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517954U - 电联接端子组合结构 - Google Patents

电联接端子组合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517954U
CN207517954U CN201721045276.7U CN201721045276U CN207517954U CN 207517954 U CN207517954 U CN 207517954U CN 201721045276 U CN201721045276 U CN 201721045276U CN 207517954 U CN207517954 U CN 20751795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ction
segment
angle
fixed
electrically conne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045276.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智远
李昶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WITCHLAB ELECTRONIC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Switchlab Shangha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WITCHLAB ELECTRONIC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WITCHLAB ELECTRONIC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filed Critical SWITCHLAB ELECTRONIC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045276.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51795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51795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51795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联接端子组合结构,提供一组合操作简便的作用。包括壳体和导电组件的组合。壳体界定有至少一个腔室和连接腔室的开口。导电组件包括第一部和第二部;第一部具有第一段、连接第一段的第二段,第一段和第二段之间形成一锐角夹角,使第一段具有一弹性运动范围。第二部具有组合壳体或腔室的固定段和连接固定段的接脚。以及,第一部和第二部可直接从壳体开口插入腔室,而与壳体组合成一整体形态的总成;改善现有技术操作壳体、导电组件组合作业的麻烦、费时等情形。

Description

电联接端子组合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联接端子组合结构;特别是指一种导电组件的结构设计容许直接插入组合壳体,形成端子总成的技术。
背景技术
应用被包覆在绝缘壳体(通常是塑胶材料制成)内的金属组件(或称导电元件)和弹片导体(或称金属弹片)来压制或联结进入端子的导线,形成电性连接或释放导线的端子装置或压线端子,已为公知技艺。
这类电连接端子包括提供插置在电路板(例如PC电路板)的形态;例如,中国台湾第103211296号“导线端子之电性连接器结构”、CN 102204015 A “电连接端子”、DE29915515 U1、DE 29818669 U1、EP 2325947 A1等专利案,提供了典型的实施例。
它们通常包括一绝缘壳体;壳体具有入线孔,让导线可插入壳体内部。壳体也界定有一腔室,来配装导电支架(或导电元件)和金属弹片,使金属弹片和导电元件压制上述插入壳体内的导线,形成接触或电性连接。除非人员操作其他工具伸进壳体内推压金属弹片,才能解除导线和金属弹片、导电元件的电联接或接触状态。
一个有关公知电连接端子的组合结构在结构和操作组合方面的课题是,壳体包括组合壁,组合壁设置有多个凸桩,对应嵌合壳体的凹洞,共同界定出腔室,收容导电组件。因此,现有技术组装壳体和导电组件,以形成电连接端子的作业必须拆开组合壁,使腔室形成开放状态,让人员可逐一将导电组件压入固定在腔室内,然后操作组合壁嵌合壳体,完成单一插线端子。就像那些熟习此技艺的人所知悉,所述的电连接端子(或插线端子)操作组合作业存在麻烦、费时费工的情形。
特别是,在一个需要多个(电极)插线孔(pole)的电连接系统中,实务上必须提供多个电连接端子相互连结,或应用多个壳体和组合壁彼此嵌合,组成一个具有多个(电极)插线孔和导电组件的端子系统;明显更增加了组装作业的麻烦和困难,而相对提高成本等情形,而这些情形并不是我们所期望的。
代表性的来说,这些参考资料显示了有关导线联接端子在结构组合设计和应用方面的技艺;如果重行设计考量该导电组件、金属弹片或弹片导体的结构组合,使其构造不同于现有,将可改变它的使用形态,而有别于现有技术;实质上,也会增加它的应用范围。
我们发觉一个比较理想的端子装置或导电组件的结构形态,必须能够克服或改善上述所讨论的课题;还应包括下列几个设计考量,包括:
1.必须撤除现有技术逐一拆开及组合壳体、组合壁、组装导电组件等作业,造成作业麻烦、费时费工的情形。
2.提供一种壳体和导电组件的组合结构,可容许人员直接插入组合,即构成电联接端子或端子总成。并且,使所述电联接端子的组合结构特别适合应用在多个(电极)插线孔的电连接系统,改善现有技术组装作业麻烦、困难,相对提高成本等情形。
而这些课题在上述的参考资料中均未被教示或具体揭露。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联接端子组合结构,提供一组合操作简便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包括壳体和导电组件的组合:
壳体具有上部壁、下部壁和连接上部壁、下部壁的侧壁,而共同界定出至少一个腔室和连接腔室的开口,壳体在开口的相对边形成有入线孔;
导电组件成板状体结构,包括第一部和第二部;第一部具有第一段、连接第一段的第二段,第一段有一头端,第二段远离第一段的区域定义有一尾端;
第一段和第二段之间形成一弯折夹角区域,所述夹角区域的角度是锐角,使第一段具有一弹性运动范围;
第二部具有组合壳体的固定段和连接固定段的接脚;以及
第一部和第二部可直接从壳体开口插入腔室,而与壳体组合成一整体形态的总成;改善现有技术操作壳体、导电组件组合作业的麻烦、费时等情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联接端子组合结构,该壳体或腔室设置有定位部;以及,第一部的第二段设有固定部,在第一部插入腔室后,使固定部组合定位部,形成固定。壳体或腔室设置有副定位部;以及,第二部的固定段设有限制部,在第二部插入腔室后,使限制部组合副定位部,形成固定,而构成该总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联接端子组合结构,该第一部第二段和第二部固定段的侧边分别设有指部,在操作第一部、第二部压入腔室后,指部可嵌合在壳体上,使第一部、第二部固定组合壳体。
所述壳体设置有形成在下部壁的定位部和形成在上部壁的副定位部,定位部和副定位部成孔洞结构;以及第二段的尾端设有一固定部,所述固定部是一凸出第二段的板片结构;固定段设有限制部,所述限制部是一凸出固定段的板片结构;
壳体在上部壁形成有一肩部,在开口的相对边设置有一挡墙。
所述第二段平行于腔室轴线方向;以及第一段朝上部壁的方向延伸;第一段的头端和第一段之间形成一钝角角度的夹角,使头端也朝上部壁的方向延伸。
所述第二段的尾端朝上部壁的方向,垂直弯折形成一连接段;连接段又朝第二段的方向弯折延伸,形成一延伸段,使延伸段和连接段之间形成一锐角角度的夹角;以及延伸段朝第一段和第二段至少其中之一的方向弯折延伸,形成一副段,使副段和延伸段之间形成一钝角角度的夹角;副段又朝第二段的方向弯折延伸,形成一支段;支段和副段之间形成一夹角角度,所述的夹角角度是锐角、直角和钝角角度的其中之一。
第二部的固定段和接脚之间设有连接段;固定段平行于腔室的轴线方向,朝下部壁的方向垂直弯折延伸,形成固定段和接脚之间的连接段,所述连接段又朝平行于腔室轴线的方向垂直弯折延伸,连接接脚。
所述第一部第二段有一凸板片结构的固定部嵌合壳体的一凹洞结构的定位部,第一段和第二段之间的弯折夹角区域相对抵住壳体的一挡墙;以及第二部固定段抵住壳体的一肩部,固定段有一凸板片结构的限制部,嵌合壳体的一副定位部,形成固定。
所述第一部第二段的固定部嵌合壳体的定位部,第一段和第二段之间的弯折夹角区域相对抵住壳体的一挡墙;以及第二部固定段抵住壳体的一肩部,固定段的限制部嵌合壳体的副定位部,形成固定。
所述第二部的连接段触接第一部的连接段。
所述第二部的固定段两侧边朝下部壁的方向弯折延伸,形成翼部,使固定段形成一“ㄇ”形断面结构。
所述第一段和第二段之间的弯折夹角区域相对抵住壳体的一挡墙;以及第二部固定段抵住壳体的一肩部。
附图说明
图1 是本实用新型壳体和导电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 是图1的组合结构剖视示意图;图中假想线部分显示了导线进入腔室和第一段产生弹性运动的情形。
图3 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组合结构剖视示意图;描绘了导电组件第二部的结构情形。
图4 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修正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描绘了第二部的结构情形。
图5 是图4的组合结构剖视示意图;图中假想线部分显示了导线进入腔室、第一段产生弹性运动及增加第二部连接段长度,触接第一部连接段的情形。
图6 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可行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描绘了导电组件的结构情形。
图7 是图6的组合结构剖视示意图;显示了导电组件和壳体的结构配合情形。
图8 是图6的一组合结构的断面示意图;图中假想线部分显示了导线进入腔室、第一段产生弹性运动及增加第二部连接段长度,触接第一部连接段的情形。
附图标记说明
10 第一部
11 第一段
12 第二段
12a、26 指部
13 头端
14 尾端
15 固定部
16、23 连接段
17 延伸段
18 副段
19 支段
20 第二部
21 固定段
22 接脚
24 翼部
25 限制部
30 壳体
31 上部壁
31a 肩部
32 下部壁
33 侧壁
34 开口
35 腔室
36 入线孔
37 定位部
38 副定位部
39 挡墙
40 导电组件
50 导线
100 总成。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2,本实用新型的电联接端子组合结构包括壳体和导电组件的组合,用以构成电联接端子;概分别以参考编号30、40表示。下列说明中假设提到上部、上方、下部、下方、侧边等,是以图中显示的方向为参考方向。
在所采的实施例中,壳体30选择绝缘材料制成,具有上部壁31、下部壁32和连接上部壁31、下部壁32的侧壁33;上部壁31、下部壁32和侧壁33共同界定出至少一个或多个腔室35和相通于腔室35的开口34。以及,壳体30在开口34的相对边形成有入线孔36,供操作导线50插入腔室35(或壳体30)。
图中也显示了壳体30(或腔室35)设置有形成在壳体下部壁32的定位部37和形成在壳体上部壁31的副定位部38,用来固定导电组件40;定位部37和副定位部38成孔洞结构。以及,壳体30在上部壁31形成有一肩部31a,在开口34的相对边设置有一挡墙39,用以规定或限制导电组件40插入腔室35的深度或距离。
图1、2显示了导电组件40以导电材料制成板状体结构,包括第一部10和第二部20。第一部10具有第一段11、连接第一段11的第二段12,第二段12平行于腔室35轴线方向;以及,第一段11和第二段12之间形成一锐角夹角,使第一段11朝向上部壁31的方向延伸,并且具有一弹性运动范围。
在所采的实施例中,第一段11包含一头端13,头端13和第一段11之间形成一钝角角度的夹角,使头端13也朝上部壁31的方向延伸,而增加头端13压制导线50的作用力。第二段12远离第一段11的区域,定义有一尾端14,尾端14设有一固定部15,在第一部10插入腔室35时,可与定位部37嵌合固定;所述固定部15是一凸出第二段12的板片结构。
在一个可行的实施例中,第二段12的尾端14朝上方(或上部壁31)的方向,垂直弯折形成一连接段16;连接段16又朝第二段12的方向弯折延伸,形成一延伸段17,使延伸段17和连接段16之间形成一锐角角度的夹角。以及,延伸段17朝第一段11(及/或第二段12)的方向弯折延伸,形成一副段18,使副段18和延伸段17之间形成一钝角角度的夹角。并且,副段18又朝第二段12的方向弯折延伸,形成一支段19;支段19和副段18之间形成一夹角角度,所述的夹角角度可以是锐角、直角或钝角角度。
须加以说明的是,第2图显示了该第一部10经连接段16、延伸段17、副段18和支段19的结构,使副段18和支段19位在第一段11和第二段12之间的区域,以及支段19可支撑在第二段12上,而构成一个规定第一段11运动范围的作用,以阻止第一段11在操作过程产生过度弯折而损伤或弹性疲乏的情形。
图1、2也描绘了第二部20具有组合壳体30(或腔室35)的固定段21和连接固定段21的接脚22;接脚22可组合其他电器设备或电路板。在可行的实施例中,固定段21和接脚22之间设有连接段23。
详细来说,固定段21平行于腔室35的轴线方向,朝图中下方(或下部壁32)的方向(垂直)弯折延伸,形成连接段23,连接段23又朝平行于腔室35轴线的方向(垂直)弯折延伸,连接或形成接脚22的形态。以及,固定段21设有限制部25,在第二部20插入腔室35时,可与副定位部38嵌合固定;所述限制部25是一凸出固定段21的板片结构。
可了解的是,上述的定位部37、副定位部38成孔洞结构,固定部15、限制部25成凸出的板片结构,是可修正和变更的。例如,定位部37、副定位部38形成凸缘或板片结构,固定部15、限制部25形成孔洞结构。
图1、2也显示了人员可直接操作第一部10经开口34插入腔室35,使第二段12的固定部15嵌合壳体30的定位部37,以及第一段11和第二段12之间的弯折区域(或夹角区域)相对抵住挡墙39;因此,第一部10被位在壳体30两边的固定机制(或定位部37、挡墙39)固定。然后直接插入第二部20,使固定段21抵住肩部31a,限制部25嵌合壳体副定位部38,形成固定,而使导电组件40的第一部10、第二部20和壳体30组合成一整体形态的(端子)总成100;改善现有技术操作壳体、导电组件组合作业的麻烦、费时费工等情形。特别是,所述的组合操作作业适于应用在多个(电极)接线孔的电联接系统。
图2也描绘了人员操作导线50经入线孔36插入壳体30或腔室35时,第一部10的第一段11配合第二部20的固定段21共同压制导线50的情形。以及,第一部10的连接段16提供触接或止挡作用,在第二部20插入腔室35后,使第二部20的连接段23触接第一部10的连接段16,形成电性连接状态。
请参考图3,显示了第二部20增加连接段23长度的情形;这有助于增加第二部连接段23和第一部连接段16的触接长度、面积、触接组合的稳定度、电导效率等作用。
请参阅图4、5,显示了导电组件40一个修正的实施例。该第二部20的固定段21两(侧)边朝图中下方(或下部壁32)的方向弯折延伸,形成翼部24,使固定段21形成一“ㄇ”形断面结构。翼部24可包围在第一部第一段11(头端13及/或延伸段17)两(侧)边,增加触接面积和导电效率;并且,在操作导线50插入腔室35时,辅助第一段11或头端13不会产生偏斜的情形。
图5的假想线部分也描绘了第二部20增加连接段23长度,触接第一部连接段16的情形。
请参考图6、7及8,显示了导电组件40一个可行的实施例。该第一部第二段12(或尾端14)的至少一个侧边设有突出的指部12a,在操作第一部10压入腔室35后,第二段12的指部12a可嵌合在壳体侧壁33上,使第一部10固定组合在壳体30。以及,第二部固定段21的至少一个侧边也设有突出的指部26,在操作第二部20压入腔室35后,固定段21的指部26可嵌合在壳体侧壁33上,使第二部20固定组合在壳体30的形态,而共同构成上述的总成100。
图8的假想线部分也描绘了第二部20增加连接段23长度,触接第一部连接段16的情形。
代表性的来说,这电联接端子组合结构相较于现有技术而言,具有下列的优点:
1.该壳体30、导电组件40或相关组件结构,已被重行设计考量。例如,使壳体30的上部壁31、下部壁32和侧壁33共同界定出多个腔室35和相通于腔室35的开口34,壳体30设置定位部37、副定位部38;导电组件40的第一部10设置可弹性运动的第一段11,第二段12设置固定部15或指部12a,嵌合壳体30;及/或第二段12连接该连接段16、延伸段17、副段18和支段19;第二部20设置固定段21、接脚22及/或连接段23,固定段21形成限制部25、翼部24或指部26,使导电组件40可直接插入组合壳体30,而构成总成100等部分,明显不同于公知技术,也改变了公知端子装置的组合作业,使它的使用、操作形态有别于现有技术。
2.该导电组件40和壳体30的组合结构和作业形态,撤除了现有技术逐一拆开及组合壳体、组合壁凸桩、组装导电组件等造成作业麻烦、费时费工的情形。并且,使导电组件40和壳体30的组合作业,特别适合应用在多个(电极)插线孔的电联接系统,明显改善了现有技术组装作业麻烦、困难,相对提高成本等情形。
故,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有效的电联接端子组合结构,其空间形态不同于现有技术,且具有现有技术中无法比拟的优点。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之可行实施例而已,并非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之范围,即凡依本实用新型所作之均等变化与修饰,皆为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所涵盖。

Claims (27)

1.一种电联接端子组合结构,包括壳体和导电组件的组合;其特征在于:
壳体具有上部壁、下部壁和连接上部壁、下部壁的侧壁,而共同界定出至少一个腔室和连接腔室的开口,壳体在开口的相对边形成有入线孔;
导电组件成板状体结构,包括第一部和第二部;第一部具有第一段、连接第一段的第二段,第一段有一头端,第二段远离第一段的区域定义有一尾端;
第一段和第二段之间形成一弯折夹角区域,所述夹角区域的角度是锐角,使第一段具有一弹性运动范围;
第二部具有组合壳体的固定段和连接固定段的接脚;以及
第一部和第二部可直接从壳体开口插入腔室,而与壳体组合成一整体形态的总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联接端子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设置有形成在下部壁的定位部和形成在上部壁的副定位部,定位部和副定位部成孔洞结构;以及
第二段的尾端设有一固定部,所述固定部是一凸出第二段的板片结构;固定段设有限制部,所述限制部是一凸出固定段的板片结构;
壳体在上部壁形成有一肩部,在开口的相对边设置有一挡墙。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联接端子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段平行于腔室轴线方向;以及
第一段朝上部壁的方向延伸;第一段的头端和第一段之间形成一钝角角度的夹角,使头端也朝上部壁的方向延伸。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联接端子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段平行于腔室轴线方向;以及
第一段朝上部壁的方向延伸;第一段的头端和第一段之间形成一钝角角度的夹角,使头端也朝上部壁的方向延伸。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联接端子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段的尾端朝上部壁的方向,垂直弯折形成一连接段;连接段又朝第二段的方向弯折延伸,形成一延伸段,使延伸段和连接段之间形成一锐角角度的夹角;以及
延伸段朝第一段和第二段至少其中之一的方向弯折延伸,形成一副段,使副段和延伸段之间形成一钝角角度的夹角;副段又朝第二段的方向弯折延伸,形成一支段;支段和副段之间形成一夹角角度,所述的夹角角度是锐角、直角和钝角角度的其中之一;
第二部的固定段和接脚之间设有连接段;固定段平行于腔室的轴线方向,朝下部壁的方向垂直弯折延伸,形成固定段和接脚之间的连接段,所述连接段又朝平行于腔室轴线的方向垂直弯折延伸,连接接脚。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联接端子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段的尾端朝上部壁的方向,垂直弯折形成一连接段;连接段又朝第二段的方向弯折延伸,形成一延伸段,使延伸段和连接段之间形成一锐角角度的夹角;以及
延伸段朝第一段和第二段至少其中之一的方向弯折延伸,形成一副段,使副段和延伸段之间形成一钝角角度的夹角;副段又朝第二段的方向弯折延伸,形成一支段;支段和副段之间形成一夹角角度,所述的夹角角度是锐角、直角和钝角角度的其中之一;
第二部的固定段和接脚之间设有连接段;固定段平行于腔室的轴线方向,朝下部壁的方向垂直弯折延伸,形成固定段和接脚之间的连接段,所述连接段又朝平行于腔室轴线的方向垂直弯折延伸,连接接脚。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联接端子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段的尾端朝上部壁的方向,垂直弯折形成一连接段;连接段又朝第二段的方向弯折延伸,形成一延伸段,使延伸段和连接段之间形成一锐角角度的夹角;以及
延伸段朝第一段和第二段至少其中之一的方向弯折延伸,形成一副段,使副段和延伸段之间形成一钝角角度的夹角;副段又朝第二段的方向弯折延伸,形成一支段;支段和副段之间形成一夹角角度,所述的夹角角度是锐角、直角和钝角角度的其中之一;
第二部的固定段和接脚之间设有连接段;固定段平行于腔室的轴线方向,朝下部壁的方向垂直弯折延伸,形成固定段和接脚之间的连接段,所述连接段又朝平行于腔室轴线的方向垂直弯折延伸,连接接脚。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联接端子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段的尾端朝上部壁的方向,垂直弯折形成一连接段;连接段又朝第二段的方向弯折延伸,形成一延伸段,使延伸段和连接段之间形成一锐角角度的夹角;以及
延伸段朝第一段和第二段至少其中之一的方向弯折延伸,形成一副段,使副段和延伸段之间形成一钝角角度的夹角;副段又朝第二段的方向弯折延伸,形成一支段;支段和副段之间形成一夹角角度,所述的夹角角度是锐角、直角和钝角角度的其中之一;
第二部的固定段和接脚之间设有连接段;固定段平行于腔室的轴线方向,朝下部壁的方向垂直弯折延伸,形成固定段和接脚之间的连接段,所述连接段又朝平行于腔室轴线的方向垂直弯折延伸,连接接脚。
9.如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电联接端子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第二段有一凸板片结构的固定部嵌合壳体的一凹洞结构的定位部,第一段和第二段之间的弯折夹角区域相对抵住壳体的一挡墙;以及
第二部固定段抵住壳体的一肩部,固定段有一凸板片结构的限制部,嵌合壳体的一副定位部,形成固定。
10.如权利要求2或4所述的电联接端子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第二段的固定部嵌合壳体的定位部,第一段和第二段之间的弯折夹角区域相对抵住壳体的一挡墙;以及
第二部固定段抵住壳体的一肩部,固定段的限制部嵌合壳体的副定位部,形成固定。
11.如权利要求5或7所述的电联接端子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第二段有一凸板片结构的固定部嵌合壳体的一凹洞结构的定位部,第一段和第二段之间的弯折夹角区域相对抵住壳体的一挡墙;以及
第二部固定段抵住壳体的一肩部,固定段有一凸板片结构的限制部,嵌合壳体的一副定位部,形成固定。
12.如权利要求6或8所述的电联接端子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第二段的固定部嵌合壳体的定位部,第一段和第二段之间的弯折夹角区域相对抵住壳体的一挡墙;以及
第二部固定段抵住壳体的一肩部,固定段的限制部嵌合壳体的副定位部,形成固定。
13.如权利要求5或6或7或8所述的电联接端子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部的连接段触接第一部的连接段。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联接端子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部的连接段触接第一部的连接段。
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联接端子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部的连接段触接第一部的连接段。
16.如权利要求1至8项任一所述的电联接端子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部的固定段两侧边朝下部壁的方向弯折延伸,形成翼部,使固定段形成一 “ㄇ”形断面结构。
17.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联接端子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部的固定段两侧边朝下部壁的方向弯折延伸,形成翼部,使固定段形成一 “ㄇ”形断面结构。
18.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联接端子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部的固定段两侧边朝下部壁的方向弯折延伸,形成翼部,使固定段形成一 “ㄇ”形断面结构。
19.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联接端子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部的固定段两侧边朝下部壁的方向弯折延伸,形成翼部,使固定段形成一 “ㄇ”形断面结构。
20.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联接端子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部的固定段两侧边朝下部壁的方向弯折延伸,形成翼部,使固定段形成一 “ㄇ”形断面结构。
21.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联接端子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部的固定段两侧边朝下部壁的方向弯折延伸,形成翼部,使固定段形成一 “ㄇ”形断面结构。
22.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联接端子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部的固定段两侧边朝下部壁的方向弯折延伸,形成翼部,使固定段形成一 “ㄇ”形断面结构。
23.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联接端子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部的固定段两侧边朝下部壁的方向弯折延伸,形成翼部,使固定段形成一 “ㄇ”形断面结构。
24.如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电联接端子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第二段的至少一个侧边设有突出的指部,第二段的指部可嵌合在壳体侧壁上;以及
第二部固定段的至少一个侧边也设有突出的指部,固定段的指部可嵌合在壳体侧壁上。
25.如权利要求5或7所述的电联接端子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第二段的至少一个侧边设有突出的指部,第二段的指部可嵌合在壳体侧壁上;以及
第二部固定段的至少一个侧边也设有突出的指部,固定段的指部可嵌合在壳体侧壁上;第二部的连接段触接第一部的连接段。
26.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电联接端子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段和第二段之间的弯折夹角区域相对抵住壳体的一挡墙;以及第二部固定段抵住壳体的一肩部。
27.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电联接端子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段和第二段之间的弯折夹角区域相对抵住壳体的一挡墙;以及第二部固定段抵住壳体的一肩部。
CN201721045276.7U 2017-08-21 2017-08-21 电联接端子组合结构 Active CN20751795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045276.7U CN207517954U (zh) 2017-08-21 2017-08-21 电联接端子组合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045276.7U CN207517954U (zh) 2017-08-21 2017-08-21 电联接端子组合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517954U true CN207517954U (zh) 2018-06-19

Family

ID=625318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045276.7U Active CN207517954U (zh) 2017-08-21 2017-08-21 电联接端子组合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51795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374581B (en) Low profile board-mounted connector
CN206004057U (zh) 电连接器
TW200830640A (en) Interface module
EP1061608A3 (en) Board to board electrical connectors
CN104143716A (zh) 多点接触低阻抗插拔式电连接器
CN206211101U (zh) 一种低成本、可靠性高的pcb板连接端子
CN207517954U (zh) 电联接端子组合结构
CN104638399B (zh) 板对板连接器及电路板组件
CN111211020A (zh) 配电盘的触头组件
CN107004967A (zh) 导线端子装置
EP1291977A3 (en) Electric connection system between modules for protecting electric distribution circuits
CN206517711U (zh) 固定电路板的壳体及电源供应器
CN108879134A (zh) 用于导线联接端子的导电组件结构
CN205158243U (zh) 机架式服务器
CN208078242U (zh) 端子连接组件及扬声器
CN101136289A (zh) 输入装置
CN206922026U (zh) 用于电联接端子的金属弹片结构
CN202585786U (zh) 一种柔性屏蔽母线连接头
CN208336818U (zh) 一种配电箱用接地柱
CN207009829U (zh) 电连接器
CN105932483A (zh) 用于智能排插的接触弹片
CN202094435U (zh) 一种接触弹片及一种电连接结构
CN207517958U (zh) 用于电联接端子的导电组件结构
CN219778709U (zh) 一种电气元件快速安装插接件及安全型电容器
CN202513321U (zh) 导电端子及使用此端子的电源连接器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