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501284U - 风道系统、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风道系统、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7501284U CN207501284U CN201721710108.5U CN201721710108U CN207501284U CN 207501284 U CN207501284 U CN 207501284U CN 201721710108 U CN201721710108 U CN 201721710108U CN 207501284 U CN207501284 U CN 20750128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inducing part
- air inducing
- wind
- wind deflect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Room Units, And Self-Contained Unit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风道系统、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该风道系统包括离心风机;引风组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引风件和第二引风件、及连通第一引风件和第二引风件的第三引风件,第一引风件、第二引风件和第三引风件共同形成出风通道,离心风机与出风通道连通;导风组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导风单元和第二导风单元,第一导风单元设于第一引风件,第二导风单元设于第二引风件;及设于第一引风件和第二引风件之间的辐射板组件,辐射板组件包括若干间隔设置的辐射板,相邻的两辐射板之间形成一风道,第一导风单元和第二导风单元面向风道和辐射板设置。该风道系统旨在保证辐射板上气流流速均匀。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风道系统、应用该风道系统的空调室内机及应用该空调室内机的空调器。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居住或工作环境的舒适性,而环境温度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因此空调器得到了广泛的发展。空调器通常包括室内机和室外机,室内机由于设置于室内,因此对其静音效果要求更高。
现有的室内机采用管翅式换热器,通过风机对风道进行强制送风,以加强对流换热,获得较高的换热效率。但是,这种室内机在运行时噪声较高,送风不均匀,而且由于制冷时送风温度较低,制热时吹风使人感觉较为干燥,仍然感觉不够舒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风道系统,旨在使应用该风道系统的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降低噪音,提高舒适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风道系统,包括:
离心风机,所述离心风机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
引风组件,所述引风组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引风件和第二引风件、及连通第一引风件和第二引风件的第三引风件,所述第一引风件、第二引风件和第三引风件共同形成出风通道,所述出风口与所述出风通道连通;
导风组件,所述导风组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导风单元和第二导风单元,所述第一导风单元设于第一引风件面向第二引风件的一侧,所述第二导风单元设于第二引风件面向第一引风件的一侧;及
辐射板组件,所述辐射板组件设于所述第一引风件和第二引风件之间,所述辐射板组件包括若干间隔设置的辐射板,相邻的两个辐射板之间形成一风道,所述第一导风单元和第二导风单元面向所述风道和辐射板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风道系统还包括设于所述出风通道内的控制板,所述控制板临近所述离心风机设置,使所述出风通道形成位于第一引风件内的第一区域和位于第二引风件内的第二区域。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引风件连接于所述第一引风件和第二引风件的端部,所述控制板设于所述第三引风件和第一引风件的连接处,所述述离心风机设于第一引风件的端部。
进一步地,所述离心风机包括离心风轮,定义所述离心风轮的直径为φ,定义所述出风口与所述第三引风件的最短距离为L,L/φ>0.1。
进一步地,定义所述第一导风单元与所述辐射板之间的垂直距离为h1,0≤h1≤2φ;且/或,定义所述第二导风单元与所述辐射板之间的垂直距离为h2,0≤h2≤2φ。
进一步地,若干所述辐射板平行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导风单元包括若干间隔设置的第一导风件,每一第一导风件与一辐射板对应设置,每一第一导风件开设有与所述出风通道连通的第一出风孔;且/或,若干所述辐射板平行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导风单元包括若干间隔设置的第二导风件,每一第二导风件与一辐射板对应设置,每一第二导风件开设有与所述出风通道连通的第一出风孔。
进一步地,每一第一导风件的宽度相同,每一第二导风件的宽度相同;或,每一第一导风件的宽度由靠近所述离心风机至远离所述离心风机的方向依次减小,每一第二导风件的宽度由靠近所述离心风机至远离所述离心风机的方向依次减小。
进一步地,定义每一第一导风件的高度为h3,高度h3的范围为0~0.1米;且/或,定义每一第二导风件的高度为h4,高度h4的范围为0~0.1米。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及设于壳体的风道系统,所述风道系统为上述所述的风道系统。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所述的空调室内机。
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风道系统包括离心风机、引风组件、导风组件及辐射板组件。其中,离心风机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引风组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引风件和第二引风件、及连通第一引风件和第二引风件的第三引风件,第一引风件、第二引风件和第三引风件共同形成出风通道;导风组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导风单元和第二导风单元,第一导风单元设于第一引风件,第二导风单元设于第二引风件;辐射板组件设于第一引风件和第二引风件之间,辐射板组件包括若干间隔设置的辐射板,相邻的两个辐射板之间形成一风道,第一导风单元和第二导风单元面向风道和辐射板设置。
本实用新型中离心风机的出风口与出风通道连通,第一导风单元和第二导风单元均与离心风机间隔设置,在风道系统运行时,风从离心风机的进风口进入,从出风口被离心风机吹出,通过第一引风件/第二引风件配合第一导风单元/第二导风单元,实现同时对辐射板组件两侧吹风,保证吹到辐射板组件的气流流速均匀,增强了辐射板表面的气流速度,提高了对流换热能力。本实用新型的风道系统实现了辐射换热+强制对流的换热方式,与传统空调的风道系统相比更加静音舒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风道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风道系统向下走风的部分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风道系统向上走风的部分剖视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风道系统100,应用于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请结合参照图1至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该风道系统100包括离心风机10、引风组件20、导风组件30及辐射板组件40。其中,离心风机10包括电机、蜗壳及离心风轮12,离心风机10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11。引风组件2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引风件21和第二引风件22、及连通第一引风件21和第二引风件22的第三引风件23,第一引风件21、第二引风件22和第三引风件23共同形成出风通道24,离心风机10的出风口11与出风通道24连通。导风组件3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导风单元31和第二导风单元32,第一导风单元31设于第一引风件21面向第二引风件22的一侧,第二导风单元32设于第二引风件22面向第一引风件21的一侧,使第一导风单元31和第二导风单元32呈相对设置,第一导风单元31和第二导风单元32均与离心风机10间隔设置。辐射板组件40设于第一引风件21和第二引风件22之间,辐射板组件40包括若干间隔设置的辐射板41,相邻的两个辐射板41之间形成一风道42,第一导风单元31和第二导风单元32面向风道42和辐射板41设置。本实用新型中,引风组件20和导风组件30一方面对出风口11吹出的气流进行导流;另一方面可防止由出风口11吹出的气流泄露,起到缕顺气流,让出风口11吹出的气流全部作用到辐射板41。
本实用新型中,风道系统100分为两种模式,即快速制冷/制热模式和普通制冷/制热模式,制冷和制热均通过辐射板组件40进行,也即辐射板组件40在离心分机10配合引风组件20、导风组件30的情况下,在辐射板组件40的表面进行制冷和制热的对流换热量。在房间需要快速制冷/制热时,启动快速制冷/制热模式,即离心风机10以较大转速引风,风通过引风组件20的第一引风件21和/或第二引风件22,随后通过第一导风单元31和第二导风单元32吹向辐射板组件40,此时风在辐射板组件40表面进行对流换热量。同时,在离心分机10与引风组件20和导风组件30配合,加快了辐射板组件40的对流换热速度,进而提高了制冷制热速度。在房间达到一定温度时,启动普通制冷/制热模式,离心风机10此时可以选择关闭,或者降速,或者保持恒速,使辐射板组件40的辐射板41进行自然对流换热。
现有室内机的风道系统采用管翅式换热器,风机对风道进行强制送风时,噪声较高,由于风道系统的结构设计,导致送风不均匀,在制冷/制热时,使人感觉不够舒适。本实用新型的风道系统100采用离心风机10配合引风组件20、导风组件30以及辐射板组件40,在风道系统100运行时,风从离心风机10的进风口进入,从出风口11被离心风机10吹出,通过引风组件20的第一引风件21和第二引风件22,将风分别导向第一导风单元31和第二导风单元32,在第一引风件21/第二引风件22与第一导风单元31/第二导风单元32的配合下,实现同时对辐射板组件40的上下两侧吹风,缩小了风在风道42内流动的长度,保证吹到辐射板组件40的气流流速均匀。进一步地,在离心风机10的强力作用下,风由第一引风件21和第一导风单元31导向辐射板41的一端,由第二引风件22和第二导风单元32导向第辐射板41的另一端,增强了辐射板组件40表面的气流速度,提高了对流换热能力。本实用新型的风道系统100实现了辐射换热+强制对流的换热方式,与传统空调的风道系统相比更加静音舒适,同时减小了辐射板的长度,以保证辐射板上气流流速均匀。
在本实用新型中,辐射板组件40通过预埋管道或毛细管网,给围护结构换热,再由围护结构直接向室内房间辐射冷热量,或者采用吊顶式金属辐射板直接向房间辐射冷热量。由于辐射直接作用于人体的特性,使人感觉更舒适,而且无噪声。本实用新型中辐射板组件40在离心分机10配合引风组件20及导风组件30的情况下,加快了辐射板组件40的对流换热速度,提升了对流换热量,进而提高制冷制热速度,且无噪声,制冷制热后使人感觉更舒适。本实用新型的风道系统100实现了辐射换热+强制对流的换热方式,与传统空调的风道系统相比更加静音舒适。
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中,风道系统100还包括设于出风通道内的控制板50,控制板50临近离心风机10设置,使出风通道24形成位于第一引风件21内的第一区域241和位于第二引风件22内的第二区域242。也即控制板50使出风通道24形成第一区域241和第二区域242。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实施方案,第一引风件21位于第一区域241,第二引风件22位于第二区域242,控制板50临近离心风机10。通过在出风通道24内设置控制板50,可使风道系统100形成单向吹风。控制板50将出风通道24分割为第一区域241和第二区域242,当控制板50往上打,使得离心风机10的出风口11与第一区域241连通,使离心风机10的出风口11与第二区域242隔断,此时,风从离心风机10的进风口进入,从出风口11被离心风机10吹出,通过第一引风件21将风分别导向第一导风单元31,实现对辐射板组件40由下往上吹风,增强了辐射板组件40表面的气流速度,提高了对流换热能力。当控制板50往下打,使得离心风机10的出风口11与第二区域242连通,使离心风机10的出风口11与第一区域241隔断,此时,风从离心风机10的进风口进入,从出风口11被离心风机10吹出,通过第二引风件22将风分别导向第二导风单元32,实现对辐射板组件40由上往下吹风,增强了辐射板组件40表面的气流速度,提高了对流换热能力。
本实用新型中,通过控制板50控制风在辐射板组件40的流动方向,使得风道系统100的制冷或制热模式下,使人感觉更加舒适。可以理解的,在制冷模式下,控制板50往上打,使得风在辐射板组件40由下往上吹风,提高人体的舒适感;在制热模式下,控制板50往下打,使得风在辐射板组件40由上往下吹风,提高人体的舒适感。
可以理解的,如图1至图3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第三引风件23连接于第一引风件21和第二引风件22的端部,控制板50设于第三引风件23和第一引风件21的连接处,使出风通道24形成第一区域241和第二区域242,此时,第一引风件21位于第一区域241,第二引风件22和第三引风件23位于第二区域242。离心风机10设于第一引风件21的端部,便于安装,且离心风机10抗静压能力高,使风在离心风机10的作用下,从第一导风单元31/第二导风单元32吹出后,有足够的静压让吹出的风沿着风道42和辐射板41向下吹,从而增强辐射板41的对流换热效果。
可以理解的,当控制板50往上打时,第一引风件21位于第一区域241,第二引风件22和第三引风件23位于第二区域242,离心风机10的出风口11与第一区域241连通,风从离心风机10的进风口进入,从出风口11被离心风机10吹出,通过第一引风件21将风分别导向第一导风单元31,实现对辐射板组件40由下往上吹风,此时,离心风机10的出风口11与第二区域242隔断。控制板50往下打时,第一引风件21位于第一区域241,第二引风件22和第三引风件23位于第二区域242,离心风机10的出风口11与第二区域242连通,风从离心风机10的进风口进入,从出风口11被离心风机10吹出,通过第二引风件22和第三引风件23将风分别导向第二导风单元32,实现对辐射板组件40由上往下吹风,此时,离心风机10的出风口11与第一区域241隔断。
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定义离心风轮12的直径为定义出风口11与所述第三引风件23的最短距离为L,使得离心风机10的出风口11与第一导风单元31和第二导风单元32保持一定距离,保证离心风机10的工作性能,稳定气流,同时使得从离心风机10的出风口11吹出来的风在第一导风单元31和第二导风单元32的导流作用下,风能尽量均匀。
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定义第一导风单元31与辐射板41之间的垂直距离为h1,可以理解的,在本实施例中,定义第二导风单元32与辐射板41之间的垂直距离为h2,辐射板41与第一导风单元31/第二导风单元32的距离过大,使得由第一导风单元31/第二导风单元32吹出的风向四周扩散而无法沿风道42吹,导致降低对流换热效果。
进一步地,如图1至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若干辐射板41平行间隔设置,第一导风单元31包括若干间隔设置的第一导风件311,每一第一导风件311与一辐射板41对应设置,每一第一导风件311开设有与出风通道24连通的第一出风孔312。使得风由离心风机10吹入第一导风件311后,进而从第一出风孔312进入风道42,在进行热交换时,能够实现送风均匀的效果。可以理解的,作为本实施例的可选实施方式,每一第一导风件311也可与一风道42对应设置,或多个第一导风件311与一风道42对应设置。作为优选实施方式,风由第一导风件311的第一出风孔312吹向风道42时,第一导风件311尽可能将风引向辐射板41表面,以使风在辐射板41表面进行对流换热。同时,辐射板组件40的排布方式还可以是其他排列方式,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
可以理解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导风单元32包括若干间隔设置的第二导风件321,每一第二导风件321与一辐射板41对应设置,每一第二导风件321开设有与出风通道24连通的第二出风孔322。使得风由离心风机10吹入第二导风件321后,进而从第二出风孔322进入风道42,在进行热交换时,能够实现送风均匀的效果。可以理解的,作为本实施例的可选实施方式,每一第二导风件321也可与一风道42对应设置,或多个第二导风件321与一风道42对应设置。作为优选实施方式,风由第二导风件321的第二出风孔322吹向风道42时,第二导风件321尽可能将风引向辐射板41表面,以使风在辐射板41表面进行对流换热。同时,辐射板组件40的排布方式还可以是其他排列方式,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每一第一导风件311的宽度相同,每一第二导风件321的宽度相同。可以理解的,若干第一导风件311的宽度也可不相等,若干第二导风件321的宽度也可不相等。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案,每一第一导风件311的宽度由靠近离心风机10至远离离心风机10的方向依次减小,每一第二导风件321的宽度由靠近离心风机10至远离离心风机10的方向依次减小,以保证从若干第一导风件311/第二导风件321吹出的风速及气流均匀,即每个第一出风孔312/第二出风孔322的气流流量近似均匀相等,实现均匀送风的效果。
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中,定义每一第一导风件311的高度为h3,高度h3的范围为0~0.1米,优选的高度h3为0.02米、0.04米、0.06米、0.08米、0.1米。可以理解的,定义每一第二导风件321的高度为h4,高度h4的范围为0~0.1米,优选的高度h4为0.02米、0.04米、0.06米、0.08米、0.1米。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风道系统100在快速制冷/制热模式中,辐射板41上的空气对流速度增大,提高了辐射板41上的对流换热量,比热辐射量高,对房间温度调节的做主要贡献。在普通制冷/制热模式中,辐射板41上的对流换热主要以辐射换热实现,房间的温度差引起空气密度差,形成自然对流,进而实现对流换热。由于辐射换热直接作用于人体,使人感觉更舒适,而且无噪声。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控制板50,在制热时,优选控制板50往下打,使引风通过第三引风件23进入第二引风件22,随后通过第二导风单元32往下吹,让辐射板41上的热气流下吹,达到暖足效果,增强舒适性。在制冷时,优选控制板50往上打,使风由第一引风件21,导向第一导风单元31往上吹,让辐射板41上的冷气流上吹,达到制冷的效果,增强舒适性。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及设于壳体的风道系统100,该风道系统10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空调室内机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器,包括空调室内机,该空调室内机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空调器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风道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离心风机,所述离心风机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
引风组件,所述引风组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引风件和第二引风件、及连通第一引风件和第二引风件的第三引风件,所述第一引风件、第二引风件和第三引风件共同形成出风通道,所述出风口与所述出风通道连通;
导风组件,所述导风组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导风单元和第二导风单元,所述第一导风单元设于第一引风件面向第二引风件的一侧,所述第二导风单元设于第二引风件面向第一引风件的一侧;及
辐射板组件,所述辐射板组件设于所述第一引风件和第二引风件之间,所述辐射板组件包括若干间隔设置的辐射板,相邻的两个辐射板之间形成一风道,所述第一导风单元和第二导风单元面向所述风道和辐射板设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系统还包括设于所述出风通道内的控制板,所述控制板临近所述离心风机设置,使所述出风通道形成位于第一引风件内的第一区域和位于第二引风件内的第二区域。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引风件连接于所述第一引风件和第二引风件的端部,所述控制板设于所述第三引风件和第一引风件的连接处,所述述离心风机设于第一引风件的端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心风机包括离心风轮,定义所述离心风轮的直径为φ,定义所述出风口与所述第三引风件的最短距离为L,L/φ>0.1。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风道系统,其特征在于,定义所述第一导风单元与所述辐射板之间的垂直距离为h1,0≤h1≤2φ;且/或,定义所述第二导风单元与所述辐射板之间的垂直距离为h2,0≤h2≤2φ。
6.如权利要求2-5任一项所述的风道系统,其特征在于,若干所述辐射板平行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导风单元包括若干间隔设置的第一导风件,每一第一导风件与一辐射板对应设置,每一第一导风件开设有与所述出风通道连通的第一出风孔;且/或,若干所述辐射板平行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导风单元包括若干间隔设置的第二导风件,每一第二导风件与一辐射板对应设置,每一第二导风件开设有与所述出风通道连通的第一出风孔。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风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一第一导风件的宽度相同,每一第二导风件的宽度相同;或,每一第一导风件的宽度由靠近所述离心风机至远离所述离心风机的方向依次减小,每一第二导风件的宽度由靠近所述离心风机至远离所述离心风机的方向依次减小。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风道系统,其特征在于,定义每一第一导风件的高度为h3,高度h3的范围为0~0.1米;且/或,定义每一第二导风件的高度为h4,高度h4的范围为0~0.1米。
9.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及设于壳体的风道系统,所述风道系统为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风道系统。
10.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室内机。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1710108.5U CN207501284U (zh) | 2017-12-06 | 2017-12-06 | 风道系统、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1710108.5U CN207501284U (zh) | 2017-12-06 | 2017-12-06 | 风道系统、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7501284U true CN207501284U (zh) | 2018-06-15 |
Family
ID=625086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21710108.5U Active CN207501284U (zh) | 2017-12-06 | 2017-12-06 | 风道系统、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7501284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906610A (zh) * | 2017-12-06 | 2018-04-13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风道系统、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2017
- 2017-12-06 CN CN201721710108.5U patent/CN207501284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906610A (zh) * | 2017-12-06 | 2018-04-13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风道系统、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CN107906610B (zh) * | 2017-12-06 | 2024-05-28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风道系统、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482213B (zh) | 一种混流空调 | |
CN106322520B (zh) | 空调器及其送风方法 | |
CN105698267A (zh) | 具有引流结构的壁挂式空调器 | |
CN106225072A (zh) | 空调系统及其换热结构 | |
CN105698264A (zh) | 具有引流结构的立式空调室内机 | |
CN110160149A (zh) | 一种空调室内机、空调器及空调器控制方法 | |
CN107906609A (zh) | 风道系统、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05048677U (zh) | 空调机导风结构、风管机及空调机 | |
CN105698351A (zh) | 一种具有引流结构的壁挂式空调器 | |
CN106287963B (zh) | 空调器及其送风方法 | |
CN105698266A (zh) | 一种具有引流结构的分体壁挂式空调器 | |
CN207501284U (zh) | 风道系统、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06222480U (zh) | 竖式壁挂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105928063A (zh) | 空调器及控制方法 | |
CN105864998B (zh) | 出风组件和空调器 | |
CN207501286U (zh) | 风道系统、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07527717U (zh) | 风道系统、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07688258U (zh) | 风道系统、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105485762B (zh) | 一种分体壁挂式空调器 | |
CN104807076B (zh) | 空调室内机 | |
WO2017049465A1 (zh) | 一种分体壁挂式空调 | |
CN208475458U (zh) | 空调壁挂机 | |
CN105091085B (zh) | 一种空气调节器 | |
CN107906613A (zh) | 风道系统、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113639315B (zh) | 空调器及用于空调器的诱引出风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