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378822U - 浓淡燃烧器 - Google Patents

浓淡燃烧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378822U
CN207378822U CN201721228263.3U CN201721228263U CN207378822U CN 207378822 U CN207378822 U CN 207378822U CN 201721228263 U CN201721228263 U CN 201721228263U CN 207378822 U CN207378822 U CN 20737882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ame
dense
light
component
exhaus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228263.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卢楚鹏
陈斌
梅炳强
李罗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Vanward New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Vanward New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Vanward New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Vanward New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228263.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37882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37882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37882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Gas Burn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浓淡燃烧器,包括至少两个浓火焰组件、至少一个淡火焰组件和至少一个预混合器,相邻的两个浓火焰组件之间设有一个淡火焰组件和一个预混合器、用以配合组成一个燃烧组件,淡火焰组件设于预混合器的正上方,淡火焰组件与两个浓火焰组件之间以及预混合器与两个浓火焰组件之间均设有二次空气补充通道;其中,预混合器设有一个引射口,预混合器上还设有淡火焰排气口和浓火焰排气口,淡火焰排气口与二次空气补充通道对接,浓火焰排气口伸入两侧的浓火焰组件中。本实用新型只设有一个引射口,并只需要一个喷嘴,再通过内部流道的巧妙设计,合理的分配燃气量和空气量,用以实现浓淡燃烧,以达到降低氮氧化物的目的。

Description

浓淡燃烧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气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浓淡燃烧器。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燃气热水器、燃气热水取暖壁挂炉等燃气设备为了降低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可采用浓淡燃烧器。所谓浓淡燃烧法,就是由在燃料气体中预混合理论空气量的1.6倍左右的空气而得到的稀薄的混合气产生主火焰,在该主火焰附近配置由空气的混合量少、燃料气体浓度高的混合气产生的辅助火焰。
现有的浓淡(贫富氧)燃烧器,其浓燃烧和淡燃烧通过两个通道分开,其喷气嘴分为浓喷嘴和淡喷嘴。这种方法市面上很多厂家在使用,但是此种方式,增加了燃烧器和喷气管的成本;同时由于喷嘴的数量是同升数产品的一倍,加大了喷嘴的误差累积,可能影响到热水器的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要提供一种浓淡燃烧器,其只设有一个引射口,并只需要一个喷嘴,再通过内部流道的巧妙设计,合理的分配燃气量和空气量,用以实现浓淡燃烧,以达到降低氮氧化物的目的。
上述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进行解决:
一种浓淡燃烧器,包括至少两个浓火焰组件、至少一个淡火焰组件和至少一个预混合器,至少两个所述浓火焰组件并列设置,相邻的两个所述浓火焰组件之间设有一个所述淡火焰组件和一个所述预混合器、用以配合组成一个燃烧组件,所述淡火焰组件设于所述预混合器的正上方,在一个燃烧组件中,所述淡火焰组件与两个所述浓火焰组件之间以及所述预混合器与两个所述浓火焰组件之间均设有二次空气补充通道;
其中,所述预混合器设有一个引射口,所述引射口用于供燃气和空气混合形成的预混合气进入,所述预混合器上还设有多个淡火焰排气口和多个浓火焰排气口,所述淡火焰排气口与所述二次空气补充通道对接、使得预混合气从所述淡火焰排气口排出后与二次空气混合再上升进入所述淡火焰组件内,所述淡火焰组件的顶部设有淡火焰孔,所述浓火焰排气口分布于所述预混合器的两侧且对应伸入两侧的所述浓火焰组件中、使得所述预混合气从所述浓火焰排气口排出直接进入所述浓火焰组件内,所述浓火焰组件的顶部设有浓火焰孔。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浓淡燃烧器与背景技术相比所产生的有益效果为:所述燃烧器中的预混合器设有一个引射口,由喷嘴喷出的燃气和鼓风机鼓出的气体通过该引射口进入预混合器内,形成一定比例的空燃气体(预混合气)。该预混合气可分别从淡火焰排气口和浓火焰排气口排出。由于从淡火焰排气口排出的预混合气将与二次空气补充通道内的二次空气混合,之后再上升进入所述淡火焰组件内燃烧,从而保证进入淡火焰组件的空燃气体燃料占比较低,使之形成的火焰更淡。而从浓火焰排气口排出的预混气体则直接进入浓火焰组件中进行燃烧,保证了浓火焰组件中空燃气体燃料占比较高。由此可知,本实用新型通过燃烧器内流道的巧妙设计实现了燃料浓淡的分配,实现了浓燃料组件和淡燃料组件之间空燃气体分别供应,可根据实际需要设定优化的浓淡比,合理的分配燃气量和空气量,即可达到降低氮氧化物的目的。本实用新型仅需要一个引射口,对应一个喷嘴和鼓风机,减少了相应的制作成本,同时相对于传统两个喷嘴的设计而言,本实用新型也可减少喷嘴所带来的累积误差,提升热水器的性能。
下面对上述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浓火焰组件包括浓火焰外壳,所述浓火焰外壳内设有气体容置腔,所述浓火焰外壳的顶部开设有与所述气体容置腔连通的浓火焰孔,且所述浓火焰外壳面向所述二次空气补充通道的侧壁开设有与所述气体容置腔连通的浓火焰进气口和浓火焰二次补气孔,所述浓火焰排气口经由所述浓火焰进气口进入所述气体容置腔内,所述浓火焰二次补气孔与所述二次空气补充通道对接。预混合器中的浓火焰排气口经过浓火焰进气口伸入所述气体容置腔内,从而实现预混合气体直接输入浓火焰组件中。并且,由于在预混合器中所配置的预混气过浓,可在浓火焰二次补气孔处再补充一部分的二次空气进入到浓火焰组件中,从而降低空燃气体的浓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浓火焰外壳面向所述二次空气补充通道的侧壁还开设有与所述气体容置腔连通的第一喷出孔,所述第一喷出孔设于浓火焰外壳的上侧,所述第一喷出孔用于将位于所述气体容置腔内的混合气体喷出并从所述淡火焰组件的底部进入所述淡火焰组件内。在燃烧的过程中,浓火焰组件中的气体向上移动,在向上移动的过程中可从第一喷出孔喷出,之后进入淡火焰组件中,用以补充一部分空燃气体,从而减少或消除淡火焰组件中空燃气体不均匀的问题,进而保证淡火焰组件中燃烧稳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浓火焰外壳面向所述二次空气补充通道的侧壁还开设有与所述气体容置腔连通的第二喷出孔,所述第二喷出孔设于所述浓火焰组件的上侧且位于所述第一喷出孔的上方,所述淡火焰组件设有与所述第二喷出孔对接的淡火焰二次补气孔,所述淡火焰二次补气孔靠近于所述淡火焰孔设置。从第二喷出孔喷射出的空燃气体进入淡火焰二次补气孔后达到淡火焰孔处,用以补充淡燃烧,可以达到稳定火焰的效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淡火焰组件包括淡火焰外壳和位于所述淡火焰外壳内的燃烧内芯,所述淡火焰外壳内设有上下贯通的气流通道,所述燃烧内芯包括并排布置且相互连接的多个板件,多个所述板件将所述气流通道分隔形成上下贯通的多股燃烧通道,所述燃烧通道的顶部即为所述淡火焰孔。所述预混合气从所述淡火焰排气口排出后与二次空气混合再从所述燃烧通道的底部进入并上升至所述淡火焰孔。通过此种方式形成的多条燃烧通道,使燃烧过程更加稳定可靠,有效提高燃料利用率,使用过程更加节能环保。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预混合器包括预混合外壳,所述预混合外壳上下依次设有排气部和弯道部,所述排气部的内腔呈方形体状,所述弯道部的内腔呈弯曲状,所述弯道部远离所述排气部的一端设有所述引射口,所述排气部开设有所述淡火焰排气口和所述浓火焰排气口。所述排气部的内腔呈方形体状,有利于实现连续快速排气;所述弯道部的内腔呈弯曲状,有利于实现燃气与空气的充分均匀混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淡火焰排气口和所述浓火焰排气口均分布于所述排气部的两侧,且所述排气部的两侧均凹设有流道槽,所述淡火焰排气口设于所述流道槽的底部,经由所述淡火焰排气口排出的预混合气与二次空气补充通道内的二次空气在所述流道槽内进行二次混合后进入所述淡火焰组件内。流道槽的设置有利于实现预混合气与二次空气的混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淡火焰排气口设于所述排气部的顶壁上,所述排气部的两侧均凹设有流道槽,所述浓火焰排气口设于所述排气部的两侧,二次空气经过所述流道槽并进入所述排气部与所述淡火焰组件之间,用于与从所述淡火焰排气口排出的预混合气进行二次混合后进入所述淡火焰组件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淡火焰排气口的面积小于所述浓火焰排气口的面积。通过此种设计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浓淡比分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燃烧组件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燃烧组件按照浓火焰组件、淡火焰组件、浓火焰组件、淡火焰组件……的顺序排列,相邻的两个所述燃烧组件共用一个所述浓火焰组件;或所述燃烧组件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燃烧组件按照浓火焰组件、淡火焰组件、浓火焰组件、浓火焰组件、淡火焰组件、浓火焰组件……的顺序重复排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燃烧器组件的爆炸图;
图2为图1所示燃烧器组件的纵向剖切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预混合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淡火焰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浓火焰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所示燃烧器组件装配后的纵向剖切面正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所述的燃烧器组件的爆炸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所述的燃烧器组件的纵向剖切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燃烧器组件,200、预混合器,210、排气部,211、淡火焰排气口,212、浓火焰排气口,213、流道槽,214、顶壁,220、弯道部,221、引射口,230、第三凸缘,300、淡火焰组件,310、淡火焰外壳,311、淡火焰二次补气孔,312、第二凸缘,320、燃烧内芯,321、板件,322、连接构件,323、淡火焰孔,3231、第一淡火焰孔,3232、第二淡火焰孔,400、浓火焰组件,410、浓火焰外壳,411、浓火焰进气口,412、浓火焰二次补气孔,413、第一喷出孔,414、第二喷出孔,415、浓火焰孔,416、导槽,417、凸包,418、第一凸缘,500、二次空气补充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时,它可以直接固定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通过居中的元件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也可以是通过居中的元件而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同时,除非特别指出,否则说明书中的术语“第一”及“第二”等描述仅仅用于区分说明书中的各个组件、元素、步骤等,而不是用于表示各个组件、元素、步骤之间的逻辑关系或者顺序关系等。此外,本文所使用的术语“上”、“下”、“顶层”、“底层”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但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浓淡燃烧器,包括至少两个浓火焰组件400、至少一个淡火焰组件300和至少一个预混合器200。至少两个所述浓火焰组件400并列设置。相邻的两个所述浓火焰组件400之间设有一个所述淡火焰组件300和一个所述预混合器200、用以配合组成一个燃烧组件100。在一个所述燃烧组件100中(以下描述均是表示在一个燃烧组件100中的各个组成之间的连接关系和位置关系),所述淡火焰组件300设于所述预混合器200的正上方,所述淡火焰组件300与两个所述浓火焰组件400之间以及所述预混合器200与两个所述浓火焰组件400之间均设有二次空气补充通道500。
其中,请继续参阅图2,所述预混合器200设有一个引射口221,由喷嘴喷出的燃气和鼓风机鼓出的空气通过该引射口221进入预混合器200内,形成一定比例的空燃气体(预混合气),这个比例根据不同机型和后续配风的大小孔径决定,这取决于在何种浓淡比的情况下氮氧化物的排放最优,一般我们浓淡比取3~4之间。同时,鼓风机鼓出的一部分风,进入二次空气补充通道500内用以补充二次空气。所述预混合器200上还设有多个淡火焰排气口211和多个浓火焰排气口212。所述淡火焰排气口211与所述二次空气补充通道500对接、使得预混合气从所述淡火焰排气口211排出后与二次空气混合再上升进入所述淡火焰组件300内。所述淡火焰组件300的顶部设有淡火焰孔323。所述浓火焰排气口212分布于所述预混合器200的两侧且对应伸入两侧的所述浓火焰组件400中、使得所述预混合气从所述浓火焰排气口212排出直接进入所述浓火焰组件400内,所述浓火焰组件400的顶部设有浓火焰孔415。所述浓火焰排气口212为设于所述预混合器200侧壁上的翻边结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浓淡燃烧器与背景技术相比所产生的有益效果为:所述燃烧器中的预混合器200设有一个引射口221,由喷嘴喷出的燃气和鼓风机鼓出的空气通过该引射口进入预混合器200内,形成一定比例的空燃气体(预混合气),预混合气可分别从淡火焰排气口211和浓火焰排气口212排出。由于从淡火焰排气口211排出的预混合气将与二次空气补充通道500内的二次空气混合,之后再上升进入所述淡火焰组件300内燃烧,从而保证进入淡火焰组件300的空燃气体燃料占比较低。而从浓火焰排气口212排出的预混气体则直接进入浓火焰组件400中进行燃烧,保证了浓火焰组件400中空燃气体燃料占比较高。由此可知,本实用新型通过燃烧器内流道的巧妙设计实现了燃料浓淡的分配,实现了浓燃料组件和淡燃料组件之间空燃气体分别供应,可根据实际需要设定优化的浓淡比,合理的分配燃气量和空气量,即可达到降低氮氧化物的目的。本实用新型仅需要一个引射口221,对应一个喷嘴和鼓风机,减少了相应的制作成本,同时相对于传统两个喷嘴的设计而言,本实用新型也可减少喷嘴所带来的累积误差,提升热水器的性能。
具体地,请结合图3,所述预混合器200包括预混合外壳,所述预混合外壳上下依次设有排气部210和弯道部220。所述排气部210的内腔呈方形体状,所述排气部210具有顶壁214,并在其周围密封,用以防止气体泄漏。所述排气部210开设有所述淡火焰排气口211和所述浓火焰排气口212。所述弯道部220的内腔呈弯曲状,所述弯道部220远离所述排气部210的一端设有所述引射口221。所述排气部210的内腔呈方形体状,有利于实现连续快速排气;所述弯道部220的内腔呈弯曲状,有利于实现燃气与空气的充分均匀混合。预混合器200可由一片钢板冲压成型为表面具有凹凸的展开形状结构,并且弯曲且通过在外周点焊,或者折边压紧形成。
进一步地,所述淡火焰排气口211和所述浓火焰排气口212均分布于所述排气部210的两侧,且所述排气部210的两侧均凹设有流道槽213,所述淡火焰排气口211设于所述流道槽213的底部。经由所述淡火焰排气口211排出的预混合气与二次空气补充通道500内的二次空气在所述流道槽213内进行二次混合后进入所述淡火焰组件300内。流道槽213的设置有利于实现预混合气与二次空气的混合。
可选地,所述淡火焰排气口211的面积小于所述浓火焰排气口212的面积,通过此种设计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浓淡比分配。
具体地,如图2和图4所示,所述淡火焰组件300包括淡火焰外壳310和位于所述淡火焰外壳310内的燃烧内芯320。所述淡火焰外壳310内设有上下贯通的气流通道。所述燃烧内芯320包括并排布置且相互连接的多个板件321。多个所述板件321将所述气流通道分隔形成上下贯通的多股燃烧通道,所述燃烧通道的顶部即为所述淡火焰孔323。所述预混合气从所述淡火焰排气口211排出后与二次空气混合再从所述燃烧通道的底部进入并上升至所述淡火焰孔323。通过此种方式形成的多条燃烧通道,使燃烧过程更加稳定可靠,有效提高燃料利用率,使用过程更加节能环保。淡火焰外壳310可由一块金属板压型折叠而成,板件321与板件321之间通过金属连接构件322连接,装配成燃烧内芯320,从而保证装配的方便性,和尺寸的一致性。
此外,请结合图2,所述淡火焰外壳310开设有淡火焰二次补气孔311,所述淡火焰二次补气孔311与所述气流通道连通,所述淡火焰二次补气孔311靠近于所述淡火焰孔323设置。淡火焰二次补气孔311用于接收从浓火焰组件400喷射出的气体来补充淡火焰孔323处的燃烧,形成二次燃烧,达到稳焰的效果。具体地,如图4所示中的第一淡火焰孔3231中的淡火焰主要通过淡火焰排气口211喷射的预混合气在流道槽213中与二次空气混合来支持燃烧;第二淡火焰孔3232中的淡火焰则主要通过浓火焰组件400喷射的气体来补充。
再具体地,如图2和图5所示,所述浓火焰组件400包括浓火焰外壳410,所述浓火焰外壳410内设有气体容置腔,所述浓火焰外壳410的顶部开设有与所述气体容置腔连通的浓火焰孔415。且所述浓火焰外壳410面向所述二次空气补充通道500的侧壁开设有与所述气体容置腔连通的浓火焰进气口411和浓火焰二次补气孔412。所述浓火焰排气口212经由所述浓火焰进气口411进入所述气体容置腔内。所述浓火焰二次补气孔412与所述二次空气补充通道500对接。预混合器200中的浓火焰排气口212经过浓火焰进气口411伸入所述气体容置腔内,从而实现预混合气体直接输入浓火焰组件400中。并且,由于在预混合器200中所配置的预混气过浓,可在浓火焰二次补气孔412处再补充一部分的二次空气进入到浓火焰组件400中,从而降低空燃气体的浓度。可通过调整浓火焰二次补气孔412的孔径的大小来调节浓火焰的空气需要量;或者通过调整有效的浓火焰二次补气孔412的数量来调节浓火焰的空气需要量,即将相应数量的浓火焰二次补气孔412进行封堵即可调节有效的浓火焰二次补气孔412的数量。浓火焰外壳410也可由一块金属板通过压型成凸凹形状形成,其上的凹凸形状如导槽416等,可加速浓火焰外壳410内的气体混合。
进一步地,所述浓火焰外壳410面向所述二次空气补充通道500的侧壁还开设有与所述气体容置腔连通的第一喷出孔413,所述第一喷出孔413设于浓火焰外壳410的上侧,所述第一喷出孔413用于将位于所述气体容置腔内的混合气体喷出并从所述淡火焰外壳310(即燃烧通道)的底部进入所述淡火焰组件300内。在燃烧的过程中,浓火焰组件400中的气体向上移动,在向上移动的过程中可从第一喷出孔413喷出,之后进入淡火焰组件300中,用以补充一部分空燃气体,从而减少或消除淡火焰组件300中空燃气体不均匀的问题,进而保证淡火焰组件300中燃烧稳定。
再进一步地,所述浓火焰外壳410面向所述二次空气补充通道500的侧壁还开设有与所述气体容置腔连通的第二喷出孔414,所述第二喷出孔414设于所述浓火焰组件400的上侧且位于所述第一喷出孔413的上方。所述第二喷出孔414与所述淡火焰外壳310上的淡火焰二次补气孔311对接,用以补充淡燃烧,可以达到稳焰的效果。具体如图6所示,从淡火焰排气口211喷射出来的预混合气被凸包417所阻挡,这就导致与凸包417垂直方向的淡火焰气流不均,形成不利影响,而从第二喷出孔414喷出的空燃气体则可对淡火焰进行补充,弥补了这一缺陷,达到对整个淡燃烧区域进行稳焰的作用。
此外,如图5所示,所述浓火焰外壳410的两端均设有第一凸缘418;如图4所示,所述淡火焰外壳310的两端均设有第二凸缘312;如图3所示,所述预混合器200的两端均设有第三凸缘230。请结合图2,所述第一凸缘418与所述第二凸缘312贴合对接,所述第一凸缘418还与所述第三凸缘230贴合对接。可通过折叠装配碰焊的方式将浓火焰组件400、淡火焰组件300以及预混合器200装配在一起,防止两侧漏气。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浓火焰排气口212、浓火焰进气口411、浓火焰二次补气孔412、第一喷出孔413、第二喷出孔414、浓火焰孔415、淡火焰排气口211、流道槽213、淡火焰二次补气孔311以及淡火焰孔323等均呈排状分布,用以形成均匀稳定性好的火焰。本实用新型用于配合点火系统使用,点火系统中的点火器对准浓火焰孔415和淡火焰孔323点燃,形成稳定的燃烧效果。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个燃烧器外壳中,所述燃烧器组件100可为至少一个。当燃烧器组件100为至少两个时,至少两个燃烧器组件100并排布置,其可按照浓火焰组件400、淡火焰组件300、浓火焰组件400、淡火焰组件300……的顺序排列呈平面状,此时,相邻的两个所述燃烧组件100共用一个所述浓火焰组件400。每个燃烧组件100仍然包括一个淡火焰组件300和一个预混合器200。共用的浓火焰组件400其浓火焰外壳410的两侧均设有所述浓火焰进气口411、浓火焰二次补气孔412、第一喷出孔413和第二喷出孔414等。此种设计有利于实现快速稳定加热,同时减少浓火焰组件400的使用数量。
另外,当燃烧器组件100为至少两个时,至少两个燃烧器组件100还可按照浓火焰组件400、淡火焰组件300、浓火焰组件400、浓火焰组件400、淡火焰组件300、浓火焰组件400…的顺序重复配置呈平面状,也即相邻两个燃烧器组件100之间不共用浓火焰组件400,以燃烧器组件100为单元重复排列,有利于实现快速稳定加热。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另一个实施例,与图2所示实施例不同的是,如图7所示,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取消排气部210两侧的淡火焰排气口211,所述淡火焰排气口211设于所述排气部210的顶壁214上,且所述淡火焰排气口211为长条状喷射口。所述排气部210的两侧仍凹设有流道槽213,所述浓火焰排气口212仍设于所述排气部210的两侧。二次空气经过所述流道槽213并进入所述排气部210与所述淡火焰组件300之间(即排气部210的上方及淡火焰组件300的下方),用于与从所述淡火焰排气口211排出的预混合气进行二次混合后进入所述淡火焰组件300内。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又一个实施例,与图2所示实施例不同的是,如图8所示,在又一个实施例中,取消排气部210两侧的淡火焰排气口211,所述淡火焰排气口211设于所述排气部210的顶壁214上,且所述淡火焰排气口211为圆形喷射口。所述排气部210的两侧仍凹设有流道槽213,所述浓火焰排气口212仍设于所述排气部210的两侧。二次空气经过所述流道槽213并进入所述排气部210与所述淡火焰组件300之间,用于与从所述淡火焰排气口211排出的预混合气进行二次混合后进入所述淡火焰组件300内。因此,由此可知,可根据实际需要将所述淡火焰排气口211设于排气部210的相应位置上,仅需要保证预混合气能顺利与二次空气混合进入淡火焰组件300中。并且所述淡火焰排气口211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成其他规则或不规则的形状。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浓淡燃烧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个浓火焰组件(400)、至少一个淡火焰组件(300)和至少一个预混合器(200),至少两个所述浓火焰组件(400)并列设置,相邻的两个所述浓火焰组件(400)之间设有一个所述淡火焰组件(300)和一个所述预混合器(200)、用以配合组成一个燃烧组件(100),在一个所述燃烧组件(100)中,所述淡火焰组件(300)设于所述预混合器(200)的正上方,所述淡火焰组件(300)与两个所述浓火焰组件(400)之间以及所述预混合器(200)与两个所述浓火焰组件(400)之间均设有二次空气补充通道(500);
其中,所述预混合器(200)设有一个引射口(221),所述引射口(221)用于供燃气和空气混合形成的预混合气进入,所述预混合器(200)上还设有淡火焰排气口(211)和浓火焰排气口(212),所述淡火焰排气口(211)与所述二次空气补充通道(500)对接、使得预混合气从所述淡火焰排气口(211)排出后与二次空气混合再上升进入所述淡火焰组件(300)内,所述淡火焰组件(300)的顶部设有淡火焰孔(323),所述浓火焰排气口(212)分布于所述预混合器(200)的两侧且对应伸入两侧的所述浓火焰组件(400)中、使得所述预混合气从所述浓火焰排气口(212)排出直接进入所述浓火焰组件(400)内,所述浓火焰组件(400)的顶部设有浓火焰孔(41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浓淡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浓火焰组件(400)包括浓火焰外壳(410),所述浓火焰外壳(410)内设有气体容置腔,所述浓火焰外壳(410)的顶部开设有与所述气体容置腔连通的所述浓火焰孔(415),且所述浓火焰外壳(410)面向所述二次空气补充通道(500)的侧壁开设有与所述气体容置腔连通的浓火焰进气口(411)和浓火焰二次补气孔(412),所述浓火焰排气口(212)经由所述浓火焰进气口(411)伸入所述气体容置腔内,所述浓火焰二次补气孔(412)与所述二次空气补充通道(500)对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浓淡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浓火焰外壳(410)面向所述二次空气补充通道(500)的侧壁还开设有与所述气体容置腔连通的第一喷出孔(413),所述第一喷出孔(413)设于所述浓火焰外壳(410)的上侧,所述第一喷出孔(413)用于将位于所述气体容置腔内的混合气体喷出并进入所述淡火焰组件(300)内。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浓淡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浓火焰外壳(410)面向所述二次空气补充通道(500)的侧壁还开设有与所述气体容置腔连通的第二喷出孔(414),所述第二喷出孔(414)设于所述浓火焰组件(400)的上侧,所述淡火焰组件(300)设有与所述第二喷出孔(414)对接的淡火焰二次补气孔(311),所述淡火焰二次补气孔(311)靠近于所述淡火焰孔(323)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浓淡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淡火焰组件(300)包括淡火焰外壳(310)和位于所述淡火焰外壳(310)内的燃烧内芯(320),所述淡火焰外壳(310)内设有上下贯通的气流通道,所述燃烧内芯(320)包括并排布置且相互连接的多个板件(321),多个所述板件(321)将所述气流通道分隔形成上下贯通的多股燃烧通道,所述燃烧通道的顶部即为所述淡火焰孔(323),所述预混合气从所述淡火焰排气口(211)排出后与二次空气混合,之后再从所述燃烧通道的底部进入并上升至所述淡火焰孔(323)。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浓淡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预混合器(200)包括预混合外壳,所述预混合外壳上下依次设有排气部(210)和弯道部(220),所述排气部(210)的内腔呈方形体状,所述弯道部(220)的内腔呈弯曲状,所述弯道部(220)远离所述排气部(210)的一端设有所述引射口(221),所述排气部(210)开设有所述淡火焰排气口(211)和所述浓火焰排气口(212)。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浓淡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淡火焰排气口(211)和所述浓火焰排气口(212)均分布于所述排气部(210)的两侧,且所述排气部(210)的两侧均凹设有流道槽(213),所述淡火焰排气口(211)设于所述流道槽(213)的底部,经由所述淡火焰排气口(211)排出的预混合气与二次空气在所述流道槽(213)内进行二次混合后进入所述淡火焰组件(300)内。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浓淡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淡火焰排气口(211)设于所述排气部(210)的顶壁(214)上,所述排气部(210)的两侧均凹设有流道槽(213),所述浓火焰排气口(212)设于所述排气部(210)的两侧,二次空气经过所述流道槽(213)并进入所述排气部(210)与所述淡火焰组件(300)之间,用于与从所述淡火焰排气口(211)排出的预混合气进行二次混合后进入所述淡火焰组件(300)内。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浓淡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淡火焰排气口(211)的面积小于所述浓火焰排气口(212)的面积。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浓淡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组件(100)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燃烧组件(100)按照浓火焰组件(400)、淡火焰组件(300)、浓火焰组件(400)、淡火焰组件(300)的顺序重复排列,相邻的两个所述燃烧组件(100)共用一个所述浓火焰组件(400);或所述燃烧组件(100)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燃烧组件(100)按照浓火焰组件(400)、淡火焰组件(300)、浓火焰组件(400)、浓火焰组件(400)、淡火焰组件(300)、浓火焰组件(400)的顺序重复排列。
CN201721228263.3U 2017-09-21 2017-09-21 浓淡燃烧器 Active CN20737882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228263.3U CN207378822U (zh) 2017-09-21 2017-09-21 浓淡燃烧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228263.3U CN207378822U (zh) 2017-09-21 2017-09-21 浓淡燃烧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378822U true CN207378822U (zh) 2018-05-18

Family

ID=623405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228263.3U Active CN207378822U (zh) 2017-09-21 2017-09-21 浓淡燃烧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378822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504485A (zh) * 2017-09-21 2017-12-22 广东万和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浓淡燃烧器
CN109695877A (zh) * 2019-01-02 2019-04-30 刘维 一种两级燃烧式火排燃烧器
CN112665185A (zh) * 2019-10-15 2021-04-16 芜湖美的厨卫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火排单体、燃烧器和热水器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504485A (zh) * 2017-09-21 2017-12-22 广东万和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浓淡燃烧器
CN109695877A (zh) * 2019-01-02 2019-04-30 刘维 一种两级燃烧式火排燃烧器
CN112665185A (zh) * 2019-10-15 2021-04-16 芜湖美的厨卫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火排单体、燃烧器和热水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504485A (zh) 浓淡燃烧器
CN100529548C (zh) 燃气涡轮燃烧室的多文丘利管燃料喷射器
CN207378822U (zh) 浓淡燃烧器
CN103776060B (zh) 再热喷燃器布置
CN101886808A (zh) 带预混合直接喷射辅助燃料喷嘴的干式低NOx燃烧系统
CN101566353A (zh) 双涡燃烧室
JPH07280223A (ja) 予混合式バーナー
EP2932155B1 (en) Air directed fuel injection
CN105765303B (zh) 过浓稀薄燃烧装置
CN218033135U (zh) 浓淡燃烧器和燃气家用电器
CN202598516U (zh) 一种用于裂解炉底部低氮氧化物排放的空气分级气体燃烧器
EP2932159B1 (en) Recessed fuel injector positioning
US11747014B2 (en) Atmosphere-adjustable multi-staged swirl ammonia burner
CN201277549Y (zh) 一种多单元组合式低氮氧化物的燃烧器
CN208418724U (zh) 预混装置及燃气热水器
CN101603687A (zh) 一种燃气燃烧用的低氮氧化物的燃烧器
CN107110497A (zh) 过浓稀薄燃烧装置
CN108954317A (zh) 一种壁挂炉用的负压低NOx燃烧器
CN205351311U (zh) 一种燃烧器底盘及燃烧器
CN115451431A (zh) 一种用于燃气轮机燃烧室的燃料喷嘴预混系统
CN209165391U (zh) 燃烧器及燃气灶具
CN202955696U (zh) 一种预混式低氮氧化物排放的裂解炉用底部气体燃烧器
US6685463B2 (en) Air and fuel staged burner
CN201277548Y (zh) 一种燃气燃烧用的低氮氧化物的燃烧器
CN216897305U (zh) 火排、燃烧器和燃气热水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