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691054U - 插孔、充电插座及使用该充电插座的车辆 - Google Patents

插孔、充电插座及使用该充电插座的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691054U
CN207691054U CN201721651324.7U CN201721651324U CN207691054U CN 207691054 U CN207691054 U CN 207691054U CN 201721651324 U CN201721651324 U CN 201721651324U CN 207691054 U CN207691054 U CN 20769105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ductive
jack
charging socket
bead
tubul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651324.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少清
李二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utong Bu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ngzhou Yutong Bu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ngzhou Yutong Bus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ngzhou Yutong Bu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651324.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69105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69105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691054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插孔、充电插座及使用该充电插座的车辆。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包括车体,所述车体上安装有充电插座,充电插座包括插座壳体,所述插座壳体内设有至少两个用于与插针插装导电的固定插孔,所述固定插孔内侧设有能够沿固定插孔径向变形的筒状导电弹性层,所述弹性层内侧设有筒状导电片,所述导电片内侧设有筒状导电珠网,所述导电珠网包括网架以及穿装在网架上的导电珠,所述导电珠的转动轴线垂直于固定插孔轴线所在平面。导电枪上的插针插入导电珠网内,插针插入过程中,插针与导电珠滚动摩擦、导电珠与导电片滚动摩擦,大幅度降低了接触件表面镀层磨损,有效延缓接触电阻增大趋势,从而大大降低充电插座过热烧蚀风险。

Description

插孔、充电插座及使用该充电插座的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具体涉及一种插孔、充电插座及使用该充电插座的车辆。
背景技术
当前电动车充电正朝着大电流快充的方向发展,充电电流可达250A甚至更大,以满足车辆快充需求。
目前,国内电动车多使用和供电设备永久连接在一起的充电枪和充电插座连接的方式充电。电动车充电过程中,由于存在接触电阻,充电枪与充电插座中的接触件在传导大电流时会产生一定的热量。为了降低充电枪与接触件的接触电阻,常采用在接触件表面加设镀层的方式。
但是,车辆长期使用过程中,由于反复插拔充电枪极易导致电动车充电插座内的接触件表面镀层磨损、氧化、粗糙度降低,从而使得接触件的电阻增大,进而使得接触件在传导大电流时发热量大幅增加。当接触件发热量达到一定值时很有可能出现接触件过温保护或者接触件烧蚀的情况,严重影响电动车的正常使用。并且一旦充电插座内部的接触件损坏,需更换整个充电插座以及与之相连接的高压线束总成。更换充电插座操作难度大且更换成本高,不利于电动车产业长期发展。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插孔,解决了当前市场上的充电插座内部接触件易烧蚀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安装上述插孔的充电插座;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安装上述充电插座的车辆。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插孔的技术方案为:
技术方案1:插孔内侧设有能够沿插孔径向变形的筒状导电弹性层,所述弹性层内侧设有筒状导电片,所述导电片内侧设有筒状导电珠网,所述导电珠网包括网架以及穿装在网架上的导电珠,所述导电珠的转动轴线垂直于插孔轴线所在平面。
有益效果:车辆使用安装本实用新型的插孔的充电插座充电时,导电枪上的插针插入导电珠网内,插针插入过程中,插针与导电珠滚动摩擦、导电珠与导电片滚动摩擦,大幅度降低了接触件表面镀层磨损,有效延缓接触电阻增大趋势,从而大大降低充电插座过热烧蚀风险。
技术方案2:在技术方案1的基础上,所述网架包括多个沿插孔轴向延伸且间隔设置的圆环,且相邻圆环通过水平设置的钢绳连接。相邻圆环通过水平钢绳连接,有利于增强网架的强度。
技术方案3:在技术方案2的基础上,所述圆环上设有受力后周向胀开或收缩的伸缩结构。充电插座能适应多种不同直径的插针,进而增强了充电插针与固定插孔的适配性。
技术方案4:在技术方案1~3任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导电片包括至少两个周向拼接的弧形片。两个以上的弧形片组成筒状导电片,利于导电片随弹性层发生形变。
技术方案5:在技术方案1~3任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弹性层包括多个沿插孔轴向延伸且间隔设置的弹片。多个弹片利于布置,且弹性强。
技术方案6:在技术方案5的基础上,所述弹片在插孔径向倾斜设置。弹片倾斜设置有利于弹片伸缩。
技术方案7:在技术方案1~3任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插孔后端设有用于与导线连接的连接端。通过连接端可传递电流。
技术方案8:在技术方案7的基础上,所述连接端为固定孔。固定孔便于设置且连接效果好。
技术方案9:在技术方案1~3任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导电珠网中空直径略小于插针直径。增强了充电插针与插孔连接紧固程度。
技术方案10:在技术方案1~3任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插孔内侧与弹性层之间设有导电固定片。固定片方便了弹性层的设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充电插座的技术方案为:
技术方案1:充电插座包括插座壳体,所述插座壳体内设有至少两个用于与插针插装导电的固定插孔,所述固定插孔内侧设有能够沿固定插孔径向变形的筒状导电弹性层,所述弹性层内侧设有筒状导电片,所述导电片内侧设有筒状导电珠网,所述导电珠网包括网架以及穿装在网架上的导电珠,所述导电珠的转动轴线垂直于固定插孔轴线所在平面。
车辆使用本实用新型的充电插座充电时,导电枪上的插针插入导电珠网内,插针插入过程中,插针与导电珠滚动摩擦、导电珠与导电片滚动摩擦,大幅度降低了接触件表面镀层磨损,有效延缓接触电阻增大趋势,从而大大降低充电插座过热烧蚀风险。
技术方案2:在技术方案1的基础上,所述网架包括多个沿固定插孔轴向延伸且间隔设置的圆环,且相邻圆环通过水平设置的钢绳连接。相邻圆环通过水平钢绳连接,有利于增强网架的强度。
技术方案3:在技术方案2的基础上,所述圆环上设有受力后周向胀开或收缩的伸缩结构。充电插座能适应多种不同直径的插针,进而增强了充电插针与固定插孔的适配性。
技术方案4:在技术方案1~3任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导电片包括至少两个周向拼接的弧形片。两个以上的弧形片组成筒状导电片,利于导电片随弹性层发生形变。
技术方案5:在技术方案1~3任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弹性层包括多个沿固定插孔轴向延伸且间隔设置的弹片。多个弹片利于布置,且弹性强。
技术方案6:在技术方案5的基础上,所述弹片在固定插孔径向倾斜设置。弹片倾斜设置有利于弹片伸缩。
技术方案7:在技术方案1~3任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固定插孔后端设有用于与导线连接的连接端。通过连接端可传递电流。
技术方案8:在技术方案7的基础上,所述连接端为固定孔。固定孔便于设置且连接效果好。
技术方案9:在技术方案1~3任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导电珠网中空直径略小于插针直径。增强了充电插针与固定插孔连接紧固程度。
技术方案10:在技术方案1~3任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固定插孔内侧与弹性层之间设有导电固定片。固定片方便了弹性层的设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的技术方案为:
技术方案1:车辆包括车体,所述车体上安装有充电插座,充电插座包括插座壳体,所述插座壳体内设有至少两个用于与插针插装导电的固定插孔,所述固定插孔内侧设有能够沿固定插孔径向变形的筒状导电弹性层,所述弹性层内侧设有筒状导电片,所述导电片内侧设有筒状导电珠网,所述导电珠网包括网架以及穿装在网架上的导电珠,所述导电珠的转动轴线垂直于固定插孔轴线所在平面。
车辆使用本实用新型的充电插座充电时,导电枪上的插针插入导电珠网内,插针插入过程中,插针与导电珠滚动摩擦、导电珠与导电片滚动摩擦,大幅度降低了接触件表面镀层磨损,有效延缓接触电阻增大趋势,从而大大降低充电插座过热烧蚀风险。
技术方案2:在技术方案1的基础上,所述网架包括多个沿固定插孔轴向延伸且间隔设置的圆环,且相邻圆环通过水平设置的钢绳连接。相邻圆环通过水平钢绳连接,有利于增强网架的强度。
技术方案3:在技术方案2的基础上,所述圆环上设有受力后周向胀开或收缩的伸缩结构。充电插座能适应多种不同直径的插针,进而增强了充电插针与固定插孔的适配性。
技术方案4:在技术方案1~3任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导电片包括至少两个周向拼接的弧形片。两个以上的弧形片组成筒状导电片,利于导电片随弹性层发生形变。
技术方案5:在技术方案1~3任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弹性层包括多个沿固定插孔轴向延伸且间隔设置的弹片。多个弹片利于布置,且弹性强。
技术方案6:在技术方案5的基础上,所述弹片在固定插孔径向倾斜设置。弹片倾斜设置有利于弹片伸缩。
技术方案7:在技术方案1~3任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固定插孔后端设有用于与导线连接的连接端。通过连接端可传递电流。
技术方案8:在技术方案7的基础上,所述连接端为固定孔。固定孔便于设置且连接效果好。
技术方案9:在技术方案1~3任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导电珠网中空直径略小于插针直径。增强了充电插针与固定插孔连接紧固程度。
技术方案10:在技术方案1~3任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固定插孔内侧与弹性层之间设有导电固定片。固定片方便了弹性层的设置。
附图说明
图1为充电枪与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的实施例1中的充电插座的剖视图;
图2为图1中固定插孔的主视图;
图3为图1中固定插孔的轴向剖视图;
图4为插针与固定插孔的连接示意图;
附图中:1、充电枪;11、插针;2、充电插座;21、壳体;22、固定插孔;23、固定片;24、弹片;25、导电片;26、导电珠网;27、导电珠网内径;28、钢绳;29、固定孔;3、连接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的具体实施例1,如图1至图4所示,包括车体,以及安装在车体上的充电插座2。充电插座2包括壳体21,壳体21为筒状结构,朝向车体外侧的一端开口,另一端通过连接线3与车体内的电池箱连接。本实施例中的充电插座2开口端内安装有两个固定插孔22、热敏电阻传感器以及主控单元等,固定插孔内安装有接触组件,两个固定插孔的结构相同,在其他实施例中,固定插孔22也可为三个。本实施例中的固定插孔22为圆形孔,圆形固定插孔22的内壁上周向固定安装有导电的固定片23,固定片23为与固定插孔22适配的圆筒状结构,固定片23采用良导体铜或铜的合金,外表有化学特性稳定的金属镀层,如镀金或镀银。固定片23上连接有弹片24,弹片24为多个沿圆筒状固定片23轴向固定的矩形片,且弹片24与固定片23存在一定夹角,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便于弹片24伸缩。弹片24上连接有导电片25,导电片25为圆筒状结构,且本实施例中的导电片25由两个拼接在一起的弧形片构成,在其他实施例中导电片25也可由两个以上的弧形片拼接而成。两个弧形片结构相同,两个弧形片的截面均为半圆形。左侧的弧形片上连接有多个弹片24,弹片24在左侧弧形片的左上方,并且多个弹片24均平行布置。右侧的弧形片上连接有多个弹片24,弹片24在右侧弧形片的右上方,并且多个弹片24均平行布置。导电片25内侧布置有导电珠网26,导电珠网26包括网架以及安装在网架上的导电珠,网架包括多个圆环且多个圆环沿固定插孔22的轴向水平布置,相邻圆环之间设有钢绳28,钢绳28水平设置,且在圆环的上下端部均设置,在其他实施例中;钢绳也可非水平设置。为了使充电枪1上的插针11插入导电珠网26内时,导电珠网26可向远离导电珠网圆心方向移动,串接导电珠的圆环延其直径的两端设置弹簧机构,该弹簧机构使得导电珠网26具有弹性。并且本实施例中的导电片25、弹片24以及导电珠均采用良导体铜或铜的合金,外表有化学特性稳定的金属镀层,如镀金或镀银,可一定程度上降低导电片25、弹片24以及导电珠表面磨损的作用。导电珠网26内的相邻导电珠之间具有环空,该环空有利于导电珠网26压紧在导电片25上。固定插孔22的尾部具有与车体内电池连接的连接线固定孔29,设置固定孔便于实现对车体内电池充电。同时为了防止灰尘、雨水进入充电插座内部,充电插座2上部铰接有与充电插座2密封配合的充电插座盖,充电插座盖与充电插座2铰接部上设置有弹簧结构,设置弹簧结构有利于开闭充电插座盖。
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充电时,首先将充电枪1上的插针11插入充电插座2内的固定插孔22内,插针11与导电珠网导电连通,导电珠网通过导电片25、弹片24、固定片23以及连接线3对车体内电池充电。
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的具体实施例2,本实施例中的弹片为多个且沿固定插孔的径向布置在固定插孔内,其他与实施例1相同,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的具体实施例3,本实施例中的弹片为一个且为螺旋状结构,其他与实施例1相同,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充电插座与上述实施例中的车辆中的充电插座的结构相同,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插孔与上述实施例中的车辆中的固定插孔的结构相同,不再赘述。

Claims (10)

1.一种插孔,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孔内侧设有能够沿插孔径向变形的筒状导电弹性层,所述弹性层内侧设有筒状导电片,所述导电片内侧设有筒状导电珠网,所述导电珠网包括网架以及穿装在网架上的导电珠,所述导电珠的转动轴线垂直于固定插孔轴线所在平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孔,其特征在于:所述网架包括多个沿插孔轴向延伸且间隔设置的圆环,且相邻圆环通过水平设置的钢绳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插孔,其特征在于:所述圆环上设有受力后周向胀开或收缩的伸缩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插孔,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片包括至少两个周向拼接的弧形片。
5.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插孔,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层包括多个沿插孔轴向延伸且间隔设置的弹片。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插孔,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片在插孔径向倾斜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插孔,其特征在于:插孔后端设有用于与导线连接的连接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插孔,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端为固定孔。
9.一种充电插座,包括插座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座壳体内设有至少两个用于与插针插装导电的固定插孔,所述固定插孔内侧设有能够沿固定插孔径向变形的筒状导电弹性层,所述弹性层内侧设有筒状导电片,所述导电片内侧设有筒状导电珠网,所述导电珠网包括网架以及穿装在网架上的导电珠,所述导电珠的转动轴线垂直于固定插孔轴线所在平面。
10.一种车辆,包括车体,所述车体上安装有充电插座,所述充电插座包括与车体连接的插座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座壳体内设有至少两个用于与充电枪插针插装导电的固定插孔,所述固定插孔内侧设有能够沿固定插孔径向变形的筒状导电弹性层,所述弹性层内侧设有筒状导电片,所述导电片内侧设有筒状导电珠网,所述导电珠网包括网架以及穿装在网架上的导电珠,所述导电珠的转动轴线垂直于固定插孔轴线所在平面。
CN201721651324.7U 2017-12-01 2017-12-01 插孔、充电插座及使用该充电插座的车辆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769105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651324.7U CN207691054U (zh) 2017-12-01 2017-12-01 插孔、充电插座及使用该充电插座的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651324.7U CN207691054U (zh) 2017-12-01 2017-12-01 插孔、充电插座及使用该充电插座的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691054U true CN207691054U (zh) 2018-08-03

Family

ID=629998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651324.7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7691054U (zh) 2017-12-01 2017-12-01 插孔、充电插座及使用该充电插座的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69105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73267A (zh) * 2017-12-01 2019-06-11 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插孔、充电插座及使用该充电插座的车辆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73267A (zh) * 2017-12-01 2019-06-11 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插孔、充电插座及使用该充电插座的车辆
CN109873267B (zh) * 2017-12-01 2024-04-26 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插孔、充电插座及使用该充电插座的车辆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915644B (zh) 可再充电电池
CN107819223A (zh) 一种能快速维修的连接端子
CN207691054U (zh) 插孔、充电插座及使用该充电插座的车辆
CN206650203U (zh) 一种紧凑型电动汽车插孔接触件
CN206388930U (zh) 一种新型一体式直流充电枪
CN213905764U (zh) 新能源汽车配电母线结构
CN106486851A (zh) 线缆连接器组件
CN109873267A (zh) 一种插孔、充电插座及使用该充电插座的车辆
CN209298244U (zh) 用于夹紧电池极耳的钳形夹具
CN100593885C (zh) 一种插头端子
CN208986228U (zh) 一种电动汽车美标充电插头弹性金属端子
CN205900824U (zh) 一种铅酸蓄电池连接线
CN208142487U (zh) 电池模块采样带与电池模块母排连接结构
CN208571004U (zh) 一种充电装置
CN209001197U (zh) 一种用于石墨舟的导电组件及石墨舟组件
CN108923155B (zh) 一种通过局部形变改变插孔距离的插座
CN207398410U (zh) 一种能快速维修的连接端子
CN207441335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用抗变形充电桩电缆
CN206992043U (zh) 一种高压保险盒总成
CN207201014U (zh) 一种云母金属发热板
CN206148653U (zh) 一种可靠性插接端子及包括该端子的充电枪
CN209001011U (zh) 一种用于储能电池的接线端子
CN206038736U (zh) 电表插头组件
CN204668663U (zh) 风能大电流低压铝线电缆连接器
CN205863418U (zh) 一种新型充电夹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450061 Yudao Road, Guancheng District, Zhengzhou City, Henan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Yutong Bus Co.,Ltd.

Address before: 450016 Yutong Industrial Zone, eighteen Li River, Henan, Zhengzhou

Patentee before: ZHENGZHOU YUTONG BUS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803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40426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803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40426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