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418658U - 一种外热式回转炭化炉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外热式回转炭化炉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418658U
CN207418658U CN201721191931.XU CN201721191931U CN207418658U CN 207418658 U CN207418658 U CN 207418658U CN 201721191931 U CN201721191931 U CN 201721191931U CN 207418658 U CN207418658 U CN 20741865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ner cylinder
external
heating
section
leng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191931.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付兴国
杨德胜
赵广辉
潘东
田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Three Green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Three Green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Three Green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Three Green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191931.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41865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41865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41865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rocessing Of Solid Wast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生物质炭化及其能源化应用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外热式回转炭化炉。该炭化炉通过将加热区分割为若干段,并在与每段加热区相对应的外筒体上均匀间隔设置至少二个燃烧喷嘴,且燃烧喷嘴的轴线与内筒体的外壁相切,这样设置就延长了火焰在加热区的长度,维持加热区上下温度一致,保证内筒体内温度场的均一性,提高了生物质原料的热解效果;再者,延长了火焰在加热区的长度,增加火焰与氧气的接触程度,提高了燃料燃烧效率;最后,燃烧喷嘴的轴线与内筒体的外壁相切还可充分利用较高温度的外焰,提高热量利用效率,保证了生物质原料热解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外热式回转炭化炉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生物质炭化及其能源化应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外热式回转种炭化炉。
背景技术
生物质炭化技术是生物质热化学转化技术中的一种,其是将切碎或成型后的生物质原料,在限氧或绝氧环境下加热升温引起分子内部分解,进而形成生物炭、生物油和不可冷凝气体产物的过程。生物质炭可作为高品质能源、土壤改良剂,也可作为还原剂、肥料缓释载体和二氧化碳封存剂等,已广泛应用于固碳减排、水源净化、重金属吸附和土壤改良等领域。其可在一定程度上为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和土壤功能退化等全球关切的热点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故生物炭的生产和应用已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
目前,生物质炭化用炉主要采用内热式回转炭化炉和外热式回转炭化炉,其中外热式回转炭化炉因加热介质不直接与生物质接触,便于控制炭化温度,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现有技术采用外热式回转炭化炉时,一般是设置加热区,通过在加热区内点燃可燃气体,加热炭化炉。这样的话就难以精确控制炭化炉各段的温度。
为了能精确控制炭化炉各段的温度,现有技术对炭化炉进行了分段控温。比如中国专利文献CN205710573U公开了一种分段外热回转式炭化炉,该技术便是将炭化炉分段加热,便于控制炭化炉各段温度。但该技术是通过在内筒体下方相应段分别设置燃烧器,利用燃烧器产生的高温热烟气进入相应段内,向内筒体内供热。高温热烟气在上升过程中与内筒体接触换热,温度下降,也即沿烟气上升方向存在一个温度梯度,这样就难以保证炭化炉内部温度场的均一性,降低了生物炭品质;另外,上述设置也不利于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浪费了可燃气体,同时降低了生物质的炭化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为此,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是现有外热回转式炭化炉内部温度场的均一性差的缺陷,进而提供一种内部温度场均一、控温精度高、生物质炭品质高、燃料燃烧效率高的外热式回转炭化炉。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外热式回转炭化炉,包括外筒体和嵌套其内的内筒体,所述外筒体和所述内筒体间形成加热区;
沿所述内筒体轴向,间隔设置若干套设于其上、且位于所述加热区的分割环,以将所述加热区分割为若干段;
沿所述外筒体的周向方向,在与每段加热区相对应的外筒体上均匀间隔设置至少二个燃烧喷嘴,所述燃烧喷嘴的轴线与所述内筒体的外壁相切。
进一步地,所述燃烧喷嘴的轴线和所述外筒体外侧壁的交点处的切线与其的锐夹角α为50°≤α≤60°。
优选地,所述锐夹角α为55°。
进一步地,所述内筒体的进料端设置进气口,所述进气口与惰性气体供应装置连通。
进一步地,还包括若干抄料板,间隔设置于所述内筒体内壁上,其包括依次连接的直段和倾斜段,两者间的夹角β为130°≤β≤140°,所述直段的长度小于所述倾斜段的长度。
进一步地,所述直段的长度为所述倾斜段的长度的2/5-4/5。
进一步地,还包括沉降装置,与所述内筒体的出料端密封连接,且在竖直方向上,所述沉降装置内部具有物料分离通道,沿生物质热解气上升方向,所述物料分离通道的内径变大。
进一步地,沿生物质热解气上升方向,所述物料分离通道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锥形段、第一直管段、第二锥形段和第二直管段;
所述出料端设置于所述第一锥形段与所述第一直管段的交界处。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锥形段的长度不大于第二锥形段的长度,所述第一直管段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直管段的长度;
所述第二直管段的侧壁上设置有生物质热解气出口,所述第一锥形段的小口端设置有生物质炭出口。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一测温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一直管段上,且其测温点与所述出料端的上端平齐;
第二测温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一直管段上,其测温点位于所述出料端的上下端间,且靠近所述出料端的上端;
第三测温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一锥形段上,且其测温点与所述出料端的下端平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加热区分割为若干段,并在与每段加热区相对应的外筒体上均匀间隔设置至少二个燃烧喷嘴,且燃烧喷嘴的轴线与内筒体的外壁相切,这样设置就延长了火焰在加热区的长度,维持加热区上下温度一致,保证内筒体内温度场的均一性,提高了生物质原料的热解效果;再者,延长了火焰在加热区的长度,增加火焰与氧气的接触程度,提高了燃料燃烧效率;最后,燃烧喷嘴的轴线与内筒体的外壁相切还可充分利用较高温度的外焰,提高热量利用效率,保证了生物质原料热解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外热式回转炭化炉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外热式回转炭化炉的炉腔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抄料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外筒体;2-内筒体;3-燃烧喷嘴;4-抄料板;4-1-直段;4-2-倾斜段;5-烟气出口;6-进气口;7-助燃风机;8-沉降装置;9-第一测温装置;10-第二测温装置;11-第三测温装置;12-生物质热解气出口;13-生物质炭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外热式回转炭化炉,如图1和2所示,包括外筒体1和嵌套其内的内筒体2,外筒体1和内筒体2间形成加热区;沿内筒体2轴向,间隔设置若干套设于其上、且位于加热区的分割环,以将加热区分割为若干段;沿外筒体1的周向方向,在与每段加热区相对应的外筒体1上均匀间隔设置至少二个燃烧喷嘴3,燃烧喷嘴3的轴线与内筒体2的外壁相切。
作为可选择的实施方式,在本实施例中,分割环可为石墨环,石墨环的个数为6个,将加热区分为7段,石墨环的外径不小于外筒体1内径的0.98倍,内径不大于内筒体2外径的1.02倍;
作为可选择的实施方式,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燃烧喷嘴3的个数为2个。
上述外热式回转炭化炉中,通过将加热区分割为若干段,并在与每段加热区相对应的外筒体1上均匀间隔设置至少二个燃烧喷嘴3,且燃烧喷嘴3的轴线与内筒体2的外壁相切,这样设置就延长了火焰在加热区的长度,维持加热区上下温度一致,保证内筒体2内温度场的均一性,提高了生物质原料的热解效果;再者,延长了火焰在加热区的长度,增加火焰与氧气的接触程度,提高了燃料燃烧效率;最后,燃烧喷嘴3的轴线与内筒体2的外壁相切还可充分利用较高温度的外焰,提高热量利用效率,保证了生物质原料热解效果。
如图2所示,燃烧喷嘴3的轴线和外筒体1外侧壁的交点处的切线与其的锐夹角α为50°≤α≤60°,优选地,锐夹角α为55°,这样设置,可进一步提高火焰在加热区的加热效果,保证加热区温度一致,进而保证内筒体2中温度场的均一性。
为了提高内筒体2进料端的密封效果,降低其内的氧气含量,提高炭化效果,内筒体2的进料端设置进气口6,进气口6与惰性气体供应装置连通。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如图3所示,还包括若干抄料板4,间隔设置于内筒体2内壁上,其包括依次连接的直段4-1和倾斜段4-2,两者间的夹角β为130°≤β≤140°,直段4-1的长度小于倾斜段4-2的长度。这样设置,可以抄起生物质原料,通过延长倾斜段4-2的长度,使其缓慢洒落,提高了生物质原料的加热均匀性,同时,降低炭化过程中生物质炭的团聚结块程度。
进一步地,直段4-1的长度d1为倾斜段4-2的长度d2的2/5-4/5。
如图1所示,还包括沉降装置8,与内筒体2的出料端密封连接,且在竖直方向上,沉降装置8内部具有物料分离通道,沿生物质热解气上升方向,物料分离通道的内径变大。通过这样设置,减缓了生物质热解气的上升速度,提高了生物质热解气和生物质炭间的分离效果,避免生物质热解气中的焦油在沉降装置8上部结焦。
进一步地,沿生物质热解气上升方向,物料分离通道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锥形段、第一直管段、第二锥形段和第二直管段;出料端设置于第一锥形段与第一直管段的交界处。通过上述设置,进一步优化了物料分离通道,提高了分离效果,避免了结焦。
进一步地,第一锥形段的长度不大于第二锥形段的长度,第一直管段的长度大于第二直管段的长度;
第二直管段的侧壁上设置有生物质热解气出口12,第一锥形段的小口端设置有生物质炭出口13。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为了实时检测出料端的温度,还包括第一测温装置9,设置于第一直管段上,且其测温点与出料端的上端平齐;第二测温装置10,设置于第一直管段上,其测温点位于出料端的上下端间,且靠近出料端的上端;第三测温装置11,设置于第一锥形段上,且其测温点与出料端的下端平齐。上述测温装置具体可为温度传感器。
另外,还设置助燃风机7,该助燃风机7通过供气管道与燃烧喷嘴3连通,以向燃烧喷嘴3提供可燃气和空气;
在相应段的加热区均设置温度监控装置,用于监控相应段的温度;
在外筒体1的上端还设置烟气出口5和设置烟气出口5处的温度监控装置,作为可选择实施方式,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该烟气出口5靠近出料端设置。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10)

1.一种外热式回转炭化炉,包括外筒体和嵌套其内的内筒体,所述外筒体和所述内筒体间形成加热区;
沿所述内筒体的轴向,间隔设置若干套设于其上、且位于所述加热区的分割环,以将所述加热区分割为若干段;
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外筒体的周向方向,在与每段加热区相对应的外筒体上均匀间隔设置至少二个燃烧喷嘴,所述燃烧喷嘴的轴线与所述内筒体的外壁相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热式回转炭化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喷嘴的轴线和所述外筒体的外侧壁的交点处的切线与其的锐夹角α为50°≤α≤6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外热式回转炭化炉,其特征在于,所述锐夹角α为55°。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外热式回转炭化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筒体的进料端设置进气口,所述进气口与惰性气体供应装置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外热式回转炭化炉,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若干抄料板,间隔设置于所述内筒体内壁上,其包括依次连接的直段d1和倾斜段d2,两者间的夹角β为130°≤β≤140°,所述直段的长度小于所述倾斜段的长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外热式回转炭化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段d1的长度为所述倾斜段d2的长度的2/5-4/5。
7.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外热式回转炭化炉,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沉降装置,与所述内筒体的出料端密封连接,且在竖直方向上,所述沉降装置内部具有物料分离通道,沿生物质热解气上升方向,所述物料分离通道的内径变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外热式回转炭化炉,其特征在于,沿生物质热解气上升方向,所述物料分离通道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锥形段、第一直管段、第二锥形段和第二直管段;
所述出料端设置于所述第一锥形段与所述第一直管段的交界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外热式回转炭化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锥形段的长度不大于第二锥形段的长度,所述第一直管段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直管段的长度;
所述第二直管段的侧壁上设置有生物质热解气出口,所述第一锥形段的小口端设置有生物质炭出口。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外热式回转炭化炉,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测温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一直管段上,且其测温点与所述出料端的上端平齐;
第二测温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一直管段上,其测温点位于所述出料端的上下端间,且靠近所述出料端的上端;
第三测温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一锥形段上,且其测温点与所述出料端的下端平齐。
CN201721191931.XU 2017-09-18 2017-09-18 一种外热式回转炭化炉 Active CN20741865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191931.XU CN207418658U (zh) 2017-09-18 2017-09-18 一种外热式回转炭化炉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191931.XU CN207418658U (zh) 2017-09-18 2017-09-18 一种外热式回转炭化炉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418658U true CN207418658U (zh) 2018-05-29

Family

ID=623164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191931.XU Active CN207418658U (zh) 2017-09-18 2017-09-18 一种外热式回转炭化炉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418658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45136A (zh) * 2021-01-13 2021-05-04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基于生物质微米燃料的外热式轻质污泥陶粒烧制方法
CN113074835A (zh) * 2021-04-02 2021-07-06 西安理工大学 一种石墨炭化系统智能电子监测终端
CN113091816A (zh) * 2021-04-02 2021-07-09 西安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石墨炭化系统的数据采集系统
CN115418235A (zh) * 2022-08-19 2022-12-02 合肥工业大学 一种多滚筒直接换热式炭化炉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45136A (zh) * 2021-01-13 2021-05-04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基于生物质微米燃料的外热式轻质污泥陶粒烧制方法
CN113074835A (zh) * 2021-04-02 2021-07-06 西安理工大学 一种石墨炭化系统智能电子监测终端
CN113091816A (zh) * 2021-04-02 2021-07-09 西安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石墨炭化系统的数据采集系统
CN115418235A (zh) * 2022-08-19 2022-12-02 合肥工业大学 一种多滚筒直接换热式炭化炉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418658U (zh) 一种外热式回转炭化炉
CN204265698U (zh) 一种生物质炭化装置
CN104830356B (zh) 一种内外组合加热式生物质热解炭化装置
CN110846055B (zh) 单腔内热式回转炉生物质炭化联产可燃气装置与方法
CN107603646A (zh) 一种移动式内外组合加热生物质热解炭油联产系统
CN106587060B (zh) 一种外热式活化转炉及其生产活性炭的方法
CN109678156A (zh) 一种制备高品质煤基活性炭的回转活化炉
CN110305676A (zh) 一种含碳固体原料自维持热解系统
CN207418663U (zh) 一种炭化装置
CN103936001A (zh) 卧式废粉末活性炭热再生炉
CN205347320U (zh) 一种炭化炉
CN209778617U (zh) 处理污泥的系统
CN204529765U (zh) 一种用于工业窑炉的生物质气化燃烧供热系统
CN205560725U (zh) 一种液中燃烧器
CN206635269U (zh) 一种炭黑反应炉燃烧工艺装置
CN205619350U (zh) 可循环废气焚烧燃烧器
CN205115376U (zh) 基于高含水量有机废弃物的热解系统
CN209782642U (zh) 一种高温裂解设备
CN204490804U (zh) 一种内外组合加热式生物质热解炭化装置
CN108569696A (zh) 一种秸秆制备活性炭的连续炭化炉
CN207452017U (zh) 一种节能生物质热解炭化装置
CN208292935U (zh) 一种用于厌氧发酵沼渣炭化的设备
CN201903055U (zh) 用于混气炭黑生产的高效炉排
CN108164113B (zh) 翅翼式污泥管式热解反应器
CN205974393U (zh) 一种废旧轮胎热解和裂解管裂解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PP01 Preservation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922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529

PP01 Preservation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