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537223U - 一种自循环活性生物滤池 - Google Patents

一种自循环活性生物滤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537223U
CN207537223U CN201721555628.3U CN201721555628U CN207537223U CN 207537223 U CN207537223 U CN 207537223U CN 201721555628 U CN201721555628 U CN 201721555628U CN 207537223 U CN207537223 U CN 20753722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distribution
loopa
self
pond body
aer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555628.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小见
于勇勇
姚佐国
杨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LIANZHONG HUAYU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LIANZHONG HUAYU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LIANZHONG HUAYU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LIANZHONG HUAYU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555628.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53722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53722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53722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10/00Technologie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 Y02W10/1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Landscapes

  • 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ste Wate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自循环活性生物滤池,包括池体,其中,所述滤池还包括沿池体顶部的内周壁设置的进水堰以及设于池体内的曝气循环筒和循环布水堰,所述曝气循环筒内设有旋流曝气器,所述循环布水堰包括布水主管以及至少一根布水支管,其中,所述布水主管与曝气循环筒相通,所述布水支管上设有布水孔,且所述布水支管的两端分别与布水主管以及进水堰相连。本实用新型的自循环活性生物滤池,可实现在污废水厂不停工的情况下完成污水处理深度改造,具有施工量小、工程投资低、处理效率高的特点。

Description

一种自循环活性生物滤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污水处理设施,具体涉及一种自循环活性生物滤池,属于环保水处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化进程及工业的加速发展,环保问题,尤其是城市污水处理已成为各国研究的热点。越来越多的城市污水处理厂为响应国家节能减排号召,排放标准由原来的《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的一级B标准提升为一级A标准或是更高标准。
常规污废水处理厂采用的二级处理多为生化处理,由于进水水质中含有微生物难降解物质,或由于污废水处理厂建厂时间相对较早,最终排放标准要求不高等原因,导致经二级生化处理的最终出水水质指标相对较高,不能满足现今规定的污废水处理厂允许排放的标准,因此需要进行提标改造。
而为了达到提标改造的目的,就要对污水处理设施进行重新设计、增加或改造工艺单元,从而达到提高污水处理效果的目标。目前,污废水处理厂的改造多为新建处理系统,对生化池进行停工改造等,因此一方面影响了污废水厂的正常运行,同时,工程量大也需要较大的工程投资。因此,在提标改造过程中亟需一种尽量减少工程施工、且不影响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且工程成本较低的处理方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施工量小、处理效率高的自循环活性生物滤池。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自循环活性生物滤池,包括池体,其中,所述滤池还包括沿池体顶部的内周壁设置的进水堰以及设于池体内的曝气循环筒和循环布水堰,所述曝气循环筒内设有旋流曝气器,所述循环布水堰包括布水主管以及至少一根布水支管,其中,所述布水主管与曝气循环筒相通,所述布水支管上设有布水孔,且所述布水支管的两端分别与布水主管以及进水堰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池体内还设有填料。
进一步地:所述填料为玻璃球生物填料,且其填充高度为池体7水深的70-80%。
进一步地:所述进水堰设置在池体内的水位上方的100-200mm处。
进一步地:所述进水堰具有锯齿形截面。
进一步地:所述曝气循环筒距离池体底面400-500mm。
进一步地:所述曝气循环筒的表面积与池体的表面积之比为1:4-1:10。
进一步地:所述曝气循环筒内部的气水比为1:1.3-1:2.0。
进一步地:所述生物滤池还包括与布水主管相通的出水管。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的自循环活性生物滤池,待处理的废水通过曝气循环筒的提升作用进行充分的充氧曝气实现好氧氧化,同时旋流提升作用也使得整个池体的水流上下循环,并在填料层形成好氧、兼氧以及厌氧的不同环境,同步实现硝化反硝化作用,高效脱除废水中的总氮。本实用新型的自循环活性生物滤池,可以在保证污废水处理厂在不停工的前提下进行工程施工,具有施工量小、工程投资低、处理效率高的特点,不仅不适用于污水厂的提标改造,对二沉池出水进行三级深度生化处理,进一步去除污水中的COD、BOD、氨氮及总氮,也适用于新厂建设的三级处理。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自循环活性生物滤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自循环活性生物滤池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说明。
如附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自循环活性生物滤池,包括池体7,所述池体7的顶部设有沿池体7内周壁设置的进水堰1,进一步地,所述进水堰1设置在距离池体7内的水位上方的100-200mm处,且其具有锯齿形截面,以便于通过其向池体7内均匀布水。所述池体7内还设有曝气循环筒4,其中,所述曝气循环筒4可以是金属材质、塑料材质或钢砼结构,其底部边缘距离池体7底面高度为400-500mm,所述曝气循环筒4内部还设有旋流曝气器5,并且,所述曝气循环筒4的表面积与整个池体7的表面积之比为1:4-1:10,且其内部的气水比控制在1:1.3-1:2.0。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曝气循环筒4通过循环布水堰2与进水堰1相连,其中,所述循环布水堰2包括布水主管21以及与所述布水主管21相通的至少一根布水支管22,其中,所述布水主管21与曝气循环筒4相通,其设置于曝气循环筒4的上方并具有与曝气循环筒4相适配的环形形状,所述布水支管22的两端分别与布水主管21以及布水堰1相通,且所述布水支管22上设有布水孔,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布水支管22可设置有四根,且四根布水支管22绕所述环形的布水主管21对称分布。此外,所述自循环活性生物滤池还包括设置于在池体7中的填料6以及与布水主管21相通的出水管3,其中,所述填料6环绕所述曝气循环筒4设置,其可以采用火山岩制成的具有多孔结构的玻璃球生物填料,其填充高度为池体7水深的70-80%,其内部可形成好氧-兼氧-厌氧环境,使得污废水的净化处理效果明显提高。同时,玻璃球生物填料还能对新陈代谢产生的微生物进行净化处理,因而几乎无污泥产生,不会给污废水处理站的后端污泥处理增加负荷。
利用本实用新型如上所述的自循环活性生物滤池处理污废水,其处理过程包括:待处理的污废水经进水堰1向池体7内均匀布水,废水进水在水流的带动下在池体7中从上向下流动(图1中箭头方向),在流动过程中经过填料6区,并在该区域内进行脱氮、有机物分解等过程。当污废水流至池体7底部后,在水流的带动下进入到曝气循环筒4中,并与经设置在曝气循环筒4内部的旋流曝气器5进入的旋流气流充分混合成旋流态,并沿着曝气循环筒4向上流动(图1中箭头方向),由于曝气循环筒4内曝气充氧量大,为好氧环境,因此废水可以在此进行硝化作用以及有机物的氧化处理。当污废水通过曝气循环筒4流动至与其相通的循环布水堰2后,其向进入到布水主管21,然后经布水主管21流入布水支管22,并经布水支管22上的布水孔重新进入到池体7中进行循环净化处理。经所述自循环活性生物滤池处理并经检测达标后的出水经出水管3排出池体7,从而实现污废水的深度净化处理。
本实用新型已通过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尽的说明。然而,通过对前文的研读,对各实施方式的变化和增加也是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所显而易见的。申请人的意图是所有这些变化和增加落在了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中。相似的编号通篇指代相似的元件。为清晰起见,在附图中可能有将某些线、层、元件、部件或特征放大的情况。
本文中使用的术语仅为对具体的实施例加以说明,并非意在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限制。除非另有定义,本文中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均与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的理解相同。还须明确的是,除在本文中有明确的定义外,诸如字典中通常定义的术语应该解释为在本说明书以及相关技术的语境中可具有一致的意思,而不应解释的理想化或过分形式化。公知的功能或结构处于简要和清楚地考虑或不再赘述。

Claims (9)

1.一种自循环活性生物滤池,包括池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池包括沿池体顶部的内周壁设置的进水堰以及设于池体内的曝气循环筒和循环布水堰,所述曝气循环筒内设有旋流曝气器,所述循环布水堰包括布水主管以及至少一根布水支管,其中,所述布水主管与曝气循环筒相通,所述布水支管上设有布水孔,且所述布水支管的两端分别与布水主管以及进水堰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循环活性生物滤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体内还设有填料。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循环活性生物滤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填料为玻璃球生物填料,且其填充高度为池体7水深的70-80%。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自循环活性生物滤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堰设置在池体内的水位上方的100-200mm处。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自循环活性生物滤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堰具有锯齿形截面。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自循环活性生物滤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曝气循环筒距离池体底面400-500mm。
7.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自循环活性生物滤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曝气循环筒的表面积与池体的表面积之比为1:4-1:10。
8.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自循环活性生物滤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曝气循环筒内部的气水比为1:1.3-1:2.0。
9.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自循环活性生物滤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滤池还包括与布水主管相通的出水管。
CN201721555628.3U 2017-11-20 2017-11-20 一种自循环活性生物滤池 Active CN20753722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555628.3U CN207537223U (zh) 2017-11-20 2017-11-20 一种自循环活性生物滤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555628.3U CN207537223U (zh) 2017-11-20 2017-11-20 一种自循环活性生物滤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537223U true CN207537223U (zh) 2018-06-26

Family

ID=626144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555628.3U Active CN207537223U (zh) 2017-11-20 2017-11-20 一种自循环活性生物滤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537223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59084A (zh) * 2021-01-14 2021-05-07 四川禹清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旋流式高级磁混合除氮设备
CN113044959A (zh) * 2021-03-17 2021-06-29 宜兴天鑫环保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废水处理的高效生物曝气滤池及其运行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59084A (zh) * 2021-01-14 2021-05-07 四川禹清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旋流式高级磁混合除氮设备
CN113044959A (zh) * 2021-03-17 2021-06-29 宜兴天鑫环保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废水处理的高效生物曝气滤池及其运行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18735B (zh) 一种人工快速渗滤系统污水脱氮处理方法及应用
CN207608393U (zh) 一种上流一体式硝化反硝化曝气生物滤池
CN202214273U (zh) 煤矿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CN101792237A (zh) 一种复合生物滤池
CN102249496A (zh) 一种对污水进行深度处理的方法及人工湿地结构
CN103833138A (zh) 景观塔型水体曝气和生物净化装置及净化方法
CN103819000B (zh) 一种强化脱氮处理的ao/sbr系统及工艺
CN106186288A (zh) 黑臭水体溶解氧增强方法及氧溶解方法与设备
CN207537223U (zh) 一种自循环活性生物滤池
CN109502919A (zh) 一种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方法
CN207130012U (zh) 一种多点进水aa‑mbbr污水处理系统
CN103951143B (zh) 恒水位膜生物反应系统及利用其去除污水污染物的方法
CN105668947A (zh) 一种污水净化过滤系统
CN103073154B (zh) 一种难降解制药园区尾水的处理工艺
CN205575760U (zh) 一种多功能生物滤池
CN105060625B (zh) 一种污水处理装置
CN105645699A (zh) 一种污水净化处理装置
CN208218620U (zh) 一种达标至地表水ⅳ类水的城镇污水处理系统
CN103539322A (zh) 一种污水脱氮、除磷的方法及其专用设备
CN206970397U (zh) 生活污水处理装置
CN105060624A (zh) 一种污水处理生化反应池
CN204625293U (zh) 一种处理村镇污水的动态污泥过滤设备
CN206927766U (zh) 豆制品废水处理设备
CN205635067U (zh) 一种垂直氧化沟
CN206244608U (zh) 一种除污排杂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