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666956U - 支架及呼吸界面装置 - Google Patents

支架及呼吸界面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666956U
CN207666956U CN201720383035.7U CN201720383035U CN207666956U CN 207666956 U CN207666956 U CN 207666956U CN 201720383035 U CN201720383035 U CN 201720383035U CN 207666956 U CN207666956 U CN 20766695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portion
interface device
holder
respiratory interface
connection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383035.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不公告发明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RUIZHIGU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RUIZHIGU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RUIZHIGU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RUIZHIGU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383035.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66695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66695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66695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Orthopedics, Nursing, And Contracep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支架及呼吸界面装置,所述支架用于安装在呼吸界面装置上以辅助佩戴,所述支架包括:所述基部呈框型结构,用于可拆卸地套设在所述呼吸界面装置的连接壳上;所述基部靠近下端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一下连接孔;所述基部的内侧壁上设置有与所述连接壳相抵持的限位部,所述基部靠近下端的两侧对称设置有与所述连接壳相抵持的辅助限位部;弧形梁,所述弧形梁从所述基部的上端中心位置向上延伸形成,所述弧形梁远离所述基部的一端开设有上连接孔。上述支架,可拆卸地套设在呼吸界面装置的连接壳上,装配有该支架的呼吸界面装置佩戴时弧形梁不会与佩戴者的额头接触,整体结构简单、成本低,支架的拆装操作便捷并且使用时的佩戴舒适度好。

Description

支架及呼吸界面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支架及呼吸界面装置。
背景技术
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过程中,一般采用正压通气疗法,即通过呼吸设备将正压气体输送至患者呼吸气道内。这种呼吸设备通常包括正压通气装置即持续正压通气装置(CPAP,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或双水平正压通气装置(Bi-PAP,bilevelpositive airway pressure)、空气输送管以及患者呼吸接口,其中患者呼吸接口一般为鼻罩或者面罩。以面罩为例,在使用过程中,需要通过绑带固定在患者口、鼻部区域,患者的口、鼻部被完全包覆在面罩内腔中,在头绑带和面罩内外压差的作用下,面罩与接触区域的皮肤贴合形成气密,使正压可呼吸气体从呼吸机输送至患者呼吸气道内,在使用过程中,面罩和皮肤接触的舒适度、稳定度、密封效果是三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将直接影响患者使用体验和治疗效果。
现有的患者呼吸接口结构复杂、成本较高,且大多采用带额撑的支撑结构,额撑部位长期接触患者额部,易产生不舒适感,普遍存在长期佩戴舒适度差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且佩戴舒适度好的支架及呼吸界面装置。
一种支架,用于安装在呼吸界面装置上以辅助佩戴,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包括:
基部,所述基部呈框型结构,用于可拆卸地套设在所述呼吸界面装置的连接壳上;所述基部靠近下端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一下连接孔;所述基部的内侧壁上设置有与所述连接壳相抵持的限位部,所述基部靠近下端的两侧对称设置有与所述连接壳相抵持的辅助限位部;
弧形梁,所述弧形梁从所述基部的上端中心位置向上延伸形成,所述弧形梁远离所述基部的一端开设有上连接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辅助限位部与所述下连接孔相邻,两侧的所述下连接孔的中心的连线与所述弧形梁的长度方向垂直,所述上连接孔及所述下连接孔用于与绑带连接以使所述呼吸界面装置相对于佩戴者的头部固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部左右两侧向外延伸形成有两个连接部,所述下连接孔开设于所述连接部,所述两个连接部中的至少一个开设有与下连接孔连通的缺口以使绑带可从对应的连接孔取出或套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部大致呈三角形,所述基部的内侧壁包括对称设置的两个第一抵持壁及连接于两个第一抵持壁之间的第二抵持壁,所述限位部包括对称设置在所述两个第一抵持壁的第一限位部及设置在所述第二抵持壁的第二限位部,所述两个第一抵持壁的交汇处以及所述第二抵持壁上分别设置有凸设的卡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辅助限位部自所述基部的内侧壁延伸形成。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辅助限位部自所述第一抵持壁及第二抵持壁的内侧壁延伸形成,所述辅助限位部朝远离所述呼吸界面装置的方向延伸并凸出于所述基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弧形梁呈弓形,所述弧形梁自靠近所述基部一侧弯折延伸后再向相反一侧弯折延伸。
一种呼吸界面装置,包括:
柔性罩壳,所述柔性罩壳具有弹性且两侧分别具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的边缘区域设置有用于与人体鼻部或口鼻部皮肤紧贴的柔性衬垫;
连接壳,所述连接壳连接设置在所述柔性罩壳靠近所述第一开口的一端;
连接管,所述连接管的一端用于与空气输送管连接,所述连接管的另一端与所述连接壳连接并与所述柔性罩壳内部连通;以及
上述支架,所述基部可拆卸地套设在所述连接壳上;
绑带,与所述支架连接以使所述呼吸界面装置相对于佩戴者的头部固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壳包括壳体部、沿所述壳体部的周缘向所述柔性罩壳方向延伸的接口部,所述接口部的外侧壁形成有与所述基部的内侧壁紧贴的装配面,所述接口部的一部分卡合嵌设于所述柔性罩壳靠近所述第一开口的周缘内;所述壳体部开设有环形接口,所述连接管包括装配于所述环形接口且可相对于所述连接壳转动的弯管、与所述弯管连接的接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部设置有多个排气孔,所述弯管还设置有防窒息孔和防窒息阀。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装配面上凹设有卡孔,所述支架通过所述基部的卡扣与所述卡孔的卡合连接固定在所述连接壳上,所述辅助限位部的下表面与所述连接壳相抵持接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柔性罩壳设置有向内凹陷的调节部,所述调节部在所述柔性罩壳的外表面上形成内凹面,所述调节部的两侧关于所述柔性罩壳的中轴面对称,所述柔性衬垫受压后,所述调节部产生变形以分散压力,使所述柔性衬垫动态匹配佩戴者面部的轮廓并形成有效密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柔性罩壳的厚度从所述第一开口至所述第二开口处逐渐减小,所述内凹面的长度方向的轮廓线所在的平面相对于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的中心连线倾斜,所述内凹面沿着所述基部至所述弧形梁的方向逐渐远离所述第二开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柔性罩壳为单层硅胶结构,所述柔性罩壳的内表面的两侧对称设置有增厚的加强块,所述加强块的厚度从所述第二开口至所述第一开口的方向逐渐增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调节部的宽度从中间向两侧逐渐减小,所述柔性罩壳具有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所述调节部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部与第二支撑部之间,所述调节部、第一支撑部及第二支撑部于所述柔性罩壳上形成缓冲调节结构,所述第一支撑部邻近所述第一开口,所述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的厚度皆大于所述调节部的厚度。
上述支架,可拆卸地套设在呼吸界面装置的连接壳上,装配有该支架的呼吸界面装置佩戴时弧形梁不会与佩戴者的额头接触,整体结构简单、成本低,支架的拆装操作便捷并且使用时的佩戴舒适度好。
上述呼吸界面装置,支架与连接壳之间的装配结构简单,去除了支架与连接壳之间冗余的卡扣结构,整体简洁、体积小,支架不与人体接触,减少了设备与人体的接触点,能避免患者在使用时可能出现的不适症状,舒适度好。
上述呼吸界面装置,柔性罩壳上设置有调节部,佩戴时调节部产生形变,以分散压力并使柔性衬垫动态匹配使用者面部的轮廓,使柔性衬垫与使用者面部形成有效密封,长时间佩戴下的舒适性高,并且能很好地与人体鼻部、面部轮廓相匹配,适于不同年龄段的使用需求,通用性高。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提供的支架的侧视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图1所示支架的侧视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根据一实施例提供的呼吸界面装置的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呼吸界面装置佩戴时的侧面示意图;
图5为图3所示呼吸界面装置的部分爆炸示意图;
图6为图3所示呼吸界面装置的部分剖视图;
图7为图3所示呼吸界面装置中柔性罩壳与连接壳的装配图;
图8为图3所示呼吸界面装置中连接壳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3所示呼吸界面装置中弯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5所示呼吸界面装置中防窒息阀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3所示呼吸界面装置中弯管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3所示呼吸界面装置的部分侧剖视图一;
图13为图3所示呼吸界面装置的部分侧剖视图二;
图14为一实施例中呼吸界面装置的柔性罩壳和连接壳的爆炸示意图;
图15为图14所示呼吸界面装置的柔性罩壳和连接壳的部分剖视图;
图16为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呼吸界面装置的部分剖视图一;
图17为图16所示呼吸界面装置的部分剖视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参阅图1至图4,根据一实施例提供的支架20,其用于安装在呼吸界面装置10上以辅助呼吸界面装置10的佩戴,支架20包括基部21及弧形梁22。
基部21呈中空的框型结构,基部21用于可拆卸地套设在呼吸界面装置10的连接壳12的一端,基部21靠近下端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一下连接孔202,基部21的内侧壁上设置有与连接壳12相抵持的限位部,基部21靠近下端的两侧对称设置有与连接壳12相抵持的辅助限位部230。弧形梁22从该基部21向外延伸形成,并且弧形梁22是从基部21的上端中心位置向上延伸形成的,弧形梁22和基部21为一体设置,弧形梁22远离基部21的一端开设有上连接孔201。呼吸界面装置10佩戴时弧形梁22的一端悬空于佩戴者的额头,支架20整体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且使用时佩戴者的舒适度好。
请参阅图3、图4,根据一实施例提供的呼吸界面装置10,包括连接管30、连接壳12、柔性罩壳16、支架20及连接于支架20上的绑带80,柔性罩壳16与连接壳12连接,支架20可拆卸嵌套在连接壳12上。呼吸界面装置10可以是鼻罩或面罩。
进一步结合参阅图5,柔性罩壳16具有弹性,柔性罩壳16具有第一开口101、第二开口102,第二开口102的边缘区域设置有与人体鼻部或口鼻部皮肤紧贴的柔性衬垫160,设置的柔性衬垫160可增加佩戴的舒适度。连接壳12连接于柔性罩壳16且靠近第一开口101的一端。连接管30的一端用于与一空气输送管(图未示)连接,连接管30的另一端与连接壳12可连接并与柔性罩壳16的内部连通,连接管30可相对于连接壳12转动。支架20与绑带80连接,使呼吸界面装10相对于佩戴者的头部固定,连接管30穿过基部21,基部21可拆卸地套设在连接壳12远离柔性罩壳16的一端,弧形梁22的一端悬空于佩戴者的额头。
呼吸界面装置10为鼻罩时,柔性衬垫160用于密封佩戴者的鼻翼及上唇部,佩戴时,第二开口102朝向佩戴者的鼻部,鼻部位于通过第二开口102进入鼻罩的收容内腔中。
请参阅图5,呼吸界面装置10为面罩时,柔性衬垫160用于密封鼻翼及下唇部,佩戴时,第二开口102朝向佩戴者的鼻部及口部,鼻部及口部通过第二开口102进入面罩的收容内腔中。
在一实施例中,绑带80包括用于环绕佩戴者头部的主体、形成于主体上的上绑带810及下绑带820,上绑带810与弧形梁22连接,下绑带820与基部21连接。弧形梁22的悬空设置可减少呼吸界面装置10与佩戴者的接触,上绑带810和下绑带820可调节长短,可调节佩戴力度,可避免长时间佩戴产生不舒适感。
连接孔201在弧形梁22远离基部21的一端,主体形成有对称的两个上绑带810和对称的两个下绑带820,两个上绑带810的自由端分别穿过该上连接孔201,并可以调节佩戴力度,达到调节柔性罩壳16的佩戴角度及松紧度的目的,即两侧的上绑带810共用弧形梁22的上连接孔201。基部21相对的两侧设置有下连接孔202,两侧的下绑带820分别穿过对应的下连接孔202,两个下连接孔202的中心的连线与弧形梁22的长度方向垂直,弧形梁22的长度方向与连接壳12的中轴面平行,基部21关于连接壳12的中轴面对称。
上连接孔201可以设置为条形孔,上连接孔201的长度设置为19mm至21mm,宽度为5.5mm至6mm。
请参阅图4,在一具体的实施例中,上绑带810及下绑带820邻近自由端的部分形成有粘扣部,并于自由端设有搭扣件811。搭扣件811穿过支架20的上连接孔201后折回并粘扣于粘扣部上。粘扣部可以是形成于连接带外表面的圈面织物。可以理解,当不佩戴时,绑带80可与支架20相分离。
进一步参阅图1、图2,在一实施例中,支架20的基部21的左右两侧分别向外延伸形成有两个连接部212,两个连接部212对称设置,下连接孔202开设于该连接部212,连接部212可以设置在临近于辅助限位部230的位置,此时下连接孔202与辅助限位部230相邻。两个连接部212中至少一个开设有缺口203,该缺口203与下连接孔202连通以使下绑带820可从对应的下连接孔202取出或套入,而不需完全或部分解开下绑带820,即可轻松地完成呼吸界面装置10的拆卸与佩戴,提高使用的便利性。支架20并不与人的额头接触,因此支架20为非接触支架,即三点式悬浮支架。
下连接孔202可以是条形孔,缺口203形成于连接部212邻近弧形梁22的一侧。
请参阅图1、图2及图5,在一实施例中,基部21的内侧壁设置有多个限位部,该限位部与连接壳12抵持。也就是说,基部21套接在连接壳12上且限位部抵持在连接壳12的边缘,基部21与连接壳12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加,使支架20和连接壳12之间形成较为稳定的结构。多个限位部可以是连续形成于基部21的内侧壁的延伸体,也可以是间隔形成于基部21的内侧壁的多个延伸体。
进一步参阅图6,基部21的内侧壁对称的两侧还设置有辅助限位部230,该辅助限位部230紧贴于连接壳12的表面,并且,辅助限位部230向内延伸的长度大于限位部向内延伸的长度,设置辅助限位部230的结构可进一步增加支架20与连接壳12之间的接触面积。限位部及辅助限位部的厚度均小于基部的厚度。
请参阅图1、图6,在一实施例中,支架20的基部21大致呈三角形,基部21包括对称设置的两个第一抵持壁210,以及连接于两个第一抵持壁210之间的第二抵持壁220,弧形梁22从两个第一抵持壁210的交汇处向远离第二抵持壁220的方向延伸。限位部包括两个第一限位部211和一个第二限位部221,两个第一限位部211对称设置在两个第一抵持壁210的内侧壁,第二限位部221设置在第二抵持壁220的内侧壁。
如图3所示,连接壳12靠近两个第一抵持壁210的交汇处设置有多个排气孔124,由于支架20为框型结构,故无需在支架20上另外开设通孔来使排气孔124与外界连通。
辅助限位部230可以是自第一抵持壁210及第二抵持壁220的内壁延伸形成,例如从第一抵持壁210和第二抵持壁220的内侧边角处延伸形成。辅助限位部230与各限位部之间间隔设置,也可以和各限位部连接。辅助限位部230朝远离连接壳12的一侧延伸并凸出于基部21。
请参阅图2、图7、图13,在一实施例中,弧形梁22整体呈弓形,弧形梁22自靠近基部21一侧弯折延伸后再向相反一侧弯折延伸,两个第一抵持壁210的交汇处凸出设置有第一卡扣240,第二抵持壁220凸出设置有第二卡扣250,两个卡扣与连接壳12上对应的卡孔123相卡合。可以理解,支架20上的卡扣的个数及位置关系可以根据需要做相应的调整,同时对应地调整连接壳12上的配合结构的数量和位置。
结合参阅图3、图6、图7、图8,连接壳12包括壳体部120及接口部121,接口部121沿壳体部120的周缘向柔性罩壳16方向延伸形成,壳体部120开设有环形接口122,接口部121包括靠近柔性罩壳16的第一部分1210及靠近壳体部120的第二部分1211,第一部分1210和第二部分1211之间形成限位台阶,第一部分1210卡合嵌设于柔性罩壳16靠近第一开口101的周缘内,柔性罩壳16靠近第一开口101的周缘抵靠在限位台阶的台阶面上,第二部分1211外露于柔性罩壳16,第二部分1211嵌套在基部内,第二部分1211的外侧壁形成有与基部21配合嵌套的装配面125,装配面125上凹设有卡孔,基部对应位置设置有卡扣,支架20通过基部21的卡扣与卡孔的卡合连接固定在连接壳12上。如图3、图9及图10中所示,连接管30包括弯管310及接头320,弯管310套接于环形接口122,并且可相对于连接壳12转动;接头320与弯管310可拆卸连接,弯管310内设置有防窒息阀40。
连接壳12与柔性罩壳16之间也可以是通过二次注塑加工工艺一体成型。
进一步参阅图11,弯管310的外壁设置有密封环306,环形接口122和弯管310相对的圆周壁分别设置有配合使用的环形凸台126和环形凹槽305,使弯管310相对于连接壳12可转动。
更为详细的,接头320与弯管310均为中空管状部件,且截面均为圆环形。弯管310可拆卸地卡扣于接头320上,且可绕接头320的轴线相对接头320旋转。弯管310为弯折状,弯管310远离接头320的一端沿轴线方向对称设置有延伸段,环形凹槽305形成于该延伸端的外壁。延伸段靠近柔性罩壳16的一侧形成有倾斜面307,倾斜面307相对弯管310的轴线倾斜,两侧倾斜面307之间的距离朝远离弯管310端部的方向逐渐增大。
结合参阅8至图10,弯管310内设置有防窒息阀40,防窒息阀40可采用硅胶材质,其阀片为厚度均匀的薄片,其厚度范围约:0.2mm至0.8mm。在阀片上设置有折弯部位402,折弯部位402是在阀片两面对称减胶形成的。防窒息阀40上方设置柄部403,用于定位、安装、固定防窒息阀40。
弯管310上设置有两个防窒息孔302,该两个防窒息孔302在弯管310中轴面上左右对称布置,在防窒息孔302上方设置有防窒息阀40的安装孔303,防窒息阀40的柄部403通过此孔安装、固定在弯管310上;安装防窒息阀40时,将防窒息阀40的柄部403插入弯管310上对应的安装孔303内即可。
防窒息孔302向下贯穿至弯管310内壁上的斜面304,斜面304用于支撑防窒息阀40,当正压可呼吸空气经接头320进入呼吸界面装置10内时,在正压空气的压力及流量作用下,防窒息阀40的折弯部位402受气压形变后向上抬起并最终接触到弯管310内壁上的斜面304,由于防窒息阀40的面积大于两个防窒息孔302的面积,防窒息阀40接触到弯管310内壁斜面304后,防窒息孔302被防窒息阀40完全覆盖,以防止正压空气通过防窒息孔302流向大气环境。
请结合参阅8、图12,连接壳12的前视轮廓近似为等腰三角形,环形接口122凸伸形成对称的两个环形凸台126。壳体部120的密封面紧密贴合于弯管310的密封环306上。弯管310的倾斜面307使弯管310和连接壳12之间可在外力下易于分离,以方便清洗及更换,弯管310的密封环306可保证连接壳12相对弯管310旋转时的有效密封。
结合参阅图3至图5,在装配呼吸界面装置10时,可以先将防窒息阀40的柄部403塞入弯管310的安装孔303内,完成防窒息阀40在弯管310上的装配;再将弯管310的连接端与接头320的连接端通过卡扣对接的方式连接在一起,即完成连接管30的组装;再将连接壳12嵌套连接在柔性罩壳16的一端,完成连接壳12在柔性罩壳16上的装配,将支架20套接在连接壳12上,支架20上下两侧的卡扣嵌入连接壳12的卡孔中,支架20套设卡扣于连接壳12上,即完成支架20与连接壳12的装配;再将装配好的连接管30插接在连接壳12的环形接口122,转动连接管30至合适位置,即完成呼吸界面装置10的装配。使用时,再调节各绑带80自由端的位置,以调整呼吸界面装置10佩戴的舒适度。
请参阅图4、图5,柔性罩壳16的形状设计符合人体工程学,可匹配大部分佩戴者不同的鼻部轮廓,柔性罩壳16具有一定的柔性,可采用邵氏硬度约40度的硅胶材质,柔性衬垫160的硬度为40HV至60HV。呼吸界面装置10为鼻罩时,柔性罩壳16的第一开口101及第二开口102的形状轮廓与人的鼻子的前视轮廓相一致。第一开口101朝向连接壳12,第二开口102朝向人的鼻部,佩戴时柔性衬垫160沿着佩戴者的鼻梁的轮廓与鼻部周边皮肤相接触,并形成气密。
请参阅图5、图12及图14,柔性罩壳16的厚度从第一开口101向第二开口102处逐渐减小,柔性衬垫160的厚度从第一开口101至第二开口102的方向逐渐减小,柔性衬垫160靠近第二开口102的边缘的厚度可设置为0.35mm至0.45mm。柔性罩壳16环绕第一开口101的周缘上凹设形成嵌合槽,嵌合槽紧密套设于连接壳12的接口部121的周壁上。
调节部162呈狭长状结构,调节部162于柔性罩壳16向内凹陷形成,调节部162在柔性罩壳16上形成有内凹面,内凹面的内凹深度从中心向两侧逐渐减小,调节部162的厚度可以设置为小于柔性罩壳16其它区域的厚度,调节部162的两侧关于柔性罩壳16的中轴面对称。呼吸界面装置10佩戴时,柔性衬垫160受到压力,调节部162将产生形变以分散压力,使得柔性衬垫160可动态地匹配佩戴者面部的轮廓并形成有效密封。
请参阅图6,调节部162的两侧设置有第一支撑部164、第二支撑部163,该第一支撑部164、第二支撑部163的厚度皆大于调节部162的厚度,调节部162的柔性皆大于两侧的第一支撑部164、第二支撑部163的柔性,调节部162、第一支撑部164及第二支撑部162在柔性罩壳16上形成缓冲调节结构。第一支撑部164靠近第一开口101,第二支撑部163靠近第二开口102。第一支撑部164、第二支撑部163及内凹面均相对于柔性罩壳16横截面的中轴线对称设置。柔性罩壳16上的调节部162可根据佩戴者鼻部的轮廓对第一支撑部164与第二支撑部163之间的间距进行调整,以匹配不同使用者的鼻部轮廓,因而呼吸界面装置10可在满足适配的前提下提高佩戴的舒适度和密封性能。同时由于支架20不会接触到佩戴者的脸部皮肤,可避免鼻罩产生的不舒适感同时也提高了其通用性。
内凹面的内凹深度从鼻梁接触区顶端向鼻翼接触区延伸的方向逐渐变浅,第一支撑部164和第二支撑部163之间的间距从鼻梁接触区顶端向鼻翼接触区延伸的方向逐渐变窄。
内凹面的长度方向的轮廓线所在的平面相对于第一开口101与第二开口102的中心连线倾斜,且沿着基部21向弧形梁22的方向逐渐远离第二开口102,第二支撑部163的顶端相对于第一支撑部164向外凸伸。内凹面的横截面轮廓的曲率半径范围可设置为4mm至50mm,第一支撑部164和第二支撑部163之间的最大间距为10mm至16mm,内凹面在对称中心处的内凹深度范围为6mm至12mm。
调节部162各处的厚度可以设置为均匀的,也可以是渐变的,例如从中心对称处向两侧逐渐变大。第一支撑部164和第二支撑部163之间的距离随着内凹面的压缩和回复,可在一定范围内自由调整。当鼻梁较高的佩戴者佩戴鼻罩时,柔性罩壳16上的调节部162的第一支撑部164与第二支撑部163之间的间距将缩小,以动态地匹配佩戴者的鼻部轮廓,进而提高其适配性。同时,由于调节部162的缓冲作用,在不影响柔性罩壳16与佩戴者脸部皮肤之间气密性的前提下,可明显降低佩戴时柔性罩壳16对佩戴者鼻梁接触区位形成的压力,避免长时间佩戴后在佩戴者脸部形成红印,提高了佩戴的舒适性。
为了满足不同年龄阶层的佩戴者的使用需求,可设计大、中、小三款产品供佩戴者选择。由于不同尺码的呼吸界面装置10的连接壳12是共用的,仅通过调整柔性罩壳16的大小及轮廓来形成大、中、小三款呼吸界面装置10。因此,大、中、小三款呼吸界面装置10均可共用连接壳12的注塑模具,可节省模具成本。而且由于三款呼吸界面装置10通用一款连接壳12及支架20,可节省支架20设计及制造的成本。
柔性罩壳16可以是单层硅胶的结构,在柔性罩壳16的内表面可对称地设置有增厚的加强块。如图12和图15所示,例如,在柔性罩壳16的缓冲结构内表面的下方左、右两侧对称设置有增厚的加强块166,加强块166的厚度约为0.8mm~3.5mm。如图16和图17所示,在另一实施例中,柔性罩壳16及延伸至柔性衬垫160的区域设置有增厚的加强块167,例如,在柔性罩壳16的内表面的左、右两侧对称位置设置有环形的增厚的加强块167,其厚度从第二开口102至第一开口101的方向逐渐增厚,加强块167的厚度范围:0.6mm至4.0mm。柔性罩壳16上设置加强块的作用在于增强柔性罩壳16的结构稳定度,防止柔性罩壳16接触到佩戴者鼻部皮肤后受力而向下坍陷,导致佩戴不稳、漏气等问题。因而在保证皮肤接触舒适度的前提下,能保证柔性罩壳16的稳定性。
上述支架,可拆卸地套设在呼吸界面装置的连接壳上,装配有该支架的呼吸界面装置佩戴时弧形梁不会与佩戴者的额头接触,整体结构简单、成本低,支架的拆装操作便捷并且使用时的佩戴舒适度好。
上述呼吸界面装置,支架与连接壳之间的装配结构简单,去除了支架与连接壳之间冗余的卡扣结构,整体简洁、体积小,支架不与人体接触,减少了设备与人体的接触点,能避免患者在使用时可能出现的不适症状,舒适度好。
上述呼吸界面装置,柔性罩壳上设置有调节部,佩戴时调节部产生形变,以分散压力并使柔性衬垫动态匹配使用者面部的轮廓,使柔性衬垫与使用者面部形成有效密封,长时间佩戴下的舒适性高,并且能很好地与人体鼻部、面部轮廓相匹配,适于不同年龄段的使用需求,通用性高。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5)

1.一种支架,用于安装在呼吸界面装置上以辅助佩戴,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包括:
基部,所述基部呈框型结构,用于可拆卸地套设在所述呼吸界面装置的连接壳上;所述基部靠近下端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一下连接孔;所述基部的内侧壁上设置有与所述连接壳相抵持的限位部,所述基部靠近下端的两侧对称设置有与所述连接壳相抵持的辅助限位部;
弧形梁,所述弧形梁从所述基部的上端中心位置向上延伸形成,所述弧形梁远离所述基部的一端开设有上连接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限位部与所述下连接孔相邻,两侧的所述下连接孔的中心的连线与所述弧形梁的长度方向垂直,所述上连接孔及所述下连接孔用于与绑带连接以使所述呼吸界面装置相对于佩戴者的头部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基部左右两侧向外延伸形成有两个连接部,所述下连接孔开设于所述连接部,所述两个连接部中的至少一个开设有与下连接孔连通的缺口以使绑带可从对应的连接孔取出或套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基部大致呈三角形,所述基部的内侧壁包括对称设置的两个第一抵持壁及连接于两个第一抵持壁之间的第二抵持壁,所述限位部包括对称设置在所述两个第一抵持壁的第一限位部及设置在所述第二抵持壁的第二限位部,所述两个第一抵持壁的交汇处以及所述第二抵持壁上分别设置有凸设的卡扣。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限位部自所述基部的内侧壁延伸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限位部自所述第一抵持壁及第二抵持壁的内侧壁延伸形成,所述辅助限位部朝远离所述呼吸界面装置的方向延伸并凸出于所述基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梁呈弓形,所述弧形梁自靠近所述基部一侧弯折延伸后再向相反一侧弯折延伸。
8.一种呼吸界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柔性罩壳,所述柔性罩壳具有弹性且两侧分别具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的边缘区域设置有用于与人体鼻部或口鼻部皮肤紧贴的柔性衬垫;
连接壳,所述连接壳连接设置在所述柔性罩壳靠近所述第一开口的一端;
连接管,所述连接管的一端用于与空气输送管连接,所述连接管的另一端与所述连接壳连接并与所述柔性罩壳内部连通;以及
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所述的支架,所述基部可拆卸地套设在所述连接壳上;
绑带,与所述支架连接以使所述呼吸界面装置相对于佩戴者的头部固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呼吸界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壳包括壳体部、沿所述壳体部的周缘向所述柔性罩壳方向延伸的接口部,所述接口部的外侧壁形成有与所述基部的内侧壁紧贴的装配面,所述接口部的一部分卡合嵌设于所述柔性罩壳靠近所述第一开口的周缘内;所述壳体部开设有环形接口,所述连接管包括装配于所述环形接口且可相对于所述连接壳转动的弯管、与所述弯管连接的接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呼吸界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部设置有多个排气孔,所述弯管还设置有防窒息孔和防窒息阀。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呼吸界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配面上凹设有卡孔,所述支架通过所述基部的卡扣与所述卡孔的卡合连接固定在所述连接壳上,所述辅助限位部的下表面与所述连接壳相抵持接触。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呼吸界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罩壳设置有向内凹陷的调节部,所述调节部在所述柔性罩壳的外表面上形成内凹面,所述调节部的两侧关于所述柔性罩壳的中轴面对称,所述柔性衬垫受压后,所述调节部产生变形以分散压力,使所述柔性衬垫动态匹配佩戴者面部的轮廓并形成有效密封。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呼吸界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罩壳的厚度从所述第一开口至所述第二开口处逐渐减小,所述内凹面的长度方向的轮廓线所在的平面相对于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的中心连线倾斜,所述内凹面沿着所述基部至所述弧形梁的方向逐渐远离所述第二开口。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呼吸界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罩壳为单层硅胶结构,所述柔性罩壳的内表面的两侧对称设置有增厚的加强块,所述加强块的厚度从所述第二开口至所述第一开口的方向逐渐增大。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呼吸界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部的宽度从中间向两侧逐渐减小,所述柔性罩壳具有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所述调节部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部与第二支撑部之间,所述调节部、第一支撑部及第二支撑部于所述柔性罩壳上形成缓冲调节结构,所述第一支撑部邻近所述第一开口,所述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的厚度皆大于所述调节部的厚度。
CN201720383035.7U 2017-04-12 2017-04-12 支架及呼吸界面装置 Active CN20766695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383035.7U CN207666956U (zh) 2017-04-12 2017-04-12 支架及呼吸界面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383035.7U CN207666956U (zh) 2017-04-12 2017-04-12 支架及呼吸界面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666956U true CN207666956U (zh) 2018-07-31

Family

ID=629525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383035.7U Active CN207666956U (zh) 2017-04-12 2017-04-12 支架及呼吸界面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666956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72976A (zh) * 2018-10-12 2019-01-11 深圳瑞之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呼吸用罩壳结构及呼吸界面接口
WO2020135762A1 (zh) * 2018-12-29 2020-07-02 北京怡和嘉业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呼吸面罩的衬垫、呼吸面罩以及通气治疗设备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72976A (zh) * 2018-10-12 2019-01-11 深圳瑞之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呼吸用罩壳结构及呼吸界面接口
WO2020135762A1 (zh) * 2018-12-29 2020-07-02 北京怡和嘉业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呼吸面罩的衬垫、呼吸面罩以及通气治疗设备
EP3903865A4 (en) * 2018-12-29 2022-03-02 BMC Medical Co., Ltd. LINING FOR RESPIRATOR, RESPIRATOR AND RESPIRATORY TREATMENT DEVIC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587580B (zh) 面罩
AU2021204785B2 (en) Patient Interfaces
CN104623784B (zh) 鼻罩
JP6657302B2 (ja) マスクシステム
CN101683545B (zh) 通气口组件和具有该通气口组件的鼻面罩
AU2011234068B2 (en) Respiratory mask with ribbed contacting surface
US6651663B2 (en) Nasal mask and system using same
US20140166019A1 (en) Headgear apparatus for nasal interface
EP2957314B1 (en) Seal forming portion, pad and cushion for a patient interface
CN204655725U (zh) 鼻罩
JP2013517036A (ja) 交換可能な鼻用ピロー
CN207666956U (zh) 支架及呼吸界面装置
CN114430689A (zh) 用于患者接口装置的鼻枕垫
CN106267489B (zh) 柔性罩壳及呼吸界面装置
CN206381472U (zh) 柔性罩壳及呼吸界面装置
CN204655726U (zh) 面罩
CN205411878U (zh) 一种鼻罩系统
EP2727620B1 (en) Adjusting component used for breathing mask and breathing mask
CN211798137U (zh) 一种鼻罩衬垫
CN211301633U (zh) 呼吸面罩和通气治疗设备
CN114887181A (zh) 无创呼吸面罩
CN108543184A (zh) 一种用于研磨墨粉时佩戴的面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