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424467U - 背光模块及背光模块的固定元件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块及背光模块的固定元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424467U
CN207424467U CN201721509473.XU CN201721509473U CN207424467U CN 207424467 U CN207424467 U CN 207424467U CN 201721509473 U CN201721509473 U CN 201721509473U CN 207424467 U CN207424467 U CN 20742446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lector plate
backboard
fixed part
perforation
bar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509473.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北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K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K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KC Co Ltd filed Critical HK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509473.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42446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42446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42446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Liquid Crystal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揭露一种背光模块的固定元件,用以固定一反射片于一背板上,反射片及背板分别具有一反射片贯孔及一背板贯孔。背光模块的固定元件包括:一第一固定部、一第二固定部、及一杆部。第二固定部具有一螺孔。杆部连接第一固定部及第二固定部,当杆部位于背板贯孔及反射片贯孔中时,第一固定部及第二固定部裸露于背板及反射片外,且杆部设置有一螺纹结构,与螺孔螺接,以使第一固定部及第二固定部固定住反射片及背板。本实用新型也揭露一种包括固定元件的背光模块。

Description

背光模块及背光模块的固定元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背光模块的固定元件,特别是有关于一种用以固定反射片于背板上的背光模块的固定元件。
背景技术
随着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制作技术快速的进步,以及其具备有轻薄、省电及无辐射线等优点,使得液晶显示器大量地被应用于个人数字助理器(personal digitalassistant,PDA)、笔记本电脑、数字相机、数字摄录像机、移动电话、计算机屏幕及液晶电视等各式电子产品中。但由于液晶显示器中的液晶显示面板为非自发光性的显示面板,需要借助背光模块所提供的光源才能产生显示的功能。
在现今液晶显示器日益趋向大尺寸之设计潮流下,由于显示面板、反射片及背板的面积相对地变大,导致黏贴反射片于背板上的加工工程显得困难许多,且反射片于黏贴在背板后容易产生凹凸不平的现象。如此一来,背光模块的整体发光质量将会受到影响,导致液晶显示器容易产生画面颜色不均(mura)的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在提供一种背光模块的固定元件,大大地摆脱传统上以黏胶将反射片黏贴于背板上的设计的羁绊,不仅可以省去黏胶的加工工程,更可以避免产生传统的反射片于黏贴在背板后所产生的不平整的现象。如此一来,可以提升背光模块的整体发光质量,避免液晶显示器因反射片不平整而产生画面颜色不均(mura)的现象,相当符合未来液晶显示器趋向大尺寸设计的潮流。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背光模块的固定元件,用以固定一反射片于一背板上,反射片及背板分别具有一反射片贯孔及一背板贯孔。背光模块的固定元件包括:一第一固定部、一第二固定部、及一杆部。第二固定部具有一螺孔。杆部连接第一固定部及第二固定部,当杆部位于背板贯孔及反射片贯孔中时,第一固定部及第二固定部裸露于背板及反射片外,且杆部设置有一螺纹结构,与螺孔螺接,以使第一固定部及第二固定部固定住反射片及背板。
在一实施例中,杆部为一柱状结构。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固定部具有一第一固定面,第二固定部具有一面向第一固定面的第二固定面,第一固定面及第二固定面用以于杆部位于背板贯孔及反射片贯孔中时分别与部分的背板及部分的反射片的表面接触。
在一实施例中,反射片具有一反射片顶面,背板具有一相对于反射片顶面的背板底面,当杆部位于背板贯孔及反射片贯孔中时,第一固定面与反射片顶面接触,第二固定面与背板底面接触。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固定部配置作为一盖体,设置于杆部上,以封住反射片贯孔。
在一实施例中,盖体具有一盖体顶面及一与盖体顶面相对的盖体底面,盖体底面面向反射片顶面,盖体顶面为一开口朝向盖体底面的半球状结构。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背光模块的固定元件,用以固定一反射片于一背板上,反射片及背板分别具有一反射片贯孔及一背板贯孔。背光模块的固定元件包括:一第一固定部、一第二固定部、及一杆部。第一固定部具有一第一固定面,第二固定部具有一面向第一固定面的第二固定面、及一螺孔。杆部为一柱状结构,连接第一固定部及第二固定部,当杆部位于背板贯孔及反射片贯孔中时,第一固定部及第二固定部裸露于背板及反射片外,且杆部设置有一螺纹结构,与螺孔螺接,以使第一固定部及第二固定部固定住反射片及背板。第一固定面及第二固定面用以于杆部位于背板贯孔及反射片贯孔中时分别与部分的背板及部分的反射片的表面接触。
在一实施例中,反射片具有一反射片顶面,背板具有一相对于反射片顶面的背板底面,当杆部位于背板贯孔及反射片贯孔中时,第一固定面与反射片顶面接触,第二固定面与背板底面接触。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固定部配置作为一盖体,设置于杆部上,以封住反射片贯孔。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背光模块,包括:一背板、一反射片、及一固定元件。背板具有一背板贯孔,反射片设置于背板上并具有一反射片贯孔。固定元件用以固定反射片于背板上,固定元件包括一第一固定部、一第二固定部、及一杆部。第二固定部具有一螺孔。杆部连接第一固定部及第二固定部,当杆部位于背板贯孔及反射片贯孔中时,第一固定部及第二固定部裸露于背板及反射片外,且杆部设置有一螺纹结构,与螺孔螺接,以使第一固定部及第二固定部固定住反射片及背板。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背光模块的固定元件,借由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及杆部的设计,其中第二固定部具有螺孔,杆部设置有螺纹结构与螺孔螺接,可克服先前技术的问题,使反射片固定于背板上,以提升背光模块的整体发光质量,避免液晶显示器因反射片不平整而产生画面颜色不均的现象。此外,借由螺纹结构以螺接方式固定至螺孔的设计,可调控螺接的松紧度,避免因固定力道不均而造成背板及反射片受到损伤。
附图说明
所包括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进一步的理解,其构成了说明书的一部分,用于例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与文字描述一起来阐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背光模块的固定元件的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背光模块的固定元件的实施例的另一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背光模块的固定元件的实施例的另一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背光模块的固定元件的实施例的另一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背光模块的固定结构的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背光模块的固定结构的实施例的另一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所公开的具体结构和功能细节仅仅是代表性的,并且是用于描述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目的。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许多替换形式来具体实现,并且不应当被解释成仅仅受限于这里所阐述的实施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横向”、“上”、“下”、“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另外,术语“包括”及其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例而不意图限制示例性实施例。除非上下文明确地另有所指,否则这里所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个”、“一项”还意图包括复数。还应当理解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包括”和/或“包含”规定所陈述的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单元和/或组件的存在,而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更多其他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单元、组件和/或其组合。
以下将参照相关图式,说明依本实用新型液晶显示装置的实施例,其中相同的元件将以相同的参照符号加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背光模块的固定元件1的实施例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背光模块的固定元件1的实施例的另一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背光模块的固定元件5的实施例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背光模块的固定元件5的实施例的另一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背光模块的固定结构6的实施例的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背光模块的固定结构6的实施例的另一示意图。
参见图1及图2,背光模块的固定元件1用以固定一反射片2于一背板3上,大大地摆脱传统以黏胶将反射片黏贴于背板上的设计的羁绊。反射片2具有相对的一反射片顶面21及一反射片底面22,背板3具有相对的一背板顶面31及一背板底面32。反射片2更具有一贯穿反射片顶面21及反射片底面22的反射片贯孔23,背板3更具有一贯穿背板顶面31及背板底面32的背板贯孔33,反射片贯孔23的开口大小对应于背板贯孔33的开口大小。
背光模块的固定元件1包括一第一夹持部11、一第二夹持部12、一杆部13、及一缓冲垫14。杆部13连接第一夹持部11及第二夹持部12。第一夹持部11具有一第一夹持面111,而第二夹持部12具有一第二夹持面121,且杆部13具有一外围侧面131。外围侧面131连接第一夹持面111及第二夹持面121,第一夹持面111面向第二夹持面121。杆部13及第一夹持部11更具有一凹孔112,凹孔112并未贯穿第二夹持部12,且第一夹持部11可以是一往凹孔112的开口旁弯曲的卡勾结构。由于杆部13及第一夹持部11具有凹孔112,使得杆部13及第一夹持部11变得可向内收合,以利于使用者将杆部13及第一夹持部11插入于反射片贯孔23与背板贯孔33中。缓冲垫14设置于第一夹持面111、第二夹持面121、及外围侧面131。
如图1所示,当使用者欲固定反射片2于背板3上时,首先,使用者以反射片贯孔23与背板贯孔33相对应而连通的方式让反射片底面22与背板顶面31面对面接触。接着,使用者沿着图1的箭头4的方向将杆部13及第一夹持部11插入于反射片贯孔23与背板贯孔33中。由于凹孔112提供一可以让杆部13及第一夹持部11向凹孔112的开口中心弯曲且变形的缓冲空间,故使用者很容易将杆部13及第一夹持部11插入于反射片贯孔23与背板贯孔33中。然后,如图2所示,当第一夹持部11通过反射片贯孔23与背板贯孔33,且杆部13位于背板贯孔33及反射片贯孔23中时,第一夹持部11及第二夹持部12分别裸露于背板底面32及反射片顶面21上。此时,缓冲垫14与部分的背板底面32及部分的反射片顶面21接触,第一夹持部11及第二夹持部12上下夹住反射片2背板3,达到固定反射片2于背板3上的目的。
然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明了本实施例的技术并不局限在此,例如,第一夹持部11、第二夹持部12及杆部13为一体成型的结构,俨然如同一狗骨头结构或一”I”字型结构,缓冲垫14位于背板贯孔33及反射片贯孔23中时分别与部分的背板底面32及部分的反射片顶面21接触,且背光模块的固定元件1的材质可以是透明压克力(po1ymethylmethacry1ate,PMMA)或白色材料,缓冲垫14的材质为可塑性材料,例如橡胶。此外,杆部13的高度H1等于或略小于反射片2的厚度H2及背板3的厚度H3的总和。另外,杆部13的任一以箭头4为法线方向的截面的外围形状对应于反射片贯孔23的开口形状及背板贯孔33的开口形状。当反射片贯孔23的开口形状及背板贯孔33的开口形状皆为圆形时,杆部13的任一以箭头4为法线方向的截面的外围形状也为圆形。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夹持部12更具有一与第二夹持面121相对且相连的夹持部顶面122,夹持部顶面122为一开口朝向第二夹持面121的碗面或半球面。也就是说,第二夹持部12为一倒立的碗状结构或一上半球结构。
由图1及图2可知,本实用新型发光模块的固定元件1,借由第一夹持部11、第二夹持部12及杆部13的设计,可克服先前技术的问题,使反射片2固定于背板3上,以提升背光模块的整体发光质量,避免液晶显示器因反射片2不平整而产生画面颜色不均的现象。此外,借由缓冲垫14设置于第一夹持面111、第二夹持面121、及外围侧面131的设计,可避免在夹持固定时使反射片2及背板3受到损伤。
参见图3及图4,背光模块的固定元件5用以固定反射片2于背板3上,大大地摆脱传统以黏胶将反射片黏贴于背板上的设计的羁绊。反射片2及背板3的结构与配置方式同前所述,于此不再赘述。
背光模块的固定元件5包括一第一固定部51、一第二固定部52、及一杆部53。杆部53连接第一固定部51及第二固定部52。第二固定部52具有一螺孔521,当杆部53位于背板贯孔33及反射片贯孔23中时,第一固定部51及第二固定部52裸露于反射片2及背板3外,且杆部53设置有一螺纹结构531,与螺孔521螺接,以使第一固定部51及第二固定部52固定住反射片2及背板3。第一固定部51可配置作为盖体,以封住反射片贯孔23。盖体具有一盖体顶面512及一与盖体顶面512相对的盖体底面513,盖体底面513面向反射片顶面21,盖体顶面512为一开口朝向盖体底面513的半球状结构。
如图3所示,当使用者欲固定反射片2于背板3上时,首先,使用者以反射片贯孔23与背板贯孔33相对应而连通的方式让反射片底面22与背板顶面31面对面接触。接着,使用者沿着图3的箭头4的方向将杆部53及第一固定部51插入于反射片贯孔23与背板贯孔33中。然后,如图4所示,当第一固定部51通过反射片贯孔23与背板贯孔33,且杆部53位于背板贯孔33及反射片贯孔23中时,第一固定部51及第二固定部52分别裸露于背板底面32及反射片顶面21上。此时,由于杆部53设置有螺纹结构531,第二固定部52具有螺孔521,螺孔521与螺纹结构531彼此螺接,使第一固定部51及第二固定部52固定住反射片2及背板3。
然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明了本实施例的技术并不局限在此,例如,第一固定部51及杆部53为一体成型的结构;第一固定部51具有一第一固定面511,第二固定部52具有一面向第一固定面511的第二固定面522,第一固定面511及第二固定面522用以于杆部53位于背板贯孔33及反射片贯孔23中时分别与部分的背板底面32及部分的反射片顶面21接触,且背光模块的固定元件5的材质可以是透明压克力(PMMA)或白色材料。
由图3及图4可知,本实用新型发光模块的固定元件5,借由第一固定部51、第二固定部52、及杆部53的设计,其中第二固定部52具有螺孔521,杆部53设置有螺纹结构531与螺孔521螺接,可克服先前技术的问题,使反射片2固定于背板3上,以提升背光模块的整体发光质量,避免液晶显示器因反射片不平整而产生画面颜色不均的现象。此外,借由螺纹结构531以螺接方式固定至螺孔521的设计,可调控螺接的松紧度,避免因固定力道不均而造成反射片2及背板3受到损伤。
参见图5及图6,背光模块的固定结构6包括一反射片61及一背板62。反射片61具有相对的一反射片顶面612及一反射片底面613,背板62具有相对的一背板顶面622及一背板底面623。在反射片底面613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两个定位件611。背板62与反射片61连接,背板顶面622的两侧设置有两个卡合部621,所述定位件611与所述卡合部621对应卡合,以使反射片61与背板62彼此固定。
如图5所示,当使用者欲固定反射片61于背板62时,首先,使用者让反射片底面613与背板顶面622面对面接触。接着,使用者沿着图5的箭头4的方向将定位件611插入于卡合部621中。此时,定位件611与卡合部621对应卡合,达到反射片61与背板62彼此固定的目的。
然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明了本实施例的技术并不局限在此,例如,定位件611及反射片61为一体成型的结构;定位件611为一凸件611’,卡合部621为一凹陷部621’;凸件611’具有一伸缩弹性元件614,凹陷部621’设置有一沟槽624,当反射片61与背板62彼此固定时,伸缩弹性元件614卡入沟槽624中;反射片61为单透式反射片;及背板62的材质为散热性材质(例如铝材),增加背光模组的散热途径,从而提高散热效率。
由图5及图6可知,本实用新型背光模块的固定结构6,借由在反射片61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两个定位件611,背板62的两侧设置有两个卡合部621,所述定位件611与所述卡合部621对应卡合,可克服先前技术的问题,使反射片61与背板62彼此固定,以提升背光模块的整体发光质量,避免液晶显示器因反射片不平整而产生画面颜色不均的现象。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背光模块的固定元件,用以固定一反射片于一背板上,该反射片及该背板分别具有一反射片贯孔及一背板贯孔,其特征在于,该背光模块的固定元件包括:
一第一固定部及一第二固定部,该第二固定部具有一螺孔;以及
一杆部,连接该第一固定部及该第二固定部,当该杆部位于该背板贯孔及该反射片贯孔中时,该第一固定部及该第二固定部裸露于该背板及该反射片外,且该杆部设置有一螺纹结构,与该螺孔螺接,以使该第一固定部及该第二固定部固定住该反射片及该背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的固定元件,其特征在于,该杆部为一柱状结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的固定元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固定部具有一第一固定面,该第二固定部具有一面向该第一固定面的第二固定面,该第一固定面及该第二固定面用以于该杆部位于该背板贯孔及该反射片贯孔中时分别与部分的该背板及部分的该反射片的表面接触。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块的固定元件,其特征在于,该反射片具有一反射片顶面,该背板具有一相对于该反射片顶面的背板底面,当该杆部位于该背板贯孔及该反射片贯孔中时,该第一固定面与该反射片顶面接触,该第二固定面与该背板底面接触。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模块的固定元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固定部配置作为一盖体,设置于该杆部上,以封住该反射片贯孔。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块的固定元件,其特征在于,该盖体具有一盖体顶面及一与该盖体顶面相对的盖体底面,该盖体底面面向该反射片顶面,该盖体顶面为一开口朝向该盖体底面的半球状结构。
7.一种背光模块的固定元件,用以固定一反射片于一背板上,该反射片及该背板分别具有一反射片贯孔及一背板贯孔,其特征在于,该背光模块的固定元件包括:
一第一固定部及一第二固定部,该第一固定部具有一第一固定面,该第二固定部具有一面向该第一固定面的第二固定面、及一螺孔;以及
一杆部,为一柱状结构,该杆部连接该第一固定部及该第二固定部,当该杆部位于该背板贯孔及该反射片贯孔中时,该第一固定部及该第二固定部裸露于该背板及该反射片外,且该杆部设置有一螺纹结构,与该螺孔螺接,以使该第一固定部及该第二固定部固定住该反射片及该背板,该第一固定面及该第二固定面用以于该杆部位于该背板贯孔及该反射片贯孔中时分别与部分的该背板及部分的该反射片的表面接触。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背光模块的固定元件,其特征在于,该反射片具有一反射片顶面,该背板具有一相对于该反射片顶面的背板底面,当该杆部位于该背板贯孔及该反射片贯孔中时,该第一固定面与该反射片顶面接触,该第二固定面与该背板底面接触。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背光模块的固定元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固定部配置作为一盖体,设置于该杆部上,以封住该反射片贯孔。
10.一种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背光模块包括:
一背板,具有一背板贯孔;
一反射片,设置于该背板上,该反射片具有一反射片贯孔;以及
一固定元件,用以固定该反射片于该背板上,该固定元件包括:
一第一固定部及一第二固定部,该第二固定部具有一螺孔;以及
一杆部,连接该第一固定部及该第二固定部,当该杆部位于该背板贯孔及该反射片贯孔中时,该第一固定部及该第二固定部裸露于该背板及该反射片外,且该杆部设置有一螺纹结构,与该螺孔螺接,以使该第一固定部及该第二固定部固定住该反射片及该背板。
CN201721509473.XU 2017-11-14 2017-11-14 背光模块及背光模块的固定元件 Active CN20742446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509473.XU CN207424467U (zh) 2017-11-14 2017-11-14 背光模块及背光模块的固定元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509473.XU CN207424467U (zh) 2017-11-14 2017-11-14 背光模块及背光模块的固定元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424467U true CN207424467U (zh) 2018-05-29

Family

ID=623057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509473.XU Active CN207424467U (zh) 2017-11-14 2017-11-14 背光模块及背光模块的固定元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42446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78211A (zh) * 2017-11-14 2018-02-09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块及背光模块的固定元件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78211A (zh) * 2017-11-14 2018-02-09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块及背光模块的固定元件
WO2019095474A1 (zh) * 2017-11-14 2019-05-23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块及背光模块的固定元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510330B2 (en) Display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CN103605236B (zh) 双面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组
CN104503136B (zh) 一种显示模组及移动终端
CN207354474U (zh) 一体式背板结构
CN203010423U (zh) 背光源及显示装置
CN102243390A (zh)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组的背板
CN107748464A (zh) 背光模块的固定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CN104238349A (zh) 智能手表
CN207424467U (zh) 背光模块及背光模块的固定元件
WO2016131199A1 (zh) 曲面液晶显示装置的前框以及曲面液晶显示装置
CN109031786A (zh) 一种背光模组的背板、背光模组和显示模组
CN107678211A (zh) 背光模块及背光模块的固定元件
EP2977813B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N207424468U (zh) 背光模块及背光模块的固定元件
CN107678210A (zh) 背光模块及背光模块的固定元件
CN208076873U (zh) 背光模块的固定结构和背光模块
CN206649253U (zh) 一种液晶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CN205594255U (zh) 直下式显示装置
CN103809310B (zh) 一种移动终端及其液晶显示装置
CN204922706U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US20170184908A1 (en) Back plat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CN105425465B (zh) 液晶显示器及其背光模组
CN204143136U (zh) 一种显示装置
CN205067922U (zh) 一种侧入式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6487960A (zh) 手机按键装配结构、手机壳体和手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