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720526U - 单板组件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单板组件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720526U
CN207720526U CN201721463100.3U CN201721463100U CN207720526U CN 207720526 U CN207720526 U CN 207720526U CN 201721463100 U CN201721463100 U CN 201721463100U CN 207720526 U CN207720526 U CN 20772052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ble terminal
limit body
plate component
printed circuit
circuit boar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463100.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毛永海
唐银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Fusion Digital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463100.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720526U/zh
Priority to PCT/CN2018/090623 priority patent/WO2019085483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72052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72052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39Additional means for holding or locking coupling par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e.g. separate keylock, retainer strap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00Printed circuits
    • H05K1/18Printed circuit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non-printed electric component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02Arrangements of circuit components or wiring on supporting structu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单板组件及电子设备,属于电子元器件领域。该单板组件包括:设置有线缆端子的线缆、设置有连接器的中央处理器、以及,夹持片、散热器、印制电路板、支架、固定件;中央处理器通过夹持片安装于散热器的基板上;支架安装于印制电路板上;支架与散热器连接,中央处理器插入印制电路板内;线缆端子与连接器适配插接;固定件设置在夹持片或基板上,用于固定线缆端子。该单板组件可避免线缆端子在插入连接器时经过印制电路板,避免了撞件事件的发生,使得印制电路板上无须设置禁布器件区域,增加了可布器件的区域面积。并且,避免了在中央处理器固定在印制电路板之前安装线缆,增加了可操作空间。

Description

单板组件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元器件领域,特别涉及单板组件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单板组件是电子设备的核心部件,包括中央处理器(CPU,Central ProcessingUnit)、印制电路板(PCB,Printed Circuit Board)、散热器,其中,中央处理器通过夹持片安装到散热器的基板上,支架安装于印制电路板上,散热器与支架连接,中央处理器插入印制电路板相应的插槽内。中央处理器上设置有连接器来与引出线缆的线缆端子插接,以实现信号传输。为了确保插接稳定可靠,防止线缆端子退出,有必要对线缆端子进行固定。
相关技术中,在支架上设置用于卡紧线缆端子的固定件,应用时,首先将中央处理器、印制电路板和散热器装配在一起,然后将线缆端子与中央处理器的连接器插接,此时,支架上的固定件将与线缆端子卡接,对其实现固定。
设计人发现相关技术至少存在以下问题:
线缆端子在插入连接器时须经过印制电路板,为了避免撞件,要求印制电路板上与该插入行程相对的区域禁止布置器件,这导致印制电路板上可布器件的面积减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单板组件及电子设备,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单板组件,所述单板组件包括:设置有线缆端子的线缆、设置有连接器的中央处理器、以及,夹持片、散热器、印制电路板、支架;
所述中央处理器通过所述夹持片安装于所述散热器的基板上;
所述支架安装于所述印制电路板上;
所述支架与所述散热器连接,所述中央处理器插入所述印制电路板内;
所述线缆端子与所述连接器适配插接;
所述单板组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夹持片或所述基板上的固定件,所述固定件用于固定所述线缆端子。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固定件包括:设置在所述夹持片或所述基板上的导向段;
与所述导向段连接的固定段,用于固定所述线缆端子。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固定段包括:一端与所述导向段固定连接的两个相对的夹持体,两个所述夹持体之间形成用于夹持所述线缆端子的夹持槽;
设置在所述夹持体上的第一限位体;
所述单板组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线缆端子上的第二限位体;
所述第一限位体与所述第二限位体相互配合,以对所述线缆端子形成限位。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限位体为设置在所述夹持体上表面的弹性限位槽;
所述第二限位体为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线缆端子上表面的双扭簧;
当所述双扭簧转动时,所述双扭簧以预设的预紧力卡入所述弹性限位槽内。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限位体和所述第二限位体中的一个为公扣件,另一个为与所述公扣件适配扣接的母扣件;
所述第一限位体设置在所述夹持体自由端;
所述第二限位体设置在所述线缆端子侧壁上。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限位体为:与所述夹持体的外侧壁连接的弹性环;
所述第二限位体为与所述线缆端子的侧壁垂直连接的限位块;
所述弹性环在拉伸状态下可套设在所述限位块上。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两个所述夹持体的内侧壁上设置有定位块;
所述线缆端子的侧壁上沿轴向方向设置有与所述定位块相适配的轨道槽。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固定段包括:与所述导向段可转动连接的压体;
设置在所述压体下端的第三限位体;
所述单板组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线缆端子上表面的第四限位体;
所述第三限位体与所述第四限位体相互配合,以对所述线缆端子形成限位。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三限位体设置成拉板;
所述第四限位体设置成与所述拉板相抵的板体。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三限位体设置成压板;
所述第四限位体设置成与所述压板相适配的开槽。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夹持片上设置有安放槽;
所述中央处理器容纳于所述安放槽内;
所述支架、所述夹持片、所述散热器的基板通过可拆卸的紧固件连接成一体。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支架包括:背板和衬板;
所述衬板上设置有用于穿过所述中央处理器的过孔;
所述背板与所述印制电路板的下板面贴合,用于封堵所述插槽的下端口;
所述衬板的下板面与所述印制电路板的上板面贴合,上板面与所述夹持片的下端面贴合。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衬板的上板面上设置有弹性层。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支架、所述印制电路板、所述夹持片、所述散热器的基板通过紧固螺钉连接成一体。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第一方面提及的任一种单板组件。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单板组件,可在中央处理器插入印制电路板的插槽之前,将线缆端子与中央处理器的连接器插接,同时利用设置在夹持片或者基板上的固定件来固定线缆端子,以确保插接稳定可靠,防止线缆端子退出。待线缆端子插接完毕后,再将支架与基板连接,以使中央处理器插入印制电路板的插槽内。如此设置,可避免线缆端子在插入连接器时经过印制电路板,进而避免了撞件事件的发生,使得印制电路板上无须再设置与线缆端子插入行程相对的禁止布置器件的区域,增加了印制电路板上可布器件的区域面积。并且,基于将固定件设置在夹持片或者基板上,避免了在中央处理器固定在印制电路板之前安装线缆,增加了可操作空间,利于提升线缆的安装便利性和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单板组件的爆炸图;
图2-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线缆端子未插接状态下,单板组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线缆端子插接状态下,单板组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固定件的第一类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设置有如图2-1所示固定件的夹持片与线缆端子的组合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弹性限位槽结构的第一限位体与双扭簧结构的第二限位体之间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图4所示夹持片的局部放大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固定件的再一类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固定件的又一类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分别表示:
1-线缆,11-线缆端子,12-第二限位体,13-第四限位体,
2-中央处理器,21-连接器,
3-夹持片,31-安放槽,
4-散热器,41-基板,
5-印制电路板,51-插槽,
6-支架,61-背板,62-衬板,621-过孔,
7-固定件,71-导向段,72-固定段,
721-夹持体,7211-夹持段,722-第一限位体,723-定位块,724-压体,725-第三限位体。
具体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用的所有技术术语均具有与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的含义。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单板组件,如附图1所示,该单板组件包括:设置有线缆端子11的线缆1、设置有连接器21的中央处理器2、以及,夹持片3、散热器4、印制电路板5、支架6。
其中,中央处理器2通过夹持片3安装于散热器4的基板41上;支架6安装于印制电路板5上;支架6与散热器4连接,中央处理器2插入印制电路板5内;线缆端子11与连接器21适配插接。
进一步地,该单板组件还包括设置在夹持片3或基板41上的固定件7,用于固定线缆端子11。其中,图1示出了固定件7设置在夹持片3上。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单板组件,可在中央处理器2插入印制电路板5上之前,将线缆端子11与中央处理器2的连接器21插接,同时利用设置在夹持片3或者基板41上的固定件7来固定线缆端子11,以确保插接稳定可靠,防止线缆端子11退出。待线缆端子11插接完毕后,再将支架6与基板41连接,以使中央处理器2插入印制电路板5上。如此设置,可避免线缆端子11在插入连接器21时经过印制电路板5,进而避免了撞件事件的发生,使得印制电路板5上无须再设置与线缆端子11插入行程相对的禁止布置器件的区域,增加了印制电路板5上可布器件的区域面积。并且,基于将固定件7设置在夹持片3或者基板41上,避免了在中央处理器2固定在印制电路板5之前安装线缆1,增加了可操作空间,利于提升线缆1的安装便利性和可靠性。
作为一种示例,针对如何实现上述的中央处理器2插入印制电路板5内,可以在印制电路板5上设置有与中央处理器2适配插接的插槽51,其中,插槽51内设置有多个针脚,同时,中央处理器2上设置有多个与针脚相对应的针脚插孔,通过将中央处理器2插入插槽51内,使插槽51内的针脚与中央处理器2上的针脚插孔适配插接,即可实现中央处理器2与印制电路板5的电性连接,使两者之间信号导通。
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智能技术行业,对于海量数据的传输和处理速度、存储能力和高性能计算能力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受此影响,印制电路板5上的器件布局越来越密,且功耗越来越高,毫厘之间的布局差异都会影响到计算效果,所以,增加印制电路板5上的可布器件面积十分重要。
以固定件7设置在夹持片3上为例来说明线缆端子11的安装过程,如附图2-1所示,中央处理器2通过夹持片3安装至散热器4的基板41上,其中,固定件7设置在夹持片3的端部,随后,如附图2-2所示,将线缆端子11与中央处理器2的连接器插接,并通过固定件7固定,形成整体即可。随后,将该整体与印制电路板5通过支架6装配在一起,即可形成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期望的单板组件。可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将用于固定线缆端子11的固定件7设置在夹持片3或基板41上,改变了线缆端子11的安装顺序,进而有效增加了印制电路板5上可布器件的区域面积,对于在印制电路板5上实现更高密度高功耗的布局,提升电子设备的规格,提升产品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固定件7来固定线缆端子11,直接影响线缆端子11与中央处理器2是否连接紧固,由于线缆端子11插入中央处理器2的连接后,其位置是确定的,这就要求固定件7的位置须与线缆端子11相适配,以实现对线缆端子11的有效固定。基于此,可以使固定件7包括:设置在夹持片3或基板41上的导向段71;与导向段71连接的固定段72,用于固定线缆端子11。其中,图3给出了导向段71设置在夹持片3上的安装示例。
通过设置导向段71,其可以根据线缆端子11与夹持片3或者基板41的相对位置进行设定,以将与其连接的固定段72稳定于期望的位置处,从而确保固定段72能够有效固定线缆端子11。
举例来说,当散热器4在上,夹持片3在下,而中央处理器2位于两者之间时,可以使设置在基板41上的导向段71设置成使固定段72向下来与线缆端子11对应,或者,可以使设置在夹持片3上的导向段71设置成使固定段72向上来与线缆端子的11对应。通过以上,其最终目的是使固定段72能够与插入中央处理器2的连接器21的线缆端子11相对应。
为了提高固定件7的强度,在一种示例中,导向段71和固定段72可以一体成型,并且,导向段71可以设置在夹持片3或基板41与连接器21对应的端部,而固定段72可以延伸至夹持片3或者基板41外部。
在基于该单板组件中各部件结构及连接关系的基础上,为了确保固定件7的固定效果,以下就固定件7的结构给出示例说明:
(1)作为一种示例
如附图2-1及附图4所示,该固定段72包括:一端与导向段71固定连接的两个相对的夹持体721,两个夹持体721之间形成用于夹持线缆端子11的夹持槽;
设置在夹持体721上的第一限位体722;
该单板组件还包括:设置在线缆端子11上的第二限位体12;
第一限位体722与第二限位体12相互配合,以对线缆端子11形成限位。
当线缆端子11与中央处理器2的连接器21插接时,其同时能够至少部分地进入两个夹持体721之间的夹持槽内,以实现定位,防止出现不必要的位移。通过操作线缆端子11上的第二限位体12,使其与夹持体721上的第一限位体722相互配合,来对插接后的线缆端子11进行限位,实现对线缆端子11的固定,防止线缆端子11退出连接器21,确保固定效果。当需要解除固定时,使第一限位体722与第二限位体12解除配合即可。
其中,导向段71可以为设置在夹持片3或基板41上的一体式结构,使两个夹持体721的一端分别与该导向段71相对的两个连接点固定连接即可,或者,导向段72也可以为设置在夹持片3或基板41上的分体式结构,例如,其可以设置成包括相对的两个导向段部分,使两个夹持体721的一端分别与一个导向段部分固定连接即可。对于上述的固定连接,可以使导向段71与夹持体721一体成型来实现,或者,也可以通过焊接等方式来实现。
上述夹持体721可以设置成沿线缆端子11轴向方向的杆体或者板体结构,只要能够分别与线缆端子11的两个侧壁相抵,使形成的夹持槽对线缆端子11有效夹持即可。
在上述的第一种示例的基础上,针对第一限位体722与第二限位体12之间如何进行相互配合,以实现对线缆端子11的限位,以下再给出更具体的示例:
(1.1)如附图2-1及附图4所示,该第一限位体722为设置在夹持体721上表面的弹性限位槽;
第二限位体12为可转动地设置在线缆端子11上表面的双扭簧;
当双扭簧转动时,双扭簧以预设的预紧力卡入弹性限位槽内。
当线缆端子11与中央处理器2的连接器21插接后,通过转动线缆端子11上表面的双扭簧,使双扭簧形成用于下压线缆端子11的预紧力,并且在该预紧力形成后卡入设置在夹持体721上的弹性限位槽内,从而将线缆端子11固定于夹持体721上,实现固定件7对线缆端子11的固定。当解除固定件7对线缆端子11的固定时,只需反向转动双扭簧,使其从弹性限位槽内退出即可。
通过设置将限位槽设置成具有弹性,对于双扭簧向其内卡入或者由其内退出提供了可行性。该弹性限位槽可以通过在夹持体721上表面上设置一弹性体,并在其上开设该限位槽获得,或者,也可以通过使夹持体721整体设置成弹性体,并在其上开设该限位槽获得。并且,当夹持体721整体为弹性体时,还利于提高夹持槽对线缆端子11的夹持力度。上述弹性体的材质可以为本领域常见的硬质高弹塑胶、硬质高弹橡胶等。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当双扭簧下压线缆端子11时,其形成的预紧力并不足以使线缆端子11向下移位,只需防止双扭簧卡入弹性限位槽内不会自动退出即可,如此可确保在不影响线缆端子11与连接器21插接效果下,对线缆端子11实现有效固定。
具体地,对于双扭簧的设置,以下给出示例性说明: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双扭簧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簧体,并且,两个簧体相对的端部均设置有短边,两个簧体的另一端共用一个框体状长边。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双扭簧的短边包括:顺次连接的过渡段和横向段,两个簧体的横向段与设置于线缆端子11上表面的固定块可转动连接,以使簧体绕着设置在线缆端子11上表面的弹簧槽内转动。同时,该框体状长边包括:与两个簧体直接相连的两个过渡段、一端与过渡段垂直相连的两个横向段、两端分别与两个横向段的另一端垂直相连的方形框体段。
应用时,双扭簧的短边绕着线缆端子11上的固定块转动,驱使其簧体转动至弹簧槽内实现限位,在此过程中,如附图5所示,双扭簧,即第二限位体12的长边的两个横向段可以卡入夹持体721上表面的弹性限位槽内,即卡入第一限位体722内,三者配合,使双扭簧形成一定的预紧力,从而卡紧在弹性限位槽内。
(1.2)该第一限位体722和第二限位体12中的一个为公扣件,另一个为与公扣件相适配的母扣件;
第一限位体722设置在夹持体721自由端;
第二限位体12设置在线缆端子11侧壁上。
可以理解的是,可以将第一限位体722设置成公扣件,相应地,将第二限位体12设置成与其相适配的母扣件。或者,也可以将第一限位体722设置成母扣件,相应地,将第二限位体12设置成与其相适配的公扣件。
通过将第一限位体722设置在夹持体721自由端,同时将第二限位体12设置在线缆端子11侧壁上,以确保当线缆端子11与中央处理器2的连接器21插接后,第一限位体722与第二限位体12适配扣接。
以将第一限位体722设置成公扣件,第二限位体12设置成母扣件举例来说,当线缆端子11与中央处理器2的连接器21插接后,两个夹持体721将分别与线缆端子11的侧壁相抵,即,夹持体721自由端的公扣件也位于线缆端子11的侧壁处,由于线缆端子11的侧壁上设置与公扣件适配扣接的母扣件,通过公扣件与母扣件的适配扣接,即可使线缆端子11固定于夹持体721上,进而实现固定件7对线缆端子11的固定。当需要解除固定件7对线缆端子11的固定时,只需用力向外拉线缆端子11,即可使公扣件与母扣件分离。
公扣件和母扣件可以采用常见的衣物用公、母纽扣结构,并且材质可以为绝缘材质。
(1.3)该第一限位体722为:与夹持体721的外侧壁连接的弹性环;
第二限位体12为与线缆端子11的侧壁垂直连接的限位块;
弹性环在拉伸状态下可套设在限位块上。
当线缆端子11与中央处理器2的连接器21插接后,两个夹持体721将分别与线缆端子11的侧壁相抵,通过在夹持体721的外侧壁上设置弹性环,使其拉伸后套设在线缆端子11的限位块上,基于其弹性,能够朝中央处理器2的方向拉紧线缆端子11,以将线缆端子11固定于夹持体721上,进而实现固定件7对线缆端子11的固定。
可以理解的是,该弹性环在释放状态下将距离限位块一定距离,当对其拉伸使其具有一定弹力后,该弹性环可以套设于限位块上,由于该弹力将驱使弹性环回缩,这就确保了弹性环拉紧限位块,进而使线缆端子11稳定地固定于夹持体721上。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限位块与线缆端子11的侧壁垂直连接,来为弹性环对其进行拉紧提供可行性。其中,限位块可以设置成圆柱体状、棱柱体状、或者其他适合的结构。并且,为了确保弹性环稳定地套设于限位块上,可以在限位块上设置一圈凹槽,用于容纳该弹性环,或者也可以在限位块的自由端设置一挡板,防止弹性环由限位块上退出。
该弹性环可以设置成整体环状结构或者设置成端部具有环体的结构,只要能够实现其能够套设于限位块上即可。另外,为了避免该弹性环影响线缆端子11的插接操作,可以使该弹性环与夹持体721的外侧壁可转动连接,如此可以根据实际环境调节弹性环的位置。
基于上述多种示例的基础上,线缆端子11经夹持槽后与中央处理器2的连接器21插接,为了提高插接效率,如附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使两个夹持体721的内侧壁上设置有定位块723;如附图2-1所示,线缆端子11的侧壁上沿轴向方向设置有与定位块723相适配的轨道槽。如此设置,线缆端子11在进入夹持槽后,夹持体721内侧壁上的定位块723将进入轨道槽内,使线缆端子11沿着定位块723前行至与连接器21插接,从而实现准确可靠地插接,显著提高了插接速度。
其中,该轨道槽沿轴向设置在线缆端子11的侧壁上,该轨道槽的起始端延伸至线缆端子11的插接端,该轨道槽的终止端的位置只要可以满足可以不影响线缆端子11与连接器21插接即可。举例来说,当线缆端子11与连接器21插接后,可以使定位块723恰好位于轨道槽的终止端处。
为了使线缆端子11沿轨道槽的行走更加顺畅,可以使该定位块723设置成圆柱体结构,相应地,使轨道槽设置成与定位块723相适配的圆弧形槽体结构。
进一步地,当固定件7设置在夹持片3上时,如附图4所示,还可以在两个夹持体721的上部竖直设置两个相对的夹持段7211,以进一步实现对线缆端子11的稳定限位,防止其退出。该夹持段7211也可以采用弹性材质获得。
(2)作为另一种示例
如附图7和附图8所示,该固定段72包括:与导向段71可转动连接的压体724;
设置在压体724下端的第三限位体725;
该单板组件还包括:设置在线缆端子11上表面的第四限位体13;
第三限位体725与第四限位体13相互配合,以对线缆端子11形成限位。
当线缆端子11与中央处理器2的连接器21插接后,转动压体724,使压体724下端设置的第三限位体725与设置在线缆端子11上表面的第四限位体13相配合,来对插接后的线缆端子11进行限位,防止线缆端子11退出连接器21,确保固定效果。当需要解除固定时,只需反向转动压体724,使第三限位体725与第四限位体13解除配合即可。
其中,压体724不仅可以设置成板状,也可以设置成框体状,只要当其上的第三限位体725与第四限位体13配合时,不影响线缆端子11与连接器21的正常插接即可。此外,为了使第三限位体725与第四限位体13配合紧固,当压体724与导向段71可转动连接时,可以在两者的连接处设置弹性机构。
在此基础上,以下就第三限位体725与第四限位体13之间是如何实现相互配合的给出具体地示例:
(2.1)如附图7所示,第三限位体725设置成拉板;
第四限位体13设置成与拉板相抵的板体。
当线缆端子11与连接器21插接后,转动压体724使拉板与板体结构的第四限位体13相抵,通过拉板来拉住第四限位体13,防止线缆端子11向后退出,以将线缆端子11固定在固定件7上。可以理解的是,第四限位体13位于靠近中央处理器2的方向,拉板结构的第三限位体725位于靠近线缆的方向。
当第四限位体13与第三限位体725相抵时,为了进一步提高两者的结合力,可以在两者的相抵面上设置弹性层。进一步地,还可以在该弹性层上设置粗糙结构,例如点状凸起等。
(2.1)如附图8所示,第三限位体725设置成压板;
第四限位体13设置成用于使压板适配插入的开槽。
当线缆端子11与连接器21插接后,转动压体724使压板插入开槽内,两者配合,可防止线缆端子11向后退出,使线缆端子11固定在固定件7上。
其中,为了使压板与开槽紧固插接,可以将开槽设置成V型槽,使压板设置成与其相适配的V型板。
在示例(2)所提及的实施方式中,还可以在此基础上设置与导向段71连接的夹持机构,来与线缆端子11适配夹持,实现更稳定的固定效果。该夹持机构的结构可以参照如示例(1)中所提及的夹持体721的结构。
以上就固定件7的结构分别进行了示例性说明,在此固定件7可以设置成上述任一结构的基础上,以下就单板组件中的其余各部件之间的连接关系分别给予示例性描述:
上述提及,中央处理器2通过夹持片3安装于散热器4的基板41上,同时,由于中央处理器2还需与印制电路板5上的插槽51相插接,基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附图1所示,使夹持片3上设置有用于容纳中央处理器2的安放槽31;
中央处理器2容纳于安放槽31内;
支架6、夹持片3、散热器4的基板41通过可拆卸的紧固件连接成一体。
通过在夹持片3上设置安放槽31来容纳中央处理器2,同时使中央处理器2由其中暴露,以方便地插入印制电路板5上的插槽51内。通过可拆卸地紧固件将支架6、夹持片3、散热器4的基板41连接成一体,在确保三者连接紧固的前提下,将中央处理器2固定夹持于其中,并且,使得中央处理器2可拆可卸,利于在拆卸状态下实现线缆端子11与中央处理器2的插接,使操作更加方便。
为了提高散热效果,可以使夹持片3设置成弹性材料,以尽可能地使中央处理器2与散热器4的基板41紧密贴合。
进一步地,如附图1所示,该支架6包括:背板61和衬板62;
衬板62上设置有用于穿过中央处理器2的过孔621;
背板61与印制电路板5的下板面贴合,用于封堵插槽51的下端口;
衬板62的下板面与印制电路板5的上板面贴合,上板面与夹持片3的下端面贴合。
通过将支架6设置成包括背板61,来为插接于插槽51中的中央处理器2进行防护。其中,背板61可以设置成外廓与插槽51相适配的板体结构。通过将支架6设置成包括衬板62,使其夹持于印制电路板5与夹持片3之间,使得印制电路板5与夹持片3之间形成一定间距,从而为中央处理器2的安装提供空间,确保设置于夹持片3上的中央处理器2能够恰好与印制电路板5上的插槽51适配插接。其中,衬板62可以设置成外廓与夹持片3外廓相适配的板体结构。
此外,通过将支架6设置成背板61和衬板62,来将印制电路板5夹持于其中,为其提供支撑和防护,避免印制电路板5直接与不期望的其他功能组件直接接触。
进一步地,为了提高衬板62与夹持片3之间的摩擦力,防止两者发生不必要的相对位移,可以在衬板62的上板面上设置有弹性层,并且,该弹性层的设置,使得各部件之间紧密接触,更利于提高该单板组件的散热效果。该弹性层可以设置在衬板62的全部上板面上,也可以设置在衬板62上的部分上板面上,例如,可以设置在衬板62上设置紧固件的上板面上,以提高锁紧效果。
上述提及,利用可拆卸的紧固件将支架6、夹持片3、散热器4的基板41连接成一体,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紧固件可以为紧固螺钉,即支架6、印制电路板5、夹持片3、散热器4的基板41通过紧固螺钉连接成一体。如此设置,不仅能确保连接紧固,且便于拆卸。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在支架6,即背板61、衬板62,以及印制电路板5、夹持片3、散热器4的基板41上,例如周缘处设置多个对应连通的螺钉孔,通过使紧固螺钉穿过并固定在其中即可实现上述连接。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第一方面所提及的任一种单板组件。
可以理解的是,基于采用了上述的单板组件,使其中印制电路板5上可布器件的区域面积的得以增加,对于在印制电路板5上实现更高密度高功耗的布局,提升该电子设备的规格,提升其产品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说明性示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5)

1.一种单板组件,所述单板组件包括:设置有线缆端子(11)的线缆(1)、设置有连接器(21)的中央处理器(2)、以及,夹持片(3)、散热器(4)、印制电路板(5)、支架(6);
所述中央处理器(2)通过所述夹持片(3)安装于所述散热器(4)的基板(41)上;
所述支架(6)安装于所述印制电路板(5)上;
所述支架(6)与所述散热器(4)连接,所述中央处理器(2)插入所述印制电路板(5)内;
所述线缆端子(11)与所述连接器(21)适配插接;
其特征在于,所述单板组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夹持片(3)或所述基板(41)上的固定件(7),所述固定件(7)用于固定所述线缆端子(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7)包括:设置在所述夹持片(3)或所述基板(41)上的导向段(71);
与所述导向段(71)连接的固定段(72),用于固定所述线缆端子(1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单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段(72)包括:一端与所述导向段(71)固定连接的两个相对的夹持体(721),两个所述夹持体(721)之间形成用于夹持所述线缆端子(11)的夹持槽;
设置在所述夹持体(721)上的第一限位体(722);
所述单板组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线缆端子(11)上的第二限位体(12);
所述第一限位体(722)与所述第二限位体(12)相互配合,以对所述线缆端子(11)形成限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单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体(722)为设置在所述夹持体(721)上表面的弹性限位槽;
所述第二限位体(12)为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线缆端子(11)上表面的双扭簧;
当所述双扭簧转动时,所述双扭簧以预设的预紧力卡入所述弹性限位槽内。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单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体(722)和所述第二限位体(12)中的一个为公扣件,另一个为与所述公扣件适配扣接的母扣件;
所述第一限位体(722)设置在所述夹持体(721)自由端;
所述第二限位体(12)设置在所述线缆端子(11)侧壁上。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单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体(722)为:与所述夹持体(721)的外侧壁连接的弹性环;
所述第二限位体(12)为与所述线缆端子(11)的侧壁垂直连接的限位块;
所述弹性环在拉伸状态下可套设在所述限位块上。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单板组件,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夹持体(721)的内侧壁上设置有定位块(723);
所述线缆端子(11)的侧壁上沿轴向方向设置有与所述定位块(723)相适配的轨道槽。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单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段(72)包括:与所述导向段(71)可转动连接的压体(724);
设置在所述压体(724)下端的第三限位体(725);
所述单板组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线缆端子(11)上表面的第四限位体(13);
所述第三限位体(725)与所述第四限位体(13)相互配合,以对所述线缆端子(11)形成限位。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单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限位体(725)设置成拉板;
所述第四限位体(13)设置成与所述拉板相抵的板体。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单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限位体(725)设置成压板;
所述第四限位体(13)设置成与用于使所述压板适配插入的开槽。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单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片(3)上设置有安放槽(31);
所述中央处理器(2)容纳于所述安放槽(31)内;
所述支架(6)、所述夹持片(3)、所述散热器(4)的基板(41)通过可拆卸的紧固件连接成一体。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单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印制电路板(5)上设置有与所述中央处理器(2)适配插接的插槽(51);
所述支架(6)包括:背板(61)和衬板(62);
所述衬板(62)上设置有用于穿过所述中央处理器(2)的过孔(621);
所述背板(61)与所述印制电路板(5)的下板面贴合,用于封堵所述插槽(51)的下端口;
所述衬板(62)的下板面与所述印制电路板(5)的上板面贴合,上板面与所述夹持片(3)的下端面贴合。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单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衬板(62)的上板面上设置有弹性层。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单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6)、所述印制电路板(5)、所述夹持片(3)、所述散热器(4)的基板(41)通过紧固螺钉连接成一体。
15.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权利要求1-14任一项所述的单板组件。
CN201721463100.3U 2017-11-06 2017-11-06 单板组件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20772052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463100.3U CN207720526U (zh) 2017-11-06 2017-11-06 单板组件及电子设备
PCT/CN2018/090623 WO2019085483A1 (zh) 2017-11-06 2018-06-11 单板组件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463100.3U CN207720526U (zh) 2017-11-06 2017-11-06 单板组件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720526U true CN207720526U (zh) 2018-08-10

Family

ID=630611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463100.3U Active CN207720526U (zh) 2017-11-06 2017-11-06 单板组件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07720526U (zh)
WO (1) WO2019085483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94979B (zh) * 2021-09-15 2023-03-01 英業達股份有限公司 固定裝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541136A (zh) * 2014-04-23 2015-11-01 Foxconn Interconnect Technology Ltd 固定裝置
US9825387B2 (en) * 2016-03-30 2017-11-21 Intel Corporation Linear edge connector with a cable retention mechanism having a body with a groove with an indentation to receive a bolster plate protrusion
US10541494B2 (en) * 2016-03-31 2020-01-21 Intel Corporation Connector for processor package
CN206524474U (zh) * 2017-03-21 2017-09-2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排线连接器、柔性电路板、触控面板及显示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94979B (zh) * 2021-09-15 2023-03-01 英業達股份有限公司 固定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9085483A1 (zh) 2019-05-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850211Y (zh) 电子装置的电池模组锁固装置
CN206411604U (zh) 一种计算机电源装置
WO2009059515A1 (fr) Panneau arrière d'un serveur lame, serveur lame et dispositif de cadre d'insertion
CN207720526U (zh) 单板组件及电子设备
TWI628995B (zh) 具有固定塊之纜線背板系統
CN201976385U (zh) Pcb板固定压紧机构
CN118249640B (zh) 一种电动汽车的双向dcdc变换器
MXPA02008042A (es) Metodo y aparato para proporcionar energia a un microprocesador con manejo de interfase integrada termica y electromagnetica.
CN209844441U (zh) 一种计算机线缆收束装置
US20040017663A1 (en) Server apparatus
CN205387407U (zh) 一种电梯外呼装置
CN205946337U (zh) 铝基刚挠结合板
CN210982529U (zh) 一种同时测试带网卡的usb hub接口的治具
CN216650237U (zh) 一种安全性较高的电路板
CN207559499U (zh) 一种新型电线集束夹
CN207848769U (zh) 一种便于携带的电脑支撑装置
CN206039400U (zh) 一种模块化电子装置
CN209540366U (zh) 电子设备安装组件
CN206272979U (zh) 一种pcba辅助安装模组
CN220263592U (zh) 一种电池保护板的插板防护机构
CN104218364A (zh) 一种卡扣连接件及使用该卡扣连接件的连接器
CN218997740U (zh) 一种供电电源
CN212727545U (zh) 一种可拆卸屏蔽罩的pcba
CN208079574U (zh) 机箱及电子设备
CN215955123U (zh) 一种自动转换开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221

Address after: 450046 Floor 9, building 1, Zhengshang Boya Plaza, Longzihu wisdom Island, Zhengdong New Area, Zhengzhou City, Henan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xFusion Digital Technologies Co., Ltd.

Address before: 518129 Bantian HUAWEI headquarters office building, Longgang District, Guangdong, Shenzhen

Patentee before: HUAWEI TECHNOLOGIES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