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422717U - 双热源高效热泵 - Google Patents

双热源高效热泵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422717U
CN207422717U CN201721503487.0U CN201721503487U CN207422717U CN 207422717 U CN207422717 U CN 207422717U CN 201721503487 U CN201721503487 U CN 201721503487U CN 207422717 U CN207422717 U CN 20742271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line
heat
boiler
water
exchang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503487.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limaveneta ChatUnion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Shangha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limaveneta ChatUnion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limaveneta ChatUnion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Shanghai Co Ltd filed Critical Climaveneta ChatUnion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503487.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42271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42271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42271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双热源高效热泵,包括热泵本体,所述热泵本体上设有储水桶、冷凝器、压缩机、锅炉换热装置和蒸发器,所述储水桶的出水端与进水端均通过管道与所述冷凝器连接,且出水端的管道上安装有循环水泵,所述冷凝器一侧的两端通过管道分别连接有压缩机和储液罐,所述储液罐的出水端通过管道连接有过滤器,所述过滤器通过第一电磁阀和第一膨胀阀与所述锅炉换热装置连接,所述过滤器通过第二电磁阀和第二膨胀阀与所述蒸发器连接,所述锅炉换热装置与所述蒸发器均通过管道与所述压缩机连接。可以根据需要和实际环境组合选用热源。

Description

双热源高效热泵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双热源高效热泵,属于热泵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热泵技术是近年来在全世界倍受关注的新能源技术。人们所熟悉的“泵”是一种可以提高位能的机械设备,比如水泵主要是将水从低位抽到高位。而“热泵”是一种能从自然界的空气、水或土壤中获取低位热能,经过电能做功,提供可被人们所用的高位热能的装置。现有的热泵多采用单一空气或者水作为低温热源,使用时热泵能效比较低,且适用性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而提供双热源高效热泵,可以根据需要和实际环境组合选用热源。
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双热源高效热泵,包括热泵本体,所述热泵本体上设有储水桶、冷凝器、压缩机、锅炉换热装置和蒸发器,所述储水桶的出水端与进水端均通过管道与所述冷凝器连接,且出水端的管道上安装有循环水泵,所述冷凝器一侧的两端通过管道分别连接有压缩机和储液罐,所述储液罐的出水端通过管道连接有过滤器,所述过滤器通过第一电磁阀和第一膨胀阀与所述锅炉换热装置连接,所述过滤器通过第二电磁阀和第二膨胀阀与所述蒸发器连接,所述锅炉换热装置与所述蒸发器均通过管道与所述压缩机连接。
优选的,所述锅炉换热装置包括:
锅炉本体;
设置在所述锅炉本体内部的螺旋盘管;
固设在所述锅炉本体一端,且出火口正对所述螺旋盘管中心的燃烧器;
连通所述第一膨胀阀和所述螺旋盘管的进液管;以及
连通所述螺旋盘管和所述压缩机的出气管。
优选的,所述锅炉换热装置还包括:连通所述锅炉本体的排气口和所述燃烧器的冗余管道。
优选的,所述冗余管道密封地贯穿所述储水桶。
优选的,所述循环水泵通过管道连接有节流阀。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锅炉换热装置和蒸发器,可以组合选用两种热源,相比较传统的单一热源的热泵能效比高,适用范围广。通过锅炉换热装置的有效结构,能轻易提供较多热量,满足较高需要的场合。通过冗余管道的设置,有效回收锅炉的能量,从而节省能源。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双热源高效热泵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锅炉换热装置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双热源高效热泵。
如图1、图2所示,双热源高效热泵,包括热泵本体1,所述热泵本体1上设有储水桶2、冷凝器3、压缩机4、锅炉换热装置5和蒸发器6,所述储水桶2的出水端与进水端均通过管道与所述冷凝器3连接,且出水端的管道上安装有循环水泵9,所述冷凝器3一侧的两端通过管道分别连接有压缩机4和储液罐10,所述储液罐10的出水端通过管道连接有过滤器11,所述过滤器11通过第一电磁阀12和第一膨胀阀13与所述锅炉换热装置5连接,所述过滤器11通过第二电磁阀14和第二膨胀阀15与所述蒸发器6连接,所述锅炉换热装置5与所述蒸发器6均通过管道与所述压缩机4连接。
锅炉换热装置5包括:锅炉本体51;设置在所述锅炉本体51内部的螺旋盘管52;固设在锅炉本体51一端,且出火口正对螺旋盘管52中心的燃烧器53;连通第一膨胀阀13和螺旋盘管52的进液管54;连通螺旋盘管52和压缩机4的出气管55;设置于出气管55中的气液分离器(图中未示);连通所述锅炉本体51的排气口和燃烧器53的冗余管道。气液分离器防止液体进入压缩机4。冗余管道密封地贯穿储水桶2,从而对储水桶2内水加热,同时回收热量,节约能源。
循环水泵9通过管道连接有节流阀,通过节流阀控制水流量。
工作原理:使用时,首先当需要采用蒸发器6作为热源时,此时第一电磁阀12关闭,第二电磁阀14开启,储液罐10内的水通过第二膨胀阀15后变成低温低压湿蒸汽,然后来到蒸发器6进行高温蒸发,蒸发吸热进而降低温度,蒸发后的水蒸气在通过管道进入压缩机4,经过压缩机4压缩后升温升压,并通过管道来到冷凝器3进行冷凝,冷凝放热而升高温度,冷凝后的水在此通过管道流入储液罐10内。当需要采用锅炉换热装置5作为热源时,此时第二电磁阀14关闭,第一电磁阀12开启,储液罐10内的水进入锅炉换热装置5,经过锅炉换热装置5加热蒸发后通过管道来到压缩机4,通过压缩机4压缩后升温升压来到冷凝器3,经过冷凝器3冷凝,冷凝放热而升高温度,冷凝后的液体在通过管道进入储液罐10内。冷凝器3中储液罐10中的水和储水桶2中的水交换热量。
以上实施例仅供说明本实用新型之用,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有关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作出各种变换或变型,因此所有等同的技术方案也应该属于本实用新型的范畴,应由各权利要求所限定。

Claims (5)

1.一种双热源高效热泵,包括热泵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泵本体(1)上设有储水桶(2)、冷凝器(3)、压缩机(4)、锅炉换热装置(5)和蒸发器(6),所述储水桶(2)的出水端与进水端均通过管道与所述冷凝器(3)连接,且出水端的管道上安装有循环水泵(9),所述冷凝器(3)一侧的两端通过管道分别连接有压缩机(4)和储液罐(10),所述储液罐(10)的出水端通过管道连接有过滤器(11),所述过滤器(11)通过第一电磁阀(12)和第一膨胀阀(13)与所述锅炉换热装置(5)连接,所述过滤器(11)通过第二电磁阀(14)和第二膨胀阀(15)与所述蒸发器(6)连接,所述锅炉换热装置(5)与所述蒸发器(6)均通过管道与所述压缩机(4)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热源高效热泵,其特征在于:所述锅炉换热装置(5)包括:
锅炉本体(51);
设置在所述锅炉本体(51)内部的螺旋盘管(52);
固设在所述锅炉本体(51)一端,且出火口正对所述螺旋盘管(52)中心的燃烧器(53);
连通所述第一膨胀阀(13)和所述螺旋盘管(52)的进液管(54);以及
连通所述螺旋盘管(52)和所述压缩机(4)的出气管(5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热源高效热泵,其特征在于:所述锅炉换热装置(5)还包括:连通所述锅炉本体(51)的排气口和所述燃烧器(53)的冗余管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热源高效热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冗余管道密封地贯穿所述储水桶(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热源高效热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水泵(9)通过管道连接有节流阀。
CN201721503487.0U 2017-11-10 2017-11-10 双热源高效热泵 Active CN20742271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503487.0U CN207422717U (zh) 2017-11-10 2017-11-10 双热源高效热泵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503487.0U CN207422717U (zh) 2017-11-10 2017-11-10 双热源高效热泵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422717U true CN207422717U (zh) 2018-05-29

Family

ID=623058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503487.0U Active CN207422717U (zh) 2017-11-10 2017-11-10 双热源高效热泵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42271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969337B (zh) 一种热泵蒸汽机组
CN111306787B (zh) 一种半开式高温热泵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CN107218643A (zh) 采用电动热泵实现太阳能跨季节蓄热放热的供热供冷系统
CN108775731A (zh) 一种双效吸收式热泵及水源余热回收方法
CN107062934A (zh) 一种节能的抽真空冷却系统及方法
CN107062701A (zh) 一种多热源船舶冷热水系统
CN108800651A (zh) 一种基于昼夜电力调峰的火电空冷凝汽器安全度夏装置
CN109028269A (zh) 一种吸收式热泵机组及回收低温水源余热的供热系统
CN101482322A (zh) 低温热泵热水器
CN207422717U (zh) 双热源高效热泵
CN208588112U (zh) 一种汽车尾气余热利用的制冷系统
CN206874322U (zh) 一种多压闪蒸有机朗肯循环余热发电的装置
CN109350983A (zh) 一种双级压缩式热泵双效蒸发浓缩系统
CN109442804A (zh) 一种深度冷凝乏汽的双级压缩热泵循环系统
CN108072173A (zh) 一种复叠式制冷除霜热水器
CN205137999U (zh) 翅片式蒸发器
CN209270860U (zh) 一种双级压缩式热泵双效蒸发浓缩系统
CN209230074U (zh) 一种深度冷凝乏汽的双级压缩热泵循环系统
CN208620655U (zh) 一种基于昼夜电力调峰的火电空冷凝汽器安全度夏装置
CN205807620U (zh) 一种基于二氧化碳热泵的循环水供热系统
CN207486936U (zh) 一种co2空气源热泵增效供暖装置
CN105258404A (zh) 翅片式蒸发器
CN201062905Y (zh) 一种热泵机组使用的增强型闪蒸器
CN206847418U (zh) 一种节能的抽真空冷却系统
CN108638794A (zh) 一种汽车尾气余热利用的综合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