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793472U - 中排气式单晶炉 - Google Patents

中排气式单晶炉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793472U
CN207793472U CN201820158394.7U CN201820158394U CN207793472U CN 207793472 U CN207793472 U CN 207793472U CN 201820158394 U CN201820158394 U CN 201820158394U CN 207793472 U CN207793472 U CN 20779347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xhaust
furnace tube
air
crucible
ring 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158394.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学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xia Xu Sakura Amperex Technology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xia Xu Sakura Amperex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xia Xu Sakura Amperex Technology Ltd filed Critical Ningxia Xu Sakura Amperex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158394.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79347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79347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79347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一种中排气式单晶炉,包括二层平台、设置在二层平台上方的炉体、设置在二层平台下方的驱动部件,炉体包括外炉筒和设置在内部的热场,热场包括坩埚、安装座、加热器、保温层、中排气组件,在下炉筒的侧壁上对称设置第一排气套和第二排气套,中排气组件包括第一排气管、第二排气管、排气环,第一排气管、第二排气管对称设置在加热器的两侧,第一排气管的上端与排气环连接,第二排气管的上端与排气环连接,排气环包括内侧环壁、外侧环壁、环底,本实用新型通过中排气组件的设置,将与热场气氛直接连接的进气口设置在热场中上部,如此,不仅解决了因排气带走热量的问题,也不存在挥发物堵塞排气管的问题。

Description

中排气式单晶炉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单晶炉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中排气式单晶炉。
背景技术
单晶炉是多晶硅转化为单晶硅工艺过程中的必备设备,而单晶硅又是光伏发电和半导体行业中的基础原料。单晶硅作为现代信息社会的关键支撑材料,是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单晶材料之一,它不仅是发展计算机与集成电路的主要功能材料,也是光伏发电利用太阳能的主要功能材料。
一般的单晶炉热场中,都是下排气结构,排气口通常设置在下炉筒侧壁上,导致排气口靠近热场的底部,因热场底部石墨件和石墨碳毡挥发物和氧化物多,容易造成排气套管堵塞,从而造成拉晶环境污染,不能很好的拉制出晶棒,严重的会影响到拉晶过程中断,造成硅料损坏,拉晶成本上升。再者,因其在下部容易带走更多的热量,造成热量损失,而引起加热功率高。
发明内容
有必要提出一种避免热场内热量散失的、排气系统不会堵塞的中排气式单晶炉。
一种中排气式单晶炉,包括二层平台、设置在二层平台上方的炉体、设置在二层平台下方的驱动部件,炉体包括外炉筒和设置在内部的热场,外炉筒包括从上向下依次安装连接的炉盖、中炉筒和下炉筒,下炉筒安装在二层平台上,热场包括坩埚、安装座、加热器、保温层,安装座设置下炉筒内,以安装坩埚,坩埚设置在中炉筒内,加热器包围设置在坩埚的周围,以对坩埚内的物料进行加热化料,保温层包括从上向下依次设置的上保温层、中保温层、下保温层,中保温层设置在加热器与中炉筒之间,下保温层设置在安装座与下炉筒之间,驱动部件的上端穿过下炉筒的底部,以与安装座连接,进而驱动坩埚旋转和升降,所述热场还包括中排气组件,在下炉筒的侧壁上对称设置第一排气套和第二排气套,第一排气套的一端及第二排气套的一端外漏在下炉筒外部,用于与外部抽气机构连接,第一排气套的另一端及的另一端穿过下炉筒及保温层,以与中排气组件连通,中排气组件包括第一排气管、第二排气管、排气环,第一排气管、第二排气管对称设置在加热器的两侧,第一排气管、第二排气管靠近保温层设置,第一排气管、第二排气管均为竖直设置的空心直管,第一排气管的下端与第一排气套连通,第一排气管的上端与排气环连接,第二排气管的下端与第二排气套连通,第二排气管的上端与排气环连接,排气环为一圆环,排气环设置在坩埚及加热器的上方的热场内,排气环包括内侧环壁、外侧环壁、环底,内侧环壁、外侧环壁为同心圆,环底连接在内侧环壁、外侧环壁之间,以形成U型环槽,还在内侧环壁、外侧环壁上分别开设进气口和出气口,出气口与第一排气管、第二排气管的上端连通,进气口与内侧环壁内侧的热场连通,以从坩埚口部上方的热场内排出气体。
优选的,所述内侧环壁上的进气口为对称设置的至少四个,所述外侧环壁上的出气口为对称设置的两个,以对热场内的气体均匀抽吸,所述出气口和进气口错位设置。
本实用新型中,通过中排气组件的设置,充分利用现有排气套的位置,通过第一排气管、第二排气管及排气环的设置,将与热场气氛直接连接的进气口设置在热场中上部,如此,不仅解决了因排气带走热量的问题,也不存在挥发物堵塞排气管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单晶炉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所述炉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排气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二层平台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二层平台的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的局部放大图。
图中:二层平台10、观察窗口101、炉盖11、中炉筒12、下炉筒13、第一排气套131、第二排气套132、坩埚21、安装座22、加热器23、热屏组件24、内导流筒241、外导流筒242、外檐2421、内缘2422、保温填充层243、支撑环244、压环245、隔离内筒246、上保温层251、中保温层252、下保温层253、第一排气管261、第二排气管262、排气环263、内侧环壁264、进气口2641、外侧环壁265、出气口2651、环底266、下凸缘环267、中间反射层271、连接板31、标尺32、第一导向件33、安装板331、树脂环332、压紧螺钉333、第二导向件34、指针35、配重36。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参见图1至图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单晶炉,包括二层平台10、设置在二层平台10上方的炉体、设置在二层平台10下方的驱动部件,炉体包括外炉筒和设置在内部的热场,外炉筒包括从上向下依次安装连接的炉盖11、中炉筒12和下炉筒13,下炉筒13安装在二层平台10上,热场包括坩埚21、安装座22、加热器23、热屏组件24、保温层,安装座22设置下炉筒13内,以安装坩埚21,坩埚21设置在中炉筒12内,加热器23包围设置在坩埚21的周围,以对坩埚21内的物料进行加热化料,热屏组件24设置在坩埚21的上方,在热屏组件24中间设置晶棒通道,保温层包括从上向下依次设置的上保温层251、中保温层252、下保温层253,上保温层251设置在热屏组件24与中炉筒12之间,中保温层252设置在加热器23与中炉筒12之间,下保温层253设置在安装座22与下炉筒13之间,驱动部件的上端穿过下炉筒13的底部,以与安装座22连接,进而驱动坩埚21旋转和升降,所述热场还包括中排气组件,在下炉筒13的侧壁上对称设置第一排气套131和第二排气套132,第一排气套131的一端及第二排气套132的一端外漏在下炉筒13外部,用于与外部抽气机构连接,第一排气套131的另一端及的另一端穿过下炉筒13及保温层,以与中排气组件连通,中排气组件包括第一排气管261、第二排气管262、排气环263,第一排气管261、第二排气管262对称设置在加热器23的两侧,第一排气管261、第二排气管262靠近保温层设置,第一排气管261、第二排气管262均为竖直设置的空心直管,第一排气管261的下端与第一排气套131连通,第一排气管261的上端与排气环263连接,第二排气管262的下端与第二排气套132连通,第二排气管262的上端与排气环263连接,排气环263为一圆环,排气环263设置在坩埚21及加热器23的上方的热场内,排气环263包括内侧环壁264、外侧环壁265、环底266,内侧环壁264、外侧环壁265为同心圆,环底266连接在内侧环壁264、外侧环壁265之间,以形成U型环槽,还在内侧环壁264、外侧环壁265上分别开设进气口2641和出气口2651,出气口2651与第一排气管261、第二排气管262的上端连通,进气口2641与内侧环壁264内侧的热场连通,以从坩埚21口部上方的热场内排出气体。
所述坩埚位置标识装置设置在二层平台10的下方,坩埚位置标识装置包括下限位机构和上限位机构,设置在二层平台10下方的驱动部件包括升降电机、减速器、丝杠、导套,升降电机通过减速器与丝杠连接,以驱动丝杠转动,丝杠与导套螺纹传动连接,导套的上端与安装座22连接,以驱动坩埚21升降,下限位机构固定设置在驱动部件下方的二层平台10的机架上,以对导套的下降的最低位置进行限位,上限位机构固定设置在驱动部件上方的二层平台10的机架上,以对导套的下降的最高位置进行限位。
进一步,所述内侧环壁264上的进气口2641为对称设置的至少四个,所述外侧环壁265上的出气口2651为对称设置的两个,以对热场内的气体均匀抽吸,所述出气口2651和进气口2641错位设置。排气环263设置为U型环槽,在外部抽气时,热场内的气体从进气口2641进入U型环槽内,经过外侧环壁265的阻挡,再由出气口2651排出,这样气体中携带夹杂的挥发物或杂质遇到外侧环壁265的阻挡后容易粘附或沉积在U型环槽内,便于挥发物的集中收集,而不会进入排气管及外部系统,这使得挥发物导向性的收集,减少粘附于热场其他部件上的几率,在清理炉体时,只需将U型环槽内的物质清理回收,由于挥发物中多数是碳质和硅,还有利于这些物质的回收利用,提高利用率。
进一步,所述热场还包括中间反射层271,所述中间反射层271设置在加热器23与保温层之间,中间反射层271靠近加热器23的表面为光滑表面,以对加热器23散发的热量进行反射,中间反射层271的顶部高于加热器23的顶部,中间反射层271的底部低于加热器23的底部,以充分阻隔加热器23的热量向保温层传递散失。
由于保温层采用石墨材料制成,石墨材料属于黑色材料,容易吸收热量,虽然起到了保温作用,但是也吸收了部分热量,造成热量的无功损失;而且石墨材料加热时间长,脆性大,易损坏,搬运时很容易破损,使用寿命短;并且,使用过程中,长时间高温环境下,石墨材料挥发物多,挥发物粘附在加热器23上,造成加热器23局部发热严重,烧损严重,或者挥发物穿过加热器23进入坩埚21上方或粘附在晶棒表面,污染晶棒,对晶棒的质量影响更为严重。本实用新型中,采用中钼筒将加热器23与保温层隔离,不仅将大量的热量反射至坩埚21内,热量使用充分,而且避免了保温层挥发物对晶棒及加热器23的影响。
进一步,中间反射层271为中钼筒,中钼筒为钼材料制备而成。由于金属材料钼耐高温性能好,隔热性能好,光滑的表面便于热量的反射,进而减少热量的散失。
进一步,排气环263的外侧环壁265向下延伸形成下凸缘环267,下凸缘环267与环底266之间形成环槽,所述中间反射层271为包围在加热器23周围的空心圆筒,中间反射层271的顶部嵌入至下凸缘环267与环底266之间的环槽内。
排气环263在起到形成排气通道的同时,下凸缘环267与中间反射层271之间的嵌入连接,共同形成一个包围在加热器23周围的封闭的隔离层,由于中保温层252包围在坩埚21的周围及加热器23的周围,而散热最为严重的也是加热器23的周围,该隔离层的上端覆盖加热器23的顶部,隔离层的下端覆盖加热的底部,完全将加热器23最严重的水平热辐射区域覆盖,避免了热量向中保温层252的辐射散失,从而避免了热量的无用功散失。
进一步,所述热屏组件24包括内导流筒241、外导流筒242、保温填充层243、支撑环244、压环245,内导流筒241为上口大、下口小的锥形筒,外导流筒242为圆柱形筒,外导流筒242的顶部向外翻折形成外檐2421,外导流筒242的底部向内翻折形成内缘2422,内导流筒241的底部卡合在外导流筒242的内缘2422上,保温填充层243填充在内导流筒241和外导流筒242之间,在外导流筒242的外檐2421上方也填充保温填充层243,外檐2421上方的保温填充层243与中炉筒12内的上保温层251连接,压环245为环形板,压环245压在外檐2421上方的保温填充层243上,压环245的内沿与内导流筒241的上口接触,压环245的外沿与外导流筒242的外檐2421的边缘对齐,支撑环244为环形板,支撑环244设置在外导流筒242的外檐2421的下方,支撑环244的边缘与中炉筒12的内部固定连接,以安放热屏组件24,内导流筒241、外导流筒242、支撑环244、压环245同轴设置。
文中所述保温层均为碳毡。
进一步,所述内导流筒241为金属钼制成,外导流筒242为石墨材质制成,保温填充层243为石墨碳毡。内导流筒241将石墨材质的保温填充层243及外导流筒242与晶棒隔离,避免挥发物与晶棒直接接触,污染晶棒。
进一步,还在外导流筒242与中保温层252之间设置隔离内筒246,隔离内筒246的上端与支撑环244接触,隔离内筒246的下端与排气组件的排气环263的内侧环壁264接触,以将中保温层252与热场隔离,避免石墨材料制成的中保温层252的挥发物进入热场内与晶棒直接接触。
进一步,上限位机构包括连接板31、标尺32、第一导向件33、第二导向件34、指针35、配重36,连接板31沿着水平方向与导套固定连接,以与导套同步升降,标尺32为一柔性细长标尺32,标尺32的一端与连接板31固定连接,标尺32的另一端与配重36连接,第一导向件33、第二导向件34与二层平台10的机架固定连接,指针35设置在第一导向件33和第二导向件34之间,且指针35与二层平台10的机架固定连接,标尺32的中间部分搭接在第一导向件33和第二导向件34上,标尺32上设置刻度标识,以与指针35配合显示导套及坩埚21上升的位置。
进一步,还在二层平台10的台面上开设观察窗口101,观察窗口101为长方形孔,观察窗口101的开口长度大于开口宽度,指针35的一端与机架固定连接,指针35的另一端为尖锐端部,指针35的尖锐端部靠近标尺32的标识设置,以准确显示标识的位置。
进一步,第一导向件33、第二导向件34具有相同的机构,第一导向件33包括安装板331、树脂环332、压紧螺钉333,安装板331的一端与机架固定连接,安装板331的另一端用于安装树脂环332,树脂环332为空心圆柱体,树脂环332具有光滑的表面,树脂环332的表面宽度大于标尺32的宽度,以使标尺32沿着树脂环332的表面滑动,压紧螺钉333的端部穿过树脂环332,以将树脂环332固定在安装板331上,第一导向件33的树脂环332和第二导向件34的树脂环332安装在机架的相同的水平面内,以使第一导向件33和第二导向件34之间的标尺32也处于水平面内。
在硅单晶拉制过程中,需要对坩埚21内剩余硅料进行估算,算出剩余晶棒所拉长度,坩埚位置标识装置就是为准确的测算定位坩埚21内剩余硅料的位置而设计的。
坩埚21内每次投入一定量的硅料之后进行拉晶的时候,坩埚21下降至预设的最低位置,但不超过下限机构设置的位置,拉晶快要结束时,也就是在坩埚21内的硅料剩余不多于3kg时,会出现因为坩埚21内的硅料太少而导致晶棒不能按照预定的尺寸生长,此时需要进行拉晶的收尾,也就是拉晶程序的收尾,但是如果坩埚21内剩余的硅料多余预定的量,如3kg,而提前进行拉晶的收尾工作,又会的导致坩埚21内的硅料未充分利用,造成硅料的浪费,现有技术中,此时间点的控制通常需要人工计算来控制,人工结合计算机程序、及晶棒的生长尺寸、生长时间综合计算得到坩埚21内剩余的硅料的量,得到此剩余的量后再控制程序进行收尾,此计算过程不仅因为计算时间较长而导致计算结果与坩埚21内实际剩余物料存在差距,而且存在人为计算不可避免的误差,从而导致程序收尾的起始点控制不精确。
本实用新型中,设计了坩埚位置标识装置,该装置中的连接板31与驱动坩埚21升降的导套固定连接,使得标尺32与坩埚21同步升降,而标尺32滑动搭接于第一导向件33、第二导向件34上,第一导向件33、第二导向件34与机架固定连接,拉晶过程中,坩埚21按照预定程序上升,此时,第一导向件33左侧的标尺32在配重36的作用下也同步向上移动,第二导向件34右侧的标尺32在配重36的作用下同步向下移动,指针35指示的标识位置也在变化,至坩埚21上升至一定位置,此时坩埚21内剩余预定的余量时,该位置为一个固定的确定的位置,此时指针35对应指示一个固定的标识位置,操作人员无需计算,只需观察指针35指示的实际位置已经到该固定的标识位置,即可操作程序启动收尾程序。
使用该装置,将坩埚21内剩余物料的量转化为标尺32显示的一个固定的标识位置,该固定的标识位置作为一个标记,只需观察该标记,即可控制拉晶程序的收尾启动时间点,操作精确无误差,而且也不会造成坩埚21内剩余物料多浪费的问题。
其中,该固定的标识位置因投入坩埚21的物料的量的不同而不同,例如经过多次试验总结后,投入150kg的物料后,拉晶结束后预定的剩余量为2kg启动收尾程序,此时对应的标识位置为“10”;投入180kg的物料后,拉晶结束后预定的剩余量为3kg启动收尾程序,此时对应的标识位置为“11”。
例如,可以制作一个收尾标识与晶棒对照表,对照表包括晶棒尺寸栏、投入硅料栏、标尺32标记栏,晶棒尺寸栏中列出待拉制的单晶棒的尺寸,投入硅料栏列出与单晶棒尺寸对应的向坩埚21内投入的硅料的量,标尺32标记栏列出与晶棒尺寸栏、投入硅料栏相对应的标尺32的标记位置。
上述装置中表示启动收尾程序的标尺32上标记的固定的标识位置,在生产不同型号产品时,操作人员只需在该对照表内查找晶棒尺寸、投入的硅料的量,即可查找得到对应的标记标识,待指针35指示标尺32上的位置到达该标记标识位置时,启动收尾程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装置中的模块或单元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合并、划分和删减。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流程,并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Claims (2)

1.一种中排气式单晶炉,其特征在于:包括二层平台、设置在二层平台上方的炉体、设置在二层平台下方的驱动部件,炉体包括外炉筒和设置在内部的热场,外炉筒包括从上向下依次安装连接的炉盖、中炉筒和下炉筒,下炉筒安装在二层平台上,热场包括坩埚、安装座、加热器、保温层,安装座设置下炉筒内,以安装坩埚,坩埚设置在中炉筒内,加热器包围设置在坩埚的周围,以对坩埚内的物料进行加热化料,保温层包括从上向下依次设置的上保温层、中保温层、下保温层,中保温层设置在加热器与中炉筒之间,下保温层设置在安装座与下炉筒之间,驱动部件的上端穿过下炉筒的底部,以与安装座连接,进而驱动坩埚旋转和升降,所述热场还包括中排气组件,在下炉筒的侧壁上对称设置第一排气套和第二排气套,第一排气套的一端及第二排气套的一端外漏在下炉筒外部,用于与外部抽气机构连接,第一排气套的另一端及的另一端穿过下炉筒及保温层,以与中排气组件连通,中排气组件包括第一排气管、第二排气管、排气环,第一排气管、第二排气管对称设置在加热器的两侧,第一排气管、第二排气管靠近保温层设置,第一排气管、第二排气管均为竖直设置的空心直管,第一排气管的下端与第一排气套连通,第一排气管的上端与排气环连接,第二排气管的下端与第二排气套连通,第二排气管的上端与排气环连接,排气环为一圆环,排气环设置在坩埚及加热器的上方的热场内,排气环包括内侧环壁、外侧环壁、环底,内侧环壁、外侧环壁为同心圆,环底连接在内侧环壁、外侧环壁之间,以形成U型环槽,还在内侧环壁、外侧环壁上分别开设进气口和出气口,出气口与第一排气管、第二排气管的上端连通,进气口与内侧环壁内侧的热场连通,以从坩埚口部上方的热场内排出气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排气式单晶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环壁上的进气口为对称设置的至少四个,所述外侧环壁上的出气口为对称设置的两个,以对热场内的气体均匀抽吸,所述出气口和进气口错位设置。
CN201820158394.7U 2018-01-30 2018-01-30 中排气式单晶炉 Active CN20779347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158394.7U CN207793472U (zh) 2018-01-30 2018-01-30 中排气式单晶炉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158394.7U CN207793472U (zh) 2018-01-30 2018-01-30 中排气式单晶炉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793472U true CN207793472U (zh) 2018-08-31

Family

ID=632674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158394.7U Active CN207793472U (zh) 2018-01-30 2018-01-30 中排气式单晶炉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79347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172598A (zh) * 2020-01-10 2020-05-19 郑州合晶硅材料有限公司 掺磷单晶硅生产中防尘爆的抽真空方法及应用其的掺磷单晶硅生产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172598A (zh) * 2020-01-10 2020-05-19 郑州合晶硅材料有限公司 掺磷单晶硅生产中防尘爆的抽真空方法及应用其的掺磷单晶硅生产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085741A (zh) 应用节能型热场的单晶炉
CN207811927U (zh) 设置中间反射层的单晶炉
CN207793472U (zh) 中排气式单晶炉
CN207811928U (zh) 设置热屏组件的单晶炉
CN207793470U (zh) 应用节能型热场的单晶炉
CN207793471U (zh) 设置坩埚位置标识装置的单晶炉
CN108318607A (zh) 一种温度可控式透明静态箱及温室气体野外原位采集方法
CN102251275B (zh) 能够测量熔硅液面与导流筒之间距离的单晶炉热场装置
CN103663960B (zh) 一种光纤拉丝炉
CN104250852B (zh) 蓝宝石晶体生长装置及生长方法
CN207451919U (zh) 一种液晶基板玻璃生产中的马弗炉与供料管的连接装置
CN202131396U (zh) 带导气环的晶体生长炉热场装置
CN208026739U (zh) 一种检测航空润滑油超高温氧化安定性的模拟试验装置
CN113737270B (zh) 一种热场的排气装置
CN209559589U (zh) 一种基于抽取式氨逃逸检测装置的优化采样装置
CN201181233Y (zh) 一种气体仪表标定装置
CN207408295U (zh) 一种新型氢化物发生装置
CN209878536U (zh) 一种水泥密度检测用李氏瓶的煤油加注装置
CN211463206U (zh) 一种多功能化学仪器
CN106989420A (zh) 一种燃气灶半自动能效检测装置及方法
CN208206576U (zh) 一种可控深度的水样自动采集装置
CN201788181U (zh) 吹氮式cod消解器
CN205844026U (zh) 一种液态金属回路用取样装置
CN219758176U (zh) 一种煅后石油焦煅烧试验装置
CN215996739U (zh) 一种能够调节温度范围的xrd冷热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