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729885U - 一种近雪道0℃以上人工造雪与供热一体化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近雪道0℃以上人工造雪与供热一体化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729885U
CN207729885U CN201721797559.7U CN201721797559U CN207729885U CN 207729885 U CN207729885 U CN 207729885U CN 201721797559 U CN201721797559 U CN 201721797559U CN 207729885 U CN207729885 U CN 20772988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tificial snow
snow
making room
making
artifici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797559.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信荣
刘勇
王冠邦
郑秋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eking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Peking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eking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Peking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721797559.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72988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72988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72988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uildings Adapted To Withstand Abnormal External Influen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近雪道0℃以上人工造雪与供热一体化系统。本实用新型通过制冷系统人工打造局部低温环境,可不依赖于外界的环境条件,实现在0℃以上气候条件下的人工造雪,成雪的品质更高,并回收生产过程产生的废热用于供热,提高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实现节能环保;利用小型造雪机在有限空间内造雪,造雪室内采用纵深布局,造雪距离充分,适于在平地或山地雪道沿线附近布置,并设有出雪口,便于产出的雪向雪道运输;本实用新型采用两侧出风、顶部回风的气流组织方式,并设置了方向可调的出风导向叶片和水雾喷嘴,可根据实际运行需求调节水雾喷射方向和出风方向,使室内的流场、温度场和湿度场高效协同,有效利用冷能,降低运行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近雪道0℃以上人工造雪与供热一体化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人工造雪技术,具体涉及一种近雪道0℃以上人工造雪与供热一体化系统。
背景技术
传统人工造雪的主要设备是雪炮,经压缩机加压的空气和经泵加压的水在雪炮内由喷嘴喷出并充分混合,利用喷嘴和高压空气的雾化作用产生水雾,从而形成晶核以进一步结晶,为了促进晶核形成,常添加无机或有机的化学物质,如一种来自某细菌的蛋白质。接着小水滴和晶体混合后由雪炮射出,在降落至地面的过程中,水滴在空气中部分蒸发使之进一步冷却,最后在落地前形成雪花。雪花的质量可以由空气和水的配比调节来控制,但该方法仅适用于空气的湿球温度在-2℃以下,且温度越低,造雪的质和量都更高。
通过冷却装置对空气和水进行冷却,再由传统造雪炮在温湿条件可控的密闭环境中造雪的方法可不受外界环境的限制,实现任何时间、任何天气条件下的造雪,但该方法通过冷态的压缩气体(或液体)进行直接冷却,而生产压缩气体(或液体)的成本和能耗很大,而且该技术仍采用传统雪炮,导致造雪所需的密闭环境较大,内部空间的利用仍需进一步优化。
另一种实现任何环境温度下造雪的方法是利用制冰设备制取不同形式的冰屑或冰浆,再通过进一步的粉碎、压制加工成类似雪的状态,有4家外国公司利用该原理研制了0℃以上造雪设备,具体技术参数如下表,但这种方法同样存在能耗大的问题,而且制取的“雪”的品质不如传统雪炮,一般仅适用于雪道底层用雪。
由此可见,高品质的人工造雪是碎冰造雪所不能替代的,必须在可控的人工局部低温环境下利用自然降雪的原理造雪。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便于将产出的雪向雪道运输,在雪道沿线附近布置人工局部低温环境,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近雪道0℃以上人工造雪与供热一体化系统,采用纵深布局来布置造雪路径;为了节能降耗,节约运行成本,本实用新型也充分考虑人工局部低温环境内气流的合理组织和动态调节,采用高效、环保的制冷系统为人工局部低温环境提供冷量,并有效利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热。
本实用新型的近雪道0℃以上人工造雪与供热一体化系统包括:水雾喷嘴、造雪机、风机、蒸发器、格栅组、上挡板、下挡板、导向叶片、转轴、出雪口、造雪室、热回收装置、空气压缩机和水泵;其中,水雾喷嘴、造雪机、风机、蒸发器、格栅组、上挡板、下挡板、导向叶片、转轴和出雪口设置在造雪室内;热回收装置、空气压缩机和水泵设置在造雪室外;在造雪室内的顶壁沿长度方向位于中心轴的位置设置蒸发器,蒸发器的下表面为回风口,蒸发器沿造雪室宽度方向的两侧分别对着造雪室的两个侧壁的表面为出风口;在蒸发器两侧或一侧的出风口的下边缘设置竖直的格栅组,每一组格栅组的顶端和底端分别设置水平放置的上挡板和下挡板,每一组格栅组固定在上挡板和下挡板之间;每一组格栅组包括互相平行的内格栅和外格栅,分别朝向造雪室内和造雪室的侧壁,内格栅和外格栅相对应的位置开设有多排通风口;每一个上挡板沿造雪室宽度方向的一侧固定在蒸发器的同侧出风口的下边缘,上挡板与同侧造雪室的侧壁有距离;每一个下挡板沿造雪室宽度方向的一端固定在同侧造雪室的侧壁上;从而,蒸发器的出风口和外格栅与造雪室的侧壁之间,以及造雪室的顶壁与上挡板和下挡板之间,形成一个出风通道,在蒸发器的两侧出风口分别形成两个对称的出风通道,或在蒸发器的一侧出风口形成出风通道;在每一组格栅组中沿着格栅组的内格栅和外格栅之间的中心线设置多个竖直的转轴,分别固定在上挡板和下挡板之间;在每一个转轴上设置导向叶片,能够绕着转轴旋转;在造雪室侧壁的下挡板以下的位置开设出雪口;在造雪室内沿长度方向的一端设置造雪机,在造雪机的背面安装风机,在造雪机的正面安装多个水雾喷嘴,多个水雾喷嘴朝向造雪室内,并且每一个水雾喷嘴的喷射方向能够独立调节;造雪机通过管路连接至造雪室外的空气压缩机和水泵;蒸发器通过管路连接至造雪室外的热回收装置;造雪室设置在雪道旁边。
造雪室内部的空间为长方体,中心轴沿长度方向;造雪室的底壁和顶壁可根据场地地势为水平或倾斜。造雪室内的空间净空高度在4米以上;并且造雪室的墙体保温。造雪室的室内造雪温度在0℃以下。
进一步包括悬挂支架,造雪机通过悬挂支架安装在造雪室的顶壁,造雪机距离造雪室沿长度方向的一端墙体为0.5~2米。造雪机前的水雾喷嘴的高度在2米以上。
导向叶片与转轴平行,并能够绕转轴旋转,旋转角度能够由与格栅组平行的位置起旋转180°。
水雾喷嘴的喷射方向与造雪室的中心轴的夹角的调节范围为0~45°。
内格栅和外格栅上的通风口有多种形式,采用百叶窗形式,或者小圆孔排布阵列。
进一步,多个造雪室串联布置在雪道旁,造雪室的长度方向与雪道走向一致,相邻的造雪室之间的墙体拆除,连接成一体,形成多个造雪室级联的系统。多个造雪室也可单独布置在雪道旁,造雪室的长度方向可与雪道走向呈0~90°的夹角。
雪道仅在造雪室的一侧时,造雪室内仅有靠雪道一侧设置格栅组、导向叶片、转轴、出雪口、上挡板和下挡板。如果雪道在造雪室的两侧时,造雪室内两侧均设置格栅组、导向叶片、转轴、出雪口、上挡板和下挡板,形成对称的出风通道。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通过制冷系统人工打造局部低温环境,可不依赖于外界的环境条件,实现在0℃以上气候条件下的人工造雪,成雪的品质更高,并回收生产过程产生的废热用于供热,提高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实现节能环保;利用小型造雪机在有限空间内造雪,造雪室内采用纵深布局,造雪距离充分,适于在平地或山地雪道沿线附近布置,并设有出雪口,便于产出的雪向雪道运输;本实用新型采用两侧出风、顶部回风的气流组织方式,并设置了方向可调的出风导向叶片和水雾喷嘴,可根据实际运行需求调节水雾喷射方向和出风方向,使室内的流场、温度场和湿度场高效协同,有效利用冷能,降低运行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近雪道0℃以上人工造雪与供热一体化系统的侧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近雪道0℃以上人工造雪与供热一体化系统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近雪道0℃以上人工造雪与供热一体化系统的正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在本实施例中,造雪室内两侧均设置格栅组、导向叶片、转轴、出雪口、上挡板和下挡板,形成对称的出风通道。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近雪道0℃以上人工造雪与供热一体化系统包括:水雾喷嘴1、造雪机2、风机3、悬挂支架4、蒸发器5、两组格栅组8、上挡板17、下挡板18、导向叶片9、转轴10、出雪口11、造雪室12、热回收装置14、空气压缩机15和水泵16;其中,造雪室12的内部空间为长方体,底壁13和顶壁可根据场地地势为水平或倾斜;水雾喷嘴1、造雪机2、风机3、蒸发器5、格栅组8、导向叶片9、转轴10和出雪口11设置在造雪室12内;热回收装置14、空气压缩机15和水泵16设置在造雪室12外;在造雪室12内的顶壁沿长度方向位于中心轴的位置设置蒸发器5,蒸发器5的下表面为回风口6,蒸发器5沿造雪室12宽度方向的两侧分别对着造雪室12的两个侧壁的表面为出风口7;在蒸发器5沿造雪室12两侧出风口的下边缘分别设置竖直的格栅组8,每一组格栅组8的顶端和底端分别设置水平放置的上挡板17和下挡板18,每一组格栅组8固定在上挡板17和下挡板18之间;每一组格栅组8包括互相平行的内格栅和外格栅,分别朝向造雪室12内和造雪室12的侧壁,内格栅和外格栅相对应的位置开设有多排通风口;每一个上挡板17沿造雪室12宽度方向的一端固定在蒸发器5的同侧出风口7的下边缘,上挡板与同侧造雪室12的侧壁有距离;每一个下挡板18沿造雪室12宽度方向的一端固定在同侧造雪室12的侧壁上;从而,蒸发器5的出风口7和外格栅与造雪室12的侧壁之间,以及造雪室12的顶壁与上挡板17和下挡板18之间,形成一个出风通道,在蒸发器5的两侧出风口7分别形成两个对称的出风通道;在每一组格栅组8中沿着格栅组8的内格栅和外格栅之间的中心线设置多个竖直的转轴10,分别固定在上挡板17和下挡板18之间;在每一个转轴10上设置导向叶片9,能够绕着转轴10旋转;在造雪室12两个侧壁的下挡板18以下的位置开设出雪口11;在造雪室12内沿长度方向的一端设置造雪机2,造雪机通过悬挂支架4安装在造雪室12的顶壁,在造雪机2的背面安装风机3,在造雪机2的正面安装多个水雾喷嘴1,多个水雾喷嘴1朝向造雪室12内,并且水雾喷嘴1的喷射方向能够调节;造雪机2同过管路连接至造雪室12外的空气压缩机15和水泵16;蒸发器5通过管路连接至造雪室12外的热回收装置14;造雪室12设置在雪道旁边。
通过调整格栅组8内导向叶片9的旋转角度,以及多个水雾喷嘴1分别朝向两侧的格栅组8的喷射方向,使得两侧导向叶片9的方向分别与朝向同侧的水雾喷嘴1的喷射方向平行,从而经格栅组8返回造雪室12内降温后的空气迎着水雾的喷射方向,使水雾和冷空气之间充分换热,水雾在造雪室12内的造雪温度下凝结为雪花,落到底壁13上,从出雪口11运出至雪道上。
本实施例的近雪道0℃以上人工造雪与供热一体化系统的操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造雪准备阶段:
造雪室内的高温空气经回风口进入蒸发器与来自热回收装置的低温循环工质换热降温,换热后的循环工质通过管路流至热回收装置并向冷空气或冷水放热降温,再通过另一管路流回至蒸发器中,如此循环,降温后的空气经蒸发器两侧或一侧的出风口进入出风通道,经格栅组的通风口再返回造雪室内,从而使造雪室内的温度降低至0℃以下的造雪温度,在热回收装置中被加热后的空气或水用于供热;
2)造雪阶段:
a)造雪室内或造雪室外的空气经管路流至空气压缩机,经空气压缩机加压后的空气经另一管路流至造雪机;从水源经管路向水泵供水,经水泵加压的水经另一管路流至造雪机,水和空气在造雪机中充分混合,并经水雾喷嘴射出;
b)在风机的出风的带动下水雾喷射至造雪室内;
c)同时,造雪室内的高温空气经回风口进入蒸发器与来自热回收装置的低温循环工质换热降温,换热后的循环工质通过管路流至热回收装置并向冷空气或冷水放热降温,再通过另一管路流回至蒸发器中,如此循环,降温后的空气经蒸发器两侧或一侧的出风口进入出风通道,经格栅组的通风口并由导向叶片控制空气的流动方向流入造雪室内,以维持造雪室内的造雪温度,在热回收装置中被加热后的空气或水用于供热;
d)通过调整格栅组内导向叶片的旋转角度,以及水雾喷嘴的喷射方向,使得导向叶片的方向与水雾喷嘴的喷射方向平行,从而经格栅组返回造雪室内的降温后的空气迎着水雾的喷射方向,使水雾与冷空气之间充分换热;
e)水雾在造雪室内的造雪温度下凝结为雪花,最终落至造雪室的底壁,成雪经出雪口从造雪室内运至近旁的雪道上。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公布实施例的目的在于帮助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及所附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范围内,各种替换和修改都是可能的。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应局限于实施例所公开的内容,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以权利要求书界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近雪道0℃以上人工造雪与供热一体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人工造雪与供热一体化系统包括:水雾喷嘴、造雪机、风机、蒸发器、格栅组、上挡板、下挡板、导向叶片、转轴、出雪口、造雪室、热回收装置、空气压缩机和水泵;其中,所述水雾喷嘴、造雪机、风机、蒸发器、格栅组、上挡板、下挡板、导向叶片、转轴和出雪口设置在造雪室内;所述热回收装置、空气压缩机和水泵设置在造雪室外;在造雪室内的顶壁沿长度方向位于中心轴的位置设置蒸发器,所述蒸发器的下表面为回风口,蒸发器沿造雪室宽度方向的两侧分别对着造雪室的两个侧壁的表面为出风口;在蒸发器两侧或一侧的出风口的下边缘设置竖直的格栅组,每一组格栅组的顶端和底端分别设置水平放置的上挡板和下挡板,每一组格栅组固定在上挡板和下挡板之间;所述每一组格栅组包括互相平行的内格栅和外格栅,分别朝向造雪室内和造雪室的侧壁,内格栅和外格栅相对应的位置开设有多排通风口;每一个上挡板沿造雪室宽度方向的一侧固定在蒸发器的同侧出风口的下边缘,上挡板与同侧造雪室的侧壁有距离;每一个下挡板沿造雪室宽度方向的一端固定在同侧造雪室的侧壁上;从而,蒸发器的出风口和外格栅与造雪室的侧壁之间,以及造雪室的顶壁与上挡板和下挡板之间,形成一个出风通道,在蒸发器的两侧出风口分别形成两个对称的出风通道,或在蒸发器的一侧出风口形成出风通道;在每一组格栅组中沿着格栅组的内格栅和外格栅之间的中心线设置多个竖直的转轴,分别固定在上挡板和下挡板之间;在每一个转轴上设置导向叶片,能够绕着转轴旋转;在造雪室侧壁的下挡板以下的位置开设出雪口;在造雪室内沿长度方向的一端设置造雪机,在造雪机的背面安装风机,在造雪机的正面安装多个水雾喷嘴,多个水雾喷嘴朝向造雪室内,并且每一个水雾喷嘴的喷射方向能够独立调节;所述造雪机通过管路连接至造雪室外的空气压缩机和水泵;所述蒸发器通过管路连接至造雪室外的热回收装置;所述造雪室设置在雪道旁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造雪与供热一体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造雪室内部的空间为长方体,中心轴沿长度方向;造雪室的底壁和顶壁根据场地地势为水平或倾斜。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造雪与供热一体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造雪室内的空间净空高度在4米以上;并且造雪室的墙体保温。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造雪与供热一体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人工造雪与供热一体化系统进一步包括悬挂支架,造雪机通过悬挂支架安装在造雪室的顶壁,造雪机距离造雪室沿长度方向的一端墙体为0.5~2米。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造雪与供热一体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造雪机前的水雾喷嘴的高度在2米以上。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造雪与供热一体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叶片与转轴平行,并能够绕转轴旋转,旋转角度能够由与格栅组平行的位置起旋转180°。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造雪与供热一体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雾喷嘴的喷射方向与造雪室的中心轴的夹角的调节范围为0~45°。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造雪与供热一体化系统,其特征在于,多个造雪室串联布置在雪道旁,造雪室的长度方向与雪道走向一致,相邻的造雪室之间的墙体拆除,连接成一体,形成多个造雪室级联的系统;或者,多个造雪室单独布置在雪道旁,造雪室的长度方向可与雪道走向呈0~90°的夹角。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造雪与供热一体化系统,其特征在于,在造雪室的两侧均设置格栅组、导向叶片、转轴、出雪口、上挡板和下挡板,两侧形成对称的出风通道;或者,造雪室内仅有靠雪道一侧设置格栅组、导向叶片、转轴、出雪口、上挡板和下挡板,在一侧形成出风通道。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造雪与供热一体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格栅和外格栅上的通风口采用百叶窗形式,或者小圆孔排布阵列。
CN201721797559.7U 2017-12-20 2017-12-20 一种近雪道0℃以上人工造雪与供热一体化系统 Active CN20772988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797559.7U CN207729885U (zh) 2017-12-20 2017-12-20 一种近雪道0℃以上人工造雪与供热一体化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797559.7U CN207729885U (zh) 2017-12-20 2017-12-20 一种近雪道0℃以上人工造雪与供热一体化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729885U true CN207729885U (zh) 2018-08-14

Family

ID=630855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797559.7U Active CN207729885U (zh) 2017-12-20 2017-12-20 一种近雪道0℃以上人工造雪与供热一体化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72988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829232A (zh) * 2019-04-22 2020-10-27 北京洋晟冰雪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室内造雪系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829232A (zh) * 2019-04-22 2020-10-27 北京洋晟冰雪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室内造雪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481475U (zh) 模块化制冷设备
CN102353112B (zh) 填料式再循环紧凑型蒸发冷却空调机组
CN105485800A (zh) 数据中心用自然冷却-机械制冷一体化空调系统
CN102052812B (zh) 空气冷凝复合蒸发式制取流态冰的方法及装置
CN203628897U (zh) 热管间接与直接膨胀式空气冷却器复合式冷热空调机组
CN102425822A (zh) 新风空调
CN102937312B (zh) 一种可全年运行的间接蒸发冷水机组的防冻方法及机组
CN110191619A (zh) 适用于数据中心间接蒸发自然冷却的模块化送风空调系统
CN103604180B (zh) 一体化冬夏两用蒸发冷却与机械制冷联合空调机组
CN107314587A (zh) 一种0℃以上人工造雪系统及其造雪方法
CN207729885U (zh) 一种近雪道0℃以上人工造雪与供热一体化系统
CN108168173A (zh) 近雪道0℃以上人工造雪与供热一体化系统及其操作方法
CN202284834U (zh) 再循环紧凑型复合蒸发冷却空调机组
CN212454513U (zh) 矿井全通风井下降温及井筒保温系统
CN205593128U (zh) 一种用于室内滑雪场的高效供能系统
CN111156751A (zh) 一种高温型组合式自动飘雪方法
JP2015218931A (ja) 熱交換器の補助冷却装置
CN208765144U (zh) 一种空调
CN110636744A (zh) 一种数据中心用闭式蒸发冷却冷水系统
CN202033206U (zh) 利用蒸发冷却的新风热回收实验装置
WO2022062954A1 (zh) 立体分布式液体雾化换热器及控制方法和制冷系统、空调
CN201191051Y (zh) 一种再循环管式露点蒸发冷却空调机组
CN109373483A (zh) 一种节能冷气机
CN206257759U (zh) 博物馆降温加湿用空调系统
CN210050935U (zh) 闪蒸式空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