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365793U - 一种用于集流管的隔板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集流管的隔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365793U
CN207365793U CN201721302780.0U CN201721302780U CN207365793U CN 207365793 U CN207365793 U CN 207365793U CN 201721302780 U CN201721302780 U CN 201721302780U CN 207365793 U CN207365793 U CN 20736579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rtition plate
diaphragm body
table top
clamping portion
slope sur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302780.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魏晓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rg Faith (changzhou) Heat Exchang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rg Faith (changzhou) Heat Exchang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rg Faith (changzhou) Heat Exchang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rg Faith (changzhou) Heat Exchang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302780.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36579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36579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36579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Quick-Acting Or Multi-Walled Pipe Joi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集流管的隔板,该隔板包括:隔板主体、限位部和卡装部,限位部沿隔板的外边缘设置,且限位部的两端的连线穿过隔板主体的中心,卡装部设置在隔板主体的侧壁上,卡装部的一侧设有坡面,坡面与隔板主体的侧壁之间的夹角朝向限位部布置,卡装部的另一侧设有台面,台面垂直于隔板主体的侧壁布置,隔板主体的外边缘和台面均与待插装集流管的内壁相匹配,本实用新型通过设定两个凸台限制隔板的运动趋势以及半圆环作为隔板的支撑提高了隔板的实用性及可靠性。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集流管的隔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集流管的隔板。
背景技术
换热器是一种通过换热介质实现热量交换的设备,常应用于不同的环境,其根据应用环境不同,结构也有所不同。对于应用于空调的换热器来说,其主要结构包括:隔板、至少两个集流管以及多个扁管,各集流管之间通过扁管连通,隔板设置在各集流管内,使得该集流管被分隔成互不连通的上部分和下部分,从而限定了换热介质的流动方向,进而保证了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现有的隔板结构较为简单,是一种圆盘状结构,在装配时工人需要将隔板敲入集流管上的插槽,再通过样冲在隔板上敲打出限位凸起,从而实现隔板在集流管上的装配。
在实现本实用新型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问题:
由于隔板通过人工敲打安装,所以其装配良率和装配效率均过于依赖工人的装配经验,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隔板实用性及可靠性较差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隔板。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在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隔板包括:隔板主体、限位部和卡装部,所述限位部沿所述隔板主体的外边缘设置,且所述限位部的两端的连线穿过所述隔板主体的中心,所述卡装部设置在所述隔板主体的侧壁上,所述卡装部的一侧设有坡面,所述坡面与所述隔板主体的侧壁之间的夹角朝向所述限位部布置,所述卡装部的另一侧设有台面,所述台面垂直于所述隔板主体的侧壁布置,所述隔板主体的外边缘和所述台面均与待插装集流管的内壁相匹配。
在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坡面的倾斜角不大于15°。
在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台面凸出于所述隔板主体的高度为0.1~0.3mm。
在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坡面和所述台面之间设有平滑面,所述平滑面与所述隔板主体的侧壁相互平行布置,所述平滑面凸出于所述隔板主体的高度等于所述台面凸出于所述隔板主体的高度。
在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坡面为三角形,所述坡面的一角与所述隔板主体相连,所述坡面的另外两角均与所述平滑面相连。
在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又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限位部的厚度不大于所述隔板主体的厚度。
在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又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隔板主体的两个侧壁上均设有所述卡装部。
在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又一种实现方式中,位于所述隔板主体的两个侧壁上的所述卡装部对称布置。
在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又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隔板为冲压件。
在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又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隔板为金属结构件。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在隔板上设置卡装部,并且卡装部一侧设有坡面,另一侧设有与集流管内壁相匹配的台面,当隔板有运动(掉落或活动)趋势时,卡装部的台面便会与集流管内壁相抵,从而限制了隔板的运动趋势,提高了隔板的稳定性,由于卡装部还设有坡面,因此将隔板卡装到集流管时可顺着坡面推入集流管插入槽,降低了装配难度,同时隔板上还设有限位部,限位部设于隔板的外边缘,该外边缘为隔板固定在集流管上提供了支撑,提高了隔板的实用性及可靠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隔板的结构图;
图2是图1提供的一种隔板的侧视图;
图3是图1提供的一种隔板的正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隔板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隔板装配示意图;
图中各符号表示含义如下:
1-隔板主体,2-限位部,3-卡装部,31-坡面,32-台面,33-平滑面,4-集流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隔板,该隔板用于将换热器中的一个集流管分隔成两个互不连通的两部分,进而改变集流管内流体的流动方向并使流体进入换热器的热量交换区域,从而实现冷、热流体充分地热量交换。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隔板的结构图,参见图1,该隔板包括:隔板主体1、限位部2和卡装部3,限位部2沿隔板主体1的外边缘设置,且限位部2的两端的连线穿过隔板主体1的中心,卡装部3设置在隔板主体1的侧壁上,卡装部3的一侧设有坡面31(参见图2),坡面31与隔板主体1的侧壁之间的夹角朝向限位部2布置,卡装部3的另一侧设有台面32(参见图2),台面32垂直于隔板主体1的侧壁布置,隔板主体1的外边缘和台面32均与待插装集流管4的内壁相匹配。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在隔板上设置卡装部3,并且卡装部3一侧设有坡面31,另一侧设有与集流管4内壁相匹配的台面32,当隔板有运动(掉落或活动)趋势时,卡装部3的台面32便会与集流管4内壁相抵,从而限制了隔板的运动趋势,提高了隔板的稳定性,由于卡装部3还设有坡面31,因此将隔板卡装到集流管4时可顺着坡面31推入集流管4插入槽,降低了装配难度,同时隔板上还设有限位部2,限位部2设于隔板的外边缘,该外边缘为隔板固定在集流管4上提供了支撑,提高了隔板的实用性及可靠性。
图3是图1提供的一种隔板的正视图,参见图3,限位部2沿隔板主体1外边缘设置,隔板主体1为圆形板状结构,隔板主体1外边缘为圆形板状结构的外周圆,限位部2为半圆环结构,该半圆环结构两端的连线穿过隔板主体1的中心(即半圆环结构两端面在同一平面上),其中半圆环结构从其内圆环到外圆环方向上的长度与集流管4壁厚相同且半圆环结构内径与隔板主体1圆形板状结构外径一致使得隔板主体1与限位部2的连接得以实现。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隔板的局部放大图,参见图4,优选地,坡面31的倾斜角不大于15°,设置坡面31的作用为当将隔板插入集流管4时为隔板的插入提供导向,并且将坡面31的倾斜角设定为不大于15°可以减少插入集流管4过程中所需借助的外力,进而使得隔板的装配过程更简易,减低了隔板的装配难度。
如图2所示,台面32凸出于隔板主体1的高度为0.1~0.3mm,将台面32的高度设为0.1~0.2mm这个范围内可确保隔板在存在运动趋势时,台面32与集流管4相抵的作用可限制该运动趋势,从而增强隔板的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实现方式中,坡面31和台面32之间设有平滑面33,平滑面33与隔板主体1的侧壁相互平行布置,平滑面33凸出于隔板主体1的高度等于台面32凸出于隔板主体1的高度,在台面32与坡面31间设置平滑面33过渡,且平滑面33高度与台面32一致,也就是说,台面32与平滑面33在隔板的卡装部3上形成了一个凸台,该凸台在装配隔板的过程中起过渡作用同时也为台面32的限位作用提供支撑,增强了隔板可靠性。
具体地,参见图3,坡面31为三角形,坡面31的一角与隔板主体相连,坡面31的另外两角均与平滑面33相连,将坡面31设为三角形且坡面31的一角与隔板主体1相连,可使得在装配隔板的过程中,集流管4与坡面31的接触面逐渐递增的,从而使得装配过程更顺畅,减低装配难度。
具体地,限位部2的厚度不大于隔板主体1的厚度,设置限位部2厚度不大于隔板主体1厚度(即使得卡装部3台面32与集流管4内壁相抵时其相抵面的长度为台面32高度加上隔板主体1多出限位部2厚度的部分)进而可增强卡装部3台面32防松的作用。
具体地,隔板主体1的两个侧壁上均设有卡装部3,隔板主体1的两个侧壁上的卡装部3对称布置,在隔板主体1两侧壁上均设置卡装部3可用来限制隔板向上和向下的运动趋势,提高了隔板的可靠性。
具体地,隔板为冲压件,并且隔板也是金属结构件,隔板上的卡装部3为冲压成型降低了卡装部3的加工难度,同时将隔板设为金属结构件方便于卡装部3的冲压成型以及增强了隔板的稳定性。
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隔板装配示意图,参见图5,在通过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隔板隔离集流管4并改变流体流向时,将隔板插入对应的集流管4槽内即可,因为卡装部3具有坡面31结构使得将隔板插入集流管4槽内时需借助的外力更小,降低了实际操作难度,同时由于卡装部3的台面32与集流管4内壁面相抵,限制了隔板的运动趋势,再加上限位部2的支撑使隔板得以在集流管4上固定,因此增强了隔板的可靠性。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用于集流管的隔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包括:隔板主体、限位部和卡装部,所述限位部沿所述隔板主体的外边缘设置,且所述限位部的两端的连线穿过所述隔板主体的中心,所述卡装部设置在所述隔板主体的侧壁上,所述卡装部的一侧设有坡面,所述坡面与所述隔板主体的侧壁之间的夹角朝向所述限位部布置,所述卡装部的另一侧设有台面,所述台面垂直于所述隔板主体的侧壁布置,所述隔板主体的外边缘和所述台面均与待插装集流管的内壁相匹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坡面的倾斜角不大于1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台面凸出于所述隔板主体的高度为0.1~0.3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坡面和所述台面之间设有平滑面,所述平滑面与所述隔板主体的侧壁相互平行布置,所述平滑面凸出于所述隔板主体的高度等于所述台面凸出于所述隔板主体的高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隔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坡面为三角形,所述坡面的一角与所述隔板主体相连,所述坡面的另外两角均与所述平滑面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的厚度不大于所述隔板主体的厚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主体的两个侧壁上均设有所述卡装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隔板,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隔板主体的两个侧壁上的所述卡装部对称布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为冲压件。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为金属结构件。
CN201721302780.0U 2017-09-30 2017-09-30 一种用于集流管的隔板 Active CN20736579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302780.0U CN207365793U (zh) 2017-09-30 2017-09-30 一种用于集流管的隔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302780.0U CN207365793U (zh) 2017-09-30 2017-09-30 一种用于集流管的隔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365793U true CN207365793U (zh) 2018-05-15

Family

ID=623470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302780.0U Active CN207365793U (zh) 2017-09-30 2017-09-30 一种用于集流管的隔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36579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560484B (zh) 连接件和微通道换热器
CN101943539B (zh) 热交换器的集流管结构
EP2977706A1 (en) Manifold and heat exchanger having same
KR20130084178A (ko) 헤더 유닛 및 이를 가지는 열교환기
CN106642826A (zh) 换热器
CN207365793U (zh) 一种用于集流管的隔板
CN211601198U (zh) 换热器
CN109877416B (zh) 一种毛细管换热器管板和毛细管的焊接方法
CN103438750A (zh) 一种热交换器及其集流管组件
CN206247711U (zh) 多折式换热器和空调器
CN106766096B (zh) 一种蒸发器密封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
US20220274216A1 (en) Method for producing heat exchanger
EP2913619A1 (en) Heat exchanger
CN111237565B (zh) 一种换热器管口接头结构
CN103851949A (zh) 热交换器用集流管及具有该集流管的平行流热交换器
CN201828183U (zh) 热交换器的集流管结构
WO2020244446A1 (zh) 扁管及换热器
CN209745083U (zh) 连接装置及换热器
CN210922282U (zh) 换热器
CN207365782U (zh) 一种换热器扁管
CN207365788U (zh) 一种用于水室的隔板
CN104019589A (zh) 热交换系统、气液分离器及其加工方法
CN106679240A (zh) 换热器和换热管
CN206310972U (zh) 换热器边板、多折式换热器和空调器
CN110530177A (zh) 一种三介质换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