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763210U - 蜗舌、风道装置及空调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蜗舌、风道装置及空调室内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763210U
CN207763210U CN201721859881.8U CN201721859881U CN207763210U CN 207763210 U CN207763210 U CN 207763210U CN 201721859881 U CN201721859881 U CN 201721859881U CN 207763210 U CN207763210 U CN 20776321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fan
ventilation hole
volute tongue
silencing cav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859881.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焕锐
李德鹏
王建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sense Guangdong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sense Guangdong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sense Guangdong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sense Guangdong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859881.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76321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76321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76321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蜗舌、风道装置及空调室内机,所述蜗舌与风扇的出风口对应设置,所述蜗舌设置有消音腔,所述消音腔为封闭结构,所述消音腔与所述风扇的送风方向对应设置,所述消音腔的侧壁上设置有用于引导所述风扇送出的气流进入所述消音腔内部通风孔单元,所述通风孔单元的一端与所述消音腔相连通,所述通风孔单元的相对另一端与所述风扇的风道相连通;所述风道装置包括前述的蜗舌;所述空调室内机包括前述的风道装置。本实用新型所述蜗舌、风道装置及空调室内机,具有较低的气流噪音,提高了空调室内机的送风质量和用户的舒适性能。

Description

蜗舌、风道装置及空调室内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空调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蜗舌、风道装置及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空调室内机的壳体内设置有换热器和风机,现有技术中,空调室内机的风机一般为贯流风扇,室内空气流经换热器换热后进入贯流风扇,并在贯流风扇的作用下成经过空调室内机的出风口送至室内,从而达到调节室内温度的目的。为了提高空调室内机出风口处空气流场的稳定性,空调室内机还设置有用于风道装置,风道装置用于引导贯流风扇送出的气流均匀地流至出风口,风道装置包括对应于贯流风扇设置的蜗舌和底座单元,蜗舌的结构和形状对空调室内机的风道噪音和风量具有重要影响。
现有技术中,贯流风扇送出的高流速和高压力的气流冲击到蜗舌上,不可避免地产生强烈的气流噪声,降低了空调的送风质量和用户的舒适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的技术问题,提出一种蜗舌、风道装置及空调室内机,具有较低的气流噪音,提高了空调室内机的送风质量和用户的舒适性能。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蜗舌,与风扇的出风口对应设置,所述蜗舌设置有消音腔,所述消音腔为封闭结构,所述消音腔与所述风扇的送风方向对应设置,所述消音腔的侧壁上设置有用于引导所述风扇送出的气流由风道进入所述消音腔内部并返回至风道的通风孔单元,所述通风孔单元的一端与所述消音腔相连通,所述通风孔单元的相对另一端与所述风扇的风道相连通。
作为优选,所述蜗舌包括顺次连接的迎风部、连接部和导风部,所述迎风部朝向所述风扇设置,所述导风部朝向所述出风口延伸,所述连接部连接于所述迎风部和导风部之间,所述消音腔设置于所述连接部内。
作为优选,所述消音腔为通孔状,所述消音腔沿所述蜗舌的轴向设置。
作为优选,所述通孔的直径大于或者等于5mm。
作为优选,所述通风孔单元包括第一通风孔,所述第一通风孔排设于所述连接部朝向所述风扇的送风方向的侧壁上。
作为优选,所述通风孔单元包括第二通风孔,所述第二通风孔排设于所述连接部靠近所述迎风部的侧壁上,所述第二通风孔朝向所述迎风部和风扇之间的风道设置。
作为优选,所述通风孔单元包括第三通风孔,所述第三通风孔排设于所述连接部靠近所述导风部的侧壁上,所述第三通风孔朝向所述出风口设置。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通风孔、第二通风孔和第三通风孔的直径均小于或者等于2mm。
一种风道装置,对应于风扇设置,包括底座,所述风道装置包括前述蜗舌,所述蜗舌与底座分别位于所述风扇的相对两侧。
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安装有贯流风扇,以及前述的风道装置,所述风道装置与所述贯流风扇对应设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所述蜗舌,其通过朝向所述风扇送出气流方向设置消音腔,并设置分别与所述消音腔、风扇的风道相连通的通风孔单元,以使所述风扇送出的气流经过所述通风孔单元进入所述消音腔以降压消音,并再次通过所述通风孔单元返回至所述风扇的风道内,降低了风扇和空调室内机的气流噪声,提高了空调室内机的送风质量和用户舒适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蜗舌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为图1中A处结构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蜗舌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风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B处结构放大图。
以上各图中:1、蜗舌;11、迎风部;12、连接部;13、导风部;2、风扇;3、消音腔;4、通风孔单元;41、第一通风孔;42、第二通风孔;43、第三通风孔;5、底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示例性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具体描述。然而应当理解,在没有进一步叙述的情况下,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元件、结构和特征也可以有益地结合到其他实施方式中。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附图1中的水平方向为蜗舌的轴向,附图1中的竖直方向为蜗舌的径向;第一通风孔、第二通风孔和第三通风孔沿蜗舌轴向方向上的排列为一排;术语“内”、“外”、“上”、“下”、“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空调室内机的壳体内安装有贯流风扇,以及用于引导所述贯流风扇的出风方向的风道装置,所述风道装置包括底座5和蜗舌1,所述底座5和蜗舌1与所述贯流风扇相应设置,所述底座5和蜗舌1朝向所述贯流风扇的一端相互配合以形成所述贯流风扇的风道,背离所述贯流风扇的一端相互配合以形成所述贯流风扇和空调室内机的出风口。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蜗舌1,可设置但不限于空调室内机、油烟机中,并与风扇2的出风口对应设置,所述风扇可为但不限于贯流风扇、离心风扇等,在附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风扇2为贯流风扇。所述蜗舌1设置于所述风扇2的外部,所述蜗舌1朝向所述风扇2的一端为与所述风扇2的外形相应的弧形,并与所述风扇2之间形成回流风道,所述蜗舌1远离所述风扇2的一端形成所述风扇2所在风道装置或者空调室内机的出风风道和出风口,所述蜗舌1的中间部分位于所述出风风道并朝向所述风扇2的送风方向设置,所述风扇2送出的气流冲击到所述蜗舌1的中间部分并分流两路,一路朝向所述出风风道和出风口送出,另一路朝向回流风道继续返回所述风扇2。为了降低所述风扇2送出的气流冲击所述蜗舌1产生的气流噪声,所述蜗舌1内设置有消音腔3,所述消音腔3为封闭结构,所述消音腔3的外壁上设置有通风孔单元4,所述通风孔单元4贯穿所述消音腔3的外壁,即所述通风孔单元4的一端与所述消音腔3相连通,所述通风孔单元4的相对另一端与所述回流风道和/或送风风道相连通,所述风扇2送出的气流除了进入所述回流风道和送风风道外,还有一小部分气流经过所述通风孔单元4进入所述消音腔3中,并再次经过所述通风孔单元4流向所述回流风道或者出风风道,从而降低了所述气流的压力,并经过所述消音腔3的作用消音,降低了气流噪音,提高了风扇2和空调室内机的送风质量和用户舒适性能。
本实用新型所述蜗舌1,其通过朝向所述风扇2送出气流方向设置消音腔,并设置分别与所述消音腔3、风扇2的风道相连通的通风孔单元4,以使所述风扇2送出的气流经过所述通风孔单元4进入所述消音腔3以降压消音,并再次通过所述通风孔单元4返回至所述风扇2的风道内,降低了风扇2和空调室内机的气流噪声,提高了空调室内机的送风质量和用户舒适性能。
继续参见图3至图5,所述蜗舌1包括迎风部11、连接部12和导风部13,所述迎风部11朝向所述贯流风扇2设置,所述迎风部11和风扇2之间形成有回流风道,所述迎风部11优选为与所述贯流风扇2相应的弧形结构;所述导风部13背离所述风扇2设置并朝向所述风扇2的出风口延伸,以形成所述风扇2的送风风道;所述连接部12连接于所述迎风部11和导风部12之间并朝向所述风扇2的送风方向设置,所述风扇2吹出的高流速、高压力的气流冲击到所述连接部12上,并被所述连接部12分流成为两部分,其中大部分气流经过所述导风部13流向所述出风风道并送至出风口,小部分气流经过所述回流风道返回至所述风扇2内部再次被所述风扇2作用。
作为优选,所述连接部12为圆弧形状,以降低所述风扇2送出气流冲击所述连接部12的气流噪声。
继续参见图3至图5,所述消音腔3设置于所述连接部内并为通孔形状,通孔形状的所述消音腔3沿所述蜗舌1的轴向设置,为了保证气流在所述消音腔3内的消音效果,所述消音腔3的通孔的直径大于或者等于5mm。
参见图1至图5,所述通风孔单元包括第一通风孔41、第二通风孔42和第三通风孔43,所述第一通风孔41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通风孔41排设于所述连接部12朝向所述风扇2送出气流的方向设置,所述第一通风孔41的一端与所述消音腔3相连通,所述第一通风孔41的相对另一端与所述风扇2的出风风道相连通,所述第一通风孔41与所述出风风道相连通的一端优选为朝向所述风扇2送出气流的流向设置,以使所述气流通过所述第一通风孔41进入所述消音腔3内;所述第二通风孔42设置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通风孔42排设于所述连接部12靠近所述迎风部11的侧壁上,所述第二通风孔42朝向所述迎风部12和风扇2之间的回流风道设置,所述第二通风孔42的一端与所述消音腔3相连通,所述第二通风孔42的相对另一端与所述迎风部12和风扇2之间的回流风道相连通,以使所述消音腔3内的气流通过所述第二通风孔42返回至所述迎风部12和风扇2之间的回流风道内并再次进入所述风扇2中;所述第三通风孔43排设于所述连接部12靠近所述导风部的侧壁上,所述第三通风孔43朝向所述出风口设置,所述第三通风孔43的一端与所述消音腔3相连通,所述第三通风孔43的相对另一端朝向所述出风口设置并与所述出风风道相连通,以使所述消音腔42内的气流经过所述第三通风孔43流至所述出风风道并送至所述出风口。
本实用新型所述蜗舌1,其通过在所述连接部12分别排设第一通风孔、第二通风孔和第三通风孔,以使所述风扇2送出的气流通过所述第一通风孔41进入所述消音腔3内,并通过所述第二通风孔42送至所述迎风部12和风扇2之间的回流风道内,和/或通过所述第三通风孔43送至所述导风部13处的出风风道内并最终送至出风口,使得所述风扇2送出的气流在所述第一通风孔41、第二通风孔42和/或第三通风孔43的作用下降低压力,并在所述消音腔3的作用下消音,从而降低了所述风扇2和空调室内机送风的气流噪音,提高了空调室内机的送风质量和用户舒适性能。
参见图1至图2,所述第一通风孔41沿所述蜗舌1轴向设置为多排,相邻两排的第一通风孔41之间交错设置,从而提高了所述第一通风孔41导流所述气流进入所述消音腔3内的均匀性;所述第二通风孔42沿所述蜗舌1轴向设置为多排,相邻两排的第二通风孔42之间交错设置,从而提高了消音腔3内气流进入所述迎风部11和风扇2之间回流风道内的均匀性;所述第三通风孔43沿所述蜗舌1轴向设置为多排,相邻两排的第三通风孔43之间交错设置,从而提高了消音腔3内气流进入所述导风部13和风扇2之间出风风道内的均匀性,并最终提高所述风扇2和空调室内机送风的均匀性。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圆管内流体流动的雷诺数计算公式即雷诺数与流体的流速、管径成正比,与流体的粘性系数成反比,雷诺数越低则流动状态越稳定,由于气流分别进入所述第一通风孔41、第二通风孔42或者第三通风孔43时截面积减小,根据伯努利方程,气流的流速均会增加压力均会降低,因此,所述第一通风孔41、第二通风孔42和第三通风孔43的直径越小,则越有利于降低所述气流的雷诺数,进而使所述气流在所述第一通风孔41、第二通风孔42和第三通风孔43内的流动状态越稳定,进而降低气流噪音;同时,另一方面,由于所述第一通风孔41、第二通风孔42和第三通风孔43均排设有多个,所述第一通风孔41、第二通风孔42和第三通风孔43的直径越大,则通过所述第一通风孔41进入所述消音腔3的气流量会相应增加,从而降低了所述出风口的出风量,若所述第一通风孔41、第二通风孔42和第三通风孔43的直径过小,则通过第一通风孔41进入所述消音腔3的气流量相应过低,则不能保证本实用新型所述蜗舌的降压和降低气流噪音的作用。
因此,综合考虑所述第一通风孔41、第二通风孔42和第三通风孔43内气流的流动状态,以及工程制造中的可实现性,所述第一通风孔41、第二通风孔42和第三通风孔43的直径优选为均小于或者等于2mm。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风扇2为贯流风扇,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所述蜗舌可设置于所有设置有贯流风扇的电子器件上,比如但不局限于空调室内机、油烟机上。
参见图4至图5,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提出一种风道装置,设置于空调室内机中并位于风扇2的外侧,所述风扇2可为但不限于贯流风扇、离心风扇等,在附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风扇2为贯流风扇。所述风道装置包括底座5,以及前述的蜗舌1,所述蜗舌1与底座5分别位于所述风扇2的相对两侧,本实用新型所述风道装置能够降低了所述风扇2和空调室内机送风的气流噪音,提高了空调室内机的送风质量和用户舒适性能,在此不再细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风扇2为贯流风扇,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所述风道装置可设置于所有设置有贯流风扇的电子器件上,比如但不局限于空调室内机、油烟机上。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提出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安装有贯流风扇,以及前述的风道装置,所述风道装置设置于所述贯流风扇的外侧,本实用新型所述空调室内机具有降低的气流噪音,以及较高的送风质量和用户舒适性能,在此不再细述。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实用新型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Claims (10)

1.一种蜗舌,与风扇的出风口对应设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蜗舌设置有消音腔,所述消音腔为封闭结构,所述消音腔与所述风扇的送风方向对应设置,所述消音腔的侧壁上设置有用于引导所述风扇送出的气流由风道进入所述消音腔内部并返回至风道的通风孔单元,所述通风孔单元的一端与所述消音腔相连通,所述通风孔单元的相对另一端与所述风扇的风道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蜗舌,其特征在于:所述蜗舌包括顺次连接的迎风部、连接部和导风部,所述迎风部朝向所述风扇设置,所述导风部朝向所述出风口延伸,所述连接部连接于所述迎风部和导风部之间,所述消音腔设置于所述连接部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蜗舌,其特征在于:所述消音腔为通孔状,所述消音腔沿所述蜗舌的轴向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蜗舌,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的直径大于或者等于5mm。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蜗舌,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孔单元包括第一通风孔,所述第一通风孔排设于所述连接部朝向所述风扇的送风方向的侧壁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蜗舌,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孔单元包括第二通风孔,所述第二通风孔排设于所述连接部靠近所述迎风部的侧壁上,所述第二通风孔朝向所述迎风部和风扇之间的风道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蜗舌,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孔单元包括第三通风孔,所述第三通风孔排设于所述连接部靠近所述导风部的侧壁上,所述第三通风孔朝向所述出风口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5-7任一项所述的蜗舌,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风孔、第二通风孔和第三通风孔的直径均小于或者等于2mm。
9.一种风道装置,对应于风扇设置,包括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装置包括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蜗舌,所述蜗舌与底座分别位于所述风扇的相对两侧。
10.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安装有贯流风扇,以及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风道装置,所述风道装置与所述贯流风扇对应设置。
CN201721859881.8U 2017-12-26 2017-12-26 蜗舌、风道装置及空调室内机 Active CN20776321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859881.8U CN207763210U (zh) 2017-12-26 2017-12-26 蜗舌、风道装置及空调室内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859881.8U CN207763210U (zh) 2017-12-26 2017-12-26 蜗舌、风道装置及空调室内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763210U true CN207763210U (zh) 2018-08-24

Family

ID=631849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859881.8U Active CN207763210U (zh) 2017-12-26 2017-12-26 蜗舌、风道装置及空调室内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76321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965896A (zh) * 2017-12-26 2018-04-27 海信(广东)空调有限公司 蜗舌、风道装置及空调室内机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965896A (zh) * 2017-12-26 2018-04-27 海信(广东)空调有限公司 蜗舌、风道装置及空调室内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928070A (zh) 挂式空调室内机
CN105627430A (zh) 分体壁挂式空调器
CN105674399A (zh) 一种混合出风空调室内机
CN106482193B (zh) 一种具有空调的吸油烟机
CN105674360A (zh) 油烟机
CN105115038A (zh) 一种空调混合出风室内机
CN105042698A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
CN206094309U (zh) 空调器室内机以及空调器
CN104864498A (zh) 一种壁挂式空调器
CN204404373U (zh) 空调室内机
WO2018045942A1 (zh) 一种出风装置及空调柜机
CN207763210U (zh) 蜗舌、风道装置及空调室内机
CN108488923A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及空调系统
CN109340915A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03697570A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出风结构及方式
WO2023246547A1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09459076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04266271A (zh) 空调器
CN208475458U (zh) 空调壁挂机
CN204141724U (zh) 空调器
CN107166514A (zh) 空调室内机
CN106482231A (zh) 一种混流空调
CN108488922A (zh) 空调壁挂机
CN107965896A (zh) 蜗舌、风道装置及空调室内机
CN203421825U (zh) 吸风式暖风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