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376862U - 一种减震支座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减震支座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376862U
CN207376862U CN201721400049.1U CN201721400049U CN207376862U CN 207376862 U CN207376862 U CN 207376862U CN 201721400049 U CN201721400049 U CN 201721400049U CN 207376862 U CN207376862 U CN 20737686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ndersetting
shock mount
accommodating chamber
mount device
connecting b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400049.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万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jing Guangyuan Municipal Desig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anjing Guangyuan Municipal Desig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jing Guangyuan Municipal Design Co Ltd filed Critical Nanjing Guangyuan Municipal Desig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400049.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37686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37686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376862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uildings Adapted To Withstand Abnormal External Influen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减震支座装置,属于建筑构件,旨在提供一种能够较好地过滤横波的减震支座装置,其技术方案如下,包括上支座与下支座,所述上支座下方设有容纳腔,所述下支座上部设有摩擦端,所述摩擦端插设在容纳腔内,所述容纳腔内设有用于与摩擦端摩擦消耗震动能量的摩擦块。

Description

一种减震支座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构件,特别涉及一种减震支座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及建造技术的发展,高层与超高层建筑结构越来越多。地震、风振和其他设备震动都有可能引起建筑结构自身的震动,较小的震动可能导致结构的损伤积累、设备的不正常运行以及人体感觉不舒适等反应;较大的震动如强地震,则可直接对建筑结构的安全构成威胁。
目前,现有专利中授权公告号为CN205296458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减震支座装置,它包括节点结构、立筋板、支座底板、过渡板、埋件板、橡胶支座和弹簧;所述橡胶支座设置在整个装置的 一端;所述支座底板水干紧贴在橡胶支座上表面;所述立筋板竖直安置在支座底板两端,且立筋板与支座底板紧密连接;所述弹簧设置在两立筋板中问:所述节点结构设置在立筋板上端,且节点结构与立筋板上端紧密连接;所述过渡板与橡胶支座下表面紧密连接;所述埋件板设置在过渡板底部,并且埋件板与过渡板紧密连接。
这种减震支座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缺少减震结构,在地震发生时,对于地震波中沿水平方向传播的横波吸收效果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减震支座装置,能够较好的吸收横波,减小地震横波对建筑物的影响。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减震支座装置,包括上支座与下支座,所述上支座下方设有容纳腔,所述下支座上部设有摩擦端,所述摩擦端插设在容纳腔内,所述摩擦腔内设有用于与摩擦端摩擦消耗震动能量的摩擦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发生地震,水平方向与竖直方向均产生较为剧烈的震动,摩擦块分别与容纳腔的顶壁与及摩擦端进行摩擦,在摩擦的过程中将动能转化为热能,从而减少因动能产生的晃动,达到吸收横波,减轻震动。
进一步的,所述摩擦端与容纳腔内壁之间留有空隙。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摩擦端与容纳腔的内壁之间存在空隙,当发生地震,水平方向产生剧烈的震动时,摩擦端与容纳腔在水平方向产生相对滑动,通过摩擦块与容纳腔的顶壁摩擦,消耗震动产生的能量,减小震动对支座装置在水平方向上的影响,同时有助于限制上支座与下支座在水平方向上产生相对位移,减少装置的晃动。
进一步的,所述摩擦端接近容纳腔顶壁的一端设有半球状凹陷结构,所述摩擦块为半球状结构,所述摩擦块的球形面容纳在摩擦端的凹陷中。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摩擦块与摩擦端的接触面为球面当发生地震,水平方向产生剧烈的震动时,摩擦块在摩擦端的凹陷结构中滑动,球形的接触面充分分散摩擦块与摩擦端之间产生的相互作用力,避免对局部产生过大的应力而导致该装置的损坏。
进一步的,所述摩擦端与摩擦块之间设有耐磨板一,所述摩擦块与容纳腔顶壁之间设有耐磨板二。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耐磨板一与耐磨板二均采用聚四氟乙烯树脂,具有良好的耐磨性;在摩擦端与摩擦块之间、容纳腔的顶壁与摩擦块之间分别垫设耐磨板一、耐磨板二,当水平方向产生震动时,有助于进一步减小摩擦端、摩擦块以及容纳腔顶壁的磨损,提高支座装置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的,所述容纳腔底部设有环状限位块,所述下支座的侧壁上设有与限位块配合的限位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位块插设在限位槽内,将上支座与下支座连接在一起,当发生地震,竖直方向产生剧烈的震动时,限位块与限位槽互相配合,防止上支座与下支座脱离。
进一步的,所述上支座上设有上导杆,所述上导杆上插设有碟形弹簧一,所述上支座上位于碟形弹簧一外周围设有上护套一,所述上支座上还设有上连接座,所述上连接座向上支座方向延伸出上护套二。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发生地震,竖直方向产生剧烈的震动时,将上连接座向上支座挤压,碟形弹簧一受到挤压产生形变,吸收竖直方向的冲击力,减小上连接座与上支座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减小震动,保护建筑结构,上护套一与上护套二互相配合,保持支座装置的完整性。
进一步的,所述下支座上设有下导杆,所述下导杆上插设有碟形弹簧二,所述下支座上位于碟形弹簧二外周围设有下护套一,所述下支座上还设有下连接座,所述下连接座向下支座方向延伸出下护套二。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发生地震,竖直方向产生剧烈的震动时,将下连接座向下支座挤压,碟形弹簧二受到挤压产生形变,吸收竖直方向的冲击力,减小下连接座与下支座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减小震动,保护建筑结构,下护套一与下护套二互相配合,保持支座装置的完整性。
进一步的,所述上支座的侧壁上设有用于与上连接座的侧壁相连接的上拉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发生地震,竖直方向产生剧烈的震动时,上拉索拉住上连接座,防止上连接座从上支座脱离,保持减震支座的整体性。
进一步的,所述下支座侧壁上设有用于与下连接座的侧壁向连接的下拉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发生地震,竖直方向产生剧烈的震动时,下拉索拉住下连接座,防止下连接座从下支座脱离,保持减震支座的整体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摩擦块与容纳腔的顶壁及摩擦端之间摩擦,在摩擦的过程中将动能转化为热能,减少因动能产生的晃动,达到吸收横波,减小震动;
2.通过限位块与限位槽互相配合,防止上支座与下支座脱离;
3.通过碟形弹簧一与碟形弹簧二在受到竖直方向的挤压时产生形变,吸收竖直方向的冲击力,从而减小震动,保护建筑结构;
4.通过将下连接座向下支座挤压,受到挤压产生形变,吸收竖直方向的冲击力,减小下连接座与下支座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减小震动,保护建筑结构,下护套一与下护套二互相配合,保持支座装置的完整性;
5.通过上拉索与下拉索分别拉住上连接座与下连接座,防止脱离,保持减震支座的整体性。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中用于体现减震支座整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中用于体现减震支座侧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A处的剖面图。
图中,1、上支座;11、容纳腔;12、限位块;13、上导杆;14、上护套一;15、上护套二;16、碟形弹簧一;17、上连接座;18、上拉索;2、下支座;21、摩擦端;22、限位槽;23、下导杆;24、下护套一;25、下护套二;26、碟形弹簧二;27、下连接座;28、下拉索;3、摩擦块;31、耐磨板一;32、耐磨板二。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底面”和“顶面”、“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实施例:一种减震支座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上支座1与下支座2,上支座1与下支座2均为六面体结构。参考图3,上支座1的下端设有向下开口的容纳腔11,下支座2顶端设有摩擦端21,摩擦端21为半球形的凹陷结构,下支座2插设在容纳腔11内,摩擦端21的侧壁与容纳腔11内壁之间留有空隙,摩擦端21的顶面与容纳腔11顶壁之间设有半球形的摩擦块3,摩擦块3采用聚四氟乙烯树脂材质,摩擦块3的球形一面容纳在摩擦端21的半球形凹陷内。
参考图1与图3,容纳腔11的开口处设有向容纳腔11内侧延伸的环状限位块12,下支座2的侧面设有与限位块12配合的限位槽22,限位块12嵌入限位槽22中,限位槽22与限位块12之间同样留有空隙。
参考图1与图3,摩擦块3的上方设有耐磨板一31,耐磨板一31紧贴在摩擦块3与容纳腔11顶壁之间,摩擦块3的下方设有耐磨板二32,耐磨板二32为弧形的薄板结构,耐磨板二32紧贴在摩擦块3的球形面与摩擦端21的半球形凹陷之间,耐磨板一31与耐磨板二32均采用聚四氟乙烯树脂制成。
参考图1与图3,上支座1上表面中心处向上方延伸出上导杆13,上导杆13为空心的圆柱体结构,上支座1上表面设有上护套一14,上护套一14围绕在上导杆13外周,上导杆13上套设有碟形弹簧一16,上支座1上还设有上连接座17,上连接座17向下延伸有上护套二15,上护套二15套设在上护套一14外周,碟形弹簧一16的顶部与上连接座17的内壁抵触。
参考图1与图3,下支座2下表面中心处延伸出下导杆23,下导杆23为空心的圆柱体结构,下支座2下表面设有下护套一24,下护套一24围绕在下导杆23外周,下导杆23上套设有碟形弹簧二26,下支座2上还设有下连接座27,下连接座27向上延伸有下护套二25,下护套二25套设在下护套一24外周,碟形弹簧二26的底部与下连接座27的内壁抵触。
参考图1与图3,上支座1的四个侧面均连接有上拉索18,上拉索18从上支座1向上连接座17延伸,上拉索18的末端连接在上护套二15的外侧壁上。
参考图1与图3,下支座2的四个侧面均连接有下拉索28,下拉索28从下支座2向下连接座27延伸,下拉索28的末端连接在下护套二25的外侧壁上。
上拉索18与下拉索28均采用不锈钢编织绳,具有较高的拉伸强度。
具体实施过程:上支座1通过上连接座17与上方的建筑物相连,下支座2通过下连接座27与下方的建筑底座相连,在发生震动,上方的建筑与下方的建筑之间产生挤压时,上支座1与上连接座17挤压碟形弹簧一16,碟形弹簧一16产生形变,吸收竖直方向的震动;同理,下支座2与下连接座27挤压碟形弹簧二26,碟形弹簧二26产生形变,吸收竖直方向的震动。
减震支座装置上方与下方的建筑因地震纵波产生分离的趋势时,上拉索18拉住上连接座17与上支座1,下拉索28拉住下连接座27与下支座2,上支座1与下支座2之间,通过限位块12卡嵌在限位槽22中保持连接。
当减震支座装置承受水平方向的震动时,会在上支座1与摩擦块3之间、下支座2与摩擦块3之间产生剧烈的摩擦,通过耐磨板一31、耐磨板二32承受摩擦,减少上支座1、下支座2与摩擦块3受到的损伤。在摩擦的过程中,限位槽卡住限位块,限制上支座1与下支座2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移范围,同时通过摩擦消耗震动产生的能量,保持了减震支座装置的稳定性。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Claims (9)

1.一种减震支座装置,包括上支座(1)与下支座(2),其特征是:所述上支座(1)下方设有容纳腔(11),所述下支座(2)上部设有摩擦端(21),所述摩擦端(21)插设在容纳腔(11)内,所述容纳腔(11)内设有用于与摩擦端(21)摩擦消耗震动能量的摩擦块(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减震支座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摩擦端(21)与容纳腔(11)内壁之间留有空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减震支座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摩擦端(21)接近容纳腔顶壁的一端设有半球状凹陷结构,所述摩擦块(3)为半球状结构,所述摩擦块(3)的球形面容纳在摩擦端(21)的凹陷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减震支座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摩擦端(21)与摩擦块(3)之间设有耐磨板一(31),所述摩擦块(3)与容纳腔(11)顶壁之间设有耐磨板二(3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减震支座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容纳腔(11)底部设有环状的限位块(12),所述下支座(2)的侧壁上设有与限位块(12)配合的限位槽(22)。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减震支座装置,其特征是:所述上支座(1)上设有上导杆(13),所述上导杆(13)上插设有碟形弹簧一(16),所述上支座(1)上位于碟形弹簧一(16)外周围设有上护套一(14),所述上支座(1)上还设有上连接座(17),所述上连接座(17)向上支座(1)方向延伸出上护套二(15)。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减震支座装置,其特征是:所述下支座(2)上设有下导杆(23),所述下导杆(23)上插设有碟形弹簧二(26),所述下支座(2)上位于碟形弹簧二(26)外周围设有下护套一(24),所述下支座(2)上还设有下连接座(27),所述下连接座(27)向下支座(2)方向延伸出下护套二(25)。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减震支座装置,其特征是:所述上支座(1)的侧壁上设有用于与上连接座(17)的侧壁相连接的上拉索(18)。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减震支座装置,其特征是:所述下支座(2)侧壁上设有用于与下连接座(27)的侧壁向连接的下拉索(28)。
CN201721400049.1U 2017-10-26 2017-10-26 一种减震支座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737686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400049.1U CN207376862U (zh) 2017-10-26 2017-10-26 一种减震支座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400049.1U CN207376862U (zh) 2017-10-26 2017-10-26 一种减震支座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376862U true CN207376862U (zh) 2018-05-18

Family

ID=623365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400049.1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7376862U (zh) 2017-10-26 2017-10-26 一种减震支座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37686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856576A (zh) * 2023-08-01 2023-10-10 广州大学 一种振震双控的隔震支座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856576A (zh) * 2023-08-01 2023-10-10 广州大学 一种振震双控的隔震支座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975158B (zh) 一种多维减震隔震装置
CN205153136U (zh) 一种竖向隔震支座
CN206477442U (zh) 一种多功能减隔震支座
CN107780339A (zh) 一种道路桥梁用减震支座
CN207376862U (zh) 一种减震支座装置
CN206361264U (zh) 一种泵管支撑装置
CN108385852A (zh) 一种建筑用环保减震装置
CN207812113U (zh) 一种洗衣机减震支撑装置
CN206972820U (zh) 机电设备减震装置
CN207659850U (zh) 一种道路桥梁用减震支座
CN213682200U (zh) 一种城市地下综合管廊
CN207201106U (zh) 一种显示屏外壳的保护装置
CN209909064U (zh) 一种土木工程结构抗震实验装置
CN108018887A (zh) 一种用于建筑物的抗震防震装置
CN207277952U (zh) 一种减震式建筑房屋
CN105114521B (zh) 一种核岛布置结构
CN207244433U (zh) 一种桥墩防护装置
CN206616450U (zh) 一种桥梁的减震安全保护装置
CN108018961A (zh) 一种建筑减震装置
CN207836863U (zh) 一种建筑施工现场用安全帽
CN209459049U (zh) 一种用于户外天井加热器的减震底座
CN207633203U (zh) 一种抗震支座
CN207413176U (zh) 一种便于安装的高倍数泡沫生产器
CN206752295U (zh) 一种抗震桥梁墩柱
CN207794150U (zh) 一种用于建筑物的抗震防震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518

Termination date: 2021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