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705026U - 空心线圈绕线治具 - Google Patents

空心线圈绕线治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705026U
CN207705026U CN201820040779.3U CN201820040779U CN207705026U CN 207705026 U CN207705026 U CN 207705026U CN 201820040779 U CN201820040779 U CN 201820040779U CN 207705026 U CN207705026 U CN 20770502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jig
thread
air core
core coil
b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040779.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国锋
范建良
冯丙
刘永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anac Autom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anac Autom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anac Autom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Tanac Autom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040779.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70502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70502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70502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torage Of Web-Like Or Filamentary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空心线圈绕线治具。它解决了现有技术设计不合理等问题。本空心线圈绕线治具包括相互配合的治具一和治具二,在治具一靠近治具二的一端设有若干圆周分布的脱料条形孔一,在治具一内设有环形脱料座一且所述的环形脱料座一靠近脱料条形孔一的一端设有若干一一插于所述的脱料条形孔一中的脱料块一,在环形脱料座一和治具一设有脱料条形孔一的一端之间设有若干弹簧一,在治具二靠近治具一的一端设有若干圆周分布的脱料条形孔二,在治具二内设有环形脱料座二且所述的环形脱料座二靠近脱料条形孔二的一端设有若干一一插于所述的脱料条形孔二中的脱料块二,在环形脱料座二和治具二设有脱料条形孔二的一端之间设有若干弹簧二。

Description

空心线圈绕线治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绕线设备机械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空心线圈绕线治具。
背景技术
空心绕线机,其不仅可以提高绕线效率,而且还可以进一步提高绕线精度。
绕线机在绕线时,一般设计相互配合的治具进行绕线作业,例如,左右设计的治具,或者是上下设置的治具。
目前,现有的相互配合的治具,当完成绕制时,为了避免空心线圈粘连在治具上,影响后续的脱料,常规的解决方案为:在直觉表面进行镀层设计,其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粘连的问题,但是,这种方案还是存在粘连现象,导致脱料效率和质量(主要是线圈平面度)无法达到客户的精度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能够提高脱料效率且能够确保精度的空心线圈绕线治具。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本空心线圈绕线治具包括相互配合的治具一和治具二,在治具一靠近治具二的一端设有若干圆周分布的脱料条形孔一,在治具一内设有环形脱料座一且所述的环形脱料座一靠近脱料条形孔一的一端设有若干一一插于所述的脱料条形孔一中的脱料块一,在环形脱料座一和治具一设有脱料条形孔一的一端之间设有若干弹簧一,在治具二靠近治具一的一端设有若干圆周分布的脱料条形孔二,在治具二内设有环形脱料座二且所述的环形脱料座二靠近脱料条形孔二的一端设有若干一一插于所述的脱料条形孔二中的脱料块二,在环形脱料座二和治具二设有脱料条形孔二的一端之间设有若干弹簧二。
设计的脱料条形孔协同脱料块的结构,其可以实现轻松脱料,同时,由于设置的脱料条形孔,其减少了空心线圈与治具的接触面积,协同脱料块,其可以避免粘连现象,同时,还可以提高脱料效率和产品的加工质量。
在上述的一种空心线圈绕线治具中,所述的环形脱料座一远离脱料块一的一端设有若干圆周分布的脱料接触杆一;所述的环形脱料座二远离脱料块二的一端设有若干圆周分布的脱料接触杆二。
在上述的一种空心线圈绕线治具中,所述的治具一设有脱料条形孔一的一端还具有若干圆周分布的条形散热孔一,在相邻的两个脱料条形孔一之间设有至少一个条形散热孔一,在治具一内设有环形槽一,条形散热孔一的内端分别与环形槽一连通,条形散热孔一的外端与外界连通,在治具一的周向设有与所述的环形槽一连通的若干通风孔一。
在上述的一种空心线圈绕线治具中,所述的治具二设有脱料条形孔二的一端还具有若干圆周分布的条形散热孔二,在相邻的两个脱料条形孔二之间设有至少一个条形散热孔二,在治具二内设有环形槽二,条形散热孔二的内端分别与环形槽二连通,条形散热孔二的外端与外界连通,在治具二的周向设有与所述的环形槽二连通的若干通风孔二。
在上述的一种空心线圈绕线治具中,所述的治具一为上治具,所述的治具二为下治具,所述的上治具向下移动从而与下治具配合。
在上述的一种空心线圈绕线治具中,所述的治具一内设有上治具芯,在治具一内设有下治具芯,在上治具芯的下端设有第一凹凸结构,在下治具芯的上端设有第二凹凸结构,且所述的第一凹凸结构和第二凹凸结构相互啮合,当治具一向下靠近治具二时所述的上治具芯下端和下治具芯上端将空心线圈内线头夹持。
在上述的一种空心线圈绕线治具中,本治具还包括空心线圈通电装置,该装置包括电压测试电路和通电加热电路,且所述的电压测试电路和通电加热电路并联设置,电压测试电路分别与空心线圈内线头和外线头电性连接,通电加热电路分别与空心线圈内线头和外线头电性连接。
在上述的一种空心线圈绕线治具中,所述的电压测试电路包括穿设在下治具内且与下治具的下治具芯电性连接的内线头电压测试棒,以及与空心线圈外线头电性连接的外线头电压测试爪。
在上述的一种空心线圈绕线治具中,所述的所述的通电加热电路包括与上治具内的上治具芯电性连接的内线头通电加热棒,以及与空心线圈外线头电性连接的外线头通电夹爪,下治具芯和上治具芯相互配合将空心线圈内线头夹持且外线头电压测试爪与外线头通电夹爪相互配合将空心线圈外线头夹持。
在上述的一种空心线圈绕线治具中,所述的内线头电压测试棒与下治具之间绝缘连接,在下治具芯上套设有下绝缘套,内线头电压测试棒的内端插于下治具芯的下通电接触孔中,内线头电压测试棒的外端伸出至下治具的周向外侧;
在内线头电压测试棒伸出至下治具周向外侧的一端设有升降导电块且所述的升降导电块与导电块升降驱动器连接,当升降导电块上升到设定位置时所述的升降导电块与内线头电压测试棒伸出至下治具周向外侧的一端接触。
作为另外一种方案,在上述的一种空心线圈绕线治具中,所述的治具一为左治具,所述的治具二为右治具,所述的左治具与右治具水平相互靠近或者远离。
在上述的一种空心线圈绕线治具中,在上治具或者下治具上设有移动筒,在移动筒内穿设有能够沿着移动筒轴向移动的移动杆且移动杆的任意一端伸出至移动筒的一端外,在移动杆伸出至移动筒的一端外连接有线头折弯脚,在移动筒和移动杆之间设有用于限定所述移动杆相对移动筒移动距离的限位结构,在移动杆的另一端和移动筒之间设有弹性部件且弹性部件能够迫使移动杆伸出至移动筒一端外后复位。
在上述的一种空心线圈绕线治具中,所述的限位结构包括设置在移动杆中部的限位缺口,在移动筒上穿设有内端插于所述的限位缺口内的限位销,且所述的限位销直径小于限位缺口的宽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空心线圈绕线治具的优点在于:
1、设计的脱料条形孔协同脱料块的结构,其可以实现轻松脱料,同时,由于设置的脱料条形孔,其减少了空心线圈与治具的接触面积,协同脱料块,其可以避免粘连现象,同时,还可以提高脱料效率和产品的加工质量。
2、结构更加简单。
3、使用寿命长。
4、条形散热孔协同环形槽,以及通风孔结构,其可以实现对治具的散热,避免了内部热量无法及时散发导致线圈绕制加工的效率降低,甚至发生粘连现象。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另一视角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治具一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治具二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2中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通电装置原理框图。
图8是图1中的局部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去除通电夹爪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线头折弯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线头折弯结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移动杆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线头折弯状态示意图。
图中,移动筒A1、上方形筒A11、圆形筒A12、移动杆A2、限位缺口A21、线头折弯脚A3、主体片A31、弯折片A32、弹性部件A4、限位销A5、悬臂式驱动螺栓A6、螺母A61、电压测试电路B1、下治具芯B11、下绝缘套B111、内线头电压测试棒B12、下通电接触孔B121、外线头电压测试爪B13、外线头电压棒插入孔B131、升降导电块B14、导电块升降驱动器B15、升降绝缘座B16、通电加热棒B17、通电加热电路B2、上治具芯B21、内线头通电加热棒B22、外线头通电夹爪B23、外线头通电棒插入孔B231、平移驱动装置B24、气爪驱动器B25、空心线圈Ba、治具一C1、脱料条形孔一C11、脱料驱动环一C111、脱料驱动气缸一C112、环形脱料座一C12、脱料块一C13、弹簧一C14、脱料接触杆一C15、条形散热孔一C16、通风孔一C17、治具二C2、脱料条形孔二C21、脱料驱动环二C211、环形脱料座二C22、脱料块二C23、弹簧二C24、脱料接触杆二C25、条形散热孔二C26、通风孔二C27。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实施例一
如图1-6所示,本空心线圈绕线治具包括相互配合的治具一C1和治具二C2,本实施例的治具一C1为上治具,所述的治具二C2为下治具,所述的上治具向下移动从而与下治具配合。
如图2所示,所述的治具一C1和治具二C2同步转动,治具一C1和治具二C2分别设置在U形铸件的两端,在U形铸件内穿设有同步转轴且同步转轴与驱动电机连接,同步转轴的下端通过带传动结构一与治具二C2连接,同步转轴的上端通过带传动结构二与治具一C1连接,在U形铸件上还设有驱动所述的治具一C1在竖直方向升降的治具升降驱动装置。
治具升降驱动装置包括伺服电机,伺服电机通过螺纹连接结构与治具一C1主轴连接,伺服电机驱动治具一C1向下移动并与治具二C2接触且同时迫使治具一C1向上移动一个空心线圈的厚度高度,可以确保绕线精度和治具的通用性。
如图1-6所示,在治具一C1靠近治具二C2的一端设有若干圆周分布的脱料条形孔一C11,脱料条形孔一C11的数量为6个以上,当然也不需要设计过多的脱料条形孔一C11,设计过多导致整体结构的下降,同时,还增加了制造成本。
脱料条形孔一C11呈圆周均匀分布。
在治具一C1内设有环形脱料座一C12且所述的环形脱料座一C12靠近脱料条形孔一C11的一端设有若干一一插于所述的脱料条形孔一C11中的脱料块一C13,在环形脱料座一C12和治具一C1设有脱料条形孔一C11的一端之间设有若干弹簧一C14。
在环形脱料座一C12远离脱料块一C13的一端设有若干圆周分布的脱料接触杆一C15。
在治具一C1上套设有脱料驱动环一C111,脱料驱动环一C111与脱料驱动气缸一C112连接。
脱料驱动环一C111为半圆环结构。
脱料驱动环C111与脱料接触杆一C15接触导致脱料块一C13的下端向下脱离脱料条形孔一C11下端,从而实现脱料动作。
在治具二C2靠近治具一C1的一端设有若干圆周分布的脱料条形孔二C21。脱料条形孔二C21的数量为6个以上,当然也不需要设计过多的脱料条形孔二C21,设计过多导致整体结构的下降,同时,还增加了制造成本。
脱料条形孔二C21呈圆周均匀分布且与所述的脱料条形孔一C11一一对应,或者上下错位设置。
在治具二C2内设有环形脱料座二C22且所述的环形脱料座二C22靠近脱料条形孔二C21的一端设有若干一一插于所述的脱料条形孔二C21中的脱料块二C23,在环形脱料座二C22和治具二C2设有脱料条形孔二C21的一端之间设有若干弹簧二C24。
所述的环形脱料座二C22远离脱料块二C23的一端设有若干圆周分布的脱料接触杆二C25。
在治具二C2上套设有脱料驱动环二C211,脱料驱动环二C211与脱料驱动气缸二连接。脱料驱动环二C211能与脱料接触杆二的下端接触,脱料驱动环二C211在脱料驱动气缸二的作用下向上带动脱料块二C23向上将空心线圈脱离下治具。
其次,在治具一C1设有脱料条形孔一C11的一端还具有若干圆周分布的条形散热孔一C16,在相邻的两个脱料条形孔一C11之间设有至少一个条形散热孔一C16,在治具一C1内设有环形槽一,条形散热孔一C16的内端分别与环形槽一连通,条形散热孔一C16的外端与外界连通,在治具一C1的周向设有与所述的环形槽一连通的若干通风孔一C17。
在治具二C2设有脱料条形孔二C21的一端还具有若干圆周分布的条形散热孔二C26,在相邻的两个脱料条形孔二C21之间设有至少一个条形散热孔二C26,在治具二C2内设有环形槽二,条形散热孔二C26的内端分别与环形槽二连通,条形散热孔二C26的外端与外界连通,在治具二C2的周向设有与所述的环形槽二连通的若干通风孔二C27。
设计的条形散热孔协同环形槽,以及通风孔结构,其可以实现对治具的散热,避免了内部热量无法及时散发导致线圈绕制加工的效率降低,甚至发生粘连现象。
在治具一C1内设有上治具芯B21,在治具一C1内设有下治具芯B11,在上治具芯的下端设有第一凹凸结构,在下治具芯的上端设有第二凹凸结构,且所述的第一凹凸结构和第二凹凸结构相互啮合,当治具一C1向下靠近治具二时所述的上治具芯下端和下治具芯上端将空心线圈内线头夹持。
第一凹凸结构和第二凹凸结构均为若干齿牙结构,相互的啮合其可以进一步提高咬合锁紧力,可以确保夹线的稳定性。
如图7-10所示,本治具还包括空心线圈通电装置,该装置包括电压测试电路B1和通电加热电路B2,且所述的电压测试电路B1和通电加热电路B2并联设置,电压测试电路B1分别与空心线圈Ba内线头和外线头电性连接,通电加热电路B2分别与空心线圈Ba内线头和外线头电性连接。
也就是说,通过上述的结构,其可以实现电压的检测,然后再进行通电加热,避免了线圈线的损坏导致还进行通电加热的现象,无形中节省了能源,同时,通过上述的加热方式,其不仅更加节能,且通电加热效果更好,无形中提高了线圈的生产质量。
电压测试电路B1包括穿设在下治具内且与下治具的下治具芯B11电性连接的内线头电压测试棒B12,以及与空心线圈外线头电性连接的外线头电压测试爪B13。
内线头电压测试棒B12结合外线头电压测试爪B13,其可以实现电压的检测,确保线圈的加工质量。
通电加热电路B2包括与上治具内的上治具芯B21电性连接的内线头通电加热棒B22,以及与空心线圈外线头电性连接的外线头通电夹爪B23,下治具芯B11和上治具芯B21相互配合将空心线圈内线头夹持且外线头电压测试爪B13与外线头通电夹爪B23相互配合将空心线圈外线头夹持。
内线头通电加热棒B22协同外线头通电夹爪B23,其可以实现两端的通电加热,避免了加热治具导致的温度控制不稳定现象,同时,还进一步降低了能源消耗。
内线头电压测试棒B12与下治具之间绝缘连接,在内线头电压测试棒B12上套设有绝缘管,在下治具芯B11上套设有下绝缘套B111,内线头电压测试棒B12的内端插于下治具芯B11的下通电接触孔B121中,内线头电压测试棒B12的外端伸出至下治具的周向外侧。
在内线头电压测试棒B12伸出至下治具周向外侧的一端设有升降导电块B14且所述的升降导电块B14与导电块升降驱动器B15连接,当升降导电块B14上升到设定位置时所述的升降导电块B14与内线头电压测试棒B12伸出至下治具周向外侧的一端接触。
即,当完成绕线时,此时的升降导电块B14被驱动上升至设定内线头电压测试棒B12伸出至下治具周向外侧的一端外侧,而当下治具转动到设定位置且内线头电压测试棒B12伸出至下治具周向外侧的一端与升降导电块B14内侧接触时,即,完成通电加热。
导电块升降驱动器B15为气缸或者油缸。
导电块升降驱动器B15上连接有升降绝缘座B16,所述的升降导电块B14固定在升降绝缘座B16上。
升降导电块B14呈弧形结构,升降导电块B14的一端通过位置调节结构固定在升降绝缘座B16上,另一端穿设有通电加热棒B17。
位置调节结构包括设置在升降导电块B14上的弧形腰孔,在每个弧形腰孔中分别穿设有与所述的升降绝缘座B16螺纹连接的紧固件。
其次,在上治具芯B21上套设有上绝缘套B211,在上治具芯B21上设有贯穿上治具芯B21径向的加热棒插入孔,内线头通电加热棒B22设置在平移驱动装置B24上且平移驱动装置B24驱动内线头通电加热棒B22的前端插于加热棒插入孔内并和上治具芯B21电性连接。
平移驱动装置B24包括固定安装座,在固定安装座上连接有平移驱动气缸。
外线头电压测试爪B13与外线头通电夹爪B23连接在气爪驱动器B25上,气爪驱动器B25为气缸或者油缸,且气爪驱动器B25驱动外线头电压测试爪B13与外线头通电夹爪B23相向移动或者相反移动。
另外,在外线头电压测试爪B13和外线头通电夹爪B23上分别设有电压棒插入孔。
漆包线的一端被陶瓷加热棒烫破表面绝缘层,此时的拉线装置将该漆包线拉入至上治具和下治具之间,而上治具向下靠近下治具,此时的下治具芯B11和上治具芯B21将漆包线夹持,然后开始绕线加工,加工完毕之后漆包线的另一端被陶瓷加热棒烫破表面绝缘层,而此时的外线头电压测试爪B13与外线头通电夹爪B23将漆包线的另一端夹持,夹持后则形成电压的检测和电流的通电加热。
如图11-14所示,在治具一1或治具二2上设有移动筒A1,在移动筒A1内穿设有能够沿着移动筒A1轴向移动的移动杆A2且移动杆A2的任意一端伸出至移动筒A1的一端外,优化方案,本实施例的移动筒A1呈竖直设置,所述的移动杆A2插于移动筒A1内且呈竖直设置,所述的线头折弯脚A3连接在移动杆A2下端。
进一步地,移动筒A1包括上方形筒A11,在上方形筒A11的下端连接有圆形筒A12,所述的移动杆A2横向截面呈方形且移动杆A2插于所述的上方形筒A11内。
方形的结构设计,其可以避免相互之间的周向转动,可以进一步提高升降的平顺性和稳定性。
在移动杆A2伸出至移动筒A1的一端外连接有线头折弯脚A3,具体地,该线头折弯脚A3包括一侧与移动杆A2连接的主体片A31,在主体片A31的一端连接有弯折片A32且所述的主体片A31和弯折片A32之间形成大于90°的夹角。
在移动筒A1和移动杆A2之间设有用于限定所述移动杆A2相对移动筒A1移动距离的限位结构,具体地,该限位结构包括设置在移动杆A2中部的限位缺口A21,在移动筒A1上穿设有内端插于所述的限位缺口A21内的限位销A5,且所述的限位销A5直径小于限位缺口A21的宽度。
即,设计的限位销A5协同限位缺口A21,限位销A5可以在限位缺口A21内移动,限位缺口A21的下侧边形成下限位,限位缺口A21的上侧边形成上限位,可以避免限位销的过度移动。
在移动杆A2的另一端和移动筒A1之间设有弹性部件A4且弹性部件A4能够迫使移动杆A2伸出至移动筒A1一端外后复位。
弹性部件A4为弹簧,其可以实现竖直方向的缓冲减震,还可以起到复位的功能,可以大幅增强实用性能。
在移动筒A1上端设有悬臂式驱动螺栓A6,当在竖直向下的外力作用下所述的悬臂式驱动螺栓A6驱动所述的移动筒A1移动从而迫使限位销A5向下移动与限位缺口A21下侧壁接触并同步带动连接在移动杆A2下端的线头折弯脚A3向下移动。
在悬臂式驱动螺栓A6上套设有与悬臂式驱动螺栓A6螺纹连接的螺母A61,且所述的螺母A61与移动筒A1相接触。
设计的螺母A61,其可以避免悬臂式驱动螺栓A6发生松动现象。
本实施例的移动筒A1穿设在上治具内。
在外力作用下与悬臂式驱动螺栓A6的悬空端接触;
此时的移动筒A1相对上治具向下移动;
当限位销A5与限位缺口A21的下侧面接触时,此时的移动杆A2同步向下移动,即,弹性部件被压缩且线头折弯脚与下治具上表面接触,此时即可完成外线头的折弯。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如下:
治具一向下靠近治具二,此时的漆包线一端被上治具芯和下治具芯夹持,然后开始绕线加工;
绕制完毕之后,此时的空心线圈通电装置,即,电压测试电路先进行电压的检测,检测合格后通电加热电路则对线圈进行通电加热;
加热完毕之后,通过在任意一个通风孔一和通风孔二中输出冷却风源,而冷却风则对治具和空心线圈进行冷却加工;
冷却后,脱料块一先进行向下脱料动作,脱料块二则进行向上脱料动作,即,完成最终的脱料,然后进行机械下料。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同实施例一的结构及原理基本相同,固在此不作赘述,而不一样的地方在于:
所述的治具一C1为左治具,所述的治具二C2为右治具,所述的左治具与右治具水平相互靠近或者远离。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Claims (13)

1.空心线圈绕线治具,包括相互配合的治具一(C1)和治具二(C2),其特征在于,所述治具一(C1)靠近治具二(C2)的一端设有若干圆周分布的脱料条形孔一(C11),在治具一(C1)内设有环形脱料座一(C12)且所述的环形脱料座一(C12)靠近脱料条形孔一(C11)的一端设有若干一一插于所述的脱料条形孔一(C11)中的脱料块一(C13),在环形脱料座一(C12)和治具一(C1)设有脱料条形孔一(C11)的一端之间设有若干弹簧一(C14),在治具二(C2)靠近治具一(C1)的一端设有若干圆周分布的脱料条形孔二(C21),在治具二(C2)内设有环形脱料座二(C22)且所述的环形脱料座二(C22)靠近脱料条形孔二(C21)的一端设有若干一一插于所述的脱料条形孔二(C21)中的脱料块二(C23),在环形脱料座二(C22)和治具二(C2)设有脱料条形孔二(C21)的一端之间设有若干弹簧二(C2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心线圈绕线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环形脱料座一(C12)远离脱料块一(C13)的一端设有若干圆周分布的脱料接触杆一(C15);所述的环形脱料座二(C22)远离脱料块二(C23)的一端设有若干圆周分布的脱料接触杆二(C2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心线圈绕线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治具一(C1)设有脱料条形孔一(C11)的一端还具有若干圆周分布的条形散热孔一(C16),在相邻的两个脱料条形孔一(C11)之间设有至少一个条形散热孔一(C16),在治具一(C1)内设有环形槽一,条形散热孔一(C16)的内端分别与环形槽一连通,条形散热孔一(C16)的外端与外界连通,在治具一(C1)的周向设有与所述的环形槽一连通的若干通风孔一(C17)。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心线圈绕线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治具二(C2)设有脱料条形孔二(C21)的一端还具有若干圆周分布的条形散热孔二(C26),在相邻的两个脱料条形孔二(C21)之间设有至少一个条形散热孔二(C26),在治具二(C2)内设有环形槽二,条形散热孔二(C26)的内端分别与环形槽二连通,条形散热孔二(C26)的外端与外界连通,在治具二(C2)的周向设有与所述的环形槽二连通的若干通风孔二(C27)。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空心线圈绕线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治具一(C1)为上治具,所述的治具二(C2)为下治具,所述的上治具向下移动从而与下治具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心线圈绕线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治具一(C1)内设有上治具芯(B21),在治具一(C1)内设有下治具芯(B11),在上治具芯的下端设有第一凹凸结构,在下治具芯的上端设有第二凹凸结构,且所述的第一凹凸结构和第二凹凸结构相互啮合,当治具一(C1)向下靠近治具二时所述的上治具芯下端和下治具芯上端将空心线圈内线头夹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心线圈绕线治具,其特征在于,本治具还包括空心线圈通电装置,该装置包括电压测试电路(B1)和通电加热电路(B2),且所述的电压测试电路(B1)和通电加热电路(B2)并联设置,电压测试电路(B1)分别与空心线圈(Ba)内线头和外线头电性连接,通电加热电路(B2)分别与空心线圈(Ba)内线头和外线头电性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心线圈绕线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压测试电路(B1)包括穿设在下治具内且与下治具的下治具芯(B11)电性连接的内线头电压测试棒(B12),以及与空心线圈外线头电性连接的外线头电压测试爪(B13)。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心线圈绕线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通电加热电路(B2)包括与上治具内的上治具芯(B21)电性连接的内线头通电加热棒(B22),以及与空心线圈外线头电性连接的外线头通电夹爪(B23),下治具芯(B11)和上治具芯(B21)相互配合将空心线圈内线头夹持且外线头电压测试爪(B13)与外线头通电夹爪(B23)相互配合将空心线圈外线头夹持。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心线圈绕线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线头电压测试棒(B12)与下治具之间绝缘连接,在下治具芯(B11)上套设有下绝缘套(B111),内线头电压测试棒(B12)的内端插于下治具芯(B11)的下通电接触孔(B121)中,内线头电压测试棒(B12)的外端伸出至下治具的周向外侧;
在内线头电压测试棒(B12)伸出至下治具周向外侧的一端设有升降导电块(B14)且所述的升降导电块(B14)与导电块升降驱动器(B15)连接,当升降导电块(B14)上升到设定位置时所述的升降导电块(B14)与内线头电压测试棒(B12)伸出至下治具周向外侧的一端接触。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心线圈绕线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治具一(C1)为左治具,所述的治具二(C2)为右治具,所述的左治具与右治具水平相互靠近或者远离。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心线圈绕线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治具一(C1)或治具二(C2)上设有移动筒(A1),在移动筒(A1)内穿设有能够沿着移动筒(A1)轴向移动的移动杆(A2)且移动杆(A2)的任意一端伸出至移动筒(A1)的一端外,在移动杆(A2)伸出至移动筒(A1)的一端外连接有线头折弯脚(A3),在移动筒(A1)和移动杆(A2)之间设有用于限定所述移动杆(A2)相对移动筒(A1)移动距离的限位结构,在移动杆(A2)的另一端和移动筒(A1)之间设有弹性部件(A4)且弹性部件(A4)能够迫使移动杆(A2)伸出至移动筒(A1)一端外后复位。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心线圈绕线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限位结构包括设置在移动杆(A2)中部的限位缺口(A21),在移动筒(A1)上穿设有内端插于所述的限位缺口(A21)内的限位销(A5),且所述的限位销(A5)直径小于限位缺口(A21)的宽度。
CN201820040779.3U 2018-01-10 2018-01-10 空心线圈绕线治具 Active CN20770502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040779.3U CN207705026U (zh) 2018-01-10 2018-01-10 空心线圈绕线治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040779.3U CN207705026U (zh) 2018-01-10 2018-01-10 空心线圈绕线治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705026U true CN207705026U (zh) 2018-08-07

Family

ID=630341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040779.3U Active CN207705026U (zh) 2018-01-10 2018-01-10 空心线圈绕线治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70502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417382A (zh) * 2018-01-10 2018-08-17 浙江田中精机股份有限公司 空心线圈绕线治具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417382A (zh) * 2018-01-10 2018-08-17 浙江田中精机股份有限公司 空心线圈绕线治具
CN108417382B (zh) * 2018-01-10 2024-03-12 浙江田中精机股份有限公司 空心线圈绕线治具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133823A (zh) 立式空心线圈绕线设备
CN207800356U (zh) 立式空心线圈绕线设备
CN207705026U (zh) 空心线圈绕线治具
CN108417382A (zh) 空心线圈绕线治具
CN103447828B (zh) 一种直条铁芯圈圆机构及其圈圆方法
CN203064985U (zh) 膜片弹簧永磁吸盘装置
CN201207475Y (zh) 一种片簧插套
CN207705027U (zh) 空心线圈通电装置
CN204497004U (zh) 一种电抗器
CN204912396U (zh) 一种铝基板折弯设备
CN104515882A (zh) 使用内胀式弹簧的电能表连接插头
CN204884859U (zh) 绞线机构
CN208705460U (zh) 一种led灯条组件测试装置
CN203135197U (zh) 自动剥线钳
CN108405684B (zh) 一种磁性球冠面非嵌入式芯棒以及芯棒连接装置
CN202434220U (zh) 漆包线
CN207835313U (zh) 波形绕线机反绕线夹夹紧装置
CN203300406U (zh) 一种高压端子侧面出线的立体卷铁芯干式变压器
CN107910994A (zh) 波形绕线机反绕线夹夹紧装置
CN220662353U (zh) 一种公交车扶手杆的连接结构
CN219738744U (zh) 一种灌型变压器的制造结构
CN206286471U (zh) 简易绕线机
CN204029579U (zh) 一种变压器
CN210516325U (zh) 一种电源排线用并拢排线装置
CN221201950U (zh) 一种建筑用弱电工程穿线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