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584796U - 一种余热锅炉烟道隔墙清灰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余热锅炉烟道隔墙清灰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584796U
CN207584796U CN201721504470.7U CN201721504470U CN207584796U CN 207584796 U CN207584796 U CN 207584796U CN 201721504470 U CN201721504470 U CN 201721504470U CN 207584796 U CN207584796 U CN 20758479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ue
partition wall
waste heat
heat boiler
wa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504470.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谢嘉瑞
柴建伟
李大勇
刘晓彤
周林
周蓓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beijing) Energy Saving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beijing) Energy Saving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beijing) Energy Saving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beijing) Energy Saving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504470.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58479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58479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58479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余热锅炉烟道隔墙清灰系统,包括垃圾焚烧炉,垃圾焚烧炉的烟气顺序经第一烟道、第二烟道和第三烟道进入余热锅炉,所述第二烟道和第三烟道之间通过设置的垂直向下的水冷壁管束隔墙隔开,在第二烟道和第三烟道的下端设置有集灰槽;在第二烟道的水冷壁管束隔墙侧邻近水冷壁管束隔墙从上至下垂直设置有隔墙清灰管,所述垂直设置有隔墙清灰管为多个,多个清灰管均匀分布设置。本实用新型有效地解决了生活垃圾焚烧处理系统中卧式余热锅炉二、三烟道之间隔墙的积灰问题,延长了水冷壁管的使用寿命,保障了余热锅炉安全、稳定、高效地运行,显著提高了余热锅炉的热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余热锅炉烟道隔墙清灰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余热锅炉烟道隔墙清灰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问题日益突出,填埋和焚烧成为目前运用最多的两种垃圾处理方式。垃圾焚烧处理技术以其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的特点,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但由于生活垃圾成分复杂,含水量大,其燃烧后产生的烟气中带有大量的飞灰和粉尘。含有飞灰和粉尘的烟气在流经余热锅炉换热面时,会逐渐在换热管壁上形成积灰。积灰不仅会导致锅炉烟道阻塞、受热面热阻增大,降低烟气流速,还会导致锅炉换热效率降低,机组发电量下降。严重的积灰将会诱发低温腐蚀,损坏锅炉换热面,严重影响生产运行的安全和稳定。
卧式余热锅炉二、三烟道之间的隔墙受热面作为锅炉受热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性和稳定性将直接影响到余热锅炉整体运行的安全和效率。目前国内针对卧式余热锅炉过热器、省煤器的受热面积灰已有较为成熟的清灰工艺和成套设备,而对于隔墙受热面积灰,尚未有较为成熟有效的清灰工艺和设备规模化地投入到实际生产运用中。隔墙受热面的积灰导致了换热面整体传热效果的降低,直接制约了整个余热锅炉的热效率。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余热锅炉烟道隔墙清灰系统,采用了长短不同的两组喷吹支管,扩大了有效清灰范围,使得清灰面大而且清灰效果均匀,喷吹支管开口与竖直方向成60°夹角的方式布置而不是常见吹灰器的垂直方向布置,使得清灰力度更大,有效提高了清灰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余热锅炉烟道隔墙清灰系统,包括垃圾焚烧炉,垃圾焚烧炉的烟气经烟道进入余热锅炉,所述烟道分为三级,分别为第一烟道、第二烟道和第三烟道,烟气顺序经第一烟道、第二烟道和第三烟道进入余热锅炉,所述第二烟道和第三烟道之间通过设置的垂直向下的水冷壁管束隔墙隔开,在第二烟道和第三烟道的下端设置有集灰槽;其中,在第二烟道的水冷壁管束隔墙侧邻近水冷壁管束隔墙从上至下垂直设置有隔墙清灰管,所述垂直设置有隔墙清灰管为多个,多个清灰管均匀分布设置,清灰管的上端进口与一个水平设置的总管连接,所述总管分别连接压缩空气储气罐和冷凝水箱,清灰管的下端出口是一个朝向水冷壁管束隔墙的坡口,从压缩空气储气罐来的压缩气与从冷凝水箱来的冷凝水在总管中混合后从清灰管的下端出口喷出冲刷水冷壁管束隔墙,冲刷下的烟灰与水汽混合落入集灰槽。
方案进一步是:所述冷凝水箱至总管的连接管连接在冷凝水箱至总管的连接管上。
方案进一步是:所述清灰管距离水冷壁管束隔墙15至25cm,多个清灰管相互平行、长短间隔设置。
方案进一步是:所述清灰管的下端出口的坡口是从坡口顶端向上的60度夹角坡口。
方案进一步是:所述压缩空气储气罐和冷凝水箱与总管之间分别设置有电磁控制阀门,一个控制器连接电磁控制阀定期向水冷壁管束隔墙喷射混合气。
方案进一步是:所述压缩空气储气罐还通过一个设置有单向阀的管路与总管连接,所述单向阀用于在停止喷射期间始终保持清灰管内为正压,防止烟道中的烟灰流入清灰管。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有效地解决了生活垃圾焚烧处理系统中卧式余热锅炉二、三烟道之间隔墙的积灰问题,延长了水冷壁管的使用寿命,保障了余热锅炉安全、稳定、高效地运行,显著提高了余热锅炉的热效率,保障了余热锅炉安全、稳定、高效地运行。解决了行业内一直长期存在却未能彻底解决的余热锅炉隔墙积灰问题。
采用本清灰系统工艺对于松散性积灰有显著的效果。而余热锅炉清灰装置应用面广,需求量大,市场前景广阔。本套清灰系统采用压缩空气和锅炉冷凝水作为清灰介质,对介质的品质要求低,且原料易获得,用量小。本套清灰系统利用重力对介质进行自动混合,减少了介质混合所需的电力消耗。整套清灰系统的部件少,结构简单,制造成本底,想要迅速应用和推广到生活垃圾焚烧发电行业的可行性较强。如能有效应用到实践生产中,必能填补目前余热锅炉隔墙吹灰器市场的空白,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一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清灰管分布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余热锅炉烟道隔墙清灰系统,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系统包括垃圾焚烧炉1,垃圾焚烧炉的烟气经烟道进入余热锅炉2,所述烟道分为三级,分别为第一烟道3、第二烟道4和第三烟道5,烟气顺序经第一烟道、第二烟道和第三烟道进入余热锅炉,所述第二烟道和第三烟道之间通过设置的垂直向下(集灰用)的水冷壁管束隔墙6隔开,在第二烟道和第三烟道的下端设置有集灰槽7;其中,在第二烟道的水冷壁管束隔墙侧邻近水冷壁管束隔墙从上至下垂直设置有隔墙清灰管8,所述垂直设置有隔墙清灰管为多个,多个清灰管均匀分布设置,清灰管的上端进口与一个水平设置的总管9连接,所述总管分别连接压缩空气储气罐10和冷凝水箱11,清灰管的下端出口是一个朝向水冷壁管束隔墙的坡口801,从压缩空气储气罐来的压缩气与从冷凝水箱来的冷凝水在总管中混合后从清灰管的下端出口喷出冲刷水冷壁管束隔墙,冲刷下的烟灰与水汽混合落入集灰槽。
其中,为了使压缩气与冷凝水充分的混合,所述冷凝水箱至总管的连接管通过三通12连接在冷凝水箱至总管的连接管上。
实施例中:所述清灰管距离水冷壁管束隔墙15至25cm,优选20cm;如图2所示,多个清灰管相互平行、长短间隔设置。
实施例中:所述清灰管的下端出口的坡口是从坡口顶端向上的60度夹角坡口。
为了实现电气自动控制:所述压缩空气储气罐和冷凝水箱与总管之间分别设置有电磁控制阀门13和14,一个控制器连接电磁控制阀定期向水冷壁管束隔墙喷射混合气。
并且:所述压缩空气储气罐还通过一个设置有单向阀15的管路与总管连接,所述单向阀用于在停止喷射期间始终保持清灰管内为正压,防止烟道中的烟灰流入清灰管。
通过本实施例系统可采用间歇式喷吹清灰工艺,以高压力、大喷速的压缩空气和锅炉冷凝水混合物为吹灰介质,使用喷吹管深入到炉膛内部对余热锅炉二、三烟道之间的隔墙受热面进行清灰。清灰系统安装在余热锅炉二、三烟道正上方,喷吹管束与隔墙走向平行,两者间隔距离为20cm。喷吹管束分为一长一短两组,四根长管三根短管,均匀交叉分布在隔墙受热面前方,采用多点焊接的方式固定在隔墙受热面上。喷吹支管开口与竖直方向成60°夹角,偏向隔墙受热面,保证喷射出的气流方向与隔墙受热面相交。
安装在高位置平台上的冷凝水箱中储存有一定量(具体容积根据实际清灰所需冷凝水用量进行设计)的冷凝水,采用压差自流的方式供水,压缩空气储罐中存有压力为0.6~0.8MPa的生产用压缩空气。清灰系统采用间歇式喷吹方式,正常喷吹频率为每两天喷吹一次,每次15min,喷吹压力不低于0.5MPa。清灰的强度、频率、时长可通过控制系统进行调节。
清灰系统工作时,冷凝水通过冷凝水管引入喷吹母管与从压缩空气管道送来的压缩空气进行混合,气水混合物通过喷吹母管送至喷吹管束,再经由各喷吹支管高速喷出,对吹扫有效范围内的隔墙受热面进行清灰。
清灰系统不工作时,清灰管路内部应保持有一定的压力,防止烟气倒灌导致清灰系统发生腐蚀和结垢。清灰系统阀门上装有单向空气导入阀。在吹灰时,单向阀关闭;在吹灰器停用时,若锅炉为负压,压缩空气从单向阀导入,干燥和冷却阀门和管路,若锅炉为正压,密封空气从单向阀流入炉内,对清灰管路进行密封。
喷吹母管及各支管的材质为合金钢(12CrMoV),管径为ф32,壁厚3mm,压缩空气、冷凝水管道为304不锈钢。所有阀门均采用法兰联接,法兰采用金属石墨缠绕垫片。阀门阀体材料为WCB,采取柔性阀瓣和柔性阀座密封,密封面堆焊钴铬钨合金,密封性能良好,经久耐用。阀门出口侧装有内藏式调压盘可准确地调节阀门出口压力和流量,保证在需要任何吹灰压力的情况下,阀门都是全开,减少了密封面的冲蚀。

Claims (6)

1.一种余热锅炉烟道隔墙清灰系统,包括垃圾焚烧炉,垃圾焚烧炉的烟气经烟道进入余热锅炉,所述烟道分为三级,分别为第一烟道、第二烟道和第三烟道,烟气顺序经第一烟道、第二烟道和第三烟道进入余热锅炉,所述第二烟道和第三烟道之间通过设置的垂直向下的水冷壁管束隔墙隔开,在第二烟道和第三烟道的下端设置有集灰槽;其特征在于,在第二烟道的水冷壁管束隔墙侧邻近水冷壁管束隔墙从上至下垂直设置有隔墙清灰管,所述垂直设置有隔墙清灰管为多个,多个清灰管均匀分布设置,清灰管的上端进口与一个水平设置的总管连接,所述总管分别连接压缩空气储气罐和冷凝水箱,清灰管的下端出口是一个朝向水冷壁管束隔墙的坡口,从压缩空气储气罐来的压缩气与从冷凝水箱来的冷凝水在总管中混合后从清灰管的下端出口喷出冲刷水冷壁管束隔墙,冲刷下的烟灰与水汽混合落入集灰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水箱至总管的连接管连接在冷凝水箱至总管的连接管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清灰管距离隔墙15至25cm,多个清灰管相互平行、长短间隔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清灰管的下端出口的坡口是从坡口顶端向上的60度夹角坡口。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空气储气罐和冷凝水箱与总管之间分别设置有电磁控制阀门,一个控制器连接电磁控制阀定期向水冷壁管束隔墙喷射混合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空气储气罐还通过一个设置有单向阀的管路与总管连接,所述单向阀用于在停止喷射期间始终保持清灰管内为正压,防止烟道中的烟灰流入清灰管。
CN201721504470.7U 2017-11-13 2017-11-13 一种余热锅炉烟道隔墙清灰系统 Active CN20758479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504470.7U CN207584796U (zh) 2017-11-13 2017-11-13 一种余热锅炉烟道隔墙清灰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504470.7U CN207584796U (zh) 2017-11-13 2017-11-13 一种余热锅炉烟道隔墙清灰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584796U true CN207584796U (zh) 2018-07-06

Family

ID=627313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504470.7U Active CN207584796U (zh) 2017-11-13 2017-11-13 一种余热锅炉烟道隔墙清灰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584796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40556A (zh) * 2020-10-20 2021-01-19 江苏天楹等离子体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垃圾焚烧炉烟气余热利用装置
CN113551248A (zh) * 2021-08-06 2021-10-26 中国天楹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垃圾焚烧余热锅炉在线水力清灰系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40556A (zh) * 2020-10-20 2021-01-19 江苏天楹等离子体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垃圾焚烧炉烟气余热利用装置
CN113551248A (zh) * 2021-08-06 2021-10-26 中国天楹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垃圾焚烧余热锅炉在线水力清灰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607014B (zh) 收集余热和凝结水的锅炉补水系统
CN204739568U (zh) 卧式相变换热器与前置型水媒式ggh联合的节能减排系统
CN207584796U (zh) 一种余热锅炉烟道隔墙清灰系统
CN201508115U (zh) 膜式壁密封的炼钢电炉气化冷却烟道
CN203223906U (zh) 一种带有u形烟道的锅炉系统及锅炉补水系统
CN204739615U (zh) 一种回转式空气预热器防堵灰协同密封系统
CN103982884A (zh) 一种多辐射蒸发屏余热锅炉
CN103900410B (zh) 一种相变换热装置及其换热方法
CN205388305U (zh) 一种新型低温二级省煤器
CN204513340U (zh) 一种高效低温省煤器
CN107795978B (zh) 一种醇基燃料锅炉
CN205919305U (zh) 烟气处理装置及转底炉高温高尘烟气处理及余热利用系统
CN201973698U (zh) 一种烟气余热回收装置
CN104315872B (zh) 兼具锅炉烟气除尘作用的锅炉烟气余热回收节能装置
CN104406185A (zh) 一种锅炉烟气梯级余热回收节能器
CN204943883U (zh) 一种带尾气余热处理装置的供热锅炉
CN105318309B (zh) 一种双锅筒喷淋脱硝沉降分离角管锅炉
CN204478444U (zh) 一种锅炉余热利用装置
CN203857849U (zh) 一种相变换热装置
CN204214285U (zh) 兼具锅炉烟气除尘作用的锅炉烟气余热回收节能装置
CN210921466U (zh) 一种双循环烟气余热回收装置
CN210662816U (zh) 一种卧式垃圾焚烧余热锅炉在三通道布置受热面的结构
CN106195968A (zh) 烟气处理装置及转底炉高温高尘烟气处理系统
CN110645586A (zh) 一种电站锅炉脱白装置及其工作方法
CN206347558U (zh) 应用于垃圾焚烧发电的新型余热锅炉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