第二实施例吹模式下示意图。
图6是吹吸装置第三实施例吸模式下示意图。
图7是吹吸装置第三实施例吹模式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公开揭示了一种吹吸装置,该吹吸装置能在吹风及吸取碎屑两种不同的工作模式间转换,操作者只需要通过简单、快速地调节单风管便能快速实现吹吸转换,降低了整机重量,并通过对风管与主体的改进提高了吹吸效率。
实施例1
参照附图1至附图2,吹吸装置100设置有壳体110以及设置在壳体上的第一开口111、第二开口112和第三开口113,电机120设置于壳体110内部,风扇130与电机120同轴连接,并在电机120的驱动下旋转产生气流,吹吸装置 100还包括一个单腔体风管140,吸模式下单腔体风管140被设置于与第一开口 111配接形成吸通道的第一位置,吹模式下单腔体风管140被设置于与第二开口 112配接形成吹通道的第二位置。如附图1所示,吹吸装置100处于吸模式下,单腔体风管140与第一开口111配接形成吸通道,气流从单腔体风管140经第一开口111进入壳体110,经风扇130后由第三开口113吹出,气流带动树叶被吸入到吹吸装置100中进行处理和收集。如附图2所示,吹吸装置100处于吹模式下,气流从第一开口111进入壳体110,经由风扇130后,由第二开口112吹出后通过单腔体风管140,最终形成吹出气流。
如附图1至附图2所示,壳体110上设置有第一配接部114和第二配接部 115,第一开口111设置在第一配接部114末端,第二开口112设置在第二配接部115末端,优选地,第一开口111和第二开口112均设置为圆形。单腔体风管 140具有第一端口141与第二端口142,其中第一端口141用于与第一开口111 和第二开口112配接,分别在吸模式和吹模式下形成吸通道或吹通道;第二端口 142远离第一端口141,设置在与其相对的一端,用于在吸模式下作为树叶等被吸入物的入口,在吹模式下作为气流出口。优选地,第一端口141与第二端口 142同样采用圆形开口,且第一端口141截面积与第一开口111外径相等,使得单腔体风管140能够套接在第一配接部114上。单腔体风管140与第一配接部 114在吸模式下套接形成吸通道,使得树叶等被吸入物经由该通道进入到吹吸装置100内部,再经由设置在风扇130前端的刀片(未示出)进行粉碎,再由出尘通道进入到集尘袋中。
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球形连接件150和锁定件160,使得单腔体风管140 能够手动地由第一位置转动至第二位置,或者从第二位置转动至第一位置,并且被锁定在第一位置或者第二位置,使单腔体风管140能够在吹模式或吸模式下正常工作。具体地,如附图1和附图2所示,球形连接件150设置在第一配接部 114与第二配接部115相对一侧的外表面上,一端与壳体110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单腔体风管140固定连接。如附图3所示,球形连接件150定义了一个经过与单腔体风管140的连接点并且与单腔体风管140的纵长延伸线143平行的旋转轴线151,以及与旋转轴线151共面且垂直的旋转轴线152,球形连接件150能够围绕旋转轴线151和旋转轴线152旋转,使得单腔体风管140能够做同样的旋转运动。通过设置球形关节150,在进行吹吸转换时,单腔体风管140依旧与主体连接,避免了因操作者的失误而掉落,同时球形关节在切换模式时还起到了引导风管运动的作用,即风管按照球形关节限定的运动轨迹进行移动,使得风管变换位置的过程更加顺畅、便捷。
具体地,当单腔体风管140由附图1所示的第一位置旋转至附图2所示的第二位置时,先围绕旋转轴线152转过一定角度,直至第一端口141与第一开口 111脱开,然后围绕旋转轴151转过180度,再围绕旋转轴线152旋转,使第一端口141与第二开口112在工作位置配接。当单腔体风管140要从位于附图2 所示的第二位置旋转至附图1所示的第一位置时,先围绕旋转轴线152转过一定角度,直至第一端口141远离第二开口112,然后围绕旋转轴线151转过180度,再围绕旋转轴线152旋转,使第一端口141与第一开口111在工作位置配接。当单腔体风管140旋转到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后,可通过锁定件160锁定球形连接件150,使其无法转动,从而将单腔体风管固定在吸模式下的第一位置或吹模式下的第二位置。
如附图1和附图2所示,单腔体风管140沿自身的纵长轴线143延伸,使得吸通道和吹通道都为直线,从而在吸模式下提高吸叶效率,在吹模式下减少气流的损失。进一步地,为提高吸叶效率,第一端口141的半径小于第二端口142 的半径,即作为树叶进入吸通道入口的第二端口142的截面积较大,使得吸模式下吸入气流能带动更多的树叶进入吸通道。此外,第二端口142所在平面与所述风管的纵长轴线倾斜在进风方向上呈钝角设置,即第二端口142为斜切口,使得吹吸装置在吸模式下工作时,第二端口142所在平面与地面平行,即第二开口 142能够正对地面,便于树叶等被吸入物被气流吸入。
如附图2所示,第一端口141截面积大于第二开口112,当吸模式下单腔体风管140与第二开口112配接形成吹通道时,第二配接部115一部分伸入到单腔体风管140内部,由于第二配接部114上的第二开口112截面积小于单腔体风管 140上的第一端口141,在第二配接部115与单腔体风管140之间就会形成一段与外界联通的环形区域。由伯努利原理可知,流体速度加快时,物体与流体接触的界面上的压力会减小,因此在吹模式下气流由第二开口112吹出进入到第一端口141时,上述环形区域压力减小,与外部产生气压差,导致外部气流由第一端口141被吸入到单腔体风管140中,从而增大了吹出气流的气流量,提升了吹风风的效率。
如附图1和附图2所示,吹吸装置还设置有用于连接集尘袋的第三开口113,第三开口中心轴线113’与单腔体风管140纵长延伸线143呈直角设置,使得树叶等被吸入物经过风扇后直接通过直线型的通道经由第三开口113排入集成袋内。具体地,第三开口113设置在壳体110的第三配接部116上,且第三配接部116分别与第一配接部114和第二配接部115相连通,在第三配接部116和第二配接部115内腔相接合处设置有可旋转的挡片117,挡片117与第三配接部 116、第二配接部115内腔形状相同,且其面积刚好能够遮盖住第三配接部116 与第二配接部115内腔。如附图1所示,吸模式下,挡片117被拨动至图示位置,此时第二配接部115内腔被封堵,第一开口111与第三开口113之间形成气流通道,树叶被吸入吹吸装置100后最终由第三开口排出。如附图2所示,吹模式下,挡片117被拨动至图示位置,此时第三配接部116内腔被封堵,第一开口111 与第二开口112之间形成气流通道,空气由第一开口进入吹吸装置100形成气流,经过第二开口112进入单腔体风管140吹出。
如附图1至附图2所示,常见地,吹吸装置100还包括主手柄170和用于在部分工况下握持的副手柄171以及设置在壳体内部的安全开关180。副手柄171 设置在单腔体风管140上,能够随着单腔体风管140旋转,并且副手柄171上还设置有用于打开安全开关的触杆,当单腔体风管140旋转到第一位置套接第一配接部114时,触杆按压到安全开关上的触点,安全开关180使电机或电源处于可开启状态。吹吸装置100还包括设置有触杆的护罩190,在吹模式下,当护罩套接在第一配接部114时,护罩190上的触杆按压到安全开关180上的触点,安全开关180使电机或电源处于可开启状态。
实施例2
参照附图4至附图5,公开了另一结构的吹吸装置200,吹吸装置200包括壳体210、设置在壳体上的第一开口211、第二开口212以及第三开口213,吹吸装置200还包括设置于壳体210内的电机220、与电机220同轴连接的风扇230、单腔体风管240。吹吸装置200能够在吹模式和吸模式之间进行转换,吸模式下单腔体风管240被设置于与第一开口211形成吸通道的第一位置,吹模式下单腔体风管240被设置于与第二开口212形成吹通道的第二位置。如附图4所示,吹吸装置200处于吸模式下,单腔体风管240与第一开口211配接形成吸通道,气流通过单腔体风管240经由第一开口211被吸入到吹吸装置200内部,带动树叶被吸入到壳体210中进行处理,最终从第三开口213进入到集尘袋被收集。如附图5所示,吹吸装置200处于吹模式下,气流由第一开口211吸入至壳体210,再经由第二开口212吹出,此时单腔体风管240与第二开口212配接形成吹通道,气流由第二开口212吹出后通过单腔体风管240,最终形成吹出气流。
关于设置在壳体上的第一配接部214、第二配接部215、第三配接部216,设置在沿纵长延伸线243延伸的单腔体风管240上的第一端口241、第二端口242、设置在壳体第三配接部216上的第三开口213、挡片217,与吹吸装置100中相应的部件结构相同,功能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参照附图4至附图5,吹吸装置200包括构成转动部的第一枢转件250、第二枢转件251、伸缩支架252和连接件253。其中第一枢转件250设置在单腔体风管5的管壁两侧,第二枢转件251设置在第一配接部214的两侧上,连接件 253与第一枢转件250、第二枢转件251转动连接,使得单腔体风管240能够围绕第一枢转件250和第二枢转件251的转轴旋转。伸缩支架252设置在连接件 253上,使得连接件253能够沿其自身纵长轴线伸长或缩短。
当单腔体风管240要从附图4所示的第一位置旋转至附图5所示的第二位置时,先沿着与吸气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单腔体风管240,使连接件253在伸缩支架252的作用下伸长,直至第一端口241与第一开口211脱开,然后将单腔体风管240绕第二枢转件251的转轴旋转至能与第二开口212配接的位置,再将单腔体风管240绕第一枢转件250旋转,使第二开口212能够伸入到单腔体风管250 内部。相反地,当单腔体风管240要从附图5所示的第二位置旋转至附图4所示的第一位置时,按相同的方法移动单腔体风管240,使第二开口212离开单腔体风管250内部,然后将单腔体风管240绕第二枢转件251的转轴旋转至能与第一开口211配接的位置,再将单腔体风管240绕第一枢转件250旋转,将单腔体风管240调整至与第一开口211同轴的位置,然后将其沿吸气方向移动,使单腔体风管240套接在第一配接部214上。
本实施例中,吹吸装置200还包括设置在第一枢转件250上的第一锁定件 260和设置在第二枢转件251上的第二锁定件261,当单腔体风管240移动至第一位置时,第一锁定件260能够锁定第一枢转件250使连接件253无法绕其转动;当单腔体风管240移动至第二位置时,第二锁定件261能够锁定第二枢转件251 使连接件253无法绕其转动,从而使单腔体风管固定在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
本实施例中,壳体210内部设置有安全开关270,单腔体风管240上设置有凸杆244,当单腔体风管240套接在第一配接部214时,凸杆244按压到安全开关270的触杆,使电机或电源处于可开启状态。吹吸装置200还包括与吹吸装置 100中相应的部件结构与功能相同的护罩280,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3
如附图6至附图7所示,吹吸装置300设置有壳体310以及设置在壳体上的上的第一开口311、第二开口312以及第三开口313,设置于壳体内的电机320 和风扇330,风扇330与电机320同轴连接或直接连接在电机的输出轴上,电机 320驱动风扇330旋转,产生从第一开口311至第二开口312的气流,风管340 与壳体310可拆卸地连接,在吸模式下,风管340与第一开口311导通形成吸通道,在吹模式下,风管340与第二开口312导通形成吹通道。风管340内部为线形空腔,且第二开口312的截面积小于风管340的截面积,使得二者导通时存在一段与外部导通的环形间隔区域,这一间隔区域在吹模式下能产生负压效应增大进风量。
根据伯努利原理,当流体速度加快时,物体与流体相接触的界面上的压力会减小,因此在吹模式下气流由第二开口312吹出进入到风格340上的第一端口 341时,上述环形区域压力减小,与外部产生气压差,导致外部气流由第一端口 341被吸入到风管340中,从而增大了吹出气流的气流量,提升了吹风的效率。
吹吸装置300还包括设置在风管340上的搭扣350、设置在壳体310上第一配接部314的扣环351,设置在壳体310上第二配接部315的扣环352。通过搭扣350和扣环351可将风管340锁止在吸模式下的第一位置,使树叶能够经由风格340吸入到壳体310内部进行处理收集;通过搭扣350和扣环352可将风管 340锁止在吹模式下的第二位置,使吹管340与第二开口312形成吹通道。
关于设置在壳体上的第一配接部314、第二配接部315、设置在沿纵长延伸线343延伸的单腔体风管340上的第一端口341、第二端口342、设置在壳体第三配接部316上的第三开口313、挡片317,与吹吸装置100中相应的部件结构类似,功能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壳体310内部设置有安全开关360,风管340上设置有凸杆344,当风管340套接在第一配接部314时,凸杆344按压到安全开关370的触杆,使电机或电源处于可开启状态。吹吸装置300还包括可相对第一开口311旋转的护罩370,吹模式下,护罩370可手动旋转套接在设置有第一开口311的第一配接部上,设置在护罩370上的触杆371按压到安全开关360上的触点,安全开关 360使电机或电源处于可开启状态。
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所举的具体实施例结构,基于本实用新型构思的结构均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

Claims (15)

1.一种吹吸装置,能够在吹模式和吸模式之间转换,所述吹吸装置包括:
壳体,包括设置有第一开口的第一配接部、设置有第二开口的第二配接部以及设置有第三开口的第三配接部;
马达,设置于所述壳体内;
风扇,在所述马达驱动下旋转,产生从所述第一开口进入所述壳体的气流;
其特征在于,所述吹吸装置还包括一个可选择与所述第一配接部或所述第二配接部配接的单腔体风管;
吸模式下,所述单腔体风管位于与所述第一配接部配接的第一位置,气流从所述单腔体风管经所述第一开口进入所述壳体,经所述风扇后由所述第三开口吹出;
吹模式下,所述单腔体风管位于与所述第二配接部配接的第二位置,气流从所述第一开口进入所述壳体,经由所述风扇后由所述第二开口进入所述单腔体风管。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吹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吹吸装置包括连接件,所述单腔体风管通过所述连接件与所述壳体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吹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能够使所述单腔体风管相对所述壳体不断开连接的情况下进行移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吹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为球形关节或铰链。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吹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单腔体风管通过所述连接件与所述壳体可拆卸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吹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为搭扣。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吹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单腔体风管能够套接在所述第一配接部上。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吹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单腔体风管沿自身纵长轴线延伸。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吹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单腔体风管包括用于与所述第一开口或所述第二开口对接的第一端口,以及相对所述第一端口设置的第二端口,所述第一端口截面积小于所述第二端口截面积。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吹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口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二开口截面积,当所述第一端口和所述第二开口对接时形成一段与外部导通的进风区域。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吹吸装置,其特征在于,吸模式下,所述第二端口所在平面与所述风管的纵长轴线呈钝角设置。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吹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吹吸装置包括集尘装置,所述集尘装置能够与所述第三配接部配接。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吹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开口所在平面与所述第一开口所在平面呈直角设置。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吹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吹吸装置包括切换部,所述切换部能够在吸模式下使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三开口导通形成吸通道;在吹模式下使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二开口导通形成吹通道。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吹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吹吸装置包括能够使所述单腔体风管可松开地锁止在所述第一位置或所述第二位置的锁止件。
CN201721087515.5U 2017-08-28 2017-08-28 吹吸装置 Active CN20784631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087515.5U CN207846313U (zh) 2017-08-28 2017-08-28 吹吸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087515.5U CN207846313U (zh) 2017-08-28 2017-08-28 吹吸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846313U true CN207846313U (zh) 2018-09-11

Family

ID=634259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087515.5U Active CN207846313U (zh) 2017-08-28 2017-08-28 吹吸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84631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58522A (zh) * 2021-09-01 2022-01-21 浙江亚特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吹吸风机的吹吸转换结构和吹吸风机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58522A (zh) * 2021-09-01 2022-01-21 浙江亚特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吹吸风机的吹吸转换结构和吹吸风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866725B (zh) 吹吸机
CN110219273A (zh) 吹吸机
CN204626304U (zh) 吹吸装置
CN101205708B (zh) 吹吸机
CN201972129U (zh) 树叶吹吸风机
CN105935275A (zh) 一种尘桶横置的旋风式吸尘器
CN104631370B (zh) 吹吸装置以及使用该吹吸装置的方法
CN105648956B (zh) 吹吸机
CN2882511Y (zh) 可吹吸尘器
CN207846313U (zh) 吹吸装置
CN200981987Y (zh) 吹吸机
CN206295328U (zh) 手持式高效吸尘器
CN2803080Y (zh) 便携式吸吹风机
CN107419684B (zh) 一种吹吸机
CN106087825A (zh) 一种便携式吹吸机
CN214328690U (zh) 一种充电式吹吸机
CN208822655U (zh) 一种吸吹风机
CN202466492U (zh) 一种背负式吹吸机
CN209899257U (zh) 一种吹风可切换吸尘器
CN208023485U (zh) 吹吸机
CN108606715A (zh) 一种吸吹风机
CN218684098U (zh) 一种清理装置
CN212168381U (zh) 一种化妆品包装线的吹屑吸尘装置
CN102425130A (zh) 一种背负式吹吸机
CN208808357U (zh) 一种手持式吸尘器进风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