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664263U - 电连接器及其组合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及其组合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7664263U CN207664263U CN201721612651.1U CN201721612651U CN207664263U CN 207664263 U CN207664263 U CN 207664263U CN 201721612651 U CN201721612651 U CN 201721612651U CN 207664263 U CN207664263 U CN 20766426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lectric connector
- wall
- female end
- male
- insulat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ink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一种电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包括绝缘体、与绝缘体相固持的若干端子及金属件,所述绝缘体包括本体部,所述若干端子固定于本体部内,所述金属件包括主体壁及由主体壁下侧缘沿电路基板所在面延伸形成的固定脚,所述主体壁的下侧缘和/或固定脚对应与所述绝缘体固持,所述主体壁包括有若干限位壁及分别与各限位壁相邻的让位壁,所述限位壁用于与对接连接器接触限位,所述让位壁不与对接连接器接触,所述主体壁围绕至少部分本体部,所述限位壁与本体部之间共同界定形成对接空间,所述至少一让位壁上形成有向对接空间内凸伸的对应用于与对接连接器弹性抵触的弹性扣臂。通过于电连接器外围增设金属件,以实现电连接器的信号屏蔽、抗噪性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连接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及其组合。
背景技术
基板对基板电连接器,通常被用于将两块电路基板电性连接,通常包括有公端电连接器和与其对接的母端电连接器。相关现有技术可参考中国发明专利公开CN104253345A号专利申请。
现有技术所公开的基板对基板电连接器中,其中公端电连接器包括由塑胶制成的公端绝缘体、固定在公端绝缘体上的公端子及公端固定件。所述公端绝缘体整体呈长条形状。所述公端子跨骑于公端绝缘体上且至少部分露出公端绝缘体形成与母端电连接器接触的接触部。所述公端固定件对应固定于公端绝缘体的两端,用于加强公端电连接器与对接电路基板的固持力。
现有技术中公开的母端电连接器包括由塑胶制成的母端绝缘体、固定在母端绝缘体上的母端子及母端固定件,所述母端绝缘体呈长方体形成,母端绝缘体中间位置沿纵长方向向内凹陷形成用于供所述公端电连接器插入的插接空间。所述母端子固持于母端绝缘体内,其至少部分弹性凸伸至插接空间内用于与公端电连接器的公端子电性接触。所述母端固定件对应固定于母端绝缘体的两端,用于加强母端电连接器与对接电路基板的固持力。
上述公端电连接器及母端电连接器分别可通过端子及固定件形成的焊脚焊接固定至对应电路基板。对接时,公端电连接器对应插入母端电连接器的插接空间内,通过公端子与母端子的电性接触以实现两个电路基板间的信号传输。
由于现有技术中的此类基板对基板电连接器的结构特性:端子数量多,整体高度可控性强,对接稳定性高等优点而被广泛的使用于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无人机等设备领域。然而随着技术的发展,此类电连接器的使用场合及功能要求也在日新月异的变化着。例如在一些特定的使用场合,此类基板对基板电连接器可能会被运用于传输高频、射频类信号。是以对电连接器的屏蔽抗噪等性能有一定的要求,然而现有技术中的此类基板对基板电连接器结构形态已无法满足功能需求。
鉴于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电连接器及其组合以实现上述功能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及其组合,能够保证外形尺寸足够小型化的同时,具有一定的信号屏蔽、抗噪及接地功能。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用于与电路基板连接,所述电连接器包括绝缘体、与绝缘体相固持的若干端子及金属件,所述绝缘体包括本体部,所述若干端子固定于本体部内,所述各端子包括至少部分露出本体部外的端子接触部、与所述端子接触部一体连接的对应与绝缘体固定的端子固定部及由所述端子固定部进一步延伸出绝缘体外的端子焊接部,所述金属件包括主体壁及由所述主体壁下侧缘沿电路基板所在面延伸形成的固定脚,所述主体壁的下侧缘和/或所述固定脚对应与所述绝缘体固持,所述主体壁包括有若干限位壁及分别与各所述限位壁相邻的让位壁,所述限位壁用于与对接连接器接触限位,所述让位壁不与对接连接器接触,所述主体壁围绕至少部分所述本体部,所述限位壁与所述本体部之间共同界定形成对接空间,所述至少一让位壁上形成有向对接空间内凸伸的对应用于与对接连接器弹性抵触的弹性扣臂。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限位壁和/或所述让位壁呈平板状。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各让位壁的内壁面与相邻的限位壁的内壁面于板厚方向呈段差式台阶状。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让位壁远离电路基板一侧的边缘向对接空间内经回折延伸形成所述弹性扣臂,所述弹性扣臂呈悬臂状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弹性扣臂内表面形成有连续的导引面,所述导引面包括位于主体壁上侧缘正上方的第一导引面及与所述第一导引面平滑连接且位于对接空间内的第二导引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限位壁由主体壁远离电路基板一侧的边缘向内回折一百八十度延伸形成,所述让位壁由所述主体壁上位于任意相邻两个限位壁之间的部分主体壁定义形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主体壁于板厚方向来回折弯形成所述限位壁及让位壁。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体还包括沿本体部靠近电路基板的外周向外进一步延伸形成的基部,所述金属件的主体壁的下侧缘部分及部分固定脚与所述基部相固持,所述对接空间由本体部、基部及限位壁共同围设形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主体壁呈封闭式环形而围绕所述本体部外一周。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包括如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定义为母端电连接器,及与所述母端电连接器匹配对接的公端电连接器,所述公端电连接器包括公端绝缘体、固定在公端绝缘体内的若干公端子及公端金属件,所述各公端子包括固定在公端绝缘体上且至少部分露出公端绝缘体外的公端子接触部、与公端子接触部一体连接的对应埋设固定于公端绝缘体内的公端子固定部及由公端子固定部进一步延伸出公端绝缘体外的公端子焊接部,所述各公端子接触部对应与母端电连接器的各端子接触部实现电性连接,所述公端金属件包括公端主体壁及由公端主体壁下侧缘沿电路基板所在面延伸形成的公端固定脚,所述公端电连接器与所述母端电连接器对接后,由公端金属件与母端电连接器的金属件所组成的金属屏蔽体至少围设于所述若干公端子接触部及母端电连接器的若干端子接触部外围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封闭式的环形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于公端电连接器及母端电连接器外围增设金属件,以实现公端电连接器与母端电连接器对接后的屏蔽、抗噪性能。同时本实用新型中的金属件结构设计简单,公、母端电连接器整体结构强度好,金属件的细部结构设计同时可以起到良好的对接导引及卡扣效果,能够控制电连接器在整体高度较低的情况下,保证电连接器整体对接稳定、整体结构强度好,且具有较好的插拔手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合的立体示意图,其展示了公端电连接器与母端电连接器对接前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组合自另一角度看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图1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合中的母端电连接器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4是图3所示母端电连接器自另一角度看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合中的母端电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6是图5中的母端电连接器自A-A线的剖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合中的母端电连接器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8是图7所示母端电连接器自另一角度看的立体示意图。
图9是图7所示母端电连接器的例俯视图。
图10是图9中的母端电连接器自B-B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该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请参考图1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及其组合包括可相互对接的公端电连接器1及母端电连接器2。所述公端电连接器1及母端电连接器2分别对应焊接固定至一电路基板(未图示)。
请参考图1至图4所示,所述公端电连接器1包括公端绝缘体11、固定在公端绝缘体11内的若干公端子12及公端金属件13。所述公端绝缘体11包括对应贴靠于对接电路基板的公端基部111及由公端基部111中间位置沿长度方向向上垂直延伸形成的公端本体部112。所述公端本体部112呈直立的墙壁状。所述公端子12呈一排排列固定于所述公端本体部112上。公端子12包括跨骑固定在公端本体部112上的“n”形公端子接触部121、与公端子接触部121一体连接的对应埋设固定于公端绝缘体11内的公端子固定部122及由公端子固定部122进一步延伸出公端绝缘体11外的公端子焊接部123。所述公端子接触部121露出公端本体部112表面外形成接触面。
请参考图1至图4所示,所述公端金属件13包括大致呈长方体管状(亦可视为长方体环状)的公端主体壁131及由公端主体壁131下侧缘向外且沿电路基板延伸方向延伸形成的大致呈裙摆状的公端固定脚132。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公端主体壁131与公端固定脚132的连接位置对应与公端基部111固持。所述公端主体壁131、公端基部111及公端本体部112共同围设形成与母端电连接器2对接的公端对接空间10。
请参考图1至图4所示,所述母端电连接器2包括母端绝缘体21、与母端绝缘体21相固持的母端子22及母端金属件23。所述母端绝缘体21包括母端本体部211及由母端本体部211贴靠电路基板一侧的外周向外进一步延伸形成的母端基部212。所述母端本体部211大致呈长方体状,母端本体部211远离电路基板一侧的表面向内凹陷形成有母端容纳空间201,所述母端容纳空间201沿母端电连接器2的长度方向(即母端子21排列方向)延伸而呈长条状。所述母端本体部211与电路基板贴合的表面向内凹陷形成有若干用于固定母端子22的端子收容槽2111。所述母端本体部211的母端容纳空间201的内壁面位置至少部分与所述端子收容槽2111连通。所述母端本体部211的各端子收容槽2111内形成有沿母端电连接器2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端子限位杆2112。
请参考图1至图4所示,所述母端子22由金属板冲压折弯形成,包括大致呈“U”形的母端子接触部221、与母端子接触部221一体连接的对应与母端绝缘体21固定的母端子固定部222及由母端子固定部222进一步延伸出母端绝缘体21外的母端子焊接部223。所述母端子22由母端绝缘体21贴合电路基板的一侧表面组装至端子收容槽2111内。所述端子限位杆2112用于防止母端子22(特别是母端子接触部221)向母端容纳空间201内过度变形。所述“U”形的母端子接触部221至少部分(具体为“U”形的母端子接触部221的两个自由端的某部分)由母端容纳空间201的两侧凸伸至母端容纳空间201内用于与公端子12实现接触。
请参考图1至图4所示,所述母端基部212包括有与母端本体部211贴靠电路基板一侧的外周相连的母端内基部2121,及由所述母端内基部2121外侧缘进一步向外延伸形成的母端外基部2122。以电路基板为水平面,所述母端本体部211的高度大于母端内基部2121的高度,所述母端内基部2121的高度大于母端外基部2122的高度。所述母端内基部2121与母端外基部2122因高度落差而形成台阶状结构。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母端内基部2121包括位于母端本体部211长度方向上的母端长边内基部2123及位于母端本体部211宽度方向上的母端短边内基部2124,所述母端外基部2122仅设置位于母端内基部2121两端的位置(即母端短边内基部2124位置)。此外,所述母端绝缘体21长度方向的两端于贴靠电路基板一侧的表面向内凹陷形成有扣持槽210。于母端电连接器2长度方向,所述扣持槽210延伸至母端本体部211贴靠电路基板一侧的表面。于电路基板厚度方向,所述扣持槽210上下贯穿母端基部212而于母端基部212两端位置形成缺口状。
请参考图1至图4所示,所述母端金属件23包括大致呈长方体管状(亦可视为长方体环状)的母端主体壁231及由母端主体壁231下侧缘沿电路基板延伸方向延伸形成的母端固定脚232。所述母端主体壁231的下侧边缘架设于母端外基部2122的上表面,所述母端主体壁231的局部的内侧表面围设贴靠于母端内基部2121的外侧面上,所述母端金属件23位于两端的母端固定脚232对应扣持于所述扣持槽210,从而实现母端金属件23与母端绝缘体21的组装固持。
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母端绝缘体21亦可与所述母端金属件23直接通过注塑成型而固定于一体,例如将所述母端主体壁231靠近电路基板一侧的部分下侧缘及部分母端固定脚232(具体可以优选位于母端电连接器2长度方向两端的母端固定脚232)通过注塑成型而埋设于母端基部212内。
此外,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母端绝缘体21亦可不设置母端基部212结构,而直接通过母端金属件23上的母端固定脚232(具体可以优选位于母端电连接器2长度方向两端的母端固定脚232)延伸并通过注塑成型对应埋设固定至母端本体部211内以实现母端金属件23与母端绝缘体21的固持。
请参考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母端主体壁231由两个相对设置的母端长壁2311及两个相对设置的母端短壁2312相互连接围设形成。所述各母端长壁2311上形成有至少两个母端固定脚232,所述各母端短壁2312上形成有一个母端固定脚232。本发明中,所述母端金属件23由一块金属板抽引并折弯形成,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母端金属件23亦可由一块金属板冲压折弯形成,并可由两个母端固定脚232并排对接形成接缝(未图示)。
请参考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母端金属件23上与母端短壁2312相连的母端固定脚232向内折弯延伸并与扣持槽210扣持。与所述母端长壁2311相连的母端固定脚232向外折弯延伸用于与电路基板焊接固定。所述母端金属件23与母端绝缘体21共同围设界定形成长方体环形的母端对接空间20。具体为,所述母端本体部211、母端内基部2121及母端主体壁231共同围设界定形成所述母端对接空间20。
请参考图1至图5所示,所述母端金属件23的母端主体壁231远离电路基板一侧的边缘向母端对接空间20内回折一百八十度延伸形成若干限位壁2313。所述各限位壁2313与母端主体壁231内壁面贴合。所述各限位壁2313的内侧表面贴靠于母端内基部2121的外侧面上以实现母端金属件23与母端绝缘体21的组装固持。所述母端本体部211、母端内基部2121及限位壁2313的内侧面共同围设界定形成所述母端对接空间20。所述母端金属件23的母端主体壁231远离电路基板一侧的边缘还设有向母端对接空间20内经回折延伸形成弹性扣臂2314。所述弹性扣臂2314呈悬臂状结构。所述弹性扣臂2314的内表面形成有平滑的导引面2310。请参考图3图5及结合图6所示,所述导引面2310包括位于母端主体壁231上侧缘正上方的第一导引面2315及与所述第一导引面2315平滑相连且位于所述母端主体壁231内侧(即位于母端对接空间20内)的第二导引面2316。
本实施例中,侧视所述母端电连接器2时(具体参考附图6),所述导引面2310位于所述限位壁2313的内侧及上方位置。此外各所述母端长壁2311及母端短壁2312上均设有两个限位壁2313,各母端长壁2311及母端短壁2312上的两个限位壁2313均位于其两端位置,换句话说,相互连接的所述母端长壁2311及母端短壁2312所形成的角部(未标示)的两侧各形成一个所述限位壁2313,所述限位壁2313的位置设计可有利于公端电连接器1与母端电连接器2的对接限位,可使得对接稳定性好,对接完成后不易产生相互晃动。所述母端主体壁231上位于任意相邻两个限位壁2313之间的部分母端主体壁231定义为让位壁2317,所述限位壁2313及让位壁2317均呈平板状,所述各让位壁2317的内壁面与相邻的限位壁2313的内壁面于板厚方向呈段差式台阶状,所述各让位壁2317于长度方向上的中间位置(即各所述母端长壁2311及母端短壁2312的中间)分别形成一个弹性扣臂2314,所述弹性扣臂2314的位置设计可使得弹性扣臂2314具有更有利的弹性形变空间。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为了能够使得弹性扣臂2314就有更好的弹性形变空间,可将弹性扣臂2314做料厚的打薄处理。
本实施例中,当公端电连接器1与母端电连接器2对接时,所述公端电连接器1通过母端金属件23的弹性扣臂2314上的导引面2310实现对接导引插入,当公端电连接器1与母端电连接器2完成对接后,所述公端金属件13的公端主体壁131的外表面与所述限位壁2313贴合,所述弹性扣臂2314对应弹性抵接于公端主体壁131的外表面。
请参考图7至图10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母端电连接器2的第二实施例,所述第二实施例中的母端电连接器2'与第一实施例(图1至图6)的区别在于母端金属件23'的形状。第二实施例中,所述母端金属件23'包括大致呈封闭式环状的母端主体壁231'及由母端主体壁231'下侧缘沿电路基板延伸方向延伸形成的母端固定脚232'。所述母端主体壁231'的下侧边缘架设于母端外基部2122'的上表面,所述母端主体壁231'的局部的内侧表面围设贴靠于母端内基部2121'的外侧面上,所述母端金属件23'位于两端的母端固定脚232'对应扣持于所述扣持槽210',从而实现母端金属件23'与母端绝缘体21'的组装固定。所述母端主体壁231'于电路基板延伸方向来回折弯形成有限位壁2313'及让位壁2317'。所述限位壁2313'及让位壁2317'均呈平板状,且相邻的所述限位壁2313'的内壁面与让位壁2317'的内壁面之间于板厚方向呈段差式台阶状。所述限位壁2313'、母端内基部2121'及母端本体部211'共同围设界定形成所述母端对接空间20'。
所述让位壁2317'远离电路基板一侧的边缘设有向母端对接空间20'内经回折延伸形成的弹性扣臂2314'。所述弹性扣臂2314'呈悬臂状结构。所述弹性扣臂2314'的内表面形成有平滑的导引面2310'。请参考图7、图9结合图10所示,所述导引面2310'包括位于母端主体壁231'上侧缘正上方的第一导引面2315'及与所述第一导引面2315'平滑相连且位于母端主体壁231'内侧(即母端对接空间20'内)的第二导引面2316'。所述限位壁2313'及让位壁2317'之间于板厚方向呈段差状设计及弹性扣臂2314'于让位壁2317'上延伸形成,可使得所述弹性扣臂2314'具有足够的悬臂长度及弹性形变空间。所述限位壁2313'对应与公端电连接器1的公端主体壁131外表面贴合,所述限位壁2313'的位置设计可有利于公端电连接器1与母端电连接器2的对接限位,可使得对接稳定性好,对接完成后不易产生相互晃动。所述导引面2310'位于所述限位壁2313'的内侧及上方位置。
请参考图7至图8所示,所述母端金属件23'上的母端固定脚232'向内折弯延伸并与对应于母端绝缘体21'贴靠电路基板一侧的表面形成的扣持槽210'扣持固定。所述母端金属件23'的母端主体壁231'围设与所述母端子22'外围(包括母端子焊接部223')。在第一实施例中,所述母端子焊接部223'由母端主体壁231'下侧缘经母端主体壁231'而凸伸于母端主体壁231'外。实际可按照母端电连接器2'外形尺寸需要适应选择实施。
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公端电连接器1上可设计相应与上述两个实施例中任意一个中的弹性扣部2302配合的结构,例如在公端电连接器1的公端金属件13的对应位置设置与弹性扣部2302卡扣的凹槽(未图示)等结构。
本实用新型通过于公端电连接器1及母端电连接器2外围增设金属件(具体为公端金属件13及母端金属件23),以实现公端电连接器1与母端电连接器2对接后的屏蔽、抗噪性能。同时本实用新型中的金属件13、23结构设计简单,公、母端电连接器1、2整体结构强度好,金属件13、23的细部结构设计同时可以起到良好的对接导引及卡扣效果,能够控制电连接器组合在整体高度较低的情况下,保证公、母端电连接器1、2结构强度、对接稳定性且具有较好的插拔手感。
需要说明的是,本法明中,所述公端金属件13的公端主体壁131大致呈长方体管状(亦可视为长方体环状),上述三个实施例中的所述母端金属件23的母端主体壁231大致呈长方体管状(亦可视为长方体环状)。以上所述的“长方体管状”、“长方体环形”应该是广义的理解。因为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实现公端电连接器1与母端电连接器2对接完毕后,保证公端子12与母端子22之间信号传递稳定,而不受外界干扰。因此,仅需要实现公端电连接器1与母端电连接器2对接完成后,相互对接的公端子21和母端子22与外界的屏蔽功能。也就是说,仅需要实现公端电连接器1与母端电连接器2对接完成后,由公端金属件13和母端金属件23所组成的金属屏蔽体将公端子12和母端子22围绕以实现屏蔽即可。因此,本实用新型中关于母端金属件23及公端金属件13的“长方体管状”、“长方体环形”的理解可以是将公端金属件13设计呈“C”形或“L”形,而将对应的母端金属件23对应设计呈“C”形或“L”形。当公端电连接器1与母端电连接器2对接完成后,由“C”形或“L”的公端金属件13和由“C”形或“L”的母端金属件23所组成的金属屏蔽体共同组合围设形成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封闭式的环形结构,以实现屏蔽抗噪功能。此外,其它变形例中,任何形状的公端金属件13和母端金属件23,只要公端电连接器1和母端电连接器2完成对接后,由公端金属件13和母端金属件23共同组成的金属屏蔽体能够围设形成完整意义上的封闭式的环形结构,均应该是本实用新型的设计精髓及保护范围。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公”“母”端仅是为了表述准确,并未特指某一形态或某一实施例。换句话说,本实用新型中的所述母端电连接器2上的母端金属件23可与公端电连接器1上的公端金属件13对换位置。同样可以实现本实用新型之技术效果。
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所述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改变,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电连接器,用于与电路基板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包括绝缘体、与绝缘体相固持的若干端子及金属件,所述绝缘体包括本体部,所述若干端子固定于本体部内,所述各端子包括至少部分露出本体部外的端子接触部、与所述端子接触部一体连接的对应与绝缘体固定的端子固定部及由所述端子固定部进一步延伸出绝缘体外的端子焊接部,所述金属件包括主体壁及由所述主体壁下侧缘沿电路基板所在面延伸形成的固定脚,所述主体壁的下侧缘和/或所述固定脚对应与所述绝缘体固持,所述主体壁包括有若干限位壁及分别与各所述限位壁相邻的让位壁,所述限位壁用于与对接连接器接触限位,所述让位壁不与对接连接器接触,所述主体壁围绕至少部分所述本体部,所述限位壁与所述本体部之间共同界定形成对接空间,所述至少一让位壁上形成有向对接空间内凸伸的对应用于与对接连接器弹性抵触的弹性扣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壁和/或所述让位壁呈平板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各让位壁的内壁面与相邻的限位壁的内壁面于板厚方向呈段差式台阶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让位壁远离电路基板一侧的边缘向对接空间内经回折延伸形成所述弹性扣臂,所述弹性扣臂呈悬臂状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扣臂内表面形成有连续的导引面,所述导引面包括位于主体壁上侧缘正上方的第一导引面及与所述第一导引面平滑连接且位于对接空间内的第二导引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壁由主体壁远离电路基板一侧的边缘向内回折一百八十度延伸形成,所述让位壁由所述主体壁上位于任意相邻两个限位壁之间的部分主体壁定义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壁于板厚方向来回折弯形成所述限位壁及让位壁。
8.根据权利要求1至4项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体还包括沿本体部靠近电路基板的外周向外进一步延伸形成的基部,所述金属件的主体壁的下侧缘部分及部分固定脚与所述基部相固持,所述对接空间由本体部、基部及限位壁共同围设形成。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壁呈封闭式环形而围绕所述本体部外一周。
10.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项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定义为母端电连接器,及与所述母端电连接器匹配对接的公端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公端电连接器包括公端绝缘体、固定在公端绝缘体内的若干公端子及公端金属件,所述各公端子包括固定在公端绝缘体上且至少部分露出公端绝缘体外的公端子接触部、与公端子接触部一体连接的对应埋设固定于公端绝缘体内的公端子固定部及由公端子固定部进一步延伸出公端绝缘体外的公端子焊接部,所述各公端子接触部对应与母端电连接器的各端子接触部实现电性连接,所述公端金属件包括公端主体壁及由公端主体壁下侧缘沿电路基板所在面延伸形成的公端固定脚,所述公端电连接器与所述母端电连接器对接后,由公端金属件与母端电连接器的金属件所组成的金属屏蔽体至少围设于所述若干公端子接触部及母端电连接器的若干端子接触部外围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封闭式的环形结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1612651.1U CN207664263U (zh) | 2017-11-28 | 2017-11-28 | 电连接器及其组合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1612651.1U CN207664263U (zh) | 2017-11-28 | 2017-11-28 | 电连接器及其组合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7664263U true CN207664263U (zh) | 2018-07-27 |
Family
ID=629464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21612651.1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7664263U (zh) | 2017-11-28 | 2017-11-28 | 电连接器及其组合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7664263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910677A (zh) * | 2017-11-28 | 2018-04-13 | 昆山嘉华电子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及其组合 |
CN111755862A (zh) * | 2019-03-27 | 2020-10-09 | 达昌电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 浮动连结器 |
-
2017
- 2017-11-28 CN CN201721612651.1U patent/CN207664263U/zh not_active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910677A (zh) * | 2017-11-28 | 2018-04-13 | 昆山嘉华电子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及其组合 |
CN111755862A (zh) * | 2019-03-27 | 2020-10-09 | 达昌电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 浮动连结器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476214B2 (en) | Dual orientation electronic connector | |
CN205882212U (zh) | 基板连接用电连接器 | |
TWM518837U (zh) | 連接器結構之改良 | |
CN207664263U (zh) | 电连接器及其组合 | |
CN107910677A (zh) | 电连接器及其组合 | |
CN204190087U (zh) | 连接器及其连接端子 | |
CN104916936A (zh) | 板对板连接器 | |
TWM510559U (zh) | 插座連接器 | |
CN108075264A (zh) | 电连接器及其组合 | |
CN207664264U (zh) | 电连接器及其组合 | |
CN206211123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7664259U (zh) | 电连接器及其组合 | |
CN108110454A (zh) | 电连接器及其组合 | |
TWM531072U (zh) | 卡連接器 | |
CN207781901U (zh) | 电连接器及其组合 | |
CN207442012U (zh) | 线对板连接器总成及其板端连接器和线端连接器 | |
TWI404280B (zh) | Electrical connector manufacturing method | |
CN210838330U (zh) | 一种新型排线连接器 | |
TWM461912U (zh) | 電連接器之端子模組 | |
TWI550975B (zh) | USB electrical connector construction | |
CN206595451U (zh) | 插头连接器 | |
CN206894274U (zh) | 一种磁吸座充 | |
TW554581B (en) | Method of making an electrical connector | |
TWM512247U (zh) | Usb連接器之結構(一) | |
TWM512232U (zh) | 序列匯流排連接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727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00529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