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590479U - 烹饪器具和内锅 - Google Patents

烹饪器具和内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590479U
CN207590479U CN201720691995.XU CN201720691995U CN207590479U CN 207590479 U CN207590479 U CN 207590479U CN 201720691995 U CN201720691995 U CN 201720691995U CN 207590479 U CN207590479 U CN 20759047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erior pot
asperities
pot
heating unit
cooking apparat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691995.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梁恩松
刘琼
刘一琼
李泽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upor Electrical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upor Electrical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upor Electrical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upor Electrical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691995.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59047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59047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59047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烹饪器具和内锅。烹饪器具包括煲体,煲体包括内锅和用于对内锅进行加热的加热装置,内锅的外表面包括与加热装置面对的受热部和受热部以外的非受热部,非受热部上设置有凹凸纹。根据本实用新型,内锅的不直接面对加热装置的部位,由于设置有凹凸纹,因而表面积较大,从而能够吸收更多的热量,使得不直接面对加热装置的部位也能有效受热。同时,由于凹凸纹的设置,内锅自身的热量不容易通过凹凸纹而向上传播,因而内锅的直接面对加热装置的部分的热量不容易流失。

Description

烹饪器具和内锅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烹饪器具和内锅。
背景技术
现有的烹饪器具,表面均为光滑。在不直接面对热源的部分,光滑的表面无法充分地吸收热量,因而烹饪效率较低。
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烹饪器具和内锅,以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在实用新型内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为了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公开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煲体,所述煲体包括内锅和用于对所述内锅进行加热的加热装置,所述内锅的外表面包括与所述加热装置面对的受热部和所述受热部以外的非受热部,所述非受热部上设置有凹凸纹。
根据本方案,内锅的不直接面对加热装置的部位,由于设置有凹凸纹,因而表面积较大,从而能够吸收更多的热量,使得不直接面对加热装置的部位也能有效受热。同时,由于凹凸纹的设置,内锅自身的热量不容易通过凹凸纹而向上传播,因而内锅的直接面对加热装置的部分的热量不容易流失。
优选地,所述加热装置位于所述内锅的下方,所述凹凸纹位于所述内锅的侧壁上。
根据本方案,加热装置在内锅下方对内锅进行加热,较热效率较高。
优选地,所述加热装置下方设置有第一弹性件,所述加热装置构造为通过所述第一弹性件沿竖直方向可移动,且当所述内锅放置在所述加热装置上时,所述第一弹性件呈蓄力状态。
根据本方案,内锅放置在加热装置上时,内锅的底部能够与加热装置紧密贴合。
优选地,所述内锅能够从所述煲体内取出,所述煲体内设置有与所述内锅的侧壁外侧相接触的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关于所述内锅对称地设置,且当所述内锅放置在所述煲体内时,所述第二弹性件呈蓄力状态。
根据本方案,方便将内锅从煲体内取出并清洗。且当内锅位于煲体内时,第二弹性件能够将内锅准确地定位在预定位置。
优选地,所述内锅由陶瓷制成,和/或所述凹凸纹为长条形凹凸纹或圆形凹凸纹。
根据本方案,陶瓷材质较为环保,长条形和圆形的凹凸纹结构简单,便于加工。
优选地,所述凹凸纹包括向外凸出的凸纹和向内凹陷的凹纹,所述凸纹的最外端和所述凹纹的最内端之间的距离为0.2mm—0.7mm。
根据本方案,凹凸纹地最外端和最内端之间的距离与家用内锅的尺寸相匹配。
优选地,所述受热部上也设置有凹凸纹。
根据本方案,能够进一步提升受热部的吸热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内锅,包括锅体,所述锅体的侧壁的外表面设置有凹凸纹。
根据本方案,通常内锅在使用时都是位于热源的上方,侧壁上设置有凹凸纹能够增大侧壁的吸热面积。
优选地,所述锅体由陶瓷制成,和/或所述凹凸纹为长条形凹凸纹或圆形凹凸纹,和/或所述侧壁上的凹凸纹设置在所述侧壁的上部。
根据本方案,陶瓷材质较为环保,且烹饪出的食物较为健康。而长条形和圆形的凹凸纹结构简单,便于加工。侧壁上部距离加热装置最远,在侧壁上部设置凹凸纹有助于该部位吸热。
优选地,所述凹凸纹包括向外凸出的凸纹和向内凹陷的凹纹,所述凸纹的最外端和所述凹纹的最内端之间的距离为0.2mm—0.7mm。
根据本方案,凹凸纹的最外端和最内端之间的距离与家用内锅的尺寸相匹配。
优选地,所述锅体的底壁的下表面也设置有凹凸纹。
根据本方案,能够进一步提升底壁的吸热效率。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下列附图在此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实用新型。附图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其描述,用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附图中,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的剖视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烹饪器具的内锅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图2中的内锅的正视示意图;
图4为图2中的内锅的仰视示意图;
图5A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内锅的立体示意图;
图5B为图5A中的内锅的仰视示意图;
图6A为图5A中的内锅的正视示意图;
图6B为图5A中的内锅的正视剖视示意图;
图6C为图6B中的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7A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内锅的立体示意图;
图7B为图7A中的内锅的正视示意图;
图8A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内锅的立体示意图;
图8B为图8A中的内锅的正视示意图;
图9A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内锅的立体示意图;
图9B为图9A中的内锅的正视示意图;
图10A为图9A中的内锅的正视剖视示意图;以及
图10B为图10A中的B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为了彻底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将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详细的结构。显然,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施行并不限定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习的特殊细节。
第一实施方式
参考图1至图4,本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100和内锅3。烹饪器具100可以为压力锅、电饭煲、煎烤机或豆浆机等厨房使用的用于加热食物或水的器具。
烹饪器具100包括煲体2和盖体1,盖体1能够与煲体2可枢转地连接。煲体2基本上呈圆角长方体形状,并且具有圆筒形状的收纳部。内锅3可以构造为能够自由地放入收纳部或者从收纳部取出以方便对内锅3的清洗。内锅3由陶瓷制成,用于盛放待加热的材料,诸如米、汤等。陶瓷内锅保温节能效果较好,但是传热速度偏慢,并且传热较不均匀,局部可能产生高温。在煲体2的上部设置有中板8。
煲体2内还设置有加热装置4(例如IH发热盘)、控制面板9和控制装置,加热装置4位于内锅3下方,以对内锅3中的食物进行加热。用户能够操作控制面板9从而使控制装置按照用户选择来控制烹饪器具100的烹饪操作。
优选地,加热装置4下方设置有第一弹性件5,加热装置4构造为通过第一弹性件5相对于煲体2沿竖直方向可移动。当内锅3放置在加热装置4上时,第一弹性件5呈压缩状态,以将加热装置4压紧至内锅3的底壁33的下表面,使内锅3的底壁33与加热装置4紧密接触,以提高加热效率。
同样优选地,内锅3包括在锅口处水平地向外延伸的锅沿31,锅沿31的下表面与中板8之间放置有隔热圈6,使得内锅3的热量不会损坏中板8。同时,煲体2内设置有与内锅3的侧壁32的外侧相接触的第二弹性件7,第二弹性件7关于所述内锅3对称地设置,且当内锅3放置在煲体2内时,第二弹性件7呈蓄力状态,从而使得内锅3在煲体2内居中。
参考图2至图4,内锅3的侧壁32大致呈直筒状,而底壁33近似为平面,在侧壁32和底壁33相接的位置具有弧度。由于在烹饪过程中,底壁33直接与加热装置4接触,因而底壁33能够吸收较多的热量。而侧壁32由于不与加热装置4接触,因而只能吸收加热装置4所散发在侧壁32周围的余热。为了使侧壁32吸收更多的热量,在侧壁32上还设置有凹凸纹34。
凹凸纹34在侧壁32上呈环形布置,且凹凸纹34沿周向延伸,即延伸方向与内锅3的底壁33平行。凹凸纹34进一步包括向外凸出的凸纹和向内凹陷的凹纹,凸纹和凹纹大致沿竖直方向交替布置。
这样,凹凸纹34增大了内锅3的侧壁32的吸热面积,能够提升烹饪效率,同时,凹凸纹34以下的部分的热量不容易通过凹凸纹34向上传递,因而内锅3的凹凸纹34以下的部分的自身的热量也可以得到有效保存。优选地,凸纹的最外端与凹纹的最内端之间的距离为0.2mm—0.7mm,这样的尺寸符合普通家用烹饪器具的需求。
优选地,凹凸纹34与内锅3一体成型,即通常是使用模具直接加工出具有凹凸纹34的内锅3。若不考虑成本,在生产加工内锅3时,也可先加工出外表面光滑的内锅3,然后再通过雕刻、打磨或蚀纹等工艺加工出凹凸纹34。设置有凹凸纹34的凹凸纹区大致上与内锅3的与凹凸纹区相邻的外表面平齐,而不突出于内锅3的与凹凸纹区相邻的外表面。或者,凹凸纹34也可以为压制而成的压纹。
凹凸纹区大致位于侧壁32的竖直方向上的正中间,也就是说凹凸纹区与锅沿31之间的距离和与底壁33之间的距离大致相等。压凹凸纹区的高度大约为内锅3的总高度的1/6至1/2。
在其他未示出的实施方式中,内锅的底壁的下表面也可以设置有凹凸纹,以进一步提升内锅的吸热效率。
第二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图5A至图6C对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内锅23进行描述。为了简化的目的,将省略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描述。
侧壁232上的凹凸纹234包括沿竖直方向在侧壁232上延伸的直线形的凹纹和凸纹,凹纹和凸纹沿内锅23的周向交替设置。可以看到,相邻的凹纹和凸纹之间的间隔明显小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凹纹和凸纹之间的间隔,即本实施方式中,凹纹和凸纹排布得更加紧密。
凹凸纹234所位于的凹凸纹区被定位在内锅23的侧壁232的上部,紧挨锅沿231设置。且凹凸纹区的高度大约为内锅3的总高度的1/3至1/2。
参考图6B和图6C可以看到,不同于第一实施方式,凹凸纹区整体向外略突出于内锅23的侧壁232,也就是说凹凸纹区是贴附在完整的侧壁232的外侧的。凹凸纹区的厚度为如图所示的H1,H1优选地为0.2—0.7mm。
第三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图7A至图7B对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内锅330进行描述。为了简化的目的,将省略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描述。
侧壁332上的凹凸纹334包括沿周向在侧壁332上依次排布的折线形的凹纹和位于任意相邻的两个凹纹之间的凸纹。可以看到,每个凹纹包括上下对称、尺寸相等的直线形的两部分,两部分之间呈钝角,这样便形成了箭头形的折线结构。任意相邻的两个凹纹之间便是凸纹,凸纹的宽度大于凹纹的宽度。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凸纹”和“凹纹”不一定是相对于侧壁332向外突出和向内凹陷的,只要满足凸纹相对于凹纹向外突出、凹纹相对于凸纹向内凹陷即可。因而可以理解,凸纹或凹纹的外表面可以与侧壁332的外表面平齐。
凹凸纹334所位于的凹凸纹区被定位在内锅330的侧壁332的上部,紧挨锅沿331设置。且凹凸纹区的高度大约为内锅330的总高度的1/2。
第四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图8A至图8B对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内锅43进行描述。为了简化的目的,将省略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描述。
侧壁432上的凹凸纹434包括沿周向在侧壁432上依次排布的波浪形的凹纹和位于任意相邻的两个凹纹之间的凸纹。可以看到,每个凹纹在侧壁432上大致沿竖直方向延伸且具有沿周向凸出的圆弧,以形成波浪形。任意相邻的两个凹纹之间便是凸纹,凸纹的宽度大于凹纹的宽度。
凹凸纹434所位于的凹凸纹区被定位在内锅430的侧壁432的上部,紧挨锅沿431设置。且凹凸纹区的高度大约为内锅3的总高度的1/2。
第五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图9A至图10B对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内锅53进行描述。为了简化的目的,将省略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描述。
侧壁532上的凹凸纹534包括多个尺寸相同的椭圆形的凹纹,该椭圆形的长径大致沿周向延伸,短径沿竖直方向延伸。凹纹在侧壁532上规律排布,各个凹纹之间的周向间隔相等,且竖直方向上的间隔也相等。优选地,多个凹纹所形成的层和列则分别平行于内锅53的底壁和轴线。
本实施方式中,凹纹相对于侧壁532向内凹入的距离为H2。优选地,H2为0.2—0.7mm。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中所使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中出现的诸如“设置”等术语既可以表示一个部件直接附接至另一个部件,也可以表示一个部件通过中间件附接至另一个部件。本文中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描述的特征可以单独地或与其它特征结合地应用于另一个实施方式,除非该特征在该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不适用或是另有说明。
本实用新型已经通过上述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方式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

Claims (11)

1.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煲体,所述煲体包括内锅和用于对所述内锅进行加热的加热装置,所述内锅的外表面包括与所述加热装置面对的受热部和所述受热部以外的非受热部,所述非受热部上设置有凹凸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装置位于所述内锅的下方,所述凹凸纹位于所述内锅的侧壁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装置下方设置有第一弹性件,所述加热装置构造为通过所述第一弹性件沿竖直方向可移动,且当所述内锅放置在所述加热装置上时,所述第一弹性件呈蓄力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锅能够从所述煲体内取出,所述煲体内设置有与所述内锅的侧壁外侧相接触的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关于所述内锅对称地设置,且当所述内锅放置在所述煲体内时,所述第二弹性件呈蓄力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锅由陶瓷制成,和/或所述凹凸纹为长条形凹凸纹或圆形凹凸纹。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凸纹包括向外凸出的凸纹和向内凹陷的凹纹,所述凸纹的最外端和所述凹纹的最内端之间的距离为0.2mm—0.7m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受热部上也设置有凹凸纹。
8.一种内锅,其特征在于,包括锅体,所述锅体的侧壁的外表面设置有凹凸纹。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内锅,其特征在于,所述锅体由陶瓷制成,和/或所述凹凸纹为长条形凹凸纹或圆形凹凸纹,和/或所述侧壁上的凹凸纹设置在所述侧壁的上部。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内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凸纹包括向外凸出的凸纹和向内凹陷的凹纹,所述凸纹的最外端和所述凹纹的最内端之间的距离为0.2mm—0.7mm。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内锅,其特征在于,所述锅体的底壁的下表面也设置有凹凸纹。
CN201720691995.XU 2017-06-14 2017-06-14 烹饪器具和内锅 Active CN20759047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691995.XU CN207590479U (zh) 2017-06-14 2017-06-14 烹饪器具和内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691995.XU CN207590479U (zh) 2017-06-14 2017-06-14 烹饪器具和内锅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590479U true CN207590479U (zh) 2018-07-10

Family

ID=627530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691995.XU Active CN207590479U (zh) 2017-06-14 2017-06-14 烹饪器具和内锅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59047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05102124A1 (fr) Bouilloire, bouilloire electrique et bouilloire electrique sans fil
JP3182845U (ja) ウォーターシール鍋
JP2010099140A (ja) 調理・湯沸かし器具
CN107252246A (zh) 蒸汽锅
CN207590479U (zh) 烹饪器具和内锅
CN211354968U (zh) 一种防焦糊内胆电饭锅
CN203860996U (zh) 一种蒸汽锅
CN213371348U (zh) 一种蒸烤箱结构
CN202843283U (zh) 一种锅
CN207640149U (zh) 蒸汽锅
CN202277212U (zh) 电热烹饪器具
CN206403610U (zh) 烹饪器具
CN205031006U (zh) 一种具有加热环套结构的电饭煲
CN103230217A (zh) 一种蒸豆浆的装置
CN207220693U (zh) 锅体及烹饪器具
CN205251276U (zh) 一种即热式耐高温发热盘
CN202184634U (zh) 电饭锅用蒸隔板
CN211534070U (zh) 煎烤器具
CN203633977U (zh) 一种蒸汽锅
CN211066119U (zh) 一种具有精准控温功能的陶瓷饭煲内胆
CN202553542U (zh) 防溢出电饭煲
CN208808135U (zh) 电热煮饭器
CN202960163U (zh) 电饭锅用多功能蒸笼
CN208925841U (zh) 一种锅内胆及具有锅内胆的电饭锅
CN201052074Y (zh) 加热节能容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