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558709U - 继电器的双触点双断点结构 - Google Patents

继电器的双触点双断点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558709U
CN207558709U CN201721196349.2U CN201721196349U CN207558709U CN 207558709 U CN207558709 U CN 207558709U CN 201721196349 U CN201721196349 U CN 201721196349U CN 207558709 U CN207558709 U CN 20755870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double
quiet spring
armature
spring abut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196349.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琦
王联长
蒲启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Chint Electr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Chint Electr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Chint Electr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Chint Electr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196349.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55870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55870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55870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omagnets (AREA)

Abstract

一种继电器的双触点双断点结构,包括相间隔的两个静簧座、以及设置在两个静簧座间隙上方的接触桥,所述接触桥为工字形结构,包括位于四角的四个接触头、以及分设在两端的两个第一缺口,所述接触头的底面上各设有一个动触点;所述静簧座的一端为连接端,其中一个静簧座的连接端用于进电另一个静簧座的连接端则用于出电,所述静簧座的另一端通过设有第二缺口分成两个接触分支,两个静簧座的第二缺口相对设置,接触分支与接触头一一对应,且接触分支的顶面上设有与动触点对应的静触点。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的继电器的双触点双断点结构,解决现有单触点负载回路材料利用率低、电路温升高、电动斥力大的问题。

Description

继电器的双触点双断点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低压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继电器的双触点双断点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的直流继电器,一般采用单触点接触桥式双断点的电路进行负载,为了保障产品的负载要求和温升要求,故负载电路的触点设计得比较大、板材的厚度大,故整个接触桥部分和静簧座部分的材料利用率偏低;另一方面,由于单触点在耐受短时冲击电流时,触点表面产生较大电动斥力,导致触点压力下降,进而影响了产品的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解决现有单触点负载回路材料利用率低、电路温升高、电动斥力大的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的继电器的双触点双断点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继电器的双触点双断点结构,包括相间隔的两个静簧座1、以及设置在两个静簧座1间隙上方的接触桥2,所述接触桥2为工字形结构,包括位于四角的四个接触头201、以及分设在两端的两个第一缺口202,所述接触头201的底面上各设有一个动触点200;所述静簧座1的一端为连接端101,其中一个静簧座1的连接端101用于进电另一个静簧座1的连接端101则用于出电,所述静簧座1的另一端通过设有第二缺口103分成两个接触分支102,所述两个静簧座 1的第二缺口103相对设置,所述接触分支102与接触头201一一对应,且接触分支102的顶面上设有与动触点200对应的静触点100。
优选地,所述继电器包括壳体3、以及相配合设置在壳体3内的衔铁4和磁路系统5,所述衔铁4与接触桥2连接并能够带动接触桥2同步运动实现动触点200与静触点100之间接通或分断。
优选地,所述接触桥2的中部设有用于与衔铁4固定的固定孔203,所述衔铁4的一端置于磁路系统5的轴向孔500内并可在轴向孔500内竖向移动,衔铁4通过其另一端固接在固定孔203内实现与接触桥2连接。
优选地,所述接触桥2和静簧座1均为呈水平设置的片状结构,且静簧座1 为U形。
优选地,所述接触桥2为对称结构,所述两个静簧座1之间相对称设置,且接触桥2的对称面与两个静簧座1的对称面为同一面。
优选地,所述衔铁4置于轴向孔500内的中部上设有环形凸起401,所述衔铁4置于轴向孔500内的一端上套有反力弹簧402,所述反力弹簧402的一端抵接在环形凸起401的底端上,另一端抵接在磁路系统5上。
优选地,所述衔铁4穿过接触桥2的一端上套设有作用于衔铁4起到提供触点压力作用的超程压簧403。
优选地,所述壳体3包括底壳301、以及堆叠安装在底壳301端口上的基座 302、以及扣在基座302上的罩壳303,所述磁路系统5安装在底壳301内,所述静簧座1安装在基座302的顶面上,接触桥2和超程压簧403置于罩壳303 内,所述衔铁4竖直安装在底壳301与罩壳303之间,且衔铁4依次穿过磁路系统5、基座302、接触桥2和超程压簧403。
优选地,所述两个静簧座1分别层叠在基座302的顶面上,且每个静簧座1 通过螺栓306和螺母307实现与基座302固定连接;所述基座302通过分别穿过两个静簧座1的两个第一螺钉304实现与底壳301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罩壳303通过两个第二螺钉305与基座302固定连接,每个第二螺钉305依次穿过罩壳303、接触桥2的第一缺口202、静簧座1的第二缺口103、以及基座302。
本实用新型的继电器的双触点双断点结构,通过接触桥设有四个接触头与两个静簧座的两个接触分支搭接从而实现负载电流分成两条并联支路流经触点,解决现有单触点负载回路材料利用率低、电路温升高、电动斥力大的问题,结构简单,提高材料利用率,保障产品的负载要求和温升要求,降低触点电动斥力,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此外,接触桥工字形结构设计,结构简单且牢固,节省生产材料,且便于实现继电器紧凑装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继电器的双触点双断点结构的电流分流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继电器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基座与静簧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静簧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接触桥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底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罩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衔铁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磁路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至9给出的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继电器的双触点双断点结构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继电器的双触点双断点结构不限于以下实施例的描述。
如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继电器的双触点双断点结构,包括相间隔的两个静簧座1、以及设置在两个静簧座1间隙上方的接触桥2,所述接触桥2为工字形结构,包括位于四角的四个接触头201、以及分设在两端的两个第一缺口 202,所述接触头201的底面上各设有一个动触点200;所述静簧座1的一端为连接端101,其中一个静簧座1的连接端101用于进电另一个静簧座1的连接端 101则用于出电,所述静簧座1的另一端通过设有第二缺口103分成两个接触分支102,所述两个静簧座1的第二缺口103相对设置,所述接触分支102与接触头201一一对应,且接触分支102的顶面上设有与动触点200对应的静触点100。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负载电路中每对触点上负载的电流理论上均为负载电流的一半,根据焦耳定律,每对触点组产生的焦耳热为现有的单触点电路的1/4,两组并联的触点产生的焦耳热相加等于现有单触点电路产生焦耳热的一半,电动斥力的计算推导过程与上述方法类似,双触点负载电路产生的电动斥力也约等于单触点负载电路产生的电动斥力的一半。值得一提的是,基于接触桥2的本体(指除动触点200之外的部分)电阻相对于动触点200的电阻非常小,因此接触桥2的本体产生的热量小到可以忽略不计。
本实用新型的继电器的双触点双断点结构,通过接触桥设有四个接触头与两个静簧座的两个接触分支搭接从而实现负载电流分成两条并联支路流经触点,解决现有单触点负载回路材料利用率低、电路温升高、电动斥力大的问题,结构简单,提高材料利用率,保障产品的负载要求和温升要求,降低触点电动斥力,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此外,接触桥工字形结构设计,结构简单且牢固,节省生产材料,且便于实现继电器紧凑装配;相对于方形的接触桥,工字形的接触桥并联的触点间距可以设置得相对较大,利于整个接触桥的稳定性,从力学角度来讲就是触点到支点的力臂大,触点上产生的触点压力施加到弹性支点上的力矩相对也较大,更容易压迫弹簧或弹性元件屈服,促使四对动静触点由于公差不同导致的压力不一致现象得到减轻,使四对动静触点组的触点压力趋向一致。
如图2和8-9所示,所述继电器包括壳体3、以及相配合设置在壳体3内的衔铁4和磁路系统5,所述衔铁4与接触桥2连接并能够带动接触桥2同步运动实现动触点200与静触点100之间接通或分断;当磁路系统5通电时会产生电磁吸力,带动衔铁4向下运动,从而同步带动接触桥2向下运动实现动触点200 与静触点100之间接通。结构简单,各零件之间动作连贯有序,提高产品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所述接触桥2的中部设有用于与衔铁4固定的固定孔203,所述衔铁4的一端置于磁路系统5的轴向孔500内并可在轴向孔500内竖向移动,衔铁4通过其另一端固接在固定孔203内实现与接触桥2连接,衔铁4与固定孔203之间设有绝缘垫。
如图1和图6-7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壳体3,包括底壳301、以及堆叠安装在底壳301端口上的基座302、以及扣在基座302上的罩壳303,所述磁路系统 5安装在底壳301内,所述静簧座1安装在基座302的顶面上,所述接触桥2和超程压簧403置于罩壳303内,所述衔铁4竖直安装在底壳301与罩壳303之间,且衔铁4依次穿过磁路系统5、基座302、接触桥2和超程压簧403。底壳、基座和罩壳组装形成带有两个腔室的壳体,从而便于实现接触桥、静簧座、衔铁和磁路系统合理布局在壳体内,形成独立的模块,继电器的结构简单紧凑且便于装配,便于各零件之间动作快捷且流畅,也便于产品小型化设计。
具体地,所述两个静簧座1分别层叠在基座302的顶面上,且每个静簧座1 通过螺栓306和螺母307实现与基座302固定连接;所述基座302通过分别穿过两个静簧座1的两个第一螺钉304实现与底壳301固定连接。所述螺栓306 与第一螺钉304的安装方向相反。所述两个螺栓306分设在两个静簧座1的连接端101上,并配合两个螺母307可实现固定导线或导电片从而用于将电流引入或引出静簧座1。所述两个第一螺钉304分设在两个静簧座1的连接端101上,并位于两个螺栓306之间。另外,所述罩壳303通过两个第二螺钉305与基座 302固定连接,每个第二螺钉305依次穿过罩壳303、接触桥2的第一缺口202、静簧座1的第二缺口103、以及基座302。接触桥2的第一缺口202和静簧座1 的第二缺口103均起到避让第二螺钉的作用,实现继电器紧凑装配。
如图2-5所示,所述接触桥2和静簧座1均为呈水平设置的片状结构,且静簧座1为U形。结构简单,方便安装,便于生产制造。此外,所述接触桥2 为对称结构,所述两个静簧座1之间相对称设置,且接触桥2的对称面与两个静簧座1的对称面为同一面。便于接触时接触桥受力均衡,保证产品的接通可靠性。
如图2所示,所述衔铁4置于轴向孔500内的中部上设有环形凸起401,所述衔铁4置于轴向孔500内的一端上套有反力弹簧402,所述反力弹簧402的一端抵接在环形凸起401的底端上,另一端抵接在磁路系统5上。当磁路系统5 通电时会产生电磁吸力,驱使衔铁4克服反力弹簧402的反力向下运动。反力弹簧的设置,提高产品的通断可靠性。
此外,所述衔铁4穿过接触桥2的一端上套设有作用于衔铁4起到提供触点压力作用的超程压簧403。超程压簧403在动触点200与静触点100接触后衔铁4进一步运动压缩超程压簧403变形产生触点压力。超程压簧的设置,提高产品的接通可靠性。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继电器的双触点双断点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相间隔的两个静簧座(1)、以及设置在两个静簧座(1)间隙上方的接触桥(2),所述接触桥(2)为工字形结构,包括位于四角的四个接触头(201)、以及分设在两端的两个第一缺口(202),所述接触头(201)的底面上各设有一个动触点(200);所述静簧座(1)的一端为连接端(101),其中一个静簧座(1)的连接端(101)用于进电另一个静簧座(1)的连接端(101)则用于出电,所述静簧座(1)的另一端通过设有第二缺口(103)分成两个接触分支(102),所述两个静簧座(1)的第二缺口(103)相对设置,所述接触分支(102)与接触头(201)一一对应,且接触分支(102)的顶面上设有与动触点(200)对应的静触点(10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的双触点双断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继电器包括壳体(3)、以及相配合设置在壳体(3)内的衔铁(4)和磁路系统(5),所述衔铁(4)与接触桥(2)连接并能够带动接触桥(2)同步运动实现动触点(200)与静触点(100)之间接通或分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继电器的双触点双断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桥(2)的中部设有用于与衔铁(4)固定的固定孔(203),所述衔铁(4)的一端置于磁路系统(5)的轴向孔(500)内并可在轴向孔(500)内竖向移动,衔铁(4)通过其另一端固接在固定孔(203)内实现与接触桥(2)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继电器的双触点双断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桥(2)和静簧座(1)均为呈水平设置的片状结构,且静簧座(1)为U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继电器的双触点双断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桥(2)为对称结构,所述两个静簧座(1)之间相对称设置,且接触桥(2)的对称面与两个静簧座(1)的对称面为同一面。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继电器的双触点双断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衔铁(4)置于轴向孔(500)内的中部上设有环形凸起(401),所述衔铁(4)置于轴向孔(500)内的一端上套有反力弹簧(402),所述反力弹簧(402)的一端抵接在环形凸起(401)的底端上,另一端抵接在磁路系统(5)上。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继电器的双触点双断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衔铁(4)穿过接触桥(2)的一端上套设有作用于衔铁(4)起到提供触点压力作用的超程压簧(403)。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继电器的双触点双断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3)包括底壳(301)、以及堆叠安装在底壳(301)端口上的基座(302)、以及扣在基座(302)上的罩壳(303),所述磁路系统(5)安装在底壳(301)内,所述静簧座(1)安装在基座(302)的顶面上,接触桥(2)和超程压簧(403)置于罩壳(303)内,所述衔铁(4)竖直安装在底壳(301)与罩壳(303)之间,且衔铁(4)依次穿过磁路系统(5)、基座(302)、接触桥(2)和超程压簧(403)。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继电器的双触点双断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静簧座(1)分别层叠在基座(302)的顶面上,且每个静簧座(1)通过螺栓(306)和螺母(307)实现与基座(302)固定连接;所述基座(302)通过分别穿过两个静簧座(1)的两个第一螺钉(304)实现与底壳(301)固定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继电器的双触点双断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罩壳(303)通过两个第二螺钉(305)与基座(302)固定连接,每个第二螺钉(305)依次穿过罩壳(303)、接触桥(2)的第一缺口(202)、静簧座(1)的第二缺口(103)、以及基座(302)。
CN201721196349.2U 2017-09-18 2017-09-18 继电器的双触点双断点结构 Active CN20755870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196349.2U CN207558709U (zh) 2017-09-18 2017-09-18 继电器的双触点双断点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196349.2U CN207558709U (zh) 2017-09-18 2017-09-18 继电器的双触点双断点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558709U true CN207558709U (zh) 2018-06-29

Family

ID=626764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196349.2U Active CN207558709U (zh) 2017-09-18 2017-09-18 继电器的双触点双断点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558709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916311A (zh) * 2020-09-04 2020-11-10 贵州航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两组动合触点的高压直流接触器
WO2021237878A1 (zh) * 2019-12-28 2021-12-02 沈阳铁路信号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具备高可靠性和高抗振性能的继电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237878A1 (zh) * 2019-12-28 2021-12-02 沈阳铁路信号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具备高可靠性和高抗振性能的继电器
CN111916311A (zh) * 2020-09-04 2020-11-10 贵州航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两组动合触点的高压直流接触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134363Y (zh) 隔离开关静触头组件
CN207558709U (zh) 继电器的双触点双断点结构
CN202816838U (zh) 低压断路器的动触头
MY157003A (en) Movable contactor assembly for current limiting type molded case circuit breaker
CN205319100U (zh) 一种平衡力式磁保持继电器
CN202524327U (zh) 遥控器用手摇式压电发电装置
CN201066641Y (zh) 一种组合开关
CN209374284U (zh) 触头结构
CN205487795U (zh) 一种新型电气控制开关
CN204045527U (zh) 带桥式触头的连接母排及触头座
CN201323163Y (zh) 磁性拨动开关
CN202094033U (zh) 新型高压隔离开关导电触头
CN208256486U (zh) 负荷开关及其静触片组件
CN208819807U (zh) 一种微型电磁继电器
CN203277734U (zh) 表带式触指及插头
CN201332065Y (zh) 一种电力机车用交直流两用电磁接触器
CN201708095U (zh) 一种大功率继电器
CN202930330U (zh) 磁保持继电器的簧片开关组件
CN204117933U (zh) 高压隔离开关
CN201527924U (zh) 电力户外单极隔离开关
CN212587425U (zh) 高抗振性直动式三相交流接触器
CN203573831U (zh) 电机起动器的触头装置
CN201110795Y (zh) 电动振动台动圈引线结构
CN104022386A (zh) 表带式触指及插头
CN201766254U (zh) 集成开关的插座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