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受话器的灵敏度差的问题。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受话器,包括
外壳,具有内腔;
振膜机构,设置在所述外壳上,将所述外壳的内腔分隔成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振膜机构具有一端悬空设置在所述内腔中的振动板;
弹性部件,位于所述第二腔体内,固定在所述振动板与所述外壳之间;
电磁驱动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二腔体中,具有固定在所述弹性部件上的至少一块永磁体,安装在所述第二腔体中且与所述永磁体相对的线圈,用于驱动所述永磁体和所述弹性部件带动所述振动板沿垂直于所述振动板设置方向做往复振动。
优选地,上述的受话器,所述外壳具有由第一底面与侧壁构成的第一壳体,以及由第二底面与侧壁构成的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可拆卸地与所述第一壳体扣合围成所述内腔;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分别靠近所述第一底面和所述第二底面;
所述外壳的位于所述第二腔体的壁面上开设安装通孔,所述线圈经所述安装通孔安装在所述第二腔体内。
优选地,上述的受话器,所述弹性部件包括平行于所述振动板设置的弹性部,以及成型在所述弹性部一端上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固定在所述振动板上,所述弹性部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外壳上;所述永磁体固定在所述弹性部上。
进一步优选地,上述的受话器,所述连接部采用刚性材料制成,所述弹性部采用具有所需弹性的刚性材料制成。
优选地,上述的受话器,所述弹性部件朝向所述外壳的一端与所述外壳之间还设置有弹性体,所述弹性体用于增大所述弹性部件的振动弹性。
优选地,上述的受话器,所述永磁体平行于所述振动板设置在所述弹性部件上;所述线圈的轴线垂直于所述永磁体方向设置。
优选地,上述的受话器,所述电磁驱动机构还包括密封安装在所述安装通孔的电路基板,所述线圈固定在所述电路基板上。
进一步优选地,上述的受话器,所述电磁驱动机构还包括固定在所述电路基板上且位于所述第二腔体内的增磁部件,所述线圈套设在所述增磁部件上且与所述永磁体之间预留所需间隙;所述增磁部件用于增强所述线圈产生的电磁场的磁场强度。
进一步优选地,上述的受话器,所述电路基板的边缘具有水平向外延伸的外沿,所述外沿抵靠且固定在所述安装通孔所在所述外壳的外侧表面上;和/或
所述增磁部件朝向所述永磁体的一端上具有与所述永磁体平行的阻挡部,所述线圈被限制在所述阻挡部与所述电路基板之间的空间内。
进一步优选地,上述的受话器,所述振膜机构固定在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的开口处。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受话器的装配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S1:预先将永磁体固定在弹性部件上,再将弹性部件的一端预先固定在振膜机构的振动板上;
S2:将弹性部件的另一端预先固定在第一壳体或第二壳体的内壁面上;
S3:将振膜机构固定在第一壳体或者第二壳体的内壁面上,再将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的开口固定连接;或者
将振膜机构固定在所述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的开口之间;
S4:将线圈经第二壳体上的安装通孔伸入并安装在所述第二腔体内,使得线圈与永磁体相对。
进一步优选地,上述的受话器的装配工艺,所述受话器还包括电路基板和增磁部件;
在S4步骤中,所述线圈预先套设在增磁部件上,之后将线圈和增磁部件固定在电路基板上;再将增磁部件、线圈经安装通孔伸入第二腔体内,且电路基板密封固定在安装通孔内。
进一步优选地,上述的受话器的装配工艺,所述电路基板的边缘具有水平向外延伸的外沿,
在S4步骤中,当所述外沿抵靠在第二壳体的外侧表面上时,线圈与永磁铁相对。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受话器,包括外壳、振膜机构、弹性部件以及电磁驱动机构;振膜机构具有一端悬空设置在内腔中的振动板;弹性部件位于固定在振动板与外壳之间;电磁驱动机构具有固定在弹性部件上的至少一块永磁体,以及与永磁体相对的线圈。
此结构的受话器,在给线圈通正向或反向电时,线圈形成的电磁场对永磁体施加吸引力或排斥力,使得永磁体带动弹性部件驱动振动板做往复振动。振动板上不设置任何荷载,使得振动板质量轻,振动板质量越轻,在相同的电磁驱动力作用下,振动板响应速度就越快,缩短受话器瞬时响应时间,提高受话器的灵敏度;同时,弹性部件本身具有一定的弹性,更容易振动,进一步加快振动板响应速度;并且在取消对线圈通电后,在弹性部件自身的弹性作用下,能够驱动振动板振动,快速地复位到起始状态,缩短振动板的复位时间。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受话器,弹性部件朝向外壳的一端与外壳之间还设置有弹性体,弹性体用于增大弹性部件的振动弹性。在相同的电磁驱动力下,弹性体能够使得弹性部件更容易振动,进一步缩短振动板振动时的响应时间,受话器的灵敏度得到进一步地提高。
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受话器的装配工艺,包括如下步骤:预先将永磁体固定在弹性部件上,再将弹性部件的一端预先固定在振膜机构的振动板上,将弹性部件的另一端预先固定在第二壳体的内壁面上,以形成第一模块;第一壳体单独作为第二模块;线圈单独作为第三模块;三个模块预先安装,最后将三个模块总装,以完成受话器的装配过程,从而提高受话器组装的效率。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受话器,如图1所示,包括外壳1、振膜机构2、弹性部件、电磁驱动机构和弹性体5。
如图1所示,外壳1具有由第一底面与侧壁构成的第一壳体11,以及由第二底面与侧壁构成的第二壳体12;第二壳体12可拆卸地与第一壳体11扣合围成内腔,例如采用胶或者点焊方式,将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 12固定连接。第一壳体11的侧壁上开设有出音孔111,在外壳1上安装有导音管,导音管将出音孔包含在其内腔中。优选地,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均采用高导磁材料制成。
如图1所示,振膜结构2设置在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的开口之间,将外壳1的内腔分隔成靠近第一底面的第一腔体13和靠近第二底面的第二腔体14。也即,第一壳体11的内腔作为第一腔体13,第二壳体12的内腔作为第二腔体14。
如图2和图3所示,振膜机构2包括固定框21、振动板22和发音膜 23,固定框21固定在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的开口之间,例如点焊固定方式,或者用胶粘接方式;发音膜23固定在固定框21上的朝向第一腔体13一侧表面上;振动板22固定在固定框21内侧上的一端为固定端221,悬空设置在固定框21内的另一端为悬空端222;振动板22被发音膜23覆盖。
例如,发音膜23通过胶粘在固定框21上,将发音膜23同时粘在振动板22朝向第一腔体13的一侧表面上,并将振动板22的悬空端与固定框21 之间形成的预留间隙24密封,使得第一腔体13与第二腔体14密封隔开。发音膜23在对应于该预留间隙24位置处具有朝向第一腔体13一侧突出的凸起,凸起的设置,当振动板22带动发音膜23振动时,增大发音膜23鼓动空气的量,从而改善受话器的发声性能。发音膜23的材质优选为高分子复合膜,例如PVC复合膜。
如图1所示,弹性部件包括弹性部31和成型在弹性部31一端上的连接部32,连接部32的另一端固定在振动板22的悬空端222上,弹性部31 的另一端通过弹性体5固定在第二壳体12的侧壁上。其中,连接部32采用刚性材料制成,弹性部31采用具有一定弹性的刚性材料制成,使得弹性部31在垂直于振动板22的方向上能够弯曲变形,而且该弯曲变形的弹性大于连接部32在垂直于振动板22的方向上伸缩变形的弹性;连接部32主要起到连接振动板22和支撑振动板22的作用,而弹性部31主要起到改善振动板22振动灵敏度的作用。上述的弹性体5优选为扭簧,扭簧的设置可以增大弹性部31的振动弹性,进一步改善振动板22振动时的灵敏度。扭簧的两端通过点焊方式分别固定在弹性部31和外壳1上。
弹性部31与振动板22平行设置,连接部32垂直于弹性部31连接于振动板22,例如弹性部31与连接部32形成一个L形状,L形的水平部作为弹性部31,竖直部作为连接部32,弹性部31采用钢丝制成,连接部32 采用刚性小于钢丝的材质制成,使得弹性部31在垂直于振动板22方向上弯曲变形的弹性大于连接部32在垂直于振动板22方向上伸缩变形的弹性。
如图1所示,电磁驱动机构设置在第二腔体14中,用于产生电磁驱动力以驱动振膜机构2中的振动板22的悬空端222沿垂直于振动板22设置方向做往复振动,电磁驱动机构包括永磁体41、线圈42、电路基板43和增磁部件44。
如图1所示,一个永磁体41平行于振动板22固定在弹性部31上。永磁体41优选为钕铁硼永磁体,例如钢丝穿设在永磁体41上,或者弹性部 31的钢丝分为两段,两段分别通过点焊方式固定在永磁体41的两端面上。
如图4所示,第二壳体12的第二底面上开设有安装通孔121。如图1 所示,增磁部件44固定在电路基板43上,其朝向永磁体41的一端上具有阻挡部441,阻挡部441与永磁体41平行,与永磁体41之间预留所需间隙;线圈42套设在增磁部件44上并被限制在阻挡部441与电路基板43之间的空间内,其轴线方向垂直于永磁体41;增磁部件44用于增强线圈42产生的电磁场的磁场强度。
例如,增磁部件44为T型铁芯,线圈42套设在T型铁芯的竖直部上, T型铁芯的水平部作为阻挡部441,当线圈42套设在竖直部上时,线圈42 的一端面抵靠在T型铁芯的水平部,另一端面抵靠并固定在电路基板43上。线圈42与T型铁芯、电路基板43预先形成一个组合体,该组合体中的线圈42和T型铁芯经过安装通孔121伸入第二腔体14内,就能够使得线圈 42与永磁体41相对,从而简化线圈42安装的定位;电路基板43则密封固定在安装通孔121内,将第二腔体14与外界隔离,例如通过密封胶将电路基板44伸入安装通孔121内的壁面与安装通孔121固定连接。
另外,如图1所示,电路基板43的边缘具有水平向外延伸的外沿431,外沿431抵靠且固定在安装通孔121所在第二底面的外侧表面上。外沿431 的设置,当线圈42和T型铁芯经安装通孔121伸入第二腔体14时,只需电路基板43的该外沿431抵靠在第二底面的外表面上即可对线圈42和T 型铁芯伸入第二腔体14内的位置进行定位,便于判断线圈42和T型铁芯是否安装到位。
此实施方式中的受话器,其振动发声的原理为:永磁体41本身具有一个固定磁场,假如永磁体41靠近线圈42一端的极性为N极,靠近振动板 22一端的极性为S极,在给线圈42未通电之前,永磁体41和弹性部件都处于起始状态;如图5所示,当给线圈42通入由0开始按照正弦曲线变化的正向电流i,线圈42产生逐渐增强的磁场(正向磁场)将T型铁芯磁化,使得T型铁芯的正向磁场强度随着电流的增大而逐渐增强。假如T型铁芯的水平部一端极性为S极,竖直部的靠近第二底面的一端为N极,根据异性相吸原理,线圈42产生的磁场对永磁体41产生一个向下的吸引力,且该吸引力逐渐增大,使得永磁体41向下振动,钢丝、扭簧产生变形。永磁体41通过连接部32带动振动板22向下振动,带动发音膜23振动以鼓动第一腔体13和第二腔体14内的空气振动发声。当线圈42通入的正向电流 i达到最大值时,即正弦曲线交变电流1/4周期(1/4T),线圈42产生的正向磁场强度最大,对永磁体41的吸引力达到最大,永磁体41向下振动到最大位移处,钢丝、扭簧变形量最大,振动板22由起始状态位置向下振动到最低点。
此时,给线圈42通入的正向电流i由最大值逐渐减小,即正向磁场强度逐渐减弱,线圈42对永磁体41的吸引力逐渐减小,钢丝、扭簧因变形产生的弹力大于线圈42对永磁体41逐渐减小的吸引力,使得永磁体41由最低点向上振动。永磁体41通过连接部32带动振动板22向上振动,带动发音膜23振动以鼓动第一腔体13和第二腔体14内的空气振动发声。当线圈42通入的正向电流i减小至0时,即正弦曲线交变电流1/2周期(1/2T),线圈42产生的正向磁场强度为0,对永磁体41的吸引力为0,永磁体41 向上振动到起始状态位置,钢丝、扭簧变形量为0,振动板22由最低点向上振动到起始状态位置。
此时,线圈42通入的电流i变为按照正弦曲线不断增大的反向电流i,线圈42产生逐渐增强的磁场(反向磁场)将T型铁芯磁化,使得T型铁芯的反向磁场强度随着反向电流i的增大而逐渐增强。T型铁芯的水平部一端极性为N极,竖直部的靠近第二底面的一端为S极,根据同性相斥原理,线圈42产生的磁场对永磁体41产生一个向上的排斥力,且该排斥力逐渐增大,使得永磁体41向上振动,钢丝、扭簧产生变形。永磁体41通过连接部32带动振动板22向上振动,带动发音膜23振动以鼓动第一腔体13 和第二腔体14内的空气振动发声。当线圈42通入的反向电流i达到最大值时,即正弦曲线交变电流3/4周期(3/4T),线圈42产生的反向磁场强度最大,对永磁体41的排斥力达到最大,永磁体41向上振动到最大位移处,钢丝、扭簧变形量最大,振动板22由起始状态位置向上振动到最高点。
此时,给线圈42通入的反向电流i由最大值逐渐减小,即反向磁场强度逐渐减弱,线圈42对永磁体41的排斥力逐渐减小,钢丝、扭簧因变形产生的弹力大于线圈42对永磁体41逐渐减小的排斥力,使得永磁体41由最高点向下振动。永磁体41通过连接部32带动振动板22向下振动,带动发音膜23振动以鼓动第一腔体13和第二腔体14内的空气振动发声。当线圈42通入的反向电流i减小至0时,即正弦曲线交变电流一个周期(4/4T),线圈42产生的反向磁场强度为0,对永磁体41的排斥力为0,永磁体41 向下振动到起始状态位置,钢丝、扭簧变形量为0,振动板22由最高点向上振动到起始状态位置。
在线圈42通入交变电流按照正弦曲线变化的一个完整周期内,永磁体 41在磁场作用下向下和向上分别运动一次,而振动板22在永磁体41带动下实现振动四次,分别为:(1)由起始状态位置向下振动至最低点;(2) 由最低点向上振动至起始状态位置;(3)由起始状态位置振动至最高点; (4)由最高点振动至起始状态位置。也即,在交变电流一个完整周期内,振动板22的振动频率为永磁体41振动频率的2倍。
振动板22驱动发音膜23鼓动第一腔体13和第二腔体14内的空气向上振动发声,发出的声音经出音孔111排至导音管内,进而传播出去。
此结构的受话器,在第二腔体14内单独设置一个弹性部件和扭簧,将永磁铁41固定在弹性部件上,振膜机构2上不设置其他部件,弹性部件中的弹性部31和扭簧能够增大振动板22振动的弹性,在相同的电磁驱动力下,使得振动板22更容易振动,振动时的响应时间缩短,改善受话器振动的灵敏度。另外,外壳1由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组成,第二壳体12的底面上开设安装通孔121,在受话器装配过程中,振膜机构2与弹性部件、弹性体5、第二壳体12、永磁体41形成第一模块;第一壳体11作为第二模块;电路基板43与线圈42、T型铁芯形成第三模块;三个模块预先单独组装,最后将三个模块进行总装,从而形成模块化的装配工艺,简化受话器的装配过程,提高工作效率。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受话器的装配工艺(简写A装配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S1:扭簧预先固定在弹性部31一端上,将永磁体41固定在弹性部件上,再将弹性部件的连接部32的一端预先固定在振膜机构2的振动板22 上;
第一壳体11单独作为第二模块;
S2:将扭簧的另一端预先固定在第二壳体12的侧壁内壁面上,以形成第一模块;
S3:将振膜机构2的固定框21固定在所述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 的开口之间;
S4:线圈42预先套设在T型铁芯的竖直部上,之后将线圈42和T型铁芯固定在电路基板43上,形成第三模块;将第三模块中的线圈43和T 型铁芯经第二底面上的安装通孔121插入第二腔体14内,当电路基板43 的外沿431抵靠在第二底面的外表面上时,线圈42和T型铁芯安装到位,与永磁体41正对;最后采用密封胶将电路基板43与安装通孔431内壁面之间密封,使得第二腔体14与外界隔离。
此实施方式中的受话器的装配工艺,将受话器内的部件分为三个模块,三个模块分别为:振膜机构2与弹性部件、扭簧、第二壳体12形成第一模块;第一壳体11作为第二模块;电路基板43与线圈42、T型铁芯形成第三模块;三个模块预先单独组装,最后将三个模块进行总装,从而形成模块化的装配工艺,简化受话器的装配过程,提高工作效率。
作为第一个可替换的实施方式,振膜机构2的固定框21还可以固定在第一壳体11的内壁面上。在本实施例方式,其装配工艺与A装配工艺相比,仅是S3步骤不同。在S3步骤中,将振膜机构2的固定框21安装在第一壳体11的内壁面上,再将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的开口固定连接。例如采用胶粘结,或者点焊方式。
作为第二个变形实施方式,还可以将振膜机构2的固定框21固定在第二壳体12的内壁面上。在本实施例方式中,其装配工艺与A装配工艺相比,仅是S3步骤不同。在S3步骤中,将振膜机构2安装在第二壳体12的内壁面上,再将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的开口固定连接。例如采用胶粘结,或者点焊方式。
作为第三个可替换的实施方式,增磁部件44朝向所述永磁体41的一端上不设置阻挡部,仅设置竖直部,线圈42套设在竖直部上,以增强线圈 42产生的电磁场的磁场强度。作为进一步的变形,还可以不设置增磁部件 44。在本实施方式中,其装配工艺与A装配工艺相比,仅是S4步骤不同。在S4步骤中,仅需将线圈42固定在电路基板43上,例如通过胶黏结、点焊方式,只要能够提供电磁场即可。
作为第四个可替换的实施方式,电路基板43的边缘不设置水平向外延伸的外沿431。在本实施方式中,其装配工艺与A装配工艺相比,仅是S4 步骤不同。在S4步骤中,将电路基板43直接固定在安装通孔121中,其底面与第二底面的外表面平齐。例如通过胶黏结、点焊方式或者直接卡合在安装通孔121上。
作为第四个实施方式的进一步的变形,还可以不设置电路基板43和增磁部件44。在本实施方式中,其装配工艺与A装配工艺相比,仅是S4步骤不同。在S4步骤中,将线圈43经第二底面上的安装通孔121插入第二腔体14内,线圈43底端直接固定在安装通孔121内,与永磁体41正对。例如通过胶黏结、点焊方式或者插接在安装通孔121内。
作为第五个可替换的实施方式,永磁体41还可以不平行于振动板22 设置,只要将永磁体41通过弹性部件能够带动振动板22做往复振动即可。
作为进一步变形,弹性部件、弹性体5以及永磁体41还可以设置在第一腔体13内。在本实施方式中,其装配工艺与A装配工艺相比,仅是S2 步骤不同。具体而言:
在S2步骤中,将弹性体的另一端预先固定在第一壳体11的侧壁内壁面上。只要线圈42产生的磁场能够驱动永磁体41通过弹性部件3能够带动振动板22做往复振动即可。
作为进一步变形,线圈42的轴线也可以不垂直于永磁体41方向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其装配工艺与A装配工艺相比,仅是S4步骤不同。具体而言:
在S4步骤中,将线圈43经第二底面上的安装通孔121插入第二腔体 14内,只要永磁体41能在线圈42通电产生的电磁场中做往复振动即可。
作为第六个可替换的实施方式,在不设置电路基板43和增磁部件44 的基础上,还可以不设置弹性体5。在本实施方式中,其装配工艺不同于A 装配工艺。具体而言:
S1:将永磁体41固定在弹性部件上,再将弹性部件的连接部32的一端预先固定在振膜机构2的振动板22上;
第一壳体11单独作为第二模块;
S2:将弹性部件的另一端预先固定在第二壳体12的侧壁内壁面上,以形成第一模块;
S3:将振膜机构2的固定框21固定在外壳1上;再将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的开口固定连接;
S4:将线圈43经第二底面上的安装通孔121插入第二腔体14内。
作为一个进一步的可替换实施方式,连接部32也可以不采用刚性材料制成,例如,连接部32采用在振动板22往复振动方向上可伸缩的弹簧。
作为另一个进一步可替换的实施方式,弹性部31和连接部32不是一体成型的。在本实施例方式,其装配工艺不同于A工艺。具体而言:
S1:预先将弹性部31和连接部32连接,将永磁体41固定在弹性部件 3上,再将弹性部件的连接部32的一端预先固定在振膜机构2的振动板22 上;
第一壳体11单独作为第二模块;
S2:将弹性部件的另一端预先固定在第二壳体12的侧壁内壁面上,以形成第一模块;
S3:将振膜机构2的固定框21固定在外壳1上;再将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的开口固定连接;
S4:将线圈43经第二底面上的安装通孔121插入第二腔体14内。
作为第七个可替换的实施方式,外壳1具有仅有第一底面构成的第一壳体11,以及由第二底面与侧壁构成的第二壳体12,第二壳体12可拆卸地与所述第一壳体11扣合围成所述内腔。在本实施例方式,其装配工艺不同于A装配工艺,具体而言:
S1:将永磁体41固定在弹性部件上,再将弹性部件一端预先固定在振膜机构2的振动板22上;
第一壳体11单独作为第二模块;
S2:将弹性部件的另一端预先固定在第二壳体12的侧壁内壁面上;
S3:将振膜机构2的固定框21固定在第二壳体12的侧壁内壁面上,以形成第二模块;再将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的开口固定连接;
S4:将线圈42经安装通孔121安装在第二底面内表面。
作为第八个可替换的实施方式,外壳1具有仅有第一底面与侧壁构成的第一壳体11,以及仅由第二底面第二壳体12,第二壳体12可拆卸地与所述第一壳体11扣合围成所述内腔。在本实施例方式,其装配工艺不同于 A工艺相比。具体而言:
S1:将永磁体41固定在弹性部件3上,再将弹性部件一端预先固定在振膜机构2的振动板22上;
第一壳体11单独作为第二模块;
S2:将弹性部件的另一端预先固定在第一壳体11的侧壁内壁面上;
S3:将振膜机构2的固定框21固定在第一壳体11的侧壁内壁面上,以形成第二模块;再将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的开口固定连接;
S4:将线圈42经安装通孔121安装在第二底面内表面。
作为第九个可替换的实施方式,外壳1的位于所述第二腔体的壁面上还可以不开设安装通孔121。在本实施例方式,其装配工艺不同于A装配工艺相比。具体而言:
S1:将线圈42预先固定在第二底面的内表面上;
S2:将永磁体41固定在弹性部件上,再将弹性部件的一端预先固定在振膜机构2的振动板22上;
第一壳体11单独作为第二模块;
S3:将弹性部件的另一端预先固定在第二壳体12的侧壁内壁面上,以形成第一模块;再将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的开口固定连接;
S4:将振膜机构2的固定框21固定在外壳1上。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方式中,受话器的振动过程均是以给线圈通入正弦曲线的交流电来分析的;其实,给线圈通入正弦交流电,只是给线圈通电的一种方式,在这种通电方式下,能够使得振动板的振动频率是永磁体的振动频率的两倍,增大振动板的振动频率,但在受话器实际使用过程中,还可以不按照正弦曲线给线圈通入交流电,根据实际需求来通电,只需线圈通入交流电后,能够产生驱动永磁体带动振动板做往复振动即可,具体通电形式不限定。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