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743310U - 二次电池 - Google Patents
二次电池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7743310U CN207743310U CN201820180785.9U CN201820180785U CN207743310U CN 207743310 U CN207743310 U CN 207743310U CN 201820180785 U CN201820180785 U CN 201820180785U CN 207743310 U CN207743310 U CN 20774331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econdary cell
- electrode terminal
- switching piece
- confluence
- compone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二次电池。二次电池包括:顶盖组件,包括顶盖片和设置于顶盖片的电极端子;电极组件,包括多个极耳;和转接片,该转接片设置为平板结构,其包括汇流部分和从所述汇流部分并行延伸出的多个分支部分,其中,所述汇流部分与所述电极端子对应连接,各所述分支部分与各所述极耳对应连接,每个所述分支部分包括熔断部,所述熔断部设置于所述分支部分靠近所述汇流部分的区域。该方案可以降低二次电池的温升,提高二次电池的安全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储能器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二次电池。
背景技术
二次电池中,通常利用转接片连接电极组件和设置于顶盖片的电极端子。转接片连接于二次电池的主回路中,其包括熔断部,当二次电池过充时,熔断部熔断以切断主回路,从而停止二次电池的过充状态。
然而,当二次电池正常工作时,熔断部也会由于电流通过而发热,这会导致二次电池内部的温升较高,降低二次电池的安全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二次电池,能够降低二次电池内部的温升,提高二次电池的安全性。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二次电池,包括:
顶盖组件,包括顶盖片和设置于顶盖片的电极端子;
电极组件,包括多个极耳;和
转接片,该转接片设置为平板结构,其包括汇流部分和从所述汇流部分并行延伸出的多个分支部分,
其中,所述汇流部分与所述电极端子对应连接,各所述分支部分与各所述极耳对应连接,每个所述分支部分包括熔断部,所述熔断部设置于所述分支部分靠近所述汇流部分的区域。
可选地,所述二次电池还包括分别与所述转接片和所述顶盖片接触的热传递部。
可选地,所述热传递部为设置于所述转接片的突出部分,所述突出部分朝所述顶盖片突出。
可选地,所述热传递部设置于所述汇流部分。
可选地,所述热传递部设置于所述汇流部分靠近所述熔断部的区域。
可选地,所述热传递部设置有多个,且围绕所述电极端子设置。
可选地,所述二次电池还包括焊接压片,所述转接片与所述极耳沿纵向分别设置于所述焊接压片的两侧,且三者焊接固定。
可选地,还包括绝缘保持件,所述绝缘保持件设置于所述熔断部。
可选地,所述电极组件设置有多个,所述电极端子包括极性不同的第一电极端子和第二电极端子,每相邻两个所述电极组件经由同一个所述转接片与所述第一电极端子连接。
可选地,各所述电极组件沿自身厚度方向叠置,且连接同一个所述转接片的两所述极耳沿自身厚度方向分别从所述电极组件远离彼此的一侧引出,并与各所述分支部分对应连接。
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二次电池,其中,转接片为平板结构,熔断部设置于分支部分,且靠近汇流部分的区域,由于汇流部分与电极端子连接,且连接面积较大,并且电极端子的一部分伸出顶盖片外,因此,在熔断部处产生的热可以经由汇流部分传递至电极端子,并可以由电极端子散发出去,从而控制二次电池的温升,降低着火等风险。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二次电池的分解视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二次电池中,第一转接片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二次电池顶盖组件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
1000-二次电池;
100-壳体;
200-顶盖组件;
202-顶盖片;
204-第一电极端子;
206-第二电极端子;
300-电极组件;
302-第一极耳;
304-第二极耳;
400-第一转接片;
402-汇流部分;
404-分支部分;
4040-熔断部;
406-热传递部;
600-第二转接片;
800-焊接压片;
900-绝缘保持件。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需要注意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描述的“上”、“下”、“左”、“右”等方位词是以附图所示的角度来进行描述的,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定。此外,在上下文中,还需要理解的是,当提到一个元件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时,其不仅能够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也可以通过中间元件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
此外,下文中的“横向”指的是长方形顶盖组件的长度方向,“纵向”指的是二次电池的高度方向。
请参考图1,图1示出了二次电池的分解视图。
二次电池1000包括壳体100、二次电池顶盖组件200(以下简称顶盖组件)、电极组件300以及绝缘膜(未示出)。其中,电极组件300和绝缘膜可以通过壳体100的开口被容纳在壳体100内,绝缘膜包裹电极组件300,壳体100的开口可以由顶盖组件200密封,顶盖组件200与壳体100的接触部分可以通过例如焊接彼此连接。
顶盖组件200包括顶盖片202和设置于顶盖片202的第一电极端子204和第二电极端子206,第一电极端子204和第二电极端子206中的一者用作正极端子,另一者用作负极端子。
电极组件300通过卷绕或层叠的方式制成,其包括第一极片、第二极片以及用于隔开第一极片和第二极片的隔板,这里,第一极片可以用作负极片,第二极片可以用作正极片,反之亦然。
第一极片和第二极片均包括活性物质涂覆部分和活性物质未涂覆部分,由于第一极片和第二极片所涂覆的活性物质的材料不同,使得第一极片和第二极片可以具有彼此不同的极性。
例如,第一极片设置为正极片时,正极片所涂覆的活性物质可以为磷酸铁锂、钴酸锂和锰酸锂等,第二极片设置为负极片时,负极片所涂覆的活性物质可以为碳或硅。第一极片的未涂覆部分形成第一极耳302,第二极片的未涂覆部分形成第二极耳304,第一极耳302和第二极耳304可以从电极组件300的顶部引出,但不仅限于此。
二次电池还包括第一转接片400和第二转接片600,第一转接片400和第二转接片600均由导电材料制成,第一极耳302被连接到第一转接片400,第二极耳304被连接到第二转接片600,以便实现第一转接片400和第二转接片600分别与第一极片和第二极片连接。第一电极端子204也被连接到第一转接片400,第二电极端子206被连接到第二转接片600。
请参考图2,图2示出了第一转接片的示意图。
第一转接片400设置为平板结构,其包括汇流部分402和从汇流部分402并行延伸出的多个分支部分404,其中,通过汇流部分402的电流等于通过各分支部分404的电流之和。平板结构的第一转接片400可以节省其在纵向所占用的空间,有利于提高二次电池的能量密度。
汇流部分402与第一电极端子204对应连接,各分支部分404与各第一极耳302对应连接。根据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电极组件300可以设置为多个,每个电极组件300的顶部均引出两个极性不同的第一极耳302和第二极耳304,各分支部分404可以与各第一极耳302一对一连接,从电极组件300中输出的电流可以通过各分支部分404汇集至汇流部分402,并通过第一电极端子204输送出去。
每个分支部分404包括熔断部4040,熔断部4040的过流面积小于各分支部分404的其它区域的过流面积。一种实施例,熔断部4040可以通过在分支部分404上开设通孔而形成。
根据以上的描述,一方面,当二次电池过充时,各熔断部4040在通过短路电流时积聚热并熔断,从而可以切断二次电池的主回路,停止二次电池的过充状态,提高安全性。
另一方面,当二次电池处于正常工况时,各分支部分404在熔断部4040处也会持续发热,这不利于二次电池的温升,为了控制温升,本申请将熔断部4040设置于分支部分404,且靠近汇流部分402的区域。前述中已知,汇流部分402与第一电极端子204连接,且为了满足过流能力的要求,两者的连接面积较大,并且第一电极端子204的一部分伸出顶盖片202外,因此,在熔断部4040处产生的热可以经由汇流部分402传递至第一电极端子204,并可以由第一电极端子204散发出去,从而控制二次电池的温升,降低着火等风险。
进一步,二次电池还可以包括分别与第一转接片400和顶盖片202接触的热传递部406,热传递部406作为第一转接片400与顶盖片202之间的桥接件,由于顶盖片202的大部分裸露于二次电池外部,因此可以加速熔断部4040处热量的散失,降低二次电池的温升。
请参考图3,图3示出了二次电池的剖视图。
在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热传递部406为设置于第一转接片400上的突出部分,突出部分朝顶盖片202的一侧突出,并与顶盖片202接触。突出部分可以通过冲压成型的方式形成于第一转接片400,但不仅限于此。突出部分结构简单,便于设置,且占用空间小。
可选择地,热传递部406还可以是由导热材料制成的独立构件,其不属于第一转接片400的一部分,该独立构件分别与顶盖片202和第一转接片400相接触以传导热量。
此外,本申请对热传递部406的数量不限,可以根据第一转接片400的具体结构选择设置。
示例性的,热传递部406可以设置为多个,且各热传递部406围绕第一电极端子204设置。一方面,多个热传递部406可以与顶盖片202形成多个接触面,以增大热交换的效率;另一方面,各热传递部406围绕第一电极端子204设置,可以借助第一电极端子204的裸露于顶盖片202的一部分快速散发热量,以改善散热效果。
请继续参考图2,由于汇流部分402比分支部分404具有更大的面积,因此,突出部分可以设置于汇流部分402,这样一来,第一转接片400与顶盖片202之间可以形成更大的接触面,以加强热传导的效果。当然,突出部分也可以设置于分支部分404。
为了缩短热传导的路径,还可以将热传递部406设置于汇流部分402靠近熔断部4040的区域。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分支部分404从汇流部分402的y方向(图2中与x方向垂直的方向)的两相对侧沿横向(图2中的x方向)延伸出来,热传递部406与熔断部4040沿横向排布,且热传递部406靠近汇流部分402与分支部分404的相接处。
由此可知,在熔断部4040处产生的热可以快速传导至热传递部406,并经由顶盖片202散失。
本申请中,第一转接片400与各第一极耳302可以采用超声波焊接。超声波焊接是利用高频振动波传递到两个需焊接的物体表面,在加压的情况下,使两个物体表面相互摩擦而形成分子层之间的熔合。
为了保证焊接的可靠性,二次电池还包括焊接压片800,第一转接片400与第一极耳302沿纵向(图2中的z方向)分别设置于焊接压片800的两侧,三者焊接固定。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转接片400与各第一极耳302的焊接方式不仅限于超声波焊接,例如,还可以采用激光焊接等。
请继续参考图2,二次电池还包括绝缘保持件900,绝缘保持件900设置于熔断部4040,绝缘保持件900一方面可以使得熔断后的各部分保持绝缘,避免出现熔断后再次导通的现象;另一方面,绝缘保持件900还可以使得熔断后的第一转接片400依然保持在原预设位置,不会因为熔断而发生位置偏斜,进而与其它导电件发生电接触。
一种实施例,绝缘保持件900包括包覆部分和插置于通孔内的支撑部分,包覆部分包覆在熔断部的外侧,支撑部分插置于通孔内,其中,包覆部分用于将熔断后的分支部分404保持在原来的预设位置,支撑部分用来将断开后的分支部分404隔开以保持绝缘。绝缘保持件900可以通过注塑的方式设置于第一转接片400。
需要指出的,熔断部4040通常设置于正极转接片,正极转接片为铝转接片,由于铝的熔点低于铜的熔点,使得正极转接片可以在通过短路电流时快速熔断。
本申请提供的二次电池可以包括多个电极组件300,各电极组件300沿自身厚度方向叠置,其中,每相邻两个电极组件可以经由同一个第一转接片400与第一电极端子204连接。此时,分支部分404可以设置为两个,两个分支部分404与两个电极组件300的两个第一极耳302一一对应连接。
第一转接片400被共用可以减少其配置数量,节约二次电池内部空间,以提高二次电池的能量密度。
进一步,为了便于与第一转接片400的连接,连接于同一个第一转接片400的两个电极组件300的第一极耳302还可以沿自身厚度方向(图1中的y方向)分别从远离彼此的一侧引出,这样一来,两个第一极耳302可以分别从各分支部分404的外侧绕至分支部分404的上方,并一一对应连接。两个电极组件300的第一极耳302远离彼此设置能够降低各自与其所连接的分支部分404的连接难度,且布局更加合理。
以上仅对第一转接片400的具体结构以及第一转接片400与第一电极端子204、第一极耳302的连接方式进行了描述,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第二转接片600可以参考第一转接片400选择设置,此处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
顶盖组件,包括顶盖片和设置于顶盖片的电极端子;
电极组件,包括多个极耳;和
转接片,该转接片设置为平板结构,其包括汇流部分和从所述汇流部分并行延伸出的多个分支部分,
其中,所述汇流部分与所述电极端子对应连接,各所述分支部分与各所述极耳对应连接,每个所述分支部分包括熔断部,所述熔断部设置于所述分支部分靠近所述汇流部分的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电池还包括分别与所述转接片和所述顶盖片接触的热传递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传递部为设置于所述转接片的突出部分,所述突出部分朝所述顶盖片突出。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传递部设置于所述汇流部分。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传递部设置于所述汇流部分靠近所述熔断部的区域。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传递部设置有多个,且围绕所述电极端子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电池还包括焊接压片,所述转接片与所述极耳沿纵向分别设置于所述焊接压片的两侧,且三者焊接固定。
8.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绝缘保持件,所述绝缘保持件设置于所述熔断部。
9.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组件设置有多个,所述电极端子包括极性不同的第一电极端子和第二电极端子,每相邻两个所述电极组件经由同一个所述转接片与所述第一电极端子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电极组件沿自身厚度方向叠置,且连接同一个所述转接片的两所述极耳沿自身厚度方向分别从所述电极组件远离彼此的一侧引出,并与各所述分支部分对应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0180785.9U CN207743310U (zh) | 2018-02-01 | 2018-02-01 | 二次电池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0180785.9U CN207743310U (zh) | 2018-02-01 | 2018-02-01 | 二次电池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7743310U true CN207743310U (zh) | 2018-08-17 |
Family
ID=631245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0180785.9U Active CN207743310U (zh) | 2018-02-01 | 2018-02-01 | 二次电池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7743310U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659481A (zh) * | 2018-12-24 | 2019-04-19 | 湖北金泉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电芯连接片、电池及组装方法 |
CN109830639A (zh) * | 2019-01-28 | 2019-05-31 | 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转接片、电池顶盖及电池 |
WO2023273390A1 (zh) * | 2021-06-30 | 2023-01-05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集流构件、电池单体、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
-
2018
- 2018-02-01 CN CN201820180785.9U patent/CN207743310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659481A (zh) * | 2018-12-24 | 2019-04-19 | 湖北金泉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电芯连接片、电池及组装方法 |
CN109659481B (zh) * | 2018-12-24 | 2022-04-12 | 湖北亿纬动力有限公司 | 一种电芯连接片、电池及组装方法 |
CN109830639A (zh) * | 2019-01-28 | 2019-05-31 | 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转接片、电池顶盖及电池 |
WO2023273390A1 (zh) * | 2021-06-30 | 2023-01-05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集流构件、电池单体、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2203248B1 (ko) | 배터리 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배터리 팩 | |
JP5355532B2 (ja) | 二次電池及びそれを利用した電池パック | |
KR101192077B1 (ko) | 이차 전지 및 그를 이용한 전지 팩 | |
JP5601739B2 (ja) | 高出力及び大容量のバッテリーパック | |
CN103035970B (zh) | 可再充电电池 | |
KR101310735B1 (ko) | 이차전지용 부품 및 그 제조 방법, 및 상기 부품을 사용하여 제조된 이차전지와 조립 이차전지 장치 | |
CN207743310U (zh) | 二次电池 | |
KR20040054128A (ko) | 파우치형 리튬 이차 전지 | |
KR20190064835A (ko) | 배터리 팩 | |
JP2009110832A (ja) | 角形電池及び電池パック | |
KR20070071245A (ko) | 이차전지 및 그 형성 방법 | |
CN108110381A (zh) | 电池模组及电动车 | |
KR100911004B1 (ko) | 전지부와 이를 채용한 리튬이차전지 | |
WO2021000781A1 (zh) | 二次电池 | |
KR20220036170A (ko) | 배터리 모듈 | |
KR20110087559A (ko) | 전극 조립체, 상기 전극 조립체를 제조하는 방법 및 상기 전극 조립체를 포함하는 이차전지 | |
CN209104206U (zh) | 电池模组 | |
KR102256103B1 (ko) | 배터리 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배터리 팩 | |
CN109314197A (zh) | 可再充电电池 | |
KR20210023506A (ko) | 전지 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지 팩 | |
KR20070108748A (ko) | 이차전지 | |
KR100646500B1 (ko) | 리튬 이차전지용 전극조립체 및 이를 이용한 리튬 이차전지 | |
KR101048225B1 (ko) | 고출력 전지용 단락 안전 장치 | |
CN111180798A (zh) | 电芯 | |
KR20030044512A (ko) | 이차전지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