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562015U - 基于新型编织技术和外形的补片 - Google Patents

基于新型编织技术和外形的补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562015U
CN207562015U CN201720241289.5U CN201720241289U CN207562015U CN 207562015 U CN207562015 U CN 207562015U CN 201720241289 U CN201720241289 U CN 201720241289U CN 207562015 U CN207562015 U CN 20756201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shape
sticking patch
wire side
side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241289.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董肖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rmetic Health Beijing Medical Devic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HANDA MEDICAL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HANDA MEDICAL MACHIN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HANDA MEDICAL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241289.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56201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56201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56201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aterials For Medical U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基于新型编织技术和外形的补片,所述补片包括采用聚合物材料制成的线编织而成网面层和采用可降解材料制成的第一降解层;所述线上设有用于生物组织中进行锚定的锚定结构,所述锚定结构以切口成型于所述线上,且均设于所述网面层的下表面;所述第一降解层固定于所述网面层的下表面。该补片为至少两层的层状构造,具有良好的降解可控性能以及自固定作用。

Description

基于新型编织技术和外形的补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物医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新型编织技术和外形的补片。
背景技术
医用补片一般由生物相容性补片织物制成,并且根据它们要适应的解剖结构可以具有多种形状。现有技术多用聚丙烯单丝网状编织物制作补片,采用经编技术编织并经过一系列成型加工,人们为了减少人造假体在体内的残留量,均希望减少聚丙烯的使用量,以实现补片“轻量”“大网孔”“可吸收”的改进方向。此外,聚丙烯网片的表面比较粗燥,在体内进行器官缺损修补时,容易与内脏器官黏连。
专利CN102772271A公开的一种自固定组织补片,其包括聚丙烯材料网面层和固定在所述聚丙烯材料网面层下表面的可降解材料钩面层;该补片为一种真正的无张力组织补片,上层的聚丙烯网面用于修补缺损或薄弱区,而可降解钩面具有定位和防止补片滑动的功能。但是,该钩面层的定位效果不佳,对生物组织纤维的生长刺激性不足,且在人体软组织上植入补片后无法控制其降解时限。本申请基于上述背景,研制一种新型编织技术的自固定补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设计一种基于新型编织技术和外形的补片,该补片为至少两层的层状构造,具有良好的降解可控性能以及自固定作用。
一种基于新型编织技术和外形的补片,所述补片包括采用聚合物材料制成的线编织而成网面层和采用可降解材料制成的第一降解层;所述线上设有用于生物组织中进行锚定的锚定结构,所述锚定结构以切口成型于所述线上,且均设于所述网面层的下表面;所述第一降解层固定于所述网面层的下表面。
其中优选的方案,所述第一降解层为具有30%-70%孔隙度的多孔构造。
其中优选的方案,所述补片还包括固定于所述网面层上表面的第二降解层。
其中优选的方案,所述网面层采用聚丙烯材料制成;所述第一降解层和第二降解层均采用可降解共聚物材料制成。
与现有技术先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1.补片为至少两层的层状构造,一层网面层,一层降解层,网面层设置倒钩,相较现有技术降解层倒钩设置,自固定效果更佳。
2.聚丙烯网面层和共混物降解层的设置,使得补片的材质更轻量化,且在保持足够的抗张力强度的前提下,具有更舒适的患者感觉和更好的顺应性;而第二降解层的设置可在保证足够抗张力强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轻量化。
3.第一降解层的孔隙度的设置,不仅使补片较好刺激生物组织纤维的生长,同时使加工制备工艺更简易,网面层倒刺暴露在补片下表面。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基于新型编织技术和外形的补片双层结构的一种实施方式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基于新型编织技术和外形的补片双层结构的又一种实施方式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基于新型编织技术和外形的补片三层结构的实施方式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本实用新型一种基于新型编织技术和外形的补片,该补片为双层结构或多层结构,其至少包括的两层为网面层和设于网面层下表面的第一降解层,其中网面层采用不可降解材料制成的线编织而成,第一降解层则由可降解的共聚物材料制成。
实施例1
图1示出了本发明补片双层结构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
该实施例中的补片为双层结构,包括网面层10和固定于网面层10下表面的第一降解层20。所述第一降解层20为粘结、焊接或缝合构造于网面层10上表面。所述网面层10的线上设有用于生物组织中进行锚定的锚定结构30,所述锚定结构30以切口成型于所述线上,且均设于所述网面层10的下表面;所述第一降解层20厚度为网面层10厚度的1/5-1/2。
所述锚定结构30为具有大量锚刺的倒刺形、鳞片形、楔形、刺形、箭形、V形或W形;优选锚定结构30为倒刺形;所述锚定结构30的锚刺在网面层10下表面均匀分布,且所有锚刺方向均一致,长度均相同。
第一降解层20的材料选用可降解聚合物,这些聚合物优选地选自:聚乳酸、聚乙交酯、聚-ε-己内酯、聚-对二氧杂环己酮、聚三亚甲基碳酸酯、聚羟基丁酸酯、其共聚物、其三元共聚物以及它们的混合物。合适的聚羟基丁酸酯为聚-3-羟基丁酸酯和/或聚-4-羟基丁酸酯。特别优选的是可吸收共聚物或三元共聚物,特别是可吸收嵌段共聚物或嵌段三元共聚物,这些可吸收嵌段共聚物或嵌段三元共聚物包含选自如下的单体:丙交酯、乙交酯、三亚甲基碳酸酯、对二氧杂环己酮、ε-己内酯、3-羟基丁酸酯、4-羟基丁酸酯,以及它们的组合。
实施例2
图2示出了本发明补片双层结构的又一个具体实施方式。
在实施例1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第一降解层20为具有20%-50%孔隙度的多孔薄膜构造,所述孔为开放的孔;优选具有40%的孔隙度。第一降解层通过静电纺丝拉伸,增加其蓬松度,是该层具有一定的孔隙度。
实施例3
图3示出了本发明补片三层结构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
在实施例1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网面层10上表面还固定有第二降解层40,所述第二降解层40为粘结、焊接或缝合构造于网面层10上表面;所述第二降解层40厚度为网面层10厚度的1/5-1/2。
第二降解层40的材料选用可降解聚合物,这些聚合物优选地选自:聚乳酸、聚乙交酯、聚-ε-己内酯、聚-对二氧杂环己酮、聚三亚甲基碳酸酯、聚羟基丁酸酯、其共聚物、其三元共聚物以及它们的混合物。合适的聚羟基丁酸酯为聚-3-羟基丁酸酯和/或聚-4-羟基丁酸酯。特别优选的是可吸收共聚物或三元共聚物,特别是可吸收嵌段共聚物或嵌段三元共聚物,这些可吸收嵌段共聚物或嵌段三元共聚物包含选自如下的单体:丙交酯、乙交酯、三亚甲基碳酸酯、对二氧杂环己酮、ε-己内酯、3-羟基丁酸酯、4-羟基丁酸酯,以及它们的组合。
本发明中编织所述网面层10的线可以为实线或管状线。补片的形状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进行裁定,可以为圆形、椭圆形或长圆形等。
基于本实用新型的新型补片结构,还设计有下述两种编织方法进行补片制备。
第一种方法第一降解层不具有较高的孔隙度,该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1)、网面层的制备:
1.1)对网面层原线(优选聚丙烯材料)进行激光切口形成倒刺,单股线切割深度为线直径的40%,相邻倒刺之间相距0.27mm;
1.2)多股切口后的聚丙烯线沿纵向、多股聚丙烯原线沿横向进行经纬交织编织成网面层,其中,沿纵向的聚丙烯线的倒刺方向一致;
2)、混合物悬浮液的制备:
2.1)将第一降解层的可降解共聚物溶剂中,制成浓度为30-60wt%的悬浮液1;
2.2)将第二降解层的可降解共聚物溶剂中,制成浓度为35-65wt%的悬浮液2;
3)、补片的制备:
3.1)将网面层的下表面浸入混合物悬浮液1,待网面层下表面形成有沉积物后,将网面层移走,干燥后待用;
3.2)将步骤3.1)干燥后的补片上表面浸入混合物悬浮液2,待网面层下表面形成有沉积物后,将网面层移走,干燥后形成补片;
4)、将补片切割成目标形状即可。
该方法制备的补片中,第一降解层部分或全部包裹所述锚定结构,第一降解层的材料具有足够的力学强度与锚定结构一起进行钩定。
第二种方法制备的补片第一降解层具有较高的孔隙度,该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1)、网面层的制备:
1.1)对聚丙烯原线进行激光切口形成倒刺,单股线切割深度为线直径的40%,相邻倒刺之间相距0.27mm;
1.2)多股切口后的聚丙烯线沿纵向、多股聚丙烯原线沿横向进行经纬交织编织成网面层,其中,沿纵向的聚丙烯线的倒刺方向一致;
2)、混合物悬浮液的制备:
2.1)将第一降解层的可降解共聚物溶剂中,制成浓度为5-10g/100ml的溶液1;
2.2)将第二降解层的可降解共聚物溶剂中,制成浓度为42-65wt%的溶液2;
3)、补片的制备:
3.1)将溶液1装入静电纺丝注射器中,进行静电纺丝得到纤维,并将该纤维接收为膜状结构,得到纤维膜1;
3.2)将纤维膜1沿纤维膜1的横轴和/或纵轴之一的方向拉伸,停止拉伸后将纤维膜1置于网面层下表面进行粘结,干燥后定型;
3.3)步骤3.2)处理后的网面层的下表面浸入溶液2,待网面层下表面形成有沉积物后,将网面层移走,干燥后形成补片;
4)、将补片切割成目标形状即可。
该方法制备的第一降解层具有一定的孔隙度,在粘结网面层时,锚定结构穿过孔隙外露出来,且网面层材料的部分外露增强补片对生物组织纤维生长的刺激性。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9)

1.一种基于新型编织技术和外形的补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补片包括采用聚合物材料制成的线编织而成网面层(10)和采用可降解材料制成的第一降解层(20);所述线上设有用于生物组织中进行锚定的锚定结构(30),所述锚定结构(30)以切口成型于所述线上,且均设于所述网面层(10)的下表面;所述第一降解层(20)固定于所述网面层(10)的下表面,所述第一降解层(20)为具有20%-50%孔隙度的多孔薄膜构造,所述孔为开放的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新型编织技术和外形的补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补片还包括固定于所述网面层(10)上表面的第二降解层(40)。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新型编织技术和外形的补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网面层(10)采用聚丙烯材料制成;所述第一降解层(20)和第二降解层(40)均采用可降解共聚物材料制成。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新型编织技术和外形的补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降解层(20)厚度为网面层(10)厚度的1/5-1/2;所述第二降解层(40)厚度为网面层(10)厚度的1/5-1/2。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新型编织技术和外形的补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降解层(20)固定于所述网面层(10)的固定方式为粘结、焊接或缝合;所述第二降解层(40)固定于所述网面层(10)的固定方式为粘结、焊接或缝合。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新型编织技术和外形的补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锚定结构(30)为具有大量锚刺的倒刺形、鳞片形、楔形、刺形、箭形、V形或W形。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于新型编织技术和外形的补片,其特征在于,任一形状的大量所述锚刺在网面层(10)下表面均匀分布,且所有锚刺方向均一致,长度均相同。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新型编织技术和外形的补片,其特征在于,编织所述网面层(10)的线为管状线。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新型编织技术和外形的补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补片形状为圆形、椭圆形或长圆形。
CN201720241289.5U 2017-03-13 2017-03-13 基于新型编织技术和外形的补片 Active CN20756201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241289.5U CN207562015U (zh) 2017-03-13 2017-03-13 基于新型编织技术和外形的补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241289.5U CN207562015U (zh) 2017-03-13 2017-03-13 基于新型编织技术和外形的补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562015U true CN207562015U (zh) 2018-07-03

Family

ID=626965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241289.5U Active CN207562015U (zh) 2017-03-13 2017-03-13 基于新型编织技术和外形的补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56201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537656B2 (ja) 経編地及び医療材料
KR101934981B1 (ko) 개선된 봉합물
JP6297666B2 (ja) 吸収性及び非吸収性材料の不規則に均一な三次元組織スカフォールド
US10195011B2 (en) Knit with zones without barbs, method of making same and prostheses obtained therefrom
JP6411445B2 (ja) 吸収性及び非吸収性材料の不規則に均一な三次元組織スカフォールド
US20010018618A1 (en) Surgical prostheses
CN107405145A (zh) 具有防拧绳特征的网状缝合线
JP6633054B2 (ja) 外科用インプラント
CN207562015U (zh) 基于新型编织技术和外形的补片
CN106923930B (zh) 基于新型编织技术和外形的补片及其编织方法
KR20160070055A (ko) 경량의 4축 외과용 메시의 제조 방법
CN213250055U (zh) 一种重建关节囊用人工关节周围补片
CN110946672B (zh) 用于疝修补的生物可再吸收针织物和其制造方法
EA032585B1 (ru) Трубчатая заплата из полигликолевой кислоты и ее трубчатая основа из абсорбируемого материала для восстановления тканей удаленных сегментов уретры и/или мочеточника
JP2006110184A (ja) 縫合用材料
CN116135176A (zh) 人工补片及其制备方法
CN116056664A (zh) 用于无瘢痕乳房固定术的植入物及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802

Address after: Room 951, floor 9, building 3, No. 6, capital gymnasium South Road,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100080

Patentee after: Beijing newblack bamboo medical equipment Limited by Share Ltd.

Address before: 200335 floor 3, building 4, No. 33, Guangshun Road, Changning District, Shanghai

Patentee before: SHANGHAI HANDA MEDICAL EQUIPMENT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113

Address after: Room 401, 402, 403, Area A, Floor 4, Building 2, No. 16, Chunlin Street, Daxing Biomedical Industry Base, Zhongguancun Science Park, Daxing District, Beijing 102600

Patentee after: Hermetic Health (Beijing) Medical Devices Co.,Ltd.

Address before: Room 951, floor 9, building 3, No. 6, capital gymnasium South Road,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100080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newblack bamboo medical equipment Limited by Share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