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467590U - 机械式断带抓捕装置 - Google Patents

机械式断带抓捕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467590U
CN207467590U CN201721571550.4U CN201721571550U CN207467590U CN 207467590 U CN207467590 U CN 207467590U CN 201721571550 U CN201721571550 U CN 201721571550U CN 207467590 U CN207467590 U CN 20746759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tching device
frame
broken belt
band
belt catch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571550.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建奎
姜方彦
吴军
张保臣
武云强
袁冬
贺怀远
马辰
胡刘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dong Nuo Tai Mechanical & Electronic Equipment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dong Nuo Tai Mechanical & Electronic Equipment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dong Nuo Tai Mechanical & Electronic Equipment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Shandong Nuo Tai Mechanical & Electronic Equipment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571550.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46759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46759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467590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elt Convey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机械式断带抓捕装置,其支架配有上横梁和位于上横梁下方的下横梁,以及位于上横梁与下横梁之间并平行于上横梁的转轴;所述抓捕器则包括:一基体;上抓捕器;下抓捕器;在基体转动到给定位置时,上抓捕器与上横梁配合形成上抓捕单元,同时,下抓捕器与下横梁配合形成下抓捕单元;提供一反转矩单元,该反转矩单元作用于所述基体而产生反力矩,用于平衡带输送时上行带和下行带作用于基体所产生的力矩。依据本实用新型能够实现上行带和下行带同时抓捕且结构紧凑。

Description

机械式断带抓捕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机械式断带抓捕装置。
背景技术
带式输送机,例如矿用胶带输送机(又称矿用皮带输送机)是基于摩擦传动原理运动,利用带的表面与粒状、粉状、小块状等低磨琢性物料及袋装物料间的摩擦力输送物料。带宽从500mm~1600mm不等,带速从0.63m/s~4.0 m/s,物料在输送带上的堆积量挺大,如果发生断带,如应用在斜巷中的矿用带式输送机,可能会发生飞车或者断带逆输送方向迅速缩回,造成事故或者维修困难。
随着技术的发展,目前在矿用胶带输送机上普遍配置断带抓捕器。关于断带抓捕器主要有两种类型,其一是纯机械式的断带抓捕器,另一是基于现场采样的机电式断带抓捕器,例如中国专利文献CN106144493A所公开的断带抓捕系统,其通过信号采集装置来确定是否发生了断带事故,然后启动抓捕器抓带。机电式断带抓捕器优点是可以简化抓捕器的机械结构,但缺点也很明显,就在于其响应速度相对较慢,并且传感器因在例如煤矿等恶劣环境下工作,传感器头被煤粉覆盖而易于产生误动作或者响应迟缓。
本实用新型是对机械式断带抓捕器的进一步改进,其原理也可见于附图1和附图2,在输送机运行正常时,例如上行带A和下行带B都需要具备一定的张紧度,匹配于输送带张力。而抓捕器大致是摇杆的一种简单应用,一般提供一个杆件,该杆件的一端通过转轴安装在抓捕器的支架3上,杆件的另一端则配有用于支撑例如上行带A的上托辊6,并提供一个力矩,该力矩的方形与上行带A的方向相反,从而上托辊6会因此对上行带A有一个向上的支撑,上行带A对上托辊6的反作用力所产生的反力矩用于平衡所述力矩(举例而言,不述及下托辊11)。当输送带断开,上行带A的输送带张力消失,反力矩减小或者消失,在所述力矩作用下,杆件产生转动,而使上抓捕器转动到抓捕位置而抓住上行带A。
目前,通常每一个断带抓捕装置配有两套断带抓捕器,其一用于上行带A的抓捕,另一用于下定带B的抓捕,所需要的安装空间比较大,并且其两个抓捕器的同步性不能有效保证。并且如果只抓捕例如上行带A,则所提供的抓捕力相对较小,无法满足相对可靠地抓捕。
中国专利文献CN103662731A公开了一种全方位断带抓捕器,其实质是在一个支架上设置了两套抓捕器,两套抓捕器通过复杂的开关机构连接,整体的安装空间相对较大,并且开关机构复杂意味着传动环节多,会降低断带响应的可靠性。
同样地,如中国专利文献CN204078753U,其所公开的断带抓捕器也包括两套抓捕器,即上带抓捕装置、下带抓捕装置,两抓捕装置通过上下联动装置进行联动,其中联动装置由一系列的曲柄、连杆组成,结构非常复杂,对安装空间要求高,并且传动环节多,会降低整体的可靠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上行带和下行带同时抓捕且结构紧凑的机械式断带抓捕装置。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机械式断带抓捕装置,包括支架和安装在支架上的抓捕器,所述支架配有上横梁和位于上横梁下方的下横梁,以及位于上横梁与下横梁之间并平行于上横梁的转轴;
所述抓捕器则包括:
一基体,该基体通过所述转轴安装在支架上,而具有绕转轴轴线转动的自由度;且该基体具有自转轴径向延伸出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和第二端径向延伸方向的夹角大于等于160度并小于等于180度;
上抓捕器,安装在第一端,用于托持上行带;
下抓捕器,安装在第二端,用于压持下行带;
在基体转动到给定位置时,上抓捕器与上横梁配合形成上抓捕单元,同时,下抓捕器与下横梁配合形成下抓捕单元;
提供一反转矩单元,该反转矩单元作用于所述基体而产生反力矩,用于平衡带输送时上行带和下行带作用于基体所产生的力矩。
上述机械式断带抓捕装置,可选地,所述基体还具有自转轴径向延伸出的第三端,在该第三端上设有配重,以提供所述反力矩。
可选地,所述配重为与基体可拆连接的重块。
可选地,所述基体构造为三角板,三个顶点各对应一个端。
可选地,所述三角板被配置为钝角三角形,其中钝角所对应的端为第二端。
可选地,钝角三角形的钝角大于等于95度,且小于等于105度。
可选地,上抓捕器和下抓捕器与基体的连接为固定连接或通过回转轴的转动连接;
若采用转动连接,转动连接的转角行程不大于15度。
可选地,上抓捕器和下抓捕器的抓捕工作面为斜面,用于与相应横梁配合形成楔形。
可选地,所述工作面为齿面。
可选地,上抓捕器和下抓捕器与基体间为固定连接时,该上抓捕器和下抓捕器包括:
主体,用于相应抓捕器与基体的连接;
抓板,通过销轴安装在主体的离心端上;
弹性体,支撑在抓板与主体之间,并且位于销轴轴线的一侧,该侧为在抓板工作状态时逆止抓板侧;
其中,销轴轴线平行于抓板面。
可选地,包含所述销轴以用于抓板与主体连接的连接结构包括:
上座,用于连接结构与抓板固定连接;
下座,用于连接结构与主体固定连接;
其中,销轴用于上座和下座间的铰接。
可选地,所述连接结构包括多个连接单元,这些连接单元在带的宽度方向上均匀分布。
可选地,相邻连接单元间留有安装空间;
相应地,弹性体被安装在安装空间内。
可选地,弹性体通过螺钉固定连接于主体上,弹性体的离心端支撑在抓板的向心面。
可选地,主体为焊接框架结构,该焊接框架结构包括:
矩形框;
承重板,介于矩形框内。
可选地,承重板上开有减重孔。
可选地,在上抓捕器和下抓捕器上设有托辊,用于在带未断时,提供相应抓捕器与带的接触支撑。
可选地,所述支架包括左边框和右边框,该左边框和右边框相互平行,且至少通过上横梁和下横梁连接。
可选地,所述左边框和右边框包括:
主边框,为矩形框架结构;
副边框,固定连接于主边框的上框边,为上底短于下底的直角梯形结构;以及
加强框,配置在主边框和副边框所形成总成的带上行方向的后侧。
可选地,所述加强框包括:
支撑梁,自主边框底部向后延伸;
斜梁,连接于支撑梁向后延伸的端部和上述总成上端后侧。
可选地,主边框和副边框内均设有具有承重作用的钢板;其中位于副边框内的钢板具有减重孔。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将对上行带和下行带进行抓捕的抓捕器整合在一个基体上,该基体则通过转轴安装在支架上,基体的转动产生一定的转角,转角受到上横梁和下横梁的限制,而在给定的转角位置时,上抓捕器与上横梁间形成上抓捕单元,下抓捕器与下横梁间形成下抓捕单元。由于上行带和下行带属于同一带圈在相同时段下的不同部分,性质相同,在此条件下,相应基体的构造设计非常简单,相对应的极限转角也易于确定,从而在保证上下抓捕单元恰好都能完成抓捕的同时,整体结构非常紧凑。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中机械式断带抓捕装置抓捕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2为相应于图1的机械式断带抓捕装置待抓捕状态示意图。
图3为一种支架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一种上抓捕器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5相应于图4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一种下抓捕器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上抓捕器,2.下抓捕器,3.支架,4.安装座,5.上横梁,6.上托辊,7.螺栓,8.配重,9.安装座,10.下横梁,11.下托辊,12.连接轴,13.三角块,14.转轴,15.连接轴。
1a.承重板,1b.小减重孔,1c.大减重孔,1d.框架,1e.螺钉,1f.螺钉,1g.抓板,1h.下座,1i.上座,1j.弹性块,1k.螺钉,1m.销轴。
3a.加强框,3b.副边框,3c.减重孔,3d.主边框。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说明书附图2,对于矿用皮带输送机,其上带边通常作为输送面(通常称为承载段),以下记为上行带A,下带边则属于回程边(通常称为回程段),以下记为下行带B。
因上行带A是承载段,需要用来输送例如原煤,需要具备较强的张力,如图2所示,图2中使用上托辊6托持上行带A,在托持位置上行带A的变形并非是实际产生的变形,只用于显著地表示在受到上托辊6的托持时产生了的变形。
产生变形的上行带A若发生断开,对图中的三角板13的压持消失,无论是否存在图1中所示的配重8,基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都表示三角板13会产生图1中的逆时针转动,为了使转动迅速,而提供例如配重8这样的机械式反力矩装置。
关于图3中所示的支架3,图中仅示出了用于支架3的两个边框连接的上横梁5,不过由于例如矿用皮带输送机所用的皮带再加上所输送的物料,重量非常大,因此,需要支架3具有比较强的结构强度和刚度,因此,其左右两片边框间可以有多个连接部件,应知,上行带A和下行带B需要从上横梁5和下横梁10间穿过,至少在上横梁5同高度或者高于上横梁5的位置,支架3的两片边框间还可以设置横梁类连接结构;同理,在下横梁10同高及以下的位置也可以设置横梁类连接结构或者类似的杆、板连接结构。
一般对于皮带输送机,使用上行带A来确定前后方向,并且在前后方向的两边用于确定左右方向,如图3所示,上横梁5所确定的横向即为左右方向,两个左右边框构成支架3的主体。
参见说明书附图是1和2所示的一种机械式断带抓捕装置,其在图中表现为纯机械式实现,不会受到任何电磁方面或者环境因素的干扰,在图中,直接使用机械设备的自重实现反力矩的提供,如图中所示的配重8。并且在原理上,图2中,受上行带A和下行带B通过上托辊6和下托辊11对图中三角板13的作用,抓捕器处于图2所示的状态,但受配重8自重的影响,上行带A和下行带B都会受到一定的张拉,当输送带断开,则张拉或者说输送带对托辊的反作用力消失,配重8产生的力矩使图中所示的三角板13逆时针转动到图1所示的位置,同时对上行带A和下行带B进行抓捕。
关于支架3,常规抓捕器或者抓捕装置所使用的支架大致结构上差不多,通常都是左右结构,即支架3通常具备位于带两边(左右)的两个架体,两个架体再通过横向(左右方向)的连接结构进行连接。
两个架体通常采用焊接框架,结构强度高,两个架体记为左右边框;对于连接两个架体的部件与两个架体间的连接,在一些实现中采用焊接结构,而在一些实现中采用铆接,对于某些结构,则侧重于可拆,而采用螺栓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例如上横梁5,可能在断带抓捕冲击中产生变形而影响抓捕性能,为了方便其更换,其两端的安装座4与相应的边框间采用螺栓连接。
左右结构的支架3会留出输送带穿过的通道,如图2中所示的结构,至少两个横梁间可以用于带的穿过。
在图1和图2中,关于支架3的左右边框的间距应大于输送带的宽度,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避免例如配重8与输送带产生干涉,配重8与例如通过固定在转轴14的杆件可以偏置在两个边框之外(两个边框相对所约束的空间为内,否则为外)。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考虑减小例如三角板13的转角行程,从而,将配重8设置在两个边框之间,并且配重8的行程也落在上行带A与下行带B之间,可以简化结构,在此类结构中,需要例如上托辊6的位置更加远离转轴14,而更靠近上抓捕器1的工作面,如果只是刚性的抓捕,上抓捕器1结构相对简单,可以采用此类结构。
此外,例如三角板13可以配置为两块,从而两边各一地分居于带的两边,两个三角板13共轴,两个抓捕器也用于两个三角板13在带宽度方向上的连接。
当三角板13偏置在带覆盖范围之外时,配重8就可以介于支架之内(两个边框所确定的空间内)。
可以理解的是,在图4所示的结构中,抓板1g具有在图中左右方向的宽度,该宽度最好大于带的宽度,从而能够具备相对较大的抓捕面积。
相应地,在不影响与相应横梁配合的条件下,抓板1g也需要具备在带长度方向上的一定的长度,对此,属于本领域的常识,不再赘述。
在图1所示的结构中,上横梁5和下横梁10大致在同一竖列,也可以存在前后的偏差,不像现有的抓捕器在前后方向上需要相对较大的分布空间,藉此可以大幅减小抓捕装置的长度。
如前所述,上横梁5和下横梁10可以作为支架3两个边框间在带宽度方向上的连接结构,但由于支架3在带长度方向较长,因此,两个边框之间还需要配置其它的宽度方向或者说横向的连接结构,例如在支架3的底部设置一组横梁。在不干涉抓捕器运动的条件下,可以增加位于支架竖向中部的横向连接结构。
在图1和图2中设有转轴14,可以理解的是,现有的抓捕器基本都对单边带进行抓捕,即便是能够对双边带进行抓捕,也会配置成两个抓捕单元。不过对于现有的抓捕器,也通常采用摆动结构,也会为每一个抓捕单元配置一个摆动轴。由于在图1中,上抓捕器1受到的上横梁5的作用力与下抓捕器2受到的下横梁10的作用力存在一对方向相反的分力,基于三角板13的自身刚度而相互抵消,实际作用于转轴14上的力并不会因为将两个抓捕器都安装了三角板13上,而使转轴14的载荷更大,因此,藉此结构可以节省一根轴,并且并没有因为节省一根轴而使保留的轴变得更粗。
转轴14的两端通过轴承座安装在相应端的边框上,所采用的轴承为滚子轴承,在一些实施例还可以采用滑动轴承,以获得较大的承载能力。
关于转轴14上部件的配置,需要首先考虑前述的反力矩单元在转轴14的配置,如果反力矩单元配置为例如扭簧,扭簧不会产生运动干涉,抓捕器的基体可以只是一个条形件或者一个矩形框(矩形框相对的两个边框与转轴14平行),中部装配在转轴14上。
如果采用如图1和2中所示的配重8,则在三角板13的工作行程内,整合了包括配重8在内的抓捕器的重心至少在图中应偏置在转轴14的后侧。配重8的设置需要避免与带产生干涉。
那么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配置的抓捕器区别于现有的抓捕器,表现在其基体部分至少具有两个端,以用于安装如图1中所示的上抓捕器1和下抓捕器2。
那么基体需要通过所述的转轴14安装在支架3上,从而具有绕转轴14轴线转动的自由度,由于受带和相应的横梁的约束,其转角会有一定的转角范围。
在一些实施例中,基体自转轴14向大致相反的两个方向悬伸,如前所述,其可以整体上构造为一个杆件,杆件的中部(可以是正中间)通过转轴14安装在支架14上。如前所述,这里的杆件应理解为从宽度方向上投影所产生的条形件,其在过上下横梁的竖直面上的投影可以是条形,也可以是延展到带宽度或者大于带宽度的矩形框架。
关于杆件,并不要求其必然是直杆件,例如图1中上抓捕器1和下抓捕器2并不处于绝对的正上正下方向,两者中心与转轴中心的连线呈一钝角。
那么对于杆件,其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其中记第一端为与上抓捕器1连接的一端,记第二端为与下抓捕器2连接的一端。
第一端和第二端径向延伸方向的夹角大于等于160度并小于等于180度,是个相对较大的钝角或者直杆件。一般而言,抓捕时抓捕器直接与带接触的部件称为抓捕靴,抓捕靴具有一定的导入角(导入到与相应横梁相对的位置),采用钝角结构,而非直杆件(也不排除这种结构的使用),有利于适配抓捕靴的导入结构。
此外,抓捕靴在一些实现中采用楔形块,采用前述的钝角结构,也更加利于与抓捕靴安装相适配。
尽管例如上抓捕器1无论是在带式输送机输送状态时还是在断带状态时,抓捕器1都会与带产生接触,但接触的位置会不同,在于前述基体的旋转,会基于转动所产生的扫掠,而使抓捕器1上不同的位置在不同的状态下与带产生接触,因此,抓捕器1抓捕的工作面粗糙或者具有齿都不会影响带的正常运行,可以理解的是,抓捕的工作面与带正常运行时上抓捕器与带接触的位置必然不同。
相应地,下抓捕器2用于在带正常运行时压持下行带B,而在断带事故发生时,用于作为抓捕带的主动件。
基于以上内容可知,基体,例如图1中的三角板13,其具有基本确定的逆时针止点(图1中的抓捕带的位置,受带松紧度的影响,该止点会有所变动,但变动范围非常小),并且具有大致的顺时针止点(与带的张紧程度有关,也与转轴14的在上行带A与下行带B之间的位置有关,一般取上行带A与下行带B间的中间位)。
关于例如三角板13的工作行程,具体是转角范围,以不大于90度且不小于75度为宜。
如前所述,例如上横梁5与上抓捕器1之间所形成的上抓捕单元,在进入抓捕位置时,上抓捕器1从图中的右侧导入到上抓捕器1下侧,从导入开始到完全夹持住带,通常最小间隙大于三分之二的带厚,对此也属于本领域的常规技术,在此也不再赘述。另,可参见南非ICO公司的CBA断带抓捕器中抓捕靴与相应固定横梁的配合。
同样地,关于下抓捕器2与下横梁10之间的配合关系,可参考前述的上抓捕器1与上横梁5之间的配合关系,下抓捕器2与下横梁10之间形成下抓捕单元。
此外,如前所述,如图1所示,转轴14与连接轴15的连心线(连接轴15相当于上抓捕器1的中心)即为第一方向,转轴14与连接轴12的连心线记为第二方向,实际就是转轴14的两个径向,这两个径向的夹角为钝角,可以有效的避免例如三角板13过行程,并且有利于布置例如配重8等附属部件。
上行带A和下行带B对抓捕器的作用会产生一个逆时针力矩(在图1所示的状态下),在带断开时,抓捕器需要运行到抓捕位置,在该位置形成前述的上抓捕单元和下抓捕单元,为此,需要提供一个逆时针力矩单元,记为反转矩单元,在前文中指出,反力矩单元可以采用例如扭簧。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采用板簧,其只需要给例如三角板13一个转动惯量,使其能够转动到抓捕位置即可,随着例如上行带A对上抓捕器1的摩擦带动,而进入到抓捕位置。在一些实施例则可以采用如图1中所示的配重8。
其中,使用配重8的主要目的是,采用纯机械结构,其动作不会产生故障,即便是弹簧,例如扭簧,在长期的变形状态下,其劲度系数也会有所损失,而影响其响应速度,甚至会产生弹簧自身的断裂。采用配重是纯粹依靠重力和给定的力臂而产生的力矩,响应速度快,也不需要维护。
配重8所受到的重力是确定的,反力矩的大小则进一步由力臂的大小确定。力臂是力的方向与转动轴线的垂直距离,据此所述基体还应配置用于连接配重8的部分,也需要从转轴14径向延伸出出来,记为延伸出来部分的端部为第三端,所对应延伸出的方向记为第三方向,在该第三端上设置所述配重8。
自转轴向第三方向延伸出的长度取决于两个因素,其一是所需力臂的大小,另一则是对空间的占用,这两个因素互斥,因此,若配重较大,则可以有效的减轻这两个因素的互斥。
而为了使配重8具备较大的安装空间,需要稍微拉大支架3的宽度。
由于前述的为了避免配重8对输送带的干涉,例如三角板13需要配置在带的侧面。
如果三角板13有两个,则两个三角板在带的两边各一设置,图4中可见,上抓捕器1具有比较大的宽度(至少不小于带宽),图中的连接轴15的左右两端与相应端的三角板13进行连接。
此外,对于例如两个三角板13,配重8也配置为两个,一一对应。
关于所述配重8,其与基体之间可以采用可拆连接也可以采用不可拆连接,采用可拆连接时,以螺栓连接为主,采用不可拆连接时,以铆接为主,也可以采用焊接结构。
对于所述基体,如前所述如果不采用配重类结构,其结构相对简单,而采用了配重结构后,可以采用三个杆件在转轴14处的焊接结构,一个杆件用于连接上抓捕器1,另一杆件用于连接下抓捕器2,在一杆件用于连接配重8。
对于上述的杆件焊接结构,其相互间除了在基体处没有其他的连接,结构刚度相对较低,为此,在优选的实施例中,将所述基体配置为如图1所示的三角板13,其整体的刚度相对较大,并且整体结构相对简单,例如下料和装配都比三个杆件也好。
对于三角板13而言,其具有三个顶点,相应用于上抓捕器1、下抓捕器2和配重8的安装。
在图1和2所示的结构中所述三角板13被配置为钝角三角形,其中钝角所对应的端为第二端,相对而言,钝角三角形在此类功能应用中所使用料最少,且整体的刚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抓捕器之间,所对应的边相对较短,易于保持相对较好的刚度。
优选地,钝角三角形的钝角大于等于95度,且小于等于105度。前述的钝角三角形的钝角不宜过大,否则会使其钝角边太长,造成三角板13整体偏长,而不利于其在支架3上的装配设计。
关于上抓捕器1和下抓捕器2与基体间的连接,首先要考虑可拆与否,由于其是抓捕的功能性部件,易于受到比较大冲击而产生变形,尤其是,如果基体配置为两个三角板13,两个三角板13需要分居于带的两边,而对于输送带,带宽通常都比较大,比如1600mm,则两个三角板13的间距要大于1600,跨距非常大,所对应的抓捕器的宽度相对较大,整体跨度大,可能会因为变形过大而失效,因此在一些实施例中,相应抓捕器与例如三角板间的连接采用可拆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采用不可拆连接,例如铆接,铆接尽管属于不可拆连接,但是铆钉易于去除,并且对基体自身的损伤较小。
在一些实施例中,例如上抓捕器1与基体间的连接可以采用焊接,焊接结构强度高,但可拆性差。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抓捕器1和下抓捕器2与基体的连接均采用回转轴的转动连接,藉此,使上抓捕器1和下抓捕器2具备一定的转角裕度,从而在抓捕时,例如上抓捕器1会自适应的与上横梁5间具有相对较大的接触面积。
相应地,采用例如上抓捕器1与基体间的转动连接,转动连接的转角行程不大于15度,通常控制在5度即可。
对于常规的抓捕器来说,其通常配有抓捕靴,抓捕靴是典型的楔形,但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由于例如上抓捕器1可以与基体间采用转动连接,可以自适应的改变与带的接触角度,从而可以产生楔形锁死角。
不过在一些实施例中,上抓捕器1和下抓捕器2的抓捕工作面也都可以采用斜面,用于与相应横梁配合形成楔形。
进一步地,为了提高抓捕能力,所述工作面为齿面,在图5最上端可见,抓板1g的上表面为齿面。
相对而言,固定连接不容易被损坏,活动环节相对更易于被损伤,因此,在优选的实施例中,上抓捕器1和下抓捕器2与基体为固定连接时,从而,上抓捕器1和下抓捕器2共同的配置如下:
提供一个主体,用于相应抓捕器与基体的连接。
提供一抓板1g,通过销轴1m安装在主体的离心端上。
注:此处的离心端的参考系是转轴14。
提供至少一个弹性体,将该弹性体支撑在抓板1g与主体之间,并且位于销轴1m轴线的一侧,该侧为在抓板1g工作状态时逆止抓板侧。弹性体提供一个支反力,当处于抓捕状态时,抓板1g会基于所述销轴1m产生一定的转角,而与相应横梁间形成楔形抓捕结构,锁死相应带边。但需要避免刚性的冲击,而使抓板1g产生塑性变形,弹性体提供一个带抓捕的一个缓冲,以保护抓板1g。
相应地,如图4所示,销轴1m的轴线平行于抓板1g面,具体是抓板1g的工作面,例如前面所述的齿面。
在图4所示的结构中,销轴1m被配置在多个总成中,主要是如前所述,由于输送带普遍比较宽,所适配的抓捕器也需要具备比较大的宽度,对于销轴1m的穿设,如果销孔过长,由于制造精度的问题,无法做到销轴1m具有理想的圆柱面,也无法保证销孔具有理想的内圆柱面,因此过长的销孔,会导致销轴1m很难甚至无法装配到销孔中。此外,如果销孔的长度达到带的宽度,而所对应的孔径又比较小,属于远超现有工艺才能加工的深孔,根本无法加工,因此,通过将销轴1m配置为多个单元,减小销孔的长度,易于加工和装配。
具体地,如图4所示,其包含三个销轴1m分段,在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前述的考虑,例如加工和装配问题,可以选择更多的销轴1m分段。
那么包含所述销轴1m以用于抓板1g与主体连接的连接结构包括:
上座1i,用于连接结构与抓板1g固定连接;
下座1h,用于连接结构与主体固定连接;
其中,销轴1m(此处应为分段的销轴,即相对于带的宽度,其长度远小于带的宽度,多个这样的销轴1m形成一个等效的较长的销轴,以提供相对较大的连接能力)用于上座1i和下座1h间的铰接。
销轴1m总成的上述配置,有利于减小抓板1g与基体的装配难度。
加以对应的,所述连接结构包括多个连接单元,这些连接单元在带的宽度方向上均匀分布,此处的连接单元相当于有每个较小的销轴1m所确定的单元。
进而,参见说明书附图4,相邻连接单元间留有安装空间;
相应地,弹性体被安装在安装空间内,整体上可以简化装配难度,并对装配空间要求较小,即在带的长度方向,抓板1g相对较窄的条件下,仍然能够为弹性体提供相对较大的装配空间,方便操作。
关于弹性体,优选块状结构的弹性体,如图4中所示的弹性块1j,弹性体通过螺钉1k固定连接于主体上,弹性体的离心端支撑在抓板1g的向心面。
关于弹性块1j,其采用比较深的沉孔,如图4所示,以减小螺栓对弹性块1j弹性形变的影响。
再看图4和图5所示的主体,主体优选焊接框架结构,整体结构强度高,该焊接框架结构包括:
矩形框,如图4中所示的框架1d;
承重板1a,介于矩形框内,通过承重板1a对框架1d的支撑,在相对较小的重量下,具备相对较大的刚度。
进一步地,在图4所示的结构中,承重板1a上开有减重孔,如小减重孔1b和大减重孔1c。
在承重板1a上设置减重孔除了减轻承重板1a的重量外,还在于减少风阻,以提高对断带事故的响应速度。
在前述的内容中涉及到由于基体具有转角会导致相应抓捕器与带的接触会有相对较大范围的接触,其中,抓捕时的接触范围不会是带输送时的接触范围,在此条件下,为了改善摩擦环境,在上抓捕器1下抓捕器2上设有托辊,如图1中所示的对上行带A进行托持的上托辊6和对下行带B进行压持的下托辊11,从而用于在带未断时,提供相应抓捕器与带的接触支撑,减小摩擦力,而减小对带的损伤。
在图3所示的结构中,对于支架3,其左边框和右边框均包括:
主边框3d,为矩形框架结构;
副边框3b,固定连接于主边框3d的上框边,为上底短于下底的直角梯形结构,副边框3b与主边框3d共同拼接成一个塔形结构。
由于依据本实用新型,可以减小支架3的长度,因此,可以有空间对其进一步加强,而提供一个加强框3a,配置在主边框3d和副边框3b所形成塔形结构的后侧。
进一步地,所述加强框包括:
支撑梁,自主边框3d底部向后延伸;
斜梁,连接于支撑梁向后延伸的端部和上述塔形结构上端后侧。
在图3所示的结构中,主边框3d和副边框3b内均设有具有承重作用的钢板;其中位于副边框3b内的钢板具有减重孔3c。

Claims (21)

1.一种机械式断带抓捕装置,包括支架和安装在支架上的抓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配有上横梁和位于上横梁下方的下横梁,以及位于上横梁与下横梁之间并平行于上横梁的转轴;
所述抓捕器则包括:
一基体,该基体通过所述转轴安装在支架上,而具有绕转轴轴线转动的自由度;且该基体具有自转轴径向延伸出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和第二端径向延伸方向的夹角大于等于160度并小于等于180度;
上抓捕器,安装在第一端,用于托持上行带;
下抓捕器,安装在第二端,用于压持下行带;
在基体转动到给定位置时,上抓捕器与上横梁配合形成上抓捕单元,同时,下抓捕器与下横梁配合形成下抓捕单元;
提供一反转矩单元,该反转矩单元作用于所述基体而产生反力矩,用于平衡带输送时上行带和下行带作用于基体所产生的力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械式断带抓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还具有自转轴径向延伸出的第三端,在该第三端上设有配重,以提供所述反力矩。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械式断带抓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配重为与基体可拆连接的重块。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机械式断带抓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构造为三角板,三个顶点各对应一个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机械式断带抓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三角板被配置为钝角三角形,其中钝角所对应的端为第二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机械式断带抓捕装置,其特征在于,钝角三角形的钝角大于等于95度,且小于等于105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械式断带抓捕装置,其特征在于,上抓捕器和下抓捕器与基体的连接为固定连接或通过回转轴的转动连接;
若采用转动连接,转动连接的转角行程不大于15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机械式断带抓捕装置,其特征在于,上抓捕器和下抓捕器的抓捕工作面为斜面,用于与相应横梁配合形成楔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机械式断带抓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面为齿面。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机械式断带抓捕装置,其特征在于,上抓捕器和下抓捕器与基体间为固定连接时,该上抓捕器和下抓捕器包括:
主体,用于相应抓捕器与基体的连接;
抓板,通过销轴安装在主体的离心端上;
弹性体,支撑在抓板与主体之间,并且位于销轴轴线的一侧,该侧为在抓板工作状态时逆止抓板侧;
其中,销轴轴线平行于抓板面。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机械式断带抓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所述销轴以用于抓板与主体连接的连接结构包括:
上座,用于连接结构与抓板固定连接;
下座,用于连接结构与主体固定连接;
其中,销轴用于上座和下座间的铰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机械式断带抓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结构包括多个连接单元,这些连接单元在带的宽度方向上均匀分布。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机械式断带抓捕装置,其特征在于,相邻连接单元间留有安装空间;
相应地,弹性体被安装在安装空间内。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机械式断带抓捕装置,其特征在于,弹性体通过螺钉固定连接于主体上,弹性体的离心端支撑在抓板的向心面。
15.根据权利要求10~14任一所述的机械式断带抓捕装置,其特征在于,主体为焊接框架结构,该焊接框架结构包括:
矩形框;
承重板,介于矩形框内。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机械式断带抓捕装置,其特征在于,承重板上开有减重孔。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械式断带抓捕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抓捕器和下抓捕器上设有托辊,用于在带未断时,提供相应抓捕器与带的接触支撑。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械式断带抓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包括左边框和右边框,该左边框和右边框相互平行,且至少通过上横梁和下横梁连接。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机械式断带抓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左边框和右边框包括:
主边框,为矩形框架结构;
副边框,固定连接于主边框的上框边,为上底短于下底的直角梯形结构;以及
加强框,配置在主边框和副边框所形成总成的带上行方向的后侧。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机械式断带抓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框包括:
支撑梁,自主边框底部向后延伸;
斜梁,连接于支撑梁向后延伸的端部和上述总成上端后侧。
21.根据权利要求19或20所述的机械式断带抓捕装置,其特征在于,主边框和副边框内均设有具有承重作用的钢板;其中位于副边框内的钢板具有减重孔。
CN201721571550.4U 2017-11-22 2017-11-22 机械式断带抓捕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746759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571550.4U CN207467590U (zh) 2017-11-22 2017-11-22 机械式断带抓捕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571550.4U CN207467590U (zh) 2017-11-22 2017-11-22 机械式断带抓捕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467590U true CN207467590U (zh) 2018-06-08

Family

ID=622620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571550.4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7467590U (zh) 2017-11-22 2017-11-22 机械式断带抓捕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46759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14163A (zh) * 2017-11-22 2018-03-20 山东诺泰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机械式断带抓捕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14163A (zh) * 2017-11-22 2018-03-20 山东诺泰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机械式断带抓捕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583113B (zh) 电梯的对重装置
CN105478886B (zh) 一种剪板机后托料装置
US9364834B2 (en) Roller press
CN102381549A (zh) 一种带式输送机断带抓捕装置
CN207467590U (zh) 机械式断带抓捕装置
CN103949393A (zh) 一种椭圆直线振动筛
CN107777552B (zh) 一种吊点驱动方式的电动上架
CN102992237A (zh) 工作平台及其高空作业车
US4122778A (en) Damped suspended conveyor trolley
CN102862771A (zh) 重力式滚筒输送机用安全分离器
CN107814163A (zh) 机械式断带抓捕装置
CN201458384U (zh) 新型翻车机系统
CA2912492C (en) Machine frame for a roll press
CN202358643U (zh) 一种带式输送机断带抓捕装置
CN203529358U (zh) 带式输送机断带保护装置
CN102351096B (zh) 悬挂输送机中的双小车上料装置
CN103625906A (zh) 煤矿用缓冲接料装置
CN207451446U (zh) 吊点驱动方式的电动上架
CN105417196A (zh) 铰柱式双拉杆悬臂堆料机
CN107082370B (zh) 四小车环行起重机
CN220131070U (zh) 一种双链缓冲装置及链式刮板机
CN220375617U (zh) 一种重锤驱动式断带抓捕自锁装置
CN212981579U (zh) 一种纺织材料自动分拣设备
CN203033382U (zh) 一种新型输送机断带保护装置
CN211495769U (zh) 一种消防用翻转皮带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608

Termination date: 20211122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