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562308U - 模拟悬崖组板及绳攀训练塔 - Google Patents

模拟悬崖组板及绳攀训练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562308U
CN207562308U CN201721691108.5U CN201721691108U CN207562308U CN 207562308 U CN207562308 U CN 207562308U CN 201721691108 U CN201721691108 U CN 201721691108U CN 207562308 U CN207562308 U CN 20756230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mulation
steep cliff
training
arc
ro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691108.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uo Lu Shi Geo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uo Lu Shi Ge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uo Lu Shi Geo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Tuo Lu Shi Ge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691108.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56230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56230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56230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mergency Lowering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模拟悬崖组板及绳攀训练塔,所述模拟悬崖组板包括:板体,所述板体上设有用于减小风阻的镂空部,且所述板体的第一侧设有多个沿板体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挂钩。本实用新型的模拟悬崖组板可与绳攀训练塔配合使用,将模拟悬崖组板设置于所述绳攀训练塔的侧部来模拟垂直悬崖,并在模拟悬崖组板的板体上设置挂钩作为锚点,充分保证了锚点的承载能力;而绳攀训练塔设置于露天的训练场或室内训练场,方便初学者训练绳攀技术,避免野外训练中出现难以预见的风险的情况。并且本技术方案的模拟悬崖组板通常设于绳攀训练塔上高度较高的位置,因此在板体上设置用于减小风阻的镂空部,避免高处风阻过大而造成模拟悬崖组板不稳定或绳攀训练塔不稳定的情况。

Description

模拟悬崖组板及绳攀训练塔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绳攀领域,更具体地,一种模拟悬崖组板及绳攀训练塔。
背景技术
在山地探险过程中,经常需要借助绳索系统实现在崖壁上的上下移动和横向移动。传统山崖的横向移动的训练主要是在山崖现场进行,这些训练场地一般地处偏远,难以到达。且布设绳索训练系统需在岩石上开凿锚点,这些锚点承载力小且难以定量测量,因而在训练过程中存在着锚点脱落导致训练人员坠落和飞石伤人的风险,不适合初学者。由于训练场地是在野外,难以做到对训练过程和训练环境的精确控制,对训练中存在的风险没有预见性,出现事故时难以开展及时的救援。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在于克服现有技术横向移动的训练过程安全风险大且训练场地偏远难以到达的缺陷,提供一种模拟悬崖组板及绳攀训练塔。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模拟悬崖组板,包括:板体,所述板体上设有用于减小风阻的镂空部,且所述板体的第一侧设有多个沿板体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挂钩。
本技术方案的模拟悬崖组板可与绳攀训练塔配合使用,将模拟悬崖组板设置于所述绳攀训练塔的侧部来模拟垂直悬崖,并在模拟悬崖组板的板体上设置挂钩作为锚点,充分保证了锚点的承载能力;而绳攀训练塔设置于露天的训练场或室内训练场,方便初学者训练绳攀技术,避免野外训练中出现难以预见的风险的情况。并且本技术方案的模拟悬崖组板通常设于绳攀训练塔上高度较高的位置,因此在板体上设置用于减小风阻的镂空部,避免高处风阻过大而造成模拟悬崖组板不稳定或绳攀训练塔不稳定的情况。
本技术方案还提供一种绳攀训练塔,包括:连接架,设于连接架一端且用于支撑连接架的支撑架,设于连接架另一端且用于高空攀爬的外飘架,以及模拟悬崖组板,所述模拟悬崖组板为上述实施例所述的模拟悬崖组板;所述模拟悬崖组板通过与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和所述连接架、支撑架以及外飘架的至少其中之一的侧部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飘架包括三个第一弧形支架,三个所述第一弧形支架呈分叉设置,且分叉端为远离连接架的一端,且所述第一弧形支架上设有多个挂钩。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模拟悬崖组板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相邻的所述第一弧形支架连接,且所述模拟悬崖组板横跨两个相邻的第一弧形支架的侧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架包括三个第二弧形支架,三个所述第二弧形支架呈分叉设置,且分叉端为远离连接架的一端,且所述第二弧形支架上设有多个挂钩。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弧形支架、第二弧形支架以及连接架均为空间立体框架结构,且均包括四根主杆件和设于各相邻主杆件之间的辅助杆件,四根所述主杆件的断面呈矩形或平行四边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弧形支架中的至少一根主杆件上沿长度方向设有多个用于踩踏的梯级板;和/或所述第二弧形支架中的至少一根主杆件上沿长度方向设有多个用于踩踏的梯级板;和/或所述连接架中的至少一根主杆件上沿长度方向设有多个用于踩踏的梯级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辅助杆件在各弧形主杆件之间或各平直主杆件之间呈多层设置,每层辅助杆件围成矩形框架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辅助杆件围成的矩形框架结构上方设有休整平台。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互相电性连接的摄像装置和显示装置,所述摄像装置设于连接架、支撑架、外飘架和/或模拟悬崖组板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模拟悬崖组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绳攀训练塔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局部A放大示意图;
图4为图2的局部B放大示意图;
图5为图2的局部D放大示意图;
图6为图2的局部C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连接架;11、平直主杆件;20、支撑架;21、第二弧形支架;30、外飘架;31、第一弧形支架;311、弧形主杆件;312、辅助杆件;40、挂钩;50、攀爬杆;60、休整平台;70、梯级板;80、保护绳;100、模拟悬崖组板;101、板体;102、镂空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所示的一种模拟悬崖组板100,包括:板体101,所述板体101上设有用于减小风阻的镂空部102,且所述板体101的第一侧设有多个沿板体10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挂钩40。
本实施方式的模拟悬崖组板100可与绳攀训练塔配合使用,将模拟悬崖组板100设置于绳攀训练塔的侧部来模拟垂直悬崖,具体地,所述板体101上与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为与绳攀训练塔连接安装的侧面,所述模拟悬崖组板100的板体101的第一侧设置挂钩40作为锚点,充分保证了锚点的承载能力;另外,由于需要模拟悬崖的横向移动,因此所述挂钩40至少需沿板体10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保证整个板体101的横向距离都可随意设置绳索系统,方便训练者进行横向移动。本实施方式为了使不同身高的训练者都能方便操纵,加强模拟悬崖组板100的可操作性,在板体101的宽度方向也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挂钩40。而绳攀训练塔设置于露天的训练场或室内训练场,方便初学者训练绳攀技术,避免野外训练中出现难以预见的风险的情况。并且本实施方式的模拟悬崖组板100通常设于绳攀训练塔上高度较高的位置,因此在板体101上设置用于减小风阻的镂空部102。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镂空部102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镂空部均匀间隔设置于所述板体101上,减弱并平衡板体101所受到的风阻,避免高处风阻过大而造成模拟悬崖组板100不稳定或绳攀训练塔不稳定的情况。所述板体101的长度和宽度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
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还提供一种绳攀训练塔,包括:连接架10,设于连接架10一端且用于支撑连接架10的支撑架20,设于连接架10另一端且用于高空攀爬的外飘架30,以及模拟悬崖组板100,所述模拟悬崖组板100为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模拟悬崖组板100;所述模拟悬崖组板100通过与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和所述连接架10、支撑架20以及外飘架30的至少其中之一的侧部连接。本实施方式中的模拟悬崖组板100的数量为两个,一个模拟悬崖组板100设于连接架10的侧部,另一个模拟悬崖组板100设于外飘架30的侧部。
具体地,所述外飘架30包括三个第一弧形支架31,三个所述第一弧形支架31呈分叉设置,且分叉端为远离连接架10的一端,且所述第一弧形支架31上设有多个挂钩40。由于第一弧形支架31具有一定弧度,模拟山崖、洞穴等陡峭的训练场所,提高训练过程的趣味性和仿真性,且分叉设置的第一弧形支架31可供多人同时训练,提高训练效率。本实施方式的三个所述第一弧形支架31的高度和长度均不同,高度较低的第一弧形支架31可供初学者训练,高度较高的第一弧形支架31可供训练者进行进阶训练,满足各个阶段各个难度的训练者的需求。为了方便训练者布置绳攀系统,利用上升器和下降器在绳索上实现安全上升、下降、横向移动等动作,三个所述第一弧形支架31上均设有多个挂钩40。
本实施方式中与所述外飘架30的侧部连接的模拟悬崖组板100的连接方式具体为,所述模拟悬崖组板100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相邻的所述第一弧形支架31连接,且所述模拟悬崖组板100横跨两个相邻的第一弧形支架31的侧部。通常情况,所述模拟悬崖组板100的板体101设置为与地面垂直从而更好地模拟垂直崖壁。
所述支撑架20包括三个第二弧形支架21,三个所述第二弧形支架21呈分叉设置,且分叉端为远离连接架10的一端,且所述第二弧形支架21上设有多个挂钩40。本实施方式为了提高支撑架20的稳定性,采用三个第二弧形支架21,三个第二弧形支架21形成三叉式支撑脚支撑于地面,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提高了支撑架20的支撑强度。为了方便训练者布置绳攀系统,利用上升器和下降器在绳索上实现安全上升、下降、横向移动等动作,三个所述第二弧形支架21上均设有多个挂钩。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弧形支架31、第二弧形支架21以及连接架10均为空间立体框架结构,且均包括四根主杆件和设于各相邻主杆件之间的辅助杆件312,四根所述主杆件的断面呈矩形或平行四边形。具体地,所述主杆件包括弧形主杆件311和平直主杆件11;所述第一弧形支架31包括四根弧形主杆件311,以及设于各相邻弧形主杆件311之间的辅助杆件312,四根所述弧形主杆件311围成立体架,且所述立体架的断面呈矩形或平行四边形;所述弧形主杆件311形成第一弧形支架31的曲线轮廓,且连接相邻弧形主杆件311的辅助杆件312加强了第一弧形支架31的强度,提高了第一弧形支架31的稳定性。同理,所述第二弧形支架21包括四根弧形主杆件311,以及设于各相邻弧形主杆件311之间的辅助杆件312,四根所述弧形主杆311件围成立体架,且所述立体架的断面呈矩形或平行四边形。
同理,所述连接架10包括四根平直主杆件11,以及设于各相邻平直主杆件11之间的辅助杆件312,四根所述平直主杆件11围成立体架,且所述立体架的断面呈矩形或平行四边形,所述支撑架20和外飘架30分别连接于所述立体架的两相对端面。
如图3所示,所述辅助杆件312在弧形主杆件311之间或平直主杆件11之间呈多层设置,每层辅助杆件312围成矩形框架结构,且在某一层或某几层的辅助杆件312所围成的矩形框架结构上方设置休整平台60。所述休整平台60依托于所述辅助杆件312搭建,呈板状框架结构,所述休整平台60为训练者在不同高度提供休整场所,并可以此为平台开展不同的训练项目。
如图4所示,为了方便训练者布置绳攀系统,利用上升器和下降器在绳索上实现安全上升、下降、横向移动等动作,所述第一弧形支架31中的至少一根弧形主杆件311上沿长度方向设有多个挂钩40;和/或所述第二弧形支架21中的至少一根弧形主杆件311上沿长度方向设有多个挂钩40;和/或各辅助杆件312沿长度方向设有多个挂钩40。所述挂钩40沿各杆的长度方向均匀间隔设置,所有的挂钩40构成绳攀挂点系统,不同高度的挂钩40以及挂钩组合可以按需求组成不同的绳攀训练项目。
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弧形支架31中的至少一根弧形主杆件311上沿长度方向设有多个用于踩踏的梯级板70;和/或所述第二弧形支架21中的至少一根弧形主杆件311上沿长度方向设有多个用于踩踏的梯级板70,所述梯级板70均匀间隔设置。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梯级板70沿弧形主杆件311延伸至各个休整平台60,直至绳攀训练塔顶端,方便训练者到达各个休整平台60或者方便训练者;或者,训练者可通过梯级板70快速到达模拟悬崖组板100处进行悬崖横向移动专项训练。所述梯级板70为平板结构,且可在各梯级板70的表面设置一层防滑层防止训练者滑到。
为了便于训练者拉拽,以更快速更安全地在梯级板70上攀爬,在所述设有梯级板70的弧形主杆件311上还设有用于拉拽攀登的安全保护绳80,所述安全保护绳80在各层休整平台60之间连续设置。所述安全保护绳80也可延伸至绳攀训练塔塔顶。
如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弧形支架21中的至少一根弧形主杆件311上沿长度方向设有多个用于攀爬的攀爬杆50,所述攀爬杆50分布于弧形主杆件311的两侧,且各攀爬杆50沿弧形主杆件311的长度方向交错设置。所述攀爬杆50包括杆件51和防滑端52,所述防滑端52设于所述杆件51的一端,所述杆件51的另一端与所述弧形主杆件311连接。所述防滑端52防止攀爬过程中从攀爬杆上滑脱;所述杆件51也可设置防滑层,加强防滑效果。同理,也可在第一弧形支架31的至少一根弧形主杆件311上沿长度方向设置多个交错设置的攀爬杆50;在弧形主杆件311上设置高度上相互错开且不在同一平面的攀爬杆50,构成快速攀爬系统。当训练者发生意外时,救援人员可以通过快速攀爬系统快速到达施救地点,同时,所述攀爬杆50构成的快速攀爬系统还可作为高级攀爬项目的训练设施。
本实施方式的绳攀训练塔还包括互相电性连接的摄像装置和显示装置,所述摄像装置设于连接架10、支撑架20、外飘架30和/或模拟悬崖组板100上。所述摄像装置可为高清摄像头,通过设置高清摄像头,教练可通过显示屏观察训练者的操作情况,实现对操作的实施全面监控与指导,提高训练效率,保证训练安全。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模拟悬崖组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板体,所述板体上设有用于减小风阻的镂空部,且所述板体的第一侧设有多个沿板体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挂钩。
2.一种绳攀训练塔,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架,设于连接架一端且用于支撑连接架的支撑架,设于连接架另一端且用于高空攀爬的外飘架,以及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拟悬崖组板;所述模拟悬崖组板通过与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和所述连接架、支撑架以及外飘架的至少其中之一的侧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绳攀训练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飘架包括三个第一弧形支架,三个所述第一弧形支架呈分叉设置,且分叉端为远离连接架的一端,且所述第一弧形支架上设有多个挂钩。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绳攀训练塔,其特征在于,所述模拟悬崖组板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相邻的所述第一弧形支架连接,且所述模拟悬崖组板横跨两个相邻的第一弧形支架的侧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绳攀训练塔,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包括三个第二弧形支架,三个所述第二弧形支架呈分叉设置,且分叉端为远离连接架的一端,且所述第二弧形支架上设有多个挂钩。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绳攀训练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弧形支架、第二弧形支架以及连接架均为空间立体框架结构,且均包括四根主杆件和设于各相邻主杆件之间的辅助杆件,四根所述主杆件的断面呈矩形或平行四边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绳攀训练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弧形支架中的至少一根主杆件上沿长度方向设有多个用于踩踏的梯级板;和/或所述第二弧形支架中的至少一根主杆件上沿长度方向设有多个用于踩踏的梯级板;和/或所述连接架中的至少一根主杆件上沿长度方向设有多个用于踩踏的梯级板。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绳攀训练塔,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杆件在各弧形主杆件之间或各平直主杆件之间呈多层设置,每层辅助杆件围成矩形框架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绳攀训练塔,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杆件围成的矩形框架结构上方设有休整平台。
10.根据权利要求2-9任一项所述的绳攀训练塔,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互相电性连接的摄像装置和显示装置,所述摄像装置设于连接架、支撑架、外飘架和/或模拟悬崖组板上。
CN201721691108.5U 2017-12-07 2017-12-07 模拟悬崖组板及绳攀训练塔 Active CN20756230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691108.5U CN207562308U (zh) 2017-12-07 2017-12-07 模拟悬崖组板及绳攀训练塔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691108.5U CN207562308U (zh) 2017-12-07 2017-12-07 模拟悬崖组板及绳攀训练塔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562308U true CN207562308U (zh) 2018-07-03

Family

ID=626872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691108.5U Active CN207562308U (zh) 2017-12-07 2017-12-07 模拟悬崖组板及绳攀训练塔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562308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94247A (zh) * 2019-09-16 2020-01-17 江苏大学 一种室内攀岩机装置
CN111816047A (zh) * 2020-08-07 2020-10-23 沃迪克(北京)工业技术有限公司 综合应急救援训练设施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94247A (zh) * 2019-09-16 2020-01-17 江苏大学 一种室内攀岩机装置
CN111816047A (zh) * 2020-08-07 2020-10-23 沃迪克(北京)工业技术有限公司 综合应急救援训练设施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715113B (zh) 利用bim实现钢桁拱桥施工仿真的方法和装置
CN207562308U (zh) 模拟悬崖组板及绳攀训练塔
CN104196279B (zh) 一种核电站人员安全技能综合训练场景
ES2213697T3 (es) Simulador de aterrizaje aerotransportado.
CN105586832A (zh) 悬挂式猫道面网安装系统
CN215599852U (zh) 用于电厂工业安全防滑训练的模拟装置
CN107386690A (zh) 一种组合式安全梯笼
CN108014476A (zh) 绳攀训练塔
CN111816047A (zh) 综合应急救援训练设施
CN205955164U (zh) 移动式钢桁架操作平台
CN208339984U (zh) 一种拓展训练场地
CN207541837U (zh) 一种装配式建筑现场吊装实训装置
CN107393406A (zh) 一种教学考训用塔式起重机
CN216849010U (zh) 一种高空走线体验设备
CN209967664U (zh) 一种网兜桥
CN212342149U (zh) 综合应急救援训练设施
CN212847371U (zh) 一种城市救援综合训练设施
CN208611661U (zh) 一种绳索综合训练架
CN212235777U (zh) 多功能心理行为综合训练架
CN210963835U (zh) 一种素质教育拓展训练器材
CN209103576U (zh) 竖筒单元、训练装置及模拟体验系统
CN205751331U (zh) 一种模拟高空坠落设备
CN207307161U (zh) 一种游乐设施攀爬架
CN211863836U (zh) 极限挑战沙漏塔
CN216169636U (zh) 一种拓展训练用悬浮桥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