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834682U - 线缆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线缆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834682U
CN207834682U CN201820345282.2U CN201820345282U CN207834682U CN 207834682 U CN207834682 U CN 207834682U CN 201820345282 U CN201820345282 U CN 201820345282U CN 207834682 U CN207834682 U CN 20783468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ble
wire
procapsid
back casing
rear e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345282.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梁科耀
彭君兰
施小雷
霍柱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De Kang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De Kang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De Kang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De Kang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345282.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83468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83468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83468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线缆连接器,包括:插头连接器、电路板、外壳体和线缆,插头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若干导电端子和金属壳体,金属壳体套设于绝缘本体,绝缘本体形成有与对接连接器对接的对接部,对接部位于线缆连接器的前端;线缆包括若干芯线,若干导电端子和若干芯线分别焊接在电路板的前后两端,电路板的宽度大于金属壳体的宽度;外壳体套设于插头连接器的后端和线缆的前端,外壳体包括前壳体和后壳体。通过上述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结构紧凑,能够高速稳定的传输信号。

Description

线缆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一种线缆连接器。
背景技术
随着电气设备的小型化、多功能化的发展趋势,对电连接器的要求越来越高,其不仅需要具有较强的信号传输能力,更需具有结构小型化、简单化以及方便化等特点。
线缆连接器包括多对端子对,限制于其尺寸规格要求,相邻端子间的间距较小,组装中对端子的要求较高,以使端子能够高速稳定的传输信号;此外,由于线缆中包含有多根芯线,如何使芯线穿过固定外壳与端子连通,且使整个组件的外观尺寸达到一定的要求,也成为了关键性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线缆连接器,结构紧凑,能够高速稳定的传输信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线缆连接器,包括:插头连接器、电路板、外壳体和线缆,所述插头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若干导电端子和金属壳体,所述金属壳体套设于所述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形成有与对接连接器对接的对接部,所述对接部位于所述线缆连接器的前端;
所述线缆包括若干芯线,所述若干导电端子和所述若干芯线分别焊接在所述电路板的前后两端,所述电路板的宽度大于所述金属壳体的宽度;
所述外壳体套设于所述插头连接器的后端和所述线缆的前端,所述外壳体包括前壳体和后壳体,所述后壳体设置有延伸至其前端的后凸包结构,以便所述线缆穿过所述后壳体,所述前壳体套设于所述插头连接器的后端,所述后壳体套设于所述前壳体的后端以及所述线缆的前端。
可选地,所述后壳体包括套筒部和自所述套筒部向后延伸的圆筒部,所述圆筒部与所述套筒部连通,所述套筒部包括上表面、下表面,以及连接所述上表面和所述下表面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
所述后凸包结构设置于所述套筒部的上表面和/或下表面,自所述套筒部的上表面和/或下表面向外凸起形成。
可选地,所述套筒部设置有限位部,用于限制所述前壳体与所述后壳体重叠部分的长度。
可选地,所述限位部自所述套筒部的第一侧面、第二侧面、上表面和/或下表面向内凹陷形成。
可选地,所述后壳体为一体成型结构。
可选地,所述前壳体的后端设置有与所述后壳体的后凸包结构相配合的前凸包结构,以使所述前壳体的后端与所述后壳体的前端无缝匹配。
可选地,所述前壳体的前端设置有前端开口,后端设置有后端开口,所述后端开口大于所述前端开口。
可选地,所述插头连接器的金属壳体包括前端部、后端部,以及连接所述前端部和所述后端部的金属弧部;
所述前壳体的前端套设于所述金属壳体的后端部上,所述前凸包结构未延伸至所述前壳体的前端。
可选地,所述前壳体的前端向所述前端开口延伸形成有圆弧部,所述圆弧部扣持于所述金属弧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插头连接器还包括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锁扣件,所述锁扣件呈H型结构,其两侧边设置有突出所述绝缘本体的突部;
所述金属壳体对应设置有供所述突部穿出的扣孔,以及上下夹持所述突部的夹持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线缆连接器包括插头连接器、电路板、外壳体和线缆,电路板的宽度大于插头连接器的金属壳体的宽度;外壳体包括前壳体和后壳体,后壳体设置有延伸至其前端的后凸包结构,以便线缆穿过后壳体,前壳体套设于插头连接器的后端,后壳体套设于前壳体的后端以及线缆的前端,通过上述方式,线缆连接器的结构紧凑,能够高速稳定的传输信号。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线缆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线缆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插头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插头连接器与电路板连接的俯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壳体的俯视图;
图7是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插头连接器与前壳体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线缆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的插头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所示的插头连接器的锁扣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9所示的插头连接器的金属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表述“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表述“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说明书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参阅图1和图2,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实施例提供的线缆连接器的示意图,线缆连接器10包括插头连接器100、电路板200、外壳体300和线缆400,插头连接器100上设有与对接连接器对接的对接部111,对接部111位于线缆连接器10的前端。其中,外壳体300套设于插头连接器100的后端和线缆400的前端,外壳体300包括前壳体310和后壳体320,前壳体310套设于插头连接器100的后端,后壳体320套设于前壳体310的后端以及线缆400的前端。
后壳体320设置有延伸至其前端的后凸包结构3201,以便线缆400穿过后壳体320;可选地,前壳体310的后端设置有与后壳体320的后凸包结构3201相配合的前凸包结构3101,使得前壳体310的后端与后壳体320的前端无缝匹配。
线缆400包括若干芯线410,组装线缆连接器时,先剥去线缆400前端外部的绝缘层,使芯线410显露出来(芯线410的外部还可包覆有屏蔽层)。后壳体320的尺寸在一定的情况下,由于线缆400的尺寸偏大,线缆400无法穿入后壳体320内部,后凸包结构3201使得后壳体320的内部空间变大,便于线缆400穿过后壳体320,且后凸包结构3201延伸至后壳体320的前端,线缆400穿过时,后壳体320不会挤压线缆400,造成线缆400外披刮伤。
待芯线410焊接于电路板200上后,将前壳体310自插头连接器100的前端由前向后推入,套设于插头连接器100的后端,再将后壳体320由后向前推入,套设于前壳体310的后端以及线缆400的前端;然后将后凸包结构3201压低,最后在线缆连接器10外成型一层绝缘外层即可(图未示),整个线缆连接器10结构紧凑。
请参阅图3,插头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110、若干导电端子120和金属壳体130,金属壳体130套设于绝缘本体110,绝缘本体110形成有与对接连接器对接的对接部111,对接部111呈空心矩形状;金属壳体130包括前端部131、后端部133,以及连接前端部131和后端部133的金属弧部122,在垂直于对接部111的方向上,后端部133突出于前端部131。
插头连接器100还包括固定于绝缘本体110内的锁扣件140,锁扣件140呈H型结构,包括两侧边,在实际应用中,锁扣件140起接地作用。
若干导电端子120和若干芯线410分别焊接在电路板200的前后两端,如图4所示,电路板200的宽度大于金属壳体130的宽度,有利于在电路板200上焊接更多的导电端子120,和/或使相邻导电端子120的焊接部的间距增大,高速稳定的传输信号。
如图5所示,后壳体320包括套筒部321和自套筒部321向后延伸的圆筒部322,圆筒部322与套筒部321连通,形成一空腔,套筒部321包括上表面3211、下表面(图未示),以及连接上表面3211和下表面的第一侧面3212和第二侧面3213,本实施例中,第一侧面3212和第二侧面3213均为圆弧面。
后凸包结构3201设置于套筒部321的上表面3211和/或下表面,自套筒部321的上表面3211和/或下表面向外凸起形成,后凸包结构3201的宽度和向外凸起的高度根据线缆400的实际大小和工艺流程来设置;可选地,后壳体320为一体成型结构。
如图6所示,前壳体310的前端设置有前端开口3102,后端设置有后端开口3103,后端开口3103大于前端开口3102,方便将前壳体310自插头连接器100的前端由前向后推入;可选地,前壳体310为一体成型结构。
在一实施例中,前壳体310的前端向前端开口3102延伸形成有圆弧部3104,如图7所示,在前壳体310的前端套设于插头连接器的金属壳体130的后端部上后,圆弧部3104扣持于金属壳体130的金属弧部,其中,前凸包结构3101未延伸至前壳体310的前端,前壳体310的前端可与金属壳体130的后端部贴合。
本实施例的线缆连接器10包括插头连接器100、电路板200、外壳体300和线缆400,电路板200的宽度大于插头连接器100的金属壳体130的宽度;外壳体300包括前壳体310和后壳体320,后壳体320设置有延伸至其前端的后凸包结构3201,以便线缆400穿过后壳体320,前壳体310套设于插头连接器100的后端,后壳体320套设于前壳体310的后端以及线缆400的前端,通过上述方式,线缆连接器10的结构紧凑,能够高速稳定的传输信号。
请参阅图8,图8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线缆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该线缆连接器10B与上述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后壳体320B的套筒部321B设置有限位部3214B,用于限制前壳体310B与后壳体320B重叠部分的长度,使得整个线缆连接器10B的长度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调整。
可选地,限位部3214B自套筒部321B的第一侧面、第二侧面、上表面和/或下表面向内凹陷形成。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线缆连接器,请一并参阅图9-图11,该线缆连接器的插头连接器100C与上述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其锁扣件140C的两侧边设置有突出绝缘本体的突部141C,其金属壳体130C对应设置有供突部141C穿出的扣孔134C,以及上下夹持突部141C的夹持部135C,夹持部135C上下夹持突部141C,可防止突部141C与金属壳体130C接触不良。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及其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说明书所描述的实施例,这些实施例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内容的额外限制,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并且,上述各技术特征继续相互组合,形成未在上面列举的各种实施例,均视为本实用新型说明书记载的范围;进一步地,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插头连接器、电路板、外壳体和线缆,所述插头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若干导电端子和金属壳体,所述金属壳体套设于所述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形成有与对接连接器对接的对接部,所述对接部位于所述线缆连接器的前端;
所述线缆包括若干芯线,所述若干导电端子和所述若干芯线分别焊接在所述电路板的前后两端,所述电路板的宽度大于所述金属壳体的宽度;
所述外壳体套设于所述插头连接器的后端和所述线缆的前端,所述外壳体包括前壳体和后壳体,所述后壳体设置有延伸至其前端的后凸包结构,以便所述线缆穿过所述后壳体,所述前壳体套设于所述插头连接器的后端,所述后壳体套设于所述前壳体的后端以及所述线缆的前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壳体包括套筒部和自所述套筒部向后延伸的圆筒部,所述圆筒部与所述套筒部连通,所述套筒部包括上表面、下表面,以及连接所述上表面和所述下表面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
所述后凸包结构设置于所述套筒部的上表面和/或下表面,自所述套筒部的上表面和/或下表面向外凸起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套筒部设置有限位部,用于限制所述前壳体与所述后壳体重叠部分的长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位部自所述套筒部的第一侧面、第二侧面、上表面和/或下表面向内凹陷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壳体为一体成型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壳体的后端设置有与所述后壳体的后凸包结构相配合的前凸包结构,以使所述前壳体的后端与所述后壳体的前端无缝匹配。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壳体的前端设置有前端开口,后端设置有后端开口,所述后端开口大于所述前端开口。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头连接器的金属壳体包括前端部、后端部,以及连接所述前端部和所述后端部的金属弧部;
所述前壳体的前端套设于所述金属壳体的后端部上,所述前凸包结构未延伸至所述前壳体的前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壳体的前端向所述前端开口延伸形成有圆弧部,所述圆弧部扣持于所述金属弧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头连接器还包括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锁扣件,所述锁扣件呈H型结构,其两侧边设置有突出所述绝缘本体的突部;
所述金属壳体对应设置有供所述突部穿出的扣孔,以及上下夹持所述突部的夹持部。
CN201820345282.2U 2018-03-13 2018-03-13 线缆连接器 Active CN20783468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345282.2U CN207834682U (zh) 2018-03-13 2018-03-13 线缆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345282.2U CN207834682U (zh) 2018-03-13 2018-03-13 线缆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834682U true CN207834682U (zh) 2018-09-07

Family

ID=633987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345282.2U Active CN207834682U (zh) 2018-03-13 2018-03-13 线缆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83468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925812U (zh) 线缆连接器组件
CN207834682U (zh) 线缆连接器
CN214754301U (zh) 一种接头、传输线及电子设备
CN207967425U (zh) 一种易组装的插头连接器组件
CN208315926U (zh) 一种改良结构的连接器
CN208063421U (zh) 耳机转接组件
CN207572604U (zh) 插头连接器
CN207530173U (zh) 插头连接器
CN206211160U (zh) 插头电连接器、插座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件
CN219938501U (zh) 一种骨传导耳机
CN214849446U (zh) 三输入双输出数据线
CN213151074U (zh) 具有焊接部的接线端子及其连接器
CN213243010U (zh) 具有近距离或零距离接触之中板结构的连接器组
CN210443711U (zh) 可换插头式连接器
CN219144642U (zh) 一种数据线端子
CN210167584U (zh) 具有薄形区域的接地中板及其连接器
CN207853114U (zh) 分线盒
CN208723260U (zh) 一种连接端口磁吸线
JP2018181826A (ja) 電気コネクタ
CN210576834U (zh) 具有抵接弹片以抵接接地中板的连接器及其接地端子
CN210838317U (zh) 能以接地中板的延伸部抵接金属壳体的连接器
CN210628591U (zh) 具有穿透绝缘本体的接地中板的连接器
CN216436201U (zh) 第一连接器和连接器组件
CN208862218U (zh) 一种内部结构更简单稳固的连接器
CN212935092U (zh) 结构改进的Lightning插头转Type-C母座转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