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611540U - 电动自航鱼雷模型组件及其电动自航鱼雷模型 - Google Patents

电动自航鱼雷模型组件及其电动自航鱼雷模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611540U
CN207611540U CN201720902332.8U CN201720902332U CN207611540U CN 207611540 U CN207611540 U CN 207611540U CN 201720902332 U CN201720902332 U CN 201720902332U CN 207611540 U CN207611540 U CN 20761154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nic
boat
torpedo
shell
mod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902332.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冯锐
江河
王韶华
高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ZT MODE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ZT MODE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ZT MODEL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ZT MODE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902332.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61154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61154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61154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Toy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动自航鱼雷模型,包括外壳、设于外壳内的电机和设于外壳尾部的外表面上的尾舵,外壳的后侧设有一个螺旋桨,螺旋桨连接于电机,尾舵上套设有转向套,转向套上连接有用于在调至与外壳的轴向具有一定夹角时实现相应的扰流作用以抵消螺旋桨转动而产生的自转力以及用于在平行于外壳的轴向时实现直线前进的转向板,转向板相对于转向套固定的角度可调,且转向板的绕转轴沿外壳的径向延伸。此种电动自航鱼雷模型能够利用本身与水接触的特性、利用转向板的导向来解决自转与偏航的问题,螺旋桨设置一个即可实现各种运动形式,有利于降低能耗,便于维修。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包括上述电动自航鱼雷模型的电动自航鱼雷模型组件。

Description

电动自航鱼雷模型组件及其电动自航鱼雷模型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航海类模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动自航鱼雷模型。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包括上述电动自航鱼雷模型的电动自航鱼雷模型组件。
背景技术
航海类模型的出现为航海爱好者以及研究人员中提供了便利。航海类模型中的一种为鱼雷模型。
目前,一种典型的鱼雷模型中通过设置双桨来解决转向与自转问题。然而,设置双桨耗能量较大,从而提高使用者的使用成本,且不便于维修。
因此,如何克服现有鱼雷模型存在的缺陷,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动自航鱼雷模型,能够降低能耗,且便于维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电动自航鱼雷模型的电动自航鱼雷模型组件,其电动自航鱼雷模型的能够降低能耗,且便于维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动自航鱼雷模型,包括外壳、设于所述外壳内的电机和设于所述外壳尾部的外表面上的尾舵,所述外壳的后侧设有一个螺旋桨,所述螺旋桨连接于所述电机,所述尾舵上套设有转向套,所述转向套上连接有用于在调至与所述外壳的轴向具有一定夹角时实现相应的扰流作用以抵消所述螺旋桨转动而产生的自转力以及用于在平行于所述外壳的轴向时实现直线前进的转向板,所述转向板相对于所述转向套固定的角度可调,且所述转向板的绕转轴沿所述外壳的径向延伸。
优选地,所述外壳内固定设有环状的连接舱,所述连接舱的中空部分插设有用于放置电池的电池舱,所述电池舱能够相对于所述连接舱轴向移动,以改变所述电动自航鱼雷模型的重心。
优选地,所述转向板、所述转向套与所述尾舵一一对应设置,且所述转向板的数量为至少四个,所有所述尾舵绕所述外壳的中心轴沿周向依次设置。
优选地,包括用于控制所述电动自航鱼雷模型启动或停止的电控开关,所述电控开关设于开关舱内;所述电机设于电机舱内;所述外壳由顶端至尾端依次包括鱼雷头锥、前舱、后舱以及尾舱,所述尾舵设于所述尾舱上;所述开关舱设于所述鱼雷头锥与所述前舱之间,且所述开关舱的外表面上设有用于分别与所述鱼雷头锥的内表面、所述前舱的内表面密封连接的O型防水圈;所述连接舱设于所述前舱与所述后舱之间,且所述连接舱的外表面上设有用于分别与所述前舱的内表面、所述后舱的内表面密封连接的O型防水圈;所述电机舱设于所述后舱与所述尾舱之间,且所述电机舱的外表面上设有用于分别与所述后舱的内表面、所述尾舱的内表面密封连接的O型防水圈。
优选地,所述开关舱的外表面上设有第一径向凸缘,所述第一径向凸缘绕设所述开关舱的外表面一周,所述鱼雷头锥与所述前舱分别从轴向的两侧抵接并密封贴合于所述第一径向凸缘;所述连接舱的外表面上设有第二径向凸缘,所述第二径向凸缘绕设所述连接舱的外表面一周,所述前舱与所述后舱分别从轴向的两侧抵接并密封贴合于所述第二径向凸缘;所述电机舱的外表面上设有第三径向凸缘,所述第三径向凸缘绕设所述电机舱的外表面一周,所述后舱与所述尾舱分别从轴向的两侧抵接并密封贴合于所述第三径向凸缘。
优选地,所述螺旋桨的外侧罩设有动力舱,所述动力舱固定连接于所述尾舱,所述动力舱包括绕所述外壳的中心轴沿周向依次设置的分水叶片。
优选地,所述尾舱与所述动力舱之间设有分水棘轮。
优选地,所述螺旋桨设于连接杆的一端,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依次贯穿所述动力舱、所述尾舱并通过硅胶管连接于所述电机。
优选地,所述鱼雷头锥为橡胶件。
一种电动自航鱼雷模型组件,包括如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动自航鱼雷模型,还包括底架,所述底架的顶面与所述电动自航鱼雷模型中的外壳的外表面形状相吻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动自航鱼雷模型中,设有单个螺旋桨,且设有尾舵、套设在尾舵上的转向套以及设置在转向套上的转向板,转向板相对于转向套的固定角度是可调的,且转向板的绕转轴沿外壳的径向延伸,转向板可以扰流以抵消所述螺旋桨转动而产生的自转力。螺旋桨由外壳内的电机驱动。
转向板与转向套为航向修正的辅助件。在下水前,根据运动路径的设置,调整每个转向板相对于转向套的角度,若调整转向板平行于外壳的轴向,在下水后,电动自航鱼雷模型能够直线前进;若调整转向板相对于外壳的轴向具有一定夹角,在下水后,转向板具有扰流作用,能够与螺旋桨相配合来调整航向,转向板根据其在外壳上调整的角度能够起到相应的扰流作用,通过水的阻力来抵消自转力。其中,运动路径具体可以包括直线航行、弧线航行、圆周航行等。
此种电动自航鱼雷模型能够利用本身与水接触的特性、利用转向板的导向来解决自转与偏航的问题,而由于其转向板的设置,螺旋桨设置一个即可实现直线航行、弧线航行、圆周航行等各种运动形式,有利于降低能耗,便于维修,且结构较为简单,对于鱼雷结构爱好者或者学生动手实践来说,自己动手即可完成安装,可实现性较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包括上述电动自航鱼雷模型的电动自航鱼雷模型组件,其电动自航鱼雷模型的能够降低能耗,且便于维修。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电动自航鱼雷模型的外观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电动自航鱼雷模型组件的爆炸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电动自航鱼雷模型组件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电动自航鱼雷模型的第一局部爆炸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电动自航鱼雷模型的第二局部爆炸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电动自航鱼雷模型的第三局部爆炸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电动自航鱼雷模型的第四局部爆炸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电动自航鱼雷模型的第五局部爆炸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电动自航鱼雷模型的第六局部爆炸图。
图1至图9中,1-开关舱,2-连接舱,3-电机舱,4-电池舱,5-固定杆,6-电机,7-转向套,8-转向板,9-动力舱,10-螺旋桨,11-连接杆,12-分水棘轮,13-尾舵,14-尾舱,15-立板,16-底板,17-后舱,18-前舱,19-鱼雷头锥,20-电控开关,21-O型防水圈,22-第一径向凸缘,23-第二径向凸缘,24-第三径向凸缘。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是提供一种电动自航鱼雷模型,能够降低能耗,且便于维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核心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电动自航鱼雷模型的电动自航鱼雷模型组件,其电动自航鱼雷模型的能够降低能耗,且便于维修。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电动自航鱼雷模型的一种具体实施例中,包括外壳、设置在外壳内的电机6和设置在外壳尾部的外表面上的尾舵13。外壳的后侧设有一个螺旋桨10,该螺旋桨10连接于电机6,电机6通过驱动螺旋桨10转动而驱动电动自航鱼雷模型进行相应的运动。尾舵13上套设有转向套7,转向套7上连接有转向板8,转向板8相对于转向套7固定的角度可调,且转向板8的绕转轴沿外壳的径向延伸,转向板8绕着该绕转轴调节相对于转向套7的角度,转向板8可以用于在调至与外壳的轴向具有一定夹角时实现相应的扰流作用以抵消螺旋桨10转动而产生的自转力以及用于在平行于外壳的轴向时实现直线前进。
其中,轴向指的是由外壳的顶端向尾端的延伸方向,径向、周向皆以此为准。
转向板8与转向套7为航向修正的辅助件。在下水前,根据运动路径的设置,调整每个转向板8相对于转向套7的角度,若调整转向板8平行于外壳的轴向,在下水后,电动自航鱼雷模型能够直线前进;若调整转向板8相对于外壳的轴向具有一定夹角,在下水后,转向板8具有扰流作用,能够与螺旋桨10相配合来调整航向,转向板8根据其在外壳上调整的角度能够起到相应的扰流作用,通过水的阻力来抵消自转力,此处的夹角为大于零度的角,即转向板8与外壳的轴向为非平行状态。其中,运动路径具体可以包括直线航行、弧线航行、圆周航行等。
可见,此种电动自航鱼雷模型能够利用本身与水接触的特性、利用转向板8的导向来解决自转与偏航的问题,而由于其转向板8的设置,螺旋桨10设置一个即可实现直线航行、弧线航行、圆周航行等各种运动形式,有利于降低能耗,便于维修,且结构较为简单,对于鱼雷结构爱好者或者学生动手实践来说,自己动手即可完成安装,可实现性较强。
具体地,请参考图6,外壳内可以固定设置连接舱2,该连接舱2呈环状,连接舱2的中空部分插设有电池舱4,电池舱4中用于放置电池,通过电池来为电动自航鱼雷模型提供能量。电池舱4能够相对于连接舱2轴向移动,以改变电动自航鱼雷模型的重心。电池具有一定的重量,电池舱4相对于连接舱2轴向移动,电池会随着电池舱4同步运动,从而使电动自航鱼雷模型的重心得以改变。其中,外壳内部应预留出足够的空间以使电池舱4移动。
在组装时,可以先将电池放入电池舱4中,再将连接舱2套在电池舱4的外侧,并调整连接舱2与电池舱4的相对位置。在组装完成后,连接舱2、电池舱4相对于外壳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
本实施例中,电池舱4位置可调,使电池作为配重,可灵活调节重心位置,重心的调整可以解决航行姿态问题,重心靠前,电动自航鱼雷模型可完全潜入水中航行,实现半潜状态;重心靠后,则电动自航鱼雷模型完全浮在水面上航行,可观察其运动姿态,从而可以根据航行姿态的需要自行调节电动自航鱼雷模型的重心位置,相对于现有技术中重心固定的设置方式,使用更加灵活。
具体地,转向板8、转向套7与尾舵13可以一一对应设置,且所有转向板8的数量可以为至少四个,所有尾舵13可以绕外壳的中心轴沿周向依次设置。多个转向板8的配合设置,可以保证转向板8以及尾舵13的扰流效果。具体地,转向板8、尾舵13可以均呈板状,转向套7的内表面形状与尾舵13的外表面形状相适应,且转向套7可以为等厚件。
进一步地,尾舵13可以设置四个,具体可以在外壳的尾部绕外壳的中心轴沿周向呈十字形或X形。相应地,转向套7套设在尾舵13上。
上述各个实施例中,转向板8具体可以为梯形板,梯形板上的梯形下底对应的侧面连接于转向套7,使转向板8上的斜面与水流方向相对应,以减缓行进阻力。请参考3与图9,该梯形板的梯形下底对应的面的长度可以超过转向套7的轴向长度,转向板8的梯形下底的对应的面可以为曲面,且与转向套7的表面以及外壳的对应位置形状相吻合,从而使转向板8的该面与转向套7、外壳之间无缝贴合。
其中,转向套7与转向板8之间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连接。例如,转向套7上固定设有沿着外壳的径向延伸的固定杆5,转向板8插接在该固定杆5上。
相应地,在转向板8上可以设置与固定杆5相配合插接的通孔或凹槽,且转向板8上的通孔或凹槽可以与固定杆5过盈配合。在转向板8受到的外力大于预设力时,转向板8可以相对于固定杆5转动,以进行转向板8的角度调整。而在转向板8受到的外力小于预设力时,转向板8与固定杆5之间应相对固定,如电动自航鱼雷模型下水之后,转向板8与固定杆5的相对角度应保持不变。又或者,固定杆5的外表面上可以绕其自身设置凸棱,其结构类似于外齿轮,转向板8上设置对应的配合槽,该配合槽的结构类似于内齿轮,在调节角度时,将转向板8从固定杆5上取下并对好角度,调整后再将配合槽插在固定杆5上,凸棱与配合槽之间相啮合。当然,转向板8与固定杆5之间连接的实现方式不限于此。
其中,电机6有多种选择,例如,可以为130电机。
上述各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4,电动自航鱼雷模型中可以包括电控开关20,以便控制该电动自航鱼雷模型的启动或停止,电控开关20设置在开关舱1内。具体地,电控开关20可以固定在固定板上,开关舱1的内表面上可以设置螺旋结构,固定板可以与该螺旋结构相配合并旋转扣入开关舱1内部,同时实现电控开关20与开关舱1之间的连接,且电控开关20通过电子接口连接电源。
请参考图7,电机6设置在电机舱3中。电机舱3中具体可以设置对应的沿轴向延伸的凸棱结构以固定电机6,防止电机6随意转动。
请参考图1至图3,外壳具体由顶端至尾端可以依次包括鱼雷头锥19、前舱18、后舱17以及尾舱14。其中,尾舱14可以呈锥形结构,前舱18、后舱17可以为空心的圆柱形结构。尾舵13设置在尾舱14上。
请参考图3和图5,开关舱1设置在鱼雷头锥19与前舱18之间,且开关舱1的外表面上可以设置用于分别与鱼雷头锥19的内表面、前舱18的内表面密封连接的O型防水圈21。连接舱2设于前舱18与后舱17之间,且连接舱2的外表面上设有用于分别与前舱18的内表面、后舱17的内表面密封连接的O型防水圈21。电机舱3设于后舱17与尾舱14之间,且电机舱3的外表面上设有用于分别与后舱17的内表面、尾舱14的内表面密封连接的O型防水圈21。即,鱼雷头锥19、开关舱1、前舱18、连接舱2、后舱17、电机舱3、尾舱14沿着轴向且内外交错依次设置。
外壳由四部分拼接而成,同时,通过开关舱1、连接舱2、电机舱3上的O型防水圈21实现密封连接。以开关舱1为例,开关舱1的外表面与鱼雷头锥19的内表面、前舱18的内表面之间可以均为间隙配合,开关舱1的外表面通过一个O型防水圈21进行与鱼雷头锥19之间的密封连接,该O型防水圈21套在开关舱1的外表面,在连接时,O型防水圈21在开关舱1的外表面与鱼雷头锥19的内表面之间夹紧,以实现鱼雷头锥19与开关舱1之间的密封连接;同时,开关舱1通过另一个O型防水圈21进行与前舱18之间的密封连接,该O型防水圈21也套在开关舱1的外表面上,与另一个O型防水圈21可以沿轴向依次排布,在连接时,O型防水圈21在开关舱1的外表面与前舱18的内表面之间夹紧,以实现前舱18与开关舱1之间的密封连接。
具体地,开关舱1的外表面上可以设置用于放置O型防水圈21的环槽,且环槽的深度小于O型防水圈21的厚度,从而使O型防水圈21可以凸出于该环槽之外。连接舱2与前舱18之间、连接舱2与后舱17之间、电机舱3与后舱17之间、电机舱3与尾舱14之间的密封连接可以参考上述开关舱1上O型防水圈21的设置。
其中,O型防水圈21具体可以为橡胶圈。
本实施例中,舱体采用管套结构,通过O型防水圈21固定每个舱体的两端,整个电动自航鱼雷模型通过舱体间的拼接即可保证防水性,无需设置现有技术中的螺丝打紧硅胶垫以实现防水,拼接自由,可反复拔插,具有高度仿真性,便于生产且易操作,由于无需设置螺丝,拼接效果较好,外观较为精致,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5至图7,开关舱1的外表面上可以设有第一径向凸缘22,第一径向凸缘22绕设开关舱1的外表面一周,鱼雷头锥19与前舱18分别从轴向的两侧抵接并密封贴合于第一径向凸缘22;连接舱2的外表面上可以设有第二径向凸缘23,第二径向凸缘23绕设连接舱2的外表面一周,前舱18与后舱17分别从轴向的两侧抵接并密封贴合于第二径向凸缘23;电机舱3的外表面上可以设有第三径向凸缘24,第三径向凸缘24绕设电机舱3的外表面一周,后舱17与尾舱14分别从轴向的两侧抵接并密封贴合于第三径向凸缘24。径向凸缘为沿径向凸出于外壳的外表面的结构。第一径向凸缘22、第二径向凸缘23、第三径向凸缘24的设置可以进一步提高密封性,同时可以提高各个舱体之间的连接强度。
优选地,鱼雷头锥19、第一径向凸缘22、前舱18、第二径向凸缘23、后舱17、第三径向凸缘24、尾舱14的连接处的外表面可以共面设置,以提高美观度。
上述各个实施例中,螺旋桨10的外侧可以罩设有动力舱9,动力舱9固定连接于尾舱14,动力舱9包括绕外壳的中心轴沿周向依次设置的分水叶片。动力舱9可以配合转向板8进行扰流。其中,分水叶片的轴向的两端可以各设有一个圆环件,前端为小圆环,后端为大圆环,使动力舱9的整体呈漏斗状,以提高分水效果。
上述各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3,尾舱14与动力舱9之间可以设有分水棘轮12,以进一步提高扰流能力。
上述各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8,螺旋桨10可以设于连接杆11的一端,连接杆11的另一端依次贯穿动力舱9、尾舱14并通过硅胶管连接于电机6,操作方便。
上述各个实施例中,鱼雷头锥19为橡胶件。橡胶件质软,由于电控开关20设置在其内,通过直接按动鱼雷头锥19即可控制电控开关20启动,无需再在鱼雷头锥19上设置开口结构以启动开关,有利于进一步保证密封性。
除了上述电动自航鱼雷模型,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包括上述电动自航鱼雷模型的电动自航鱼雷模型组件,请参考图2和图3,该电动自航鱼雷模型组件中还可以包括底架,且该底架的顶面与外壳的外表面形状相吻合。
在存放电动自航鱼雷模型时,可以将该电动自航鱼雷模型组装好并放在底架上,以便于存放。同时,其电动自航鱼雷模型的能够降低能耗,且便于维修。
具体地,底架可以包括两个立板15和设置在两个立板15的下侧的底板16,立板15与底板16之间可以可拆卸连接。立板15的顶面即为底架的顶面,便于安装。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电动自航鱼雷模型组件及其电动自航鱼雷模型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电动自航鱼雷模型,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设于所述外壳内的电机(6)和设于所述外壳尾部的外表面上的尾舵(13),所述外壳的后侧设有一个螺旋桨(10),所述螺旋桨(10)连接于所述电机(6),所述尾舵(13)上套设有转向套(7),所述转向套(7)上连接有用于在调至与所述外壳的轴向具有一定夹角时实现相应的扰流作用以抵消所述螺旋桨(10)转动而产生的自转力以及用于在平行于所述外壳的轴向时实现直线前进的转向板(8),所述转向板(8)相对于所述转向套(7)固定的角度可调,且所述转向板(8)的绕转轴沿所述外壳的径向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自航鱼雷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内固定设有环状的连接舱(2),所述连接舱(2)的中空部分插设有用于放置电池的电池舱(4),所述电池舱(4)能够相对于所述连接舱(2)轴向移动,以改变所述电动自航鱼雷模型的重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自航鱼雷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板(8)、所述转向套(7)与所述尾舵(13)一一对应设置,且所述转向板(8)的数量为至少四个,所有所述尾舵(13)绕所述外壳的中心轴沿周向依次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自航鱼雷模型,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控制所述电动自航鱼雷模型启动或停止的电控开关(20),所述电控开关(20)设于开关舱(1)内;所述电机(6)设于电机舱(3)内;所述外壳由顶端至尾端依次包括鱼雷头锥(19)、前舱(18)、后舱(17)以及尾舱(14),所述尾舵(13)设于所述尾舱(14)上;所述开关舱(1)设于所述鱼雷头锥(19)与所述前舱(18)之间,且所述开关舱(1)的外表面上设有用于分别与所述鱼雷头锥(19)的内表面、所述前舱(18)的内表面密封连接的O型防水圈(21);所述连接舱(2)设于所述前舱(18)与所述后舱(17)之间,且所述连接舱(2)的外表面上设有用于分别与所述前舱(18)的内表面、所述后舱(17)的内表面密封连接的O型防水圈(21);所述电机舱(3)设于所述后舱(17)与所述尾舱(14)之间,且所述电机舱(3)的外表面上设有用于分别与所述后舱(17)的内表面、所述尾舱(14)的内表面密封连接的O型防水圈(2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动自航鱼雷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舱(1)的外表面上设有第一径向凸缘(22),所述第一径向凸缘(22)绕设所述开关舱(1)的外表面一周,所述鱼雷头锥(19)与所述前舱(18)分别从轴向的两侧抵接并密封贴合于所述第一径向凸缘(22);所述连接舱(2)的外表面上设有第二径向凸缘(23),所述第二径向凸缘(23)绕设所述连接舱(2)的外表面一周,所述前舱(18)与所述后舱(17)分别从轴向的两侧抵接并密封贴合于所述第二径向凸缘(23);所述电机舱(3)的外表面上设有第三径向凸缘(24),所述第三径向凸缘(24)绕设所述电机舱(3)的外表面一周,所述后舱(17)与所述尾舱(14)分别从轴向的两侧抵接并密封贴合于所述第三径向凸缘(24)。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动自航鱼雷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桨(10)的外侧罩设有动力舱(9),所述动力舱(9)固定连接于所述尾舱(14),所述动力舱(9)包括绕所述外壳的中心轴沿周向依次设置的分水叶片。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动自航鱼雷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尾舱(14)与所述动力舱(9)之间设有分水棘轮(12)。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动自航鱼雷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桨(10)设于连接杆(11)的一端,所述连接杆(11)的另一端依次贯穿所述动力舱(9)、所述尾舱(14)并通过硅胶管连接于所述电机(6)。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动自航鱼雷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鱼雷头锥(19)为橡胶件。
10.一种电动自航鱼雷模型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动自航鱼雷模型,还包括底架,所述底架的顶面与所述电动自航鱼雷模型中的外壳的外表面形状相吻合。
CN201720902332.8U 2017-07-24 2017-07-24 电动自航鱼雷模型组件及其电动自航鱼雷模型 Active CN20761154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902332.8U CN207611540U (zh) 2017-07-24 2017-07-24 电动自航鱼雷模型组件及其电动自航鱼雷模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902332.8U CN207611540U (zh) 2017-07-24 2017-07-24 电动自航鱼雷模型组件及其电动自航鱼雷模型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611540U true CN207611540U (zh) 2018-07-13

Family

ID=627920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902332.8U Active CN207611540U (zh) 2017-07-24 2017-07-24 电动自航鱼雷模型组件及其电动自航鱼雷模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611540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398654A (zh) * 2018-09-20 2019-03-01 厦门大学 一种艇载自发射的攻击反潜机武器系统
CN109747799A (zh) * 2019-01-14 2019-05-14 西安增材制造国家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超空泡鱼雷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398654A (zh) * 2018-09-20 2019-03-01 厦门大学 一种艇载自发射的攻击反潜机武器系统
CN109747799A (zh) * 2019-01-14 2019-05-14 西安增材制造国家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超空泡鱼雷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816808B (zh) 一种仿生波动长鳍水下推进器
CN207611540U (zh) 电动自航鱼雷模型组件及其电动自航鱼雷模型
CN111301079B (zh) 一种跨介质海空两栖无人机
CN102975837B (zh) 线驱动多关节水下矢量推进装置及其仿生机构
CN105966617B (zh) 水面、水下、空中三栖无人飞行器
CN111186572B (zh) 一种变体跨介质航行器
CN108583875A (zh) 一种潜空通用飞行器布局
CN107963205A (zh) 一种基于多旋翼推进的跨介质航行器
CN106492477A (zh) 单动力带动多螺旋桨旋转的航模
CN111439078A (zh) 一种基于矢量推进器的双层旋翼海空两栖无人机
CN209241288U (zh) 水下滑翔机
CN202966636U (zh) 线驱动多关节水下矢量推进装置及其仿生机构
CN104002958A (zh) 一种具有辅助翼的飞艇
CN208149580U (zh) 一种矢量推进的四旋翼水下航行器
CN217348194U (zh) 一种模块化可拓展的水下机器人
CN206598968U (zh) 基于环形电机的共轴异向双螺旋桨装置
CN108609176A (zh) 一种共轴倾转海空航行器
CN1135130C (zh) 可在封闭空间、尤其是房间中遥控飞行的玩具飞机
CN205971802U (zh) 一种可折叠四轴飞行器
CN202569556U (zh) 玩具直升飞机
CN101973380A (zh) 仿生吊舱推进器
CN106563278A (zh) 单动力带动多螺旋桨旋转的航模
CN109122505A (zh) 一种用于鱼塘撒料的仿生机器人
TW202417737A (zh) 流力風箏發電系統
CN208181418U (zh) 一种飞碟无人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