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576030U - 一种生物雾霾防治工作站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生物雾霾防治工作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576030U
CN207576030U CN201721657551.0U CN201721657551U CN207576030U CN 207576030 U CN207576030 U CN 207576030U CN 201721657551 U CN201721657551 U CN 201721657551U CN 207576030 U CN207576030 U CN 20757603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er
transverse slat
algae
controlling station
biologic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657551.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维敏
惠泊宁
周军
文惠民
吴方奇
李帆
赵欣
安逸超
田航
谢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n Western New Zirconium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EST XINGAOHE MATERI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EST XINGAOHE MATERI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WEST XINGAOHE MATERI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657551.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57603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57603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57603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atching Or Destruc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生物雾霾防治工作站,包括设置在待治理区域上的支撑体和防霾机构,所述防霾机构包括多个沿所述支撑体内部从上至下交错设置的横板,所述横板与支撑体内侧壁之间设置有第一间隙,所述横板靠近所述第一间隙的边缘设置有凸起,且所述凸起延伸至支撑体内侧壁,所述横板上表面、凸起和支撑体内侧壁形成容纳藻类的盛装腔,所述支撑体侧壁上设置有多个通孔,所述支撑体上部内侧壁设置有加料管,所述加料管的底端与位于最上层的横板之间设置有第二间隙,所述支撑体的上端具有开口部,所述支撑体的下端设置有收集池。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利用生物藻类进行雾霾治理,不需要能耗,快速、高效地缓解雾霾天气,实用性强。

Description

一种生物雾霾防治工作站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雾霾防治设置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生物雾霾防治工作站。
背景技术
近几年,我国雾霾天气愈发严重,这主要是因为工业排放大量的污染物以及汽车尾气的排放。在雾霾天气时,大气的污染程度已经到了极值,此时雾霾中的可吸入颗粒物能够长期悬浮在空气中,并形成气溶胶粒子,它能直接进入并粘附在人体呼吸道和肺泡中,若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中,这对人类会造成极大的危害。雾霾不但对人类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造成极大地危害,而且会使空气中传染性病毒活性增强,传染病增多,同时还会影响儿童的成长发育等等。雾霾天气的出现,为我们敲响了环境污染问题的警钟。因此,雾霾天气的治理,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控制雾霾,不仅要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的污染,鼓励绿色出行,更要加大监控重工业生产排放的力度,但是雾霾的治理周期长、难度大、复杂性高,需权衡各方面的因素。
目前,公开报道了园林植物防治雾霾的应用研究,该研究总结出园林植物的滞尘效应,吸收和转化有毒物质,以及光合作用保持空气清新。提出了扩大城市的绿化率,发挥城市道路绿地的生态廊道作用,并列举出减轻PM 2.5污染的相关园林植物,但是城市的绿化问题一直是难以解决的困扰。因此现如今需要一种结构简单、设计合理的生物雾霾防治工作站,利用生物藻类进行雾霾治理,不需要能耗,快速、高效地缓解雾霾天气。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生物雾霾防治工作站,其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使用效果好,利用生物藻类进行雾霾治理,不需要能耗,快速、高效地缓解雾霾天气,实用性强。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生物雾霾防治工作站,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待治理区域上的支撑体和设置在所述支撑体内的防霾机构,所述防霾机构包括多个沿所述支撑体内部从上至下交错设置的横板,所述横板与支撑体内侧壁之间设置有第一间隙,所述横板靠近所述第一间隙的边缘设置有凸起,且所述凸起延伸至支撑体内侧壁,所述横板上表面、凸起和支撑体内侧壁形成容纳藻类的盛装腔,所述支撑体侧壁上设置有多个通孔,所述支撑体上部内侧壁设置有加料管,所述加料管的底端与位于最上层的横板之间设置有第二间隙,所述支撑体的上端具有开口部,所述支撑体的下端设置有收集池。
上述的一种生物雾霾防治工作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体包括多层分别用于支撑多个横板的支撑层,每层所述支撑层包括多个竖直设置的立柱和设置在相邻两个所述立柱之间的壁板,所述壁板上设置有钢化玻璃,多个所述通孔均位于钢化玻璃上。
上述的一种生物雾霾防治工作站,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立柱围成的形状为圆形或正多边形,多个所述立柱、连接柱和壁板均为钢筋混凝土浇筑体,所述立柱的数量至少为六个。
上述的一种生物雾霾防治工作站,其特征在于:所述钢化玻璃的厚度为0.01m~0.2m。
上述的一种生物雾霾防治工作站,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为锥形孔,所述锥形孔的孔径由钢化玻璃内侧壁至钢化玻璃外侧壁逐渐增大;
所述锥形孔的小孔径的取值范围为0.01m~0.05m,所述锥形孔的大孔径的取值范围为0.05m~0.2m,相邻两个所述锥形孔的间距为0.05m~0.35m。
上述的一种生物雾霾防治工作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体内中心竖直设置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的下端安装在待治理区域的地面内,所述固定杆贯穿多个所述横板。
上述的一种生物雾霾防治工作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体内设置有加热机构,所述加热机构包括水暖管和多个沿固定杆高度方向设置的太阳能集热板,所述水暖管安装在横板的底面,所述太阳能集热板安装在固定杆上,且所述太阳能集热板位于水暖管底部。
上述的一种生物雾霾防治工作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暖管上设置有开关。
上述的一种生物雾霾防治工作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收集池的底部设置有支撑杆。
上述的一种生物雾霾防治工作站,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横板之间的竖直间距为2.0m~5.0m。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所采用的生物雾霾防治工作站结构简单、设计合理,能够有效地缓解雾霾天气,从而达到净化空气的目的。
2、所采用的生物雾霾防治工作站不需要提供能量,所以无能耗,无污染,经济成本低。
3、所采用的防霾机构,使用效果好,横板内供加装藻类进行净化空气,不需要能耗;且多个横板沿所述支撑体内部从上至下设置,一方面减少了横板占有的体积,另一方面增大藻类的面积,从而提高藻类净化空气的效果,避免了绿化防霾占地面积大的问题。
4、所采用的横板与支撑体内侧壁之间设置有第一间隙,一方面是为了上层的横板中加装的藻类能依次溢流至下层的横板内,另一方面能便于经过藻类净化后的空气由下至上再次排入空气内。
5、所采用的横板靠近第一间隙的边缘设置有凸起,且凸起延伸至支撑体内侧壁,从而使横板上表面、凸起与支撑体内侧壁形成一个能容纳藻类的盛装腔,方便藻类的盛装。
6、所采用支撑体上部内侧壁设置加料管,通过加料管给横板内依次添加藻类,从而保证藻类的数量最大化,最大程度地处理雾霾,从而净化空气。
7、所采用的加料管的底端与位于最上层的横板之间设置有第二间隙,是为了便于加料管流出的藻类能进入最上层的横板内,且便于流出的藻类能与大气充分接触。
8、所采用支撑体侧壁上设置有多个通孔,是为了大气通过进入支撑体内,为藻类提供生长环境,且所述支撑体的上端具有开口部,是因为藻类生长产生热量,支撑体内的热量大,从而便于经过藻类净化后的净化空气再次排入空气内。
9、所采用支撑体的下端设置有收集池,收集池用于将吸收大气中PM2.5颗粒以及光合作用后的藻类收集,光合作用后的藻类富含一定的有机物,可收集并用于施肥,利用价值高。
10、本实用新型不仅可以用来净化空气,同时可以用于科学研究,可在工作站内建立楼梯,方便科研人员进行科学研究。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操作简便、使用效果好,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使用效果好,利用生物藻类进行雾霾治理,不需要能耗,快速、高效地缓解雾霾天气,实用性强。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除去前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支撑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支撑层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钢化玻璃; 1-1—通孔; 2—固定杆;
3—横板; 3-1—凸起; 4—支撑体;
4-1—立柱; 4-2—壁板; 4-3—连接柱;
5—加料管; 6—收集池; 7—水暖管;
7-1—开关; 8—支撑杆; 9—太阳能集热板;
10—待治理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设置在待治理区域10上的支撑体4和设置在所述支撑体4内的防霾机构,所述防霾机构包括多个沿所述支撑体4内部从上至下交错设置的横板3,所述横板3与支撑体4内侧壁之间设置有第一间隙,所述横板3靠近所述第一间隙的边缘设置有凸起3-1,且所述凸起3-1延伸至支撑体4内侧壁,所述横板3上表面、凸起3-1和支撑体4内侧壁形成容纳藻类的盛装腔,所述支撑体4侧壁上设置有多个通孔1-1,所述支撑体4上部内侧壁设置有加料管5,所述加料管5的底端与位于最上层的横板3之间设置有第二间隙,所述支撑体4的上端具有开口部,所述支撑体4的下端设置有收集池6。
本实施例中,需要说明的是,添加的藻类为含水的活体藻类。
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体4和所述防霾机构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使用效果好,投入成本较低;另外,所述防霾机构不需要提供能量,所以无能耗,无污染,经济成本低。
本实施例中,横板3的设置,是为了在横板3内供加装藻类进行净化空气,不需要能耗;多个横板3沿所述支撑体4内部从上至下设置,减少了横板3占有的体积,从而能在所述支撑体4内尽可能较多的设置横板3;并且使藻类的面积增大,从而提高藻类吸收大气中PM2.5颗粒而净化空气的效果,避免了绿化防霾占地面积大的问题;且多个横板3上下呈交错设置,便于上层的横板3中藻类添加满后能自动溢流至下层横板3中,从而便于为下层的横板3中添加藻类,能依次完成多个横板3中藻类的添加。
本实施例中,所述横板3与支撑体4内侧壁之间设置有第一间隙,一方面是为了在上层的横板3中藻类加满后藻类能依次溢流至下层的横板3内,另一方面能便于经过藻类净化后的空气由下至上再次排入大气内。
本实施例中,横板3靠近第一间隙的边缘设置有凸起3-1,且凸起3-1延伸至支撑体4内侧壁,从而使横板3上表面、凸起3-1与支撑体4内侧壁形成一个能容纳藻类的盛装腔,方便藻类的盛装。
本实施例中,加料管5的设置,是为了便于给横板3上的盛装腔内添加藻类,且便于藻类吸收大气中的大气中PM2.5颗粒以及光合作用后藻类死亡即藻类数量减少的状态下能持续添加藻类,添加藻类方便,从而保证藻类的数量最大化,最大程度地处理大气。
本实施例中,加料管5的底端与位于最上层的横板3之间设置有第二间隙,是为了便于加料管5流出的藻类能进入最上层的横板3内,且便于流出的藻类能与大气充分接触。
本实施例中,因为所述支撑体4内藻类生长而使支撑体4内的热量大,则所述支撑体4内压力小于支撑体4外界压力,通孔1-1的设置,是为了便于大气通过所述支撑体4侧壁而进入所述支撑体4内,供横板3上的藻类吸收,为藻类提供生长环境,且能使藻类与大气接触而吸收大气中的PM2.5颗粒。
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体4包括多层分别用于支撑多个横板3的支撑层,每层所述支撑层包括多个竖直设置的立柱4-1、连接于两个立柱4-1底部之间的连接柱4-3和设置在相邻两个所述立柱4-1之间的壁板4-2,所述壁板4-2上设置有钢化玻璃1,多个所述通孔1-1均位于钢化玻璃1上。
实际使用过程中,每个所述支撑层中同一位置处的立柱4-1为一体结构。
本实施例中,设置在最底层的支撑层中立柱4-1延伸至待治理区域10的地面内。
本实施例中,立柱4-1的设置,是为了便于钢化玻璃1和横板3的安装且便于横板3沿竖直方向交错布设,支撑体4的上端设置开口部,是因为藻类生长产生热量,所述支撑体4内的热量大于支撑体4外界的热量,从而便于经过藻类净化后的净化空气由下至上再次排入空气内;立柱4-1的下端设置收集池8,是为了收集用于将吸收大气中PM2.5颗粒以及光合作用后的藻类,光合作用后的藻类富含一定的有机物,可收集并用于施肥,利用价值高。
本实施例中,连接柱4-3的设置,是为了与立柱4-1配合而便于横板3的安装,从而使横板3的边缘与立柱4-1和连接柱4-4的内侧壁紧密接触,保证横板3安装稳定。
本实施例中,钢化玻璃1的设置,不仅利于所述支撑体4内部藻类的光合作用,而且方便观察所述支撑体4内部的具体情况,便于工作人员进行研究。
如2所示,本实施例中,进一步优选,所述立柱4-1的数量为六个,提高支撑体4的稳定性;六个所述立柱4-1围成的形状为圆形,所述支撑体4为圆柱体外形结构,通过设置圆柱体外形结构能够增加空气与该结构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大空气中的进入量。
本实施例中,所述立柱4-1、连接柱4-3和壁板4-2均为钢筋混凝土浇筑体,保证所述支撑体4的整体强度,且便于满足多个横板3的安装。
本实施例中,所述钢化玻璃1的厚度为0.01m~0.2m,是为了防止外界环境例如强风、振动,造成钢化玻璃1的损害而使工作站不能雾霾治理。
本实施例中,所述通孔1-1为锥形孔1-1,所述锥形孔1-1的孔径由钢化玻璃1内侧壁至钢化玻璃1外侧壁逐渐增大;
所述锥形孔的小孔径的取值范围为0.01m~0.05m,所述锥形孔的大孔径的取值范围为0.05m~0.2m,相邻两个所述锥形孔的间距为0.05m~0.35m。
本实施例中,通孔1-1设置为锥形孔,这样设计不仅增加空气进入,同时减少空气从所述支撑体4中扩散回大气中。当空气从大孔径的一端进入小孔径的一端时,锥形孔是渐缩管,此时气体流速会上升,压力降低,流线顺势渐缩,没有在喷嘴内部形成漩涡,能量损失小,外界空气容易流动进入所述支撑体4内;当支撑体4内空气从小孔径的一端进入大孔径的一端时,锥形孔是渐扩管,此时气体流速会降低,压力升高,流线顺势渐扩,会在喷嘴内部形成回流漩涡,涡流会增加喷嘴内部的流速,能量损失大,因此支撑体4内空气不容易流动进入外界,从而实现外界空气进入支撑体4内,不需要提供能量促进空气进入支撑体4内,经济实用。
本实施例中,所述锥形孔的小孔径的取值范围为0.01m~0.05m,所述锥形孔的大孔径的取值范围为0.05m~0.2m,且相邻两个所述锥形孔的间距设置为0.05m~0.35m,一方面避免锥形孔的数量多使支撑体4内外的压强较小而不能促使支撑体4外的大气进入支撑体4内;另一方面避免锥形孔的数量多使支撑体4内不保温而不利于藻类生长。
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体4内中心竖直设置有固定杆2,所述固定杆2的下端安装在待治理区域10的地面内,所述固定杆2贯穿多个所述横板3。
本实施例中,因为靠近所述第一间隙的横板3边缘悬空,固定杆2的设置,则是为了对悬空的横板3边缘起到有效固定,保证横板3的连接强度,且便于太阳能集热板9的安装。
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体4内设置有加热机构,所述加热机构包括水暖管7和多个沿固定杆2高度方向设置的太阳能集热板9,所述水暖管7安装在横板3的底面,所述太阳能集热板9安装在固定杆2上,且所述太阳能集热板9位于水暖管7底部。
本实施例中,加热机构的设置,包括水暖管7和太阳能集热板9,太阳能集热板9利用太阳能进行蓄热,不需要外界提供能量,成本低,且适用于野外环境,水暖管7和太阳能集热板9共同作用来控制横板3的温度,从而控制横板3上藻类的生长和光合作用的最佳温度,从而提高净化空气的效率。
本实施例中,所述水暖管7上设置有开关7-1,是为了便于按需对水暖管7进行控制。
本实施例中,所述收集池6的底部设置有支撑杆8,是为了使收集池6距支撑体4底部一端距离,从而为收集池6内的生物提供生长所需的空气,能将收集到的吸收大气中PM2.5颗粒以及光合作用后的藻类转换为肥料,提高利用率。
本实施例中,相邻两个横板3之间的竖直间距为2.0m~5.0m。
本实施例中,设置横板3之间的竖直间距为2.0m~5.0m,一方面是为了保持支撑体4内空气流通,保证横板3中藻类正常生长,能吸收大气中的PM2.5颗粒;另一方面,便于人员进入支撑体4内进行维护。
本实用新型具体使用时,通过加料管5加入一定的藻类,当上层的横板3中藻类加满后藻类能依次溢流至下层的横板3中直至最底层的横板3中都加满藻类,保证给每个塔板3中都加入藻类,大气通过所述锥形孔进入支撑体4后,大气中的PM2.5颗粒或者二氧化碳可以充分地与横板3中的藻类接触,藻类不仅可以吸收大气中的PM2.5颗粒,而且也可以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从而达到净化空气的目的,吸收大气中的PM2.5颗粒以及光合作用后藻类死亡(即藻类数量减少)时,则通过加料管5能持续添加藻类,添加藻类方便,从而保证藻类的数量最大化,最大程度地处理大气。另外,吸收大气中的PM2.5颗粒以及光合作用后的藻类能进入收集池8,因为光合作用后的藻类富含一定的有机物,则收集池8将光合作用后的藻类收集并转换为施肥,从而变废为宝,提高藻类利用率,且避免死亡藻类造成环境污染,利用价值高。在藻类吸收大气中PM2.5颗粒以及光合作用的过程中,在水暖管7中通入一定温度的水以达到藻类生存的适宜温度,或者通过利用太阳能集热板9将太阳的辐射能转换为热能进行蓄热,不需要外界提供能量,水暖管7和太阳能集热板9共同作用来控制横板3的温度,从而控制横板3上藻类的生长和光合作用的最佳温度,不仅可以吸收大气中PM2.5颗粒也能使光合作用最大化,从而达到净化空气的目的。因此,利用生物藻类进行雾霾治理,不需要能耗,快速、高效地缓解雾霾天气,实用性强。
实施例2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仅在于:多个所述立柱4-1围成的形状为正六边形。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结构变化,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生物雾霾防治工作站,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待治理区域(10)上的支撑体(4)和设置在所述支撑体(4)内的防霾机构,所述防霾机构包括多个沿所述支撑体(4)内部从上至下交错设置的横板(3),所述横板(3)与支撑体(4)内侧壁之间设置有第一间隙,所述横板(3)靠近所述第一间隙的边缘设置有凸起(3-1),且所述凸起(3-1)延伸至支撑体(4)内侧壁,所述横板(3)上表面、凸起(3-1)和支撑体(4)内侧壁形成容纳藻类的盛装腔,所述支撑体(4)侧壁上设置有多个通孔(1-1),所述支撑体(4)上部内侧壁设置有加料管(5),所述加料管(5)的底端与位于最上层的横板(3)之间设置有第二间隙,所述支撑体(4)的上端具有开口部,所述支撑体(4)的下端设置有收集池(6)。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物雾霾防治工作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体(4)包括多层分别用于支撑多个横板(3)的支撑层,每层所述支撑层包括多个竖直设置的立柱(4-1)、连接于两个立柱(4-1)底部之间的连接柱(4-3)和设置在相邻两个所述立柱(4-1)之间的壁板(4-2),所述壁板(4-2)上设置有钢化玻璃(1),多个所述通孔(1-1)均位于钢化玻璃(1)上。
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生物雾霾防治工作站,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立柱(4-1)围成的形状为圆形或正多边形,多个所述立柱(4-1)、连接柱(4-3)和壁板(4-2)均为钢筋混凝土浇筑体,所述立柱(4-1)的数量至少为六个。
4.按照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生物雾霾防治工作站,其特征在于:所述钢化玻璃(1)的厚度为0.01m~0.2m。
5.按照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生物雾霾防治工作站,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1-1)为锥形孔,所述锥形孔的孔径由钢化玻璃(1)内侧壁至钢化玻璃(1)外侧壁逐渐增大;
所述锥形孔的小孔径的取值范围为0.01m~0.05m,所述锥形孔的大孔径的取值范围为0.05m~0.2m,相邻两个所述锥形孔的间距为0.05m~0.35m。
6.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生物雾霾防治工作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体(4)内中心竖直设置有固定杆(2),所述固定杆(2)的下端安装在待治理区域(10)的地面内,所述固定杆(2)贯穿多个所述横板(3)。
7.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生物雾霾防治工作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体(4)内设置有加热机构,所述加热机构包括水暖管(7)和多个沿固定杆(2)高度方向设置的太阳能集热板(9),所述水暖管(7)安装在横板(3)的底面,所述太阳能集热板(9)安装在固定杆(2)上,且所述太阳能集热板(9)位于水暖管(7)底部。
8.按照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生物雾霾防治工作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暖管(7)上设置有开关(7-1)。
9.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生物雾霾防治工作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收集池(6)的底部设置有支撑杆(8)。
10.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生物雾霾防治工作站,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横板(3)之间的竖直间距为2.0m~5.0m。
CN201721657551.0U 2017-12-02 2017-12-02 一种生物雾霾防治工作站 Active CN20757603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657551.0U CN207576030U (zh) 2017-12-02 2017-12-02 一种生物雾霾防治工作站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657551.0U CN207576030U (zh) 2017-12-02 2017-12-02 一种生物雾霾防治工作站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576030U true CN207576030U (zh) 2018-07-06

Family

ID=627350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657551.0U Active CN207576030U (zh) 2017-12-02 2017-12-02 一种生物雾霾防治工作站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57603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54936A (zh) * 2017-12-02 2018-03-30 西部新锆核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生物雾霾防治工作站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54936A (zh) * 2017-12-02 2018-03-30 西部新锆核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生物雾霾防治工作站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792821U (zh) 绿色建筑系统
CN107413143A (zh) 一种节能环保智能塔吊高空喷淋降尘系统
CN207576030U (zh) 一种生物雾霾防治工作站
CN213639005U (zh) 一种绿色节能建筑
CN206737277U (zh) 一种绿色建筑光能屋面结构
CN107761945A (zh) 预制装配式阳台
CN203851582U (zh) 猪舍洁净通风降温装置
CN107854936A (zh) 一种生物雾霾防治工作站
CN108660883B (zh) 除雾霾、汽车尾气自净化、吸振式多层高架路结构
CN109137657B (zh) T字型零排放多层生态高架路
CN206468094U (zh) 一种生态建筑
CN204579379U (zh) 一种净化城区的车草装置
CN214659096U (zh) 一种高层绿色建筑
CN210195402U (zh) 生态、环保高层钢结构立体车库
CN214090309U (zh) 一种绿色建筑用墙体结构
CN205100143U (zh) 一种应用于建筑工地的净气小车
CN201740116U (zh) 用于农业的温室空调系统
CN207484673U (zh) 预制装配式阳台
CN207610201U (zh) 一种生物质燃烧炉
CN203083070U (zh) 一种节能建筑顶部通风结构
CN207767603U (zh) 一种具有空气净化作用的用于园林内的仿真生态树
CN200972267Y (zh) 直热式太阳能热水池
CN205663115U (zh) 一种用于风雨操场建筑的屋面结构
CN218562556U (zh) 一种低碳排放的绿色建筑结构
CN214329238U (zh) 一种具有通风环保节能系统的绿色建筑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710299 No. 19, east section of Jinggao North Road, Jingwei new town, Xi'an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Xi'an City, Shaanx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Xi'an Western New Zirconium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No.19, east section of Jinggao North Road, new material industrial park, Jingwei new town, Xi'an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Xi'an City, Shaanxi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WESTERN ENERGY MATERIAL TECHNOLOGIES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