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818731U - 电池模组 - Google Patents

电池模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818731U
CN207818731U CN201820171255.8U CN201820171255U CN207818731U CN 207818731 U CN207818731 U CN 207818731U CN 201820171255 U CN201820171255 U CN 201820171255U CN 207818731 U CN207818731 U CN 20781873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portion
output stage
battery modules
connection
batte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171255.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何润泳
陈亮美
刘杨
马林
李中泽
王良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171255.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818731U/zh
Priority to PCT/CN2018/081580 priority patent/WO2019148634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81873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81873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电池模组。电池模组包括电池;输出极组件,所述输出极组件包括与所述电池连接的输出极极柱和与外部导电端子连接的连接端子,所述连接端子与所述输出极极柱导通;和模组外壳,所述电池容纳于所述模组外壳内,所述输出极组件设置于所述模组外壳,所述连接端子包括伸出于所述模组外壳之外的接触部分,所述接触部分设置成与所述外部导电端子连接,且所述接触部分相对于水平面倾斜设置。该方案可以增大连接端子的尺寸,因此,可以相应增大接触部分与连接螺栓的接触面积,增大过流能力。

Description

电池模组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储能器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模组。
背景技术
为了提高二次电池的能量密度,可以通过极限设计来提升电池模组的比能量,也就是说,相同能量密度的电池模组尽可能占用较小的空间。
采用极限设计的电池模组的空间结构十分紧凑,这往往导致零部件的布置十分困难,例如,供电池模组输出电能的连接端子由于受到空间限制,其过流能力十分有限。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池模组,能够在不增大现有的设计空间的前提下,提高连接端子的过流能力。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池模组,包括:
电池;
输出极组件,所述输出极组件包括与所述电池连接的输出极极柱和与外部导电端子连接的连接端子,所述连接端子与所述输出极极柱导通;和
模组外壳,所述电池容纳于所述模组外壳内,所述输出极组件设置于所述模组外壳,
所述连接端子包括伸出于所述模组外壳之外的接触部分,所述接触部分设置成与所述外部导电端子连接,且所述接触部分相对于水平面倾斜设置。
可选的,所述接触部分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为2°~18°。
可选的,所述连接端子还包括连接部分,所述连接部分与所述接触部分相接且呈夹角,所述连接部分开设有避让孔,所述避让孔形成为用于紧固所述接触部分与所述外部导电端子的连接螺栓的安装空间。
可选的,所述接触部分包括朝向所述避让孔延伸的延伸部分。
可选的,所述接触部分开设有供所述连接螺栓穿入的连接孔,所述连接孔设置于所述接触部分靠近所述延伸部分的一侧。
可选的,所述连接孔的开设方向与其所在表面相垂直。
可选的,所述连接端子远离所述接触部分的一端设置成与所述输出极极柱连接的电能接收部分和过渡连接部分,所述电能接收部分经由过渡连接部分与所述连接部分相接,
所述电能接收部分和所述连接部分分别与所述过渡连接部分呈非零夹角。
可选的,所述电能接收部分以及所述连接部分分别与所述过渡连接部分垂直相接。
可选的,所述输出极极柱与所述连接端子焊接。
可选的,所述输出极极柱与所述连接端子铆接。
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池模组,其中,输出极组件分别与电池和外部导电端子连接,从而将电池模组中的电能输出,为了不降低电池模组的能量密度,连接端子的用于与外部导电端子连接的接触部分一般不会超出模组外壳,为此,本申请提出,将接触部分相对水平面倾斜设置,也就是说,接触部分以相对于水平面呈上扬或下倾的方式延伸,相比之下,在相同的容纳空间内,呈上扬状态或下倾状态的接触部分可以延伸更长的长度,因此,可以相应增大接触部分与连接螺栓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大过流能力。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模组部分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模组的部分结构的分解视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连接端子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的A-A视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连接端子与连接螺栓的安装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输出极组件的分解视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输出极组件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
100-电池模组;
10-电池;
20-输出极组件;
200-输出极极柱;
202-连接端子;
2020-电能接收部分;
2020a-过孔;
2022-接触部分;
2022a-延伸部分;
2022b-连接孔;
2024-连接部分;
2024a-避让孔;
2026-过渡连接部分;
204-第一绝缘件;
206-第二绝缘件;
30-模组外壳;
300-侧板;
302-端板;
304-内板;
304a-通孔;
500-连接螺栓。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需要注意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描述的“上”、“下”、“左”、“右”等方位词是以附图所示的角度来进行描述的,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定。此外,在上下文中,还需要理解的是,当提到一个元件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时,其不仅能够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也可以通过中间元件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
如图1所示,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池模组100,电池模组100可以作为电动装置(例如,电动汽车)的电源使用。
电池模组100包括电池10、输出极组件20以及模组外壳30。其中,电池10可以包括多个并联或串联的电池单体或电池组,且规则地排列在模组外壳30内。
根据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模组外壳30包括底板(图中未示出)、一对侧板300、一对端板302以及上盖(图中未示出),一对侧板300相对设置,一对端板302相对设置,侧板300和端板302依次连接形成矩形容纳空间,底板和上盖相对设置,以封闭矩形容纳空间的开口。
输出极组件20可以设置于模组外壳30,一种实施例,例如,输出极组件20设置于端板302上。输出极组件20通常设置为两组,一组作为电池模组100的总正极,另一组作为电池模组100的总负极,两组输出极组件20分别与电池10和外部导电端子连接,以供电池10内的电能输出。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模组外壳30还可以包括分别与两端板302连接的一对内板304,内板304设置于端板302的内侧,两组输出极组件20可以分别设置于内板304。
如图2所示,输出极组件20包括与电池10连接的输出极极柱200和与外部导电端子连接的连接端子202,输出极极柱200与电池10连接,连接端子202与外部导电端子连接,内板304上设置有通孔304a,输出极极柱200穿过通孔304a与连接端子202连接。输出极组件20还包括分别设置在内板304两侧的第一绝缘件204和第二绝缘件206,第一绝缘件204绝缘设置于连接端子202和内板304之间,第二绝缘件206绝缘设置于输出极极柱200和内板304之间。
如图3所示,连接端子202包括相接的电能接收部分2020和接触部分2022,其中,电能接收部分2020与输出极极柱200连接,接触部分2022与外部导电端子连接。
本申请中,为了增大连接端子202的过流能力,特别的,设置接触部分2022相对水平面倾斜设置(参见图4)。也就是说,接触部分2022以相对于水平面呈上扬或下倾的方式向外延伸,这样一来,在相同的空间内,呈上扬或下倾状态的接触部分2022可以具有更大的延伸长度,因此,可以相应增大接触部分2022与连接螺栓500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大过流能力。
在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接触部分2022相对于水平面下倾,这样在接触部分2022的上方可以留有更大的空间容纳连接螺栓500。
容易理解的,接触部分2022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越大,则接触部分2022可以延伸的尺寸越大,但是,随着倾斜角度的增大,紧固接触部分2022与外部导电端子的连接螺栓500的倾斜角度也会随之增加,在安装和拆卸的过程中,连接螺栓500所需要的操作空间也就越大,这可能导致连接螺栓500与连接端子202发生干涉,因此,为了避免出现上述缺陷,接触部分2022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也不能无限制的增大。
根据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倾斜角度可以设置为2°~18°,以避免倾角过大,这样既可以增大连接端子202的过流面积,也不会过度增大连接螺栓500的操作空间,造成干涉。
请继续参考图4,连接端子202还包括连接部分2024,电能接收部分2020经由连接部分2024与接触部分2022相接,且连接部分2024与接触部分2022成夹角设置。
连接部分2024开设有避让孔2024a,避让孔2024a的设置去除了连接部分2024的部分材料,以此为连接螺栓500提供安装空间。当接触部分2022的倾斜设置后,其尺寸相应增加,此时,可以采用直径稍大的连接螺栓500来增加连接强度和提高过流能力,因此,为了避免连接螺栓500与连接部分2024发生干涉,在连接部分2024开设避让孔2024a可以增加连接螺栓500的操作空间,以便于实现连接螺栓500的安装和拆卸。
进一步,为了有效利用避让孔2024a,接触部分2022还包括朝向避让孔2024a伸出的延伸部分2022a,延伸部分2022a占用避让孔2024a的一部分空间,使得接触部分2022的尺寸可以进一步增大,从而进一步提高连接端子202与连接螺栓500的接触面积,以增大过流能力。
供连接螺栓500穿过的连接孔2022b设置于接触部分2022,在设置有延伸部分2022a的实施例中,连接孔2022b可以设置于接触部分2022靠近延伸部分2022a的一侧。这样一来,一方面,连接孔2022b不不会太靠近接触部分2022的边缘,可以降低连接孔2022b不溃裂的风险;另一方面,由于连接孔2022b不更靠近避让孔2024a,连接螺栓500可以更加充分的利用避让孔2024a内的空间,从而使得连接螺栓500的安装难度进一步降低。
如图5所示,接触部分2022相对水平面倾斜设置后,连接孔2022b的开设方向可以选择与其所在的表面垂直,这样,才可以确保连接螺栓500的头部能够与接触部分2022保持良好的贴合,避免造成虚接,从而有助于连接端子202过流能力的提升。
请再次参考图3,连接端子202还包括过渡连接部分2026,电能接收部分2020经由过渡连接部分2026与连接部分2024连接。
过渡连接部分2026分别与电能接收部分2020和连接部分2024呈非零夹角,也就是说,电能接收部分2020、连接部分2024以及过渡连接部分2026三者连接在一起形成为弯折结构。
弯折结构可以使得连接端子202根据电池模组100内的空间设置,节省电能接收部分2020、过渡连接部分2026以及连接部分2024电池模组100内所占用的空间,以提高电池模组100的能量密度。
根据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电能接收部分2020和连接部分2024分别与过渡连接部分2026垂直相接,即,电能接收部分2020和连接部分2024大致平行。
上述方案可以减小连接端子202在横向的长度,并有效利用了纵向的空间,当然,根据具体电池模组100的实际结构的不同,电能接收部分2020和连接部分2024分别与过渡连接部分2026的相接方式可以有所不同,不仅限于垂直。
对于输出极组件20而言,输出极极柱200与连接端子202,更确切的说是输出极极柱200与电能接收部2020之间可以通过焊接或铆接的方式连接。
本实施例中,输出极极柱200与电能接收部2020通过焊接和铆接两种组合方式固定在一起。具体地,如图6所示,电能接收部2020开设有过孔2020a,其与通孔304a正对,输出极极柱200的突出部分穿过通孔304a并插置于过孔2020a内。
过孔2020a为阶梯孔,铆接后,突出部分的顶部发生变形并填充在过孔2020a的大端,铆接完成后再采用激光焊接,使得输出极极柱200与电能接收部2020的连接更加可靠,铆接后的示意图可参考图7。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池;
输出极组件,所述输出极组件包括与所述电池连接的输出极极柱和与外部导电端子连接的连接端子,所述连接端子与所述输出极极柱连接;和模组外壳,所述电池容纳于所述模组外壳内,所述输出极组件设置于所述模组外壳,
所述连接端子包括伸出于所述模组外壳之外的接触部分,所述接触部分设置成与所述外部导电端子连接,且所述接触部分相对于水平面倾斜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部分相对于水平面下倾,且倾斜角度为2°~18°。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端子还包括连接部分,所述连接部分与所述接触部分相接且呈夹角,所述连接部分开设有避让孔,所述避让孔为紧固所述接触部分与所述外部导电端子的连接螺栓提供安装空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部分包括朝向所述避让孔延伸的延伸部分。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部分开设有供所述连接螺栓穿入的连接孔,所述连接孔设置于所述接触部分靠近所述延伸部分的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孔的开设方向与其所在表面相垂直。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端子远离所述接触部分的一端设置成电能接收部分和过渡连接部分,所述电能接收部分经由过渡连接部分与所述连接部分相接,
所述电能接收部分和所述连接部分分别与所述过渡连接部分呈非零夹角。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能接收部分以及所述连接部分分别与所述过渡连接部分垂直相接。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极极柱与所述连接端子焊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极极柱与所述连接端子铆接。
CN201820171255.8U 2018-01-31 2018-01-31 电池模组 Active CN20781873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171255.8U CN207818731U (zh) 2018-01-31 2018-01-31 电池模组
PCT/CN2018/081580 WO2019148634A1 (zh) 2018-01-31 2018-04-02 电池模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171255.8U CN207818731U (zh) 2018-01-31 2018-01-31 电池模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818731U true CN207818731U (zh) 2018-09-04

Family

ID=633226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171255.8U Active CN207818731U (zh) 2018-01-31 2018-01-31 电池模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07818731U (zh)
WO (1) WO2019148634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84294B2 (ja) * 2014-11-28 2018-09-05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電池モジュール
CN205790151U (zh) * 2016-05-19 2016-12-07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模组输出电连接片
CN105957991B (zh) * 2016-07-12 2018-12-04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模组
CN206179972U (zh) * 2016-11-29 2017-05-17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模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9148634A1 (zh) 2019-08-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32082B (zh) 新型结构的电池盖板及其二次电池
JP2014502013A (ja) 新規構造を有するバスバーアセンブリ
CN207368044U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模组
WO2009051388A3 (en) Secondary battery pack having excellent energy density and pcm assembly therefor
CN214898606U (zh) 单体电池和电池模组
CN208014772U (zh) 端板、壳体及电池模组
CN114024082A (zh) 电池、电池模组以及电池包
CN207818731U (zh) 电池模组
CN209104206U (zh) 电池模组
CN107154473B (zh) 电池模组结构及电池组
CN208570681U (zh) 极柱凸起电池盖板
CN207353369U (zh) 一种电池模块
CN216563352U (zh) 一种电芯总成及电池包
CN216531949U (zh) 移动储能电源及其电路板组件
CN111435714B (zh) 电池模组和电池包
CN213520186U (zh) 一种12v启停电池系统铝壳模组
KR102319501B1 (ko) 조립이 용이한 배터리 파워 팩
CN209709071U (zh) Agv用可快充锂电池包
CN209104260U (zh) 电池模组及其汇流构件
CN206259418U (zh) 储能电池
CN216133929U (zh) 一种可适应电芯膨胀收缩的模组结构
CN218215522U (zh) 一种12v锂离子辅助电池壳体结构
CN218586281U (zh) 一种二次电池及电子设备
KR102108575B1 (ko) 전지셀 프레임 구조체
CN215578788U (zh) 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