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838014U - 一种波浪形球囊的回肠造瘘导管 - Google Patents

一种波浪形球囊的回肠造瘘导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838014U
CN207838014U CN201720800814.2U CN201720800814U CN207838014U CN 207838014 U CN207838014 U CN 207838014U CN 201720800814 U CN201720800814 U CN 201720800814U CN 207838014 U CN207838014 U CN 20783801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acculus
waveform
catheter tube
catheter
ileu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800814.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迎春
杜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hui yichuanglian Medical Technology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Anhui Rong Medical Instrument Ltd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hui Rong Medical Instrument Ltd Co filed Critical Anhui Rong Medical Instrument Ltd Co
Priority to CN201720800814.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83801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83801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83801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edia Introduction/Drainage Providing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波浪形球囊的回肠造瘘导管,包括导管管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管体的下端外壁上设有第一球囊,所述第一球囊的上端为波浪形。本实用新型第一球囊上端为波浪形,可以缓解球囊长时间的压迫肠壁,从而降低肠道坏死的几率。

Description

一种波浪形球囊的回肠造瘘导管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阻断肠腔,防止吻合口漏的回肠造瘘导管。
背景技术
结直肠癌是消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路等特点。目前手术切除是结直肠癌最有效的治疗方案。长期以来,低位直肠癌(肿瘤下缘距肛<7㎝)行经腹直肠癌前切手术(Dxion)术后吻合口漏是最严重、常见的术后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为 10%~20%。传统的结肠或回肠末端造口虽有预防和治疗吻合口漏的功效,但后期的造口还纳术常常使病人在经济、肉体和精神上承受更多的负担和痛苦,且对于绝大多数未发生吻合口漏的患者来说则有过度治疗之嫌。
近年来,外科学界发明了一种新的造口术式,如开展阑尾残端造瘘、回盲肠置管造口术,能有效降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还能有效避免回结肠造口所致的并发症,并且避免再次手术回纳肠管。但上述置管造口术中采用的18~24号Foley导尿管皆为软管,管径较小,粪渣不易通过,容易导致导尿管管腔狭窄及梗阻,梗阻后需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导尿管,给患者及医护人员带来不便。
另外,回肠造瘘导管的下端会设置球囊,以阻断肠液流向远端肠腔,但是球囊长时间的压迫肠壁,会导致肠道坏死。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既能预防吻合口漏,不增加患者创伤,又能防止梗阻,且减少肠道坏死的新回肠造瘘导管。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就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可以减少肠道坏死的回肠造瘘导管。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波浪形球囊的回肠造瘘导管,包括导管管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管体的下端外壁上设有第一球囊,所述第一球囊的上端为波浪形。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还在于,所述第一球囊的下端为圆柱形,第一球囊的下端形状与导管管体下端的斜切口配套。
所述导管管体的硬度为85A。
所述波浪形球囊的回肠造瘘导管还包括有压片和第二球囊,所述第二球囊为半球形。
所述导管管体的管内设有冲洗管。
所述冲洗管的形状为螺旋形。
所述导管管体上部设有分腔口,所述导管管体的上端开口可拆卸连接有疏通器。
在导管管体的下段,位于第一球囊的上部设有第三球囊,所述第三球囊与第一球囊之间的一段导管管体的外壁设有引流孔,所述引流孔连通引流腔管。
所述导管管体的上端开口可拆卸连接有控制阀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带来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实用新型第一球囊的下端为圆柱形,且与导管管体下端的斜切口配套设置,这样可以与导管管体下端契合良好,防止管体尖端裸露,戳到肠道壁,产生不适感;上端为波浪形,可以缓解球囊长时间的压迫肠壁,从而降低肠道坏死的几率。
2.本实用新型设有冲洗管,方便疏通管体梗阻。
3.本实用新型设有疏通器,可以更好的实现疏通梗阻。
4.本实用新型在第一球囊和第二球囊之间还设有第三球囊,并设有引流孔,可以更进一步的降低肠液渗漏到吻合口的风险。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剖视图(含冲洗管)。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剖视图(含冲洗管)。
图4是图3的放大示意图(含冲洗管)。
图5是图3的放大示意图(含冲洗管)。
图6是本实用新型冲洗管为螺旋形的剖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际使用时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带通堵器的示意图(通堵器为带螺旋叶片结构)。
图9是图8手柄位置的放大示意图。
图10是手柄的示意图。
图11是第二连接柄与卡接块及螺旋叶片的示意图。
图12是螺旋叶片、连接部和手柄的连接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连接管的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导管管体设置分腔口的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带通堵器的示意图(通堵器为带搅拌针结构)。
图16是本实用新型通堵器位置的放大示意图(通堵器为带搅拌针结构)。
图17是本实用新型设置第三球囊后的示意图。
图中标号:1导管管体、11压片、12第一球囊、121第一注入口、122第一连通管、123第一注入口的结扎远端处、13第二球囊、131第二注入口、132第二连通管、133第二注入口的结扎远端处、14分腔口、15第三球囊、16引流孔、2引流袋、21钉尾、22直杆、23 长条形头部、3冲洗管、31出水孔、32第三注入口、41皮肤层,42脂肪层,43肌肉层,44 腹膜和筋膜,45盲肠,46阑尾,47结肠,48回肠,49回盲瓣、51手柄、52连接部、521 卡接块、522第一连接柄、523第二连接柄、524圆孔、53螺旋叶片、54连接管、541卡接凸起、55搅拌针、56橡胶塞、6引流腔管、7控制阀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如图1至图5所示,一种可调节式回肠造瘘导管,包括导管管体1,所述导管管体1为上下两端开口的软管,硬度为85A左右,这样可以抗弯折,并且不会轻易塌陷。管体下端开口为斜切口状,这样手术时,可以很方便地插入肠道。
所述导管管体1的外壁上段部分设有外螺纹,并通过螺纹连接有一压片11。
所述导管管体1的外壁还套设有第一球囊12和第二球囊13,所述第一球囊12和第二球囊13均为非顺应性球囊,充盈后不易漏气。
第一球囊12套设在导管管体1的下端外壁上,第一球囊12的下端为圆柱形,上端为波浪形,且第一球囊12的下端形状与导管管体下端的斜切口配套。这样设置,第一球囊12可以与导管管体下端契合良好,防止管体尖端裸露,戳到肠道壁,产生不适感;同时上端为波浪形,可以缓解球囊长时间的压迫肠壁,从而降低肠道坏死的几率。
第二球囊13是半球形或球形结构,套在导管管体1位于第一球囊12与压片11之间的外壁上。图中的第二球囊13为半球形,其相对于压片11的一面为平面结构。这样的好处是:能够更好的贴合人体组织,能够更加有效地将肠壁和腹壁贴合在一起,促进黏连。黏连之后,将不再会发生肠液从此处泄漏进腹腔的情况。
所述导管管体1的上段设有第一注入口121和第二注入口131,所述第一注入口121通过第一连通管122连通第一球囊12并为其注水或抽水,所述第二注入口131通过第二连通管132连通第二球囊13并为其注水或抽水。所述第一球囊12和第二球囊13在注生理盐水后能够膨胀,抽水后能够收缩。
此处需要说明,发明也可以不设置第二球囊13与压片11,第二球囊13与压片11的主要作用是相互配合,使肠壁贴紧腹壁并粘连,防止肠液外渗至腹腔,实际上,我们可以将肠壁与腹壁直接缝合在一起,这样也可以使肠壁贴紧腹壁并粘连,防止肠液外渗至腹腔,实现所要达到的效果。
实施例2:如图2、图3、图4、图5所示,在实施例1的基础之上,为了解决疏通管体梗阻的问题,可以在所述导管管体1的管内设置冲洗管3,所述冲洗管3下端部封闭,下端一段侧壁上设有多个通至导管管体1内的出水孔31。在导管管体1的上段设有第三注入口 32,所述第三注入口32与冲洗管3连接并为其注水或抽水。
如图2至图5所示,所述冲洗管3的形状为直线形,其实,冲洗管3也可以设置成其他形状,如图6所示,冲洗管3为螺旋形,这种设置比直线形要好,因为螺旋形的设计,下段的出水孔可以呈循环设置,这样,水可以自四周喷出,冲洗效果更佳。
第一注入口121、第二注入口131和第三注入口32的位置与导管管体1上端的距离不相同,由此可以根据注入口靠近尾端距离的不同判断各自连接的部件,当然也可以作相应标注,以便识别。
如图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应用在肠道手术后插入人体腹部时的情形。其中,41是皮肤层,42是脂肪层,43是肌肉层,44是腹膜和筋膜,45是盲肠,46是阑尾,47是结肠, 48是回肠,49是回盲瓣。皮肤层41,脂肪层42,肌肉层43,腹膜和筋膜44组成腹壁。结直肠部分切除术后,为防止吻合口漏,可行末端回肠置可调节式回肠造瘘导管置管造瘘术。具体步骤如下:结直肠术后,经腹壁辅助小切口(腔镜手术)或中下腹大切口(开放手术) 将末端回肠提出腹外,距回盲部10㎝处切开肠壁,插入导管,将导管管体1的下端经回盲瓣49置入末端回肠48,放入深度为能将第二球囊13完整地放入盲肠腔内。然后通过第二注入口131向第二球囊13内注水,防止导管滑脱或移位。通过第一注入口121向第一球囊 12内注入生理盐水,注水量根据小肠管径调整,以球囊紧贴肠壁,又不影响肠壁血运为宜 (平均约15mL)。第一球囊12充盈后,可阻断肠液流向远端肠腔,使肠液通过导管下端引出体外,使吻合口近侧的结肠保持空虚无负荷状态,保证吻合口的正常愈合。最后将第二球囊13与置于体外的压片11相互协同,使导管穿过之处的肠壁贴紧腹壁并粘连,防止肠液外渗至腹腔,同时固定导管。若导管管体发生梗阻,可通过第三注入口32向冲洗管3注生理盐水进行疏通。导管管体1的上端开口可以连接引流袋,回收引流的肠液,也可以与负压引流装置连接。
为了方便控制导管上端开口的断通,可以在导管上端开口处连接一控制阀门7。术后经临床评估可拔除导管时,抽空第一球囊12内的生理盐水,使肠液重新流向远端结直肠。待确认患者无吻合口漏,体征正常的情况下,可将第二球囊13内的生理盐水抽空,即可轻松拔除导管,用凡士林纱布填堵漏口,外盖纱布,腹带加压固定。3~4天后换药,去除凡士林纱布,漏口基本已愈合,外盖纱布即可。
实施例3:实施例2是通过在导管管体1的内部设置冲洗管3,然后由第三注入口32向冲洗管3内注水来疏通梗阻。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其他的结构来实现疏通梗阻的功能,技术方案如下:
如图8至图13所示,在实施例1的基础之上,导管管体1的上端开口处使用硅胶塞封闭或连接一控制阀门7。
所述导管管体1的上端开口处还可拆卸连接有疏通器,所述疏通器包括手柄51、连接部52、螺旋叶片53以及与导管管体1连接的连接管54。所述连接部52与连接管54相互配合卡接。
所述连接管54的内壁设有卡接凸起541,所述连接部52包括两个卡接块521,其中一个卡接块设有带外螺纹的第一连接柄522,另一个卡接块设有配套的第二连接柄523,该第二连接柄523设有带内螺纹的圆孔524,该圆孔524与第一连接柄522通过螺纹配合连接在一起。实际组装时,两个卡接块521位于卡接凸起541的两侧。
本实施例在遇到梗阻时,可以将疏通器连接到导管管体的上端开口处,将螺旋叶片53 插入管腔,然后旋转手柄51,从而带动螺旋叶片53旋转疏通管体。而由于有卡接块521及卡接凸起541的存在,可以防止通堵时肠液的流出。
此处需要说明,本实施例的疏通器结构可以与实施例1的冲洗管3结构组合使用,这样效果会更好。
另外,如图14所示,还可以在导管管体1的上部设置一分腔口14,从而在导管管体1的上部形成Y型分腔结构。分腔口14处连接引流袋或负压引流装置,以便回收引流的肠液。这样设置,可以在疏通的同时利用分腔口回收肠液。
实施例4:实施例3提供了一种疏通器的结构,本实施例提供另一种结构的疏通器。
如图15、图16所示,该疏通器包括与导管管体1可拆卸连接的连接管54,以及一根搅拌针55,所述连接管54的内壁设有多个带孔的橡胶塞56,所述搅拌针55穿过橡胶塞56的孔,进入导管管体1内疏通梗阻,橡胶塞56可以防止通堵时液体的流出,同时使搅拌针55 可以有一定的活动范围。
实施例5:如图17所示,为了尽可能的降低肠液渗漏到吻合口的风险,可以在第一球囊12和第二球囊13之间再设置一个第三球囊15,所述第三球囊15与第一球囊12之间的一段导管管体的外壁设有引流孔16,所述引流孔连通引流腔管6,所述引流腔管6附着在导管管体1的内壁之上,由下向上延伸,至导管管体1上段时,穿出导管管体1之外。
这样在使用时,如果有经第一球囊12渗透过来的肠液,可以再由第三球囊15进行阻断。并通过第一球囊12与第三球囊15之间的引流孔16引入引流腔管6内,导出体外,这样设计可以更好的减少肠液渗漏到吻合口的风险。
图中第一球囊12与第二球囊15通过同一根连通管122为它们注水或抽水,当然也可以使用不同的连通管来为它们注水或抽水。
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是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与立意范围内所做的所有修改、替换抑或是改进等,均属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6)

1.一种波浪形球囊的回肠造瘘导管,包括导管管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管体(1)的下端外壁上设有第一球囊(12),所述第一球囊(12)的上端为波浪形,所述波浪形沿管体轴向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波浪形球囊的回肠造瘘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球囊(12)的下端为圆柱形,第一球囊(12)的下端形状与导管管体(1)下端的斜切口配套。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波浪形球囊的回肠造瘘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管体(1)的硬度为85A。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波浪形球囊的回肠造瘘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波浪形球囊的回肠造瘘导管还包括有压片(11)和第二球囊(13),所述第二球囊(13)为半球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波浪形球囊的回肠造瘘导管,其特征在于,在导管管体(1)的下段,位于第一球囊(12)的上部设有第三球囊(15),所述第三球囊(15)与第一球囊(12)之间的一段导管管体的外壁设有引流孔(16),所述引流孔(16)连通引流腔管(6)。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波浪形球囊的回肠造瘘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管体(1)的上端开口可拆卸连接有控制阀门。
CN201720800814.2U 2017-07-04 2017-07-04 一种波浪形球囊的回肠造瘘导管 Active CN20783801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800814.2U CN207838014U (zh) 2017-07-04 2017-07-04 一种波浪形球囊的回肠造瘘导管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800814.2U CN207838014U (zh) 2017-07-04 2017-07-04 一种波浪形球囊的回肠造瘘导管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838014U true CN207838014U (zh) 2018-09-11

Family

ID=634248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800814.2U Active CN207838014U (zh) 2017-07-04 2017-07-04 一种波浪形球囊的回肠造瘘导管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83801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28029A (zh) * 2020-01-26 2020-06-05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 一种插入式自控压力造口袋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28029A (zh) * 2020-01-26 2020-06-05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 一种插入式自控压力造口袋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890658B1 (en) Percutaneous intragastric balloon device
ES2534790T3 (es) Sistema de vacío y dispositivo de endoscopia para terapia endoscópica con vacío
US8900116B2 (en) Inflatable stomal implant
US20120289880A1 (en) Methods, Devices, Kits and Systems for Defunctionalizing the Cystic Duct
US20170072173A1 (en) Inflatable translumenal shunts and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delivery
CN105708608A (zh) 功能性肠道造口套管
CN105251099A (zh) 一种用于结直肠术后防止吻合口瘘的双球囊肠造瘘导管
CN207838014U (zh) 一种波浪形球囊的回肠造瘘导管
CN207928418U (zh) 一种方便疏通的回肠造瘘导管
CN208017908U (zh) 一种设有疏通器的回肠造瘘导管
CN207666749U (zh) 一种减少肠液渗漏的回肠造瘘导管
Gile et al. Calcified concretions within a Meckel's diverticulum
CN107198604A (zh) 一种回肠造瘘导管
RU132997U1 (ru) Дренаж для декомпрессии внутрипеченочных протоков при механической желтухе, вызванной центральным раком печени
CN207785590U (zh) 医用腔道内镜穿刺注液器
CN207323521U (zh) 一种专用于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的引导管
CN203802607U (zh) 人工肛门
CN203694204U (zh) 免缝合双腔引流管
CN205108688U (zh) 一种用于结直肠术后防止吻合口瘘的双球囊肠造瘘导管
CN109999246A (zh) 一种肾内科腹膜透析定位装置
CN103908355B (zh) 人工肛门
CN110236646A (zh) 腹腔镜手术专用穿刺器
RU207948U1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создания внебрюшинного канала
CN101322654A (zh) 吻合口瘘治疗球囊
RU2231303C1 (ru) Способ хирургического лечения кисты головки поджелудочной железы при хроническом осложненном панкреатите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224

Address after: 230088 No. 1429 Huguang Road, Shushan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Hefei City, Anhu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Anhui yichuanglian Medical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230088 No. 1429 Huguang Road, Shushan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Hefei City, Anhui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ANHUI ZHONGRONG MEDICAL INSTRUMENT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