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800968U - 充电对接装置及电动设备 - Google Patents

充电对接装置及电动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800968U
CN207800968U CN201820227294.5U CN201820227294U CN207800968U CN 207800968 U CN207800968 U CN 207800968U CN 201820227294 U CN201820227294 U CN 201820227294U CN 207800968 U CN207800968 U CN 20780096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ocking
electrode
charging
contact
electrode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227294.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亚军
何志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Jun Wang Robot Autom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Jun Wang Robot Autom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Jun Wang Robot Autom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Jun Wang Robot Autom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227294.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80096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80096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80096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2Electric charging station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充电对接装置及电动设备,涉及充电设备领域。充电对接装置包括充电结构和充电桩;充电结构包括对接电极组件,对接电极组件包括对接中心电极,对接中心电极为环状,并在其一端设置有内凹的倒角,充电桩包括接触电极组件,接触电极组件包括接触中心电极,接触中心电极为柱状,且在其一端设置有倒角,对接中心电极的设有倒角的一端与接触中心电极的设有倒角的一端能够配合。该装置增大了充电结构和充电桩之间的接触面积和对接的稳定性,改善了充电对接装置对充电电流值的限制,并且降低了充电对接过程中对对接精度的要求,提高了对接的稳定性。

Description

充电对接装置及电动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充电设备领域,具体而言,涉及充电对接装置及电动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保护环境意识的提高,低碳经济和节能减排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智能化时代的到来,电动设备已经越来越多地走进人们的生活。
电动汽车及行走机器人是电动设备中的关键组成之一,在电动汽车及行走机器人等移动设备上,均需要配备蓄电电池作为驱动能源,而电动汽车和移动式机器人通常都包括大量的用电设备,对电量需求较大。在电源管理器电能耗尽之前必须充电,才有能量继续工作。因此,充电技术成为电动汽车及行走机器人是电动设备中必不可少的关键技术,而在充电技术中电动汽车及移动式机器人与充电座对接的技术是充电技术的关键。
目前的移动式机器人的自动对接充电技术还存在以下技术问题:充电电流小,进而导致充电时间较长;易出现充电电极接触不良的情况,甚至出现导致无法充电的故障。
有鉴于此,设计出一种充电电流大、对接精度要求低的充电对接装置显得尤为重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充电对接装置,其能够实现较大电流的充电,并且,该充电对接装置对接精度要求低,其连接的可靠性高。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动设备,该设备通过充电对接装置向其充电,该充电对接装置能够实现较大电流的充电,并且,该充电对接装置对接精度要求低,其连接的可靠性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充电对接装置,用于用电设备以完成充电对接工作,所述充电对接装置包括充电结构和充电桩;所述充电结构包括对接电极组件,所述对接电极组件包括对接中心电极,所述对接中心电极为环状,并在其一端设置有内凹的倒角,所述充电桩包括接触电极组件,所述接触电极组件包括接触中心电极,所述接触中心电极为柱状,且在其一端设置有倒角,所述对接中心电极的设有倒角的一端与所述接触中心电极的设有倒角的一端相配合。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对接电极组件还包括对接环形电极,所述对接环形电极为环状并套装于所述对接中心电极,所述对接环形电极与所述对接中心电极的轴线共线,所述接触电极组件还包括接触环形电极,所述接触环形电极为环状并套装于所述接触中心电极,所述接触环形电极与所述接触中心电极的轴线共线,所述接触环形电极的靠近所述接触中心电极的设有倒角的一端与所述对接环形电极的靠近所述对接中心电极的设有倒角的一端相配合。
结合第一方面及其上述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接触环形电极的靠近所述接触中心电极的设有倒角的一端设有倒角,所述对接环形电极的靠近所述对接中心电极的设有倒角的一端设有倒角,所述接触环形电极的设有倒角的一端与所述对接环形电极的设有倒角的一端相配合。
结合第一方面及其上述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充电结构还包括缓冲组件,所述缓冲组件包括缓冲托架、第一缓冲弹性件及第二缓冲弹性件,所述第一缓冲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对接电极组件连接,另一端连接于缓冲托架,使得所述对接电极组件能够在其轴向方向相对于所述缓冲托架运动,所述第二缓冲弹性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缓冲托架侧面,另一端用于与所述用电设备连接,使得所述缓冲托架能够在其径向平面相对于所述用电设备运动。
结合第一方面及其上述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缓冲组件还包括滑动件和滑动连接件,所述滑动连接件连接于所述缓冲托架的远离所述对接电极组件一侧,所述滑动件通过所述滑动连接件与所述缓冲托架连接,所述滑动件能够在所述用电设备上滑动。
结合第一方面及其上述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缓冲弹性件包括第一弹性件和导向柱,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对接中心电极和缓冲托架,所述对接中心电极设置有导向孔,所述导向柱的一端与所述缓冲托架连接,另一端伸入所述导向孔内,并能够靠近或者远离所述对接中心电极运动。
结合第一方面及其上述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充电桩用于安装于承载件,所述承载件设有凹槽,所述充电桩还包括保护组件,所述保护组件包括盖体和翻盖件,所述电极组件用于设置于所述凹槽内部,并能够伸出或者缩回所述凹槽,所述盖体的一侧与所述翻盖件连接,并用于与所述凹槽转动连接,以使所述盖体能够遮盖或者打开所述电极组件,所述电极组件在向缩回所述凹槽方向运动时,所述电极组件与所述翻盖件抵持,使得所述盖体转动并遮盖所述电极组件。
结合第一方面及其上述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七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盖体包括相互连接的盖板和电极保护罩,所述电极保护罩与所述翻盖件连接,并用于与所述凹槽转动连接,以使所述盖板能够遮盖或者打开所述电极组件,当所述盖板遮盖所述电极组件,所述电极保护罩罩住所述电极组件。
结合第一方面及其上述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八种实现方式中,所述保护组件还包括翻盖弹性件,所述翻盖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翻盖件或者所述盖体连接,另一端用于与所述凹槽连接,当所述盖体遮盖所述凹槽,所述翻盖弹性件发生弹性形变,使得所述盖体具有打开所述电极组件的趋势。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动设备,包括电源管理器和充电对接装置,所述充电对接装置用于用电设备以完成充电对接工作,所述充电对接装置包括充电结构和充电桩;所述充电结构包括对接电极组件,所述对接电极组件包括对接中心电极,所述对接中心电极为环状,并在其一端设置有内凹的倒角,所述充电桩包括接触电极组件,所述接触电极组件包括接触中心电极,所述接触中心电极为柱状,且在其一端设置有倒角,所述对接中心电极的设有倒角的一端与所述接触中心电极的设有倒角的一端能够配合,所述电源管理器与所述对接中心电极电连接。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充电对接装置及电动设备的有益效果是:
接触中心电极能够插入对接中心电极,接触中心电极一端的倒角面与对接中心电极一端的倒角面贴合,增大了两者之间的接触面积和对接的稳定性,改善了充电对接装置对充电电流值的限制,增加充电电流值,此外,接触中心电极一端的倒角面与对接中心电极一端的倒角面贴合的对接方式还降低了充电对接过程中对对接精度的要求,提高了对接的稳定性。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充电对接装置应用于电动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充电对接装置的充电结构与充电桩对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充电对接装置放入充电桩安装于凹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充电对接装置的充电桩的保护组件工作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充电对接装置的充电桩的接触电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充电对接装置的充电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充电对接装置的部分结构透视示意图。
图标:100-充电桩;120-接触电极组件;121-接触中心电极;126-接触环形电极;123-绝缘电极基座;122-伸缩件;125-抵持件;1221-伸缩基座;1222-伸缩驱动件;1223-伸缩滑轨;1224-伸缩滑块;130-保护组件;131-盖体;132-翻盖件;133-翻盖弹性件;135-弹性垫圈;1311-电极保护罩;1312-盖板;500-承载件;550-凹槽;700-充电结构;710-自检组件;711-距离传感器;712-抵持传感器;750-对接电极组件;751-对接中心电极;752-对接环形电极;7521-导向孔;730-缓冲组件;731-缓冲基座;732-缓冲托架;733-滑动连接件;734-滑动件;735-第一缓冲弹性件;736-第二缓冲弹性件;7331-滑动连接孔;7351-第一弹性件;7352-导向柱;800-充电对接装置;600-电动设备;650-电源管理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内”、“外”、“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设置”、“连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现有的移动式机器人或者电动汽车的自动对接充电技术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特别是在使用自动对接充电技术充电时的充电电流小,进而导致充电时间较长;还易出现充电电极接触不良的情况,甚至出现导致无法充电的故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充电对接装置及电动设备,该电动设备使用充对接装置与充电设备对接,以完成向电动设备充电的工作,该充电对接装置的电极的接触面积较大,使得能够实现较大电流的充电,并且,该充电对接装置对接精度要求低,其连接的可靠性高。
实施例:
请参阅图1,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充电对接装置800应用于电动设备600的结构示意图。
电动设备600包括相互电连接的电源管理器650和充电对接装置800,充电对接装置800用于实现电源管理器650与充电设备(图未示)的电连接,以实现充电设备向电动设备600充电的工作,充电对接装置800的电极的接触面积较大,使得能够实现较大电流的充电,并且,该充电对接装置800对接精度要求低,其连接的可靠性高。
以下将具体介绍充电对接装置800的组成、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
请参阅图2,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充电对接装置800的充电结构700与充电桩100对接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充电对接装置800包括充电结构700和充电桩100,充电结构700包括对接电极组件750,对接电极组件750包括对接中心电极751,对接中心电极751为环状,并在其一端设置有内凹的倒角,充电桩100包括接触电极组件120,接触电极组件120包括接触中心电极121,接触中心电极121为柱状,且在其一端设置有倒角,对接中心电极751的设有倒角的一端与接触中心电极121的设有倒角的一端能够配合,接触中心电极121能够插入对接中心电极751,接触中心电极121一端的倒角面与对接中心电极751一端的倒角面贴合,增大两者之间的接触面积和对接的稳定性,改善了充电对接装置800对充电电流值的限制,增加充电电流值,此外,接触中心电极121一端的倒角面与对接中心电极751一端的倒角面贴合的对接方式还降低了充电对接过程中对对接精度的要求,提高了对接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对接电极组件750还包括对接环形电极752,对接环形电极752为环状并套装于对接中心电极751,对接环形电极752与对接中心电极751同轴,接触电极组件120还包括接触环形电极126,接触环形电极126为环状并套装于接触中心电极121,接触环形电极126与接触中心电极121同轴,接触环形电极126的靠近接触中心电极121的设有倒角的一端与对接环形电极752的靠近对接中心电极751的设有倒角的一端能够配合,对接环形电极752与对接中心电极751同轴的设置,以便于在充电对接过程中,对接的两个设备的具有多方向的对接角度,以降低自动充电对接的难度。
进一步地,接触环形电极126的靠近接触中心电极121的设有倒角的一端设有倒角,对接环形电极752的靠近对接中心电极751的设有倒角的一端设有倒角,接触环形电极126的设有倒角的一端与对接环形电极752的设有倒角的一端能够配合,接触环形电极126一端的倒角面与对接环形电极752一端的倒角面贴合,增大两者之间的接触面积和对接的稳定性,改善了充电对接装置800对充电电流值的限制,增加充电电流值,此外,接触环形电极126一端的倒角面与对接环形电极752一端的倒角面贴合的对接方式还降低了充电对接过程中对对接精度的要求,提高了对接的稳定性。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接触电极组件120还可以包括多个接触环形电极126,对接电极组件750还可以包括多个对接环形电极752,多个对接环形电极752间隔同轴设置并与对接中心电极751同轴,多个接触环形电极126间隔同轴设置并与接触中心电极121同轴,多个接触环形电极126能够与多个对接环形电极752配合,以适应充电对接装置800电连接的两个设备之间数据通信等,提高充电对接设备的智能化程度。
以下将具体介绍充电桩100的组成、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
请参阅图3,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充电对接装置800放入充电桩100安装于凹槽550的结构示意图。
充电桩100用于安装于承载件500,承载件500设有凹槽550,该充电桩100包括接触电极组件120和保护组件130,接触电极组件120用于设置于凹槽550内部,并能够远离或者靠近凹槽550运动,以完成接触电极组件120伸出或者缩回凹槽550的动作,在充电桩100开始与其他用电设备(图未示)对接时,接触电极组件120伸出凹槽550以完成与其他用电设备的对接,以便于与用电设备对接,降低对接难度,提高对接可靠性,在充电桩100完成向充电设备充电的工作后,接触电极组件120可以缩回凹槽550内,以避免被其他物件碰触,提高充电设备的稳定性和安全度。
其中,保护组件130包括盖体131和翻盖件132,翻盖件132的一侧与盖体131连接,并与凹槽550转动连接,盖体131的远离与凹槽550连接的那一侧能够靠近或者远离接触电极组件120转动,以使盖体131遮盖或者打开凹槽550,并使得盖体131遮盖或者打开接触电极组件120,翻盖件132与接触电极组件120活动连接,当接触电极组件120向缩回凹槽550方向运动时,接触电极组件120抵持翻盖件132,使得翻盖件132旋转并带动盖体131转动,以使盖体131旋转并遮盖接触电极组件120,接触电极组件120通过抵持翻盖件132以使盖体131转动从而完成盖体131遮盖接触电极组件120的动作,该动作由纯机械式结构完成,控制简单,运行稳定性高,并且,在充电桩100不对进行外充电工作时,遮盖后的接触电极组件120,可以避免接触电极组件120部分落入杂物,影响接触电极组件120的正常工作,提高充电桩100的工作稳定性。
请参阅图4和图3,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充电对接装置800的充电桩100的保护组件130工作时的结构示意图。
保护组件130可打开或者遮盖凹槽550,以避免接触电极组件120部分落入杂物,影响接触电极组件120的正常工作,提高充电桩100的工作稳定性。
其中,盖体131包括相互连接的盖板1312和电极保护罩1311,电极保护罩1311与翻盖件132连接,并用于与凹槽550转动连接,以使盖板1312能够遮盖或者打开接触电极组件120,当盖板1312遮盖所述接触电极组件120,电极保护罩1311罩住接触电极组件120,进一步地避免接触电极组件120落入杂物,提高充电桩100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翻盖件132与盖体131呈夹角设置,并使得在盖体131在打开接触电极组件120时,翻盖件132偏向于接触电极组件120,使得翻盖件132在接触电极组件120的抵持下能够更加容易的发生转动。
作为优选,保护组件130还包括翻盖弹性件133,翻盖弹性件133的一端与翻盖件132或者盖体131连接,另一端用于与凹槽550连接,当盖体131遮盖凹槽550,翻盖弹性件133发生弹性形变,使得盖体131具有打开接触电极组件120的趋势。其中,翻盖弹性件133连接于盖体131与凹槽550转动连接点的远离接触电极组件120一侧,并当盖体131遮盖凹槽550,翻盖弹性件133可弹性形变的拉伸于凹槽550与翻盖件132或者盖体131之间,使得盖体131具有打开接触电极组件120的趋势。另外,当接触电极组件120伸出凹槽550时,翻盖件132在翻盖弹性件133的弹力作用下跟随接触电极组件120运动,以使翻盖件132带动盖体131转动以打开接触电极组件120。
可以理解的是,翻盖弹性件133可以是橡胶弹性条,也可以是扭力弹簧,例如,当翻盖弹性件133为扭力弹簧,保护组件130还可以包括转轴,转轴用于转动连接盖体131与翻盖件132连接的一侧和凹槽550,翻盖弹性件133套装于转轴,翻盖弹性件133的一端用于与凹槽550的侧壁连接,另一端与翻盖件132抵持,当盖体131遮盖接触电极组件120,翻盖弹性件133可弹性形变地变形于凹槽550与翻盖弹性件133之间,使得盖体131具有转动并打开接触电极组件120的趋势。
作为优选,保护组件130还包括弹性垫圈135,弹性垫圈135安装于盖体131,当盖体131遮盖凹槽550,弹性垫圈135用于可弹性形变地压缩于凹槽550与盖体131之间,以避免在盖体131遮盖接触电极组件120时,杂物透过盖体131与凹槽550之间的间隙落入凹槽550,影响接触电极组件120的正常工作,提高充电桩100的工作稳定性。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弹性垫圈135还可以安装于凹槽550的开口处,在盖体131遮盖凹槽550时,盖体131抵持于弹性垫圈135,使得弹性垫圈135可弹性形变地压缩于凹槽550与盖体131之间,以避免在盖体131遮盖接触电极组件120时,杂物透过盖体131与凹槽550之间的间隙落入凹槽550,影响接触电极组件120的正常工作,提高充电桩100的工作稳定性。
以下将具体介绍接触电极组件120的结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请参阅图5,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充电对接装置800的充电桩100的接触电极组件120的结构示意图。
接触电极组件120包括伸缩件122和接触中心电极121,伸缩件122的一端与接触中心电极121连接,另一端用于与凹槽550连接,伸缩件122能够伸长或者缩短以使接触中心电极121能够伸出或者缩回凹槽550,接触中心电极121在向缩回凹槽550方向运动时,接触中心电极121与翻盖件132抵持,使得盖体131转动并遮盖接触中心电极121,伸缩件122的使用以提高充电桩100的自动化程度,以便于充电桩100与用电设备实现自动对接。
其中,伸缩件122包括伸缩基座1221和伸缩驱动件1222,伸缩基座1221与接触中心电极121连接,伸缩驱动件1222与凹槽550螺纹连接,伸缩驱动件1222能够旋转并推动伸缩基座1221靠近或者远离凹槽550运动,以使接触中心电极121缩回或者伸出凹槽550,在伸缩基座1221上设置有伸缩滑块1224,在伸缩驱动件1222上设置有伸缩滑轨1223,伸缩滑块1224与伸缩滑轨1223滑动连接,伸缩滑轨1223和伸缩滑块1224的设置以使伸缩件122在伸长或者缩短以推动接触中心电极121伸出或者缩回凹槽550时更加稳定,以提高充电桩100的工作稳定性。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伸缩件122也可以为电动伸缩杆或者气动伸缩杆等。
此外,接触电极组件120还包括相互连接的绝缘电极基座123和抵持件125,伸缩件122通过绝缘电极基座123与接触中心电极121连接,抵持件125与绝缘电极基座123连接,接触中心电极121通过抵持件125与翻盖件132抵持,以避免盖体131带电,提高充电桩100的安全性。
进一步地,接触中心电极121在缩回凹槽550时,翻盖件132抵持与抵持件125的靠近绝缘电极基座123一侧,通过抵持件125下压的方式使得盖体131旋转,以完成盖体131遮盖凹槽550的动作。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翻盖件132与接触电极组件120也可以是其他使得翻盖件132随着接触电极组件120向凹槽550运动的连接方式,例如,翻盖件132也可以与套装于接触电极组件120的直径较小部位,当接触电极组件120缩回凹槽550,接触电极组件120与翻盖件132连接处的,并远离凹槽550的一端的直径较大的部位抵持翻盖件132向凹槽550靠近,并带动盖体131遮盖凹槽550。
以下将具体介绍充电结构700的组成、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
请参阅图6和图7,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充电对接装置800的充电结构700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充电对接装置800的部分结构透视示意图。
充电结构700包括相互连接的对接电极组件750和缓冲组件730,缓冲组件730还连接于用电设备,对接电极组件750用于与充电设备对接,以完成向用电设备充电的工作,缓冲组件730用于在对接电极组件750与充电设备对接时,减少对接时的冲击力,降低对接过程中对对接精度的要求,保证对接的稳定性。
请继续参阅图6,其中,缓冲组件730包括缓冲托架732、第一缓冲弹性件735及第二缓冲弹性件736;第一缓冲弹性件735的一端与对接电极组件750连接,另一端连接于缓冲托架732,使得对接电极组件750能够在其轴向方向相对于缓冲托架732运动,第二缓冲弹性件736的一端连接于缓冲托架732侧面,另一端用于与用电设备连接,使得缓冲托架732能够在其径向平面相对于用电装置运动。当对接电极组件750与充电设备对接时,对接电极组件750能够在其径向方向上一定范围的移动,也能够在其径向方向上具有一定范围的移动,便于与充电设备对接,并降低对接时的精度要求,保证对接的稳定性。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第一缓冲弹性件735和第二缓冲弹性件736可以为橡胶弹性件,也可以为螺旋弹簧或者气体弹簧等能够弹性形变地物品。
作为优选,缓冲组件730还包括缓冲基座731,缓冲基座731的一侧用于与用电设备连接,另一侧设置有可容置缓冲托架732的容置空间,第二缓冲弹性件736的远离缓冲托架732的一端与容置空间的侧壁连接,并且缓冲托架732位于容置空间内,缓冲托架732容置与缓冲基座731中,可便于第二缓冲弹性件736产生于缓冲托架732的径向平面的弹力,使得对接电极组件750能够更稳定的在缓冲托架732的径向平面上运动,还可以避免在对接定位时,碰到对接电极组件750,对对接电极组件750起到保护作用,提高充电结构700的工作的稳定性。
请继续参阅图6,作为优选地,缓冲组件730还包括滑动件734,滑动件734连接于缓冲托架732的远离对接电极组件750的一侧,并能够在用电设备上滑动,当对接电极组件750在进行对接时,若出现一定的对接误差,此时对接电极组件750将推动缓冲托架732抵持缓冲基座731,而缓冲托架732可以相对于缓冲基座731在其径向平面移动一定的范围,以在一定的误差下完成充电对接工作,为使得缓冲托架732在其径向平面更容易移动,滑动件734置于缓冲托架732和缓冲基座731之间,以减轻他们相对运动的摩擦力,避免因缓冲托架732在移动过程中卡住,造成充电对接失败,提高充电结构700的对接稳定性。
进一步地,缓冲组件730还包括滑动连接件733,滑动连接件733连接于缓冲托架732的远离对接电极组件750一侧,滑动件734通过滑动连接件733与缓冲托架732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滑动连接件733上开设有滑动连接孔7331,滑动件734为球形,滑动件734安装于滑动连接孔7331与缓冲托架732之间,并能够滚动,该结构成本低,生产安装方便,故障率低。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滑动件734也可以是轴承或者滚轮等可减少缓冲托架732与缓冲托架732之间的摩擦力的结构。
请继续参照图6,作为优选地,第一缓冲弹性件735包括第一弹性件7351和导向柱7352,第一弹性件7351的两端分别连接于对接电极组件750和缓冲托架732,对接电极组件750设置有导向孔7521,导向柱7352的一端与缓冲托架732连接,另一端伸入导向孔7521内,并能够靠近或者远离对接电极组件750运动,在对接电极组件750与充电设备对接过程中,若存在一定误差,对接电极组件750将被推向缓冲托架732或者缓冲托架732的径向方向,此时对接电极组件750可能发生倾斜影响充电对接工作,导向柱7352伸入导向孔7521中以避免对接电极组件750发生倾斜,提高对接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第一弹性件7351为环形,并套装于导向柱7352,减少对接电极组件750和缓冲托架732之间的连接空间,降低充电结构700的成本。
作为优选,充电结构700还包括自检组件710,自检组件710与电源管理器650连接,用电设备可以通过自检组件710检测充电结构700的工作状态,以在充电结构700对接异常时做出预警或者停止充电对接。
其中,自检组件710包括距离传感器711,距离传感器711安装于缓冲托架732,距离传感器711用于检测电极组件与缓冲组件730的距离,在对接电极组件750与充电设备对接过程中,若出现较大误差,导致对接电极组件750推动缓冲托架732的力过大,将使的对接电极组件750与缓冲托架732的距离降低,当两者之间的距离低于正常范围时,距离传感器711将被触发,并向电源管理器650发送异常信息。
进一步地,自检组件710还包括至少两个抵持传感器712,抵持传感器712均匀地安装于缓冲基座731和缓冲托架732之间,抵持传感器712用于检测缓冲托架732是否与缓冲基座731抵持,当在充电对接工作中出现仅有部分抵持传感器712检测到缓冲托架732与缓冲基座731抵持,说明自检组件710发生异常,或者对接电极组件750发生倾斜,电源管理器650根据抵持传感器712所检测到的信号作出预警或者停止充电。
实施例提供的充电对接装置800及电动设备600的工作原理是:
接触中心电极121能够插入对接中心电极751,接触中心电极121一端的倒角面与对接中心电极751一端的倒角面贴合,增大了两者之间的接触面积和对接的稳定性,改善了充电对接装置800对充电电流值的限制,增加充电电流值,此外,接触中心电极121一端的倒角面与对接中心电极751一端的倒角面贴合的对接方式还降低了充电对接过程中对对接精度的要求,提高了对接的稳定性。
另外,对接电极组件750通过第一缓冲弹性件735和第二缓冲弹性件736与用电设备连接,使得对接电极组件750能够在其径向平面相对于用电设备运动,也能够在缓冲托架732的径向平面上相对于所述用电装置运动。便于与充电设备对接,并降低对接时的精度要求,保证对接的稳定性,该充电结构700还通过设置滑动件734来减少对接电极组件750在其径向平面上相对于所述用电装置运动时的摩擦力来提高装置的稳定性,并通过自检组件710来检测充电结构700在完成充电对接工作中工作状态来保证充电对接工作的稳定性。
并且,接触电极组件120在缩回凹槽550时能够抵持翻盖件132并带动盖体131转动以遮盖接触电极组件120,以避免凹槽550内落入的杂物,影响接触电极组件120的正常工作,提高充电桩100的工作稳定性。其中,接触电极组件120在向缩回凹槽550运动时,接触电极组件120抵持于翻盖件132以带动盖体131遮盖接触电极组件120,当接触电极组件120向伸出凹槽550方向运动时,翻盖件132在翻盖弹性件133的弹力作用下使得翻盖件132跟随所述抵持件125运动,以使盖体131旋转并打开接触电极组件120,该充电桩100的结构简单,控制方便,性能稳定,易于实现。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对接装置800,其能够实现较大电流的充电,并且,该充电对接装置800对接精度要求低,其连接的可靠性高。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上述的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它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Claims (10)

1.一种充电对接装置,用于用电设备以完成充电对接工作,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对接装置包括充电结构和充电桩;
所述充电结构包括对接电极组件,所述对接电极组件包括对接中心电极,所述对接中心电极为环状,并在其一端设置有内凹的倒角,所述充电桩包括接触电极组件,所述接触电极组件包括接触中心电极,所述接触中心电极为柱状,且在其一端设置有倒角,所述对接中心电极的设有倒角的一端与所述接触中心电极的设有倒角的一端相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对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电极组件还包括对接环形电极,所述对接环形电极为环状并套装于所述对接中心电极,所述对接环形电极与所述对接中心电极的轴线共线,所述接触电极组件还包括接触环形电极,所述接触环形电极为环状并套装于所述接触中心电极,所述接触环形电极与所述接触中心电极的轴线共线,所述接触环形电极的靠近所述接触中心电极的设有倒角的一端与所述对接环形电极的靠近所述对接中心电极的设有倒角的一端相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对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环形电极的靠近所述接触中心电极的设有倒角的一端设有倒角,所述对接环形电极的靠近所述对接中心电极的设有倒角的一端设有倒角,所述接触环形电极的设有倒角的一端与所述对接环形电极的设有倒角的一端相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对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结构还包括缓冲组件,所述缓冲组件包括缓冲托架、第一缓冲弹性件及第二缓冲弹性件,所述第一缓冲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对接电极组件连接,另一端连接于缓冲托架,使得所述对接电极组件能够在其轴向方向相对于所述缓冲托架运动,所述第二缓冲弹性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缓冲托架侧面,另一端用于与所述用电设备连接,使得所述缓冲托架能够在其径向平面相对于所述用电设备运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电对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组件还包括滑动件和滑动连接件,所述滑动连接件连接于所述缓冲托架的远离所述对接电极组件一侧,所述滑动件通过所述滑动连接件与所述缓冲托架连接,所述滑动件能够在所述用电设备上滑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电对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缓冲弹性件包括第一弹性件和导向柱,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对接中心电极和缓冲托架,所述对接中心电极设置有导向孔,所述导向柱的一端与所述缓冲托架连接,另一端伸入所述导向孔内,并能够靠近或者远离所述对接中心电极运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对接装置,所述充电桩用于安装于承载件,所述承载件设有凹槽,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桩还包括保护组件,所述保护组件包括盖体和翻盖件,所述电极组件用于设置于所述凹槽内部,并能够伸出或者缩回所述凹槽,所述盖体的一侧与所述翻盖件连接,并用于与所述凹槽转动连接,以使所述盖体能够遮盖或者打开所述电极组件,所述电极组件在向缩回所述凹槽方向运动时,所述电极组件与所述翻盖件抵持,使得所述盖体转动并遮盖所述电极组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充电对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包括相互连接的盖板和电极保护罩,所述电极保护罩与所述翻盖件连接,并用于与所述凹槽转动连接,以使所述盖板能够遮盖或者打开所述电极组件,当所述盖板遮盖所述电极组件,所述电极保护罩罩住所述电极组件。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充电对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组件还包括翻盖弹性件,所述翻盖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翻盖件或者所述盖体连接,另一端用于与所述凹槽连接,当所述盖体遮盖所述凹槽,所述翻盖弹性件发生弹性形变,使得所述盖体具有打开所述电极组件的趋势。
10.一种电动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源管理器和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充电对接装置,所述电源管理器与所述对接中心电极电连接。
CN201820227294.5U 2018-02-07 2018-02-07 充电对接装置及电动设备 Active CN20780096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227294.5U CN207800968U (zh) 2018-02-07 2018-02-07 充电对接装置及电动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227294.5U CN207800968U (zh) 2018-02-07 2018-02-07 充电对接装置及电动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800968U true CN207800968U (zh) 2018-08-31

Family

ID=632760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227294.5U Active CN207800968U (zh) 2018-02-07 2018-02-07 充电对接装置及电动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80096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110463A (zh) * 2018-02-07 2018-06-01 广州市君望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 充电对接装置及电动设备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110463A (zh) * 2018-02-07 2018-06-01 广州市君望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 充电对接装置及电动设备
CN108110463B (zh) * 2018-02-07 2024-05-14 广州安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充电对接装置及电动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110463A (zh) 充电对接装置及电动设备
CN108237944A (zh) 充电桩及充电设备
CN206878503U (zh) 一种充电桩及充电系统
CN207800968U (zh) 充电对接装置及电动设备
CN103915720A (zh) 一种家用保安机器人自动充电大容差对接系统
CN111895220B (zh) 用于管道探伤的管内爬行机器人
CN107666163A (zh) 移动电源存放装置及移动电源租用设备
CN207984605U (zh) 充电桩及充电设备
CN107171247A (zh) 一种局部放电巡检机器人
CN207994216U (zh) 充电结构及用电设备
CN110498044A (zh) 一种具有安全保护的无人机自动充电接触装置及系统
CN210272864U (zh) 一种用于立体车库充电的智能对接装置
CN117347767A (zh) 一种列车多功能电气设备检测装置
CN211206565U (zh) 一种电子产品功能自动检测装置
CN206976935U (zh) 一种局部放电巡检机器人
CN208102005U (zh) 一种钢轨探伤设备的走行机构
CN108206399A (zh) 充电结构及用电设备
CN206712138U (zh) 一种面向智能车自主充电的柔性对接装置
CN115808112A (zh) 一种电缆检测装置
US20210257775A1 (en) Charging connector supporting structure and charging device
CN214467610U (zh) 一种矿井气腿式锚杆打眼机推进力及扭矩检测装置
CN215488489U (zh) 一种桥梁检测设备用支撑装置
CN220472639U (zh) 一种便于携带的建设工程检测器
CN211014676U (zh) 一种提高重力传感器受压稳定装置
CN213420467U (zh) 一种放置牢固的支撑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