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422224U - 一种隔套式烟尘阻隔焚化炉 - Google Patents

一种隔套式烟尘阻隔焚化炉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422224U
CN207422224U CN201721137049.7U CN201721137049U CN207422224U CN 207422224 U CN207422224 U CN 207422224U CN 201721137049 U CN201721137049 U CN 201721137049U CN 207422224 U CN207422224 U CN 20742222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cinerator
combustion zone
cigarette ash
supply pipe
spac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137049.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沈润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HANGDING INDUSTRIAL FURNA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HANGDING INDUSTRIAL FURNA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HANGDING INDUSTRIAL FURNA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HANGDING INDUSTRIAL FURNA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137049.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42222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42222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42222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Incineration Of Wast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隔套式烟尘阻隔焚化炉,旨在解决垃圾充分燃烧的技术问题,包括焚化炉、供油机构、供气机构、阻灰隔套、拨灰机构以及旋转驱动机构,利用将对焚化炉进行供气的供气管设置为旋转式的,配合旋转供气管上设置的第一供气部与第二供气部,形成多级的火焰气幕,实现垃圾进入焚化炉后逐级的燃烧,并在燃烧过程中,通过气体剥离燃烧后产生的灰烬,使垃圾充分燃烧,提高了垃圾的充分燃烧率,同时剥离后的灰烬由气幕中的气体导向进入阻灰隔套内进行收集,阻断灰烬排入空气的路径,避免了灰烬对环境的污染。

Description

一种隔套式烟尘阻隔焚化炉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垃圾焚化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隔套式烟尘阻隔焚化炉。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人类每年产生各种垃圾的数量逐年上升,而对于,而以目前的垃圾处理垃圾的方式及速度来看,仍然不能供应每天所制造出来大量垃圾的需求,传统的垃圾处理方式有掩埋法与焚化法;对于掩埋法而言,因为掩埋法仍然采用土地掩埋为原则,以地狭人稠的景况,也没有太多多余的土地,也很难再占用到宝贵的土地,因此,掩埋法的垃圾处理方式并非是长久之计;所以,对于垃圾的处理,仍然是以焚化处理的方式最被看好,但是大型的焚化炉需要建立在地旷人稀之处,建地实在难求,而传统式的中小型焚化炉因设计老旧,焚化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的灰烬,灰烬包裹在垃圾的外层,阻碍垃圾燃烧的同时,灰烬排放进入到空气中,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导致了雾霾等自然灾害的发生。
此外,专利号为CN201120045898.6的专利中公开了一种垃圾焚化炉,其通过在焚化炉的周边炉壁内安装有一个迷宫式水套,通过水套对燃烧产生的烟气进行处理,使烟气排放达标,过于理想化,且其对垃圾的燃烧效率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以上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隔套式烟尘阻隔焚化炉,利用将对焚化炉进行供气的供气管设置为旋转式的,配合旋转供气管上设置的第一供气部与第二供气部,形成多级的火焰气幕,实现垃圾进入焚化炉后逐级的燃烧,并在燃烧过程中,通过气体剥离燃烧后产生的灰烬,使垃圾充分燃烧,同时剥离后的灰烬由气幕中的气体导向进入阻灰隔套内进行收集,阻断灰烬排入空气的路径,解决垃圾充分燃烧的技术问题,并实现了燃烧后灰烬的收卷,避免了灰烬对空气的污染。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隔套式烟尘阻隔焚化炉,包括:
焚化炉,所述焚化炉内设置有位于其上部的燃烧区以及位于其下部的烟灰区,所述燃烧区为圆筒形设置,所述烟灰区为方形设置;
供油机构,所述供油机构设置于所述烟灰区的一侧,其末端处的若干喷油嘴均穿过所述燃烧区的侧壁设置于该燃烧区的底部,且该喷油嘴等距设置于所述燃烧区的周向上;
供气机构,所述供气机构相对于所述焚化炉设置于所述供油机构的另一侧,其末端旋转供气管贯穿所述烟灰区竖直转动设置于所述燃烧区内,该旋转供气管与所述烟灰区同轴线设置,且该旋转供气管的周向自上而下等距交错设置有若干的第一供气部与第二供气部;
阻灰隔套,所述阻灰隔套设置于所述燃烧区内,其与该燃烧区同轴设置,该阻灰隔套用于对所述燃烧区内上升的烟灰进行阻隔与导向;
拨灰机构,所述拨灰机构设置位于所述燃烧区与烟灰区之间,其位于所述焚化炉内,该拨灰机构用于对所述燃烧区底部堆积的灰烬进行清理;
旋转驱动机构,所述旋转驱动机构设置于所述烟灰区的外侧壁上,其带动所述供气管与所述拨灰机构同步进行旋转。
作为改进,所述燃烧区的顶部设置有可旋转的炉盖,该炉盖为圆柱形设置,其周向上设置有均布若干出气孔,且其顶部连通设置有同轴设置的出气管。
作为改进,所述烟灰区的侧壁上开设在有清灰口,该清灰口上设置有可旋转的保温炉门。
作为改进,所述第一供气部沿所述供气管的纵向设置,其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一供气组,该第一供气组为90°扇形设置,且该第一供气组包括若干等距设置的第一供气孔。
作为改进,所述第二供气部沿所述供气管的横向设置,其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二供气组,该第二供气组为90°扇形设置,且该第二供气组包括若干等距设置的第二供气孔。
作为改进,所述阻灰隔套包括:
套体,所述套体为圆筒形设置,该套体的侧壁呈中空状设置且其内部形成灰尘收集空腔,该套体的内壁上自上而下等距设有若干与所述灰尘收集空腔连通的灰尘初级排出部,该灰尘初级排出部与所述第一供气部与第二供气部的位置对应设置,该套体的内壁底部等距开设有若干的出灰口;以及
若干导流板,所述导流板均呈圆环形倾斜向下设置于相应的灰尘初级排出部的上方,该导流板的末端与套体的外壁之间形成导流通道。
作为改进,该灰尘初级排出部包括若干沿所述套体的内壁周向开设的灰尘导流孔,经该灰尘导流孔排出的灰尘与相应的导流板碰撞接触沿其导灰通道向下排出。
作为改进,所述拨灰机构包括:
炉箅,所述炉箅固定设置于所述燃烧区的底部,其套设置于所述旋转供气管上;
旋转拨叉,所述旋转拨叉固定套设于所述旋转供气管上,其位于所述炉箅的上方,且其随该旋转供气管同步进行旋转。
作为改进,所述旋转驱动机构包括:
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固定设置于所述焚化炉的外壁上,其带动所述旋转供气管旋转;
齿轮转轴,所述齿轮转轴的一端通过锥齿轮组与所述驱动电机传动连接,其另一端穿过所述烟灰区的侧壁设置于该烟灰区内;
平齿轮,所述平齿轮套设于所述齿轮转轴位于所述烟灰区内的一端;
齿圈,所述齿圈套设于所述旋转供气管的上,其与该供气管的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且其与所述平齿轮啮合传动,且该齿圈的中部设置有环形的承载部;
若干滚轮,所述滚轮均沿所述齿圈的中心轴圆周等距设置,其均通过连接轴与所述烟灰区的侧壁固定连接,且其均设置于所述承载部的下方,该滚轮用于对所述齿圈进行承载。
作为改进,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焚化炉一侧的炉盖旋转机构,其包括:
炉盖电机,所述炉盖电机设置于所述焚化炉的一侧,其位于所述供油机构的上方;
炉盖转轴,所述炉盖转轴转动设置于所述焚化炉上,其一端与所述炉盖固定连接,其另一端与所述炉盖电机皮带传动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利用焚化炉在利用将对焚化炉进行供气的供气管设置为旋转式的,配合旋转供气管上设置的第一供气部与第二供气部,形成多级的火焰气幕,实现垃圾进入焚化炉后逐级的燃烧,并在燃烧过程中,通过气体剥离燃烧后产生的灰烬,使垃圾充分燃烧,提高了垃圾的燃烧效率,同时剥离后的灰烬由气幕中的气体导向进入阻灰隔套内进行收集,阻断灰烬排入空气的路径,并实现了燃烧后灰烬的收卷,避免了灰烬对空气的污染;
(2)本实用新型在设置阻灰隔套时,通过在阻灰隔套内设置导流板对进入阻灰隔套内带有烟灰的烟气进行导向,且下一层的导流板对上一层导流板导向的烟气进行烟灰沉降,使沿烟灰沿各层的导流板沉积到阻灰隔套的底部,并排放到炉箅上;
(3)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炉箅的上方设置旋转的旋转拨叉,利用炉箅与旋转拨叉之间的相对转动对堆积在燃烧区底部的灰烬与垃圾进行拨动,使灰烬掉入到烟灰区内,而未充分燃烧的垃圾进行再次燃烧,解决垃圾堆积燃烧不充分的问题;
(4)本实用新型通过利用炉盖电机带动炉盖进行翻转,由于焚化炉的高度与炉盖重量等因素决定,如果通过人工翻转炉盖,极其的不便且存在各种危险因素,通过电机带动炉盖翻转,安全且方便;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巧妙,垃圾焚化处理效率高,灰烬烟尘封堵效果好等优点,尤其适用于垃圾焚化炉技术领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炉盖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局部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供气部截面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供气部截面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阻灰隔套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部分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9为图8中B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炉盖旋转机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实施例:
如图1、图3、图4与图5所示,一种隔套式烟尘阻隔焚化炉,包括:
焚化炉1,所述焚化炉1内设置有位于其上部的燃烧区11以及位于其下部的烟灰区12,所述燃烧区11为圆筒形设置,所述烟灰区12为方形设置;
供油机构2,所述供油机构2设置于所述烟灰区12的一侧,其末端处的若干喷油嘴21均穿过所述燃烧区11的侧壁设置于该燃烧区11的底部,且该喷油嘴21等距设置于所述燃烧区11的周向上;
供气机构3,所述供气机构3相对于所述焚化炉1设置于所述供油机构2的另一侧,其末端旋转供气管31贯穿所述烟灰区12竖直转动设置于所述燃烧区11内,该旋转供气管31与所述烟灰区12同轴线设置,且该旋转供气管31的周向自上而下等距交错设置有若干的第一供气部311与第二供气部312;
阻灰隔套4,所述阻灰隔套4设置于所述燃烧区11内,其与该燃烧区11同轴设置,该阻灰隔套4用于对所述燃烧区11内上升的烟灰进行阻隔与导向;
拨灰机构5,所述拨灰机构5设置位于所述燃烧区11与烟灰区12之间,其位于所述焚化炉1内,该拨灰机构5用于对所述燃烧区11底部堆积的灰烬进行清理;
旋转驱动机构6,所述旋转驱动机构6设置于所述烟灰区12的外侧壁上,其带动所述供气管31与所述拨灰机构5同步进行旋转。
如图2所示,其中,所述燃烧区11的顶部设置有可旋转的炉盖111,该炉盖111为圆柱形设置,其周向上设置有均布若干出气孔112,且其顶部连通设置有同轴设置的出气管113。
如图3所示,进一步的,所述烟灰区12的侧壁上开设在有清灰口121,该清灰口121上设置有可旋转的保温炉门122,当烟灰区12内的烟灰填满时,可以打开保温炉门122将烟灰区12内的烟灰进行清除。
如图3与图4所示,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供气部311沿所述供气管31的纵向设置,其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一供气组3110,该第一供气组3110为90°扇形设置,且该第一供气组3110包括若干等距设置的第一供气孔3111。
其中,如图3与图5所示,所述第二供气部312沿所述供气管31的横向设置,其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二供气组3120,该第二供气组3120为90°扇形设置,且该第二供气组3120包括若干等距设置的第二供气孔3121。
需要说明的是,在焚化炉1进行垃圾焚化时,喷油嘴21对燃烧区11喷入雾状的燃油,而旋转供气管31则对燃烧区11通入空气,燃油与空气混合发生剧烈燃烧,对垃圾进行焚烧。
进一步说明的是,旋转供气管31上相邻的第一供气部311与第二供气部312均为对称的四分之一圆周设置,第一供气部311与第二供气部312旋转喷气,相互互补形成两组旋转的气幕,气幕与燃油混合形成火焰气幕对垃圾焚烧产生的烟气进行阻隔,使烟气中的烟灰无法穿过气幕进入到空气中,同时在垃圾进行焚烧的过程中,垃圾表层焚烧后的灰烬随着气体不断的剥离,使垃圾充分燃烧。
具体说明的是,较整圈设置的供气部,四分之一圆周设置的第一供气部311与第二供气部312能发生气流的串流,较整圈设置的供气部,两组供气部之间的烟尘能发生流动,不会被彻底封堵在两组供气部之间,会随气体进入到阻灰隔套内。
更进一步说明的是,烟气滞留在两组火焰气幕之间的区域内,通过火焰气幕将滞留的烟灰吹入到阻灰隔套4内,通过阻灰隔套4将烟灰进行沉降,使烟灰重新回到燃烧区11的底部。
如图1与图3所示,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供油机构2还包括:
供油泵22,所述供油泵22设置于所述燃烧区11的一侧,其下方设置有油箱23;
燃料管24,所述燃料管24为环形设置,其位于所述燃烧区11底部的外侧,其与喷油嘴21连通。
需要说明的是,供油泵22将油箱23内的燃油抽送到染料管24内,最后由喷油嘴21喷入到燃烧区11内,且喷油嘴21优选的为围绕燃烧区11中心轴线圆周等距设置,使燃油在燃烧区11内更加的均匀。
如图1、图3图8与图9所示,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供气机构3还包括:
鼓风机32,所述鼓风机32相对于所述焚化炉1设置于所述供油机构2的另一侧;
送气管33,所述送气管33设置于所述鼓风机32的下端,其穿过所述供油机构2的下方与所述旋转供气管31连通。
需要说明的是,送气管33与旋转供气管31的底部对应连通,由于旋转供气管31的旋转,故送气管33与旋转供气管31的连接部依靠环形的凸台和环形的卡槽形成旋转密封。
如图6与图7所示,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阻灰隔套4包括:
套体41,所述套体41为圆筒形设置,该套体41的侧壁呈中空状设置且其内部形成灰尘收集空腔410,该套体41的内壁上自上而下等距设有若干与所述灰尘收集空腔410连通的灰尘初级排出部411,该灰尘初级排出部411与所述第一供气部311与第二供气部312的位置对应设置,该套体41的内壁底部等距开设有若干的出灰口412;以及
若干导流板42,所述导流板42均呈圆环形倾斜向下设置于相应的灰尘初级排出部411的上方,该导流板42的末端与套体41的外壁之间形成导流通道421。
其中,该灰尘初级排出部411包括若干沿所述套体41的内壁周向开设的灰尘导流孔4111,经该灰尘导流孔4111排出的灰尘与相应的导流板42碰撞接触沿其导灰通道421向下排出。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供气部311与第二供气部312对燃烧区11通入空气,空气与燃油混合剧烈燃烧,产生大量的烟尘,烟尘随热浪通过灰尘导流孔4111进入到套体41侧壁的中空区域内,烟尘被导流板42导向向下流动沉降。
进一步说明的是,在烟尘被导流板42导向向下流动沉降的过程中,下一层的导流板42对上一层导流板42导向的烟尘起到斜板沉降的作用,且导流板42均覆盖每层的灰尘导流孔4111,使烟尘进入到套体41内后,不会从下一层的灰尘导流孔4111回到燃烧区11内。
更进一步说明的是,烟尘经过不断的沉降,最后堆积在套体41的底部,由气流将其从出灰口412带到炉箅51上。
如图8所示,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拨灰机构5包括:
炉箅51,所述炉箅51固定设置于所述燃烧区11的底部,其套设置于所述旋转供气管31上;
旋转拨叉52,所述旋转拨叉52固定套设于所述旋转供气管31上,其位于所述炉箅51的上方,且其随该旋转供气管31同步进行旋转。
需要说明的是,旋转拨叉52固定在旋转供气管31上随其进行旋转,对沉积在炉箅51的灰烬进行拨动,使灰烬能掉落到烟灰区12内,同时将被烟灰覆盖的未燃烧完全的垃圾翻出进行充分燃烧。
如图8所示,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旋转驱动机构6包括:
驱动电机61,所述驱动电机61固定设置于所述焚化炉1的外壁上,其带动所述旋转供气管31旋转;
齿轮转轴62,所述齿轮转轴62的一端通过锥齿轮组与所述驱动电机61传动连接,其另一端穿过所述烟灰区12的侧壁设置于该烟灰区12内;
平齿轮63,所述平齿轮63套设于所述齿轮转轴62位于所述烟灰区12内的一端;
齿圈64,所述齿圈64套设于所述旋转供气管31的上,其与该旋转供气管31的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且其与所述平齿轮63啮合传动,且该齿圈64的中部设置有环形的承载部641;
若干滚轮65,所述滚轮65均沿所述齿圈64的中心轴圆周等距设置,其均通过连接轴与所述烟灰区12的侧壁固定连接,且其均设置于所述承载部641的下方,该滚轮65用于对所述齿圈64进行承载。
需要说明的是,驱动电机61旋转,通过齿轮转轴62、齿轮转轴62等传动件最后带动齿圈64旋转,齿圈64与旋转供气管31固定连接,其带动旋转供气管31旋转进行供气。
如图10所示,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焚化炉1一侧的炉盖旋转机构7,其包括:
炉盖电机71,所述炉盖电机71设置于所述焚化炉1的一侧,其位于所述供油机构2的上方;
炉盖转轴72,所述炉盖转轴72转动设置于所述焚化炉1上,其一端与所述炉盖111固定连接,其另一端与所述炉盖电机71皮带传动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炉体1的高度较高,且炉盖111的质量较重,若通过人工进行开合,极其不便,通过炉盖电机71带动炉盖111进行翻转,省力方便,且安全。
工作过程如下:
供油机构2通过供油泵22将设置在烟灰区12一侧的油箱23内的燃油抽送到位于燃烧区11底部外侧环形的燃料管24内,再经喷油嘴21将燃油喷射到燃烧区11内,配合供气机构3中设置在油箱23另一侧的鼓风机32将空气通过喷气管31将空气喷入燃烧区11内,空气与燃油混合燃烧产生高温火焰对垃圾进行焚化,燃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烟尘由旋转供气管31与阻灰隔套4进行配合,使烟尘进入到套体41内,进行沉降,最后从套体41底部的出灰口412排出,使烟尘再度回到炉箅51上,再进入到烟灰区12内。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隔套式烟尘阻隔焚化炉,其特征在于,包括:
焚化炉(1),所述焚化炉(1)内设置有位于其上部的燃烧区(11)以及位于其下部的烟灰区(12),所述燃烧区(11)为圆筒形设置,所述烟灰区(12)为方形设置;
供油机构(2),所述供油机构(2)设置于所述烟灰区(12)的一侧,其末端处的若干喷油嘴(21)均穿过所述燃烧区(11)的侧壁设置于该燃烧区(11)的底部,且该喷油嘴(21)等距设置于所述燃烧区(11)的周向上;
供气机构(3),所述供气机构(3)相对于所述焚化炉(1)设置于所述供油机构(2)的另一侧,其末端旋转供气管(31)贯穿所述烟灰区(12)竖直转动设置于所述燃烧区(11)内,该旋转供气管(31)与所述烟灰区(12)同轴线设置,且该旋转供气管(31)的周向自上而下等距交错设置有若干的第一供气部(311)与第二供气部(312);
阻灰隔套(4),所述阻灰隔套(4)设置于所述燃烧区(11)内,其与该燃烧区(11)同轴设置,该阻灰隔套(4)用于对所述燃烧区(11)内上升的烟灰进行阻隔与导向;
拨灰机构(5),所述拨灰机构(5)设置位于所述燃烧区(11)与烟灰区(12)之间,其位于所述焚化炉(1)内,该拨灰机构(5)用于对所述燃烧区(11)底部堆积的灰烬进行清理;
旋转驱动机构(6),所述旋转驱动机构(6)设置于所述烟灰区(12)的外侧壁上,其带动所述供气管(31)与所述拨灰机构(5)同步进行旋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隔套式烟尘阻隔焚化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区(11)的顶部设置有可旋转的炉盖(111),该炉盖(111)为圆柱形设置,其周向上设置有均布若干出气孔(112),且其顶部连通设置有同轴设置的出气管(11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隔套式烟尘阻隔焚化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烟灰区(12)的侧壁上开设在有清灰口(121),该清灰口(121)上设置有可旋转的保温炉门(12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隔套式烟尘阻隔焚化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供气部(311)沿所述供气管(31)的纵向设置,其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一供气组(3110),该第一供气组(3110)为90°扇形设置,且该第一供气组(3110)包括若干等距设置的第一供气孔(311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隔套式烟尘阻隔焚化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供气部(312)沿所述供气管(31)的横向设置,其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二供气组(3120),该第二供气组(3120)为90°扇形设置,且该第二供气组(3120)包括若干等距设置的第二供气孔(312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隔套式烟尘阻隔焚化炉,其特征在于,所述阻灰隔套(4)包括:
套体(41),所述套体(41)为圆筒形设置,该套体(41)的侧壁呈中空状设置且其内部形成灰尘收集空腔(410),该套体(41)的内壁上自上而下等距设有若干与所述灰尘收集空腔(410)连通的灰尘初级排出部(411),该灰尘初级排出部(411)与所述第一供气部(311)与第二供气部(312)的位置对应设置,该套体(41)的内壁底部等距开设有若干的出灰口(412);以及
若干导流板(42),所述导流板(42)均呈圆环形倾斜向下设置于相应的灰尘初级排出部(411)的上方,该导流板(42)的末端与套体(41)的外壁之间形成导流通道(42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隔套式烟尘阻隔焚化炉,其特征在于,该灰尘初级排出部(411)包括若干沿所述套体(41)的内壁周向开设的灰尘导流孔(4111),经该灰尘导流孔(4111)排出的灰尘与相应的导流板(42)碰撞接触沿其导灰通道(421)向下排出。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隔套式烟尘阻隔焚化炉,其特征在于,所述拨灰机构(5)包括:
炉箅(51),所述炉箅(51)固定设置于所述燃烧区(11)的底部,其套设置于所述旋转供气管(31)上;
旋转拨叉(52),所述旋转拨叉(52)固定套设于所述旋转供气管(31)上,其位于所述炉箅(51)的上方,且其随该旋转供气管(31)同步进行旋转。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隔套式烟尘阻隔焚化炉,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驱动机构(6)包括:
驱动电机(61),所述驱动电机(61)固定设置于所述焚化炉(1)的外壁上,其带动所述旋转供气管(31)旋转;
齿轮转轴(62),所述齿轮转轴(62)的一端通过锥齿轮组与所述驱动电机(61)传动连接,其另一端穿过所述烟灰区(12)的侧壁设置于该烟灰区(12)内;
平齿轮(63),所述平齿轮(63)套设于所述齿轮转轴(62)位于所述烟灰区(12)内的一端;
齿圈(64),所述齿圈(64)套设于所述旋转供气管(31)的上,其与该供气管(31)的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且其与所述平齿轮(63)啮合传动,且该齿圈(64)的中部设置有环形的承载部(641);
若干滚轮(65),所述滚轮(65)均沿所述齿圈(64)的中心轴圆周等距设置,其均通过连接轴与所述烟灰区(12)的侧壁固定连接,且其均设置于所述承载部(641)的下方,该滚轮(65)用于对所述齿圈(64)进行承载。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隔套式烟尘阻隔焚化炉,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焚化炉(1)一侧的炉盖旋转机构(7),其包括:
炉盖电机(71),所述炉盖电机(71)设置于所述焚化炉(1)的一侧,其位于所述供油机构(2)的上方;
炉盖转轴(72),所述炉盖转轴(72)转动设置于所述焚化炉(1)上,其一端与所述炉盖(111)固定连接,其另一端与所述炉盖电机(71)皮带传动连接。
CN201721137049.7U 2017-09-06 2017-09-06 一种隔套式烟尘阻隔焚化炉 Active CN20742222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137049.7U CN207422224U (zh) 2017-09-06 2017-09-06 一种隔套式烟尘阻隔焚化炉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137049.7U CN207422224U (zh) 2017-09-06 2017-09-06 一种隔套式烟尘阻隔焚化炉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422224U true CN207422224U (zh) 2018-05-29

Family

ID=623159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137049.7U Active CN207422224U (zh) 2017-09-06 2017-09-06 一种隔套式烟尘阻隔焚化炉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42222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388255A (zh) 一种隔套式烟尘阻隔焚化炉
CN101613624B (zh) 一种秸秆气化炉
CN104121585A (zh) 垃圾焚化及废气净化装置及其投料机
CN207422224U (zh) 一种隔套式烟尘阻隔焚化炉
CN107448951A (zh) 一种自动送料与清灰焚化炉
CN205860027U (zh) 一种焚烧炉及无烟雾垃圾焚烧系统
CN209458949U (zh) 一种村镇废弃物处理装置
CN106838887A (zh) 一种高效的生物质燃烧机
CN201055313Y (zh) 卫生环保烤肉炉
CN213019595U (zh) 燃烧炭化一体机炉膛
CN210569902U (zh) 一种铅铋阳极泥熔炼转炉
CN201225624Y (zh) 一种垃圾焚烧炉
CN114278924A (zh) 一种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的生物质燃烧发电设备
CN211450937U (zh) 一种新型翻转式垃圾燃烧炉
CN107270294A (zh) 一种双螺杆破碎的垃圾焚烧装置
CN206786731U (zh) 一种用于垃圾焚烧的燃烧装置
CN2034237U (zh) 多功能全自动垃圾焚化炉
CN205717247U (zh) 高速污泥雾化焚化装置
CN206724182U (zh) 一种化工原料燃烧装置
CN206751746U (zh) 一种立式过滤净气装置
CN205860034U (zh) 一种焦油处理室及无烟雾垃圾焚烧系统
CN220852159U (zh) 一种垃圾焚烧炉炉温稳定性结构
CN213656770U (zh) 一种基于环保技术的固体垃圾焚烧塔
CN220061762U (zh) 一种具有排放净化功能的垃圾燃烧取暖炉
CN219713376U (zh) 一种自燃式垃圾焚烧炉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