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573332U - 双输出混频电路 - Google Patents

双输出混频电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573332U
CN207573332U CN201721924789.5U CN201721924789U CN207573332U CN 207573332 U CN207573332 U CN 207573332U CN 201721924789 U CN201721924789 U CN 201721924789U CN 207573332 U CN207573332 U CN 20757333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mplifier
signal
capacitance
connect
lev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924789.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查明泰
刘俊杰
詹宇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hubei) Co ltd
Shenzhen Huaxun Ark Photoelectr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s Ark Technology (hubei) Co Ltd
Shenzhen Huaxun Ark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s Ark Technology (hubei) Co Ltd, Shenzhen Huaxun Ark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s Ark Technology (hube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924789.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57333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57333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573332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uperheterodyne Receiv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输出混频电路。所述电路包括射频接收端和至少两个电压端,还包括射频放大模块,用于将接受的每一种射频信号进行放大;滤波模块,用于将每一种经过放大的所述射频信号滤波成具有工作频率的工作信号;混频模块,将每一路的所述工作信号进行混频处理,得到至少四种中频信号;信号切换模块,用于根据接收的电压信号控制混频模块的本振信号端向电压端输出至少四种所述中频信号中的任意一种中频信号。上述双输出混频电路通过设置至少两个电压端,每个电压端均可输出至少四种所述中频信号,有效改善焊接板空间,使混频电路清晰明了,从而确保电路的稳定,减少成本。

Description

双输出混频电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混频电路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双输出混频电路。
背景技术
卫星广播电视接收系统的室外单元是由接收天线、馈源、微波变频器和传输馈线组成。系统的灵敏度或信噪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微波变频器的性能指标。微波变频器的性能指标一旦选定,在接收系统里再采取什么措施,对于系统的性能的提高都将是十分困难的,都不如选用高质量的微波变频器来的立竿见影。
现有的混频电路由镜像抑制带通滤波器滤波,结合场效应管与陶瓷振荡器核振产生产品所需要的本振频率,还需要中频放大元件进行放大。这样的混频电路仅输出一路工作需要的中频信号,适应性差,而且电路要求器件多,占用的PCB(Printed Circuit Board,印制电路板)板面积较大,使得信号稳定性不好,制作成本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输出混频电路,旨在解决现有技术的混频电路仅输出一路工作需要的中频信号,且电路复杂,使得成本高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输出混频电路,包括用于接收至少两种射频信号的射频接收端和用于接收至少两种电压信号的电压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还包括:
用于将每一种所述射频信号进行放大的射频放大模块,信号输入端与所述射频接收端连接;
滤波模块,输入端与所述射频放大模块的输出端连接,用于将每一种经过放大的所述射频信号滤波成具有工作频率的工作信号;
混频模块,输入端与所述滤波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本振信号端与所述电压端连接,用于接收每一种所述工作信号,将所述工作信号进行混频处理,得到至少四种中频信号;
信号切换模块,电压接收端与所述电压端连接,用于接收所述电压信号,根据所述电压信号控制所述混频模块的本振信号端向所述电压端输出所述至少四种中频信号中的任意一种中频信号。
可选的,所述射频接收端包括:第一射频接收端和第二射频接收端;
所述第一射频接收端和所述第二射频接收端均用于接收水平波射频信号和垂直波射频信号中任意一种射频信号;
所述射频放大模块的信号输入端包括第一信号输入端和第二信号输入端;
所述第一信号输入端与所述第一射频接收端连接,所述第二信号输入端与所述第二射频接收端连接;
所述电压端包括:第一电压端和第二电压端;
所述第一电压端和所述第二电压端均用于接收至少两种所述电压信号中任意一种电压信号,所述第一电压端和所述第二电压端还均用于输出至少四种所述中频信号中的任意一种中频信号;
所述信号切换模块的电压接收端包括第一电压接收端和第二电压接收端;
所述第一电压接收端与所述第一电压端连接,所述第二电压接收端与所述第二电压端连接。
可选的,所述射频放大模块包括一级放大单元和二级放大单元;
所述一级放大单元的第一输入端与所述第一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一级放大单元的第二输入端与所述第二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一级放大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二级放大单元的输入端连接;
所述二级放大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射频放大模块的输出端连接。
可选的,所述一级放大单元包括第一放大器、第二放大器、第三放大器和第四放大器;
所述第一放大器的栅极与所述一级放大单元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放大器的漏极与所述第二放大器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一放大器的源极接地;
第二放大器的漏极与所述一级放大单元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放大器的源极接地;
所述第三放大器的栅极与所述一级放大单元的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三放大器的漏极与所述第四放大器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三放大器的源极接地;
第四放大器的漏极与所述一级放大单元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四放大器的源极接地。
可选的,所述一级放大单元还包括第一耦合子单元和第二耦合子单元;
所述第一耦合子单元包括: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
所述第一电容的正极和所述第二电容的正极均与所述第一放大器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负极和所述第二电容的负极均与所述第二放大器的栅极连接;
所述第一电容和所述第二电容并联;
所述第二耦合子单元包括:第三电容和第四电容;
所述第三电容的正极和所述第四电容的正极均与所述第三放大器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三电容的负极和所述第四电容的负极均与所述第四放大器的栅极连接;
所述第三电容和所述第四电容并联。
可选的,所述二级放大单元包括第五放大器、第六放大器、第七放大器和第八放大器;
所述第五放大器的栅极与所述第二放大器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五放大器的漏极与所述二级放大单元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五放大器的源极接地;
所述第六放大器的栅极与所述第四放大器的漏极连接,所述第六放大器的漏极与所述二级放大单元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六放大器的源极接地;
所述第七放大器的栅极与所述第二放大器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七放大器的漏极与所述二级放大单元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七放大器的源极接地;
所述第八放大器的栅极与所述第四放大器的漏极连接,所述第八放大器的漏极与所述二级放大单元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八放大器的源极接地。
可选的,所述射频放大模块还包括:用于给所述一级放大单元提供电源的电源管理芯片。
可选的,所述滤波模块包括两个滤波单元;
每个所述滤波单元均包括第五电容、第六电容、第七电容和第八电容;
所述第五电容的正极与所述滤波单元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五电容的正极还与所述第六电容的正极、所述第七电容的正极和所述第八电容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五电容的负极与所述滤波单元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五电容的负极还与所述第六电容的负极、所述第七电容的负极和所述第八电容的负极连接;
所述第五电容、所述第六电容、所述第七电容和所述第八电容之间并联。
可选的,所述混频模块包括:第一混频单元和第二混频单元;
所述第一混频单元和所述第二混频单元均包括:起振元件,用于根据所述工作信号生成具有本振频率的本振信号;和
集成混合振荡器,用于将所述本振信号和所述工作信号进行混频处理,得到至少四种所述中频信号。
可选的,所述信号切换模块包括:第一四级运算器和第二四级运算器;
所述第一四级运算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电压接收端连接,所述第二四级运算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电压接收端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输出混频电路的有益效果在于:射频放大模块通过射频接收端接收至少两种射频信号,将每一种射频信号进行放大;滤波模块将每一种经过放大的所述射频信号滤波成具有工作频率的工作信号;混频模块将每一路的所述工作信号进行混频处理,得到至少四种中频信号;信号切换模块根据接收的电压信号控制混频模块通过至少两个电压端的任意一个电压端输出至少四种所述中频信号中的任一种信号,有效改善焊接板空间,使混频电路清晰明了,从而确保电路的稳定,减少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双输出混频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级放大单元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二级放大单元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滤波模块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混频模块和信号切换模块连接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输出混频电路,包括用于接收至少两种射频信号的射频接收端和用于接收至少两种电压信号的电压端,还包括:射频放大模块100、滤波模块200、混频模块300和信号切换模块400。
射频放大模块100的信号输入端与所述射频接收端连接,用于将每一种所述射频信号进行放大。
滤波模块200的输入端与射频放大模块100的输出端连接,用于将每一种经过放大的所述射频信号滤波成具有工作频率的工作信号。
混频模块300的输入端与滤波模块200的输出端连接,混频模块300的本振信号端与所述电压端连接,用于接收每一种所述工作信号,将所述工作信号进行混频处理,得到至少四种中频信号。
信号切换模块400的电压接收端与所述电压端连接,用于接收所述电压信号,根据所述电压信号控制混频模块300的本振信号端向所述电压端输出至少四种所述中频信号中的任意一种中频信号。
上述双输出混频电路,通过射频放大模块100通过射频接收端接收至少两种射频信号,将每一种射频信号进行放大;滤波模块200将每一种经过放大的所述射频信号滤波成具有工作频率的工作信号;混频模块300将每一路的所述工作信号进行混频处理,得到至少四种中频信号;信号切换模块400根据接收的电压信号控制混频模块300通过至少两个电压端的任意一个电压端输出至少四种所述中频信号中的任一种信号,有效改善焊接板空间,使混频电路清晰明了,从而确保电路的稳定,减少成本。
其中,射频接收端I/P(Input,输入)包括:第一射频接收端和第二射频接收端。第一射频接收端和第二射频接收端均用于接收水平(Horizontal,H)波射频信号和垂直(Vertical,V)波射频信号中任意一种射频信号。
示例性的,第一射频接收端接收水平波射频信号,第二射频接收端接收垂直波射频信号。
射频放大模块100的信号输入端包括第一信号输入端和第二信号输入端。
所述第一信号输入端与所述第一射频接收端连接,所述第二信号输入端与所述第二射频接收端连接。
可选的,水平波射频信号和垂直波射频信号的频率范围为10.7GHZ-12.75GHZ。
所述电压端O/P(Output,输出)包括:第一电压端和第二电压端。
所述第一电压端和所述第二电压端均用于接收至少两种所述电压信号中任意一种电压信号,所述第一电压端和所述第二电压端还均用于输出至少四种所述中频信号中的任意一种中频信号。
可选的,所述电压信号可以为13V/18V电压信号,每个电压信号还均包括0KHz或22KHz脉冲信号。
信号切换模块400的电压接收端包括第一电压接收端和第二电压接收端。
所述第一电压接收端与所述第一电压端连接,所述第二电压接收端与所述第二电压端连接。
进一步的,参见图2,一个实施例中,射频放大模块100包括包括一级放大单元101和二级放大单元102。
一级放大单元101的第一输入端与所述第一信号输入端连接,一级放大单元101的第二输入端与所述第二信号输入端连接;一级放大单元101的输出端与二级放大单元102的输入端连接。
二级放大单元102的输出端与射频放大模块100的输出端连接。
可选的,一级放大单元101包括第一放大器Q1、第二放大器Q2、第三放大器Q3和第四放大器Q4。第一放大器Q1、第二放大器Q2、第三放大器Q3和第四放大器Q4均为高放大场效应管,具有低衰减高放大特点。
第一放大器Q1的栅极与一级放大单元101的第一输入端连接,也就是与第一射频接收端I/P H连接,第一放大器Q1的漏极与第二放大器Q2的栅极连接,第一放大器Q1的源极接地。
第二放大器Q2的漏极与一级放大单元101的输出端连接,第二放大器Q2的源极接地。
第三放大器Q3的栅极与一级放大单元101的第二输入端连接,也就是与第一射频接收端I/P V连接,第三放大器Q3的漏极与第四放大器Q4的栅极连接,第三放大器Q3的源极接地。
第四放大器Q4的漏极与一级放大单元101的输出端连接,第四放大器Q4的源极接地。
可选的,一级放大单元101还包括第一耦合子单元和第二耦合子单元。
第一耦合子单元包括:第一电容C6和第二电容C7。
第一电容C6的正极和第二电容C7正极均与第一放大器Q1的漏极连接,第一电容C6的负极和第二电容C7负极均与第二放大器Q2的栅极连接。
其中,第一电容C6和第二电容C7并联。
第二耦合子单元包括:第三电容C18和第四电容C19。
第三电容C18的正极和第四电容C19正极均与第三放大器Q3的漏极连接,第三电容C18的负极和第四电容C19负极均与第四放大器Q4的栅极连接。
其中,第三电容C18和第四电容C19并联。
可选的,射频放大模块100还包括:用于给一级放大单元101提供电源的电源管理芯片D8400。具体的,电源管理芯片D8400为第一放大器Q1、第二放大器Q2、第三放大器Q3和第四放大器Q4提供电压。
电源管理芯片D8400的1脚(D1引脚)与第二放大器Q2的漏极连接,电源管理芯片D8400的2脚(G1引脚)与第二放大器Q2的栅极连接,电源管理芯片D8400的3脚(D2引脚)与第一放大器Q1的漏极连接,电源管理芯片D8400的4脚(G2引脚)与第一放大器Q1的栅极连接,电源管理芯片D8400的12脚(G4引脚)与第四放大器Q4的栅极连接,电源管理芯片D8400的13脚(D4引脚)与第四放大器Q4的漏极连接,电源管理芯片D8400的14脚(G3引脚)与第三放大器Q3的栅极连接,电源管理芯片D8400的15脚(D3引脚)与第三放大器Q3的漏极连接。
进一步的,参见图3,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二级放大单元102的电路图,二级放大单元102包括第五放大器Q5、第六放大器Q6、第七放大器Q7和第八放大器Q8。第五放大器Q5、第六放大器Q6、第七放大器Q7和第八放大器Q8均为高放大场效应管,具有低衰减高放大特点。
可选的,二级放大单元102还包括电容C28、电容C25、电容C27、电容C24、电阻R13和电阻R28。
第五放大器Q5的栅极通过电容C28与第二放大器Q2的漏极连接,第五放大器Q5的栅极还与信号切换模块400连接,第五放大器Q5的漏极与滤波模块200连接,第五放大器Q5的漏极还与信号切换模块400连接,第五放大器Q5的源极接地。
第六放大器Q6的栅极依次通过电阻R13和电容C25与第四放大器Q4的漏极连接,第六放大器Q6的栅极还与信号切换模块400连接,第六放大器的漏极Q6与滤波模块200连接,第六放大器的漏极Q6还与信号切换模块400连接,第六放大器Q6的源极接地。
第七放大器Q7的栅极依次通过电阻R28和电容C27与第二放大器Q2的漏极连接,第七放大器Q7的栅极还与信号切换模块400连接,第七放大器Q7的漏极与滤波模块200连接,第七放大器的漏极Q7还与信号切换模块400连接,第七放大器Q7的源极接地。
第八放大器Q8的栅极通过电容C24与第四放大器Q4的漏极连接,第八放大器Q8的栅极还与信号切换模块400连接,第八放大器Q8的漏极与滤波模块200连接,第八放大器的漏极Q8还与信号切换模块400连接,第八放大器Q8的源极接地。
其中,信号切换模块400用于给第五放大器Q5、第六放大器Q6、第七放大器Q7和第八放大器Q8提供电压。
进一步的,参见图4,一个实施例中,滤波模块200包括两个滤波单元。
每个所述滤波单元均包括第五电容、第六电容、第七电容和第八电容。
第五电容的正极与滤波单元的输入端连接,第五电容的正极还与第六电容的正极、第七电容的正极和第八电容的正极连接,第五电容的负极与滤波单元的输出端连接,第五电容的负极还与第六电容的负极、第七电容的负极和第八电容的负极连接。
其中,第五电容、第六电容、第七电容和第八电容之间并联。
参见图4,电容C33、电容C34、电容C35和电容C36组成第一滤波单元,电容C33的正极和电容C34的正极连接,同时电容C33的正极与第五放大器Q5的漏极连接,电容C33的负极和电容C34的负极连接;电容C35的正极和电容C36的正极连接,同时电容C35的正极与第六放大器Q6的漏极连接,电容C35的负极和电容C36的负极连接。
电容C48、电容C49、电容C50和电容C51组成第二滤波单元,电容C48的正极和电容C49的正极连接,同时电容C48的正极与第七放大器Q7的漏极连接,电容C48的负极和电容C49的负极连接;电容C50的正极和电容C51的正极连接,同时电容C50的正极与第八放大器Q8的漏极连接,电容C50的负极和电容C51的负极连接。
其中,第五电容可以包括电容C33或电容C48,第六电容可以包括电容C34或电容C49,第七电容可以包括电容C35或电容C50,第八电容可以包括电容C36或电容C51。
可选的,滤波模块200还包括电容C38和电容C55。
上述第一滤波单元通过电容C38与混频模块300连接,第二滤波单元通过电容C55与混频模块300连接。
进一步的,参见图5,一个实施例中,混频模块300为包括:第一混频单元301和第二混频单元302。
第一混频单元301和第二混频单元302均包括:起振元件和集成混合振荡器。起振元件用于根据工作信号生成具有本振频率的本振信号;集成混合振荡器用于将本振信号和工作信号进行混频处理,得到至少四种所述中频信号。
具体参见图5,第一混频单元301包括起振元件J1和集成混合振荡器U1。
第二混频单元302包括起振元件J2和集成混合振荡器U4。
优选的,集成混合振荡器U1和集成混合振荡器U4为TFF1015HN/N1芯片。
可选的,TFF1015HN/N1芯片还包括中频放大功能,将射频信号经过混频后得到的中频信号进行放大,得到的放大信号为本电路最佳工作频率的信号。因此,本实用新型电路不需要再设置中频放大电路,节省PCB板空间,简化了混频电路,降低成本。
具体的,集成混合振荡器U1的8脚(LF引脚)和9脚(VREG引脚)连接,并通过电容C38与滤波模块200连接,集成混合振荡器U1的2脚(RF_GND1引脚)为混频模块300的第一本振信号端,并依次通过电容C31和电阻R21与电压端连接,起振元件J1并联在集成混合振荡器U1的4脚(RF引脚)和5脚(RF_GND2引脚)之间。
集成混合振荡器U4的8脚(LF引脚)和9脚(VREG引脚)连接,并通过电容C55与滤波模块200连接,集成混合振荡器U4的2脚(RF_GND1引脚)为混频模块300的第二本振信号端,并依次通过电容C60和电阻R37与电压端连接,起振元件J2并联在集成混合振荡器U4的4脚(RF引脚)和5脚(RF_GND2引脚)之间。
进一步的,参见图5,信号切换模块400包括第一信号切换单元401和第二信号切换单元402。
可选的,第一信号切换单元401包括第一四级运算器U2。
第二信号切换单元402包括第二四级运算器U3。
优选的,第一四级运算器U2和第二四级运算器U3均为U3U2ZXNB4200芯片。其中,第一四级运算器U2的第一端与第一电压接收端连接,第二四级运算器U3的第一端与第二电压接收端连接。
具体的,第一四级运算器U2的第一端为第一四级运算器U2的13脚(Vin引脚),第一四级运算器U2的13脚通过电容R27与第一电压接收端连接,第一四级运算器U2的1脚(G1引脚)与第五放大器Q5的栅极连接,第一四级运算器U2的2脚(D1引脚)与第五放大器Q5的漏极连接,第一四级运算器U2的3脚(D2引脚)与第六放大器Q6的漏极连接,第一四级运算器U2的4脚(G2引脚)与第六放大器Q6的栅极连接。
可选的,第一四级运算器U2还用于为第五放大器Q5和第六放大器Q6提供电压。
第二四级运算器U3的第一端为第二四级运算器U3的13脚(Vin引脚),第二四级运算器U3的13脚通过电容R35与第二电压接收端连接,第二四级运算器U3的1脚(G1引脚)与第二四级运算器U3的栅极连接,第二四级运算器U3的2脚(D1引脚)与第七放大器Q7的漏极连接,第二四级运算器U3的3脚(D2引脚)与第八放大器Q8的漏极连接,第二四级运算器U3的4脚(G2引脚)与第八放大器Q8的栅极连接。
可选的,第二四级运算器U3还用于为第七放大器Q7和第八放大器提供电压。
可选的,第二四级运算器U2还用于为集成混合振荡器U1提供电源电压,第二四级运算器U3还用于为集成混合振荡器U4提供电压。
结合上述双输出混频电路,对射频信号进行混频的具体实现过程进行说明,具体如下:
由两个射频接收端接收H、V两组相互垂直的极化振子输入的卫星信号,即水平波射频信号和垂直波射频信号,第一射频接收端将水平波射频信号传输给第一放大器Q1的栅极,第二射频接收端将垂直波射频信号传输给第三放大器Q3的栅极,水平波射频信号经第一放大器Q1和第二放大器Q2的一级放大,将经过一级放大的水平波射频信号发送到第五放大器Q5的栅极和第七放大器Q7的栅极进行二级放大,垂直波射频信号经第三放大器Q3和第四放大器Q4的一级放大,将经过一级放大的垂直波射频信号发送给第六放大器Q6的栅极和第八放大器Q8的栅极进行二级放大。
经过射频放大模块100放大的水平波射频信号和经过射频放大模块100放大的垂直波射频信号均输入进滤波模块200,将经过放大的水平波射频信号滤波成具有工作频率的水平波工作信号,将经过放大的垂直波射频信号滤波成具有工作频率的垂直波工作信号。优选的,水平波工作信号的频率范围和垂直波工作信号的频率范围均为10.7GHZ-12.75GHZ,其中低频段的频率范围为10.7GHZ-11.7GHZ,高频段的频率范围为11.7GHZ-12.75GHZ,即水平波工作信号的频率范围为10.7GHZ-12.75GHZ,水平波工作信号包括水平波低频段(10.7GHZ-11.7GHZ)信号和水平波高频段(11.7GHZ-12.75GHZ)信号;垂直波工作信号的频率范围为10.7GHZ-12.75GHZ,垂直波工作信号包括垂直波低频段(10.7GHZ-11.7GHZ)信号和垂直波高频段(11.7GHZ-12.75GHZ)信号。
混频模块300接收经过滤波得到具有工作频率(11.7GHZ-12.75GHZ)的工作信号。集成混合振荡器根据接收的工作信号与起振元件振荡出工作所需要的具有本振频率的本振信号,低本振频率为9.75GHZ,高本振频率为10.6GHZ。然后,集成混合振荡器将具有工作频率的工作信号和具有本振频率的本振信号进行混频后产生中频信号。
其中,每个混频单元均接收水平波工作信号和垂直波工作信号,即均接收水平波低频段信号、水平波高频段信号、垂直波低频段信号和垂直波高频段信号四种具有工作频率的信号。集成混合振荡器可以根据上述四种工作信号与起振元件振荡出四种工作所需要的具有本振频率的本振信号,可以为水平波低本振信号、水平波高本振信号、垂直波低本振信号和垂直波高本振信号;然后集成混合振荡器将水平波低频段信号和水平波低本振信号进行混频后,得到水平波低频段中频信号,将水平波高频段信号和水平波高本振信号进行混频后,得到水平波高频段中频信号,将垂直波低频段信号和垂直波低本振信号进行混频后,得到垂直波低频段中频信号,将垂直波高频段信号和垂直波高本振信号进行混频后,得到垂直波高频段中频信号,即每个混频单元的集成混合振荡器均可以产生四种中频信号。
示例性的,输出的中频信号包括水平波低频段中频信号、水平波高频段中频信号、垂直波低频段中频信号和垂直波高频段中频信号,其中,中频频率=工作频率-本振频率。
每个低频段中频信号的频率为:
10.7GHZ-9.75GHZ=0.95GHZ;
11.7GHZ-9.75GHZ=1.95GHZ;
低频段中频信号的频率范围为0.95GHZ-1.95GHZ。
每个高频段中频信号的频率为:
11.7GHZ-10.6GHZ=1.1GHZ;
12.75GHZ-10.6GHZ=2.15GHZ;
高频段中频信号的频率范围为1.1GHZ-2.15GHZ。
可选的,每个混频单元的集成混合振荡器将生成的中频信号进行中频放大处理,即混频模块300中的集成混合振荡器包括中频放大功能,不需要再设置中频放大电路。
信号切换模块400根据电压端接收的电压信号控制混频模块400的本振信号端向所述电压端输出至少四种所述中频信号中的任意一种中频信号。
示例性的,每个电压端均可以接收13V或18V的电压信号,每个电压信号中有0KHz或22KHz脉冲信号,信号切换模块400通过0KHz或22kHz脉冲信号来选择混频模块400输出低频段中频信号或高频段中频信号,同时信号切换模块400通过13V或18V的电压信号选择混频模块400输出水平波中频信号或垂直波中频信号,实现每个电压端均可输出四种中频信号中任意一种中频信号,即两个电压端可同时输出两路的四种中频信号中任意一种中频信号。
上述双输出混频电路通过射频放大模块100通过射频接收端接收至少两种射频信号,将每一种射频信号进行放大;滤波模块200将每一种经过放大的所述射频信号滤波成具有工作频率的工作信号;混频模块300将每一路的所述工作信号进行混频处理,得到至少四种中频信号;信号切换模块400根据接收的电压信号控制混频模块300通过至少两个电压端的任意一个电压端输出至少四种所述中频信号中的任一种信号,有效改善焊接板空间,使混频电路清晰明了,从而确保电路的稳定,减少成本。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双输出混频电路,包括用于接收至少两种射频信号的射频接收端和用于接收至少两种电压信号的电压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还包括:
用于将每一种所述射频信号进行放大的射频放大模块,信号输入端与所述射频接收端连接;
滤波模块,输入端与所述射频放大模块的输出端连接,用于将每一种经过放大的所述射频信号滤波成具有工作频率的工作信号;
混频模块,输入端与所述滤波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本振信号端与所述电压端连接,用于接收每一种所述工作信号,将所述工作信号进行混频处理,得到至少四种中频信号;
信号切换模块,电压接收端与所述电压端连接,用于接收所述电压信号,并根据所述电压信号控制所述混频模块的本振信号端向所述电压端输出所述至少四种中频信号中的任意一种中频信号。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输出混频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射频接收端包括:第一射频接收端和第二射频接收端;
所述第一射频接收端和所述第二射频接收端均用于接收水平波射频信号和垂直波射频信号中任意一种射频信号;
所述射频放大模块的信号输入端包括第一信号输入端和第二信号输入端;
所述第一信号输入端与所述第一射频接收端连接,所述第二信号输入端与所述第二射频接收端连接;
所述电压端包括:第一电压端和第二电压端;
所述第一电压端和所述第二电压端均用于接收至少两种所述电压信号中任意一种电压信号,所述第一电压端和所述第二电压端还均用于输出至少四种所述中频信号中的任意一种中频信号;
所述信号切换模块的电压接收端包括第一电压接收端和第二电压接收端;
所述第一电压接收端与所述第一电压端连接,所述第二电压接收端与所述第二电压端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输出混频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射频放大模块包括一级放大单元和二级放大单元;
所述一级放大单元的第一输入端与所述第一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一级放大单元的第二输入端与所述第二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一级放大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二级放大单元的输入端连接;
所述二级放大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射频放大模块的输出端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输出混频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级放大单元包括第一放大器、第二放大器、第三放大器和第四放大器;
所述第一放大器的栅极与所述一级放大单元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放大器的漏极与所述第二放大器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一放大器的源极接地;
第二放大器的漏极与所述一级放大单元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放大器的源极接地;
所述第三放大器的栅极与所述一级放大单元的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三放大器的漏极与所述第四放大器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三放大器的源极接地;
所述第四放大器的漏极与所述一级放大单元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四放大器的源极接地。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输出混频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级放大单元还包括第一耦合子单元和第二耦合子单元;
所述第一耦合子单元包括: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
所述第一电容的正极和所述第二电容的正极均与所述第一放大器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负极和所述第二电容的负极均与所述第二放大器的栅极连接;
所述第一电容和所述第二电容并联;
所述第二耦合子单元包括:第三电容和第四电容;
所述第三电容的正极和所述第四电容的正极均与所述第三放大器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三电容的负极和所述第四电容的负极均与所述第四放大器的栅极连接;
所述第三电容和所述第四电容并联。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输出混频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二级放大单元包括第五放大器、第六放大器、第七放大器和第八放大器;
所述第五放大器的栅极与所述第二放大器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五放大器的漏极与所述二级放大单元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五放大器的源极接地;
所述第六放大器的栅极与所述第四放大器的漏极连接,所述第六放大器的漏极与所述二级放大单元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六放大器的源极接地;
所述第七放大器的栅极与所述第二放大器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七放大器的漏极与所述二级放大单元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七放大器的源极接地;
所述第八放大器的栅极与所述第四放大器的漏极连接,所述第八放大器的漏极与所述二级放大单元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八放大器的源极接地。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输出混频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射频放大模块还包括:用于给所述一级放大单元提供电源的电源管理芯片。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输出混频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波模块包括两个滤波单元;
每个所述滤波单元均包括第五电容、第六电容、第七电容和第八电容;
所述第五电容的正极与所述滤波单元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五电容的正极还与所述第六电容的正极、所述第七电容的正极和所述第八电容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五电容的负极与所述滤波单元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五电容的负极还与所述第六电容的负极、所述第七电容的负极和所述第八电容的负极连接;
所述第五电容、所述第六电容、所述第七电容和所述第八电容之间并联。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输出混频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混频模块包括:第一混频单元和第二混频单元;
所述第一混频单元和所述第二混频单元均包括:起振元件,用于根据所述工作信号生成具有本振频率的本振信号;和
集成混合振荡器,用于将所述本振信号和所述工作信号进行混频处理,得到至少四种所述中频信号。
10.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输出混频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切换模块包括:第一四级运算器和第二四级运算器;
所述第一四级运算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电压接收端连接,所述第二四级运算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电压接收端连接。
CN201721924789.5U 2017-12-29 2017-12-29 双输出混频电路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757333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924789.5U CN207573332U (zh) 2017-12-29 2017-12-29 双输出混频电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924789.5U CN207573332U (zh) 2017-12-29 2017-12-29 双输出混频电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573332U true CN207573332U (zh) 2018-07-03

Family

ID=626861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924789.5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7573332U (zh) 2017-12-29 2017-12-29 双输出混频电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57333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075398Y (zh) Ku频带四本振双路输出低噪声降频器
CN105430356B (zh) 一种四路输出微波变频电路及微波变频器
CN106533494B (zh) 一种微波变频器及其微波变频电路
CN207573332U (zh) 双输出混频电路
CN206422770U (zh) 一种微波变频器及其微波变频电路
CN201114052Y (zh) ku双本振多输出系统
CN205283742U (zh) 一种四路输出微波变频电路及微波变频器
CN105915263A (zh) 一种微波分频电路及微波变频器
CN106656227A (zh) 一种3~18GHz微波接收前端
CN110391821A (zh) 一种信号接收电路及卫星信号接收设备
CN207995246U (zh) 一体化左右降频器
CN105119573B (zh) 一种微波变频功分电路
CN205017274U (zh) 一种微波变频功分电路
CN106656053A (zh) 一种Ku波段变频电路及变频器
CN204334779U (zh) Ku波段单本振双输出高频头
CN107277471A (zh) 一种八输出微波变频电路及八输出微波变频器
CN209358531U (zh) 一种微波变频电路及微波变频器
CN205681410U (zh) 一种防串扰多频分频电路及微波变频器
CN205356332U (zh) 基于vhf/uhf双频段无线电台的信道切换模件
CN205249145U (zh) 一种高稳定本振频率lo生成电路
CN209435216U (zh) 一种带复选开关的双输出高频头
CN204258729U (zh) 一种c波段双极性双本振二输出低噪声降频器
CN206790645U (zh) 一种降频器
CN104393886B (zh) 双路下变频转换控制电路
CN109510643A (zh) 一种微波变频电路及微波变频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PP01 Preservation of patent right
PP01 Preservation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630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703

PD01 Discharge of preservation of patent
PD01 Discharge of preservation of patent

Date of cancellation: 20230421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703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810

Address after: 518000 404, building 37, chentian Industrial Zone, chentian community, Xixiang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Huaxun ark Photoelectric Technology Co.,Ltd.

Patentee after: CHINA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HUBEI)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1 / F and 2 / F, building 37, chentian Industrial Zone,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CHINA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Ltd.

Patentee before: CHINA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HUBEI) Co.,Ltd.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