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846147U - 双循环供油系统及沥青回收料热再生设备 - Google Patents

双循环供油系统及沥青回收料热再生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846147U
CN207846147U CN201820219703.7U CN201820219703U CN207846147U CN 207846147 U CN207846147 U CN 207846147U CN 201820219703 U CN201820219703 U CN 201820219703U CN 207846147 U CN207846147 U CN 20784614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tank
oil supply
pipe network
mediu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219703.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施如意
王良初
李述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y 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y 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 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y 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219703.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84614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84614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84614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Feeding And Controlling Fue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再生供油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双循环供油系统及沥青回收料热再生设备。该双循环供油系统包括:重油罐、过渡罐、一级循环管网和二级循环管网;一级循环管网将重油罐与过渡罐连通以实现介质在重油罐与过渡罐之间循环;二级循环管网具有一个入口和两个出口,入口和其中一个出口连通过渡罐以实现介质在二级循环管网中循环,另一个出口用于连通燃烧器。通过一级循环管网和二级循环管网的循环作用,使得介质由重油罐到达燃烧器的过程中油温降幅大大降低,实现重油恒温供油,保证介质雾化完全、燃烧充分。

Description

双循环供油系统及沥青回收料热再生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再生供油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双循环供油系统及沥青回收料热再生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沥青回收料热再生工作一般采用一套独立的烘干系统,燃料一般采用重油,为了燃烧充分,重油必须要加热到一定的温度(60-90℃),以达到良好的雾化效果。目前一般都是在重油罐中利用导热油对重油进行加热,然后把一定温度的重油输送至燃烧器处燃烧。而热再生燃烧器一般位于楼顶,重油的距离很远,重油流动慢,在长距离输送过程中温度下降厉害,导致燃烧不充分。另外,若通过在管道上增加导热油加热系统,可以使输送至燃烧器的重油保持较高温度,但由于导热油温度很高(160℃),管道里面的重油局部汽化(>90℃容易汽化),供油不稳定,容易导致燃烧器熄火。
为了供油稳定,可以在楼顶设置一个过渡罐,但是存在过渡罐加热速度与管道不一致问题,要么过渡罐油温不够,要么管道汽化。
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本实用新型的总体背景技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双循环供油系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将位于低处的重油输送到位于高处的燃烧器的过程中,由于输送距离长,油温降幅较大,导致雾化效果不好、燃烧不够充分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沥青回收料热再生设备,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将位于低处的重油输送到位于高处的燃烧器的过程中,由于输送距离长,油温降幅较大,导致雾化效果不好、燃烧不够充分的技术问题。
针对上述目的之一,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双循环供油系统,包括:重油罐、过渡罐、一级循环管网和二级循环管网;
所述一级循环管网将所述重油罐与所述过渡罐连通以实现介质在重油罐与过渡罐之间循环;
所述二级循环管网具有一个入口和两个出口,所述入口和其中一个所述出口连通所述过渡罐以实现介质在二级循环管网中循环,另一个所述出口用于连通燃烧器。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一级循环管网包括第一供油管道和第一回油管道,所述第一供油管道将所述重油罐内的介质输送至所述过渡罐,所述第一回油管道将所述过渡罐内的介质输送至所述重油罐。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过渡罐上设置有第一出油口和第二出油口,所述第一出油口与所述第一回油管道连通,所述第二出油口与所述二级循环管网的所述入口连通。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供油管道上设置有循环泵。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供油管道和所述第一回油管道外设置有保温结构。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二级循环管网包括第二供油管道、第二回油管道和三通阀,所述三通阀设置有第一阀口和可切换与所述第一阀口连通的第二阀口、第三阀口,所述第一阀口连通所述第二供油管道的一端,所述第二阀口、第三阀口分别连通所述第二回油管道的一端、所述燃烧器;所述第二供油管道另一端、第二回油管道的另一端与所述过渡罐连通。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供油管道上设置有过滤器。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过滤器与所述三通阀之间的所述第二供油管道上还设置有燃油泵。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供油管道和所述第二回油管道外设置有保温结构。
针对上述目的之二,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沥青回收料热再生设备,包括燃烧器以及如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任一种所述的双循环供油系统。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循环供油系统及沥青回收料热再生设备能够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循环供油系统,通过一级循环管网的循环作用,使得重油罐内的介质油温与过渡罐内的介质油温保持一致,通过二级循环管网使得输送至燃烧器的介质与过渡罐内的介质油温一致,从而使得介质由重油罐到达燃烧器的过程中油温降幅大大降低,实现重油恒温供油,保证介质雾化完全、燃烧充分。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沥青回收料热再生设备,包括有上述双循环供油系统,能够取得该双循环供油系统的所有有益效果,优化了沥青回收料热再生的生产工艺。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实用新型而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双循环供油系统的结构原理图。
图标:100-重油罐;200-过渡罐;210-第一出油口;220-第一进油口;230-第二出油口;240-第二进油口;250-液位计;260-第一测温仪;300-燃烧器;410-第一供油管道;411-循环泵;420-第一回油管道;510-第二供油管道;511-过滤器;5111-第二测温仪;512-燃油泵;520-第二回油管道;600-三通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一
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双循环供油系统,包括:重油罐100、过渡罐200、一级循环管网和二级循环管网;
其中,一级循环管网将重油罐100与过渡罐200连通以实现介质在重油罐100与过渡罐200之间循环;
二级循环管网具有一个入口和两个出口,入口和其中一个出口连通过渡罐200以实现介质在二级循环管网中循环,另一个出口用于燃烧器300。
沥青回收料热再生工艺中,燃烧器300距离重油罐100较远,加之重油流动速度很慢,在将重油罐100内的介质输送到燃烧器300的过程中,在重油罐100内已经被加热的介质油温降幅严重。在燃烧器300与重油罐100之间设置过渡罐200,使过渡罐200内的介质与重油罐100内的介质温度一致,而过渡罐200内的介质又与送至燃烧器300的介质温度一致,是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路,能够解决以上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过渡罐200内的介质与重油罐100内的介质温度一致,过渡罐200与重油罐100之间通过第一循环管网实现介质循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双循环供油系统,通过一级循环管网的循环作用,使得重油罐100内的介质油温与过渡罐200内的介质油温保持一致,通过二级循环管网使得输送至燃烧器300的介质与过渡罐200内的介质油温一致,从而使得介质由重油罐100到达燃烧器300的过程中油温降幅大大降低,实现重油恒温供油,保证介质雾化完全、燃烧充分。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至少一种实施例中,过渡罐200上设置有液位计250和第一测温仪260。其中,液位计250用于检测过渡罐200内的介质液位,使得过渡罐200内的介质在设定液位高度时进入二级循环管网;第一测温仪260则是检测过渡罐200内的介质温度是否达到与重油罐100保持一致。当液位计250检测到过渡罐200内液位达到预设值,且第一测温仪260检测的温度与重油罐100内的介质温度一致,过渡罐200内的介质开始进入二级循环管网。
其中,一级循环管网包括第一供油管道410和第一回油管道420,第一供油管道410将重油罐100内的介质输送至过渡罐200,第一回油管道420将过渡罐200内的介质输送至重油罐100。
第一供油管道410和第一回油管道420二者分别连接于重油罐100与过渡罐200之间,且二者运输方向相反,实现了重油罐100与过渡罐200之间的介质循环。
第一供油管道410用于将重油罐100内的介质输送至过渡罐200,一般情况下,过渡罐200设置于楼顶,海拔较高,且重油罐100设置的位置较远,此时,为了提高循环效果,需要在第一供油管道410上设置泵力输送装置,本实用新型至少一种实施例中在第一供油管道410上设置有循环泵411,可以克服循环中产生的压力差,保证循环的顺利进行。因循环泵411流量大,重油在管道内快速流动,油温降低很小,一段时间后,过渡罐200中油温与重油罐100基本一致。并且,生产中,循环泵411一直启动,以保持重油罐100中的油温恒温。
具体地,在过渡罐200上设置有第一进油口220,该第一进油口220与第一供油管道410连通,重油罐100内的介质通过第一供油管道410输送由此第一进油口220进入过渡罐200内。过渡罐200上还设置有第一出油口210,第一出油口210与第一回油管道420连通,过渡罐200内的介质由此第一出油口210经第一回油管道420进入重油罐100内。通过这种不断的循环流动,过渡罐200内的介质与重油罐100内的介质一直保持混合,最终,过渡罐200内的介质与重油罐100内的介质温度保持一致。
此外,过渡罐200上还设置有第二出油口230和第二进油口240,该第二出油口230与二级循环管网的入口连通,将过渡罐200内的介质由该第二出油口230送出进入二级循环管网,二级循环管网内的介质再经第二进油口240进入过渡罐200内,实现二级介质循环。
为了保证一级循环管网中的介质在循环流通中尽可能降低热量损耗,本实用新型至少一种实施例中,第一供油管道410与第一回油管道420外设置有保温结构。
该保温结构自外向内包括保护层、软质保温层、反射层以及包覆于管道上的内保温层。其中,外保护层具有防水和/或防紫外线功能,软质保温层的材料是硅酸铝纤维、复合硅酸盐纤维、玻璃纤维、石棉纤维和/或泡沫石棉,反射层是由金属箔和/或复合有金属箔或金属粉末的片状软质衬层构成的,内保温层是硬质保温材料制成的保温瓦组成的硬质保温层和/或由软质保温材料制成的软质保温层。
本实用新型至少一种实施例中,二级循环管网包括第二供油管道510、第二回油管道520和三通阀600,三通阀600设置有第一阀口和可切换与第一阀口连通的第二阀口、第三阀口,第一阀口连通第二供油管道510的一端,第二阀口、第三阀口分别连通第二回油管道520的一端、燃烧器300;第二供油管道510另一端、第二回油管道520的另一端与过渡罐200连通。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供油管道510与过渡罐200上的第二出油口230相连通,第二回油管道520与过渡罐200上的第二进油口240相连通。
以三通阀600为第二供油管道510与第二回油管道520的分界点,三通阀600的第一阀口为A口,第二阀口为B口,第三阀口为C口,其中A口用于连通燃烧器300,B口用于连通第二供油管道510、C口用于连通第二回油管道520。
在燃烧器300工作之前,三通阀600的B口、C口开启,过渡罐200内的二级循环管网中温度较低的介质由第二进油口240经第二回油管道520回到过渡罐200中,过渡罐200中温度较高的介质由第二出油口230经第二供油管道510进入二级循环管网开始循环。经过一段时间的循环后,二级循环管网内流通的介质温度与过渡罐200内介质的温度保持一致,进而,二级循环管网中流通的介质的温度与重油罐100内介质的温度也会基本一致。
在上述基础上,燃烧器300开始工作,打开三通阀600的A口,二级循环管网那个中的介质由A口流入到燃烧器300,供燃烧器300燃烧。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工作中,过渡罐200也设置有楼顶,与燃烧器300距离较近,二者之间的管道比较端,将二级循环管网中的介质输送至燃烧器300的过程中,介质温度降幅很小,使得最终进入燃烧器300的介质温度与过渡罐200、重油罐100内的介质温度基本保持一个恒定值,实现了恒温供油。
本实用新型至少一种实施例中,第二供油管道510上设置有过滤器511,在介质进入燃烧器300之前,将介质内的杂质去除,保证介质的纯净,提高燃烧效率,使得燃烧更充分。在过滤器511上还设置有第二测温仪5111,检测二级循环管网中介质的温度是否与过渡罐200中的温度保持一致。
此外,在过滤器511与三通阀600之间的第二供油管道510上还设置有燃油泵512,提高介质输送的动力。
与一级循环管网的相似,本实用新型至少一个实施例中的第二供油管道510和第二回油管道520外设置有保温结构。保温结构的具体结构与上述第一供油管道410、第一回油管道420上的保温结构相似或相同。
实施例二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沥青回收料热再生设备,包括燃烧器300以及如上述实施例一提供的任一种双循环供油系统。
其中,双循环供油系统的具体结构已在上文中做了详细介绍,此处不再赘述。
具体地,燃烧器300与二级循环管网中三通阀600的A口连通。经过以及循环管网的介质循环,过渡罐200中的介质温度与重油罐100中的介质温度基本一致;再经过二级循环管网的介质循环,最终由三通阀600的A口输送至燃烧器300的介质温度与过渡罐200中的介质温度基本保持一致,实现了对燃烧器300的恒温稳定供油,进入燃烧器300的介质雾化效果比较好,燃烧器300的燃烧也更加充分,优化了沥青回收料热再生的生产工艺。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双循环供油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重油罐、过渡罐、一级循环管网和二级循环管网;
所述一级循环管网将所述重油罐与所述过渡罐连通以实现介质在所述重油罐与所述过渡罐之间循环;
所述二级循环管网具有一个入口和两个出口,所述入口和其中一个所述出口连通所述过渡罐以实现介质在二级循环管网中循环,另一个所述出口用于连通燃烧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循环供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级循环管网包括第一供油管道和第一回油管道,所述第一供油管道将所述重油罐内的介质输送至所述过渡罐,所述第一回油管道将所述过渡罐内的介质输送至所述重油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循环供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罐上设置有第一出油口和第二出油口,所述第一出油口与所述第一回油管道连通,所述第二出油口与所述二级循环管网的所述入口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循环供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供油管道上设置有循环泵。
5.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双循环供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供油管道和所述第一回油管道外设置有保温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循环供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二级循环管网包括第二供油管道、第二回油管道和三通阀,所述三通阀设置有第一阀口和可切换与所述第一阀口连通的第二阀口、第三阀口,所述第一阀口连通所述第二供油管道的一端,所述第二阀口、第三阀口分别连通所述第二回油管道的一端、所述燃烧器;所述第二供油管道另一端、第二回油管道的另一端与所述过渡罐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循环供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供油管道上设置有过滤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循环供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供油管道上还设置有燃油泵。
9.根据权利要求6-8中任一项中所述的双循环供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供油管道和所述第二回油管道外设置有保温结构。
10.一种沥青回收料热再生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燃烧器以及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双循环供油系统。
CN201820219703.7U 2018-02-07 2018-02-07 双循环供油系统及沥青回收料热再生设备 Active CN20784614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219703.7U CN207846147U (zh) 2018-02-07 2018-02-07 双循环供油系统及沥青回收料热再生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219703.7U CN207846147U (zh) 2018-02-07 2018-02-07 双循环供油系统及沥青回收料热再生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846147U true CN207846147U (zh) 2018-09-11

Family

ID=634120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219703.7U Active CN207846147U (zh) 2018-02-07 2018-02-07 双循环供油系统及沥青回收料热再生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84614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627276B (zh) 一种熔盐储热的单罐内置换热谷电蒸汽锅炉及换热方法
CN104864613A (zh) 一种储热装置
CN105202949A (zh) 可控温自冷却保护高温u型管蒸发器
CN103471243A (zh) 一种热水供应系统
CN105841350A (zh) 一种熔盐储热的单罐内置换热谷电热水锅炉及换热方法
CN207846147U (zh) 双循环供油系统及沥青回收料热再生设备
CN207922346U (zh) 管中管以及连接管中管的管接头
CN107877874B (zh) 一种散热型陶瓷蜂窝面板加热熔接装置
CN104633932A (zh) 长输原油管道用热媒炉
CN204902265U (zh) 零冷水自我汇兑装置及具有其的零冷水自我汇兑系统
CN207922345U (zh) 一种带分水器的地热循环系统
CN104697172B (zh) 导热油大型化负压短路循环系统及循环方法
CN106123336A (zh) 一种出口温度恒定的蓄热式纯净空气加热系统
CN207894054U (zh) 一种耦合太阳能热源加热原油的中低温储能系统
CN207981120U (zh) 一种新型反应釜升降温调节控制系统
CN206469479U (zh) 加热装置及具有该加热装置的供暖锅炉
CN219117880U (zh) 沥青加热系统
CN218562054U (zh) 一种涂料加热保温装置及划线设备
CN205372644U (zh) 采暖余热收集装置
CN104692644B (zh) 一种伸缩式烧枪
CN218627293U (zh) 一种集箱式熔盐加热装置
CN109611935A (zh) 一种带分水器的地热循环系统
CN206486454U (zh) 油相加热系统
CN207350835U (zh) 太阳能集热别墅热水系统
CN107605594A (zh) 分布式能源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