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833470U -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833470U
CN207833470U CN201721643601.XU CN201721643601U CN207833470U CN 207833470 U CN207833470 U CN 207833470U CN 201721643601 U CN201721643601 U CN 201721643601U CN 207833470 U CN207833470 U CN 20783347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touch
induction
display panel
sub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643601.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马浚原
王冰
张成明
朱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ungu Gua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ungu Gua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ungu Gua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Yungu Gua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643601.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833470U/zh
Priority to US16/345,928 priority patent/US11287936B2/en
Priority to PCT/CN2018/096966 priority patent/WO2019105050A1/zh
Priority to TW107210947U priority patent/TWM57385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83347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83347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该触控显示面板包括:阴极和多个触控电极,其中,至少一个所述触控电极的内部挖空,以减少所述触控电极与所述阴极之间的相对面积。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将触控显示面板中至少一个触控电极的内部挖空,可以减少触控电极与触控显示面板阴极之间的相对面积,进而减少触控电极与阴极之间的感应电容。这样,在对触控显示面板进行触控时,由于减少了阴极与触控电极之间的感应电容,因此,可以有效降低阴极对触控电极的干扰,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可以降低对触控显示面板触控功能的损伤,提高触控显示面板的触控灵敏度。

Description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触控显示面板是将触控屏与平面显示面板整合在一起,以使平面显示面板具有触控功能。通常,触控显示面板可以提供人机互动界面,并允许通过手指、触控笔等执行输入,在使用上更直接、更人性化。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触控显示面板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各种显示装置中。
随着触控显示面板薄型化的发展,触控显示面板的厚度越来越薄,针对触控显示面板中的阴极与触控电极而言,两者之间的距离变得越来越近,其阴极与触控电极之间的距离甚至小于10μm。
这样,在对触控显示面板进行触控时,由于阴极与触控电极之间的距离较近,阴极会对触控电极产生干扰,导致触控显示面板的触控灵敏度降低,触控显示面板的触控功能受损,甚至失效。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用于解决现有的触控显示面板中,由于阴极与触控电极之间的距离较近,导致阴极对触控电极的干扰较大,影响触控显示面板触控功能的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包括:阴极和多个触控电极,其中:
至少一个所述触控电极的内部挖空,以减少所述触控电极与所述阴极之间的相对面积。
优选地,所述触控电极包括感应电极,其中:
至少一个所述感应电极的内部挖空,以减少所述感应电极与所述阴极之间的相对面积。
优选地,每一个所述感应电极包含多个依次连接的感应子电极,所述感应子电极的形状为菱形或条状;
每一个所述感应电极包含的至少一个所述感应子电极内部挖空。
优选地,所述触控电极还包括驱动电极,其中:
至少一个所述驱动电极内部挖空。
优选地,所述多个感应电极以及所述多个驱动电极位于相同的导电层;或,
所述多个感应电极以及所述多个驱动电极位于不同的导电层。
优选地,所述多个感应电极与所述多个驱动电极相互交叉,且所述多个感应电极以及所述多个驱动电极为透明导电材料或金属材料。
优选地,每一个所述驱动电极包含多个依次连接的驱动子电极,所述驱动子电极的形状为菱形或条状;
相邻的所述驱动子电极和所述感应子电极之间相互嵌套。
优选地,相邻的所述驱动子电极和所述感应子电极之间相互嵌套,包括:
所述驱动子电极的侧边和相邻的所述感应子电极的侧边均具有凹凸状结构,两凹凸状结构形状一致且相互匹配。
优选地,相邻的所述驱动子电极和所述感应子电极之间相互嵌套,包括:
所述驱动子电极的侧边和相邻的所述感应子电极的侧边均为螺旋状结构,两螺旋状结构形状一致且相互匹配。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包括上述记载的所述触控显示面板。
本申请实施例采用的上述至少一个技术方案能够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包括阴极和多个触控电极,至少一个所述触控电极的内部挖空,以减少所述触控电极与所述阴极之间的相对面积。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将触控显示面板中至少一个触控电极的内部挖空,可以减少触控电极与触控显示面板阴极之间的相对面积,进而减少触控电极与阴极之间的感应电容。这样,在对触控显示面板进行触控时,由于减少了阴极与感应电极之间的感应电容,因此,可以有效降低阴极对触控电极的干扰,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可以降低对触控显示面板触控功能的损伤,提高触控显示面板的触控灵敏度。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显示面板中相邻驱动子电极和感应子电极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触控显示面板中相邻驱动子电极和感应子电极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侧视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俯视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俯视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侧视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该触控显示面板包括:阴极和多个触控电极,其中,至少一个所述触控电极的内部挖空,以减少所述触控电极与所述阴极之间的相对面积。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将触控显示面板中至少一个触控电极的内部挖空,可以减少触控电极与触控显示面板阴极之间的相对面积,进而减少触控电极与阴极之间的感应电容。这样,在对触控显示面板进行触控时,由于减少了阴极与触控电极之间的感应电容,因此,可以有效降低阴极对触控电极的干扰,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可以降低对触控显示面板触控功能的损伤,提高触控显示面板的触控灵敏度。
下面结合本申请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申请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提高触控显示面板触控灵敏度的主要思路是:通过将触控显示面板触控电极中与阴极相对应的区域进行部分挖空,可以减少触控电极与阴极之间的相对面积,进而减少触控电极与阴极之间的感应电容,在对触控显示面板进行触控时,触控电极可以检测到较大的电容变化,从而提高触控显示面板的触控灵敏度。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可以是on-cell或out-cell或in-cell触控显示面板,所述触控显示面板可以适用于各种模式的显示面板,这里不做具体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中,多个感应电极以及多个驱动电极可以位于相同的导电层中,也可以位于不同的导电层中,其中,多个所述感应电极以及多个所述驱动电极可以为透明导电材料,包括但不限于:ITO(中文名称:氧化铟锡,英文名称:Indium TinOxide),AgNW(纳米银线),石墨烯,等,也可以为金属材料metal mesh。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中,所述触控电极可以包含感应电极以及驱动电极,至少一个所述触控电极的内部挖空,可以是至少一个所述感应电极的内部挖空,也可以是至少一个驱动电极的内部挖空,也可以是至少一个所述感应电极的内部挖空以及至少一个驱动电极的内部挖空,这里不做具体限定。
但是,在实际应用中,通常,所述阴极对所述感应电极的干扰大于所述阴极对所述驱动电极的干扰,因此,作为一种优选地方式,可以将至少一个所述感应电极的内部挖空。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申请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
实施例1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所述触控显示面板包含多个(图1中仅示出两个)感应电极11以及多个(图1中仅示出两个)驱动电极12,多个感应电极11可以沿第一方向(图1所示的X方向)排布,多个驱动电极12可以沿第二方向(图1所示的Y方向)排布,多个感应电极11与多个驱动电极12相互交叉,所述第一方向可以与所述第二方向相互垂直。
每一个感应电极11可以包含多个感应子电极111,每个驱动电极12可以包含多个驱动子电极121。其中,每一个感应子电极111以及每一个驱动子电极121的形状可以是菱形,在其他实现方式中,每一个感应子电极111以及每一个驱动子电极121的形状也可以是条状,这里不做具体限定。
图1中,针对其中一个感应电极11,其包含的三个感应子电极111的内部可以均挖空,这样,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感应电极11与阴极之间的相对面积。在其他实现方式中,一个感应电极包含的感应子电极中可以有一部分感应子电极内部挖空,另一部分感应子电极内部不挖空,内部挖空的感应子电极的个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这里不做具体限定。其中,内部挖空的感应子电极可以是相邻的感应子电极,也可以是不相邻的感应子电极,这里也不做具体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中,针对其中一个感应电极11而言,其包含的多个感应子电极111可以通过第一导电桥112依次连接,针对其中一个驱动电极12而言,其包含的多个驱动子电极121可以通过第二导电桥122依次连接,其中,第一导电桥112和第二导电桥122相互绝缘。
图1所示的多个感应电极11以及多个驱动电极12可以位于相同的导电层中,第一导电桥112和第二导电桥122可以设置在不同的导电层中。例如,若多个感应电极11以及多个驱动电极12位于导电层A中,则,第一导电桥112可以位于导电层A中,第二导电桥122可以位于导电层B中(或者,第一导电桥112可以位于导电层B中,第二导电桥122可以位于导电层A中)。其中,导电层A、导电层B以及所述触控显示面板中的阴极从上到下的位置关系可以依次为:导电层A、导电层B、阴极,也可以为:导电层B、导电层A、阴极。
图1所示的多个感应电极11以及多个驱动电极12也可以位于不同的导电层中,且第一导电桥112和第二导电桥122也位于不同的导电层中。例如,若多个感应电极11位于导电层A中,则第一导电桥112也位于导电层A中,若多个驱动电极21位于导电层B中,则第二导电桥122也位于导电层B中。其中,导电层A、导电层B以及所述触控显示面板中的阴极从上到下的位置关系可以依次为:导电层A、导电层B、阴极。
本申请实施例中,在对感应电极内部挖空降低阴极对感应电极的干扰的基础上,为了降低阴极对驱动电极的干扰,可以对所述触控显示面板中的至少一个驱动电极内部挖空。其中,所述驱动电极内部挖空区域的大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确定,这里不做具体限定。
如图1所示,图1中每一个驱动电极12包含的三个驱动子电极121的内部可以均挖空。这样,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驱动电极12与阴极之间的相对面积,进而减少阴极对驱动电极12的干扰。在其他实现方式中,一个驱动电极包含的驱动子电极中可以有一部分驱动子电极内部挖空,另一部分驱动子电极内部不挖空,内部挖空的驱动子电极的个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这里不做具体限定,其中,内部挖空的驱动子电极可以是相邻的驱动子电极,也可以是不相邻的驱动子电极,这里也不做具体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针对整个触控显示面板而言,可以将其包含的感应子电极内部均挖空,驱动子电极内部不挖空,也可以将所述感应子电极以及所述驱动子电极内部均挖空,还可以是将一部分感应子电极内部挖空,一部分驱动子电极内部挖空,本申请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
在本申请提供的另一实施例中,在对所述触控显示面板中包含的至少一个感应子电极内部挖空的基础上,或在对所述触控显示面板中包含的至少一个感子应电极内部挖空以及至少一个驱动子电极内部挖空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增加所述触控显示面板的触控灵敏度,还可以将相邻的感应子电极和驱动子电极设计为相互嵌套的结构。
具体地,相邻的驱动子电极和感应子电极之间相互嵌套,可以包括:
驱动子电极的侧边和相邻的感应子电极的侧边均具有凹凸状结构,两凹凸状结构形状一致且相互匹配。
所述驱动子电极的凸形部位可以嵌入所述感应子电极的凹形部位中,所述感应子电极的凸形部位可以嵌入所述驱动子电极的凹形部位中。其中,所述凹凸状结构的凹形部位以及凸形部位可以均为长方形,正方形、弧形或其他形状,这里不做具体限定。
这样,通过将感应子电极与相邻的驱动子电极设计为凹凸状结构,一方面可以增加感应子电极与驱动子电极之间的相对面积,另一方面还可以缩短感应子电极与驱动子电极之间的距离,从而可以有效增加感应电极与驱动电极之间的互容,在对触控显示装置进行触控时,可以增加感应电极检测到的电容变化,有效提高感应电极的检测灵敏度,触控显示面板的触控灵敏度。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显示面板中相邻驱动子电极和感应子电极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2所示,图2中21可以为图1所示的感应子电极111的侧边,22可以为图1所示的驱动子电极121的侧边,侧边21具有多个长方形的凹凸状结构211,侧边22具有长方形的凹凸状结构221,两个凹凸状结构相互匹配。这样,可以增加图1所示的感应子电极111与图1所示的驱动子电极121之间的相对面积,以及缩短感应子电极111与驱动子电极121之间的距离,进而可以增加感应子电极111与驱动子电极121之间的感应电容。
针对图1所示的整个触控显示面板而言,至少一个感应子电极111的侧边与相邻的驱动子电极121的侧边可以设置为上述记载的所述凹凸状结构,优选地,每一个感应子电极111的侧边与相连的驱动子电极121的侧边均可以设置为所述凹凸状结构,这样,可以最大程度的增加所述触控显示面板中多个驱动电极与多个感应电极之间的互容,提高触控显示面板的触控灵敏度。
本申请实施例中,相邻的驱动子电极和感应子电极之间相互嵌套,还可以包括:
驱动子电极的侧边和相邻的感应子电极的侧边均为螺旋状结构,两螺旋状结构形状一致且相互匹配。
其中,所述驱动子电极的螺旋壁可以嵌入所述感应子电极的螺旋壁的间隙中,所述感应子电极的螺旋壁可以嵌入所述驱动子电极的螺旋壁的间隙中,两个不同的螺旋壁可以构成费马螺线的结构。
通过将感应子电极与相邻的驱动子电极设计为螺旋状结构,一方面可以增加感应子电极与驱动子电极之间的相对面积,另一方面还可以缩短感应子电极与驱动子电极之间的距离,从而可以有效增加感应电极与驱动电极之间的互容,在对触控显示装置进行触控时,可以增加感应电极检测到的电容变化,有效提高感应电极的检测灵敏度,触控显示面板的触控灵敏度。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触控显示面板中相邻驱动子电极和感应子电极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3所示,图3中31可以为图1所示的感应子电极111的侧边,32可以为图1所示的驱动子电极121的侧边,侧边31为螺旋状结构且具有螺旋壁311,侧边32为螺旋状结构且具有螺旋壁321,螺旋壁311和螺旋壁321的形状一致,且螺旋壁311嵌入螺旋壁321的间隙中,螺旋壁321嵌入螺旋壁311的间隙中。这样,可以增加图1所示的感应子电极111与图1所示的驱动子电极121之间的相对面积,以及缩短感应子电极111与驱动子电极121之间的距离,进而可以增加感应子电极111与驱动子电极121之间的感应电容。
针对图1所示的触控显示面板而言,至少一个感应子电极111的侧边与相邻的驱动子电极121的侧边可以设置上述记载的所述螺旋状结构,优选地,每一个感应子电极111的侧边与相连的驱动子电极121的侧边均可以设置为所述螺旋状结构,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增加所述触控显示面板中多个驱动电极与多个感应电极之间的互容,提高触控显示面板的触控灵敏度。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针对整个所述触控显示面板而言,可以将其中所有的驱动子电极的侧边与相邻感应子电极的侧边均设置为凹凸状结构,也可以均设置为螺旋状结构,还可以将一部分驱动子电极的侧边与相邻的感应子电极的侧边设置为凹凸状结构,另一部分驱动子电极的侧边与相邻感应子电极的侧边设置为螺旋状结构,本申请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包括阴极和多个感应电极,至少一个所述感应电极的内部挖空,以减少所述感应电极与所述阴极之间的相对面积。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将触控显示面板中感应电极的内部进行挖空,可以减少感应电极与触控显示面板阴极之间的相对面积,进而减少感应电极与阴极之间的感应电容。这样,在对触控显示面板进行触控时,由于阴极与感应电极之间的感应电容变小,因此,感应电极可以检测到较大的电容变化,从而有效降低阴极对感应电极的干扰,提高感应电极的检测灵敏度,触控显示面板的触控灵敏度。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将触控显示面板中至少一个触控电极的内部挖空,可以降低阴极对触控电极的干扰,提高触控显示面板的触控灵敏度,此外,在本申请提供的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将所述阴极中与所述触控电极的位置对应的区域进行挖空,这样,也可以减少所述阴极对所述触控电极的干扰,进而提高触控显示面板的触控灵敏度。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所述触控显示面板如下所述。
图4所示的触控显示面板可以包含感应电极层41、驱动电极层42以及阴极层43,三者的上下位置关系可以是:感应电极层41、驱动电极层42以及阴极层43。其中,感应电极层41包含多个感应电极411,驱动电极层包含多个驱动电极42(图4中未具体示出),阴极层43可以视为所述触控显示面板的阴极。
在图4中,所述阴极可以包含多个挖空区域431,挖空区域431的个数与感应电极411个数相同(图4中示出了7个感应电极411,7个挖空区域431),每一个挖空区域431的位置可以与每一个感应电极411的位置一一对应。
这样,对于整个所述阴极而言,可以减少所述阴极与所述感应电极之间的相对面积,进而减少所述阴极与所述感应电极之间的感应电容,在对触控显示面板进行触控时,可以有效降低所述阴极对所述感应电极的干扰,进而提高触控显示面板的触控灵敏度。
需要说明的是,图4所示的触控显示面板中,所述阴极包含的所述挖空区域的个数还可以小于所述感应电极的个数。例如,图4所示触控显示面板的阴极中可以包含5个挖空区域,每一个所述挖空区域的位置可以与一个感应电极的位置相对应(即存在两个感应电极位置对应的阴极区域没有挖空)。这样,针对整个所述阴极而言,也可以减少所述阴极与所述感应电极之间的相对面积,进而减少所述阴极对感应电极的干扰。
此外,所述阴极包含的所述挖空区域的个数还可以大于所述感应电极包含的所述感应子电极的个数。例如,针对图4所示的其中一个感应电极,可以在其位置对应的阴极区域进行挖空并得到两个或多个挖空区域,这些挖空区域的位置均与该感应电极的位置相对应。这样也可以减少所述阴极与所述感应电极之间的相对面积,进而减少所述阴极对感应电极的干扰。
在实际应用中,所述阴极中包含的所述挖空区域的个数可以根据对所述感应电极的灵敏度要求确定,这里不做具体限定。作为一种优选地方式,可以确定所述阴极中包含的所述挖空区域的个数与所述感应电极的个数相同,且所述挖空区域的位置与所述感应电极的位置一一对应。
图4中,每一个挖空区域431的形状可以与感应电极411的形状相同,即每一个挖空区域431的形状可以为条状,每一个挖空区域431的面积也可以等于与其位置相对应的感应电极411的面积。这样,针对整个所述阴极而言,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所述阴极与所述感应电极之间的相对面积,进而有效降低所述阴极对所述感应电极的干扰。
此外,图4中每一个挖空区域431的面积也可以小于与其位置对应的感应电极411的面积,这样,针对整个所述阴极而言,可以在减少所述阴极与所述感应电极之间的相对面积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保证所述阴极的显示功能不受损。其中,每一个挖空区域431的具体面积可以根据对所述感应电极的检测灵敏度要求或所述触控显示面板的触控灵敏度要求确定,这里不做具体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包括阴极和多个感应电极,其中,所述阴极包含至少一个挖空区域,每一个所述挖空区域的位置分别与其中一个所述感应电极的位置相对应,以减少所述阴极与所述感应电极之间的相对面积。这样,针对整个阴极而言,通过将触控显示面板阴极中与感应电极相对应的区域进行挖空,可以减少阴极与感应电极之间的相对面积,进而减少阴极与感应电极之间的感应电容。这样,在对触控显示面板进行触控时,由于降低了阴极与感应电极之间的感应电容,因此,可以减少阴极对感应电极的干扰,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可以增加感应电极检测到的电容变化,提高感应电极的检测灵敏度,进而提高触控显示面板的触控灵敏度。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所述触控显示面板如下所述。
图5所示的触控显示面板包括触控电极层51以及阴极层52,触控电极层51可以位于阴极层52的上方,触控电极层51中可以包含多个感应电极511以及多个驱动电极512,阴极层52可以视为所述触控显示面板的阴极。
图5中,多个感应电极511与多个驱动电极512位于相同的导电层51(即触控电极层31),且相互交叉,其中,多个感应电极511可以沿第一方向(图5中的X方向),多个驱动电极512可以沿第二方向(图5中的Y方向),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交叉。本申请实施例中,多个感应电极511以及多个驱动电极512可以为透明导电材料或金属材料。
针对其中一个感应电极511而言,该感应电极511可以包含多个依次连接的感应子电极(图5中示出4个感应子电极),每一个所述感应子电极的形状为菱形;针对其中一个驱动电极512而言,该驱动电极512可以包含4个依次连接的驱动子电极,每一个所述驱动子电极的形状为菱形。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现方式中,针对其中一个所述感应电极,其包含的每一个所述感应子电极的形状还可以是条状,或者,还可以是一部分所述感应子电极的形状为菱形,另一部分感应子电极的形状为条状,这里不做具体限定。同理,针对其中一个所述驱动电极,其包含的每一个所述驱动子电极的形状也可以是条状,或者,一部分所述驱动子电极的形状为菱形,另一部分驱动子电极的形状为条状,只要满足所述感应子电极以及所述驱动子电极的图案可以布满所述触控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域即可。
图5所示的触控显示面板中,针对每一个感应电极511而言,该感应电极511可以包含至少一个与驱动电极512交叉的电极区域513,如图5所示,一个感应电极511包含5个电极区域513,5个感应电极511包含9个电极区域513。其中,每一个电极区域513对应的感应电极与驱动电极互不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图5所示的感应电极511与驱动电极512交叉的多个电极区域513通常为用于连接多个感应子电极的架桥,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多个电极区域513可以视为感应电极511的一部分,所述电极区域513与所述阴极之间可以产生感应电容,在对所述显示触控面进行触控时,所述阴极会通过电极区域513对感应电极511产生干扰。
图5所示的触控显示面板中,阴极层52中可以包含至少一个挖空区域521,每一个挖空区域521的位置分别与一个电极区域513的位置相对应,如图5所示,阴极层52中包含9个挖空区域521,每一个挖空区域521的位置与电极层51中包含的9个电极区域513的位置一一对应。这样,可以减少所述阴极与所述电极区域之间的相对面积,进而减少所述阴极与所述感应电极之间的相对面积,降低所述阴极对所述感应电极的干扰。
图5所述的所述阴极中包含的挖空区域521的个数与电极区域513的个数相同,在其他实现方式中,挖空区域521的个数也可以小于感应区域513的个数,这样,也可以减少所述阴极与所述感应电极之间的相对面积,进而降低所述阴极对所述感应电极的干扰。
图5中,针对其中一个挖空区域521而言,挖空区域521的形状可以与位置对应的感应区域513形状相同,如图5所示,感应区域513的形状为条状,挖空区域521的形状也为条状。此外,挖空区域521的面积也可以与位置对应的感应区域513的面积相同,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挖空区域521与感应区域513之间的相对面积,进而有效减少所述阴极与所述感应电极之间的相对面积。
此外,挖空区域521的面积也可以小于位置对应的感应区域513的面积,以减少所述阴极被挖空的区域,避免所述阴极的显示功能受损。
图5所示的阴极52中,除了可以包含多个挖空区域521外,还可以包含多个挖空区域522,每一个挖空区域522的位置可以与其中一个所述感应子电极的位置相对应。具体地,挖空区域522的个数可以不大于所述感应子电极的个数,具体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确定,这里不做具体限定。针对其中一个挖空区域522而言,挖空区域522的形状可以与位置对应的所述感应子电极511的形状相同,挖空区域522的面积可以小于所述感应子电极511的面积。这样,在将所述电极区域对应的阴极区域挖空的基础上,将至少一个感应子电极对应的阴极区域挖空,可以有效减少感应电极与阴极之间的相对面积,进而降低阴极对感应电极的干扰。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可以优选将所述感应电极与所述驱动电极重合的电极区域对应的阴极部分挖空,原因是:所述电极区域的位置对应的阴极区域对感应电极的干扰,相较于所述感应子电极的位置对应的阴极区域对感应电极的干扰更为明显,因此,为了有效减少阴极对感应电极的干扰,且最大可能的避免阴极的显示功能受损,可以优选将阴极中与所述电极区域对应的位置进行挖空。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包括阴极、多个感应电极以及多个驱动电极,其中,多个感应电极和多个驱动电极位于一个导电层,所述多个感应电极与所述多个驱动电极相互交叉,且包含至少一个交叉的电极区域,所述阴极中包含至少一个挖空区域,每一个所述挖空区域的位置与其中一个电极区域的位置相对应。
这样,通过将阴极中与感应电极和驱动电极重叠部分对应的区域进行挖空,可以减少阴极与感应电极之间的相对面积,进而减少阴极与感应电极之间的感应电容。这样,在对触控显示面板进行触控时,由于降低了阴极与感应电极之间的感应电容,因此,减少了阴极对感应电极的干扰,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可以增加感应电极检测到的电容变化,提高感应电极的检测灵敏度,进而提高触控显示面板的触控灵敏度。
在本申请提供的一个实施例中,为了降低触控显示面板中阴极对触控电极的影响,所述阴极与所述触控电极之间的所述封装层的材料可以采用低介电常数的材料,所述低介电常数的范围可以是3~8之间,所述低介电常数的材料可以是氧化硅,也可以是氮氧化硅,还可以是其他具有低介电常数的材料。
这样,可以减少所述显示面板中阴极与触控层中触控电极之间的感应电容,在对触控显示面板进行触控时,由于降低了阴极与感应电极以及驱动电极之间的感应电容,因此,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可以减少阴极对触控电极的干扰,进而降低对触控显示面板触控功能的损伤,提高触控显示面板的触控灵敏度。
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减少阴极与触控电极之间的干扰,所述封装层的厚度可以在1~10μm之间。
此外,为了增加触控电极之间(即驱动电极与感应电极之间)的感应电容,所述驱动电极以及所述感应电极之间的绝缘层还可以采用高介电常数的材料,所述高介电常数可以大于等于30,所述高介电常数的材料可以是氮化硅,也可以是氧化钛,还可以是氧化铝、氧化镁、氧化锆等其他具有高介电常数的材料,这里不做具体限定。
这样,可以增加所述感应电极与所述驱动电极之间的感应电容,在对触控显示面板进行触控时,由于增加了所述感应电极与所述驱动电极之间的感应电容,因此,可以降低阴极对所述感应电极以及所述驱动电极的干扰,进而提高所述触控显示面板的触控灵敏度。
为了进一步增加所述感应电极与所述驱动电极之间的感应电容,所述绝缘层的厚度还可以设置在0.01~10μm之间。
需要说明的是,现有的触控显示面板中,由于显示面板与触控电极之间的距离较近,显示面板中驱动信号也容易对触控电极中的感应电极产生干扰,导致触控功能受损。
有鉴于此,在本申请实施例还可以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包含第一导电层、第二导电层以及显示面板,所述第一导电层中包含多个感应电极,所述第二导电层中包含多个驱动电极,所述第二导电层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与所述显示面板之间;所述多个感应电极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区域落在所述多个驱动电极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区域内。这样,由于驱动电极位于感应电极与显示面板之间,且感应电极在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区域落在驱动电极在显示面板的正投影区域内,因此,驱动电极可以有效阻挡或吸收驱动信号产生的电磁场,在对触控显示面板进行触控时,可以有效降低驱动信号对感应电极的干扰,进而保证触控显示面板的触控功能。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侧视图。图7为图6所示的触控显示面板的俯视图。所述触控显示面板如下所述。
图6中,所述触控显示面板可以包含:第一导电层61、第二导电层62以及显示面板63,第一导电层61中包含多个感应电极611,第二导电层62中包含多个驱动电极621,第二导电层62位于第一导电层61与显示面板63之间。此外,图6所示的触控显示面板中还可以包含封装层64、绝缘层65以及保护层66,其中,封装层64位于第二导电层62与显示面板63之间,可以是用于对显示面板进行封装的薄膜封装层,也可以是所述薄膜封装层及所述触控层与所述薄膜封装层之间的衬底层,还可以既包含所述薄膜封装层,又包含所述衬底层,这里不做具体限定。
绝缘层65位于第一导电层61与第二导电层62之间,用于对感应电极611与驱动电极621进行绝缘,保护层66覆盖于第一导电层61上,可以用于对感应电极611进行保护。
本申请实施例中,多个感应电极611在显示面板63上的正投影区域落在多个驱动电极621在显示面板上63上的正投影区域内。具体地:
图6中X方向可以视为感应电极611在显示面板63上的正投影方向,以及驱动电极621在显示面板63上的正投影方向。从图6可以看出,感应电极611在显示面板63上的正投影区域的宽度落在了驱动电极621在显示面板63上的正投影区域的宽度内。
图7为图6所示的触控显示面板的俯视图,其中,垂直与显示面板63的方向可以视为感应电极611在显示面板63上的正投影方向,以及驱动电极621在显示面板63上的正投影方向。结合图6以及图7可以看出,感应电极611在显示面板63上的正投影区域落在了驱动电极621在显示面板63上的正投影区域内。
这样,由于驱动电极621位于感应电极611与显示面板63之间,且感应电极61在显示面板63上的正投影区域落在驱动电极62在显示面板63的正投影区域内,因此,驱动电极62可以有效阻挡或吸收显示面板63中的驱动信号产生的电磁场,进而减弱该电磁场对感应电极的影响,在对所述触控显示面板进行触控时,可以有效降低所述驱动信号对感应电极611的干扰,保证所述触控显示面板的触控功能。
在图7所示的触控显示面板中,每一个感应电极611还可以包含多个依次连接的感应子电极6111,每一个驱动电极621还可以包含多个依次连接的驱动子电极6211,其中,一个感应电极611包含的感应子电极6111的个数与一个驱动电极621包含的驱动子电极6211的个数相同,所述触控显示面板包含的感应子电极6111的个数与其包含的驱动子电极6211的个数相同。
结合图6以及图7可以看出,针对其中一个驱动子电极6211而言,沿所述正投影方向,与该驱动子电极6211位置对应的感应子电极6111的个数为1个,该感应子电极6111在显示面板63上的正投影区域落在了与其位置对应的驱动子电极6211在显示面板63上的正投影区域内。
这样,由于每一个感应子电极6111在显示面板63上的正投影区域分别落在了其中一个驱动子电极6211在显示面板63上的正投影区域内,因此,针对每一个驱动子电极6211而言,可以有效阻挡或吸收对其中一个感应电极6111产生干扰的所述驱动信号的电磁场,进而降低该电磁场对该感应子电极6111的干扰,针对整个触控显示面板而言,可以有效降低所述驱动信号对感应电极611的干扰。
图7所示的触控显示面板中,每一个感应子电极6111以及每一个驱动子电极6211的形状为均为菱形,在其他实施例中,每一个感应子电极6111以及每一个驱动子电极6211的形状还可以均为条状,或者,每一个感应子电极6111的形状为菱形,每一个驱动子电极6211的形状为条状,等,本申请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只要满足感应电极611在显示面板63上的正投影区域落在驱动电极621在显示面板63上的额正投影区域内即可。
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触控显示面板中的至少一个感应电极包含的感应子电极的个数还可以大于其中一个驱动电极包含的驱动子电极的个数,且,至少一个感应子电极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区域落在其中一个所述驱动子电极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区域内。
图8为图6所示的触控显示面板的另一种俯视图。图8中,感应电极611包含的感应子电极6111的个数大于驱动电极621中包含的驱动子电极6211的个数,垂直于显示面板63的方向可以是感应电极611在显示面板63上的正投影方向,以及驱动电极621在显示面板63上的正投影方向。
针对图8所示的驱动子电极6211而言,沿所述正投影方向,与该驱动子电极6211沿正投影方向上位置对应的感应子电极6111的个数为2个,该2个感应子电极6111在显示面板63上的正投影区域落在该驱动子电极6211在显示面板63上的正投影区域内。
这样,由于每两个感应子电极6111在显示面板63上的正投影区域落在了其中一个驱动子电极6211在显示面板63上的正投影区域内,因此,针对每一个驱动子电极6211而言,可以有效阻挡或吸收对其中两个感应电极6111产生干扰的所述驱动信号的电磁场,进而降低该电磁场对该两个感应子电极6111的干扰,针对整个触控显示面板而言,可以有效降低所述驱动信号对感应电极611的干扰。
在本申请提供的另一实施例中,图6所示的触控显示面板中的所述第二导电层还可以包含多个填充块,其中:
所述多个填充块填充于所述多个驱动电极之间的空隙中;
所述多个填充块之间相互绝缘,且所述多个填充块与所述多个驱动电极之间相互绝缘。
如图9所示,图9与图6相比,可以包含多个填充块622导电,多个填充块622的材料可以与驱动电极621的材料相同。图10为图9所示的触控显示面板的俯视图。从图10可以看出,针对每一个填充块622而言,其可以填充于驱动电极621之间的空隙中,但与每一个驱动电极621相互绝缘,且多个填充块622之间可以相互绝缘。
由于多个填充块622导电,且填充于多个驱动电极621的空隙之间,因此,可以有效阻挡或吸收多个驱动电极621空隙间的所述驱动信号的电磁场,避免所述电磁场通过多个驱动电极621之间的空隙作用在感应电极611上,并对感应电极611产生干扰。也就是说,在多个驱动电极621之间填充多个填充块621后,可以更加有效地降低驱动信号产生的电磁场对感应电极611的干扰,从而保证触控显示面板的触控功能。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包含:第一导电层、第二导电层以及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导电层中包含多个感应电极,所述第二导电层中包含多个驱动电极,所述第二导电层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与所述显示面板之间;所述多个感应电极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区域落在所述多个驱动电极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区域内。这样,由于驱动电极位于感应电极与显示面板之间,且感应电极在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区域落在驱动电极在显示面板的正投影区域内,因此,驱动电极可以有效阻挡或吸收驱动信号产生的电磁场,在对触控显示面板进行触控时,可以有效降低驱动信号对感应电极的干扰,进而保证触控显示面板的触控功能。
实施例2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装置,所述触控显示装置可以包括上述实施例1记载的所述触控显示面板。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明白,尽管已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发明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9)

1.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阴极和多个触控电极,所述触控电极包括感应电极,其中:
至少一个所述感应电极的内部挖空,以减少所述感应电极与所述阴极之间的相对面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每一个所述感应电极包含多个依次连接的感应子电极,所述感应子电极的形状为菱形或条状;
每一个所述感应电极包含的至少一个所述感应子电极内部挖空。
3.如权利要求1至2任一项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电极还包括驱动电极,其中:
至少一个所述驱动电极内部挖空。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感应电极以及所述驱动电极位于相同的导电层;或,
所述感应电极以及所述驱动电极位于不同的导电层。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感应电极与所述驱动电极相互交叉,且所述感应电极以及所述驱动电极为透明导电材料或金属材料。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每一个所述驱动电极包含多个依次连接的驱动子电极,所述驱动子电极的形状为菱形或条状;
相邻的所述驱动子电极和所述感应子电极之间相互嵌套。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相邻的所述驱动子电极和所述感应子电极之间相互嵌套,包括:
所述驱动子电极的侧边和相邻的所述感应子电极的侧边均具有凹凸状结构,两凹凸状结构形状一致且相互匹配。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相邻的所述驱动子电极和所述感应子电极之间相互嵌套,包括:
所述驱动子电极的侧边和相邻的所述感应子电极的侧边均为螺旋状结构,两螺旋状结构形状一致且相互匹配。
9.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
CN201721643601.XU 2017-11-30 2017-11-30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Active CN20783347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643601.XU CN207833470U (zh) 2017-11-30 2017-11-30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US16/345,928 US11287936B2 (en) 2017-11-30 2018-07-25 Touch display panel and touch display device
PCT/CN2018/096966 WO2019105050A1 (zh) 2017-11-30 2018-07-25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TW107210947U TWM573859U (zh) 2017-11-30 2018-08-10 Touch display panel and touch display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643601.XU CN207833470U (zh) 2017-11-30 2017-11-30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833470U true CN207833470U (zh) 2018-09-07

Family

ID=633869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643601.XU Active CN207833470U (zh) 2017-11-30 2017-11-30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833470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105050A1 (zh) * 2017-11-30 2019-06-06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WO2020113778A1 (zh) * 2018-12-05 2020-06-11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触控电极单元、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器
CN112582574A (zh) * 2020-12-09 2021-03-30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105050A1 (zh) * 2017-11-30 2019-06-06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US11287936B2 (en) 2017-11-30 2022-03-29 Yungu (Gu'an) Technology Co., Ltd. Touch display panel and touch display device
WO2020113778A1 (zh) * 2018-12-05 2020-06-11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触控电极单元、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器
CN112582574A (zh) * 2020-12-09 2021-03-30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909093U (zh)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CN108153445A (zh)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TWI665594B (zh) Touch display panel,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of, and touch display device
US9075484B2 (en) Sensor patterns for mutual capacitance touchscreens
CN108037846A (zh)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触控显示装置
CN207833470U (zh)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JP3174553U (ja) 投影型静電容量方式タッチパネル
CN102446044B (zh) 静电电容型触摸屏面板
WO2014044049A1 (zh) 触控式液晶显示装置
US20130100072A1 (en) Touch Panel
US9298330B2 (en) Capacitive touch panel having complementarily matching adjacent electrode units an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capacitive touch panel
CN103913873A (zh) 一种液晶面板、显示装置及其扫描方法
JP3186937U (ja) タッチパネル
TWI459083B (zh) 觸控面板
TWI451316B (zh) 觸控面板
CN103164058A (zh) 触摸屏、彩色滤光片基板、液晶显示器
CN103268177A (zh) 一种电容式触控模组及触控显示装置
CN201590062U (zh) 触控感应装置
WO2019105050A1 (zh)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TW201531912A (zh) 觸控面板
CN206312112U (zh) 一种电磁电容双模触控装置
TWM626838U (zh) 懸浮觸控面板及懸浮觸控裝置
US20150042602A1 (en) Input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TWI809585B (zh) 懸浮觸控面板及懸浮觸控裝置
CN216388054U (zh) 触控板和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Assignee: Bazhou Yungu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Kunsh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ew flat panel display technology center Co., Ltd.|Kunshan Guoxian photoelectric Co., Ltd

Assignor: The valley (Guan) Technology Co. Ltd.

Contract record no.: X2019990000155

Denomination of utility model: Touch display panel and touch display devic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907

License type: Common License

Record date: 20191030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