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422443U - 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422443U
CN207422443U CN201721518098.5U CN201721518098U CN207422443U CN 207422443 U CN207422443 U CN 207422443U CN 201721518098 U CN201721518098 U CN 201721518098U CN 207422443 U CN207422443 U CN 20742244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lock piece
air
air conditioner
flow
air pass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518098.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廖俊杰
陈英强
赵万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1721518098.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42244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42244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422443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空调器包括:换热器本体;多个依次排列的风机;导流结构,导流结构设置在换热器本体与风机之间,导流结构的靠近风机的一端具有与多个风机彼此一一对应的风道;风道遮挡机构,风道遮挡机构的遮挡件能够进入至少一个风道以切断换热器本体与对应的风机的连通状态。本实用新型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空调器的换热效率、换热能力较低的问题。

Description

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为了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通常将换热器与多个风机组合在一起构成空调器,通过多个风机的作用增加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其中,多个风机共用同一进风口。若只需部分风机运行,则与未运行的风机对应的风道无法被利用。同时,未运行风机的风道往往不会关闭,这时候会出现窜流现象,即风量会进入至未运行风机的风道内,导致风量损失较大,降低了换热器的换热效率、换热能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空调器的换热效率、换热能力较低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换热器本体;多个依次排列的风机;导流结构,导流结构设置在换热器本体与风机之间,导流结构的靠近风机的一端具有与多个风机彼此一一对应的风道;风道遮挡机构,风道遮挡机构的遮挡件能够进入至少一个风道以切断换热器本体与对应的风机的连通状态。
进一步地,遮挡件为一个或多个,且不同的遮挡件在同一时间可选择性地遮挡同一个或不同的风道。
进一步地,遮挡件可滑动地与导流结构连接。
进一步地,风道遮挡机构还包括传动机构,且遮挡件与传动机构连接,以使遮挡件的位置能够改变。
进一步地,当遮挡件为多个且运动至同一风道内时,各遮挡件在沿导流结构内气体的流动方向上间隔设置。
进一步地,靠近风机一侧的遮挡件优先于其他遮挡件运动。
进一步地,在沿导流结构内气体的流动方向上,导流结构包括集流段和分风段,且在分风段内设置有多个隔板,以构成多个风道。
进一步地,集流段靠近分风段一端的出风端面在第一参考平面M内的投影呈弧线形,遮挡件在第一参考平面M内的投影呈第一弧形结构,且第一弧形结构的曲率半径与弧线形的曲率半径相同。
进一步地,传动机构设置在出风端面上。
进一步地,多个遮挡件包括第一遮挡件和第二遮挡件,第一遮挡件沿出风端面运动,第二遮挡件沿与出风端面具有预定距离H的轨迹运动,且预定距离H大于或等于第一遮挡件的厚度。
进一步地,空调器还包括:支撑板,支撑板在第一参考平面M内的投影呈第二弧形结构,且第二弧形结构的曲率半径与第一弧形结构的曲率半径相同,第一遮挡件和/或第二遮挡件与支撑板连接,且支撑板与集流段连接。
进一步地,支撑板为两个,且两个支撑板在第一参考平面M内的投影分别位于集流段的两侧。
进一步地,当全部风机与换热器本体处于连通状态时,第一遮挡件与第二遮挡件分别设置在两个支撑板上,第一遮挡件和第二遮挡件优先遮挡靠近其的风道。
进一步地,传动机构为齿条结构,齿条结构的延伸方向与弧线形的延伸方向一致。
进一步地,换热器本体至出风端面的最小距离为L,且L大于等于20mm且小于等于300mm。
进一步地,沿导流结构内气体流动方向,集流段的过流面积减小。
进一步地,集流段的内壁面为导流壁面,且导流壁面的曲率半径ρ与导流壁面的长度P满足
进一步地,集流段的出风端的总出风面积为S',集流段的进风端的进风面积为S,其中,
进一步地,各风道的进风面积大小一致。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空调器包括换热器本体、风机、导流结构及风道遮挡机构。其中,多个风机依次排列。导流结构设置在换热器本体与风机之间,导流结构的靠近风机的一端具有与多个风机彼此一一对应的风道。风道遮挡机构的遮挡件能够进入或退出至少一个风道以切断换热器本体与对应的风机的连通状态。在空调器运行过程中,多个风道与多个风机一一对应地设置,从换热器本体排出的气流经由导流结构内的风道进入至相应的风机内,通过风机的作用排至外界。
当需要将部分风机关闭(风机停止运行)时,操作风道遮挡机构的遮挡件进入至与被关闭的风机对应的风道内,以使该风道被挡,进而使得与该风道对应的风机与换热器本体断开连通,则从换热器本体排出的气流不能够经由该风道进入至关闭的风机中,而是经由未被遮挡的风道进入至相应的风机中,从而保证从换热器本体排出的气流均经由未被遮挡的风道进入至风机中,则不会发生气流(风量)的损失,也不会发生窜流现象;当需要所有风机均运行时,将风道遮挡机构的遮挡件从被遮挡的风道内退出,则与该风道对应的风机与换热器本体连通,从换热器本体排出的气流能够经由该风道进入至风机中实现出风。这样,与现有技术中未运行的风机的风道不关闭相比,本申请中的空调器不会造成风量的损失,进而提高了空调器的换热效率及换热能力。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的实施例的部分结构主视图;
图2示出了图1中的空调器的剖视图;
图3示出了图1中的空调器的第一电机及第三电机未运行时的主视图;以及
图4示出了图1中的风道遮挡机构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换热器本体;20、风机;21、第一风机;22、第二风机;23、第三风机;30、导流结构;31、风道;32、集流段;33、分风段;41、遮挡件;411、第一遮挡件;412、第二遮挡件;42、传动机构;50、隔板;60、支撑板。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申请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左、右”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左、右;“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空调器的换热效率、换热能力较低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空调器。
如图1至图3所示,空调器包括换热器本体10、风机20、导流结构30及风道遮挡机构。其中,多个风机20依次排列。导流结构30设置在换热器本体10与风机20之间,导流结构30的靠近风机20的一端具有与多个风机20彼此一一对应的风道31。风道遮挡机构的遮挡件41能够进入至少一个风道31以切断换热器本体10与对应的风机20的连通状态。
在空调器运行过程中,多个风道31与多个风机20一一对应地设置,从换热器本体10排出的气流经由导流结构30内的风道31进入至相应的风机20内,通过风机20的作用排至外界。
当需要将部分风机20关闭(风机20停止运行)时,操作风道遮挡机构的遮挡件41进入至与被关闭的风机20对应的风道31内,以使该风道31被挡,进而使得与该风道31对应的风机20与换热器本体10断开连通,避免因未启动风机20的入口的敞开引起入流涡旋与进风阻力增加,则从换热器本体10排出的气流不能够经由该风道31进入至关闭的风机20中,而是经由未被遮挡的风道31进入至相应的风机20中,从而保证从换热器本体10排出的气流均经由未被遮挡的风道31进入至风机20中,则不会发生气流(风量)的损失,也不会发生窜流现象;当需要所有风机20均运行时,将风道遮挡机构的遮挡件41从被遮挡的风道31内退出,则与该风道31对应的风机20与换热器本体10连通,从换热器本体10排出的气流能够经由该风道31进入至风机20中实现出风。这样,与现有技术中未运行的风机的风道不关闭相比,本实施例中的空调器不会造成风量的损失,进而提高了空调器的换热效率及换热能力。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对空调器的结构优化,使导流结构30具备根据不同风机20组合工作调整入流分风的功能,实现部分风机20运行时空调器的换热效率及换热能力的提升。
可选地,遮挡件41为一个或多个,且不同的遮挡件41在同一时间可选择性地遮挡同一个或不同的风道31。如图1至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遮挡件41为两个,且两个遮挡件41在同一时间可选择性地遮挡同一个或不同的风道31。这样,上述设置能够保证遮挡件41能够实现对一个风机20或者两个风机20的对应的风道31的遮挡,进而保证遮挡件41能够满足空调器的全部工况,保证风道遮挡结构的工作可靠性。
在附图中未示出的其他实施方式中,遮挡件可滑动地与导流结构连接。具体地,遮挡件上设置有滚轮或者滑轮,导流结构上相应地设置有导轨。当空调器内部分风机未运行时,则需要遮挡件遮挡该与风机对应的风道,操作遮挡件在导轨上运动,使得遮挡件进入至风道内对风道进行遮挡,进而防止从换热器本体排出的气流进入至未运行的风机中而导致风量的损失,提高了空调器的换热效率及换热能力。
如图1和图2所示,风道遮挡机构还包括传动机构42,遮挡件41与传动机构42连接,以使遮挡件41的位置能够改变。这样,遮挡件41在传动机构42上运动,能够实现遮挡件41对风道31的遮挡或者避让,进而实现风机20与换热器本体10之间的断开或者连通。上述结构的结构简单,容易实现。
具体地,当空调器内部分风机20未运行时,操作遮挡件41并使得遮挡件41在传动机构42运动,进而实现对与未运行风机20对应的风道31的遮挡,使得风机20与换热器本体10断开连通,保证从换热器本体10排出的气流均经由与运行的风机20对应的风道31进入至处于运行状态的风机20内,以实现排风操作,进而保证从换热器本体10排出的气流均从风机20排出,不会发生气流(风量)的损失,提高了空调器的换热效率及换热能力。
在本实施例中,传动机构42设置在导流结构30上,进而使得空调器的内部结构更加紧凑,结构布局更加合理。
需要说明的是,传动机构42的位置设置不限于此,也可以设置在空调器的其他位置。
可选地,当遮挡件41为多个且运动至同一风道31内时,各遮挡件41在沿导流结构30内气体的流动方向上间隔设置。在本实施例中,当两个遮挡件41运动至同一风道31内时,各遮挡件41在沿导流结构30内气体的流动方向上间隔设置。这样,上述设置能够保证各遮挡件41在相应的传动机构42上运行过程中不会发生相互干涉,保证风道遮挡机构的工作可靠性。
在本实施例中,靠近风机20一侧的遮挡件41优先于其他遮挡件41运动。这样,当遮挡件41对风道31进行遮挡时,靠近风机20(风道31)一侧的遮挡件41优先于其他遮挡件41对该风机20对应的风道31进行遮挡,进而使得遮挡件41对风道31的密封性更佳,防止导流结构30内的气流进入至该风道31内而影响空调器的出风量,提高空调器的换热效率及换热能力。
如图2所示,在沿导流结构30内气体的流动方向上,导流结构30包括集流段32和分风段33,且在分风段33内设置有多个隔板50,以构成多个风道31。这样,从换热器本体10排出的气流依次经由集流段32及分风段33后进入至风机20内,集流段32对气流进行聚集、引导,分风段33对气流进行重新分布,防止气流在分风段33发生紊流而影响空调器的换热效率。
如图1至图3所示,集流段32靠近分风段33一端的出风端面在第一参考平面M内的投影呈弧线形,遮挡件41在第一参考平面M内的投影呈第一弧形结构,且第一弧形结构的曲率半径与弧线形的曲率半径相同。这样,上述设置一方面能够保证遮挡件41在出风端面上的运动更加顺畅;另一方面使得遮挡件41对导流结构30的出风口的遮挡效果更好,防止气流进入至未运行的风机20对应的风道31内。
具体地,遮挡件41及传动机构42设置在风道31与出风端面之间,在遮挡件41沿着传动机构42运动过程中,能够对风道31与换热器本体10之间的连通状态进行切断,进而将与该风道31对应的风机20与换热器本体10之间的连通状态进行切断。
可选地,遮挡件41为弧形板状结构,且弧形板状结构的曲率半径与出风端面的曲率半径相同。弧形板状结构的结构简单,容易加工。
在本实施例中,传动机构42设置在出风端面上。上述设置使得风道遮挡结构的结构更加简单,与导流结构的装配更加容易。
如图1至图3所示,多个遮挡件41包括第一遮挡件411和第二遮挡件412,第一遮挡件411沿出风端面运动,第二遮挡件412沿与出风端面具有预定距离H的轨迹运动,且预定距离H大于或等于第一遮挡件411的厚度。这样,上述设置能够保证第一遮挡件411及第二遮挡件412在运动过程中不会发生相互干涉,提高风道遮挡结构的工作可靠性。
在本实施例中,利用第一遮挡件411和第二遮挡件412实现部分风机20开启时气流的导向及对未启动风机20的风道31的封闭,避免因未启动风机20的风道31的敞开引起气流涡旋和进风阻力增加,从而改善部分风机20运行时空调器的换热能力及换热效率。
如图1至图3所示,空调器还包括支撑板60。其中,支撑板60在第一参考平面M内的投影呈第二弧形结构,且第二弧形结构的曲率半径与第一弧形结构的曲率半径相同,第一遮挡件411和第二遮挡件412与支撑板60连接,且支撑板60与集流段32连接。这样,上述设置能够保证第一遮挡件411和第二遮挡件412在支撑板60与出风端面之间的运动更加顺畅、连贯、连续,不会发生卡涩现象。
在本实施例中,当全部风机20与换热器本体10处于连通状态时,第一遮挡件411与第二遮挡件412分别设置在两个支撑板60上,第一遮挡件411和第二遮挡件412优先遮挡靠近其的风道31。风机20的个数为三个,分别为第一风机21、第二风机22、第三风机23。其中,第一风机21靠近第二遮挡件412设置,第三风机23靠近第一遮挡件411设置。
具体地,当全部风机20与换热器本体10处于连通状态时,第一遮挡件411与第二遮挡件412分别设置在两个支撑板60上,避开三个风机20的风道31,防止第一遮挡件411和第二遮挡件412影响风机20的正常运行;当其中一个风机20(如第一风机21)未运行时,需要将该风机20的风道31进行遮挡,则优先操作第二遮挡件412对该风道31进行遮挡,第一遮挡件411仍然设置在支撑板60上,第二遮挡件412的弧形外表面将其表面上的气流引导至离第一风机21距离最近的第二风机22内;如图3所示,当其中两个风机20(如第一风机21和第三风机23)未运行时,第一遮挡件411遮挡第三风机23对应的风道31,第二遮挡件412遮挡第一风机21对应的风道31,使得从导流结构30排出的气流均从第二风机22排出,则不会发生气流(风量)的损失,与现有技术中未运行的风机20的风道31不关闭相比,上述设置能够提高空调器的换热效率。
如图1至图3所示,支撑板60为两个,且两个支撑板60在第一参考平面M内的投影分别位于集流段32的两侧。这样,第一遮挡件411和第二遮挡件412分别设置在两个支撑板60上,且传动机构42设置在出风端面和支撑板60上。具体地,当不需要第一遮挡件411和/或第二遮挡件412对风道31进行遮挡时,第一遮挡件411和第二遮挡件412设置在支撑板60上,当需要第一遮挡件411和/或第二遮挡件412对风道31进行遮挡时,第一遮挡件411和/或第二遮挡件412从支撑板60运动至出风端面上对风道31进行遮挡。
需要说明的是,支撑板60的个数及设置位置不限于此。可选地,支撑板60为四个,每两个支撑板60设置在集流段32的两侧。
在本实施例中,传动机构42为齿条结构,齿条结构的延伸方向与弧线形的延伸方向一致。这样,齿条结构设置在出风端面上且与出风端面在第一参考平面M内的投影的延伸方向一致,进而能够保证与传动机构42齿轮连接的遮挡件41能够将导流结构30的出风端面上的出风口充分遮挡,防止发生气流损失的现象,提高空调器的换热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传动机构42的结构不限于此。可选地,传动机构42为滑轮或滑动类轴承。
如图1所示,换热器本体10至出风端面的最小距离为L,且L大于等于20mm且小于等于300mm。这样,换热器本体10与出风端面之间的上述距离设置能够加强集流段32的导风作用,并避免距离过长或者过短引起的流阻增加。
如图1至图3所示,沿导流结构30内气体流动方向,集流段32的过流面积减小。这样,集流段32为渐变截面的空腔,对从换热器本体10排出的气流进行引导,提高空调器的出风率。
如图2所示,集流段32的为导流壁面,且导流壁面的曲率半径ρ与导流壁面的长度P满足这样,集流段32的内壁面呈小曲率变化,则导流壁面的变化较为缓和,集流段32内的气流不会发生涡流或者紊流,进而提高空调器的出风效率。
如图2所示,集流段32的出风端的总出风面积为S',集流段32的进风端的进风面积为S,其中,这样,上述设置能够保证在只开启部分风机20时,导流结构30的入流阻力呈较小范围变化,以改善空调器的换热效率及换热能力。
如图2所示,各风道31的进风面积大小一致。具体地,各风道31的进风面为矩形面,各矩形面的面积大小一致,进而使得进入各风机20的风量一致,则使得从风机20排出的风量一致,提高空调器的出风均匀性,提升用户体验。
在本实施例中,空调器还包括至少一个驱动结构,驱动结构与遮挡件41驱动连接,且驱动结构与遮挡件41一一对应地设置,驱动结构用于驱动遮挡件41在传动机构42上运动,以切断换热器本体10与对应的风机20的连通状态。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在空调器运行过程中,多个风道与多个风机一一对应地设置,从换热器本体排出的气流经由导流结构内的风道进入至相应的风机内,通过风机的作用排至外界。
当需要将部分风机关闭(风机停止运行)时,操作风道遮挡机构的遮挡件进入至与被关闭的风机对应的风道内,以使该风道被挡,进而使得与该风道对应的风机与换热器本体断开连通,则从换热器本体排出的气流不能够经由该风道进入至关闭的风机中,而是经由未被遮挡的风道进入至相应的风机中,从而保证从换热器本体排出的气流均经由未被遮挡的风道进入至风机中,则不会发生气流(风量)的损失,也不会发生窜流现象;当需要所有风机均运行时,将风道遮挡机构的遮挡件从被遮挡的风道内退出,则与该风道对应的风机与换热器本体连通,从换热器本体排出的气流能够经由该风道进入至风机中实现出风。这样,与现有技术中未运行的风机的风道不关闭相比,本申请中的空调器不会造成风量的损失,进而提高了空调器的换热效率及换热能力。
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9)

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换热器本体(10);
多个依次排列的风机(20);
导流结构(30),所述导流结构(30)设置在所述换热器本体(10)与所述风机(20)之间,所述导流结构(30)的靠近所述风机(20)的一端具有与多个所述风机(20)彼此一一对应的风道(31);
风道遮挡机构,所述风道遮挡机构的遮挡件(41)能够进入至少一个所述风道(31)以切断所述换热器本体(10)与对应的所述风机(20)的连通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遮挡件(41)为一个或多个,且不同的所述遮挡件(41)在同一时间可选择性地遮挡同一个或不同的所述风道(31)。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遮挡件(41)可滑动地与所述导流结构(30)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遮挡机构还包括传动机构(42),所述遮挡件(41)与所述传动机构(42)连接,以使所述遮挡件(41)的位置能够改变。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当所述遮挡件(41)为多个且运动至同一所述风道(31)内时,各所述遮挡件(41)在沿所述导流结构(30)内气体的流动方向上间隔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靠近所述风机(20)一侧的所述遮挡件(41)优先于其他所述遮挡件(41)运动。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在沿所述导流结构(30)内气体的流动方向上,所述导流结构(30)包括集流段(32)和分风段(33),且在所述分风段(33)内设置有一个或多个隔板(50),以构成多个所述风道(31)。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流段(32)靠近所述分风段(33)一端的出风端面在第一参考平面M内的投影呈弧线形,所述遮挡件(41)在所述第一参考平面M内的投影呈第一弧形结构,且所述第一弧形结构的曲率半径与所述弧线形的曲率半径相同。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机构(42)设置在所述出风端面上。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遮挡件(41)包括第一遮挡件(411)和第二遮挡件(412),所述第一遮挡件(411)沿所述出风端面运动,所述第二遮挡件(412)沿与所述出风端面具有预定距离H的轨迹运动,且所述预定距离H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遮挡件(411)的厚度。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还包括:
支撑板(60),所述支撑板(60)在所述第一参考平面M内的投影呈第二弧形结构,且所述第二弧形结构的曲率半径与所述第一弧形结构的曲率半径相同,所述第一遮挡件(411)和/或所述第二遮挡件(412)与所述支撑板(60)连接,且所述支撑板(60)与所述集流段(32)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60)为两个,且两个所述支撑板(60)在所述第一参考平面M内的投影分别位于所述集流段(32)的两侧。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当全部所述风机(20)与所述换热器本体(10)处于所述连通状态时,所述第一遮挡件(411)与所述第二遮挡件(412)分别设置在两个所述支撑板(60)上,所述第一遮挡件(411)和所述第二遮挡件(412)优先遮挡靠近其的所述风道(31)。
14.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机构(42)为齿条结构,所述齿条结构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弧线形的延伸方向一致。
15.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本体(10)至所述出风端面的最小距离为L,且L大于等于20mm且小于等于300mm。
16.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导流结构(30)内气体流动方向,所述集流段(32)的过流面积减小。
17.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流段(32)的内壁面为导流壁面,且所述导流壁面的曲率半径ρ与所述导流壁面的长度P满足
1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流段(32)的出风端的总出风面积为S',所述集流段(32)的进风端的进风面积为S,其中,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各所述风道(31)的进风面积大小一致。
CN201721518098.5U 2017-11-13 2017-11-13 空调器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742244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518098.5U CN207422443U (zh) 2017-11-13 2017-11-13 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518098.5U CN207422443U (zh) 2017-11-13 2017-11-13 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422443U true CN207422443U (zh) 2018-05-29

Family

ID=623048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518098.5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7422443U (zh) 2017-11-13 2017-11-13 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42244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975871A (zh) * 2017-11-13 2018-05-0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975871A (zh) * 2017-11-13 2018-05-0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
CN107975871B (zh) * 2017-11-13 2024-03-0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268011B1 (ko) 배기구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에어컨
CN106288269B (zh) 出风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03322657B (zh) 一种低稳速、辐流洁净室空调送、回风系统
CN102292600B (zh) 用于整合气流的诱导器
EP1944475A3 (en) Heat exchange system
CN105264300B (zh) 空气调节机
CN103968457B (zh) 一种空调器室内机
CN212511468U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04900343U (zh) 轴流风机及空调室内机
CN107975871A (zh) 空调器
CN106225070B (zh) 风管机
CN207422443U (zh) 空调器
CN103089661A (zh) 横流风扇
CN106969418A (zh) 空调器
CN107461829A (zh) 窗式空调器
CN111043668A (zh) 空调室内机
CN112460687A (zh) 换热器及空调器
CN105318434B (zh) 空调室内机
CN208920280U (zh) 空调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05546642B (zh) 空调柜机及空调器
WO2011108814A2 (ko) 증속호퍼와 회전식 토출구를 갖춘 천장 4방향 냉난방 실내기
CN204141724U (zh) 空调器
CN207688247U (zh) 机房空调及其风道结构
CN207196710U (zh) 窗式空调器
CN110410876A (zh) 一种空调器室外机以及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529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40308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529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4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