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556297U - 一种余热回收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余热回收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556297U
CN207556297U CN201721748763.XU CN201721748763U CN207556297U CN 207556297 U CN207556297 U CN 207556297U CN 201721748763 U CN201721748763 U CN 201721748763U CN 207556297 U CN207556297 U CN 20755629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il gas
heat
waste
outlet
working mediu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748763.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田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Etechwin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Etechwin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Etechwin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Etechwin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748763.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55629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55629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55629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10/00Technologies related to metal processing
    • Y02P10/25Process efficiency

Landscapes

  • Waste-Gas Treatment And Other Accessory Devices For Furna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余热回收系统,包括:过滤装置、用于检测流入尾气的温度值和/或压力值的尾气分级检测装置、余热收集装置和余热回收装置;过滤装置设置在电窑锅炉的尾气烟道中;尾气分级检测装置,入口与过滤装置的出口相连,两个出口分别与余热收集装置的入口及余热回收装置的入口选择性连通;余热收集装置与待供热的部件相连,余热回收装置的出口与电窑锅炉的气路相连。由于当温度值位于预设温度阈值范围内,和/或压力值位于预设压力阈值范围内时,尾气分级检测装置与余热收集装置连通;当温度值超出预设温度阈值范围,和/或压力值超出预设压力阈值范围时,尾气分级检测装置与余热回收装置连通;因此能够实现余热的分级利用。

Description

一种余热回收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余热资源回收与利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余热回收系统。
背景技术
烧结过程产生的余热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即烧结过程的烟气显热以及烧结产品显热,它们分别为从烧结机下部抽出的主排烟即烧结废气和烧结矿冷却机上部排出的冷却废气所携带,分别占工序热量收入的15%和40%左右。烧结过程产生的余热的主要特点是热载体流量大(40m3/h到80m3/h),品质即温度变化幅度较大(180℃到500℃)。
目前烧结过程产生的余热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能充分认识烧结余热热载体流量大且品味变化大的特点,回收与利用严重脱节,控制与调节水平低,造成余热放散严重、回收利用模式单一等问题,使得余热回收利用率较低,具体表现为:
忽视温度较低的余热回收利用,仅对温度较高的部分冷却废气进行回收,对温度较低的烧结废气和冷却废气不加以回收,造成烧结余热放散严重,浪费较大。
忽视用于改善烧结工艺条件的直接热回收(如热风烧结、点火炉助燃和烧结原料干燥预热),将回收得到的余热仅通入余热锅炉生产蒸汽(再用于发电),造成烧结余热资源利用模式单一。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对温度较低的余热利用不足,工艺工段也有较大限制,可推广范围较窄。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余热回收系统,用以解决现有技术温度较低的余热利用不足的问题,以提高余热的利用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余热回收系统,包括:过滤装置、用于检测流入尾气的温度值和/或压力值的尾气分级检测装置、余热收集装置和余热回收装置;
所述过滤装置设置在电窑锅炉的尾气烟道中;
所述尾气分级检测装置,入口与所述过滤装置的出口相连,两个出口分别与所述余热收集装置的入口及所述余热回收装置的入口选择性连通;
所述余热收集装置与待供热的部件相连,所述余热回收装置的出口与所述电窑锅炉的气路相连;其中:
当所述温度值位于预设温度阈值范围内,和/或所述压力值位于预设压力阈值范围内时,所述尾气分级检测装置与所述余热收集装置连通;
当所述温度值超出所述预设温度阈值范围,和/或所述压力值超出所述预设压力阈值范围时,所述尾气分级检测装置与所述余热回收装置连通。
优选地,所述尾气分级检测装置包括:第一通道开关、第二通道开关以及气体收集容器,所述气体收集容器中设置有温度传感器和/或压力传感器;
所述气体收集容器的入口与所述过滤装置的出口气路连接,所述气体收集容器的第一出口通过所述第一通道开关与所述余热收集装置的入口气路连接;
所述气体收集容器的第二出口通过所述第二通道开关与所述余热回收装置的入口气路连接。
优选地,余热回收系统还包括热水供应系统,所述余热收集装置与所述热水供应系统相连。
优选地,所述热水供应系统包括:冷水储罐、恒温储罐、第一工质泵和第二工质泵;
所述余热收集装置包括换热器;
所述第一工质泵连接于所述换热器的入口与所述冷水储罐之间;
所述第二工质泵连接于所述换热器的出口与所述恒温储罐之间。
优选地,所述热水供应系统还包括:
连接于所述换热器的入口与所述第一工质泵之间且水路相通的第一可控阀门;
连接于所述换热器的出口与所述第二工质泵之间且水路相通的第二可控阀门。
优选地,所述热水供应系统还包括:
连接于所述第一工质泵与所述冷水储罐之间且水路相通的第一电磁阀;
连接于所述第二工质泵与所述恒温储罐之间且水路相通的第二电磁阀。
优选地,所述热水供应系统还包括与所述第二工质泵相连的变频器;
所述恒温储罐中设置有液位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
优选地,所述换热器为板式换热器。
优选地,所述过滤装置包括Y型过滤器,所述Y型过滤器包括吸附式滤网。
优选地,余热回收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尾气烟道外部的排渣风扇;
所述Y型过滤器的第一出口与所述尾气分级检测装置的入口相连;
所述Y型过滤器的第二出口与所述排渣风扇的风道入口相连。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余热回收系统包括过滤装置、尾气分级检测装置、余热收集装置和余热回收装置;尾气分级检测装置的入口流入经过滤装置过滤后的尾气,该尾气分级检测装置设置有两个出口,分别与余热收集装置的入口及余热回收装置的入口选择性连通,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余热回收系统中设置的尾气分级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流入该尾气分级检测装置的尾气的温度值和/或压力值;当温度值位于预设温度阈值范围内,和/或压力值位于预设压力阈值范围内时,尾气分级检测装置与余热收集装置连通;当温度值超出预设温度阈值范围,和/或压力值超出预设压力阈值范围时,尾气分级检测装置与余热回收装置连通,这样能够实现不同温度值和/或压力值的尾气的分级利用,进而提高尾气余热的利用率;另外,由于余热回收装置的出口与电窑锅炉的气路相连,而进入余热回收装置的尾气是经过过滤装置过滤后的尾气,尾气中粉尘含量低于一定限制,该部分尾气即使温度较低,也能够用于电窑锅炉预热空气使用,与现有技术相比,不仅实现了尾气的分级利用,而且能够对温度较低的尾气进行回收利用,提高了尾气余热的利用率。
并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热水供应系统包括:冷水储罐、恒温储罐、第一工质泵和第二工质泵;余热收集装置包括换热器;第一工质泵连接于换热器的入口与冷水储罐之间,以使得冷水储罐与换热器水路相通;第二工质泵连接于换热器的出口与恒温储罐之间,以使得恒温储罐与换热器水路相通;这样,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换热器将冷水储罐中的冷水进行加热,再输出到恒温储罐,进而可以分配到热水需求各岗位使用;整个生产工艺过程实现自动化调节,无需人工干预,只需定期巡检,降低了人力成本,能够对尾气热量利用达到较高效率。
此外,由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过滤装置包括Y型过滤器,Y型过滤器包括吸附式滤网,Y型过滤器的设置达到除去杂质的同时热空气可回收利用,同时降低了直接排放导致的环境污染;吸附式滤网的设置能够方便后续的更换。
本实用新型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这些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余热回收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余热回收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再一余热回收系统结构示意图。
下面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各附图标记表示的含义:
01和02-尾气流动方向;12-过滤装置;13-尾气分级检测装置;14-余热收集装置;15-余热回收装置;8-尾气烟道;9-电窑锅炉;131-气体收集容器;132-温度传感器;133-压力传感器;11-控制器;20-冷水储罐;21-液位传感器;22-温度传感器;23-恒温储罐;24-换热器;25-空气预设装置;26-变频器;5-Y型过滤器;6-排渣风扇;7-排渣通道。
S1-第一通道开关;S2-第二通道开关;K1-第一电磁阀;K2-第二电磁阀;K3-第一可控阀门;K4-第二可控阀门;P1-第一工质泵;P2-第二工质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除非特意声明,这里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所述”和“该”也可包括复数形式。应该进一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使用的措辞“包括”是指存在所述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件和/或组件,但是并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应该理解,当我们称元件被“连接”或“耦接”到另一元件时,它可以直接连接或耦接到其他元件,或者也可以存在中间元件。此外,这里使用的“连接”或“耦接”可以包括无线连接或无线耦接。这里使用的措辞“和/或”包括一个或更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的全部或任一单元和全部组合。
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除非另外定义,这里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的一般理解相同的意义。还应该理解的是,诸如通用字典中定义的那些术语,应该被理解为具有与现有技术的上下文中的意义一致的意义,并且除非像这里一样被特定定义,否则不会用理想化或过于正式的含义来解释。
下面首先介绍一些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使用到的技术术语。
电窑锅炉:是一种利用电能产生热量加热、煅烧生产的设备,被煅烧的原料和燃料共处一个空间,或燃烧区与煅烧区直接相通。
Y型过滤器:是输送介质的管道系统中的一种过滤装置,作用是过滤介质中的杂质。
尾气分级检测装置:对尾气压力和温度进行检测,根据不同限值开启不同通道开关。
下面结合附图介绍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人,鉴于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余热回收系统,用以解决现有技术温度较低的余热利用不足的问题。
如图1所示,图1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余热回收系统,该余热回收系统包括:过滤装置12、尾气分级检测装置13、余热收集装置14和余热回收装置15;
过滤装置12设置在电窑锅炉9的尾气烟道8中;
尾气分级检测装置13,入口与过滤装置12的出口相连,两个出口分别与余热收集装置14的入口及余热回收装置15的入口选择性连通;用于检测流入该尾气分级检测装置13的尾气的温度值和/或压力值;
余热收集装置14与待供热的部件相连,余热回收装置15的出口与电窑锅炉9的气路相连;其中:
当温度值位于预设温度阈值范围内,和/或压力值位于预设压力阈值范围内时,尾气分级检测装置13与余热收集装置14连通;
当温度值超出预设温度阈值范围,和/或压力值超出预设压力阈值范围时,尾气分级检测装置13与余热回收装置14连通。
具体地,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实线表示尾气流动时的气路管道,且图1中为了更好的体现本实用新型中尾气在过滤装置12、尾气分级检测装置13、余热收集装置14和余热回收装置15中的流向,图1中对过滤装置12、尾气分级检测装置13、余热收集装置14和余热回收装置15的气路管道进行了放大(即用实线围城的区域表示气路管道)。
如图1所示,图中的实线箭头的方向,以及虚线箭头的方向均表示尾气的流向,当尾气分级检测装置13检测到的温度值位于预设温度阈值范围内,和/或压力值位于预设压力阈值范围内时,尾气分级检测装置13与余热收集装置14连通,即此时尾气按照图中虚线箭头02的方向流动;当尾气分级检测装置13检测到的温度值超出预设温度阈值范围,和/或压力值超出预设压力阈值范围时,尾气分级检测装置14与余热回收装置15连通,即此时尾气按照图中虚线箭头01的方向流动。这样,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能够将不同温度值和/或压力值的尾气进行分级回收利用。
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提供的余热回收系统包括过滤装置、尾气分级检测装置、余热收集装置和余热回收装置;尾气分级检测装置的入口流入经过滤装置过滤后的尾气,该尾气分级检测装置设置有两个出口,分别与余热收集装置的入口及余热回收装置的入口选择性连通,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余热回收系统中设置的尾气分级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流入该尾气分级检测装置的尾气的温度值和/或压力值;当温度值位于预设温度阈值范围内,和/或压力值位于预设压力阈值范围内时,尾气分级检测装置与余热收集装置连通;当温度值超出预设温度阈值范围,和/或压力值超出预设压力阈值范围时,尾气分级检测装置与余热回收装置连通,这样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能够实现不同温度值和/或压力值的尾气的分级利用;另外,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的余热回收装置的出口与电窑锅炉的气路相连,由于进入余热回收装置的尾气是经过过滤装置过滤后的尾气,尾气中粉尘含量低于一定限制,该部分尾气即使温度较低,也能够用于电窑锅炉预热空气使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不仅实现了尾气的分级利用,而且能够对温度较低的尾气进行回收利用,提高了尾气余热的利用率。
较佳地,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的尾气分级检测装置13包括:第一通道开关S1、第二通道开关S2以及气体收集容器131,气体收集容器131中设置有温度传感器132和/或压力传感器133,在实际设计时,气体收集容器131中可以仅设置温度传感器132,也可以仅设置压力传感器133,还可以同时设置温度传感器132和压力传感器133,具体根据待供热的部件的需求,以及实际生产的需要进行设置;本实用新型以下具体实施例仅以气体收集容器131中同时设置温度传感器132和压力传感器133为例进行介绍。
如图2所示,气体收集容器131的入口与过滤装置12的出口气路连接,气体收集容器131的第一出口通过第一通道开关S1与余热收集装置14的入口气路连接;气体收集容器131的第二出口通过第二通道开关S2与余热回收装置15的入口气路连接。
具体地,如图2所示,第一通道开关S1在控制器11的控制下打开或关闭,使得气体收集容器131与余热收集装置14的气路连通或断开;具体实施时,控制器11接收温度传感器132和压力传感器133反馈的温度值和压力值,当控制器11确定温度值位于预设温度阈值范围内,且压力值位于预设压力阈值范围内时,控制第一通道开关S1打开,使得气体收集容器131与余热收集装置14的气路连通;当控制器11确定温度值超出预设温度阈值范围,或压力值超出预设压力阈值范围时,控制第一通道开关S1断开,使得气体收集容器131与余热收集装置14的气路断开。
具体地,如图2所示,第二通道开关S2在控制器11的控制下打开或关闭,使得气体收集容器131与余热回收装置15的气路连通或断开;具体实施时,控制器11接收温度传感器132和压力传感器133反馈的温度值和压力值,当控制器11确定温度值超出预设温度阈值范围,或压力值超出预设压力阈值范围时,控制第二通道开关S2打开,使得气体收集容器131与余热回收装置15的气路连通;当控制器11确定温度值位于预设温度阈值范围内,且压力值位于预设压力阈值范围内时,控制第二通道开关S2断开,使得气体收集容器131与余热回收装置15的气路断开。
较佳地,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的余热回收系统还包括热水供应系统,余热收集装置与热水供应系统相连,使得余热收集装置与热水供应系统进行热交换,这样,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的余热收集装置能够将余热传递给热水供应系统,热水供应系统能够为需要热水的各岗位分配热水,使得电窑锅炉产生的尾气得到了很好的利用。
较佳地,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提供的热水供应系统包括:冷水储罐20、恒温储罐23、第一工质泵P1和第二工质泵P2;余热收集装置14包括换热器24,优选地,换热器24为板式换热器;第一工质泵P1连接于换热器24的入口与冷水储罐20之间,用于使得冷水储罐20与换热器24水路相通;第二工质泵P2连接于换热器24的出口与恒温储罐23之间,用于使得恒温储罐23与换热器24水路相通;其中,换热器24的温度范围在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预设温度阈值范围内,此时通过第一工质泵P1的作用,使得冷水储罐20中的冷水与换热器24进行热交换,热交换后的冷水被加热,这时再通过第二工质泵P2的作用,将经过加热后的冷水输送到恒温储罐23,该恒温储罐23能够给需要热水的各岗位供应热水。
较佳地,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提供的热水供应系统还包括:连接于换热器24的入口与第一工质泵P1之间且水路相通的第一可控阀门K3;连接于换热器24的出口与第二工质泵P2之间且水路相通的第二可控阀门K4;第一可控阀门和第二可控阀门的设置能够很好的调节与换热器24换热的冷水储罐20的冷水,以及调节流入恒温储罐23的热水的流量。
较佳地,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提供的热水供应系统还包括:连接于第一工质泵P1与冷水储罐20之间且水路相通的第一电磁阀K1;连接于第二工质泵P2与恒温储罐23之间且水路相通第二电磁阀K2;第一电磁阀和第二电磁阀的设置能够方便第一工质泵和第二工质泵的检修,以及方便冷水储罐和恒温储罐的检修,该第一电磁阀和第二电磁阀平时保持全开状态。
较佳地,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提供的热水供应系统还包括:与第二工质泵P2相连的变频器26;恒温储罐23中设置有液位传感器21和温度传感器22;变频器26能够通过控制第二工质泵P2的工作,使得液位传感器21检测到的恒温储罐23中储存的热水的液位值满足用户要求,并且使得温度传感器22检测到的恒温储罐23中储存的热水的温度值满足用户要求。
较佳地,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的过滤装置12包括Y型过滤器5,该Y型过滤器5包括吸附式滤网,吸附式滤网的设置能够方便后续的更换,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的Y型过滤器5可以采用其它过滤装置进行替换;Y型过滤器5的设置达到除去杂质的同时热空气可回收利用,同时降低了直接排放导致的环境污染。
较佳地,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的余热回收系统还包括设置在尾气烟道8外部的排渣风扇6;Y型过滤器5的第一出口与尾气分级检测装置13的入口相连;Y型过滤器的第二出口与排渣风扇6的风道入口相连;排渣风扇6的风道具体可以为排渣通道7,经Y型过滤器5过滤后的杂质经过排渣风扇6的风道入口从排渣通道7中流出,排渣通道7的末端可以设置用于回收杂质的杂质回收装置(图中未示出),这样,降低了直接排放导致的环境污染。
下面结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详细介绍一下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提供的余热回收系统的工作过程。
如图3所示,电窑锅炉9排出的尾气经过尾气烟道8进入Y型过滤器5的入口,经过Y型过滤器5过滤后形成的尾气进入尾气分级检测装置13的气体收集容器131;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电窑锅炉9产生的尾气余热较低,一般不高于300℃,属于温度居中区域(230℃到300℃)和温度较低区域(小于230℃)。
如图3所示,控制器11与尾气分级检测装置13电连接,尾气分级检测装置13包括的温度传感器132检测流入的尾气的温度值,并将该温度值反馈给控制器11;以及,压力传感器133检测流入的尾气的压力值,并将该压力值反馈给控制器11,优选地,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的控制器选择PID控制器(比例-积分-微分控制器)。
如图3所示,控制器11将接收到的温度值与预设温度阈值范围中的温度值进行比较,并将接收到的压力值与预设压力阈值范围进行比较,当确定温度值在预设温度阈值范围内,且压力值在压力阈值范围内时,控制第一通道开关S1打开,第二通道开关S2关闭,使得气体收集容器131与余热收集装置14的气路连通,此时尾气通过换热器24进行工质换热,以便为待供热的部件提供热量;具体实施时,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预设温度阈值范围为230℃到300℃,压力阈值范围为大于0.2MPa,当然,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温度阈值范围,以及压力阈值范围还可以根据实际生产的需要进行设定,这里并不做具体限定。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的换热器24采用板式换热器,当然,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换热器24还可以有其它多种替换方式,只要能达到收集余热的作用即可。
如图3所示,当控制器11确定温度值超出预设温度阈值范围(如温度值小于230℃),或压力值超出压力阈值范围(如压力值小于0.2MPa)时,控制第二通道开关S2打开,第一通道开关S1关闭,使得气体收集容器131与余热回收装置15的气路连通,而由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余热回收装置15的出口与电窑锅炉9气路相连,因此,余热回收装置15的尾气能够流回至电窑锅炉9,供电窑锅炉9预热空气使用;具体实施时,尾气通过空气预设装置25流回至电窑锅炉9,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空气预设装置25还可以有其它多种替换方式,只要能达到热能回收利用的作用即可。
因此,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提供的余热回收系统能够对温度较低的余热进行充分的利用,并且实现了尾气的分级利用,即第一级输出到换热器,用来为待供热的部件提供热量;第二级返回到电窑锅炉,供电窑锅炉热空气需求使用。
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以待供热的部件为热水供应系统为例,详细介绍换热器提供热量的具体过程。
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换热器24一般与冷水储罐20,以及恒温储罐23之间存在高度差,因此,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设置有第一工质泵P1和第二工质泵P2,以保证流经冷水储罐20、换热器24和恒温储罐23的水路相通。
如图3所示,控制第一可控阀门K3和第二可控阀门K4打开,第一工质泵P1将冷水储罐20中的冷水输送到换热器24,该冷水与换热器24进行热交换后,通过第二工质泵P2流至恒温储罐23,恒温储罐23中的热水能够分配到热水需求各岗位使用。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恒温储罐23中的热水可用于稀土工艺洗涤工段热水工艺,此时对恒温储罐23中热水的液位和温度有一定需求,如要求液位值在4米到5米之间,温度值在50℃到60℃之间;液位传感器21和温度传感器22分别将测得的液位值和温度值反馈给控制器11,控制器11与第一电磁阀K1、第二电磁阀K2和变频器26电连接,通过控制器11控制第一电磁阀K1和第二电磁阀K2的工作,以及变频器26控制第二工质泵P2的工作,实现恒温储罐23中的水温控制和液位控制,能够使得恒温储罐23中热水的液位和温度满足需求。
另外,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还可以通过控制第一可控阀门K3、第二可控阀门K4和第一工质泵P1的工作,进一步实现恒温储罐23中的水温控制和液位控制。
具体实施时,当恒温储罐23中液位值小于4米时,开启第一可控阀门K3、第二可控阀门K4以及第一工质泵P1,使得恒温储罐23中液位上升达标;当恒温储罐23中液位值高于5米时,关闭第二可控阀门K4和第一工质泵P1,使得恒温储罐23中液位达标;当恒温储罐23中水温不在50℃到60℃之间时,可以通过控制器11的调节使得水温达标。
对于稀土工艺洗涤工段,现场后续岗位需要热水进行生产,现有技术需要消耗锅炉蒸汽加热后才能到各岗位使用,而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通过换热器将冷水(20℃左右)进行加热(50℃左右),再输出到恒温储罐,进而可以分配到热水需求各岗位使用;整个生产工艺过程实现自动化调节,无需人工干预,只需定期巡检,降低了人力成本,能够对尾气热量利用达到较高效率。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提供的余热回收系统,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首先,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对于稀土行业电窑超低温余热(低于230℃)能够达到最大效果的分级利用。
其次,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通过过滤装置后的尾气可返回电窑锅炉中使用,降低原电窑锅炉进气余热的能量消耗。
再次,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能够实现恒温储罐内工质的液位和温度保持区间范围,解决现场热水需求岗位的热水供给问题。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余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过滤装置、用于检测流入尾气的温度值和/或压力值的尾气分级检测装置、余热收集装置和余热回收装置;
所述过滤装置设置在电窑锅炉的尾气烟道中;
所述尾气分级检测装置,入口与所述过滤装置的出口相连,两个出口分别与所述余热收集装置的入口及所述余热回收装置的入口选择性连通;
所述余热收集装置与待供热的部件相连,所述余热回收装置的出口与所述电窑锅炉的气路相连;其中:
当所述温度值位于预设温度阈值范围内,和/或所述压力值位于预设压力阈值范围内时,所述尾气分级检测装置与所述余热收集装置连通;
当所述温度值超出所述预设温度阈值范围,和/或所述压力值超出所述预设压力阈值范围时,所述尾气分级检测装置与所述余热回收装置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余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尾气分级检测装置包括:第一通道开关、第二通道开关以及气体收集容器,所述气体收集容器中设置有温度传感器和/或压力传感器;
所述气体收集容器的入口与所述过滤装置的出口气路连接,所述气体收集容器的第一出口通过所述第一通道开关与所述余热收集装置的入口气路连接;
所述气体收集容器的第二出口通过所述第二通道开关与所述余热回收装置的入口气路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余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热水供应系统,所述余热收集装置与所述热水供应系统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余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水供应系统包括:冷水储罐、恒温储罐、第一工质泵和第二工质泵;
所述余热收集装置包括换热器;
所述第一工质泵连接于所述换热器的入口与所述冷水储罐之间;
所述第二工质泵连接于所述换热器的出口与所述恒温储罐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余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水供应系统还包括:
连接于所述换热器的入口与所述第一工质泵之间且水路相通的第一可控阀门;
连接于所述换热器的出口与所述第二工质泵之间且水路相通的第二可控阀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余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水供应系统还包括:
连接于所述第一工质泵与所述冷水储罐之间且水路相通的第一电磁阀;
连接于所述第二工质泵与所述恒温储罐之间且水路相通的第二电磁阀。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余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水供应系统还包括与所述第二工质泵相连的变频器;
所述恒温储罐中设置有液位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余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为板式换热器。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余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装置包括Y型过滤器,所述Y型过滤器包括吸附式滤网。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余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尾气烟道外部的排渣风扇;
所述Y型过滤器的第一出口与所述尾气分级检测装置的入口相连;
所述Y型过滤器的第二出口与所述排渣风扇的风道入口相连。
CN201721748763.XU 2017-12-14 2017-12-14 一种余热回收系统 Active CN20755629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748763.XU CN207556297U (zh) 2017-12-14 2017-12-14 一种余热回收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748763.XU CN207556297U (zh) 2017-12-14 2017-12-14 一种余热回收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556297U true CN207556297U (zh) 2018-06-29

Family

ID=626631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748763.XU Active CN207556297U (zh) 2017-12-14 2017-12-14 一种余热回收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55629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146817A (zh) * 2021-03-04 2021-07-23 贵州迪森元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余气利用自动控制系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146817A (zh) * 2021-03-04 2021-07-23 贵州迪森元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余气利用自动控制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556297U (zh) 一种余热回收系统
CN206113364U (zh) 一种混合调温供水装置
CN103615909A (zh) 热风循环烧结与烧结双压余热利用系统和方法
CN105004192B (zh) 气体过滤系统及一种黄磷炉气过滤方法
CN207563059U (zh) 一种煤粉制备系统
CN210861955U (zh) 一种便捷安全型粉体干燥装置
CN208746758U (zh) 移动式导热油加热系统
CN209165769U (zh) 一种洗浴用复合型多能源热水系统
CN209445596U (zh) 导热油炉系统及导热油炉
CN102200268A (zh) 电蒸汽发生装置
CN206736168U (zh) 一种兰炭生产装置
CN1962735B (zh) 高效节能的废旧橡胶裂解设备
CN206207529U (zh) 热网分支平衡调节装置
CN201841669U (zh) 高速bopp生产线热能回收装置
CN205262229U (zh) 炉渣余热回收利用装置
CN106642271A (zh) 热网分支平衡调节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103223398A (zh) 一种立式上胶机烘干箱及节能方法
CN104567443B (zh) 煅烧回转窑尾气热量回收循环利用方法
CN209352939U (zh) 一种高炉水渣系统过滤池热能回收设备
CN208827336U (zh) 一种印刷机高效节能环保干燥系统
CN209010466U (zh) 一种生物质燃料制作系统
CN207815275U (zh) 一种半焦预热利用系统
CN207159086U (zh) 一种用于玻璃窑节能减排的控制系统
CN218399870U (zh) 凹印机油墨加热系统
CN205473311U (zh) 节能型污泥浓缩干化一体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