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568540U - 管柱液压防上窜装置 - Google Patents

管柱液压防上窜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568540U
CN207568540U CN201721654846.2U CN201721654846U CN207568540U CN 207568540 U CN207568540 U CN 207568540U CN 201721654846 U CN201721654846 U CN 201721654846U CN 207568540 U CN207568540 U CN 20756854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ydraulic
tubing string
slips
slip system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654846.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哲
陈志忠
吴晓芳
李金凤
王玉新
窦国全
江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
CNPC Bohai Drilling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NPC Bohai Drilling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NPC Bohai Drilling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CNPC Bohai Drilling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654846.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56854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56854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568540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arth Dril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管柱液压防上窜装置,包括壳体,套装在壳体内的第一卡瓦装置和第二卡瓦装置,以及对称设置在壳体左、右两侧的液压装置,液压装置在每个液压装置的邻侧还设置有锁紧装置;自壳体顶面开设有穿装管柱的中心通孔,使第一卡瓦装置与第二卡瓦装置通过液压装置的液压驱动对合为环抱卡紧在管柱外侧,防止管柱上窜;位于液压装置邻侧的锁紧装置将第一卡瓦装置与第二卡瓦装置固定在卡紧管柱状态,避免液压装置泄压后第一卡瓦装置与第二卡瓦松开管柱;该管柱液压防上窜装置结构简单、现场拆卸维修方便,且关紧速度快,具备“发现溢流,立即关紧”的功能,操作人员远离井口,提高井控安全系数,保证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和设备财产安全。

Description

管柱液压防上窜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油田井下施工作业工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管柱液压防上窜装置。
背景技术
在井下作业过程中,存在油井管柱上窜和管柱喷出井口的可能性或油井发生溢流状况;当井内管柱较少时关井后压井,管柱容易出现上窜,尤其是遇浅气层井、油井抽汲作业或起出大直径工具时,更加容易造成井内管柱上顶现象,造成井口设备损坏,影响施工进度,甚至发生井喷事故,甚至造成人员伤亡;因此管柱液压防上窜装置的研究,可以有效缩短应急反应速度,防止管柱上窜,提高井控安全系数,保证作业人员人身和设备财产安全。
目前,井下作业过程中常用防管柱上窜装置是手动防顶器和简易司索固定装置,这两种方式均是在发生管柱上窜时现场人员手动操作和安装防上窜装置,耗费时间较长,容易错过最佳关井时间且安全性和可靠性差;另外手动防顶器的结构设计不合理,开关不灵活;简易司索固定装置结构简单,但操作过程繁琐。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迅速卡紧管柱,有效解决井内管柱的上窜问题的管柱液压防上窜装置。
为此,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管柱液压防上窜装置,包括壳体、设置在壳体内的第一卡瓦装置和第二卡瓦装置,对称设置在壳体两侧的第一液压装置和第二液压装置,以及设置在第一液压装置邻侧的第一锁紧装置和设置在第二液压装置邻侧的第二锁紧装置;其中,在壳体上沿轴向开设有穿装管柱的中心通孔,第一卡瓦装置和第二卡瓦装置对称设置在中心通孔两侧;第一液压装置与第一卡瓦装置连接,第二液压装置与第二卡瓦装置,使第一卡瓦装置和第二卡瓦装置在第一液压装置和第二液压装置的液压驱动下对合抱紧在设置于中心通孔内侧的管柱外侧;第一锁紧装置和第二锁紧装置分别与第一液压装置和第二液压装置连接,并通过对第一液压装置和第二液压装置中的液压杆的位置进行固定实现将第一卡瓦装置和第二卡瓦装置锁定在对合抱紧于管柱外侧的状态下。
进一步地,第一卡瓦装置和第二卡瓦装置均包括卡座、卡瓦和卡瓦轴;在卡座邻近中心通孔处的侧壁处开设有矩形通槽,卡瓦设置在卡座的矩形通槽内且与卡座的槽壁相贴合,而在邻近中心通孔处的一侧侧壁上开设有半圆形凹槽;半圆形凹槽的槽壁上设有卡瓦牙;卡瓦轴一端端部固定在卡座的外侧壁面上,使卡座能够在卡瓦轴的作用下沿径向靠近或远离管柱。
进一步地,在矩形通槽的端口处槽壁上对称设置有两个能够将卡瓦固定在矩形通槽内限位耳翼。
进一步地,矩形通槽内垂直于卡轴的槽壁至槽口处的距离自下而上逐渐减小形成一个与竖直方向之间的夹角为4°的斜面,且与该斜面相接触的卡瓦也形成有与倾斜槽壁相互配合的斜面,使卡瓦外壁能够与卡座的槽壁完全贴合;位于矩形通槽两侧的卡座顶面加工为向上倾斜且与水平方向夹角为6°的斜面,在与该斜面接触的壳体内壁也加工相互配合的斜面,使卡座能够与其上方的壳体内壁完全贴合。
进一步地,第一液压装置和第二液压装置均包括缸盖、压环、缸体、活塞、侧门和液压杆;其中,侧门通过螺栓固定在壳体上;缸盖、缸体和侧门依次连接形成一封闭腔体,活塞设置在封闭腔体内且紧邻缸盖设置,压环设置在活塞的内腔中且固定在邻近侧门一侧的活塞内壁上;在缸盖、活塞和侧门上开设有一径向通孔,使液压杆自缸盖插入活塞的内腔中,并于自侧门插入活塞内腔中的卡瓦轴螺纹连接固定;卡瓦轴还与设置在活塞中的压环螺纹连接。
进一步地,在壳体上分别设置有第一液压油路接口和第二液压油路接口;第一液压油路接口通过液压软管与第一液压装置的液缸连接并形成连通,第二液压油路接口通过液压软管与第二液压装置的液缸连接并形成连通。
进一步地,第一锁紧装置和第二锁紧装置均由锁紧轴和锁紧套构成;其中,锁紧套固定在缸盖上,锁紧轴螺纹连接在锁紧套内侧,且锁紧轴、液压杆和卡瓦轴的中轴线位于同一条水平线上。
进一步地,位于外侧的锁紧轴的端部加工为四方形。
进一步地,在卡瓦轴与活塞的接触壁面之间、在缸体与活塞的接触壁面之间、在缸盖与缸体的接触壁面之间、在缸体与侧门的接触壁面之间、在侧门与卡瓦轴的接触壁面之间、在液压杆与缸盖的接触壁面之间、在侧门与壳体的接触壁面之间均设置有密封件。
该管柱液压防上窜装置结构简单、现场拆卸维修方便,一旦发现溢流能够立即关紧,具有响应时间最短,关井速度快,卡紧效果最好的特点;同时能够操作人员远离井口,提高井控安全系数,保证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和设备财产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管柱液压防上窜装置的俯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管柱液压防上窜装置的侧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管柱液压防上窜装置的依次连接的第一液压装置、第一卡瓦装置、第二液压装置和第二卡瓦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a)为本实用新型的管柱液压防上窜装置的第一卡瓦(第二卡瓦)的结构示意图;
图4(b)为图4(a)的A-A剖视图;
图5(a)为本实用新型的管柱液压防上窜装置的第一卡瓦座(第二卡瓦座) 的结构示意图;
图5(b)为图5(a)的A-A剖视图;
图5(c)为本实用新型的管柱液压防上窜装置的第一卡瓦座(第二卡瓦座) 的侧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管柱液压防上窜装置的壳体与卡瓦座相互配合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管柱液压防上窜装置的第一锁紧轴(第二锁紧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8(a)为本实用新型的管柱液压防上窜装置的第一锁紧套(第二锁紧套) 的结构示意图;
图8(b)为图8(a)的A-A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但下述实施例绝非对本实用新型有任何限制。
如图1所示,该管柱液压防上窜装置包括壳体(7),设置在壳体(7)内的第一卡瓦装置(5)和第二卡瓦装置(8),设置在壳体(7)左侧的第一锁紧装置(1)和第一液压装置(3),以及设置在壳体(7)右侧的第二锁紧装置(4) 和第二液压装置(9);其中,
在壳体(7)的顶面和底面中心处对称开设有两个与壳体内腔连通的中心通孔,用于将该管柱液压防上窜装置穿装在竖直设置的防上窜管柱(6)的外侧;在壳体(7)的左侧面和右侧对称开设有两个与壳体内腔连通的通孔,用于使设置在壳体(7)内的第一卡瓦装置(5)和第二卡瓦装置(8)分别与位于壳体(7) 两侧的第一液压装置(3)和第二液压装置(9)连接;另外,所述壳体(7)底部设有用于安装闸板防喷器的法兰结构,使该装置安装在闸板防喷器的顶端,在发生溢流时,可以实施压井;
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卡瓦装置(5)和第二卡瓦装置(8)对称设置在中心通孔的两侧,且第一卡瓦装置(5)和第二卡瓦装置(8)分别在第一液压装置 (2)和第二液压装置(9)的液压驱动作用下对合环抱在位于中心通孔内的管柱 (6)外侧,防止油管管柱(6)上窜。
如图4(a)和如图5(a)所示,第一卡瓦装置(5)包括第一卡座(501)、第一卡瓦(502)和第一卡瓦轴(503);具体地,第一卡座(501)的右侧面中部向内凹陷形成有一矩形通槽,且在位于矩形通槽槽口处的两侧槽壁上对称设置有两个限位耳翼;第一卡瓦(502)设置在第一卡座(501)的矩形通槽内,其外侧形状与矩形通槽的形状相适应,使第一卡瓦(502)外侧面完全与矩形通槽的槽壁相贴合,其右侧面向内凹陷形成一半圆形凹槽,半圆形凹槽的槽壁上设有卡瓦牙,相邻卡瓦牙间的夹角呈90°;设置在第一卡座(501)矩形通槽内的第一卡瓦 (502)通过对称设置在槽口处的两个限位耳翼将第一卡瓦(502)固定在矩形通槽内;第一卡座(501)左侧面中心处开设有一加工有螺纹的盲孔,第一卡瓦轴 (503)的右端端部插装在盲孔内并通过螺纹连接固定。
与第一卡瓦装置(5)的结构一致,第二卡瓦装置(8)包括第二卡座(801)、第二卡瓦(802)和第二卡瓦轴(803);具体地,第二卡座(801)的左侧面中部向内凹陷形成有一矩形通槽,且在位于矩形通槽槽口处的两侧槽壁上对称设置有两个限位耳翼;第二卡瓦(802))设置在第二卡座(801)的矩形通槽内,其外侧形状与矩形通槽的形状相适应,使第二卡瓦(802)外侧面完全与矩形通槽的槽壁相贴合,其左侧面向内凹陷形成一半圆形凹槽,半圆形凹槽的槽壁上设有卡瓦牙,相邻卡瓦牙间的夹角呈90°;设置在第二卡座(801)矩形通槽内的第二卡瓦(802)通过对称设置在槽口处的两个限位耳翼将第二卡瓦(802)固定在矩形通槽内;第二卡座(801)右侧面中心处开设有一加工有螺纹的盲孔,第二卡瓦轴(803)的右端端部插装在盲孔内并通过螺纹连接固定;由于第一卡瓦装置(5) 和第二卡瓦装置(8)结构、尺寸均相同且对称设置,因此,内设有第一卡瓦(502) 的第一卡座(501)和内设有第二卡瓦(802)的第二卡座(801)能够对合为一体,使对合后第一卡瓦(502)与第二卡瓦(802)紧紧环抱在管柱(6)的外侧;
为了减小管柱上窜时在水平方向上的作用力,卡瓦座与卡瓦之间采用锥度配合的方式,实现对不同尺寸卡瓦牙的安装且能够有效卡住油管并越卡越紧;同时,卡瓦座与壳体之间采用锥度配合的方式,实现额定300KN的上顶力的提供,满足现场需要。具体地,以第一卡瓦装置(5)为例,如图4(b)和如图5(b)所示,第一卡座(501)的矩形通槽右侧槽壁至槽口的距离自下而上逐渐减小形成一个与竖直方向之间的夹角为4°的斜面,对应地,第一卡瓦(502)的左侧壁面形成有与矩形通槽右侧槽壁相互配合的4°的斜面,使第一卡瓦(502)的左侧壁面能够与第一卡座(501)右侧槽壁完全贴合;位于矩形通槽两侧的第一卡座(501) 顶面加工为向上倾斜且与水平方向夹角为6°的斜面,对应地,在与该斜面接触的壳体(7)的内侧壁面也加工为与之相互配合的6°的斜面,使第一卡座(501)能够与对应处的壳体(7)的内侧壁面相互贴合。
如图1~3所示,第一液压装置(3)包括第一缸盖(301)、第一压环(302)、第一缸体(303)、第一活塞(304)、第一侧门(305)和第一液压杆(306);具体地,第一侧门(305)通过沿圆周方向设置的4~6个螺栓2固定在壳体(7) 的左侧面,封闭左侧面上的通孔;第一缸盖(301)、第一缸体(303)和第一侧门(305)通过沿圆周方向设置的4~6个螺栓(2)依次连接固定,形成一个封闭腔体;第一活塞(304)设置在由第一缸盖(301)、第一缸体(303)和第一侧门(305)形成的封闭腔体内侧且第一活塞(304)的左侧面紧邻第一缸盖(301) 设置;第一压环(302)设置在第一活塞(304)的内腔中,并通过螺栓固定在第一活塞(304)的右侧内壁上;在第一活塞(304)的左侧面和第一缸盖(301) 的中心处各开设有一个与第一液压杆(306)的外径相适应的通孔,使第一液压杆(306)的右端依次穿装在第一缸盖(301)和第一活塞(304)通孔内侧;在第一活塞(304)的右侧面和第一侧门(305)的中心处各开设有一个与第一卡瓦轴(503)的外径相适应的通孔,使第一卡瓦轴(503)左端端部依次穿过第一侧门(305)和第一活塞(304),并与第一压环(302)和第一液压杆(306)螺纹连接固定;为防止第一液压杆(306)与第一卡瓦轴(503)之间发生脱扣,第一液压杆(306)与第一卡瓦轴(503)通过沿圆周方向设置第一液压杆(306)侧壁上的4~6个紧固螺钉11固定第一卡瓦轴(503)上;
与第一液压装置(2)的结构相同,第二液压装置(9)包括第二缸盖(901)、第二压环(902)、第二缸体(903)、第二活塞(904)、第二侧门(905)和第二液压杆(906);具体地,第二侧门(905)通过沿圆周方向设置的4~6个螺栓 2固定在壳体(7)的右侧面,封闭右侧面上的通孔;第二缸盖(901)、第二缸体(903)和第二侧门(905)通过沿圆周方向设置的4~6个螺栓(2)依次连接固定,形成一个封闭腔体;第二活塞(904)设置在由第二缸盖(901)、第二缸体(903)和第二侧门(905)形成的封闭腔体内侧且第二活塞(904)的右侧面紧邻第二缸盖(901)设置;第二压环(902)设置在第二活塞(904)的内腔中,并通过螺栓固定在第二活塞(904)的左侧内壁上;在第二活塞(904)的右侧面和第二缸盖(901)的中心处各开设有一个与第二液压杆(906)的外径相适应的通孔,使第二液压杆(906)的左端依次穿装在第二缸盖(901)和第二活塞(904) 通孔内侧;在第二活塞(904)的左侧面和第二侧门(905)的中心处各开设有一个与第二卡瓦轴(803)的外径相适应的通孔,使第二卡瓦轴(803)右端端部依次穿过第二侧门(905)和第二活塞(904),并与第二压环(902)和第二液压杆(906)螺纹连接固定;为防止第二液压杆(906)与第二卡瓦轴(803)之间发生脱扣,第二液压杆(906)与第二卡瓦轴(803)通过沿圆周方向设置第二液压杆(906)侧壁上的4~6个紧固螺钉12固定第二卡瓦轴(803)上;
其中,为了便于拆装固定在缸体两侧的缸盖和侧门,在缸体侧壁上开设有四个便于插装工具的工具凹槽。
在壳体(7)上分别设置有第一液压油路接口(13)和第二液压油路接口(14);第一液压油路接口(13)通过液压软管与第一液压装置(2)的液缸连接并形成连通,第二液压油路接口(14)通过液压软管与第二液压装置(9)的液缸连接并形成连通;使用时,第一液压油路接口(13)和第二液压油路接口(14)分别通过液压软管与外部设置的液压泵连接,液压泵与防喷器远程控制台的液控系统连接,控制液压泵向第一液压装置(2)和第二液压装置(9)内注入液压油。
第一锁紧装置(1)和第二锁紧装置(4)分别设置在第一液压装置(2)和第二液压装置(9)的邻侧,其用于在第一液压装置(2)和第二液压装置(9) 泄压前对第一液压装置(2)和第二液压装置(9)中的液压杆的位置进行固定,使卡瓦装置在泄压后依然紧抱住管柱6;具体地,
如图2、图6、图8(a)和图8(b)所示,第一锁紧装置(1)包括第一锁紧轴(101)和第一锁紧套(102);具体地,第一锁紧套(102)通过在右侧壁面上沿圆周方向设置的4~6个螺栓固定在第一缸盖(301)上;第一锁紧轴(101) 螺纹连接在第一锁紧套(102)内侧,且其右端端面在初始状态下与第一液压杆 (306)的左端端面之间留有一定间隔距离;如图7所示,第一锁紧轴(101)的左端端部形成有便于通过拧装四方扳手头;
与第一锁紧装置(1)结构相同,第二锁紧装置(4)包括第二锁紧轴(401) 和第二锁紧套(402);具体地,第二锁紧套(402)通过在左侧壁面上沿圆周方向设置的4~6个螺栓固定在第二缸盖(801)上;第二锁紧轴(401)螺纹连接在第一锁紧套(402)内侧,且其左端端面在初始状态下与第二液压杆(906)的右端端面之间留有一定间隔距离;第二锁紧轴(401)的右端端部形成有便于通过拧装四方扳手头。
其中,第一锁紧轴(101)、第一卡瓦轴(503)、第一液压杆(306)、第二卡瓦轴(803)、第二液压杆(906)和第二锁紧轴(401)的中轴线重合。
为保证装置整体的密封性,在第一卡瓦轴503与第一活塞304的接触壁面之间、在第一缸体303与第一活塞304的接触壁面之间、在第一缸盖301与第一缸体303的接触壁面之间、在第一缸体303与第一侧门305的接触壁面之间、在第一侧门305与第一卡瓦轴503的接触壁面之间、在第一液压杆306与第一缸盖301 的接触壁面之间、在第一侧门305与壳体7的接触壁面之间、在第二卡瓦轴803 与第二活塞904的接触壁面之间、在第二缸体903与第二活塞904的接触壁面之间、在第二缸盖901与第二缸体903的接触壁面之间、在第二缸体903与第二侧门905的接触壁面之间、在第二侧门905与第二卡瓦轴803的接触壁面之间、在第二液压杆906与第二缸盖901的接触壁面之间、在第二侧门905与壳体7的接触壁面之间均设置有密封件,防止装置外部的液体进入装置内部。
该管柱液压防上窜装置的实施方式如下:
使用时,按图1~3对该管柱液压防上窜装置进行组装,将壳体7底部的法兰与防喷器的法兰通过螺栓连接;油管管柱穿装在壳体7的中心通孔内,同时将壳体7上的第一液压油路接口13和第二液压油路接口14分别通过液压软管与外置油泵连接,而外置油泵与防喷器远程控制台的液控系统连接,操作人员通过操控防喷器远程控制台来控制该装置的液压油注入和液压油泄压回收的操作;
当井口发生溢流,井内管柱较少或管柱有上窜趋势时,防喷器远程控制台的液控系统压力推动第一活塞304向右和第二活塞904向左移动,同时推动第一卡瓦轴503向右和第二卡瓦轴803向左移动,第一卡瓦轴503向右和第二卡瓦轴803 向左推动第一卡瓦座501向右与第二卡瓦座801向左移动,使第一卡瓦502和第二卡瓦802端面闭合成圆环状将管柱6抱紧,防止井内管柱6上窜,额定防上顶压力可达300KN;
在液控系统压力泄掉前,通过第一锁紧轴101和第二锁紧轴401端头的外四方扳手头用内四方扳手工具将第一锁紧轴101和第二锁紧轴401向内旋进并顶死第一液压杆306和第二液压杆906相对端面,使第一卡瓦502和第二卡瓦802仍保持紧紧抱住管柱6的状态,此时液控系统油压即可泄掉;
根据施工作业要求,当需要松开管柱6时,通过内四方扳手将第一锁紧轴101 和第二锁紧轴401向外旋出,利用液控系统的油压将第一液压杆306和第二液压杆906复位并带动第一卡瓦轴503左移和第二卡瓦轴803右移,第一卡瓦502和第二卡瓦802松开管柱6;
检修时,回收液压油,依次拆除连接螺栓,第一缸盖和第一侧门与第一缸体的连接处用撬棍在工具凹槽顶开拆除。同样第二缸盖和第二侧门与第二缸体的连接处用撬棍在工具凹槽顶开拆除,拆除检修完成后按图1-2组装好即可继续使用。

Claims (9)

1.一种管柱液压防上窜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7)、设置在壳体(7)内的第一卡瓦装置(5)和第二卡瓦装置(8),对称设置在壳体(7)两侧的第一液压装置(3)和第二液压装置(9),以及设置在第一液压装置(3)邻侧的第一锁紧装置(1)和设置在第二液压装置(9)邻侧的第二锁紧装置(4);其中,在壳体(7)上沿轴向开设有穿装管柱(6)的中心通孔,第一卡瓦装置(5)和第二卡瓦装置(8)对称设置在中心通孔两侧;第一液压装置(3)与第一卡瓦装置(5)连接,第二液压装置(9)与第二卡瓦装置(8),使第一卡瓦装置(5)和第二卡瓦装置(8)在第一液压装置(3)和第二液压装置(9)的液压驱动下对合抱紧在设置于中心通孔内侧的管柱(6)外侧;第一锁紧装置(1)和第二锁紧装置(4)分别与第一液压装置(3)和第二液压装置(9)连接,并通过对第一液压装置(3)和第二液压装置(9)中的液压杆的位置进行固定实现将第一卡瓦装置(5)和第二卡瓦装置(8)锁定在对合抱紧于管柱(6)外侧的状态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柱液压防上窜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卡瓦装置(5)和第二卡瓦装置(8)均包括卡座、卡瓦和卡瓦轴;在卡座邻近中心通孔处的侧壁处开设有矩形通槽,卡瓦设置在卡座的矩形通槽内且与卡座的槽壁相贴合,而在邻近中心通孔处的一侧侧壁上开设有半圆形凹槽;半圆形凹槽的槽壁上设有卡瓦牙;卡瓦轴一端端部固定在卡座的外侧壁面上,使卡座能够在卡瓦轴的作用下沿径向靠近或远离管柱(6)。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管柱液压防上窜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矩形通槽的端口处槽壁上对称设置有两个能够将卡瓦固定在矩形通槽内限位耳翼。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管柱液压防上窜装置,其特征在于,矩形通槽内垂直于卡轴的槽壁至槽口处的距离自下而上逐渐减小形成一个与竖直方向之间的夹角为4°的斜面,且与该斜面相接触的卡瓦也形成有与倾斜槽壁相互配合的斜面,使卡瓦外壁能够与卡座的槽壁完全贴合;位于矩形通槽两侧的卡座顶面加工为向上倾斜且与水平方向夹角为6°的斜面,在与该斜面接触的壳体(7)内壁也加工相互配合的斜面,使卡座能够与其上方的壳体(7)内壁完全贴合。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管柱液压防上窜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液压装置(3)和第二液压装置(9)均包括缸盖、压环、缸体、活塞、侧门和液压杆;其中,侧门通过螺栓固定在壳体(7)上;缸盖、缸体和侧门依次连接形成一封闭腔体,活塞设置在封闭腔体内且紧邻缸盖设置,压环设置在活塞的内腔中且固定在邻近侧门一侧的活塞内壁上;在缸盖、活塞和侧门上开设有一径向通孔,使液压杆自缸盖插入活塞的内腔中,并于自侧门插入活塞内腔中的卡瓦轴螺纹连接固定;卡瓦轴还与设置在活塞中的压环螺纹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管柱液压防上窜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壳体(7)上分别设置有第一液压油路接口(13)和第二液压油路接口(14);第一液压油路接口(13)通过液压软管与第一液压装置(3)的液缸连接并形成连通,第二液压油路接口(14)通过液压软管与第二液压装置(9)的液缸连接并形成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管柱液压防上窜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锁紧装置(1)和第二锁紧装置(4)均由锁紧轴和锁紧套构成;其中,锁紧套固定在缸盖上,锁紧轴螺纹连接在锁紧套内侧,且锁紧轴、液压杆和卡瓦轴的中轴线位于同一条水平线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管柱液压防上窜装置,其特征在于,位于外侧的锁紧轴的端部加工为四方形。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管柱液压防上窜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卡瓦轴与活塞的接触壁面之间、在缸体与活塞的接触壁面之间、在缸盖与缸体的接触壁面之间、在缸体与侧门的接触壁面之间、在侧门与卡瓦轴的接触壁面之间、在液压杆与缸盖的接触壁面之间、在侧门与壳体的接触壁面之间均设置有密封件。
CN201721654846.2U 2017-12-03 2017-12-03 管柱液压防上窜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756854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654846.2U CN207568540U (zh) 2017-12-03 2017-12-03 管柱液压防上窜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654846.2U CN207568540U (zh) 2017-12-03 2017-12-03 管柱液压防上窜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568540U true CN207568540U (zh) 2018-07-03

Family

ID=626896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654846.2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7568540U (zh) 2017-12-03 2017-12-03 管柱液压防上窜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56854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736738A (zh) * 2019-01-07 2019-05-10 青岛理工大学 稠油热采井液压驱动单控防井涌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736738A (zh) * 2019-01-07 2019-05-10 青岛理工大学 稠油热采井液压驱动单控防井涌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854981A (zh) 一种双动力快速接头螺旋钻杆
CN201650211U (zh) 多功能四通
CN207568540U (zh) 管柱液压防上窜装置
CN102828719A (zh) 一体多元化采油井口装置
CN203757252U (zh) 深水多回路连接终端
CN105569593B (zh) 用于水下油气钻采设备的二次锁紧装置
CN204920865U (zh) 一种页岩气井口主控阀带压更换装置
CN110469286A (zh) 一种用于带压压裂的合压井口装置
CN207437551U (zh) 一种液压螺母
CN206348234U (zh) 全液压多功能试压装置
CN111411914A (zh) 井筒防喷堵塞器
CN104563901B (zh) 石油钻井用顶驱安全阀保护接头
CN105041259A (zh) 一种过双电缆充气式封隔器及方法
CN205445532U (zh) 一种电潜泵井井口装置
CN102071897A (zh) 侧开门防喷盒
CN105019844B (zh) 一种页岩气井口主控阀带压更换装置
CN201057019Y (zh) 方钻杆泥浆防溅阀
CN202731809U (zh) 多功能封井防盗井口
CN203669812U (zh) 一种在高压油气井口法兰柱面上建造油气通道的装置
CN211422575U (zh) 一种全液压智能井口集成装置
CN201883979U (zh) 油井防喷封井器
CN208184697U (zh) 一种高压充填防砂施工井口装置
CN206174926U (zh) 井口防护装置及专用工具
CN108252681B (zh) 热采井作业汽窜防控装置及其方法
CN205977160U (zh) 一种闸板总成便于拆卸的连续油管防喷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916

Address after: 100007 No. 9 North Main Street, Dongcheng District, Beijing, Dongzhimen

Patentee after: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

Patentee after: CNPC Bohai Drilling Engineering Co.,Ltd.

Address before: 300457 Tianjin Binhai New Area Development Zone Second Avenue 83, China Petroleum Tianjin building Bohai Drilling Engineering Co., Ltd.

Patentee before: CNPC Bohai Drilling Engineering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703

Termination date: 20211203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