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686776U - Vvt系统、发动机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Vvt系统、发动机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686776U
CN207686776U CN201721920541.1U CN201721920541U CN207686776U CN 207686776 U CN207686776 U CN 207686776U CN 201721920541 U CN201721920541 U CN 201721920541U CN 207686776 U CN207686776 U CN 20768677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vvt
ducts
engine
ocv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920541.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于鹏飞
杨春玲
纪雷
杨德志
沈小栋
马京卫
孟祥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eycomb power system (Jiangs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920541.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68677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68677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68677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Lubrication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 Valve Device For Special Equipment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VVT系统、发动机和车辆,所述VVT系统包括VVT油路和设置在凸轮轴承盖上的OCV阀,其中,所述VVT油路包括设置在发动机的气缸盖上的第一VVT油道和设置在所述凸轮轴承盖上的第二VVT油道,所述第一VVT油道与所述第二VVT油道连通,所述OCV阀设置在所述第二VVT油道的末端,所述第一VVT油道与所述发动机的机油泵连通,以为所述OCV阀供油,其中,所述第二VVT油道中设置有允许机油朝向所述OCV阀流动的VVT单向阀。本公开所述的VVT系统能够降低甚至避免机油压力波动对VVT的正时位置产生影响。

Description

VVT系统、发动机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发动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VVT系统、发动机和车辆。
背景技术
VVT(Variable valve timing,即可变气门正时)系统的所有工作均需通过机油完成,为保证VVT及时、准确的工作,必须保证油压在工作范围内,为此,一般VVT发动机均有单独的VVT油路。机油从油底壳被机油泵输送到凸轮轴,然后经过OCV阀(Oil Control Valve,即机油控制阀),发动机在不同工况下时,通过ECU控制改变OCV阀中阀芯的位置,从而改变油路中机油流向和流量大小,把提前、滞后、保持不变等信号以油压方式反馈至VVT相位器空腔内,来实现相位器内部定子和外部转子之间的相对转动,调节凸轮轴的正时角度,从而达到调整进气(排气)的量,和气门开闭时间。
通过控制OCV阀控制油道的变化,实现控制VVT提前或滞后进而实现正时变化和进气量的控制,达到发动机最佳工况状态。发动机在低转速时,需要充分利用进气惯性多进新鲜空气、并通过扫气形式将排气尽量排出,一般采用进气门延迟关闭、排气门提前开启策略;发动机高转速时,通过排气正时提前、进气正时延迟来来获得更多的进气。
然而,在车辆不同需求的情况下,发动机转速变化会导致机油压力的波动,此波动传递到VVT系统中相位器的腔室时会影响VVT的正时位置,导致凸轮轴的不规则晃动,进而导致进气门开启、关闭时刻变化,使发动机产生因燃烧不稳定而导致的抖动及由此引发的噪音,降低车辆的NVH性能,引起用户不满。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公开旨在提出一种VVT系统,以降低甚至避免机油压力波动对VVT的正时位置产生影响。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公开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VVT系统,所述VVT系统包括VVT油路和设置在凸轮轴承盖上的OCV阀,其中,所述VVT油路包括设置在发动机的气缸盖上的第一VVT油道和设置在所述凸轮轴承盖上的第二VVT油道,所述第一VVT油道与所述第二VVT油道连通,所述OCV阀设置在所述第二VVT油道的末端,所述第一VVT油道与所述发动机的机油泵连通,以为所述OCV阀供油,其中,所述第二VVT油道中设置有允许机油朝向所述OCV阀流动的VVT单向阀。
进一步的,所述OCV阀包括第一OCV阀和第二OCV阀,所述第二VVT油道包括与所述第一OCV阀连通的第一子油道和与所述第二OCV阀连通的第二子油道,所述VVT单向阀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子油道中的第一VVT单向阀和设置在第二子油道中的第二VVT单向阀。
进一步的,所述凸轮轴承盖上在所述第一子油道的始端设置有第一油腔,所述第一VVT单向阀设置在所述第一油腔中,所述凸轮轴承盖上在所述第二子油道的始端设置有第二油腔,所述第二VVT单向阀设置在所述第二油腔中。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VVT油道与所述第一油腔连通,所述VVT油路包括用于将所述第一油腔与所述第二油腔连通的连接油道。
进一步的,所述凸轮轴承盖与所述气缸盖相贴合的表面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在所述第一油腔和所述第二油腔之间延伸,并且将所述第一油腔和所述第二油腔连通,所述凹槽限定所述连接油道。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子油道和/或所述第二子油道的长度不大于50mm。
进一步的,所述VVT油路包括气缸盖主油道,所述第一VVT油道与所述气缸盖主油道连通,所述气缸盖主油道的入口处设置有气缸盖单向阀,所述气缸盖主油道与所述第一VVT油道和所述第二VVT油道的中心轴线基本共面。
进一步的,所述气缸盖主油道包括第一主油道和第二主油道,所述气缸盖单向阀设置在所述第一主油道的入口处,所述第一主油道的末端连接于所述第二主油道的中间部分,所述第一VVT油道连接于所述第二主油道的中间部分。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公开所述的VVT系统具有以下优势: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功能开通过在靠近OCV阀的第二VVT油道中设置VVT单向阀,只允许机油朝向OCV阀流动而禁止机油反向流动,因此,能够避免因车辆行驶状态改变而导致的发动机机油油道(包括上述VVT油路)中的油压波动而引起VVT系统中正时位置的改变,在这种情况下,VVT系统的正时位置将受到很小的影响甚至不受到影响,由此引起的进气门开启、关闭时刻的变化也相应很小甚至没有,从而使得发动机能够保持稳定的燃烧状态,不会引起发动机抖动以及由此产生的噪音,有效的改善车辆的NVH性能,提高用户满意度。
本公开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发动机,以避免因机油波动而导致VVT正时位置改变,进而引起发动机产生因燃烧不稳定而导致的抖动及由此引发的噪音。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公开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发动机,所述发动机中设置有上述的VVT系统。
本公开的再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以提高车辆的NVH性能和用户满意度。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公开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车辆,所述车辆设置有上述的发动机。
所述发动机和车辆与上述VVT系统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构成本公开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本公开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公开,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的发动机的部分剖视图,其中,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所述的VVT系统;
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的发动机的凸轮轴承盖的仰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气缸盖,11第一VVT油道,12第一主油道,13第二主油道,14第一分支油道,15第二分支油道,2-凸轮轴承盖,21第一子油道,22第二子油道,23第一油腔,24第二油腔,25凹槽,31第一OCV阀,32第二OCV阀,41第一VVT单向阀,42第二VVT单向阀,43气缸盖单向阀。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另外,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位词如“始、末”,是指沿机油泵送的方向先经过的为始端,后经过的为末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上述方位词仅用于解释和说明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公开。
根据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提供一种VVT系统,所述VVT系统包括VVT油路和设置在凸轮轴承盖2上的OCV阀,其中,所述VVT油路包括设置在发动机的气缸盖1上的第一VVT油道11和设置在所述凸轮轴承盖2上的第二VVT油道,所述第一VVT油道11与所述第二VVT油道连通,所述OCV阀设置在所述第二VVT油道的末端,所述第一VVT油道11与所述发动机的机油泵连通,以为所述OCV阀供油,其中,所述第二VVT油道中设置有允许机油朝向所述OCV阀流动的VVT单向阀。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功能开通过在靠近OCV阀的第二VVT油道中设置VVT单向阀,只允许机油朝向OCV阀流动而禁止机油反向流动,因此,能够避免因车辆行驶状态改变而导致的发动机机油油道(包括上述VVT油路)中的油压波动而引起VVT系统中正时位置的改变,在这种情况下,VVT系统的正时位置将受到很小的影响甚至不受到影响,由此引起的进气门开启、关闭时刻的变化也相应很小甚至没有,从而使得发动机能够保持稳定的燃烧状态,不会引起发动机抖动以及由此产生的噪音,有效的改善车辆的NVH性能,提高用户满意度。
其中,在本公开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中,VVT系统中,对应于进气门和排气门分别有一个OCV阀,因此,参考图1中所示,所述OCV阀可以包括用于进气门的第一OCV阀31和用于排气门的第二OCV阀32,对应地,所述第二VVT油道包括与所述第一OCV阀31连通的第一子油道21和与所述第二OCV阀32连通的第二子油道22,所述VVT单向阀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子油道21中的第一VVT单向阀41和设置在第二子油道22中的第二VVT单向阀42,以使得对通往第一OCV阀31和第二OCV阀32的机油流彼此独立,互不影响。
其中,为了满足第一OCV阀31和第二OCV阀32对机油量的需求,第一子油道21和第二子油道22的直径可以设置为不小于4mm。为了便于第一VVT单向阀41和第二VVT单向阀42分别在第一子油道21和第二子油道22中的设置,所述凸轮轴承盖2上在所述第一子油道21的始端设置有第一油腔23(第一油腔23的直径大于第一子油道21的直径),所述第一VVT单向阀41设置在所述第一油腔23中,所述凸轮轴承盖2上在所述第二子油道22的始端设置有第二油腔24(第二油腔24直径大于第二子油道22的直径),所述第二VVT单向阀42设置在所述第二油腔24中。
在本公开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VVT油道可以设置有两条,其中一条与第一油腔23及之后的第一子油道21连通,其中另一条可以与第二油腔24及之后的第二子油道22连通。可选择地,为了便于加工制造,所述第一VVT油道11与所述第一油腔23连通,在这种情况下,所述VVT油路包括用于将所述第一油腔23与所述第二油腔24连通的连接油道,参考图1中所示。
其中,连接通道可以以任意合适的方式设置,例如,连接油道可以设置在凸轮轴承盖2中(未示出)。可选择地,所述凸轮轴承盖2与所述气缸盖1相贴合的表面设置有凹槽25,所述凹槽25在所述第一油腔23和所述第二油腔24之间延伸,并且将所述第一油腔23和所述第二油腔24连通,所述凹槽25限定所述连接油道,在这种情况下,凹槽25可以在凸轮轴承盖2铸造生产时成型,省时省力。
另外,在本公开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中为了避免第一子油道21和第二子油道22中油压的波动对VVT系统的正时位置产生影响,所述第一子油道21和/或所述第二子油道22可以尽可能地短,例如,其长度可以不大于50mm,或者,使得第一OCV阀31与第一VVT单向阀41之间的油道长度、第二OCV阀32与第二VVT单向阀42之间的油道长度不大于50mm。
在本公开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中,为了从机油泵向OCV阀引油,所述VVT油路可以包括气缸盖主油道,所述第一VVT油道11与所述气缸盖主油道连通,其中,所述气缸盖主油道的入口处设置有气缸盖单向阀43,以使得发动机在停机状况下,气缸盖的机油还将停留在相应油道中,而不是回流到油底壳中去。另外,当发动机启动时,可以缩短机油输送到相应油路并建立油压的时间,能够降低冷启动时气缸盖上各摩擦副的磨损,进而提高发动机的寿命。另外,为了缩短机油到达OCV阀的路程,所述气缸盖主油道与所述第一VVT油道11和所述第二VVT油道的中心轴线基本共面。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此处所使用的术语“基本”意在表明在不与气缸盖和凸轮轴承盖上其它结构相干涉的情况下各油道的中心轴线最大程度地靠近甚至共面,而非指绝对共面。
其中,为了满足发动机整体的润滑需求,所述气缸盖1主油道包括第一主油道12和第二主油道13,所述气缸盖1单向阀43设置在所述第一主油道12的入口处,所述第一主油道12的末端连接于所述第二主油道13的中间部分,所述第一VVT油道11连接于所述第二主油道13的中间部分,第二主油道13的两端分别引出第一分支油道14和第二分支油道15,以为其它结构和部件提供机油。另外,为了满足对机油量的需求,第一主油道12和第二主油道13的直径可以设置为不小于6mm。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公开还提供一种发动机,所述发动机中设置有上述的VVT系统。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公开还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设置有上述的发动机。
以上所述仅为本公开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公开,凡在本公开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VVT系统,所述VVT系统包括VVT油路和设置在凸轮轴承盖(2)上的OCV阀,其特征在于,所述VVT油路包括设置在发动机的气缸盖(1)上的第一VVT油道(11)和设置在所述凸轮轴承盖(2)上的第二VVT油道,所述第一VVT油道(11)与所述第二VVT油道连通,所述OCV阀设置在所述第二VVT油道的末端,所述第一VVT油道(11)与所述发动机的机油泵连通,以为所述OCV阀供油,其中,所述第二VVT油道中设置有允许机油朝向所述OCV阀流动的VVT单向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VVT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OCV阀包括第一OCV阀(31)和第二OCV阀(32),所述第二VVT油道包括与所述第一OCV阀(31)连通的第一子油道(21)和与所述第二OCV阀(32)连通的第二子油道(22),所述VVT单向阀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子油道(21)中的第一VVT单向阀(41)和设置在第二子油道(22)中的第二VVT单向阀(4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VVT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轮轴承盖(2)上在所述第一子油道(21)的始端设置有第一油腔(23),所述第一VVT单向阀(41)设置在所述第一油腔(23)中,所述凸轮轴承盖(2)上在所述第二子油道(22)的始端设置有第二油腔(24),所述第二VVT单向阀(42)设置在所述第二油腔(24)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VVT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VVT油道(11)与所述第一油腔(23)连通,所述VVT油路包括用于将所述第一油腔(23)与所述第二油腔(24)连通的连接油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VVT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轮轴承盖(2)与所述气缸盖(1)相贴合的表面设置有凹槽(25),所述凹槽(25)在所述第一油腔(23)和所述第二油腔(24)之间延伸,并且将所述第一油腔(23)和所述第二油腔(24)连通,所述凹槽(25)限定所述连接油道。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VVT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油道(21)和/或所述第二子油道(22)的长度不大于50mm。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VVT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VVT油路包括气缸盖主油道,所述第一VVT油道(11)与所述气缸盖主油道连通,所述气缸盖主油道的入口处设置有气缸盖单向阀(43),所述气缸盖(1)主油道与所述第一VVT油道(11)和所述第二VVT油道的中心轴线基本共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VVT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缸盖主油道包括第一主油道(12)和第二主油道(13),所述气缸盖单向阀(43)设置在所述第一主油道(12)的入口处,所述第一主油道(12)的末端连接于所述第二主油道(13)的中间部分,所述第一VVT油道(11)连接于所述第二主油道(13)的中间部分。
9.一种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中设置有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VVT系统。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设置有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发动机。
CN201721920541.1U 2017-12-29 2017-12-29 Vvt系统、发动机和车辆 Active CN20768677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920541.1U CN207686776U (zh) 2017-12-29 2017-12-29 Vvt系统、发动机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920541.1U CN207686776U (zh) 2017-12-29 2017-12-29 Vvt系统、发动机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686776U true CN207686776U (zh) 2018-08-03

Family

ID=629939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920541.1U Active CN207686776U (zh) 2017-12-29 2017-12-29 Vvt系统、发动机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68677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915194B2 (en) Twin scroll turbocharger in a variable displacement engine
US9624843B2 (en) Control device of multi-cylinder engine
US9677479B2 (en) Variable displacement engine control
US9874166B2 (en) Method for controlling vibrations during transitions in a variable displacement engine
US9638115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controlling multi-cylinder engine
US20160032845A1 (en) Method for a variable displacement engine
US10267222B2 (en)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ransitions in a variable displacement engine
CN102052117B (zh) 用于内燃机的可变阀装置
CN101956584A (zh) 一种具有vvt和vvl系统的可变气门机构的驱动油路
CN102052113B (zh) 内燃机用可变阀装置
CN104929711B (zh) 带有可变气门驱动的施加点火内燃发动机
US8635988B2 (en) Variable valve device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JPWO2018173989A1 (ja) エンジンの制御装置
CN207686776U (zh) Vvt系统、发动机和车辆
WO2018173990A1 (ja) エンジンの制御装置
JP2018168704A (ja) エンジンの制御装置
CN106285828B (zh) 一种汽车发动机可变气门升程系统油路结构
CN205669418U (zh) 一种Atkinson循环增程器发动机进气凸轮轴
JPH11229913A (ja) 内燃機関の動弁装置
JP2017214915A (ja) V型エンジン
CN201620962U (zh) 一种发动机缸盖润滑油路结构
CN206319922U (zh) 新型凸轮轴相位调节器
JP6607530B2 (ja) エンジンの制御装置
CN103758602B (zh) 用于发动机的配气机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04100359B (zh) 涡轮增压发动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1231

Address after: 212200 No. 868, Hong Xing Road, Yangzhong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Zhenjiang, Jiangsu

Patentee after: Honeycomb power system (Jiangsu) Co., Ltd

Address before: 071000 No. 2266 Chaoyang South Street, Hebei, Baoding

Patentee before: Changcheng Automobile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