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332498U - 钥匙及自动复位结构 - Google Patents

钥匙及自动复位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332498U
CN207332498U CN201720924234.4U CN201720924234U CN207332498U CN 207332498 U CN207332498 U CN 207332498U CN 201720924234 U CN201720924234 U CN 201720924234U CN 207332498 U CN207332498 U CN 20733249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key
steel ball
key piece
piece
return sp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924234.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谭召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720924234.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33249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33249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332498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钥匙领域,公开了一种钥匙及自动复位结构,所述的钥匙包括用于解锁锁芯的钥匙体,钥匙体包括主体部分和至少一个钥匙片;钥匙片的外表面设置有用于解锁锁芯内弹珠组件的孔眼,钥匙片的底部与主体部分铰接连接,铰接的钥匙片可基于铰接轴相对于主体部分向外倾斜转动;在钥匙片的底部还设置有复位装置,当钥匙片向外倾斜转动时,该复位装置能驱使钥匙片回位至钥匙片外壁与主体部分外壁共面的位置。上述钥匙用于与一种防盗锁配合使用,该防盗锁的内部具有变向的钥匙槽,上述钥匙能插入该钥匙槽并将其解锁;由于钥匙槽具有变向的特性,而开锁工具是很难在槽内变向的,即使变向后也不可能拨动解锁斜槽处的锁芯,从而可以杜绝技术开锁。

Description

钥匙及自动复位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钥匙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锁芯市场上,包括A、B、C三种级别的锁。A级锁一般包括传统的一字锁、十字锁、月牙锁以及大部分锁芯里只有一排弹珠结构的锁,其防盗性差,互开率极高,技术开起时间一般在几秒钟到两分钟左右,在国内发生的众多盗窃案中,多数被盗门户采用的都是A级锁。B级锁有双排弹子槽,跟A级锁不同的地方在于钥匙面多了一排弯弯曲曲不规则的沟槽,锁芯主要类型为3种,电脑双排锁芯、双排月牙锁芯和双面叶片锁芯,防技术性开起时间在5分钟内,互开率高,通过强扭工具,1分钟内可以开起锁芯。目前市场上比较安全的是C级锁,其采用双排、电脑、复合曲线槽钥匙,270分钟无法技术开起,但C级锁在金融行业使用较多,民用较少。三种级别的开锁时间各不相同,时间越长的,安全系数越高,被盗的可能性越低。
但现在的A级、B级、C级锁,其钥匙槽轨道都是直通的,所以工具很容进入到钥匙槽里,然后小偷再用技巧拨动弹珠或锁片。在直通的轨道内,对于有经验的小偷来说,用工具都是可以打开的,只是开锁时间长短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钥匙,该钥匙用于与一种防盗锁配合使用,该防盗锁的内部具有变向的钥匙槽,该钥匙用于插入变向的钥匙槽并将其解锁,由于钥匙槽具有变向的特性,使得开锁工具无法在槽内变向并伸入到槽的最里端将其解锁,从而杜绝所谓的技术开锁,大大提高锁具的防盗性能。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钥匙,包括用于解锁锁芯的钥匙体,所述的钥匙体包括主体部分和至少一个钥匙片;
所述钥匙片的外表面设置有用于解锁锁芯内弹珠组件的孔眼,钥匙片的底部与所述的主体部分铰接连接,铰接的钥匙片可基于铰接轴相对于主体部分向外倾斜转动;在所述钥匙片的底部还设置有复位装置,当钥匙片向外倾斜转动时,该复位装置能驱使钥匙片回位至钥匙片外壁与主体部分外壁共面的位置;
所述的复位装置配合所述的铰接轴设置在钥匙片的内部,复位装置包括回位弹簧和钢珠;所述回位弹簧呈压缩状态,一端顶靠在钥匙片内的着力面上,另一端顶靠在所述的钢珠上;对应所述的钢珠,在钥匙片的壁面开设有直径略小于钢珠外径的圆孔,在回位弹簧的弹力作用下,该钢珠有部分球面由所述的圆孔突出并裸露在外,配合该钢珠的裸露球面,在所述的主体部分上设置有容纳所述裸露球面的球形凹面;当所述的钥匙片位于钥匙片外壁与主体部分外壁共面的位置时,所述的球形凹面能保证钢珠的裸露球面面积为最大值;当所述的钥匙片倾斜转动时,所述的钢珠受所述球形凹面的限制而内缩,且当钥匙片转动至最大倾角时,钢珠内缩至裸露球面面积为最小值处。
进一步的,所述的回位弹簧相对于所述的铰接轴平行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的回位弹簧相对于所述的铰接轴垂直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钥匙片的数量为四个,四个钥匙片均交接在主体部分的端部,且四个钥匙片围成一截面呈正方形的结构;其中一组相对设置的钥匙片,其回位弹簧相对于所述的铰接轴平行设置,另一组相对设置的钥匙片,其回位弹簧相对于所述的铰接轴垂直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钥匙片的前端设置有倾斜的导向面。
进一步的,所述主体部分的外表面设置有用于解锁锁芯内锁片的沟槽。
进一步的,所述的孔眼在单个钥匙片上的数量为三到八个。
基于同一思路,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自动复位结构,包括固定部以及底部铰接在所述固定部上的活动部,铰接的活动部可基于铰接轴相对于固定部向一侧倾斜转动,所述活动部的底部设置有复位装置,当活动部向一侧倾斜转动时,该复位装置能驱使活动部回位至活动部与固定部同轴向的位置;
所述的复位装置配合所述的铰接轴设置在活动部的内部,复位装置包括回位弹簧和钢珠;所述回位弹簧呈压缩状态,一端顶靠在活动部内的着力面上,另一端顶靠在所述的钢珠上;对应所述的钢珠,在活动部的壁面开设有直径略小于钢珠外径的圆孔,在回位弹簧的弹力作用下,该钢珠有部分球面由所述的圆孔突出并裸露在外,配合该钢珠的裸露球面,在所述的固定部上设置有容纳所述裸露球面的球形凹面;当所述的活动部与固定部同轴向时,所述的球形凹面能保证钢珠的裸露球面面积为最大值;当所述的活动部倾斜转动时,所述的钢珠受所述球形凹面的限制而内缩,且当活动部转动至最大倾角时,钢珠内缩至裸露球面面积为最小值处。
进一步的,所述的回位弹簧相对于所述的铰接轴平行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的回位弹簧相对于所述的铰接轴垂直设置。
需说明的,本文所指的弹簧相对于铰接轴平行或垂直设置,是指弹簧中心的轴线相对于铰接轴平行或垂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钥匙用于与一种防盗锁配合使用,该防盗锁的内部具有变向的钥匙槽,本实用新型的钥匙能插入该钥匙槽并将其解锁;由于钥匙槽具有变向的特性,而开锁工具是很难在槽内变向的,即使变向后也不可能拨动解锁变向后斜槽处的锁芯,因此可以杜绝所谓的技术开锁,大大提高锁具的防盗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的防盗锁的爆炸图(该图中未示出连接片);
图2是图1中锁芯壳及锁片组件的放大图;
图3是实施例1的防盗锁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A-A向截面视图;
图5是实施例1的锁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实施例1的钥匙的外形结构图;
图7是图6的B向视图;
图8是图6的C向视图;
图9是图6上部的爆炸图;
图10是回位弹簧相对于铰接轴平行设置的示意图;
图11是回位弹簧相对于铰接轴垂直设置的示意图;
图12是当钥匙片外壁与主体部分外壁共面时,复位装置的工作原理图(本图以回位弹簧相对于铰接轴垂直设置为例,平行设置时同理);
图13是当钥匙片倾斜转动时,复位装置的工作原理图(本图同样以回位弹簧相对于铰接轴垂直设置为例,平行设置时同理);
图14是实施例1中钥匙解锁防盗锁时的示意图;
图15是实施例1中防盗锁处于锁定状态时的示意图;
图16是实施例2中防盗锁的锁芯壳及导向装置的外形结构图;
图17是实施例2中钥匙的外形结构图;
图18是实施例2中导向装置的仰视图;
图中标记为:1-锁体,2-锁芯,11-凸台结构,12-锁片容纳腔,13-弹珠槽B,21-锁芯壳,22-导向装置,23-弹珠组件,24-直槽,25-斜槽,26-弹性组件,27-密封端头,28-连接片,29-锁片,30-锁片弹簧,211-前段锁芯壳,212-后段锁芯壳,221-斜面B,222-第二轴向通孔,223-缺槽,231-上弹珠,232-下弹珠,233-弹珠弹簧,261-连接螺丝,262-弹簧,271-第一轴向通孔,291-凸起,2111-锁片槽,2112-锁片弹簧槽,2121-斜面A,2122-螺纹孔,2123-弹珠槽A;3-把手,4-钥匙体,41-钥匙体的主体部分,42-钥匙体的钥匙片,43-铰接轴,51-回位弹簧,52-钢珠,411-沟槽,412-延伸面,413-主体部分外壁,414-球形凹面,421-孔眼,422-直凹槽,423-引流倒角,424-钥匙片外壁,425-圆孔,426-导向面,521-裸露球面,H1-锁片容纳腔的高度,H2-锁片的高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介绍,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本实用新型的钥匙是基于一种防盗锁而设计的,该防盗锁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防盗锁,包括锁体1和设置于该锁体1内的锁芯2,所述的锁芯2相对于锁体1具有锁定和解锁两个状态,当位于解锁状态时锁芯2可相对于锁体转动。锁芯2内设置有供钥匙插入的钥匙槽,该钥匙槽包括相通的前段和后段,其中,前段的钥匙槽为直槽24,后段的钥匙槽为斜槽25,斜槽25与直槽24之间的夹角为钝角。该防盗锁在斜槽25处配置有第一锁定部件,该第一锁定部件能锁定或解锁锁芯2。
针对上述防盗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钥匙,该钥匙能与上述防盗锁配合使用。该钥匙包括钥匙把手3和用于解锁锁芯的钥匙体4,所述的钥匙体4包括主体部分41和钥匙片42,所述钥匙片42的数量至少为一个,钥匙片42的底部铰接在主体部分41上且可基于铰接轴43相对于主体部分41向外倾斜转动,钥匙片42上设置有第一解锁部,该第一解锁部是用于解锁上述防盗锁斜槽25处的第一锁定部件的,因此在制造时,钥匙的第一解锁部需与上述防盗锁斜槽25处的第一锁定部件相匹配。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采用弹珠组件23作为防盗锁斜槽25处的第一锁定部件,针对该弹珠组件23,在钥匙的钥匙片42外表面设置有孔眼421作为第一解锁部。
为了进一步提高防盗锁的防盗性能,在防盗锁的直槽24处还配置有第二锁定部件,针对该第二锁定部件,在钥匙的主体部分41设置有用于解锁第二锁定部件的第二解锁部。优选地,本实用新型采用锁片组件作为防盗锁25直槽24处的第二锁定部件,针对该锁片组件,在钥匙主体部分41的表面开设有与所述锁片组件相匹配的沟槽411作为第二解锁部。
实施例1:
如图1-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防盗锁,锁芯2包括锁芯壳21、导向装置22和密封端头27。
所述的锁芯壳21包括前段和后段,所述的直槽24位于前段锁芯壳211内,所述后段锁芯壳212的内部具有四个斜面A 2121(斜面A见图3),如图1和图2所示,四个斜面A 2121呈十字形分布;
所述导向装置22的外表具有四个凸出的斜面B 221,斜面B 221配合所述的斜面A2121设置,也呈十字形分布。由此,在四个斜面2121、221之间形成四个所述的斜槽25,其中,相对的两个斜槽25呈V形;
所述的弹珠组件23为四组,分别对应四个斜槽25安装,每组弹珠组件23均安装在后段锁芯壳212的弹珠槽A 2123和锁体1的弹珠槽B 13内,具有锁定和解锁两个状态,当处于锁定状态时锁芯壳21不能相对锁体1转动。具体的,本实施例中每组弹珠组件23包括五个上弹珠231、五个下弹珠232和五个弹珠弹簧233,每组弹珠组件23中的弹珠的布置方式可以有多种,即各弹珠的间距、位置可任意布置;弹珠组件的锁定状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未插入钥匙时(弹珠弹簧233处于自然状态),下弹珠232卡在后段锁芯壳212和锁体1之间,如图15所示,从而阻挡锁芯2的转动,另一种是所插入钥匙的孔眼421与弹珠的布置方式不匹配时,钥匙会后顶上弹珠231使其处于后段锁芯壳212和锁体1之间,同样卡住锁芯2的转动;如图14所示,弹珠组件的解锁状态是,当插入钥匙的孔眼421与弹珠的布置方式相匹配时,在孔眼421的作用下,上弹珠232和下弹珠233后缩后刚好分别位于后段锁芯壳212和锁体1内,此时上下弹珠的分界线与后段锁芯壳212和锁体1的分界线相齐平,后段锁芯壳212得以解锁,正好可顺着上下弹珠的分界线转动。
所述的密封端头27用于密封锁芯2的内部部件,其为内凹结构,设置在导向装置22的背面,且端面与锁芯壳212的端面面接触,使导向装置22位于该内凹结构的凹槽内。该导向装置22还配置有弹性组件26,弹性组件26包括连接螺丝261和弹簧262,所述的连接螺丝261依次穿过密封端头27上的第一轴向通孔271和导向装置22上的第二轴向通孔222后固定在后段锁芯壳212上的螺纹孔2122内,其中第二轴向通孔222的孔径略大于连接螺丝261的外径,所述的弹簧262外套于连接螺丝261安装在第二轴向通孔222的台阶面上,且呈压缩状态一端顶紧导向装置22,另一端顶紧密封端头27。由此,当钥匙插入斜槽25时,钥匙会前顶导向装置22,使导向装置22沿连接螺栓261轴向后缩,从而使斜槽25宽度扩宽,便于钥匙的进入,当钥匙的孔眼与弹珠的布置方式相匹配时,钥匙完全插入后,上弹珠231会全部对准钥匙的孔眼,此时导向装置22的斜面B 221会在弹簧262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顶紧钥匙的一侧面,使钥匙另一侧面的孔眼推动上弹珠231使弹珠组件23恰好处于解锁状态。
另外,本实施例包括四组所述的锁片组件,各组锁片组件包括三个锁片29和三个锁片弹簧30,锁片29为框形结构,中间具有供钥匙插入的槽,槽的两对边设有用于与钥匙的沟槽411联动的凸起291,对应地,在前段锁芯壳211上设置有供锁片29径向移动的锁片槽2111,所述的锁片弹簧30一端安装在锁片29上,另一端安装在锁片槽2111旁的锁片弹簧槽2112上,同时,在锁片组件对应处的锁体1上设有锁片容纳腔12;当锁片29处于自然状态时(未插入钥匙时),锁片29在锁片槽2111内呈错列分布,锁片29分别从锁片槽2111的两侧凸出进入到锁片容纳腔12内,该锁片容纳腔12的高度H1略大于锁片29的高度H2(如图4和图5所示),在锁片29进入容纳腔后可以限制锁片29绕轴的转动,从而限制了锁芯壳21相对于锁体1的转动,只有当插入钥匙的沟槽与锁片29上的凸起291相适配时,钥匙才能驱使所有锁片29移动至锁片槽2111内且两侧不外凸,此时前段锁芯壳211才能相对于锁体1转动。
为使锁芯2的各部件能作为一个整体相对于锁体1转动,在密封端头27上固定有截面为L形的连接片28,连接片28固定后再扣于锁体1外壁的凸台结构11上,由于密封端头27是顶靠在后段锁芯壳212上与后段锁芯壳212的端面面接触的,所以该连接片28可将锁芯的各部件作为一个整体拉拢后通过凸台结构11限制其轴向移动,但需说明的是,该连接片28并不限制锁芯2相对于锁体1的转动。
如图6-图11所示,本实施例的钥匙,主体部分41表面的沟槽411需要配合上述防盗锁锁片29上的凸起291进行开设,当钥匙插入上述防盗锁的直槽24内时,沟槽411能驱使各锁片29移动至锁片槽2111内且不外凸,从而解锁前段锁芯壳211;钥匙片42外表面的孔眼421需要对应上述弹珠的布置方式进行设置,即孔眼421能使弹珠组件23处于解锁状态,在本实施例中,各钥匙片上均设置有五个孔眼421。
具体的,钥匙片42的数量为四个,四个钥匙片42围成一截面呈正方形的结构;各钥匙片42的底部均铰接在所述主体部分41的端部,铰接后的钥匙片42可基于铰接轴43相对于主体部分41向外倾斜转动;为了便于钥匙片42进入到防盗锁的斜槽25内,在钥匙片42的前端还设置有倾斜的导向面426。另外,在钥匙片42的底部还设置有复位装置,当钥匙片42向外倾斜转动时,该复位装置能驱使钥匙片42回位至钥匙片外壁424与主体部分外壁413共面的位置;
所述的复位装置配合所述的铰接轴43设置在钥匙片42的内部,复位装置包括回位弹簧51和钢珠52;所述回位弹簧51呈压缩状态,一端顶靠在钥匙片42内的着力面上,另一端顶靠在所述的钢珠52上;对应所述的钢珠52,在钥匙片42的壁面开设有直径略小于钢珠52外径的圆孔425,在回位弹簧51的弹力作用下,该钢珠52有部分球面由所述的圆孔425突出并裸露在外;配合该钢珠52的裸露球面521,在所述的主体部分41上设置有容纳所述裸露球面521的球形凹面414;当所述的钥匙片42位于钥匙片外壁424与主体部分外壁413共面的位置时,所述的球形凹面414能保证钢珠52的裸露球面521面积为最大值,当所述的钥匙片42倾斜转动时,所述的钢珠52受所述球形凹面414的限制而内缩,且当钥匙片42转动至最大倾角时,钢珠52内缩至裸露球面521面积为最小值处。
在本实施例中,其中一组相对设置的钥匙片42,其回位弹簧51相对于所述的铰接轴43平行设置,而另一组相对设置的钥匙片42,其回位弹51相对于所述的铰接轴43垂直设置。
复位装置的工作原理如下:如图12所示,当钥匙片42位于钥匙片外壁424与主体部分外壁413共面的位置时,回位弹簧51的弹性恢复力F会将钢珠52顶至最底端,此时,钢珠的裸露球面521面积为最大值;如图13所示,当钥匙片42倾斜转动时,钢珠52会随之偏移,偏移后的钢珠52会受到球形凹面414的弧面限制而向内回缩,回缩导致回位弹簧51的受压增大,从而钢珠52受到的弹性恢复力F也会增大,在该恢复力的作用下,回位弹簧51为了释放弹性恢复力,会驱使钢珠52回移至最底端(即裸露球面521面积为最大值),从而,钥匙片42受钢珠52回移的动力便会自动回位至钥匙片外壁424与主体部分外壁413共面的位置。
关于本实施例的防盗锁和钥匙,需说明的是,由于钥匙片42是最先插入直槽24的,而直槽24处有锁片29,锁片29上有凸起291,因此为防止凸起291影响钥匙片42的插入,配合锁片29对边上的凸起291,在相对应的两个钥匙片42上开设有与主体部分41沟槽411相通的直凹槽422,且直凹槽422的前端设有引流倒角423,从而钥匙片42在插入直槽24时,引流倒角423首先会将锁片29的凸起291引入到直凹槽422内,然后钥匙继续插入时,凸起291能顺着直凹槽422移至主体部分41的沟槽411内,由此,通过设计直凹槽422保证了钥匙片42不受凸起291的影响,能顺利地插入直槽24。凸起291进入沟槽411后,再继续插入钥匙,四个钥匙片42便会顺着斜槽24向四周分开,同时沟槽411会驱使锁片29移动,最终锁片29全部移至锁片槽2111内且两侧不外凸,钥匙片的孔眼421则会驱使所有的弹珠组件23移至解锁状态,从而,沟槽411解锁了锁片组件,孔眼421解锁了弹珠组件23,分别完成了直槽24和斜槽25的解锁,从而使得锁芯壳21整体得以解锁,然后再转动钥匙的把手3,钥匙片42便会带动锁芯壳21和导向装置22的一起转动,而锁芯壳21又是通过连接螺丝261与密封端头27连为一体的,因此密封端头27也会随之一起转动,最终在连接片28的作用下,锁芯2的部件会作为一个整体随钥匙的转动而转动,完成防盗锁的解锁。
需说明的,本实施例的附图并未示出该防盗锁的拨头,在制造时,拨头可以设置在密封端头27上或其他合理位置处,能保证会随锁芯2一起转动即可。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技术方案大致相同,主要区别点在于,本实施例防盗锁斜槽的数量为两个。
基于两个斜槽,本实施例对实施例1的锁芯和钥匙作了如下改变:
关于锁芯,后段锁芯壳212的内部具有斜面A 2121的数量为两个,如图16所示,两个斜面A 2121呈一字形分布;对应的,导向装置22的外表具有凸出的斜面B 221的数量为两个,也呈一字形分布;由此,在两个斜面2121、221之间形成两个所述的斜槽25,且两个斜槽25呈V形;当然,弹珠组件23的数量也就为两组,分别对应两个斜槽25设置。
关于钥匙,如图17所示,钥匙片4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钥匙片42的底部同样设置有实施例1所述的复位装置。为了提升钥匙的外观整体性,所述的主体部分41具有配合所述钥匙片42成型的延伸面412,该延伸面412一体成型在主体部分41上,延伸面412由钥匙片42的根部位置延伸至钥匙片42的端部位置,与钥匙片42形成一个四周围合截面呈正方形的结构。由此,当钥匙片42收拢后,四周围合的结构提升了钥匙的整体性,使得钥匙外形较为美观,且延伸面412对钥匙片42还有保护作用。在延伸面412上同样开设有直凹槽422和引流倒角423,其功能与实施例1相同。
本实施例中,由于延伸面412是固定的,当钥匙插入后,导向装置22需要预留给延伸面412让位的空间,因此在导向装置22的中部设有孔洞或缺槽223,以供延伸面412从中穿过,避免其阻挡钥匙的插入,如图18所示。
关于本实用新型,需说明的,斜槽的数量并不限于四个或两个,选用四个或两个斜槽只是上述实施例列举的两种优选方案,当然,斜槽也可以为一个、三个或者更多个,对应的,钥匙片的数量也可为一个、三个或者更多个。当钥匙片为一个、三个或者更多个时,钥匙的具体结构与上述实施例类似,因此不再单独列举实施例进行说明。
以上两个实施例中的防盗锁,在直槽和斜槽处分别设置锁片组件和弹珠组件,开锁是需同时解锁锁片组件和弹珠组件方能解锁,因此具有极强的防盗性能,专业开锁人员采用目前的工具即使解锁了直槽的锁片后,也很难在钥匙槽轨道内变向后再解锁斜槽处的弹珠组件,况且在具有多个斜槽的情况下,还需要同时解锁各斜槽内的弹珠组件,这对目前的技术人员和工具来说是不可能做到的。因此本实用新型的防盗锁防盗性能优异,具有极好的市场前景,本实用新型的钥匙则是专门为该防盗锁配置的,钥匙与防盗锁一起为目前的锁具市场提供了一种更优的方案,大大提高了锁具的安全性能。
实施例3:
基于实施例1中钥匙的复位装置,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自动复位结构,包括固定部以及底部铰接在所述固定部上的活动部,铰接的活动部可基于铰接轴相对于固定部向一侧倾斜转动,所述活动部的底部设置有复位装置,当活动部向一侧倾斜转动时,该复位装置能驱使活动部回位至活动部与固定部同轴向的位置;
所述的复位装置配合所述的铰接轴设置在活动部的内部,复位装置包括回位弹簧和钢珠;所述回位弹簧呈压缩状态,一端顶靠在活动部内的着力面上,另一端顶靠在所述的钢珠上;对应所述的钢珠,在活动部的壁面开设有直径略小于钢珠外径的圆孔,在回位弹簧的弹力作用下,该钢珠有部分球面由所述的圆孔突出并裸露在外,配合该钢珠的裸露球面,在所述的固定部上设置有容纳所述裸露球面的球形凹面;当所述的活动部与固定部同轴向时,所述的球形凹面能保证钢珠的裸露球面面积为最大值;当所述的活动部倾斜转动时,所述的钢珠受所述球形凹面的限制而内缩,且当活动部转动至最大倾角时,钢珠内缩至裸露球面面积为最小值处。
可选择地,所述的回位弹簧可以相对于所述的铰接轴平行设置或垂直设置。
由于本实施例的自动复位结构与实施例1的复位装置工作原理相同,因此在此不再附图说明。

Claims (10)

1.钥匙,包括用于解锁锁芯的钥匙体(4),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钥匙体(4)包括主体部分(41)和至少一个钥匙片(42);
所述钥匙片(42)的外表面设置有用于解锁锁芯内弹珠组件的孔眼(421),钥匙片(42)的底部与所述的主体部分(41)铰接连接,铰接的钥匙片(42)可基于铰接轴(43)相对于主体部分(41)向外倾斜转动;在所述钥匙片(42)的底部还设置有复位装置,当钥匙片(42)向外倾斜转动时,该复位装置能驱使钥匙片(42)回位至钥匙片外壁(424)与主体部分外壁(413)共面的位置;
所述的复位装置配合所述的铰接轴(43)设置在钥匙片(42)的内部,复位装置包括回位弹簧(51)和钢珠(52);所述回位弹簧(51)呈压缩状态,一端顶靠在钥匙片(42)内的着力面上,另一端顶靠在所述的钢珠(52)上;对应所述的钢珠(52),在钥匙片(42)的壁面开设有直径略小于钢珠(52)外径的圆孔(425),在回位弹簧(51)的弹力作用下,该钢珠(52)有部分球面由所述的圆孔(425)突出并裸露在外;配合该钢珠(52)的裸露球面(521),在所述的主体部分(41)上设置有容纳所述裸露球面(521)的球形凹面(414);当所述的钥匙片(42)位于钥匙片外壁(424)与主体部分外壁(413)共面的位置时,所述的球形凹面(414)能保证钢珠(52)的裸露球面(521)面积为最大值;当所述的钥匙片(42)倾斜转动时,所述的钢珠(52)受所述球形凹面(414)的限制而内缩,且当钥匙片(42)转动至最大倾角时,钢珠(52)内缩至裸露球面(521)面积为最小值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钥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回位弹簧(51)相对于所述的铰接轴(43)平行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钥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回位弹簧(51)相对于所述的铰接轴(43)垂直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钥匙,其特征在于:所述钥匙片(42)的数量为四个,四个钥匙片(42)均交接在主体部分(41)的端部,且四个钥匙片(42)围成一截面呈正方形的结构;其中一组相对设置的钥匙片(42),其回位弹簧(51)相对于所述的铰接轴(43)平行设置,另一组相对设置的钥匙片(42),其回位弹簧(51)相对于所述的铰接轴(43)垂直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钥匙,其特征在于:所述钥匙片(42)的前端设置有倾斜的导向面(426)。
6.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钥匙,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分(41)的外表面设置有用于解锁锁芯内锁片的沟槽(411)。
7.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钥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孔眼(421)在单个钥匙片(42)上的数量为三到八个。
8.自动复位结构,包括固定部以及底部铰接在所述固定部上的活动部,铰接的活动部可基于铰接轴相对于固定部向一侧倾斜转动,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部的底部设置有复位装置,当活动部向一侧倾斜转动时,该复位装置能驱使活动部回位至活动部与固定部同轴向的位置;
所述的复位装置配合所述的铰接轴设置在活动部的内部,复位装置包括回位弹簧和钢珠;所述回位弹簧呈压缩状态,一端顶靠在活动部内的着力面上,另一端顶靠在所述的钢珠上;对应所述的钢珠,在活动部的壁面开设有直径略小于钢珠外径的圆孔,在回位弹簧的弹力作用下,该钢珠有部分球面由所述的圆孔突出并裸露在外,配合该钢珠的裸露球面,在所述的固定部上设置有容纳所述裸露球面的球形凹面;当所述的活动部与固定部同轴向时,所述的球形凹面能保证钢珠的裸露球面面积为最大值;当所述的活动部倾斜转动时,所述的钢珠受所述球形凹面的限制而内缩,且当活动部转动至最大倾角时,钢珠内缩至裸露球面面积为最小值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自动复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回位弹簧相对于所述的铰接轴平行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自动复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回位弹簧相对于所述的铰接轴垂直设置。
CN201720924234.4U 2017-07-27 2017-07-27 钥匙及自动复位结构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733249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924234.4U CN207332498U (zh) 2017-07-27 2017-07-27 钥匙及自动复位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924234.4U CN207332498U (zh) 2017-07-27 2017-07-27 钥匙及自动复位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332498U true CN207332498U (zh) 2018-05-08

Family

ID=623782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924234.4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7332498U (zh) 2017-07-27 2017-07-27 钥匙及自动复位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33249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798264A (zh) * 2017-07-27 2018-11-13 谭召亮 钥匙及自动复位结构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798264A (zh) * 2017-07-27 2018-11-13 谭召亮 钥匙及自动复位结构
CN108798264B (zh) * 2017-07-27 2023-11-10 谭召亮 钥匙及自动复位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889026B (zh) 一种卡位式机械防盗锁
CN207332498U (zh) 钥匙及自动复位结构
CN102966269A (zh) 一种直槽式叶片空转锁头
CN207332497U (zh) 一种钥匙
CN201236540Y (zh) 一种靠钥匙和弹子长度实现精细控制的多保险锁
CN207211975U (zh) 一种防盗锁
CN108798264A (zh) 钥匙及自动复位结构
CN207110704U (zh) 一种钥匙
CN207794828U (zh) 一种防盗锁和与之相匹配的钥匙
TWI631267B (zh) 兩軸控制側滑塊鎖
CN201059099Y (zh) 空转防盗锁头
CN108798267A (zh) 一种防盗锁和与之相匹配的钥匙
CN104047474B (zh) 带有按销的锁芯不动的锁头
CN201539142U (zh) 三维防盗锁具
CN108798263A (zh) 一种钥匙
CN202299683U (zh) 一种锁头
CN108798262A (zh) 一种钥匙
CN108798244A (zh) 一种防盗锁
CN205206501U (zh) 一种弹子锁
CN108798261A (zh) 一种钥匙
CN104088529A (zh) 一种给力锁
CN105239836B (zh) 一种弹子锁
CN201206361Y (zh) 弹子锁头及钥匙
CN205805172U (zh) 一种新型锁结构及使用该结构的新型锁
CN220955121U (zh) 一种钢球锁紧挂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508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31110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508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31110