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439234U - 翅片组件、换热器及空调器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翅片组件、换热器及空调器室内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439234U
CN207439234U CN201721576905.9U CN201721576905U CN207439234U CN 207439234 U CN207439234 U CN 207439234U CN 201721576905 U CN201721576905 U CN 201721576905U CN 207439234 U CN207439234 U CN 20743923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ponent
fin
wind
windshied part
ge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576905.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夫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Guangzhou Hualing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Mide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Guangzhou Hualing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Mide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Guangzhou Hualing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Mide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576905.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43923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43923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43923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翅片组件、换热器及空调器室内机,该翅片组件包括前、后翅片,翅片组件上设置有挡风面积依次降低的第一、第二和第三挡风部,第一挡风部设于前翅片和后翅片的连接处;前翅片包括沿其进风侧至出风侧分布的第一排挡风组件和第二排挡风组件,第一排挡风组件和第二排挡风组件均包括沿前翅片远离翅片组件顶部的方向依次排布的至少一个第二挡风部和多个第三挡风部;和/或,后翅片包括沿其进风侧至出风侧分布的第三排挡风组件和第四排挡风组件,第三排挡风组件和第四排挡风组件均包括沿后翅片远离翅片组件顶部的方向依次排布的至少一个第二挡风部和多个第三挡风部。本实用新型改进了翅片组件的结构,使其风速分布更加均匀。

Description

翅片组件、换热器及空调器室内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翅片组件、换热器及空调器室内机。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空调器室内机的换热器包括多个并排设置的翅片以及穿设于多个翅片上多个换热管,多个换热管连通组成供冷媒流通的管路。当空调器在进行制冷时,换热管内的冷媒通过蒸发吸热,以降低流经换热器的空气温度,从而达到制冷的目的。
但是,根据空调器室内机的结构,换热器的翅片组件各部位风速大小存在区别,由此,会导致翅片组件各部位的换热效率不同,进而影响翅片组件的整体换热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翅片组件,旨在使翅片组件各部位的风速更加均匀,以提高翅片组件的整体换热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翅片组件,所述翅片组件包括于所述翅片组件的顶部连接成倒“V”字形结构的前翅片和后翅片,所述翅片组件上设置有挡风面积依次降低的第一挡风部、第二挡风部和第三挡风部,所述第一挡风部设于所述前翅片和所述后翅片的连接处;
所述前翅片包括沿其进风侧至出风侧分布的第一排挡风组件和第二排挡风组件,所述第一排挡风组件和所述第二排挡风组件均包括至少一个所述第二挡风部和多个所述第三挡风部,所述第一排挡风组件和所述第二排挡风组件内的第二挡风部和第三挡风部均沿所述前翅片远离所述翅片组件顶部的方向依次排布;和/或,
所述后翅片包括沿其进风侧至出风侧分布的第三排挡风组件和第四排挡风组件,所述第三排挡风组件和所述第四排挡风组件均包括至少一个所述第二挡风部和多个所述第三挡风部,所述第三排挡风组件和所述第四排挡风组件内的第二挡风部和第三挡风部均沿所述后翅片远离所述翅片组件顶部的方向依次排布。
优选地,所述第二排挡风组件内的第二挡风部数量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排挡风组件内的第二挡风部数量;
所述第四排挡风组件内的第二挡风部数量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三排挡风组件内的第二挡风部数量。
优选地,所述前翅片上设置有多排沿该前翅片的进风侧至出风侧分布的安装孔,所述前翅片上的第二挡风部和第三挡风部分布于该前翅片上每排安装孔内的相邻两安装孔之间;
所述后翅片上设置有多排沿该后翅片的进风侧至出风侧分布的安装孔,所述后翅片上的第二挡风部和第三挡风部分布于该后翅片上每排安装孔内的相邻两安装孔之间。
优选地,所述第二挡风部包括相对设置的多个第一百叶窗结构和多个第二百叶窗结构;
所述前翅片上的每个第二挡风部所包括的多个第一百叶窗结构和多个第二百叶窗结构沿该前翅片的进风侧至出风侧排布;
所述后翅片上的每个第二挡风部所包括的多个第一百叶窗结构和多个第二百叶窗结构自该后翅片的进风侧至出风侧排布。
优选地,每个所述第二挡风部所包括的第一百叶窗结构和第二百叶窗结构的总数为n,且6≤n≤8;
所述第一百叶窗结构和所述第二百叶窗结构的开窗角度为α,且20°≤α≤30°;
所述第一百叶窗结构和所述第二百叶窗结构的开窗高度为h,且0.6mm≤h≤0.8mm。
优选地,每个所述第三挡风部包括多个桥片结构,所述前翅片上的每个第三挡风部所包括的多个桥片结构沿该前翅片的进风侧至出风侧排布;
所述后翅片上的每个第三挡风部所包括的多个桥片结构沿该后翅片的进风侧至出风侧排布。
优选地,所述第三挡风部所包括的桥片结构的总数量为n1,且3≤n1≤5;
所述第三挡风部所包括的桥片结构的高度为h1,且0.5mm≤h1≤0.7mm。
优选地,所述第一挡风部包括多个分布于所述前翅片和所述后翅片上的第三百叶窗结构,位于所述前翅片上的第三百叶窗结构的窗口朝向所述前翅片的进风侧,位于所述后翅片上的第三百叶窗结构的窗口朝向所述后翅片的进风侧。
优选地,所述第一挡风部所包括的第三百叶窗结构的数量为n2,且6≤n2≤12;
所述第三百叶窗结构的开窗角度为α1,且30°≤α1≤60°;
所述第三百叶窗结构的开窗高度为h2,且0.6mm≤h2≤0.8mm。
优选地,所述第一排挡风组件内的第三挡风部包括第一子挡风部和第二子挡风部,所述第一子挡风部的挡风面积大于所述第二子挡风部的挡风面积,且所述第一排挡风组件内的第一子挡风部和第二子挡风部沿所述前翅片远离所述翅片组件的顶部的方向依次排布;和/或,
所述第二排挡风组件内的第三挡风部包括第三子挡风部和第一子挡风部,所述第三子挡风部的挡风面积大于所述第一子挡风部的挡风面积,且所述第二排挡风组件内的第三子挡风部和第一子挡风部沿所述前翅片远离所述翅片组件顶部的方向依次排布。
优选地,所述第四排挡风组件内的第三挡风部包括第三子挡风部和第一子挡风部,所述第三子挡风部的挡风面积大于所述第一子挡风部的挡风面积,且所述第四排挡风组件内的第三子挡风部和第一子挡风部沿所述后翅片远离所述翅片组件顶部的方向依次排布;或者,
所述第三排挡风组件内的第二挡风部包括第二子挡风部,所述第四排挡风组件内的第二挡风部包括第一子挡风部,所述第一子挡风部的挡风面积大于所述第二子挡风部的挡风面积。
优选地,所述前翅片还包括第五排挡风组件,所述第五排挡风组件位于所述第一排挡风组件和所述第二排挡风组件之间,所述五排挡风组件包括沿所述前翅片远离所述翅片组件顶部的方向依次排布的多个所述第二挡风部和多个所述第三挡风部;所述第五排挡风组件内的第二挡风部数量大于所述第一挡风组件内的第二挡风部数量,且小于所述第二排挡风组件内的第二挡风部的数量;和/或,
所述后翅片还包括第六排挡风组件,所述第六排挡风组件位于所述第三排挡风组件和所述第四排挡风组件之间,所述六排挡风组件包括沿所述后翅片远离所述翅片组件顶部的方向依次排布的多个所述第二挡风部和多个所述第三挡风部;所述第六排挡风组件内的第二挡风部数量大于所述第三排挡风组件内的第二挡风部数量,且小于所述第四排挡风组件内的第二挡风部数量。
优选地,所述前翅片上还设置有沿该前翅片的长度方向分布的多个隔热部,多个所述隔热部位于所述第一排挡风组件和所述第二排挡风组件之间,所述隔热部为沿所述前翅片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条形缝或条形通孔;和/或,
所述后翅片上还设置有沿该后翅片的长度方向分布的多个隔热部,多个所述隔热部位于所述第三排挡风组件和所述第四排挡风组件之间,所述隔热部为沿所述后翅片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条形缝或条形通孔。
优选地,所述前翅片远离所述翅片组件顶部的一端端部设置有波纹结构,以提高所述前翅片的强度;和/或,
所述后翅片远离所述翅片组件顶部的一端端部设置有波纹结构,以提高所述后翅片的强度。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换热器,所述翅片组件包括于所述翅片组件的顶部连接成倒“V”字形结构的前翅片和后翅片,所述翅片组件上设置有挡风面积依次降低的第一挡风部、第二挡风部和第三挡风部,所述第一挡风部设于所述前翅片和所述后翅片的连接处;
所述前翅片包括沿其进风侧至出风侧分布的第一排挡风组件和第二排挡风组件,所述第一排挡风组件和所述第二排挡风组件均包括至少一个所述第二挡风部和多个所述第三挡风部,所述第一排挡风组件和所述第二排挡风组件内的第二挡风部和第三挡风部均沿所述前翅片远离所述翅片组件顶部的方向依次排布;和/或,
所述后翅片包括沿其进风侧至出风侧分布的第三排挡风组件和第四排挡风组件,所述第三排挡风组件和所述第四排挡风组件均包括至少一个所述第二挡风部和多个所述第三挡风部,所述第三排挡风组件和所述第四排挡风组件内的第二挡风部和第三挡风部均沿所述后翅片远离所述翅片组件顶部的方向依次排布。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器室内机,所述空调器室内机包括如上所述的换热器。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在翅片组件上设置挡风面积依次降低的第一挡风部、第二挡风部和第三挡风部,将第一挡风部设置在前翅片和后翅片的连接处,并使前翅片上的第二挡风部和第三挡风部组成沿前翅片的进风侧至出风侧分布的第一排挡风组件和第二排挡风组件,并使第一排挡风组件和第二排挡风组件均包括沿前翅片远离翅片组件顶部的方向依次排布的至少一个第二挡风部和多个第三挡风部,从而使靠近翅片组件顶部的第一挡风部和第二挡风部所降低的风速较大,远离翅片组件顶部的第三挡风部所降低的风速较小,由此,使翅片组件的前翅片各部位的风速分布更加均匀;和/或,使后翅片上的第二挡风部和第三挡风部组成沿后翅片的进风侧至出风侧分布的第三排挡风组件和第四排挡风组件,并使第三排挡风组件和第四排挡风组件均包括沿后翅片远离翅片组件顶部的方向依次排布的至少一个第二挡风部和多个第三挡风部,从而使后翅片上靠近翅片组件顶部的第一挡风部和第二挡风部所降低的风速较大,远离翅片组件顶部的第三挡风部所降低的风速较小,由此,使翅片组件的后翅片各部位的风速分布更加均匀。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翅片组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挡风部一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挡风部一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三挡风部一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加强部一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翅片组件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 送风结构 42b 第二子挡风部
21 前翅片 42c 第三子挡风部
22 后翅片 43 第一百叶窗结构
30 第一挡风部 44 第二百叶窗结构
40 第一排挡风组件 45 桥片结构
40a 第二排挡风组件 46 第三百叶窗结构
40b 第三排挡风组件 46a 窗口
40c 第四排挡风组件 47 加强部
41 第二挡风部 48 隔热部
42 第三挡风部 50 安装孔
42a 第一子挡风部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翅片组件。
参照图1,所述翅片组件包括前翅片21和后翅片22,并且前翅片21和后翅片22于换热器的顶部连接成倒“V”字形结构,以围合形成用于容纳送风结构10的容纳槽。其中,翅片组件背离送风结构10的一侧为翅片组件的进风侧,也即前翅片21和后翅片22的进风侧;翅片组件面向送风结构10的一侧为翅片组件的出风侧,也即前翅片21和后翅片22的出风侧。当送风结构10运转时,空气自翅片组件的进风侧流入,并与翅片组件以及穿设于翅片组件的安装孔50内的冷媒流通管路进行热交换,之后,经翅片组件的出风侧流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可以在翅片组件上设置第一挡风部30、多个第二挡风部41及多个第三挡风部42,并使第一挡风部30、第二挡风部41和第三挡风部42的挡风面积逐渐降低。
其中,可以将第一挡风部30设置在前翅片21和后翅片22的连接处,在前翅片21上设置多个第二挡风部41和多个第三挡风部42,并使前翅片21上的第二挡风部41和第二挡风部41组成沿前翅片21的进风侧至出风侧排布的第一排挡风组件40和第二排挡风组件40a,第一排挡风组件40和第二排挡风组件40a均包括至少一个第二挡风部41和多个第三挡风部42,且第一排挡风组件40和第二排挡风组件40a内的第二挡风部41和第二挡风部42均沿前翅片21远离翅片组件顶部的方向依次排布。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的翅片组件主要用于空调室内机的换热器,受到空调器室内机结构的影响,翅片组件顶部至底部所的风速逐渐减小。因此,通过在翅片组件上设置挡风面积逐渐降低的第一挡风部30、第二挡风部41和第三挡风部42,并将前翅片21上的第二挡风部41和第三挡风部42沿前翅片21远离翅片组件顶部的方向依次排布,能够使前翅片21上靠近翅片组件顶部的第一挡风部30和第二挡风部41所降低的风速较大,远离翅片组件顶部的第三挡风部42所降低的风速较小,由此,能够使前翅片21各部位的风速分布更加均匀,也即使翅片组件的风速分布更加均匀,以提高翅片组件的整体换热效率。
当然,如图1所示,也可以将第一挡风部30设置在前翅片21和后翅片22的连接处,并在后翅片22上设置多个第二挡风部41和多个第三挡风部42,使后翅片22上的多个第二挡风部41和多个第二挡风部41组成沿后翅片22的进风侧至出风侧排布的第三排挡风组件40b和第四排挡风组件40c,第三排挡风组件40b和第四排挡风组件40c均包括至少一个第二挡风部41和多个第三挡风部42,且第三排挡风组件40b和第四排挡风组件40c的第二挡风部41和第三挡风部42沿后翅片22远离翅片组件顶部的方向依次排布。由此,能够使后翅片22各部位的风速分布更加均匀,以提高翅片组件的整体换热效率,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当前翅片21上设置有第一排挡风组件40和第二排挡风组件40a时,可以使第二排挡风组件40a内的第二挡风部41的数量大于或等于第一排挡风组件40内的第二挡风部41数量,从而使前翅片21上的风速分布更加均匀。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前翅片21的进风侧的风速大于出风侧的风速,因此,通过增加第二排挡风组件40a内的第二挡风部41的数量,能够降低前翅片21的出风侧的风速,以使前翅片21的风速分布更加均匀。
需要说明的是,还可以在前翅片21的第一排挡风组件40和第二排挡风组件40a之间设置一排或多排挡风组件,并使第一排挡风组件40和第二排挡风组件40a之间的一排或多排挡风组件内的第二挡风部41的数量大于第一排挡风组件40内的第二挡风部41的数量,小于第二排挡风组件40a内的第二挡风部41的数量,以进一步使前翅片21上的风速分布均匀。例如:前翅片21还可以包括第五排挡风组件(未示出),该第五排挡风组件位于第一排挡风组件40和第二排挡风组件40a之间。其中,第五排挡风组件包括沿前翅片21远离翅片组件顶部的方向依次排列的多个第二挡风部41和多个第三挡风部42,且第五排挡风组件内的第二挡风部41的数量大于第一排挡风组件40内的第二挡风部41的数量,小于第二排挡风组件40a内的第二挡风部41的数量。
同样地,当后翅片22上设置有第三排挡风组件40b和第四排挡风组件40c的时候,也可以使第四排挡风组件40c内的第二挡风部41的数量大于或等于第三排挡风组件40b内的第二挡风部41数量,此处不再赘述。
其中,后翅片22的第三排挡风组件40b和第四排挡风组件40c之间还可以设置一排或多排挡风组件,并使第三排挡风组件40b和第四排挡风组件40c的一排或多排挡风组件内的第二挡风部41的数量大于第三排挡风组件40b内的第二挡风部41的数量,小于第四排挡风组件40c内的第二挡风部41的数量,以进一步使后翅片22上的风速分布均匀。例如:可以使后翅片22包括第六排挡风组件(未示出),该第六排挡风组件位于第三排挡风组件40b和第四排挡风组件40c之间。其中,第六排挡风组件包括沿后翅片22远离翅片组件顶部的方向依次排列的多个第二挡风部41和多个第三挡风部42,且第六排挡风组件内的第二挡风部41的数量大于第三排挡风组件40b内的第二挡风部41的数量,小于第四排挡风组件40c内的第二挡风部41的数量。
如图1所示,前翅片21上设置有多排自该前翅片21的进风侧至出风侧分布的安装孔50,本实施例中,当前翅片21上设置有第二挡风部41和第三挡风部42时,可以使前翅片21上的第二挡风部41和第三挡风部42分布于该前翅片21上每排安装孔50内的相邻两安装孔50之间,以使前翅片21上的第二挡风部41和第三挡风部42具有更好的挡风效果。
同样地,如图1所示,后翅片22上设置有多排自该后翅片22的进风侧至出风侧分布的安装孔50,当后翅片22上设置有第二挡风部41和第三挡风部42时,也可以使后翅片22上的第二挡风部41和第三挡风部42分布于该后翅片22上每排安装孔50内的相邻两安装孔50之间,以使后翅片22上的第二挡风部41和第三挡风部42具有更好的挡风效果。
当然,也可以将第二挡风部41和第三挡风部42设置在前翅片21和后翅片22上的其它位置,具体可根据前翅片21和后翅片22的结构而定。例如:可以将第二挡风部41和第三挡风部42设置在前翅片21或后翅片22上的相邻两排安装孔50之间。
在上述任意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3所示,可以使第二挡风部41包括相对设置的多个第一百叶窗结构43和多个第二百叶窗结构44,并且,当前翅片21上设置有第二挡风结构41时,可以使前翅片21上的多个第一百叶窗结构43和多个第二百叶窗结构44沿前翅片21的进风侧至出风侧排布,从而使前翅片21上的第二挡风部42具有较大的挡风面积,并提高第二挡风部41附近的换热管内冷媒的换热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可以使前翅片21上的第一百叶窗结构43和多个第二百叶窗结构44凸出于前翅片21的一侧表面;也可以使前翅片21上的第一百叶窗结构43和多个第二百叶窗结构44均穿过前翅片21,并凸出于前翅片21的两侧表面,本实施例不作限制。
如图3所示,前翅片21上的每个第二挡风部41所包括的第一百叶窗结构43和第二百叶窗结构44的总数为n,开窗角度为α,开窗高度为h,本实施例中,可以使6≤n≤8、20°≤α≤30°或0.6mm≤h≤0.8mm,从而使前翅片21上经第二挡风部41降低后的风速接近预期风速,该预期风速为前翅片21上的风速分布均匀时的风速。
可以理解的是,可以使n、α及h三者中的一个满足上述要求,也可以使n、α及h三者中的多个满足上述要求,当然,当n、α及h三者全部满足上述要求时,经第二挡风部41降低后的风速更接近预期风速。
同样地,当后翅片22上设置有第二挡风结构41时,可以使后翅片22上的多个第一百叶窗结构43和多个第二百叶窗结构44沿后翅片22的进风侧至出风侧排布,后翅片22上的每个第二挡风部41所包括的多个第一百叶窗结构43和多个第二百叶窗结构44的尺寸、形状即数量可参照前翅片21上的每个第二挡风部41所包括的第一百叶窗结构43和多个第二百叶窗结构44的尺寸、形状即数量,此处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翅片组件上的每个第二挡风部41所包括的多个第一百叶窗结构43可以是同一种开窗角度α及开窗高度h,也可以是多种不同的开窗角度α和开窗高度h,具体可根据翅片组件的结构而定。同样地,每个第二挡风部41所包括的多个第二百叶窗结构44可以是同一种开窗角度α及开窗高度h,也可以是多种不同的开窗角度α和开窗高度h,此处不再赘述。
另外,翅片组件上的多个第二挡风部41可以是同一种尺寸,也可以是多种不同的尺寸。例如:当前翅片21上设置有第二挡风部41时,可以使前翅片21上的多个第二挡风部41的开窗高度为0.7mm,并使第二排挡风组件40a中与第三挡风部42相邻的第二挡风部41的开窗角度α为28.6°,使前翅片21上的其它第二挡风部41的开窗角度α为23°,从而使前翅片21上的风速分布更加均匀。当后翅片22上设置有第二挡风部41时,使后翅片22上的多个第二挡风部41的开窗高度为0.7mm,并使第三排挡风组件40b和第四排挡风组件40c中与第三挡风部42相邻的第二挡风部41的开窗角度α为28.6°,使后翅片22上的其它第二挡风部41的开窗角度α为23°从而使后翅片22上的风速分布更加均匀。
在上述任意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4所示,可以使第三挡风部42包括多个桥片结构45,以使第三挡风部42的挡风面积小于第二挡风部41的挡风面积,并增大第三挡风部42附近的换热效率。
其中,当前翅片21上设置有第三挡风部42时,可以使前翅片21上的每个第三挡风部42内的多个桥片结构45沿前翅片21的进风侧至出风侧排布,以减小桥片结构45所改变的气流方向,使前翅片21上的风速分布更加均匀。
如图4所示,前翅片21上的每个第三挡风部42所包括的桥片结构45的数量为n1,桥片结构45的高度为h1,本实施例中,可以使3≤n1≤5,或使0.5mm≤h1≤0.7mm,从而使前翅片21上经第三挡风部42降低后的风速接近预期风速,该预期风速为前翅片21上的风速分布均匀时的风速。
其中,可以使n1和h1二者中的一个满足上述要求,也可以使n1和h1均满足上述要求,当然,当n1和h1均满足上述要求时,经第三挡风部42降低后的风速更接近预期风速。
同样地,当后翅片22上设置有第三挡风部42时,可以使后翅片22上的每个第三挡风部42内的多个桥片结构45沿该后翅片22的进风侧至出风侧排布,后翅片22上的每个第三挡风部42所包括的多个桥片结构45的尺寸、形状及数量可参照前翅片21上的每个第三挡风部42所包括的多个桥片结构45的尺寸、形状及数量,此处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翅片组件上的每个第三挡风部42所包括的多个桥片结构45可以同一种尺寸,也可以是多种不同的尺寸,具体可根据翅片组件的结构而定。另外,翅片组件上不同位置的第三挡风部42可以是同一种尺寸,也可以是多种不同的尺寸,例如:可以使一部分第三挡风部42所包括的桥片结构45的数量为3个,另一部分第三挡风部42所包括的桥片结构45的数量为4个、5个等,从而使前翅片21和后翅片22不同位置的第三挡风部42具有不同的挡风面积,以进一步使前翅片21和后翅片22上的风速分布均匀。
在上述任意一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可以使第一挡风部30包括多个分布于前翅片21和后翅片22上的第三百叶窗结构46,并使位于前翅片21上的多个第三百叶窗结构46的窗口46a朝向前翅片21的进风侧,位于后翅片22上的多个第三百叶窗结构46的窗口46a朝向后翅片22的进风侧,以提高第一挡风部30的挡风面积。
其中,可以使前翅片21上的第三百叶窗结构46凸出于前翅片21的一侧表面,并使后翅片22上的第三百叶窗结构46凸出于后翅片2 2的一侧表面,以进一步提高第一挡风部30的挡风面积。
如图4所示,第一挡风部30所包括的第三百叶窗结构46的数量为n2、开窗角度为α1,开窗高度为h2,本实施例中,可以使4≤n2≤16、30°≤α2≤60°或0.6mm≤h2≤0.8mm,从而使经第一挡风部30降低后的风速接近预期风速。
其中,可以使n2、α1及h2三者中的一个满足上述要求,也可以使n2、α1及h2中的多个满足上述要求,当然,当n2、α1及h2全部满足上述要求时,经第一挡风部30降低后的风速更接近预期风速。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挡风部30所包括的多个第三百叶窗结构46可以是同一种尺寸,也可以是多种不同的尺寸,具体可根据翅片组件的结构而定。
在上述任意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1所示,当前翅片21上设置有第一排挡风组件40和第二排挡风组件40a时,可以使第一排挡风组件40内的第三挡风部42包括多个第一子挡风部42a和多个第二子挡风部42b,其中,第一子挡风部42a的挡风面积大于第二子挡风部42b的挡风面积,且第一排挡风组件40内的第一子挡风部42a和第二子挡风部42b沿前翅片21远离翅片组件的顶部的方向依次排布,以使前翅片21靠近进风侧的风速分布均匀。
或者,也可以使第二排挡风组件40a内的第三挡风部42包括至少一个第三子挡风部42c及多个第一子挡风部42a,其中,第三子挡风部42c的挡风面积大于第一子挡风部42a的挡风面积,且第二排挡风组件40a内的第三子挡风部42c和第一子挡风部42a沿前翅片21远离翅片组件顶部的方向依次排布,以使前翅片21靠近出风侧的风速分布更加均匀。
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一排挡风组件40内的第三挡风部42包括多个第一子挡风部42a和多个第二子挡风部42b,第二排挡风组件40a内的第三挡风部42包括至少一个第三子挡风部42c及多个第一子挡风部42a,且第一排挡风组件40内的第一子挡风部42a和第二子挡风部42b,以及第二排挡风组件40a内的第三子挡风部42c及第一子挡风部42a同时按照上述方式进行排布时,前翅片21的整体风速更加均匀,换热效率更高。
本实施例中,第一排挡风组件40内的第二挡风部41和第三挡风部42的数量可根据前翅片21各部位的风速而定。
例如图1、图6所示,可以使第一排挡风组件40内的第二挡风部41的数量为3个,第三挡风部42的数量为8个,并使8个第三挡风部42中的5个为第一子挡风部42a,另外3个为第二子挡风部42b,从而使前翅片21靠近进风侧的风速分布更加均匀。
同样地,第二排挡风组件40a内的第二挡风部41和第三挡风部42的数量可根据前翅片21各部位的风速而定。如图1所示,可以使第二排挡风组件40a内的第二挡风部41的数量为5个,第三挡风部42的数量为4个,并使4个第三挡风部42为第一子挡风部42a,以使前翅片21靠近进风侧的风速与靠近出风侧的风速更加接近。或者,如图6所示,可以使第二排挡风组件40a内的第二挡风部41的数量为4个,第三挡风部42的数量为5个,并使其中4个第三挡风部42为第一子挡风部42a,另外1个第三子挡风部42c,从而使前翅片21靠近出风侧的风速分布更加均匀,并使前翅片21靠近进风侧的风速与靠近出风侧的风速更加接近
本实施例中,可以通过使上述第一子挡风部42a、第二子挡风部42b及第三子挡风部42c分别包含不同数量的桥片结构45,以使第一子挡风部42a的挡风面积大于第二子挡风部42b的挡风面积,并小于第三子挡风部42c的挡风面积。例如图1所示,可以使第一子挡风部42a所包括的桥片结构45的数量为4个,使第二子挡风部42b所包括的桥片结构45的数量为3个,使第三子挡风部42c所包括的桥片结构45的数量为5个。其中,每个桥片结构45可以为沿前翅片21或后翅片22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整体结构,也可以分为为沿前翅片21或后翅片22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多段结构,本实施例不作限制。
在上述任意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当后翅片22上设置有第三排挡风组件40b和第四排挡风组件40c时,如图1所示,可以使第四排挡风组件40c内的第三挡风部42包括多个第一子挡风部42a,并使第三排挡风组件40b内的第三挡风部42包括多个第二子挡风部42b,由于第一子挡风部42a的挡风面积大于第二子挡风部42b的挡风面积,因此,能够进一步降低后翅片22靠近出风侧的风速,从而使后翅片22靠近出风侧的风速与靠近进风侧的风速更加接近。
另外,如图6所示,可以使第四排挡风组件40c内的第三挡风部42包括多个第一子挡风部42a和至少一个第三子挡风部42c,其中,第三子挡风部42c的挡风面积大于第一子挡风部42a的挡风面积,且第四排挡风组件40c内的第三子挡风部42c和第一子挡风部42a沿后翅片22远离翅片组件顶部的方向依次排布,以使后翅片22靠近出风侧的风速分布更加均匀。
本实施例中,第三排挡风组件40b内的第二挡风部41和第三挡风部42的数量可根据后翅片22各部位的风速而定。
例如图1、图6所示,可以使第三排挡风组件40b内的第二挡风部41的数量为1个,第三挡风部42的数量为4个,并使4个第三挡风部42为第二子挡风部42b,从而使后翅片22靠近进风侧的风速分布更加均匀。
同样地,第四排挡风组件40c内的第二挡风部41和第二挡风部42的数量根据后翅片22各部位的风速而定。,如图1所示,可以使第四排挡风组件40c内的第二挡风部41的数量为2个,第三挡风部42的数量为3个,并使3个第三挡风部42为第一子挡风部42a,以使后翅片22靠近进风侧的风速与靠近出风侧的风速更加接近。或者,如图6所示,可以使第四排挡风组件40c内的第二挡风部41的数量为1个,第三挡风部42的数量为4个,并使其中3个为第一子挡风部42a,另外1个第三子挡风部42c,从而使后翅片22靠近出风侧的风速分布更加均匀,并使后翅片22靠近进风侧的风速与靠近出风侧的风速更加接近。
需要说明的是,在前翅片21和后翅片22的连接处设置第一挡风部30的基础上,可以单独在前翅片21上设置第二挡风部41和第三挡风部42,并使前翅片21上的第二挡风部41和第三挡风部42数量、结构及分布按照上述方式进行设置,以使前翅片21上的风速分布均匀;也可以单独在后翅片22上设置第二挡风部41和第三挡风部42,并使后翅片22上的第二挡风部41和第三挡风部42的数量、结构及分布方式按照上述方式进行设置,以使后翅片22上的风速分布均匀;另外,还可以同时在前翅片21和后翅片22上设置第二挡风部41和第三挡风部42,并使前翅片21和后翅片22上的第二挡风部41和第三挡风部42的数量、结构及分布方式均按照上述方式进行排布,从而翅片组件整体风速分布更加均匀,以进一步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在上述任意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1及图6所示,前翅片21上包括分别与第一挡风组件40、第二挡风组件40a对应的外、内两排安装孔50,其中,可以增大靠近前翅片21内和/或外两排安装孔50中靠近翅片组件顶部的多个安装孔50的孔径,以供更大直径的换热管穿过,从而使挡风面积较大的第二挡风部41及第三子挡风部42c与直径较大的换热管相邻,以提高大直径换热管内冷媒的换热效率,提高换热效率。在一可选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可以使前翅片21上的外排安装孔50中靠近翅片组件顶部的6个安装孔50的孔径,以及内排安装孔50中部的4个安装孔50的孔径大于前翅片21上的其它安装孔50的孔径。或者,如图6所示,可以使前翅片21上的外排安装孔50中靠近翅片组件顶部的6个安装孔50的孔径,以及内排安装孔50中部的6个安装孔50的孔径大于前翅片21上的其它安装孔50的孔径。
同样地,如图6所示,后翅片22上包括分别与第三挡风组件40b、第四挡风组件40c对应的外、内2排安装孔50,其中,可以增大靠近后翅片22内和/或外两排安装孔50中靠近翅片组件顶部的多个安装孔50的孔径,此处不再赘述。在一可选实施例中,可以使后翅片21的内排安装孔50中靠近翅片组件顶部的2个安装孔50的孔径大于后翅片22上的其它安装孔50的孔径。
在上述任意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1及图6所示,还可以在前翅片21的上部设置沿前翅片21的长度方向分布的多个隔热部48,该隔热部48位于前翅片21的第一排挡风组件40和第二排挡风组件40a之间,以降低隔热部48沿气流方向两侧之间的热传导速度,从而提高前翅片21的换热效率。
其中,隔热部48可以为沿前翅片21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条形缝或条形通孔。
进一步地,隔热部48可以为桥片结构,从而降低隔热部48沿气流方向两侧之间的热传导速度的同时,降低与隔热部48对应位置的风速,以使前翅片21上的风速分布更加均匀。其中,可以使桥片结构的隔热部48的高度为0.7mm,宽度为1mm,从而使隔热部48具有更好的隔热挡风效果。
当然,也可以在后翅片22的上设置隔热部,并后翅片22上的隔热部位于第三排挡风组件40b和第四排挡风组件40c之间,此处不再赘述。
在上述任意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1及图6所示,可以在前翅片21远离翅片组件顶部的一端端部设置加强部47,以提高前翅片21远离换热器顶部的一端端部的强度。其中,可以在前翅片21远离换热器顶部的一端端部设置纹波片结构以形成加强部47,从而使前翅片21的结构更加简单。
当然,也可以在前翅片21远离换热器顶部的一端端部设置筋条、凸起等以形成加强部47、具体可根据前翅片21的结构而定。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在后翅片22远离翅片组件顶部的一端端部设置加强部,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换热器和一种具有该换热器的空调器室内机,其中,空调器室内机和换热器包括上述翅片组件的所有实施例的所有方案,此处不再赘述。可以理解的是,由于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空调器室内机及换热器包括上述翅片组件的所有实施例的所有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与所述翅片组件相同的技术效果,此处不一一阐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6)

1.一种翅片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翅片组件包括于所述翅片组件的顶部连接成倒“V”字形结构的前翅片和后翅片,所述翅片组件上设置有挡风面积依次降低的第一挡风部、第二挡风部和第三挡风部,所述第一挡风部设于所述前翅片和所述后翅片的连接处;
所述前翅片包括沿其进风侧至出风侧分布的第一排挡风组件和第二排挡风组件,所述第一排挡风组件和所述第二排挡风组件均包括至少一个所述第二挡风部和多个所述第三挡风部,所述第一排挡风组件和所述第二排挡风组件内的第二挡风部和第三挡风部均沿所述前翅片远离所述翅片组件顶部的方向依次排布;和/或,
所述后翅片包括沿其进风侧至出风侧分布的第三排挡风组件和第四排挡风组件,所述第三排挡风组件和所述第四排挡风组件均包括至少一个所述第二挡风部和多个所述第三挡风部,所述第三排挡风组件和所述第四排挡风组件内的第二挡风部和第三挡风部均沿所述后翅片远离所述翅片组件顶部的方向依次排布。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翅片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排挡风组件内的第二挡风部数量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排挡风组件内的第二挡风部数量;
所述第四排挡风组件内的第二挡风部数量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三排挡风组件内的第二挡风部数量。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翅片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翅片上设置有多排沿该前翅片的进风侧至出风侧分布的安装孔,所述前翅片上的第二挡风部和第三挡风部分布于该前翅片上每排安装孔内的相邻两安装孔之间;
所述后翅片上设置有多排沿该后翅片的进风侧至出风侧分布的安装孔,所述后翅片上的第二挡风部和第三挡风部分布于该后翅片上每排安装孔内的相邻两安装孔之间。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翅片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挡风部包括相对设置的多个第一百叶窗结构和多个第二百叶窗结构;
所述前翅片上的第二挡风部所包括的多个第一百叶窗结构和多个第二百叶窗结构沿该前翅片的进风侧至出风侧排布;
所述后翅片上的第二挡风部所包括的多个第一百叶窗结构和多个第二百叶窗结构自该后翅片的进风侧至出风侧排布。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翅片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挡风部所包括的第一百叶窗结构和第二百叶窗结构的总数为n,且6≤n≤8;
所述第一百叶窗结构和所述第二百叶窗结构的开窗角度为α,且20°≤α≤30°;
所述第一百叶窗结构和所述第二百叶窗结构的开窗高度为h,且0.6mm≤h≤0.8mm。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翅片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挡风部包括多个桥片结构,所述前翅片上的第三挡风部所包括的多个桥片结构沿该前翅片的进风侧至出风侧排布;
所述后翅片上的第三挡风部所包括的多个桥片结构沿该后翅片的进风侧至出风侧排布。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翅片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挡风部所包括的桥片结构的总数量为n1,且3≤n1≤5;
所述第三挡风部所包括的桥片结构的高度为h1,且0.5mm≤h1≤0.7mm。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翅片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风部包括多个分布于所述前翅片和所述后翅片上的第三百叶窗结构,位于所述前翅片上的第三百叶窗结构的窗口朝向所述前翅片的进风侧,位于所述后翅片上的第三百叶窗结构的窗口朝向所述后翅片的进风侧。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翅片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风部所包括的第三百叶窗结构的数量为n2,且6≤n2≤12;
所述第三百叶窗结构的开窗角度为α1,且30°≤α1≤60°;
所述第三百叶窗结构的开窗高度为h2,且0.6mm≤h2≤0.8mm。
10.如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翅片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挡风组件内的第三挡风部包括第一子挡风部和第二子挡风部,所述第一子挡风部的挡风面积大于所述第二子挡风部的挡风面积,且所述第一排挡风组件内的第一子挡风部和第二子挡风部沿所述前翅片远离所述翅片组件的顶部的方向依次排布;和/或,
所述第二排挡风组件内的第三挡风部包括第三子挡风部和第一子挡风部,所述第三子挡风部的挡风面积大于所述第一子挡风部的挡风面积,且所述第二排挡风组件内的第三子挡风部和第一子挡风部沿所述前翅片远离所述翅片组件顶部的方向依次排布。
11.如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翅片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排挡风组件内的第三挡风部包括第三子挡风部和第一子挡风部,所述第三子挡风部的挡风面积大于所述第一子挡风部的挡风面积,且所述第四排挡风组件内的第三子挡风部和第一子挡风部沿所述后翅片远离所述翅片组件顶部的方向依次排布;或者,
所述第三排挡风组件内的第二挡风部包括第二子挡风部,所述第四排挡风组件内的第二挡风部包括第一子挡风部,所述第一子挡风部的挡风面积大于所述第二子挡风部的挡风面积。
12.如权利要求2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翅片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翅片还包括第五排挡风组件,所述第五排挡风组件位于所述第一排挡风组件和所述第二排挡风组件之间,所述五排挡风组件包括沿所述前翅片远离所述翅片组件顶部的方向依次排布的多个所述第二挡风部和多个所述第三挡风部;所述第五排挡风组件内的第二挡风部数量大于所述第一挡风组件内的第二挡风部数量,且小于所述第二排挡风组件内的第二挡风部的数量;和/或,
所述后翅片还包括第六排挡风组件,所述第六排挡风组件位于所述第三排挡风组件和所述第四排挡风组件之间,所述六排挡风组件包括沿所述后翅片远离所述翅片组件顶部的方向依次排布的多个所述第二挡风部和多个所述第三挡风部;所述第六排挡风组件内的第二挡风部数量大于所述第三排挡风组件内的第二挡风部数量,且小于所述第四排挡风组件内的第二挡风部数量。
13.如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翅片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翅片上还设置有沿该前翅片的长度方向分布的多个隔热部,多个所述隔热部位于所述第一排挡风组件和所述第二排挡风组件之间,所述隔热部为沿所述前翅片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条形缝或条形通孔;和/或,
所述后翅片上还设置有沿该后翅片的长度方向分布的多个隔热部,多个所述隔热部位于所述第三排挡风组件和所述第四排挡风组件之间,所述隔热部为沿所述后翅片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条形缝或条形通孔。
14.如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翅片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翅片远离所述翅片组件顶部的一端端部设置有波纹结构,以提高所述前翅片的强度;和/或,
所述后翅片远离所述翅片组件顶部的一端端部设置有波纹结构,以提高所述后翅片的强度。
15.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4任意一项所述的翅片组件。
16.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室内机包括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换热器。
CN201721576905.9U 2017-11-22 2017-11-22 翅片组件、换热器及空调器室内机 Active CN20743923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576905.9U CN207439234U (zh) 2017-11-22 2017-11-22 翅片组件、换热器及空调器室内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576905.9U CN207439234U (zh) 2017-11-22 2017-11-22 翅片组件、换热器及空调器室内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439234U true CN207439234U (zh) 2018-06-01

Family

ID=622870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576905.9U Active CN207439234U (zh) 2017-11-22 2017-11-22 翅片组件、换热器及空调器室内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439234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036669A (zh) * 2017-11-22 2018-05-15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翅片组件、换热器及空调器室内机
CN108931078A (zh) * 2018-06-26 2018-12-04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新型换热器、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036669A (zh) * 2017-11-22 2018-05-15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翅片组件、换热器及空调器室内机
CN108931078A (zh) * 2018-06-26 2018-12-04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新型换热器、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952196B2 (ja) 熱交換器
CN101846479B (zh) 用于换热器的翅片以及采用该翅片的换热器
CN202928427U (zh) 热交换器翅片、热交换器和空调机
CN100513977C (zh) 热交换器
CN207439234U (zh) 翅片组件、换热器及空调器室内机
WO2012098918A1 (ja) 熱交換器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CN205655709U (zh) 消雾节水冷却塔
CN107843030B (zh) 室内换热器、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04787982U (zh) 一种翅片及含有其的换热器和空调
JP2007078298A (ja) 熱交換器
CN205352165U (zh) 换热器芯体和具有它的换热器
CN107076526B (zh) 热交换器
CN106500185A (zh) 空调室内机换热器和空调室内机
CN207688716U (zh) 翅片组件、换热器及空调器室内机
CN207487176U (zh) 室内换热器、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07238189A (zh) 一种出风结构、壁挂机以及空调器
CN207394969U (zh) 空调机的室内机
CN105518404B (zh) 热交换器的制造方法及热交换器
CN107843139A (zh) 翅片组件、换热器及空调器室内机
CN108036669A (zh) 翅片组件、换热器及空调器室内机
CN212108932U (zh) 导风板和嵌入式空调机
CN106705270A (zh) 换热器
CN207438947U (zh) 室内换热器、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08011904U (zh) 壁挂式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05261984U (zh) 一种非对称式换热器及空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