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394395U - 照明模组 - Google Patents

照明模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394395U
CN207394395U CN201721297278.5U CN201721297278U CN207394395U CN 207394395 U CN207394395 U CN 207394395U CN 201721297278 U CN201721297278 U CN 201721297278U CN 207394395 U CN207394395 U CN 20739439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distribution element
light distribution
chassis
pla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297278.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万林
李扬
余世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pple Light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Opple Light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pple Light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Opple Light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297278.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39439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39439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39439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照明模组,包括:发光模组、底盘、侧壁及与底盘相对的出光部,所述底盘、侧壁及顶壁围设形成发光腔体;所述发光模组包括:光源、设置于所述光源外的配光元件、设置于所述配光元件一侧的第一扩散元件;所述发光模组设置于所述侧壁上,所述发光腔体与所述底盘相对的面为所述照明模组的出光面,所述底盘相对于所述出光面呈一平面,并作为反射面对入射至所述底盘的光线反射至所述出光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照明模组具有光学结构紧凑、结构件成本低、效率高等特点,特别适用于平板灯、筒灯等面发光的灯具。

Description

照明模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照明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照明模组。
背景技术
将LED用于照明灯具已经非常普及,尤其是设置有LED的面发光灯具如面板灯、背光模组,具有光线柔和、眩光低等特点。目前,面板灯的通用配光技术一般是直下式的LED发光,即将LED安装于底盘的底部,在面板灯上方安装扩散板进行匀化,采用这种方案的所需LED数量多,导致成本升高且结构复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照明模组以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照明模组,包括:发光模组、底盘、侧壁及与底盘相对的出光部,所述底盘、侧壁及顶壁围设形成发光腔体;
所述发光模组包括:光源、设置于所述光源外的配光元件、设置于所述配光元件一侧的第一扩散元件;
所述发光模组设置于所述侧壁上,所述发光腔体与所述底盘相对的面为所述照明模组的出光面,所述底盘相对于所述出光面呈一平面,并作为反射面对入射至所述底盘的光线反射至所述出光部。
可选地,所述第一扩散元件设置于所述配光元件靠近所述出光部的一侧,所述第一扩散元件的宽度是所述配光元件高度的1~2倍。
可选地,所述第一扩散元件的宽度为所述配光元件高度的2倍。
可选地,所述配光元件为TIR透镜,并具有入光面及出光面,所述光源的入射光线自入射面入射后发生全反射并自出光面射出。
可选地,所述配光元件的一端设置有用于收容所述光源的凹槽,所述凹槽的底部相对于所述光源呈第一入射面,所述凹槽的侧壁为一直线围绕所述配光元件中心轴旋转所得的第二入射面,所述第一入射面和所述第二入射面组成所述配光元件的入光面;
所述配光元件的另一端相对于所述光源呈第一出射面,所述第一出射面中部向远离所述光源的方向呈凸起的第二出射面,所述第一出射面和所述第二出射面组成所述配光元件的的出光面。
可选地,所述配光元件将光源发出的射入所述配光元件入射面的光线汇聚为下边缘光线、上边缘光线和中心部分光线,由所述配光元件的出光面下部射出的所述下边缘光线入射至所述照明模组的出光部,由所述配光元件的出光面上部射出的所述上边缘光线入射至所述底盘,由底盘反射至所述照明模组的出光部,由所述配光元件的出光面中部射出的所述中心部分光线部分入射至所述出光部,部分入射至所述底盘,经过所述底盘反射后入射至所述出光部。
可选地,所述第一出射面为平面,所述光源的光线所述配光元件的入光面入射后,经过所述配光元件对称配光后由所述出光面射出。
可选地,所述光源的光线经过所述配光元件对称配光后直接入射至所述出光部的光线和入射至所述底盘的光线分别占所述配光元件出光面出射光线的50%。
可选地,所述第一出射面上设置有蚀纹或微结构,所述光源的光线所述配光元件的入光面入射后,经过所述配光元件偏转预设角度后由所述出光面射出,其中,所述预设偏转角度小于等于10°。
可选地,所述微结构是由多个锯齿状结构的微单元组成,其中,所述微单元至少包括第一微平面以及与所述第一微平面连接的第二微平面,,所述第一微平面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5~10°,所述第二微平面与水平方向垂直。
可选地,所述微单元还包括第三微平面,所述第三微平面和第二微平面连接,所述第三微平面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40~50°。
可选地,所述光源发出的光线经过所述配光元件偏光配光后直接入射至所述出光部的光线为所述配光元件出光面出射光线的60~70%,入射至所述底盘的光线为所述配光元件出光面出射光线的30~40%。
可选地,所述照明模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出出光部侧的第二扩散元件。
可选地,所述侧壁上设置有镜面反光膜,所述底盘上设置有漫反射发光膜和/或所述底盘由漫反射材质制备而成。
可选地,所述发光模组还包括:基板,所述光源设置于所述基板上,所述光源采用CSP LED、SMD LED和大功率芯片封装LED中的任意一种。
可选地,所述配光元件两侧还设置有固定器件,用于将所述配光元件固定在所述基板上。
可选地,所述发光模组还包括:安装支架,所述发光模组通过所述安装支架固定在所述侧壁上。
可选地,所述发光模组设置于所述发光腔体的单侧或双侧。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亮度均匀分布的侧发光照明模组,该照明模组将光源及配光元件设置于发光腔体的侧壁上,且配光元件一侧还设置有扩散元件进而起到匀光混光的作用。进一步地,通过配光元件的设计可以对光源发出的光线进行不同方式的配光,以达到更好的照明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照明模组具有光学结构紧凑、结构件成本低、效率高等特点,特别适用于平板灯、筒灯等面发光的灯具。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照明模组剖面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光模组剖面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在发光腔体侧壁安装发光模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配光元件剖面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配光元件对光源发出的光线进行对称配光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光源发出的光线经过配光元件后在照明模组内的光线分布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出光面处设置有微结构的配光元件剖面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配光元件出光面处微结构的放大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配光元件对光源发出的光线进行偏光配光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光源发出的光线经过配光元件后在照明模组内的光线分布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照明模组100,如图1、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照明模组100可以包括:发光模组10以及发光腔体20;其中,发光模组10包括光源11,罩于所光源11上的配光元件12,设置于配光元件12一侧的第一扩散元件13;发光腔体20由以下元件围设形成:四个侧壁21及与侧壁21连接的底盘22。发光模组10设置于侧壁21上,发光腔体20与底盘22相对的面为照明模组100的出光部30,底盘22相对于出光面30呈一平面,并作为反射面对入射至底盘22的光线反射至出光部30。
基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照明模组100,通过将具有光源11、配光元件12以及第一扩散元件13组合而成的发光模组10设置在发光腔体20的侧壁21上,同时配合底盘22,可以实现亮度均匀的发光效果,而且还具有光学结构紧凑、成本低、光效高的特点。
优选地,第一扩散元件13设置于配光元件12靠近出光部30的一侧,且第一扩散元件13的宽度优选是配光元件12高度的1~2倍。本实施例中第一扩散元件13的宽度优选为配光元件12高度的2倍。当然,在具体应用中,可以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调整第一扩散元件13宽度与配光元件12高度的配比,本实用新型不做限定。由于配光元件12的每个面会产生菲涅尔反射,将一部分光线反射达到配光元件12侧面,通过在配光元件12靠近出光部30的一侧设置第一扩散元件13,可以将反射至配光关键12侧面的光线通过第一扩散板13匀化,以配合照明模组100出光部30的亮度均匀,进而增强照明模组100整体的发光效率。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实施例中,出光部30是一个光学意义上的面,并不存在实际的物理部件。当然,可选的,也可以在出光部30上设置第二扩散元件(未在图中示出),是否设置第二扩散元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发光腔体20的形状结构可以根据不同的设计需要进行设置,如正方体、多面体等。优选地,如图1所示,可以将发光腔体20设置为长方体结构,此时,侧壁21的轮廓为长方形,底盘22的轮廓也为长方形,但实际上,底盘22的轮廓可以设置为任意形状。采用长方体结构的发光腔体20意味着照明模组100也为长方体结构,使用长方体结构的照明模组100既可以独立照明,也可以相互组合照明,嵌入天花板时也更加方便。可选地,发光模组10还可以包括基板14,基板14可优选为PCB(Printed Circuit Board,印制电路板)线路板,光源11可以设置在基板14上。实际应用中,光源11可采用CSP(Chip Scale Package,芯片级封装)LED、SMD(Surface Mounted Devices,表面贴装器件)LED或大功率芯片封装LED。进一步地,还可以在配光元件12两侧设置固定器件15,可以通过固定器件15将配光元件12固定在基板14上。
基于上述长方体结构的发光腔体20设置发光模组10时,可以将发光模组10垂直设置于侧壁21上,可选地,发光模组10可以设置于发光腔体20的单侧,也可以设置于发光腔体20的双侧,当然,也可以根据不同的照明效果多侧设置。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在侧壁21的两侧设置有发光模组10。图3为在侧壁21上设置发光模组10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如图3所示,发光模组10中的基板14与侧壁21呈平行设置关系,由于光源11设置于基板14上,而配光元件12设置于光源11外,因此,配光元件12与侧壁21之间可以呈垂直设置的关系。当然,还可以通过改变光源板11与侧壁21之间的夹角使配光元件12和侧壁21之间呈预设的角度,本实用新型不做限定。
优选地,发光模组10还可以包括安装支架16,发光模组10可以通过安装支架16固定安装在发光腔体20的侧壁21上。
为了能够实现更好的光学效果,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个配光元件12可以由透镜实现,优选为拉伸TIR(Total Internal Reflection,全内反射)透镜,并具有入光面及出光面,配光元件12的截面可以为全反射面结构,光源11的入射光线自入射面入射后发生全反射并自出光面射出。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配光元件12剖面示意图,如图4所示,配光元件12的一端设置有用于收容光源11的凹槽121,凹槽121的底部相对于光源11呈第一入射面122,凹槽121的侧壁为一直线围绕配光元件12中心轴旋转所得的第二入射面123,第一入射面122和第二入射面123组合而成配光元件12的入光面;配光元件12的另一端相对于光源11呈第一出射面124,第一出射面124的中部向远离光源11的方向呈凸起的第二出射面125,第一出射面124和第二出射面125组成配光元件12的出光面。
基于上述配光元件12的结构可实现以下功能,当配光元件12设置于光源11外侧时,光源20发出光线后,入射至配光元件12的入光面,如图5、6所示,配光元件12会将光源11发出的光线汇聚为下边缘光线111、上边缘光线112和中心部分光线113,由配光元件12的出光面下部射出的下边缘光线111入射至照明模组100的出光部30,由配光元件12的出光面上部射出的上边缘光线112入射至底盘22,由底盘22反射至照明模组100的出光部30,由配光元件12的出光面中部射出的中心部分光线113部分入射至出光部30,部分入射至底盘22,经过底盘22反射后入射至出光部30。
可选地,配光元件12可将光源11发出的光线对称式配光,也可以偏光式配光。图5、6示出的配光元件12的第一出射面124为平面,配光元件12将光源11发出的光线进行对称式配光。光源11的光线经过配光元件12对称配光后入射至出光部30的光线和入射至底盘22的光线分别占配光元件12出光面出射光线的50%。即光源11发出的光线经过配光元件12左右对称配光后,一半的光线直接入射至出光部30,一半入射至底盘22,再由底盘22反射后入射至出光部30。
图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配光元件12剖面示意图,如图7所示,第一出射面124上设置有蚀纹或微结构,配光元件12的出光面处设置的微结构可以是由多个锯齿状结构的微单元组成,微单元至少可以包括第一微平面1241以及与第一微平面1241连接的第二微平面1242,第一微平面1241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5~10°,第二微平面1242与水平方向垂直。可选地,微单元还可以包括第三微平面1243,第三微平面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40~50°,图8示出了由第一微平面1241、第二微平面1242以及第三微平面1423依次交错连接而成连接而成并重复该排布。在实际应用中,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进行微结构的设计,本实用新型不做限定。
如图9、10所示,在第二实施例中,光源11发出的光线自配光元件12的入光面入射后,会经过配光元件12偏转预设角度后由出光面射出。优选地,预设偏转角度小于等于10°。在本实施例中,下边缘光线111、上边缘光线112均向出光部30处偏转10°。
继续参见图9、10,配光元件12依旧将光源11发出的光线汇聚为下边缘光线111、上边缘光线112和中心部分光线113,由配光元件12的出光面下部射出的下边缘光线111向出光部30的方向偏转10°后入射至照明模组100的出光部30;由配光元件12的出光面上部射出的上边缘光线112整体向出光部30方向偏转10°之后,大部分光线会直接入射至出光部30,而只有少部分会入射至底盘22;由配光元件12的出光面中部射出的中心部分光线113部分入射至出光部30,部分入射至底盘22,经过底盘22反射后入射至出光部30。因此,通过在配光元件12的第一出射面124上设置微结构,可使得光源11发出的、超过一半的光线经过配光元件12偏折后直接入射至出光部30,在本实施例中,光源11发出的光线经过配光元件12偏光配光后,直接入射至出光部30的光线为配光元件12出光面出射光线的60~70%,入射至底盘22的光线为配光元件12出光面出射光线的30~40%。当然,还可以通过对配光元件12出光面微结构的设计对配光元件12对光源11发出的光线进行配光后入射至出光部30及底盘22的光线比例进行调整,此处不再赘述。图中的光线仅是示意性的,并不能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实际应用中,通过对配光元件12的结构继续设计,可实现对光源11发出的光线进行不同形式的配光,无论采用哪种配光方式均可以提升整个照明模组的光学效率。在具体实施时,需要说明的是,其他任何类型的具有类似功能的配光元件12都可以使用,本实用新型不做限定。
可选地,还可以在发光腔体20的侧壁21设置镜面反光膜,在底盘22上设置漫反射发光膜,其中,镜面反光膜和漫反射发光膜可以直接贴在侧壁21或底盘22上,底盘22也可以直接采用漫反射材料制备,以配合光发光模组10使整个照明模组100实现更高效率的发光。
在实际应用中,发光腔体20的厚度可根据配光元件12的高度以及基板14的宽度进行调整,因此可根据不同应用场景对平板灯厚度的需求对配光元件12的高度及基板14的宽度进行不同大小的设计,本实用新型不做限定。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亮度均匀分布的侧发光照明模组,该照明模组将光源及配光元件设置于发光腔体的侧壁上,且配光元件一侧还设置有扩散元件进而起到匀光混光的作用。进一步地,通过配光元件的设计可以对光源发出的光线进行不同方式的配光,以达到更好的照明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照明模组具有光学结构紧凑、结构件成本低、效率高等特点,特别适用于平板灯、筒灯等面发光的灯具。
在此处所提供的说明书中,说明了大量具体细节。然而,能够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实践。在一些实例中,并未详细示出公知的方法、结构和技术,以便不模糊对本说明书的理解。
类似地,应当理解,为了精简本公开并帮助理解各个实用新型方面中的一个或多个,在上面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中,本实用新型的各个特征有时被一起分组到单个实施例、图、或者对其的描述中。然而,并不应将该公开的方法解释成反映如下意图:即所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要求比在每个权利要求中所明确记载的特征更多的特征。更确切地说,如下面的权利要求书所反映的那样,实用新型方面在于少于前面公开的单个实施例的所有特征。因此,遵循具体实施方式的权利要求书由此明确地并入该具体实施方式,其中每个权利要求本身都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单独实施例。
本领域那些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可以对实施例中的设备中的模块进行自适应性地改变并且把它们设置在与该实施例不同的一个或多个设备中。可以把实施例中的模块或单元或组件组合成一个模块或单元或组件,以及此外可以把它们分成多个子模块或子单元或子组件。除了这样的特征和/或过程或者单元中的至少一些是相互排斥之外,可以采用任何组合对本说明书(包括伴随的权利要求、摘要和附图)中公开的所有特征以及如此公开的任何方法或者设备的所有过程或单元进行组合。除非另外明确陈述,本说明书(包括伴随的权利要求、摘要和附图)中公开的每个特征可以由提供相同、等同或相似目的的替代特征来代替。
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尽管在此所述的一些实施例包括其它实施例中所包括的某些特征而不是其它特征,但是不同实施例的特征的组合意味着处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之内并且形成不同的实施例。例如,在权利要求书中,所要求保护的实施例的任意之一都可以以任意的组合方式来使用。
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实用新型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Claims (18)

1.一种照明模组,包括:发光模组、底盘、侧壁及与底盘相对的出光部,所述底盘、侧壁及顶壁围设形成发光腔体;
所述发光模组包括:光源、设置于所述光源外的配光元件、设置于所述配光元件一侧的第一扩散元件;
所述发光模组设置于所述侧壁上,所述发光腔体与所述底盘相对的面为所述照明模组的出光面,所述底盘相对于所述出光面呈一平面,并作为反射面对入射至所述底盘的光线反射至所述出光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模组,其中,所述第一扩散元件设置于所述配光元件靠近所述出光部的一侧,所述第一扩散元件的宽度是所述配光元件高度的1~2倍。
3.根据权利要求2项所述的照明模组,其中,所述第一扩散元件的宽度为所述配光元件高度的2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模组,其中,所述配光元件为TIR透镜,并具有入光面及出光面,所述光源的入射光线自入射面入射后发生全反射并自出光面射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照明模组,其中,
所述配光元件的一端设置有用于收容所述光源的凹槽,所述凹槽的底部相对于所述光源呈第一入射面,所述凹槽的侧壁为一直线围绕所述配光元件中心轴旋转所得的第二入射面,所述第一入射面和所述第二入射面组成所述配光元件的入光面;
所述配光元件的另一端相对于所述光源呈第一出射面,所述第一出射面中部向远离所述光源的方向呈凸起的第二出射面,所述第一出射面和所述第二出射面组成所述配光元件的出光面。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照明模组,其中,所述配光元件将光源发出的射入所述配光元件入射面的光线汇聚为下边缘光线、上边缘光线和中心部分光线,由所述配光元件的出光面下部射出的所述下边缘光线入射至所述照明模组的出光部,由所述配光元件的出光面上部射出的所述上边缘光线入射至所述底盘,由底盘反射至所述照明模组的出光部,由所述配光元件的出光面中部射出的所述中心部分光线部分入射至所述出光部,部分入射至所述底盘,经过所述底盘反射后入射至所述出光部。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照明模组,其中,所述第一出射面为平面,所述光源的光线所述配光元件的入光面入射后,经过所述配光元件对称配光后由所述出光面射出。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照明模组,其中,所述光源的光线经过所述配光元件对称配光后直接入射至所述出光部的光线和入射至所述底盘的光线分别占所述配光元件出光面出射光线的50%。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照明模组,其中,所述第一出射面上设置有蚀纹或微结构,所述光源的光线所述配光元件的入光面入射后,经过所述配光元件偏转预设角度后由所述出光面射出,其中,所述预设偏转角度小于等于10°。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照明模组,其中,所述微结构是由多个锯齿状结构的微单元组成,其中,所述微单元至少包括第一微平面以及与所述第一微平面连接的第二微平面,所述第一微平面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5~10°,所述第二微平面与水平方向垂直。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照明模组,其中,所述微单元还包括第三微平面,所述第三微平面和第二微平面连接,所述第三微平面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40~50°。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照明模组,其中,所述光源发出的光线经过所述配光元件偏光配光后直接入射至所述出光部的光线为所述配光元件出光面出射光线的60~70%,入射至所述底盘的光线为所述配光元件出光面出射光线的30~40%。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模组,其中,所述照明模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出光部侧的第二扩散元件。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模组,其中,所述侧壁上设置有镜面反光膜,所述底盘上设置有漫反射发光膜和/或所述底盘由漫反射材质制备而成。
15.根据权利要求1-14任一项所述的照明模组,其中,所述发光模组还包括:基板,所述光源设置于所述基板上,所述光源采用CSPLED、SMDLED和大功率芯片封装LED中的任意一种。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照明模组,其中,所述配光元件两侧还设置有固定器件,用于将所述配光元件固定在所述基板上。
17.根据权利要求1-14任一项所述的照明模组,其中,所述发光模组还包括:安装支架,所述发光模组通过所述安装支架固定在所述侧壁上。
18.根据权利要求1-14任一项所述的照明模组,其中,所述发光模组设置于所述发光腔体的单侧或双侧。
CN201721297278.5U 2017-10-10 2017-10-10 照明模组 Active CN20739439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297278.5U CN207394395U (zh) 2017-10-10 2017-10-10 照明模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297278.5U CN207394395U (zh) 2017-10-10 2017-10-10 照明模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394395U true CN207394395U (zh) 2018-05-22

Family

ID=623311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297278.5U Active CN207394395U (zh) 2017-10-10 2017-10-10 照明模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39439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093668A1 (zh) * 2019-11-15 2021-05-20 苏州欧普照明有限公司 一种照明模组及灯具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093668A1 (zh) * 2019-11-15 2021-05-20 苏州欧普照明有限公司 一种照明模组及灯具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755484B2 (ja) 照明モジュール
JP4939112B2 (ja) Ledパッケージ
JP5322892B2 (ja) 照明装置、それを備えた表示装置およ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JP5097548B2 (ja) 照明システム
CN101978210B (zh) Led照明装置
US8125127B2 (en) Reflective device for area lighting using narrow beam light emitting diodes
US20080101086A1 (en) Led backlight with bare chip led
TW200425548A (en) Light-source
JP2008515138A (ja) 照明システム
JP2015015494A (ja) 光源モジュール及び面発光装置
JP2009510678A (ja) 照明装置
JP2007048883A (ja) 光方向変換用光学素子、光放射用光源ユニッ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面状発光装置
JP2009266780A (ja) 発光体および照明器具
CN107084368A (zh) 透镜及光源模组
KR20150027480A (ko) 발광 소자 패키지
TW200850046A (en) Back light module and light emitting diode package structure therefor
CN104791620A (zh) 灯具
KR101661900B1 (ko) 양면 조명용 led 렌즈와 led 모듈 및 이를 이용한 led 양면 조명장치
CN207394395U (zh) 照明模组
CN101527982A (zh) Led芯片和ld芯片混合封装光源及液晶投影装置
CN207394394U (zh) 照明模组
US9086593B2 (en) LED unit and display incoporating the same
JP3127478U (ja) 円錐状プリズム式lcdバックライト照明装置
KR20130107750A (ko) 조명 유닛 및 그를 이용한 디스플레이 장치
TW201506321A (zh) 發光二極體光源模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